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毕业论文

2022-04-17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这几天,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我们不禁深切缅怀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士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学毕业论文 篇1:

试论高校历史类新生“专业第一课”的教学

[摘要] 专业思想教育课是高校历史类新生的“专业第一课”,主要教学任务一是讲清楚我国历史学科的过去与现在,增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二是客观展望历史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树立新生的专业学习信心;三是科学介绍历史学专业的目标要求与学习方法,强化新生的专业学习适应性。

[关键词] 高校 历史类新生 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课是引领大学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促使新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稳固专业信心,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大学新生专业学习的开端,也是保证其专业学习步入正轨的重要措施。因此,无论是从时间次序上讲,还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课堪称大学生的“专业第一课”。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竞争日见激烈。 历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多年来生源萎缩,被视为“冷门专业”。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历年来以第一志愿报考进入历史系的学生人数不足招生人数的10%,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志愿服从而调剂进入历史学专业。因此,上好专业思想教育课对稳定历史学新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取得良好的专业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任务和内容也就成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课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历史学专业新生“专业第一课”应着重讲清楚三大问题。

一、讲清楚我国历史学科的过去与现在,增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据笔者所知,尽管存在着校际差别,但历史学专业新生对其所学的专业满意度素来偏低,专业认同感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隶属于教师教育门类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毕业生大部分到基层中小学校就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职业报酬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是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是新生对历史学专业认知不清,甚至存在着错误认识。新生专业认同偏低往往导致其后续大学生涯出现专业心态失衡,无心学业,频繁违纪等严重问题。为此,必须在入学伊始向新生讲清楚历史学的过去与现状,使其了解学科功能,稳定专业思想。

(一)实事求是地介绍历史学科的辉煌过去

历史学专业新生对历史学的学科功能与地位认知不清,不少人认为该学科“没有用”,没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从历史的角度正本清源,充分说明历史学科在人类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一,历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有专门记载本地区历史发展演变的专职人员,涌现出一批批著名的史学名家和史学著作,历史学科由此不断发展演变,历经数千年,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体系中的辉煌学科。在我国,刻在陶瓷、金属器物上的氏族时代的铭文可视为历史学的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经算是相当成熟的历史记载。到了封建社会,历史学科更是步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第二,历史学成为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的一门“显学”,地位崇高。我国历代王朝专门设置级别很高的“史官”,由国家拨出专门经费来编著史书,形成盛世修史的传统,涌现了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著名的史学巨匠,创作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世界闻名的历史学著作,使重视修史、撰写信史、经世致用等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发挥得淋漓至尽,也把中国传统历史学推向了空前辉煌的时代。

第三,历史学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宝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中国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不曾中断的文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史学家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记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轨迹。

(二)恰如其分地阐明历史学科的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这是历史学新生十分关心的问题。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历史学完成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在各方力量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历史学科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少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很重视历史学知识的学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爱好者和著名的历史研究者,《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是他经常阅读的案头之作,他的许多著作渗透着历史的智慧。丰厚的历史学知识和善于吸取历史经验,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重大考验时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总书记曾向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发出要多学一点历史知识的号召。1999年4月25日,江泽民同志亲自写信,对著名的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出版表示祝贺,在江泽民同志的信中,论述了当代史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体现了党对史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史学工作者开拓创新的肯定。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 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历史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史学流派,历史学呈现新的繁荣发展景象。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开设了历史学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专业人才。目前,历史学专业为一级学科点,拥有历史学下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考古学、历史地理等8个二级学科,从全国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个专业基础牢固,科研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第三,历史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各高校的历史专业积极尝试各项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与此同时,重视学科内部的协调贯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既坚持主体,又互补配合,为多专业交融合作、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历史学专业越来越明确地树立了“充分发展个性,全面培养素质”的目标,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由于历史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多样性研究对象,以及充分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该专业在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最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了解人类的既往生活,既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又以历史自身鲜活的风貌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激情及满足好奇心的快乐体验。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客观展望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树立新生的专业学习信心

目前,社会上对历史学专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有人认为历史专业是个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有人认为历史学科枯燥无味,记忆性太强,无法接受;有人认为历史是个无实际意义的学科,学无所用,还有人认为学历史就是为了当老师。诸如此类的看法会导致历史学新生对专业不满意,专业心态失衡,学习消极。历史学专业思想教育课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须直面这些问题,跟新生讲清楚以下两点。

