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小品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话语权对于人和组织的权利实现功能越发重要了。资本、知识技术的强者享有较大的社会话语权份额。反之,话语权份额较小或基本没有话语权。小品作为一种演和说的艺术形式,其人物特征鲜明,语言清晰,观众很容易理解出各个角色的人物特征和语言特点,而幽默话语在小品这种艺术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幽默话语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应用的话语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赵氏小品语言特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氏小品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篇1: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小品《不差钱》的幽默根源

摘 要: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社会文化背景、事件背景以及临时预设背景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差钱》中的背景因素;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语场角度分析了小品中图形的构建过程,阐述了图形凸显于背景、制造幽默因子的创作原理。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不差钱》;幽默因子

在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但可以被南北观众接受,甚至其中的某些段子成为春晚过后的流行语。由于赵氏小品(本文所指的赵氏小品是赵本山一行人在舞台上的演出成品)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对赵氏小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欧阳[1]55-57、李秀云[2]64-67通过分析赵氏小品的语言特点研究了赵氏小品幽默因子;李丽[3]228从其舞台布局及人物角色入手分析了赵氏小品脍炙人口的原因;樊玲[4]75-78、刘茜[5]36-37从语言学角度对赵氏小品做出了研究;张丽丽[6]116-117从语言顺应角度诠释了赵氏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解读赵氏小品《不差钱》的言语的幽默根源。

一、图形-背景理论简介

“‘图形-背景论’是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认知理论”。[7]60“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丹麦心理学家鲁宾(E. Rubin)首先用“脸/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将“图形”与“背景”进行了区分。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时,总是先注意到某些事物,因为这些事物的某些特征会优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称之为“图形”;而那些没有被立刻注意到的,我们称之为“背景”。之后完型心理学家借鉴其来研究知觉及空间组织方式,并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8]157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某一感知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容易引起注意的那一部分,也是注意的焦点所在;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观实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9]105-108“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了语言研究中”。[10]121“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和客观世界中的图形和背景不同,因为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不是具体的实体,但语言中的‘图形背景’是有空间关系或方位关系的相关实体,可以是时间、因果关系等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事件”。[11]25-32根据完型心理学,关于“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manz),即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积小的、容易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被看做是“图形”;而面积较大的位置相对固定不易移动的则是“背景”。

喜剧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最多的包袱,让观众的笑声不断、共鸣声不断。一部成功的喜剧小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唤醒观众的知觉,激发观众共有的schema,即观众在共同的社会文化圈内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然而唤醒绝不是喜剧小品最终的目的,在唤醒的铺陈下,突出才是喜剧小品的王道。这正是我们所介绍的“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图形-背景”理论运用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整部喜剧小品的结果。所以小品的内在特点构成了“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存在和发展的温床;同样“图形-背景理论”搭建起了喜剧小品成型并且吸引观众的框架。

二、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不差钱》的幽默根源

“喜剧小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其目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发观众产生愉悦之感”。[12]139-144赵氏小品言语独特,通过言语图形设计,使语言脱离了人们的表达习惯,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话语表达与认知理解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差,进而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然而赵氏小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在于它的言语创新、偏离常规,给观众造成心理偏差,从而构成不同层面的图形,产生幽默效果。

(一)背景分析

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不差钱》中的背景可以分为三类: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事件背景、临时预设背景。“社会文化生活语境指的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言语社团或生活圈子,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13]75-78作为个人的言语选择代表着他本人的身份和社会人文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反映着他所在的文化和集体意识。其中面子、权势和社会距离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在谈话一开始就要弄清楚双方在年龄、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有求于对方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更加体现出给对方留面子。[14]38整个小品事件发生在东方文化背景中,面子问题是不可避免被提到的因素。

例1——

赵本山(以下简称赵):她姥爷,这都是实在亲戚,你就点吧。

毕福剑(以下简称毕):不不不,咱随便吃点饭就可以了。您来您来。

赵:现在咱家都富了,农民生活跟过去不一样了,你就卯劲吃,你能吃,你能吃多少钱?我点。

例2——

赵:还没吃饭呢。你先把那揣起来,来点菜,快点。

小沈阳(以下简称阳):照完再点呗。

赵:快点,点完再照。

阳:要跑了呢?

