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28

摘要:农田的生产效益与农田水利工程密切相关,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又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修建水利工程有利有弊,基于此,本文讨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具体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优化水土保持,同时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工程化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篇1:

浅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建议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和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水利工程有助于改善地区自然环境,实现水源高效利用的有力调配,但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着巨大影响。为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评估的全面性,本文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建议,旨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建议

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关联密切,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我国水资源储量丰沛,但受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呈现“南多北少”的明显特点,分布极为不均。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始于上世纪初期,直至建国后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环节[2]。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十九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正向国际化更高水准迈进,为了推动水利工程建设长远发展,探索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下述两方面内容:①积极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能够有效调节水量,为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的生物提供稳定水源;发挥积极的防洪作用,有效保护生态系统,防治其遭受洪水侵蚀;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3]。②消极影响: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风貌,对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比如改变了水体环境的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水循环不畅等;改变了河道原有的水质和水温,尤其是水库建设会对周边水域内的鱼类繁殖产生较大影响;水库蓄水引发多沙河流库区淤泥堆积、下游冲刷现象,河道下切研发滑坡、库区坍岸、地震等地质灾害;原有水域两侧的陆生植物被完全研磨,出现平地岛屿和片断化丘陵;周边搬迁工厂和废弃农田中未清除的废料、农药残留、垃圾等流入水库,原有的水域环境包括更低、人口、珍稀物种、森林、风景民胜、珍稀物种等被迫改变,库区及下游河域水质发生变化,导致下游纳污能力降低。

2 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议

2.1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建立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体系

水电工程建设人员和方案考察及设计人员必须充分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了解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初期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组训生态环保要求进行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等工作,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比如在进行能源开发时切勿单一执着眼前利益,而是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对生态系统整体负责,做到各方面效益同城兼顾。以青铜峡水库工程建设为例,在项目施工中,该水库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淤积地形,构筑了广袤的农田和湿地,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日常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建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比如,在不适宜修剪水利工程项目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划定河段保护区域,严禁水利工程及其他大规模工程展开建设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与此同时,必须加快建立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体系,促使各个水利工程在项目审批前,必须上交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报告,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在全面评估水力资源及工程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减少移民、耕地淹没等问题,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对工程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价值、自然生态等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并关注长远利益。

2.2根据评估结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结果做好下述三项环保工作:①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区域内生态环保措施,对于已经或是正在建立的水利工程,必须设立相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由工程项目责任人和相关监测人员负责监督工程施工情况是否达到预设环保标准,对于未达标的施工项目可根据预先划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令其立即改正,减少水利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②重视岸坡防护工作,水陆交错带作为水域植物重要的繁育地带,是多种生物重要的栖息、觅食、产卵区域,也是多种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的主要生活迁移区,为此岸坡防护建设工程必须立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满足工程施工建设和施工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保证景观护岸形式的多样化。譬如,采用多孔混凝土构件或自然材质制作的柔性构件实施岸坡项目建设,避免使用不透水的硬质材料,比如浆砌块石、混凝土等,为动植物繁育和栖息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③加强废料污水处理:对于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沉渣可采用自然沉降法,同时可建立生态化粪池接收施工区域内排出的污水,减少工程排污对水体的影响。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弃渣可待施工完成后恢复期原有对方状态,留作工程完工后的覆土使用。例如,长江三峡在建设期间修建了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提高了长江沿岸区域施工的污水處理能力,确保长江水质满足下游使用需求。

2.3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入水电工程环保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移民政策有助于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利工程对流经区域居民的安全威胁,提高工程项目整体以效益。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完善移民政策,确保移民利益。这是因为人是水利工程兴建和运行的基础构成要素,尽管高额的移民安置费用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但只有保证人民自身的利益,方可促进各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国家长远战略的稳步发展。当前移民政策主要从土地、防腐等有偿设施入手,作为移民的基本补偿项目。例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沿线区域的村民皆按照国家政策,将其划归为同省或临省的其他地区,分配田宅,包括宅基地、住宅、农田等,从而推动工程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可在预测评估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完善过鱼措施、生态补偿、增殖放流等机制,平衡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与水域内水生生物之间的生存关系。以葛洲坝水库为例,施工人员和单位建设过程中秉持“扶助放养”理念,为濒危物种中华鲟提供了有利的繁衍条件,解决了该物种面临的灭绝危机。同时技术人员必须深入水电工程环保技术研究,采用新型开挖技术、填筑标准、掺和技术,进一步减少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 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农业灌溉、航运、电力发电等多领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密切,为了实现国家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建立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入水电工程环保技术研究,从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景成, 高鹏, 穆兴民,等.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5):63-68.