(一)辩证看待“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就业际遇

所谓的“冷门”和“热门”专业近年来都遇到了“冷门变热”和“热门变冷”的状况,不少其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因为任何事物都有饱和的时候,当满天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齐涌招聘现场的时候,当无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竞聘有限的职位时,很难界定专业的热门与否。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不少报考时的教师教育“冷门”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近几年,由于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如果平时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完全能够找到不少的突破点,找到理想的工作。教化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历史学专业主要培养历史教师,文教事业单位是其主要的就业去向。但这并不局限,关键是看个人的能力和机遇。许多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甚至担任重要的领导岗位。有志于从事非教师职业的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内要多寻求实习机会,以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历史学专业学习对公民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大有裨益

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很强,所谓的枯燥无味之说,无非是对其无知的人所发牢骚,真正的历史中人,才会体会历史的趣味所在。历史知识学习是培养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之间人民的互相理解,克服种族偏见,有助于安定、和谐秩序的建立,以历史为镜子,可鉴古通今,为现实服务。因此,学习历史的意义非常巨大。作为历史学专业新生,不必妄自菲薄,理应尽快调整专业心态,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奋发有为的专业学习中去。

三、科学介绍历史学专业的目标要求与学习方法,强化新生的专业学习适应性

高校新生面临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尽可能缩短高中学习模式向高校学习模式转变的磨合期,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为此,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作为大学新生的“专业第一课”,需要在学法指导问题上做足功夫,着力向新生介绍专业学习的模式特点、课程设置、目标要求与方法。

(一)帮助新生完成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

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学习主体成功转化是大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反之,角色的错位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历史学专业思想教育课中,教师应当关注此种现象,科学介绍大学专业学习与高中阶段应试学习的差异,为新生完成学习角色转变做思想动员,指明方向。从根本上说,大学新生学习角色的转变就是由高中阶段的被动应试学习转变为大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专业思想教育课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教会大学新生学会把握学习主动权,学会科学运筹时间,善于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文献资料,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二)引导新生明确历史学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定位

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体育和职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历史影视剧创作与评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以及古今中外史学名著选讲以及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不同性质类别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新生在专业思想教育课中应当获得比较充分的认识,以便确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侧重点,取得事半功倍之学习效果。

一般而言,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习要求因高校办学定位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基本精神大同小异。通常情况下,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历史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专业思想教育课是新生步入专业学习的起点,使新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才能使其对专业学习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努力增长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能力。

(三)教导新生注意掌握历史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是学习的内容。学会学习的主要表现是善于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成功的学习既有赖于能力和勤奋,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学习方法涉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在历史学习实践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方法是要学会自学,而自学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是阅读和记录、思考与交流。为此,要让历史学新生掌握阅读记录、思考交流的方法要领,努力做到“四多”。

首先,要做到多读书、多记录。告诉大学新生一定要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多读书。除了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外,以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水准,本科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当然与知识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未必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因此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本科期间,不妨告诉新生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特别是与文科学生今后的择业直接相关的中、外文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读书以泛览为主,尽可能多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读的书还应包括哲学精品著作、文学名著、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充满理论色彩的作品、领导人的著作等,读传递高品质大众文化的书籍能保持敏锐的触觉,也值得阅读。读专业书籍能了解学科知识最前沿的知识,在读书中把一些精辟的观点摘抄记录下来,这样就会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图书馆的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各种电子书籍。开始之初就制定一份读书计划,计划好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做学术研究,尤其是文科,知识的累积十分关键。学过什么,在学什么,还要去学什么,心底理要很清楚,并不断根据个人情况,如兴趣和能力不断地去调整。

其次,要做到多思考、多交流。要提醒新生,光死读书,不会思考也不行。在读书时除了尽量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外,还要尽量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另外,掌握两个或以上的领域,不单给人提供一种跨学科的交叉视野,更让自己跟别人增加沟通的机会。长时间沉醉于一个专业里,视野容易变得狭窄,尤其是挑了一些冷门的研究课题,根本连同行专家也不懂,没有交流就没人给你提供意见,没有新的想法就没有进步。交流就是要多闻多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多接触新事物,广结善缘,从不同背景的人身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曾令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 法学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历史学专业学习指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丁明.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柯建华.浅谈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作者简介:

侯宣杰(1976—),男,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作者:侯宣杰

马克思学毕业论文 篇2:

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仕錤改名高士其把科学交给人民让科学造福大众堪称中国科普之父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

这几天,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我们不禁深切缅怀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士其。

高士其(1905.11.1-1988.12.19),原名高仕錤,在他后来第1次发表文章时,即署名“高士其”。他说:“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

高士其是福建省福州市生人。他在一个有着深厚诗学修养的文学家庭里成长,他特别喜欢读书和追求新知识。1918年,13岁时,他在福州明伦小学毕业,遂以第2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接受具有高小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8年。学生毕业后保送美国的大学深造。

1925年,20岁的高士其满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全优的成绩从清华毕业赴美深造,插班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3年级,攻读无机化学专业。后又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化学和细菌学系。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抽出一部分时间担任细菌实验室助理。

1928年的一天,23岁的高士其在实验室里专心做着解剖实验。当解剖一只患有甲型脑炎的豚鼠时,不慎被解剖刀划破了手指。几天后,从划破的伤口侵入的脑炎病毒开始发作,病毒破坏了他的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在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高士其以惊人的毅力继续读完了医学博士课程。

1930年秋,25岁的高士其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虽然病痛缠身,但是,他很快就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担任检验科主任。后来在李公朴的介绍下,高士其结识了当时正在提倡“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参加了《儿童科学丛书》的编写工作,写出了《儿童卫生读本》一书,还为孩子们写了霍乱、伤寒、痢疾为内容的作品《三个小水鬼》。从此,高士其与少儿科普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高士其因脑炎后遗症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他就住到了李公朴在上海创办的“读书生活社”。当时,已有相当影响的哲学家艾思奇正好帮助李公朴主编半月刊《读书生活》,高士其为此写出了第1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在该刊发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李公朴、艾思奇的鼓励下,高士其一发而不可收,从1935年春天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2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100多篇科学小品和科学论文,先后出版了《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菜馆》《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微生物漫话》《菌儿自传》等科学小品集,还翻译出版了《细菌学发展史》等著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高士其离开上海,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延安。毛泽东会见他时称赞他是“中国的红色科学家”,并从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给予高士其照顾。他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还经常到自然科学院讲课。在延安期间,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了许多热情介绍陕甘宁边区的文章,还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

1940年代,高士其先后在广州、上海、苏州、台湾等地居住和治病。这个时期,他除了写科学小品外,又将科学内容和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尝试写作科学诗。所谓科学诗,用他的话说:“科学中有诗,诗中有科学,科学就是诗,诗就是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不顾疾病折磨,全身心投入科学普及工作。在呼吁人们“向科学进军”的同时,他身体力行,从1949年到1966年,创作了大约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写下了2000多行科学诗,撰写的科普著作有20多部。

高士其重视大众科普,特别重视儿童科学文艺的提倡。1961年,高士其参加科协会议时发言说:“在这里,我想为青少年说几句话,为孩子们说几句话。”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指出“科协有责任和共青团、教育部门合作,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把青少年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二是希望“每一个学会都应该动员起来,各就自己的知识领域之内,编写几本给青少年看的通俗科学读物,不要以为这种工作只是文学家的事,只是出版社编辑们的事,它也是我们科学工作者的事”。后来,高士其又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普工作的四点建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中国的科学文艺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年逾古稀的高士其也再次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为了科学文艺的复兴与发展,参加会议,接见各界朋友,即便非常忙碌也要挤出时间,创作一定数量的科学诗和科学小品,并编选出版了多种作品集。

1985年,高士其80岁,也是从清华毕业60周年,他亲手撰写了《清华回忆录》,作为自传的一部分。那时,他原不能写字的手开始稍能活动,就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字,为此常常大汗淋漓,家人劝阻,他依旧坚持,结果终于能够艰难地用笔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用颤抖的手工整地写下了毕业60周年题词:“清华园八载攻读,六十年风雨迎新。今之奉献,源於昨之汲取;老之成就,来於少之勤奮。”

1988年12月19日,83岁高龄的高士其与世长辞。人们痛惜“一颗科学的星辰,闪烁了半个多世纪特殊光辉的星辰陨落了”!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高士其的英名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1995年,在高士其90年诞辰之际,中国科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委员会”,还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旨在对全国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进行表彰——这也是对高士其的最好纪念。