赵:谁跑啊,这都低调来的,你别跟着这个那个的说。

“例1”中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自我”概念的把握,只要是自己人,有些事情就可以更容易解决。为了能让丫蛋上“星光大道”节目,赵在称呼上尽量选择能拉近双方关系的称谓“她姥爷”。虽然年龄上赵更加年长些,但是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赵使用了处处给毕留面子的言语行为。除了称谓,还用了赞扬的言语,比如在“例2”中赵恭维说:“这都低调来的”。同时在点菜过程中,赵出于客人面子一定要对方先点菜,并且语言使用礼貌又客气;而对于阳却使用更多的是命令句。因此,笔者认为正是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交际双方使用了不同的言语行为。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在观众心中早已形成,在其衬托下,才会出现下文中的“图形”。

在小品《不差钱》中,整个事件发生在一家别具特色的餐馆中,赵带着孙女毛毛要请“星光大道”节目主持人吃饭。事件背景为小品的幽默营造了可能的环境,为后文中各种“图形”的凸显提供了可行性。

例3——

赵:这就是铁岭最贵的饭店,苏格兰调情。

毛毛(以下简称毛):爷,你念反了,苏格兰情调,这家老贵了。

通过这爷孙俩开场简短的对话,首先向我们呈现了事件背景,铺垫了事件基调,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要根据这一背景出发——这是一家不同寻常的饭店,必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服务,看似比较高级,观众会根据此事件背景有所期待。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来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的假设”。[15]116-117同时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还会根据突发状况来设定背景,在这里我们称之为临时预设。在小品《不差钱》中,当得知准备的三万元钱被孙女落在炕上时,赵与服务员阳有个不成文的约定:

例4——

赵:客人来了,我点菜的时候你要配合我。

阳:怎么配合?

赵:给我兜着点,我点贵的,你……

阳:我就说没有?

赵:你太明白了。

在这个临时假设的场景下,于是有了接下来点菜过程中惹人发笑的对话,为后来各种“图形”的凸显营造了临时背景。赵与阳约定好了点菜时给兜着,但不能让接下来出场的毕知道,一旦违反了这个预设就会造成“图形”的凸显,观众心中顺理成章的期待被打破,这种打破预设的突兀会给观众创造笑点。

(二) “图形”分析

根据完型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即“图形”是具有完整形状的,可移动的,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图形”依存于背景而凸显于背景。喜剧小品把握了“图形”的凸显性,利用打破观众对事物常规规律和特征的期待,达到幽默效果。“图形”之所以能被人们立刻感知就是由于它的凸显性可以吸引眼球。

1.语音“图形”

王希杰认为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发音失误,都是对语音常规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16]192在舞台上正确的语音环境是观众心中期待的。而赵氏小品很善于运用汉字多音字的特点,有意读错,制造闭合的语音“图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这个凸显“图形”与通俗文化相结合时势必会创造笑点:

例5——

赵:……苏格兰调情。

毛:爷,你念反了,是苏格兰情调。

例6——

赵:没听明白吗?英文名字叫小损样。

“例5”中赵利用“情调”与“调情”中“调”的多音特点故意误读造成语音上的凸显,再加上“调情”指的是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与情调相差甚远,这样一个与高雅饭店环境格格不入的词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语音层面上的“图形”,凸显于背景之上,达到了引人发笑的效果。而“例6”中演员故意模糊对方的发音,利用近似的错误发音来编造新词,制造语音“图形”,凸显于观众心中所期待的正确的语音环境,进而制造了笑点。

2.词汇“图形”

赵氏小品中惯用词类混搭或是纯粹的词语误用等词汇手段制造词汇“图形”,达到幽默效果。这些表达偏离了正常的词语搭配原则,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凸显于背景之上,自我形成闭合“图形”,创造幽默点:

例7——阳:苏格兰打卤面

例8—— 赵:……这孩子,从小就是一身的艺术细菌呐!

词语搭配在表达语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词语搭配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词汇背景。而在“例7”中,“苏格兰”属于西方文化,“打卤面”属于中式文化。在中式文化基础上包裹上了西式文化外衣,这种牵强附会的搭配不符合观众心中对于正确词语搭配的期待,从而“苏格兰打卤面”自我形成一个词汇“图形”凸显于观众眼前,引人发笑。在“例8”中,“艺术细菌”更是超常搭配,不得不从整个句子结构中凸显出来,形成“图形”给观众带来欢乐。

3.语法“图形”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句子必须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否则,就是错误的句子,就会引起误解。在语法层面,正确的和规矩的语法结构是观众心中所期待的环境背景,而不合语法的句型则会自我构成“图形”吸引观众注意力。

例9——

赵:一斤多的……有……有吗?

阳:有,还是没有啊?