[2]陈求稳. 生态水力学及其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模拟调控中的应用[J]. 水利学报, 2016, 47(3):413-423.

[3]曾凌云. 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 41(8):161-165.

作者:胡超

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篇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

摘要:农田的生产效益与农田水利工程密切相关,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又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修建水利工程有利有弊,基于此,本文讨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具体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优化水土保持,同时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工程化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灌溉排水

引言:从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很多项目是用于灌溉和排水的工程。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经常需要灌溉农作物和排除多余的水分,这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会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加剧了土壤和水资源流失的问题。另外灌溉和排水工程的施工呈现出线性特征,需要达到较高的技术要求水平。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不利于水土保持

水利农业用地建设会对水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建设农业水利工程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废弃的土壤,遇到下雨天气,雨水冲刷后会有很大的水土资源损失。施工期间的开挖项目,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性影响,造成土壤侵蚀问题。在建设农业水利期间,人类活动非常频繁,不仅影响施工区域的植被,也影响周围区域的植被,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行走和车辆的行驶导致土地硬化。施工期间会有大型车辆来回运输工程材料,运输人力资源,此时路面结构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强度,特别是一些土壤裸露的位置,尤其是在雨水冲刷后,土壤资源会大量流失。

(二)影响生物环境平衡

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会导致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植物动物的繁殖环境和栖息地领域发生改变。建设的农业水利工程需要有效防渗,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会使用混凝土砖或预制板材料,需要将防渗的深度控制为0.5米到1.3米之间,这对体型矮小的生物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另外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会导致表层土壤过于粗糙,在水土保持方面明显力量不足,对生物生长有负面影响[1]。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农田生态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生环境中所含的多种金属和激素可以很好地得到净化,例如,微生物能降解激素和金属,植物和底泥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所形成的生态通道能使很多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是,农业水利工程会导致重金属难以排除,进而破坏水生环境。

(三)水资源富营养化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作业,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操作时也容易出现过度灌溉的问题。为确保农业作物良好生长,农业生产需要频繁进行灌溉和排水作业。对于周边植物来说,适量的水资源能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但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农田灌溉和排水过于盲目,最终的结果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土壤中的元素无法得到有效的使用,而且农业土壤中的氮、磷元素以及农药等将随着水流到下游地区,致使河流湖泊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导致各种藻类的增长繁殖。农业灌溉不够合理,可能会出现农田地盐碱化加剧的问题,影响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现实情况来看,灌溉渠占用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如果周围有保护区,则无法实现有效保护。

二、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一)强化工程设计方案,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为优化农业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功能,需在项目建设和规划方案期间,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使得资金投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除了要对项目的后续使用有充分的考量以外,还要关注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要求。使得建设的水利工程高度符合生态保护理念,能同时满足农业水利工程的功能需求和生态环保需求[2]。更确切的说,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满足灌溉排水的需要以外,也要加强对水流沟槽密度的控制,对沟槽的粗糙度有充分的考察和调研,以减少沟槽内衬的不利影响。在设计单体结构时,保证功能的同时,也考虑工程景观、生态功能、结构稳定性等诸多因素,实现各方面的整合。施工建设期间,除了要防止土壤侵蚀以外,还应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为契合当地的生物习性,需在设计时考察当地的生态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尽量减少对生物种群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建设考核评估机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农业用地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农业用地开发的各个方面,有必要在施工完成后,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科学评价审议。通过这种形式的科学评估吸取经验教训,为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后续实施和使用积累宝贵经验。促进日后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有更强的环保性能。合理科学运用水利工程建设后农田生态破坏评估体系分析和评价效益,同时也能顺利发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对此加以有效改进,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管和控制,可适当减慢项目建设的速度,这对保持水土和维持生态稳定有一定好处。为有效保持水土不流失,可先将表面土壤剥离进行保护,并适当采取临时的防护措施。就开挖和回填而言,应体现合理调配的原则,保持挖填平衡,对地表的扰动就会明显弱化。需要在施工现场布设取料场和弃渣场,防止污染生态环境。

