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对策,旨在调动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 篇1: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介绍了有机化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从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结合自身科研实验两个方面,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上述条件的介入,确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加强作用。

有机化学 求知欲 创新思维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他和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体本身的变化就是一连串非常复杂、彼此制约、彼此协调的有机物质的变化过程,人们对有机物的认识逐渐由浅入深,把它变成一门重要的科学。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学好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重要保障,是学生以后从事有机合成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石。同样有机化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理论性,并且与自身周围事物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更易于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指人类在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以往的知识传授,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并不涉及由本质衍生的其他事情的思考。而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围绕着本质的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是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而需要针对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讲授趣味有机化学,围绕生活讲解问题等手段来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自身的教学积累,与学生共同学习

“欲给别人一杯水,必先自己储备一桶水”。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教师平时的教学积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想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在平时不断地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在知识面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课堂教育的经验。不论各行各业都需要实战经验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作为教师更应如此。应该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回想自己在课堂教育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和其他教师通过旁听课或当面交流等方式互相取取经,或者通过参加国家性质或地区性质的教学研讨会等方法向其他优秀的老师学习,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来提高自己,这对提高自身的教学积累和堂课经验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参加的科研活动越多,见识的越多,积累的也就越多,而在课堂上能带给学生的资讯就越多,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不断的授课发现,不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一点自始至终都是很关键的,那就是学习的氛围。我认为一个只注重授课内容是否被学生接受的教师并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看见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时时刻刻的在和同学们一样的学习,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二、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经验,为学生奠定创新思维基础

目前的化学教师都有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可以将自己实践的经验或者一些趣闻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更感兴趣。我的研究方向是药物有机化学。所以,我就曾经将自己研究的经历与课程中相近的知识点串连在一起讲,然后将我实验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再提问到课堂上,这样不仅更生动,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而且还会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思考了很多问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有机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带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大地万物,有机物数不胜数,药物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这么多的药物,它们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又如何用人工去制取呢?是否能够通过一些不同的合成方法来合成一些有其他作用的新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而且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思考题更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基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比方说,人工合成一些天然药物,通过改变一些简单的官能团,是否会对药效发生改变或者增添药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进行切实的实验,然后再检测其药效活性。学生不仅在实践中灵活的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在理论知识中掌握了实践的要领。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验方法,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授课变成一种知识的灌输。如果仅仅是将知识讲述下去,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对没有兴趣的事情谁都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最好的情况就将教师讲述的知识牢牢地记住,也仅仅是记住而已。所以应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兴趣上来了,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知识,主动地去思考一些有关科研的问题,才会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其以后的科研实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虽然说知识点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深的一个层次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方法,能够引领学生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接受得更快更好,创新性的想法更多,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爱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探析[J].学科教育,2000,(5):25-27.

[3]罗琼.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人才开发,2003,(4):22-23.

[4]聂龙辉,胡立新.关于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1):235-236.

[5]赖红伟,曹宏梅,陆钊.加强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127-128.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新型荧光染料的合成及其生物医用研究,2012-325;高分子键合药的制备与药效研究,2013-353。

作者:李文亮 崔桂花 白羽 董顺福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 篇2:

关于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对策,旨在调动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现状;改进对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学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为学生未来迈入社会从事相关操作工作奠定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工行业应用广泛的实验手段,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化学实验和实际工厂生产的结合,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

一、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研究有机物性质、合成反应以及生成物性能表征的科学,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有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都起源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很简单,但是在实验中的实验条件控制和产物的表征分析却很复杂,这就需要学生提高对各种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内容比较陈旧

实验内容的陈旧体现在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开展较少,往往是重复较为典型传统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生疏;实验设备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课程学习,随着招生的扩大,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实验基础设备,制约了有机化学实验的开展。

2.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的实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就使得学生盲目追求高分,忽视了实验技能的培养,造成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

3.重理论轻实验

通过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课程较少,大部分课程侧重于书本理论的学习,这就影响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此外,在实验教学中,缺乏综合性、应用性、实用性实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实验独立性的缺失。

三、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进对策

1.开展特色有机化学实验内容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学生从事化工行业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实验课程设置上,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确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构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加强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与时倶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力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评价系统