在“例9”中的问句:有吗?它的答语应该是判断性答语,即“有”或者“没有”,而这里却使用了选择问句,显然违反了语法规则,但是却耐人寻味。这一不合规矩的回答打破了观众在临时背景下的期待——阳违背了与赵的“合约”。所以他的回答很笨拙地泄露了二人的谎言,为观众创造了笑点。

4. 语义“图形”

语义规则要求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致性。[12]139-144在交谈中,谈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原则、关系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交谈场景、目的要求。在喜剧小品中,尤其在语义层面,会话经常违反关系原则以打破常规背景制造凸显“图形”来形成笑点。关系原则要求交谈内容尽可能与交谈语境相关而不是言其他。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出现言其他的情况,这看似不符合规矩的谈话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例10——

毕:下边,我看看。鱼翅就更不要点了。

赵:鱼刺有也别吃了,我吃鱼刺有一回就卡住了嘛。后来用馒头噎、用醋泡都不好使,到医院拿镊子拿出来的!不吃那玩意。

例11——

阳:《我和你》

赵:你个人唱,这刚下飞机累成这样,跟你唱?

“例10”与“例11”中,赵有意曲解了“鱼翅”“我和你”,故意言其他,打破了词语解释的常规。借“听文生义”的方法把观众熟悉的词语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解释,与原文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偏离,打破了观众心中关于“鱼翅”与“《我和你》”已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凸显了两个新“图形”,制造了幽默。

5.语篇“图形”

当上下文不一致时,必然会引导读者从已经形成的心里预设中走出来,来分析不一致出现的用意。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使用到语篇不一致,以达到幽默效果。

例12——毛:今天我心情非常地冲动。今夜里阳光明媚……今夜里多云转晴。

例13—— 阳:哎呀,妈呀,我唱《神话》上去了,好像。

例14——阳:……毛主席呀领导咱……起高了……

在“例12”中,毛是为了“星光大道”准备的发言,观众熟知那样的场合需要正式的演讲而毛却前言不搭后语转到天气预报上了,打破了观众对于“星光大道”已有的有关获奖发言的知识背景,成功凸显了“图形”;在“例13”中,阳给观众带来的是音乐上的语篇“图形”,从《我和你》转到了《神话》,同样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制造了幽默;“例14”中造成了乐曲衔接上的语篇“图形”,观众已经预设好了他能唱上去,因而没有唱上去就会凸显于背景之上,带来了幽默效应。

6.语场“图形”

Halliday&Hasan将决定语言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17]289语场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活动、涉及的事情或表达的经验等,它能体现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中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和作用。赵氏喜剧小品中语场偏离是常见的现象,它会对其相应的语域特点做出暂时的故意的违背。在特定的语场中会使用特定的语言,这是观众心中已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当出现不协调的音符,必然会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背景预设,从而达到制造笑点的目的。

例15——阳:哎呀,我的妈呀,毕老师来啦?你咋出来了呢?哎呀我的妈呀,快来人呀,一会该跑了,毕老师毕老师……

例16——

赵:……给你弄一个大照片挂中间,周围全是花呀。

毕:老哥,那……那花什么颜色?

赵:白的黄的都有啊。

“例15”中阳的语言显然在描述一个小偷的场景,这和见到一个明星应使用的语言严重不符合,打破了观众心中早已存在的见到明星的场景的社会文化背景,凸显出一个语场“图形”,引人发笑。“例16”中,赵描述的是一个人去世的场景与观众心中欢迎明星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制造了“图形”,创造了笑点。

总之,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强调背景对“图形”构建的基础作用,小品能够逗乐观众的正是通过观众自己推翻心中的各种期待与想象而达到幽默的效果。打破观众对事件的期待,使人物的言行凸显吸引观众注意力,就是“图形”构建过程。观众在小品场景出现后心中会形成对人物行为以及事件发展的期待与预设,此种期待是符合场景的期待与想象,是整个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赵氏小品《不差钱》暗合了这种“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层面“图形”的构建中,通过对观众心中已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偏离,形成凸显“图形”,吸引观众注意、思考,进而引人发笑,从而达到了“赵氏幽默”。

参考文献:

[1]欧洋.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点分析[J].戏剧文学,2011(6).

[2]李秀云.别一种艺术构型——赵本山小品独特构型的美学批判[J].戏剧文学,2011(10).

[3]李丽.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开场部分艺术分析[J].时代文学,2011(8).

[4]樊玲. 动态预警对简介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以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为例[J].德州学院

学报,2011(5).

[5]刘茜.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话语浅议[J].博奇·博记,2011(5).

[6]张丽丽.语用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7]沈志和.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结构的图形-背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8]F. ungerer &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

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11.

[9]胡艳秋.图形-背景与词条结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6).

