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电影服饰是人类服饰文化的新兴现象,以电影服饰作为对象的学术性研究,具有跨越电影学与艺术设计学的跨学科特性。现阶段我国电影服饰设计制作的实际水平已经达到艺术的高度,但针对中国电影服饰的专门性研究虽然经过40年的发展,相较于电影学和设计学学科中其他专业、方向而言,实际上处于瓶颈期,数量徒在增加,质量止步不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1:

论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传达

摘要:近些年,影片中的明星服装设计别出心裁、美仑美奂。服饰作为电影视觉符号,它传达的是人物形象识别,还有服饰色彩在视觉上的冲击。以视觉文化为理论视域,电影服饰必须兼有符合角色需要与体现艺术审美价值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电影服饰;服饰色彩;视觉文化;审美期待

服饰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穿在人身上与人类共同构成整体的服饰形象。就这一点来说,其他的文化载体只是由人创造,由人欣赏或品尝,而绝没有像服饰这样与人类有同一个社会符号这种典型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服饰也是一种文化服饰,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和象征意义。

电影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荧屏上人的角色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依靠服饰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性的外来道具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下面以不同风格的电影实例,从服饰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特征、角色形象、服饰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以及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的审美期待四个方面来分析服饰在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一、服饰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特征

服装的种类很多,有实用装、表演装、概念装等。依照不同标准,有很多分类方法。可以按影片人物的各种属性分类:按人物性别可分为男装、女装;按人物年龄可分为老年装、中年装、青年装、少年装、儿童装等;按人物职业身份可分为军人装、律师装、法官装等。按人物、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可分为主要人物装、次要人物装、群众演员服装、道具装等。还可以按影片叙述的时间来分类:古代电影中有远古、上古、中古服装;近代电影中有18、19世纪的服装;现代电影中的服装可以分为20世纪、一战时期、二战时期的服装,当代电影中流行的服装,未来时代尚未产生的服装。还可以按影片类型分为喜剧片服装、动作片服装、歌舞片服装、战争片服装等,电影服装品种比一般人们的生活服装多得多,并且可以得出电影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电影服装必然与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性格等以及其人物所处的年代、时期、地域、民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往往还和影片的类型、题材有着很大的联系。

二、服饰造型在电影作品中对角色形象的视觉传达

观众爱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爱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而明星在影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服装,有的人在一部电影中还要换很多套衣服。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时代的影片中人穿着的服装都不同。电影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观众,令观众在视觉上产生真实感受,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电影的这种逼真性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包括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和影像造型,而人物造型的具象和差异化便需要由服饰来建构。这使观众感觉很真实可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真实地反映了电影服饰的重要性。

电影服装可以增加电影观赏性,电影需要美感来吸引观众。如电影《茜茜公主》中的女主角在华丽宫廷轻提裙摆,轻舞飞扬营造浪漫的梦境,色彩缤纷的晚装为梦境场景添上美丽一笔,整个影片也因服装增色不少。电影中除了音乐、灯光、场景等的配合外,服装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影片《绝代艳后》为例,片中女主人公玛丽·昂特瓦耐特总是穿着衬托胸部的紧身胸衣。宽大的裙撑,深开的方形领口,胸挡上排列着缎带蝴蝶结,袖口用蕾丝或细棉布做成三段波浪状花边,高高耸起的发髻上缀有各种装饰物。这些衣着样式传递给观众这样一些信息:故事发生在18世纪,人物来自宫廷的贵族群体,他们有着极其奢华糜烂的生活,空虚无度。绚丽华美的服饰作为时代的载体很好地再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经济概况以及当时的时尚风貌。不同类型的人对服装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服装的选择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因素。社会人的精神状态、文明程度和思想意识。往往也能通过人们穿着的款式、图案及色彩得到反映。这就要求电影服饰必须再现物质现实中人与人的这些差异。在表现人物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贫富差异及性格差异时,电影服饰起到了直观的作用,让观影者很容易接受并认同这种差异化的外部特征。电影《莎翁情史》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莎士比亚的情感经历及其艺术体现。影片中贵族男女服装都极具约束性,刻意地强调身形特征。颈部常装饰着一种白色褶饰花边,这种花边呈车轮状造型。是独立于服装之外的一种领饰,名为“拉夫(Ruff)”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并且是贵族男女在正式场合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显示其尊贵地位将“拉夫”演变为前边打开,后颈处高耸的扇形。这些僵硬的贵族服饰体现着当时的封建禁锢。又展示出统治阶级的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态。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人公莎士比亚宽松甚至可以敞开衣襟的不羁造型,既是一种身份地位的差异,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勇于挑战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电影服饰的形象化特征是人物外轮廓建立的根本依据,具有最基本的信息量,人物的外部特征(职业、贫富、性格等)一目了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就能清楚地还原具象的现实世界,强调影片的真实性,加强了电影的视觉感染力。

