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浅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平衡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便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云南省边远乡镇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边远乡镇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当前云南省边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极不平衡性。

【关键词】边远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步伐更加日新月异。信息社会,除了能源和物质两种基本要素外,还包括信息,而且信息是一种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要素。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是社会中的支柱产业。另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整个社会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即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生成、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工具。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要求每一位信息人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活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如何获得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这就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前提

正如前面所说,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是主要工具,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材等是主要物理实体。如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也使得很多先进教育理念有了技术支持。所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必须的设备。另外,具有相当专业素质的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不同阶段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表述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1]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习工具。优化认知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与绩效。

(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不同阶段:

1.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这其实是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过程,实现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努力。在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过程中,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问题,包括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良好使用习惯、责任意识、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等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时,要想短期内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最好的方式是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学习对象。[2]

2.随着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可以促进和改造教师的教学、管理、测验、备课以及教育科学的研究。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用来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部分替代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哪门学科和特定环境,只要学生和教师具有了必要的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促进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4]

3.在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之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该转到学科课程信息化中。学科课程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这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问题。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性整合,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其实质是建构基于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的整合型课程新形态。[5]

很显然,后两个阶段都有赖于第一阶段的良好开展。目前,很多地区都处于第二个阶段,部分地区已开始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

云南省边远乡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

(一)调查过程与方法:

2005年我去云南省澜沧县支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当地的乡镇中小学进行了参观走访,发现在这些学校中,只有一个中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别的学校完全没有涉及到这个课程。在各个学校中,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就是在开设了信息技术的这所学校,澜沧县二中也没有多媒体教室,上信息技术课是在传统的黑板上讲授,再到一个由私人捐建的计算机机房里进行实践练习。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边远地区的教育状况,从而产生了对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程度进行调查的念头。

主要是通过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法。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我主要进行访问调查。

2008年9月1日到10月20日,我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前往全省各个地州进行教育实习,我让他们都前往县级以下级中小学进行实习,布置给他们实地调查任务: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主要县城附近乡镇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查。

2008年10月到11月期间,我参与了云南省边远县的基础教育调研评估,借此机会,在同学和当地教师的帮助下,对普洱市、昭通市、怒江州的各县教育局相关领导进行了访问调查;同时,利用假期的时间,我亲自对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县的部分乡镇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调查的结果,各边远地州县呈现如下共同的情况:

1.对于初中学校来说,几乎所有学校基本都建立了计算机机房,配有投影等简单多媒体设备,每个班一星期开设一次信息技术课,约45分钟。

对于小学来说,其状况就让人揪心了:除县直完小和乡镇中心完小外,其它小学都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而这些学校所拥有的计算机平均在30台左右,相对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来说是很不足的;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这些学校中,多数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来兼任的。

对于农村来说,村小数量与乡镇完小的比例至少是10:1,也就是说,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还未跨入信息技术的起步阶段。

2.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校所配备的远程教育设备并没有利用起来,没有为当地的教学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可以说,很多边远山区的学生在读完小学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感受过多媒体教学,更没有使用过网络中所蕴涵的无穷信息(这可能是以后痴迷于网络的一个原因)。

3. 当前,全国其它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教与学的工具。而在云南边远山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还未进入信息技术教育的初级阶段。

4.在参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调查中,抽样听取了各学校的教师授课,发现各学校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少有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和二十年前我们所接受的教学形式没什么变化。

推进云南省边远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让边区的孩子不再边区

历来,西部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而在云南省边远地区,多是贫困县,交通欠发达,信息闭塞,教育落后是逐步拉大差距的主要根源。而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地的人们能够有机会公平地分享信息资源,缩小差距。

通过多年的努力,可以看出云南省边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依旧很落后。

主要的问题是工具、硬件设备。我们缺基本的前提条件,而地处边远地区的学校是不可能自筹经费建设网络机房的,这就要靠政府尽快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向这些地区进行援助。

要实现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须普及信息技术。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模式的转变会起到强势的推动作用,真正加快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里,就不在对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进行讨论了,等我们实现了第一阶段,迈向第二阶段时,再对边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等进行研究设计探讨。只有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信息化,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才会更快的到来。

参考文献:

[1][3]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中国电化教育,2003(3)

[2][5]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2)