[10]张继红.图形-背景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11]匡文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12]安丰存,李红英. 语言偏离与话语幽默[J].延边大学学报,2011(10).

[13]樊玲.动态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1(10).

[14]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丽丽.语言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1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17]张德禄.Cohesion in English——张德禄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白雪琴 张宜波

赵氏小品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篇2:

从话语幽默理论看小品语言的文化学意义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话语权对于人和组织的权利实现功能越发重要了。资本、知识技术的强者享有较大的社会话语权份额。反之,话语权份额较小或基本没有话语权。小品作为一种演和说的艺术形式,其人物特征鲜明,语言清晰,观众很容易理解出各个角色的人物特征和语言特点,而幽默话语在小品这种艺术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幽默话语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应用的话语权。本文运用文化学的话语权理论讨论了话语幽默作为弱势群体巧妙地获取话语权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话语幽默;游击策略;农民形象;话语权;颠覆

幽默与大众文化具有内生的联动共赢关系,这是因为幽默的本质功能在于智慧地娱乐接受者,制造狂欢效果,而狂欢效果也正是大众文化的本质功能所在。与强大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斗争当然需要技高一筹的策略。与军事斗争相类似,大众文化中新兴的、暂时处于弱势的力量想要取胜传统乃至于正统的文化力量,也必须采取以弱胜强的游击策略:弱势者对强势者的攻击最好是隐蔽地进行。而幽默往往能极佳地担负起这个使命:在博取受众快乐的掩护下迫使他们思考,接受对既有思想意识的批判,完成对部分意识、观念的颠覆与革新。这里,先从理论上将幽默的特质与操作机制加以梳理,再分析大众文化中话语幽默的娱乐性、颠覆性功能的操作过程。

一、话语幽默理论

与“文化”、“大众文化”等常见词汇一样,“幽默”的定义众说纷纭,且引起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兴趣。本文论述的是话语幽默,对此最全面的研究当数徐立新(2003)[2]。徐立新总结了话语幽默最常见的五个本质特性:与性相关、快乐性、突然性、娱乐性和智慧性。话语幽默离不开对各种欲望的表述,故与几乎所有的受众都相关,也容易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当人们理解了幽默裹挟的含义,在愉悦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固有观念受到解构性的冲击(即特洛伊木马效应),进而智胜这些要颠覆的传统或正统的观念(徐2003︰19-20),达到游击致胜的效果。既有的话语幽默研究可以大致分成三种理论:优越性、不对称性、释放性。

(一)优越性理论

优越性理论指的是话语幽默通过对他人的嘲讽体现说话人睿智的优越感(徐2003︰24);同样,表面上的欢笑而深层次上对主流、正统的意识形态进行颠覆正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嘲讽的内容往往是针对强者之所强而不能针对弱者之所弱,否则难有幽默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数学老师简单的计算错误制造幽默,但同样的嘲讽却不能用在幼儿身上;可以嘲讽富人的吝啬却不能嘲讽贫者的守财。同样,话语交际中处于较弱势的一方会更多地运用话语幽默策略,而话语强势方往往不宜使用话语幽默,如法律语言的表述、正式会议的主持应使用直截、简明的话语,不宜使用话语幽默以避免具有多种理解可能的话语对理解者造成迷惑,这正像军事斗争中绝对强势的一方偏好阵地战、而弱势方才常使用游击策略。

(二)不对称性理论

不对称性理论认为幽默话语包含着不对称的、多重可能的语境。听话人对话语语境的提取决定着理解到的意义。话语幽默利用多种可能的语境对听话人的理解进行操控,达到后者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范伟在小品《功夫》中的台词“过年了,我们家什么年货也没买,就剩下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我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呢?”该句台词首先最可能激发的语境可能是向被问者征询意见,及至被问者答出“先杀驴/猪”,范伟准备的下一句台词“猪/驴也是这么想的”却指向了第一句台词暗含的另一种可能的语境:“准备将被问者与猪/驴相比较”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可见,话语幽默往往是利用不对称性的可能的暗含语境而达成。大众文化的文本、场景、角色充满了诸多可能的矛盾与复杂性,故也为不对称语境提供了大量可兹利用的资源。