三、服饰色彩在电影作品中对受众的视觉传达

服饰色彩在电影作品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电影作品会大为逊色,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情感,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在电影色彩的处理中,通常利用色冷暖色调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相洽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感觉生理学已证明,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所以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经常利用周围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在影片中经常穿一件浅土米色的裤子、黑色的皮鞋。剧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着这身经典行套在静静林荫道上奔跑的样子,天空的淡蓝色与阳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传达出一种善意和温情,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美。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就体现在这种纯然的色彩体系中。

电影服饰能为剧情的发展服务,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气氛渲染,以烘托电影剧主题。好的影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影片的情节外,还有影片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演员营造的气氛。在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人体会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一个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她出现的镜头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她被带到集中营,充满死亡气息的黑色背景中只有小女孩的衣服是红色的,是那么的可爱、活泼、充满希望、饱含着梦想,第二次小女孩的出现却是躺在了运尸体的平板车上,虽然还是黑色的背景、红色的衣裳,但却是那么触目惊心。短短的两组镜头成功地烘托出法西斯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

四、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审美期待

电影服装设计作为最终呈现于银幕的影像。最终是服务于电影受众的视觉的,也就是最终要“被看”的。对于广大电影受众而言,对电影服装设计注意与否可能因人而异,他们具有视觉选择的自主权,说明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重要特征。以视觉为理论视域,电影艺术被作为视听艺术,影像与声音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媒介,或者说是电影艺术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其中的影像是靠视觉来解读的,电影服装设计最终也是服务于视觉的。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影像或图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影像或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视觉对于人们变得如此重要,我们已经步入视觉文化的时代,它给我们带来许进言之,视觉性已经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在深刻地改变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电影也不例外。以影像为重要媒介的电影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都感受到其作为视觉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以此为讨论背景,电影服装设计蕴藉的审美期待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根据剧本和导演影片的风格。以及演员、化装、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主要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运用服装艺术手段来表现剧中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露痕迹地达到服装与剧中人物的有机统一,实现电影制作人的审美诉求。事实上,电影服装设计蕴藉的审美期待并不止于此,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日趋成熟的今天。在影像作为商品景观而成为重要的视觉对象时,电影服装设计最终的指向应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票房的期待。人类社会在告别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进入以影像或图像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在所谓的“景象社会”里,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就是景象符号。诚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电影摄制过程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管理、服装制作的电影服装工作越来越被加强了。感性的、直观的、唯美的影像既是现代商业电影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成为可供受众消费的文化商品,电影服装设计已经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换言之,电影服装设计成为了生产出消费者“注意力”的基本手段。因此,电影服装设计所以成为电影最普遍的视觉元素之一,乃是由于它已经转化成为一个有视觉吸引力的商品,直接涉及影片公映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彭吉象.电影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晓刚.时装设计艺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5、包铭新.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韩江红

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2:

谫论深化中国电影服饰研究的可行性方向

摘 要:电影服饰是人类服饰文化的新兴现象,以电影服饰作为对象的学术性研究,具有跨越电影学与艺术设计学的跨学科特性。现阶段我国电影服饰设计制作的实际水平已经达到艺术的高度,但针对中国电影服饰的专门性研究虽然经过40年的发展,相较于电影学和设计学学科中其他专业、方向而言,实际上处于瓶颈期,数量徒在增加,质量止步不前。研究新方向将中国电影服饰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的研究对象,从历史真实出发,深入探索电影服饰造型设计创作的中国特色和理论,发掘出一个新的专业史。这对于电影美术学研究领域,是补充和完备;对于服装设计学研究领域,是真正的开拓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电影服饰;设计应用研究;电影理论研究;艺术规律

0    引言

比起长远的人类服饰历史,电影服饰算是人类服饰文化的新兴现象,也是构成电影美术的基础要素,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在电影欣赏过程中必被关注,但在电影研究中却易被忽略。