作者:周清松

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浅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平衡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便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衡量其生命力大小的标准不在于其发展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得来的,它是指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相协调,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同时为后代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应用到教育中时,它的内涵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过反思

1.信息技术的进步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世纪,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一股“信息热”。信息技术始终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学术动态,使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真正作到“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的、僵化的教学形式,使枯燥、乏味的信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使教学信息更加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信息技术教育的弊端

①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不准

自从信息技术教育登陆中国,全国各地赞歌不断,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出巨资购买软、硬件设备。建设一系列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被写入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因此,多媒体教室的档次成了学校标榜自己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程度的唯一依据。但这些所谓的多媒体教室只不过是学校迎评、吹嘘的“黄牌”。多媒体真正应用于教育的意义并不显著,它只不过是教师“课堂搬家”的一个载体。

②机器易弱化人的潜能

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过度依赖于机器的现象屡见不鲜。机器固有的弊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个数学运算题,我们需要得到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它的运算过程,但是有了计算机,学生能很快得到老师所需的答案。计算机是人类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机器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人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唯一有的只是机械式的思维。

③学生易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建立在这个资源库基础之上的。现在,因特网大约有1.5亿个网页,有五六百亿字。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你所需查找的关键字,成千上万个相关信息便呈现在用户面前,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爆炸式激增,造成了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失控现象,导致信息污染。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层次的局限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信息能力方向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④媒体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观点认为,媒体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QQ、MSN、E-MAIL等的出现使人们很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从网络发展到现在这股“聊天热”只有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门艺术、是个心灵交流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人的态度、情绪、感情却在传输中所剩无几。学生长期通过网络与别人交流,就引发了一系列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能力的思考。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交流能力是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但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⑤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学+考试+评价”。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还是紧紧地围绕着“应试教育”而转。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背诵一大堆理论知识和术语上。结果培养了能熟练背诵ROM和RAM的区别却不能指出主机内哪个是显卡,哪个是网卡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二、原因简析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课堂教学过度依赖于技术上的创新,但教育的本质进步所需要的支撑不仅仅是这一点,它还需要深层次的文化支持与哲学上的理性思考。新近出台的信息技术课标中提到:“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极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目前,很多人包括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改观。于是,教师逐渐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机器代替了教师。殊不知,将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主体意识尽量避免技术与人文这一生态环境的平衡失调。

所以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育中过分强调了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尽量克服这些障碍,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技术教育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确是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但是不是说盲目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教育就能给教育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2.崇尚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桑新民教授明确指出:“电化教育强调了学科的立足点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是人文而非科技”。因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色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是否能占领“制高点”、切实承担起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先头部队作用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与人文因素是教育这个大环境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成员,教育要得到發展,就必须首先使技术与人文这两个得到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关照下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技术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左右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它们得到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否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了一句空话。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新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倡导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2]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北京:教育研究,1997.3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作者:赵冬杰

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四川开江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调查与分析(一)

开江县位于川东北的大巴山山脚,是一个偏僻的农业小县。全县面积1033平方公里,人口56万。全县拥有中心校以上学校57所,村小150所,教职工4180余人,在校中小学生8万余人。

开江县电化教育工作起步于1978年。在电化教育“七五”规划、“八五”规划、“九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数十个,曾经是全省表彰的12个电化教育先进县(市)之一。2002年5月,开江县被四川省政府列入首批县级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是惟一的一个农村县。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我县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我们在2002年秋季至2003年春季期间开展了一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目的是通过本次调查,获取我县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来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开发的潜力,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调查的内容、方法和对象

我们集中调查了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②硬件配置;③软件建设;④教师信息技术现状与培训。共涉及68个问题。采取了自编书面问卷、座谈、抽听随堂课、抽查学校信息技术档案资料等方法。我们将中心校、完小以上的学校共计57所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45岁以下)、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高中、职高8所(其中省重点高中、重点职高中各1所,农村高中4所,农村职高2所),初中16所(其中镇初中3所,乡初中13所),小学33所(县城小学2所,乡、镇中心校21所,完全小学9所)。发出问卷1200份(其中:中学教师300份,中学学生500份,小学教师250份、小学生150份),实际收回问卷1152份(其中:教师525份,学生627份),有效问卷1152份。问卷的收回率为96%,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

各中学、完小、乡镇中心校都建起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个教学班都有“两机一幕”或“三机一幕”,不少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演播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接收站,个别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整体而言,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建设,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总投资近3193.3万元。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学校100%。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1.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认识