(三)释放性理论

释放性理论就是说,人们通过幽默话语来释放其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的压抑感和紧张感,弗洛伊德是释放性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在《笑话及其潜意识的关系》一书中将笑话分成“无意的”和“有意的”两种。有意的笑话往往包含攻击性内容或是性内容,能诱发人大笑,而无意的笑话很少产生情感情绪方面的影响,仅仅能诱发人微笑。弗洛伊德认为:幽默就是有意识的超我的喜剧,而笑话是建立在无意识基础上的。他的著作不是在论述幽默感知的结构,而是幽默感知对人类情绪、情感产生的影响。遵循弗洛伊德的笑话研究脉络,在心理学上兴起了对幽默的治疗功效的讨论和研究,也就是治疗学幽默。心理学家认为,笑可以增强动、静脉血的循环效率,促进生理健康。通过幽默话语,压抑的人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二、从赵氏小品看话语幽默的文化内涵

幽默作为一个很古老的研究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在以后的世纪里,学者不断丰富幽默的内涵,赋予其无穷的魅力,幽默理论也不断得到修正、检验和发展。总体来说,话语幽默的既有研究基本集中在微观话语层面上,即局限在分析一句到几句简短对话的层面。其实,对话语幽默的研究还应关照到宏观层面:一则小品、一个故事整体上的幽默性,对人们较高层面的常识予以颠覆性的攻击。赵氏小品之所以能长期雄踞央视春晚精品节目版,除了微观层面的话语幽默外,还得益于他宏观层面上对中国农民形象进行重塑的颠覆性意义,与许多相声、小品局限在具体几句台词上讨取观众的笑声有着层次上的差别,同时这一点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许多相声、小品逐渐失去以往观众的高认可度。

观看赵本山小品,可以看到表演现场时始终充满着观众发自肺腑的大笑和情不自禁的长时间的鼓掌。有的观众笑得流出了泪,更有一次一位观众因为欢笑过度心脏病突发[1]。在《牛大叔提干》(1995)中创造性地解释“扯淡/蛋”、在《钟点工》(2000)中有关“马夹”与“王八”的台词、在《昨天、今天、明天》(1999)关于“秋波”、“家用电器”、“月子”的歪解、一首接一首的打油诗、在《卖拐》和《卖车》中一系列的脑子急转弯等等,他的几乎每部小品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机智风趣的幽默话语,加上他类型化的表演技巧,逗人欢笑,引人深思,使得他的小品往往成为央视春晚最重头的节目之一。

赵本山小品代表作《拜年》最典型体现了表演者运用话语要素达到微观与宏观层面相结合的效果。笔者认为,该部小品从主题性、时效性、讽刺性、建设性到高超的话语幽默都应算赵本山最有力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一连串的台词和老夫妇的体态语将小品推向了一个高潮。从畏畏缩缩、唯唯诺诺,到反客为主、掌控话语权,主动提问、引领话题、对对方加以评论,透着长者的关心,时不时地对“三胖子”加以规训。展现的农民形象全面而正面:自由自在(踱步、就座、询烟问茶,后来赵老蔫干脆直接上炕,反邀主人来“整两盅”)、说话流利得体、善解人意、宽宏大量、乐于助人。这段台词结合表演与前后情节相比自是幽默无比,含义不一而足,但最深刻全面的还在于展示农民在正常话语状态下全面且正面的形象。所以说,幽默话语往往能帮助弱势群体获取一定的话语权,促进社会公平。

放下文本语言本身,深入到其后的思想,就能发现说话人的意图,毕竟,话语只能是一系列的明示手段即话语刺激,真正要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思想(Sperber & Wilson 1995)[3]。首先,赵本山较全面地建构了农民形象,而不像其它大部分中国文化作品往往集中建构了负面的农民形象。所谓全面,正如第三节中的大部分例子展示的那样,许多话语表面上可笑,体现了农民话语能力的欠缺、形象不佳(如赵本山在几乎所有的小品中基本没有一次把帽子戴端正了,裤子也常常松松垮垮地往下掉),但其话语幽默中可能的多重理解往往又彰显了农民的正面形象,如渔夫的厚道、睿智等。这种全面且正面形象居多的建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赵氏本人长期的农民身份和对农民真切的认同感。

其次,大部分其他文化人没能建构出正面的农民形象,而赵本山却做到了,深层次的原因还跟他炉火纯青的话语幽默使用技巧相关。话语幽默凭着娱乐性帮助他正面塑造了农民形象,而没走以农民为弱势者、同情弱者的老路。因为以同情的姿态出发,首先就已经将农民认定为弱势者,那样不可能建构出阳光正面的形象。这就好比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比,前者不可能如后者奏效一样。通过娱乐性质的幽默话语,赵本山塑造了健康、阳光的农民形象,使观众在看小品的过程中深思我们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文化内涵。