(三)严格落实责任机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要加强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活动,建造者、项目管理门、工程施工部门在项目运行后如果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给出最佳的处置方案,严禁故意或直接从施工现场卸下垃圾。此外,在工程施工和運行过程中,还应对施工现场的管道进行升级,确保所有的员工都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强化全体施工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责任心,树立使命感。项目建设的管理者应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在项目的综合管理体系中,加入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进一步激励员工保护生态环境,嘉奖在保护环境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员工,从而进一步鼓舞他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改善农业水利工程用地效果,为构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需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在建设水利工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应该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面向保护生态环境,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更好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蓄水、防洪的作用,最大程度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总结: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会导致水资源富营养化,对生物环境平衡造成破坏,而且不利于水土保持。为弱化建设农业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需严格落实责任机制,增强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强化工程设计方案,积极向其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建设考核评估机制,对农业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审议,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效保护水土资源,丰富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曹思函,龚玉娜,王钰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21,23(17):143-146.

[2]许宝会,田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分析[J].山西青年,2018(06):245.

作者:魏洪涛

保护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论文 篇3: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累积生态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对近一年来我国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统计分析,探析了多个建设项目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的具体内容,并以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最后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累积生态影响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为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而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保护价值最大、最为精华的部分。截至2012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14979万hm2(其中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4338万h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9%。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面积9415万hm2,虽然数量仅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3.6%,但面积占全国保护区总面积的62.85%,全国陆地面积的9.8%。已经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我国7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种类以及重要自然遗迹,大熊猫、朱鹮、羚牛、珙桐、苏铁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呈明显恢复和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发建设项目涉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威胁与日俱增。为此,本文通过对最近一年来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进行梳理,并针对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管理部门审批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2008年国家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共3800多件,其中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达370余件。而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短短一年间,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上报到环境保护部征求意见的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专题报告材料就达到64份,表明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全国各地开发建设的范围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已经无法成为不受干扰的净土。

1.1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特点

根据对近1年来上报环境保护部的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4个建设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 类型多样

经统计,64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中,类型十分丰富,可分为风电、火电、水电、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码头、加油站、物流园、矿产开发、水利、输变电、旅游和资源利用等15种类型,其中水利工程数量最多,共有19个,占项目总数的29.7%;其次为公路项目,共有16个,占项目总数的25.0%;旅游项目有6个,占项目总数的9.4%。

1.1.2 分布范围广

经统计,64个项目中,共涉及到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甘肃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项目最多,共有17个,占项目总数的26.6%;其次为湖南省,有10个项目,占总数的15.6%;四川省有5个项目,占总数的7.8%。

1.1.3 多个项目涉及到单个保护区

经统计,64个项目共涉及到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内蒙古西鄂尔多斯、锡林郭勒草原、达赉湖、达里诺尔、白音敖包、黑里河、吉林珲春东北虎、莫莫格、鸭绿江上游、黑龙江兴凯湖、三江、江苏盐城湿地珍禽、浙江南麂列岛、安徽铜陵淡水豚、河南太行山猕猴、湖北神农架、广西山口红树林、十万大山、贵州梵净山、四川海子山、美姑大风顶、云南白马雪山、苍山洱海、甘肃祁连山等3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有不少保护区同时被多个建设项目涉及,如涉及湖南东洞庭湖保护区有10个项目,涉及内蒙古西鄂尔多斯保护区有9个项目,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有4个项目,涉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及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的分别有3个项目。

1.1.4 生态影响难以定量评价

目前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依据为环境保护部2011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该标准是在1997年发布的非污染生态影响技术导则基础上的修订版,尽管增加了直接、间接、累积生态影响定义,生态影响预测内容,规范了相关调查分析方法,但仍然没有解决对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敏感区的综合生态影响定量评价的难题,也未介绍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因此,当有多个建设项目涉及到一个自然保护区时,如何分析并评价这些项目的累积生态影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现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众多涉及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的立项依据,目前国家对于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审批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和200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04]101号),这两个文件均提出“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管理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必须编制对保护区生态影响专章或生态专题报告,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必须事先征得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

2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累积生态影响案例

2.1 累积生态影响定义及评价

累积生态影响(Cumulative Ecological Impact)是指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理解为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及运营期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珍稀濒危物种等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小各异、类型多样,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现行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提出可采用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等方法,但从时间序列大尺度上,如何评价多个建设项目在不同时间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累积后可能产生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

2.2 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

从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特点及特征进行分析,对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占地影响的累积。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永久占用保护区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导致自然植被的破坏量及生物量损失逐渐增大,进而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缩小,甚至造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珍稀濒危植物植株的不断减少。