首先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理解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般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概念的把握还不全面,回答基本正确的高中教师占93%,初中教师占76%,小学教师占81%(其中城镇小学教师占95%,山区小学教师只占5%)。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了解的调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高中生、初中生采用问卷的方式;小学生(高年级),采用询问的方式。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有所了解,小学、初中学生则稍差。

我们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看法”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在客观条件已经达到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关键的因素要看学科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效果的认识如何,表1-2、表1-3分别为一般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效果的看法统计。

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有关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领导分管、上级检查、发展规划等)和相应的鼓励政策,是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法宝。我们从教师和学校领导两方面的调查对象分别进行了调查统计(表1-4)。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积极和工作态度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对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好的评价也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认可或肯定。表1-5、表1-6分别为其工作态度和地位的调查(以学校为单位)。

校园网的建设情况如何,首先决定于领导、教师对校园网的认识和所持的态度,表1-7是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园网络建设的看法的统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建校园网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不是盲目赶时髦,追求达标等,对校园网建设持认可态度,认识到了其潜在作用,对校园网能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充满信心。相当一部分领导、教师也清醒认识到在建网的同时,师资队伍和资源库建设必须跟上,否则会严重影响校园网的整体效益。

2.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教学和运用计算机的教学两个方面。调查统计显示,运用常规教学媒体(投影、录音、录像等)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学校,县城高完职中占100%;农村高完职中占66%;初中25%;县城小学占60%;农村小学30%。

运用计算机教学又分为计算机课教学和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统计表明,57所中心校都已对所有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率与学校有微机室的比例率相一致,即城区高完职中100%,平均每位学生1.4节/周;农村高完职中为100%,平均每位学生1节/周;农村初中为100%,平均每位学生0.7节/周;县城小学100%,平均每位学生1节/周;农村小学为100%,平均每位学生0.45节/周(含村小学生,村小学生1~2个月到中心校或完小上半天微机课)。开展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校比例如表1-8所示。

对各学科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统计所采取的统计方式是:每个教师某学科在一学期内有一次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该教师即为该学科统计之列。为了统计更加真实和准确,我们抽查学校信息技术档案、教师备课笔记、教案等资料,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涵盖时间没有作为统计的参考因素。表1-9是学科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统计。

受观念或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用于课堂仍存在一些阻力。表1-10是教师不喜欢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的调查统计。

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应包含电子、通讯、计算机和网络。为此,我们对中小学生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采取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11所示。

3.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包罗万象,应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迅速提高动手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们对中小学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技能,采取了以问卷、座谈和实地抽检相结合的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12所示。

(二)硬件配置

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装备一直是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因此,仪器设备的现有状况也是这次调查统计的重点内容。所调查的中小学校均有幻灯机、投影仪,其他设备情况如表2-1~2-3所示。

校园网络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硬件设备又是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物质基础,其情况如何将是影响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对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统计。从表2-4中我们发现,7%的学校拥有了中等规模的计算机设备,5.4%的学校校园网正在建设之中,也拥有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设备。但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所配的计算机比较落后,并且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另外,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专项经费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表明,中小学校用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经费有78%的学校为自筹,22%的学校为上级拨款;有83%的学校将这些资金用于硬件建设。近年来用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投资总计超过3193.2万元(其中硬件3081.9万元,软件111.3万元),而高中用于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已占学校经费投资的53%,初中用于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已占学校经费投资的12%内,小学为经费投资的35%。

由以上统计可见:①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情况,学校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多媒体演播室而言,城区高完职中有多媒体演播室的学校为100%,农村初中为11.8%,县城小学100%、农村小学竟为15%。调查发现,条件好的学校已构建起了“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学生、教师能直接用ADSL接入互联网,各学科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与学;而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当时为建计算机网络教室(部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已瘫痪)负债累累而无法自拔,何时能改造计算机网络教室还不确定。②传统的电教设备与计算机相比在学校的配备率很高,如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的学校所占百分比为100%,初中、小学也占较高的比例。

总之,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备的配置总体还是好的,特别是高中部分,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在初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小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多媒体演播室(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农村初中、小学(乡级及以下的中小学校)的拥有量为零。(待续)

作者:姜昌国 杨登均

上一篇:产业集群与投资环境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