最后,农民出身、未经艺术科班训练的赵本山之所以能取得在优势文化舞台表演、发声的机会,话语幽默无疑为话语权的获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超的话语能力,幽默的妙用成就了赵氏舞台语言的威力,为他赢得了充分的话语权,以至于过去的二十年里,赵氏小品成了央视春晚最受欢迎的常备节目。这也正印证了费克劳(Fairclough 1989)[4]对语言本质的论述:语言就是权力。能妙用话语幽默意味着语言能力极强,故能强势获取央视春晚的话语权。正是有了这种话语权的保障,赵氏才得以持续推出旨在重塑中国农民形象的小品,并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关于赵本山作为幽默艺术表演大师的有关细节,详细的叙述请参见李东旭、马兰(2002)的《东方笑神赵本山》,以及相关网站如http://ent.sina.com.cn.

[2] Xu Lixin, 2003, A Study on Humorous Discourse, Henan University Press, Kaifeng.

[3] Sperber, D. & D. Wilson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Oxford.

[4] Fiske, John,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Unwin Hyman, London

[5] Bakhtin, M. 1968,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6] Berger, Arthur Asa, 1993, An Anatomy of Humor,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7] Chen Kaiju, 2007. Reconstructing Images of Chinese Peasantry.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8] 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9] Foucault, Michael, 199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trans., Robert Hurley, Vintage Books, NY.

[10] Spivak, G.C., 1993.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ed. Williams, P. & L. Chrisman). Prentice Hall: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作者:陈开举,陈伟球s

赵氏小品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篇3:

逻辑规律的违反与赵氏小品中的幽默

内容摘要:赵本山小品意味深长,家喻户晓,打造了一张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被誉为赵氏小品,幽默是赵氏小品的灵魂。赵氏小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对逻辑规律的进行违反的现象,使其语言获得了深沉的幽默,逻辑规律的违反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超越或背离,通过对逻辑规律的变异而又辩证的妙用,能产生幽默,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寻味,这是赵本山喜剧小品幽默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逻辑规律 违反 赵氏小品 幽默

幽默本来是人类思维逻辑发展的产物,然而其思维方法又恰恰同人类正常的普遍的思维逻辑背道而驰。这种思维方法有人称之为‘理性倒错’。这种理性的倒错就是指一切与人们的习惯习俗、常情常理相悖谬的东西。揭露这种悖谬东西,就是制造幽默的主要艺术手段。”[1]正所谓“理儿不歪,笑话不来。”本文讲的逻辑规律的违反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超越或背离,赵氏小品通过对逻辑规律的违反,使其语言获得深沉的幽默,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作具体分析。

一.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p”,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其中,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任何一个判断。)具体地说,在概念的运用上,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命题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在赵氏小品中对同一律的违反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概念、转移论题,前后不一,而导致滑稽可笑。

(一)混淆概念

一般情况下,在言语交际中应使概念保持同一。所谓概念保持同一,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其内涵、外延必须确定,既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然而赵氏小品却常常有意使某一思想不同一,变换、混淆概念,以收到特殊的喜剧功效。如:

(1)毕:老哥!老哥!

赵:哎呀!我的妈呀,这下好,刚下飞机啊!一年多了。

毕:哦!对,一年多了

赵:挺好的,是吧?

毕:挺好、挺好!你气色挺好呀,哦,家里多温暖嘛?

赵:是啊,地球都在暖!

毕:哦! (《就差钱》)

老毕和鸭蛋爷爷又见面了,都很激动。鸭蛋爷“一不小心”把概念给混淆了,他把家里的“温馨,温暖”中的“暖”这个形容词,混淆成了动词。而且概念也从本义、引申义兼有的范畴缩小到只取本义,违反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因此,“地球都在暖”话音刚落,观众便哄堂大笑。在《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赵:别巴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崔:还有家用电器呀?赵:手电筒嘛!”作品把手电筒混淆为家用电器,通过概念的混淆,令信息接受者获得幽默诙谐的审美快感。在《钟点工》中“赵:大妹子,说心里话。我都六十岁了,我这一进城左右邻居谁都不认识我,突然自己变哑巴了不知道咋玩儿了?宋:你就拉倒吧,你就搁家,整个网,上网呗!赵:我多年不打鱼了,还哪有网呀?恁多年了。”老人家把上网的因特网混淆为打鱼的鱼网,也是混淆概念,酿造出很浓的喜剧效果。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对概念确定性的要求,而显得滑稽荒唐。当然编剧是有意运用混淆概念进行逻辑背离来制造幽默的。

(二)巧换论题

所谓命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说,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所使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而在赵氏小品中却特意违反这一要求,在推理、论证时,或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违反逻辑规律,以获取幽默。

(2)刘:请继续听题:历史上,谁跑得最快?