(2)生境破碎化的累积。随着涉及保护区的线型建设项目的增多,公路、铁路、管线等对保护区功能区划不断进行切割,导致保护区内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加剧,人工斑块的不断增多,也逐渐影响到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

(3)污染物的累积。随着多个项目的建成运营,排放到保护区内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物将逐渐累积,可能超过保护区可以承受的环境容量范围,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存繁衍。

(4)对野生动物干扰的累积。随着多个项目的建成运营,保护区内人为活动日益频繁,高速公路运行的车辆、生态旅游游人等活动都将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造成干扰,这种干扰逐渐增多,将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影响其正常的生存繁衍。

2.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研究(以西鄂尔多斯保护区为例)

当多个建设项目涉及到单个自然保护区时,累积生态影响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仅分析单个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这些项目位于保护区实验区范围,符合相关法规政策,在落实生态措施基础上,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可能较小,很容易获得审批。但如果从时间序列上,更大尺度分析与预测这些项目对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则形势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进入到同一个保护区,不利生态影响经过逐步累积,势必形成“温水煮青蛙”的连锁效应,缓慢而渐进地导致保护区破碎化,形成生态孤岛,破坏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进而损害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也将造成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灭绝,甚至威胁到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与乌海市境内,保护区始建于1995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一次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474688 hm2,其中核心区115717 hm2,缓冲区54479 hm2,实验区305492 hm2。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等濒危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区内保存了较为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及荒漠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包括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苞菊、蒙古扁桃、长叶红沙等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四合木、半日花、绵刺等起源古老,分布区域狭窄,西鄂尔多斯保护区是我国特有孑遗单种属植物四合木和半日花的最主要分布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经由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正式报到环境保护部征求意见的涉及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就有9个之多,其中3个公路项目、4个加油站项目、1个物流园项目和1个输气管线项目。项目在保护区内分布见下图。这些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剧保护区斑块的破碎化程度,项目占地将直接破坏地表自然植被,对其中生长的四合木、半日花等珍稀濒危植物造成损害,对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影响,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分析累积生态影响,应采取文献资料分析、野外样方实测及遥感解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项目类型、影响方式、占地面积、生境破碎化程度、珍稀濒危物种最小保护面积等方面构建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析多个建设项目对西鄂尔多斯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图1 2012~2013间涉及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布示意图3 建议对策

自然保护区在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2010]46号)中被列为禁止开发区,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后避难所,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涉及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必须从源头上从严把关,严格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准入。因此,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环境保护部通过正式发文,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过程中,必须查明该保护区内所有已建项目基本现状,说明拟建项目与之前项目的关系,并科学论证所有项目对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

(2)建议同时涉及到多个建设项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能力角度出发,应编制相关规划,梳理一段时间内已经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项目,通过开展规划环评,理顺多个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及开发顺序。

(3)建议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规模。为保证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繁衍的必要空间,建议将建设项目占用保护区面积(含社区开发占地)严格控制在保护区总面积10%范围内,避免保护区的无休止开发。当某个保护区内开发建设达到规划确定的阈值范围时,环境保护部将停止审批后续所有涉及到该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材料。

(4)建议环境保护部加强对于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准入审查。通过制定《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准入技术审查规范》,明确生态准入技术审查的内容和目标,适度提高涉及多个建设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准入,捍卫国土生态安全底线,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参考文献

[1]邱兴春,邹建国,陈凡.乌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陆生生态的累积性影响分析[J].贵州水利发电,2011,25(1):10-12.

[2]吴江莉,马俊杰,刘哲.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区景观生态累积影响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2):360-363+390.

[3] 毛翰宣,张亦飞,宁顺理,等.象山港海湾资源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的解释结构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3,32(1):99-103.

[4]宋文玲.风电场工程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钟华平,刘恒,耿雷华.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环境累积效应[J].水力学报,2007(增刊):577-581.

[6]裴厦,谢高地,鲁春霞.水利工程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累积影响浅析——以猫跳河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8):1469-1474.

[7] 俞炜炜,陈彬,张珞平.海湾围填海对滩涂湿地生态服务累积影响研究——以福建兴化湾为例[J].海洋通报,2008,27(1):88-94.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秦卫华(1979-),男,安徽郎溪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作者:秦卫华 叶海 钱者东

上一篇: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高职护士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