2005年和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高士其100年诞辰和110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聆听了中央领导人和科技界、教育界人士对高士其的崇高评价,周光召的这段话代表了我们共同的心声:“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士其先生是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为榜样,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渝生

马克思学毕业论文 篇3:

大山,挡不住我们走向世界


李祥,1942年10月生于贵州安顺,1955.7-1960.7,就读于贵州省安顺地区第一中学;1960.7中学毕业考入贵州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64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1964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数学系。1979---1980年,在华中工学院数理逻辑研究班学习,1980在贵州大学任教,1983年任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数学系高级讲师,1984---1989年任贵州大学校长,1986年任贵州大学教授,1995年评为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博士导师。曾任贵州大学名誉校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所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数学上,我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类人,但我是特别爱好数学和特别勤奋并持之以恒的那类人,从初中起,我就将马克思的名言张贴在墙上随时鼓励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名言至今仍深深銘刻在我心中。”这是李祥一生中信守的真理。

李祥主要致力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递归论,计算复杂性理论,计算机算法与密码,计算机逻辑等方面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专著《可计算性理论导引》一部,主编《操作系统》《计算机科学》等著作多部,是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培养硕士生数十名。撰有论文《可计算性理论导引》、《递归可表现拓扑空间中处处非递归可枚举集》(英文)。李祥教授现为贵州大学名誉校长,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领衔导师,他还兼任全國计算机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管专家,中国科协委员,贵州省科协副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欧洲理论计算机学会会员,美国、德国数学评论员等职。

现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数学家许道云说:李祥是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办者,也是他的恩师。他教学生有独到的方式——任务式、趋动式学习方法,而且非常严格;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要求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自主创新上。学生也因之越学越主动,越有创造力、开发力和技术操作能力。

作为李祥的学生与下属,而且同为安顺一中毕业考取贵州大学数学专业的老乡。许道云深知李祥先生有学术心,也有学术事业心。

李祥在文革期间潜心研读数理逻辑方面的经典著作《元数学导论》俄文版和英文版,1979年在《中国计算机学报》上发布了第一篇论文《能行计算复杂性BLUM测度的产生性》。1986年创立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93年其研究工作《逻辑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李祥校长的主导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全国计算机科学领域很有影响力,排名为第15名.

2018年末冬日,贵阳难得有几天朗晴,我二度踏进与花溪河畔对望的贵大校园,在食堂左侧那排老旧的教职工宿舍区一单元二楼4号的房内见到这位老校长,聊他的成长经历、他的事业、他的成就,在屋内没聊够,又到食堂边吃边聊,再到满地落叶的老校区礼堂前的石桌前漫谈,谈我与李校长熟悉的计科系,谈我们共同认识的学仁,他的接班人——李坚石、王翰虎、许道云,谈现任校长宋宝安,李祥先生为了能让我充分了解他及他的后继者们所致力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科学工作,引导我走访了他的得意门生、省科协常委、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长根,因此机缘,由我担任主编的贵州日报科技专刊工作室与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贵州日报科技专刊工作室深入策划报道,让科技前沿的桥头堡——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的形象越来越被外界认知和熟悉。

随着他的指引,我乘坐电瓶车来到位于新校区的贵州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这个令当今计算机科学界为之震动的重点实验室即将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被业界人士广为推崇影响深远的、金字塔级的导师阵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梅宏;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义先分别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科研团队现有科研人员76名,其中,院士1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千人计划专家4名、青千专家 2名、高被引科学家2名。高级职称人员占比7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比71%。李祥的学术界老朋友、国内外著名的计算机通讯与网络安全专家马建峰教授,也从西安电子科大来到了贵州大学并兼任贵州大学副校长,相信他会在大数据战略的旗帜下,把云计算、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电子信息等整合起来,再展雄风!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事业在国家及贵州省大数据战略的大背景下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

面对现在的宏伟蓝图,按李祥老校长所言:大山,挡不住我们走向世界!在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一代代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者们的点滴成果终于聚沙成塔,问鼎业界之尊,李祥的后辈们正朝着大数据领域的聚、通、用三大研究方向努力前行。”

作者:周静

上一篇:网站策划管理论文下一篇:如何写好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