有机化学实验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入实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总结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实验能力,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当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还可以提高其实践化工操作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课程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运山.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许元明,张贞发.浅谈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开放式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

(作者单位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誗编辑 高永芳

作者:崔杨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 篇3:

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有机化学是应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在课时和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作为应化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学习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如有机合成化学、有机立体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影响学生毕业后考研或就业的方向选择。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几乎涉及所有的专业范围,包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葡萄酒、生物技术、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各专业中。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应化专业学生在农林院校的各专业中凸显“专业”优势,为下一步的专业课及其他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增加课时、选用合适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设置2+2上课模式;增加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设计、增设presentation等考核方式。这四方面的工作显著提高了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反馈中评价较好。

一、课时及教材建设

以前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64+40,共104学时。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例,上、下册共三十一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反复精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能将书中的基础内容点到为止,很难顾及学生的消化、理解能力,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或知识扩展,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慢慢放弃有机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时间限制,没办法在课堂列举相应实例或集中讲解每章节的课后习题,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听懂了、理解了,但做课后习题却无从下手。所以,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证课时数,我们将有机化学课时数调整为64+64,共128学时。保证时间,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掌握基本化学反应及原理。其次,教材的选用,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这本教材有些轻理论,偏合成和机理。基础有机化学,要重在“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初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鉴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主,王积涛版《有机化学》和刑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为辅,从基础概念到官能团的性质,再到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最后是机理,由简入深地完成教学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另外,从裴伟伟版《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和朱玮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解读、解析、解答和测试》中精选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使学生更好理解所讲知识要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适当增加课时数,确定选用教材后,我们对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例如将第二十四章的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的烯烃和二烯烃之后讲解;将第四章的对映异构和二十一章的立体化学内容合并;将第八章的芳烃、第二十五章的芳环上的取代反应以及第三十一章的芳香性也进行了合并。我们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如自学质谱、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每章节内容讲完之后会适当介绍与之相应的有机化学拓展性知识和化学发展史。考虑到应化专业没有设置专业外语课程,所以在基础有机化学课上我们适当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一方面为后续的有机立体化学全英文授课做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查找英文文献更加得心应手。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往都是实验课比理论课晚一学期,理论和实验不同步,达不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现在,我们开展理论课教师兼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将理论学习直接应用到实验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真实感。该模式可以及时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理论课上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另外,我们还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重在有机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针对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重操作,轻设计的现象,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增设1~2个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处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等,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设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手段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黑板上;或者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乏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面对无法阻挡的技术进步,我们也勇敢尝试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选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引入课堂,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支撑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动画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其次,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我们试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课堂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成为老师,老师成为导师,从“以教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学为主”,让教与学真正相长,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利用FTP进行课件公开,方便学生查阅;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团队和2+2上课模式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立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授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由师德好、业务精、有能力的教授为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辅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团队除上好每一次课外,成员之间定期讨论教学内容,整合思路,集思广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制作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及编写适合学生期中、期末和考研的习题库。另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名师来校示范教学,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授课能力。

以前应化专业四个班,120人左右的课堂,坐在后面的学生有时根本听不清教师在讲什么,很难达到师生互动,课上经常出现玩手机、睡觉、聊天、学其他课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大班化成小班,即设置成2+2的上课模式。这样,课前、课上提问或者课堂上互动困难的现象都得到了缓解,增加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有机化学的学习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建设

以往有机化学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出勤和作业为准,靠点名评定出勤,浪费时间;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业抄袭现象。因此,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大弊端。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增设随堂测验环节。一学期进行四次随堂测验,用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期末的考试负担,另一方面前几章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增加设计性、综述性的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缜密性要求很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理解水平,同时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增设presentation环节。学生自由选择发表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感触;感兴趣的某类反应;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实验内容、结果、收获等和大家分享。

通过上述五方面改革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更新,我们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梅,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朱玮,刘汉兰,王俊儒,等.有机化学学习指导——解读、解析、解答和测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俊儒,马柏林,李炳奇,等.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陈淑伟 王俊儒

上一篇:电力企业配网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中专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