宋: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跑得比谁都快!

赵:嘛啦,曹操哪是运动员哪?!

刘:就是!

宋:人家沒说运动员哪!人家说历史上谁跑得最快,那历史人物咧!

赵:那孙悟空比曹操还快呢真是……  (《火炬手》)

既然是选火炬手,那么主持人的问题肯定是在历史上,运动员谁跑得最快,而白云为了战胜黑土,不加思索抢先作了一个离题十万八千里的回答,显然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违反了同一律对“论题前后应当保持同一”的要求,转移论题,以制造笑料。偷换论题是通过偷梁换柱的手法,故意把论证的论题,改换成另外一个论题,它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论题应当保持同一”这一要求。黑土说的“那孙悟空比曹操还快呢”,是故意把论题“历史上谁跑得最快”偷换成了“神话传说中谁跑得最快”,这样,当然是孙悟空了,令人忍俊不禁。

二.违反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矛盾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或“‘(p∧‘p)。矛盾律的基本逻辑要求是:在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向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矛盾的认识;或者说,我们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违反矛盾律,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特定的环境中,矛盾所暴露的是人对同一事物的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态度,违背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而导致的言行不一、言语前后冲突、行为相互抵触的情形,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赵氏小品中故意的自相矛盾、前后不一,以求正常思维无法比拟的奇妙效果。

(3)范:哎,大爷大爷大爷,一提毛驴子,让我想起来了。

赵:想起谁呀?

范:你把这毛驴用来用用吧!

赵:干啥呀?

范:帮助我去拉车呀!

赵:你太单纯了,干一天活了,让它休息休息吧!

范:你让它给咱加个班吧?

赵:你当是司机呢,说加班就加班哪!

范:这?

赵:我告诉你,这条驴是我和我老伴的心肝宝贝,平时在我家的地位比我还高,让老伴给它惯出毛病来了,你让它驼200斤,拒载,100斤以上,我还得替它扛一把,老伴更心疼驴,有一次,买雪盐就买20斤,回来路上啊,看到驴驮吧,就心疼了,不让驴驮了,自 己就背上了,我老伴,骑驴回来的。

范:哈哈…… (《三鞭子》)

赵大爷两口子都很心疼驴,大爷他舍不得用驴去帮司机拉车,说出了一个让司机和观众都开怀大笑的理由:他老伴心疼驴,为了不让驴驮20斤的雪盐,自己把盐背上了,然后骑驴回来的。这种内心里的想法与行动上的矛盾,让人啼笑皆非。

三.违反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可以表示为:“A或者非A,或者“p∨‘p”(P或者非p)。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就违反了排中律,产生“模棱两可”的错误。因此,在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就必须承认其中有一个是真的,给予明确的肯定,不能对两者同时加以否定。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然而,幽默却不理会这些,它常常有意骑墙居中,对排中律进行违反。

(4)范:我说你这个人儿不讲究儿,你不按套路出牌啊,出脑筋急转弯你得按3哪,那既然这样的话,我也咨询个问题。

赵:你说。

范:过年了,

赵:嗯!

范:我们家什么年货也没买,就剩下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我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呢?

赵:那你先杀…… 给你们俩个机会:

徒弟甲:驴肉好吃,先杀驴。

赵:先杀驴!

范:恭喜你答对了,猪——也是这么想的。

赵:合计点儿。喂——

范:小样儿!

赵:嘿,哎呀悲哀,真让我替你感到悲哀,眼看就要独闯江湖了,这怎么能让我放心得下?

徒弟乙:师傅,先杀猪好了。

赵:那驴也是那么想的,我告诉你,就这个问题你先杀谁都不好使,我为什么没回答呢,就因为我考虑它是有问题的,哎呀,看见没?他已经从当年的一根筋,现在成长到两头懂了。

徒弟甲:师傅,他太厉害了,咱回去吧?

赵:不能回去,卖拐把他忽悠瘸了,卖车把他忽悠苶了,在十分钟之内我要不把他摆平,我就没法儿给你们俩儿当教师爷了。     (《功夫》)

已几次被大忽悠捉弄的范厨师,这回动起了脑筋,设计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来“报复”大忽悠:“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这个题目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回答说先杀猪的话,那驴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回答说先杀驴的话,那猪也是这么想的,肯定其中任意一个都会挨骂。大忽悠采取的办法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两个徒弟,并且否定了徒弟的答案,还把他们狠很地批了一顿。他自己却不回答,让他的话说是“我为什么没回答呢,就因为我考虑它是有问题的”,即他想在“杀猪”与“杀驴”之间,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回避明确的表态。实际上是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面前,不置可否,企图骑墙居中,很显然,是对排中律的违反,幽默也油然而生。

四.违反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p真,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主要有两条:

第一,理由必须真实;

第二,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反其道而行之,违反充足理由律,以获得“无理而妙”的幽默效果。在赵氏小品中,主要表现为强推和谐辩。

(一)强推

强推就是前提和结论之间毫无联系,完全是说话人主观地将它们扯在一起,故意强行地作出推论。[2]

(5)范: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哪!

赵:非常——对不起!别激动,我们做好事从来是不留名的!

范:我激动个屁我激动,你把我坑苦了知道不知道,啊?我老婆也跑了,工作也炒了,走,找个地方说理去!走!

高:兄弟,别,兄弟,那啥你把拐给我们,把钱给你,咱们回家吧!

赵:你別跟着掺和,过来!请问,这副拐回去拄多长时间?

范:我拄什么拄,我压根没病!

赵:完了,完了,我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高:你说当初我就不让你卖拐,你不信话,你看这咋整?

赵:媳妇儿,他完了。你看看,变化多大这一年。往上看:

高:你要说有变化嘛,好象脑袋比去年更大了!

赵:你看看,连我媳妇儿都能看出来了。你知道因为啥吗?由于你一年没有坚持拄拐,你的病毒往上转移,已经到了大脑。你两条腿有两根大筋,就好比两条高速公路,病毒以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向前飞速前进,现在你完了,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大脑健康细胞儿,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 (《卖车》)

大忽悠把范厨师的“好象脑袋比去年更大了”的原因归结为范厨师一年没有坚持拄拐,病毒往上转移,已经到了大脑,结论和前提没有必然联系,非常荒谬。后面又把范厨师两条腿的“两根大筋”,比作两条高速公路,病毒以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向前飞速前进,会导致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使人觉得滑稽可笑。在《卖拐》中的“赵:别着急,你呀,小的时候,崴过腿。范:没有啊,我这只崴过呀?赵:转移了!不知道吧,后来你的职业对你很不利,原来你不是颠勺,你是切墩,老是往这腿上使劲,就把这条腿压的越来越重,越来越重……轻者踮脚,重者股骨头坏死,晚期就是植物人!”范厨师明明一双好腿却被大忽悠(赵)忽悠瘸了,“瘸了”的原因很荒唐,是因为范厨师的职业使然,切墩时,老往腿上使劲,就把腿压得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导致“轻者踮脚,重者股骨头坏死,晚期就是植物人”,真让人笑掉大牙,大忽悠所说的“腿瘸”与“切墩”之间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强行地将这一前提和结论拉扯到一起,荒唐可笑至极。尽管这样堂而皇之的推理貌似有理,但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细想之下使人觉得滑稽可笑。

(二)谐辩

所谓谐辩,就是为了争胜或逗趣,说话人用歪理为自己辩护,因而显得荒唐可笑。[3]在赵氏小品中主要是为了逗趣,以制造喜剧效果。

(6)赵:说一个醉汉,喝醉酒拿起这么一块大石头,照电视砸去,只听“咔嚓”一声,电视一点没坏,为什么?

范:因为电视质量好。

赵:错!

高:因为没砸着!

范:你没砸着,咋还“咔嚓”一声?

高:“咔嚓”一声,砸地板上嘛。

赵:咳!就你这智商!

高:你可快回家吧! (《卖车》)

既然是砸电视机,电视一点没坏的理由却是“没砸着”,这显然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理由,几分诡辩,几分狡黠,让人开怀。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赵氏小品中逻辑规律的违反,并非颠覆逻辑进行诡辩,而是通过对逻辑规律的超越或背离来获取幽默,以激起受众的共鸣,成了赵氏小品幽默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言语幽默对逻辑的使用具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特点,即孙绍振所说的“逻辑错位”。[4]因此,逻辑的这种变异运用正是幽默发人深思的机智所在。这种违背往往引发听话者思考其背后的言外之意。幽默言语正是游走于对逻辑的这种运用和违背之间,是对逻辑规律的一种变异而又辩证的妙用。

参考文献

[1]陈克守.幽默与逻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1.

[2]陈宗明.逻辑与语言表达[J]转自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1.

[3]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72.

[4]孙绍振、汤化.幽默学全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7-8 .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项目《赵本山喜剧小品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编号:12C1212)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邓梦兰,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管理学、教育学)

作者:邓梦兰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论文下一篇:初中随笔训练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