以电影服饰作为对象的学术性研究,具有跨越电影学与艺术设计学的跨学科特性。国外数据库中可查到的较早涉及电影服饰的文献,是发表于1933年的題名为《为电影做服装》(COSTUMING THE MOVIES)的文章。文章作者Earle Luick记述了自己在电影公司做服装设计师的经历,面临的挑战以及设计服装时对历史准确性的重视。[1]这当然算不上标准的学术研究,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和实践思考。事实上,目前为止国外现有的相关电影服饰的多数书籍都属于这种设计经验与实践指导类型,如Elizabeth Leese的《电影中的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in the Movies,1977);Angee Beckett的《影视服装:从摘要到包装》(Costumingfor Film and TV:From Resume to Wrap,2009)。少数书籍则可以归于电影服饰的文化研究类型,如Stella Bruzzi的《脱去衣服的电影制片业:电影中的衣服和身份》(Undressing Cinema:Clothing and Identities in the Movies,1998);Sarah Street的《服饰和电影:流行电影中的着装规范》(Costume and Cinema:Dress Codes in Popular Film,2002)。目前国外电影服饰研究的主要学位论文(表1),也显示出这两种类型的划界。在前一类中,如Natalie Kenra Cagle的《<天使之城>的服装设计与制作》(Costume Design and Production for City of Angels)一文,我们甚至不能称其为学术论文,只能称其为毕业设计阐述。

国外电影服饰研究因为好莱坞和欧洲电影产业与艺术的高度发展而开始较早,又因地域的广泛使得研究对象更多元。以研究好莱坞电影服饰为主之外,也有对印度、英国、意大利等国电影中的服饰进行的相关研究。

1    中国电影服饰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学界没有专门以中国电影服饰为对象的研究,我们国家自己的电影服饰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学者来发掘研究。而中国电影学界的电影服饰研究,是在新时期之后才萌发起来的,呈现为肇始、勃发、膨胀3个阶段性特征,形成了4个研究视阈。目前为止,研究发展并不繁盛,甚至有停滞、止步之势,发展方向也不平衡,亟待进行内容性的扩充与方向性的调整。

1.1    肇始阶段(1980~1999):零散、稀少、经验化和非针对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电影创作刚刚恢复元气,影片的产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中国学界的电影研究也方兴未艾。相关电影艺术各个方面的讨论也必然涉及到了电影服饰这一重要的电影视觉元素。

1980年第8期《电影评介》刊载了《谈谈电影人物服饰的真实性》[2]一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电影服饰的最早关注和思考。文章指出:“电影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形式,必须要生活化和具有真实性……要求作用于人们视觉的电影画面(典型环境、人物服饰等)也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批评了当时某些影片中人物服饰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也肯定了一些对服饰处理较好的影片,“既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又不流于自然主义……电影上有了逼真的生活化和高度的真实性,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予教育于娱乐之中,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社会作用”。该文虽然很像一篇短小的随笔,但从电影艺术的性质联系到电影服饰应具备的特征,从观众的审美要求谈到电影的社会作用,已经初步具备学理性的思考,为国内学界对电影服饰的研究插上一面指向理论方向的路标。1987年第3期《电影新作》上的《时代·形象·社会价值――有感于电影服装的设计和选用》[3]一文与此同类。文章指出服装的实质意义在于透过具体人物形象,把社会生活的自然形态的真实性升华到艺术审美的高度。

同时,如同国外的实践性经验总结一样,国内的电影美术设计者们也对服饰设计过程进行了记录,选择了另一条应用方向的路径。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4](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服装设计及其他》一文,和1983年出版的论文集《论电影美术》[5]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影片<查理三世>的服装设计》一文,二者均属于这类文献。逐渐积累的实用经验、对电影服饰功能的感悟,顺理成章地发展出对电影服饰设计行业的关注。1988年第5期《电影故事》中《借鉴影视服饰,学会打扮自己》[6]一文,就记述了当时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广告服务部举办“影视服装创作培训班”的情况。80年代的这些文献,显然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有对电影服饰功能与意义的简要归纳,有对电影服饰设计与制作的经验描述,可谓开启了对电影服饰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初步尝试。

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90年代,针对性的研究文章未曾出现,只有散见于几本电影美术指导书籍中的零星片段。1993年出版的《电影美术造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电影美术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书中都设有一小节专门论及电影服饰。这20年是电影服饰研究肇始阶段,并未形成积极的态势,相关研究的总特征表现为零散、稀少、经验化和非针对性。

1.2    勃发阶段(2000~2009):学术化、高起点、视阈集中、良性发展

经过20年肇始阶段的酝酿,新世纪第1个10年进入相关研究的勃发阶段。中国学界对电影服饰的研究有了量与质的飞跃。这10年的研究成果总特征表现为学术化、高起点、视阈集中、良性发展。

新世纪出现的首篇相关文章是2003年第4期《艺术探索》上的《服饰设计的语言――服饰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7]文章具备了基本的学术化特性,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论文。其后几年未见有电影服饰研究的单篇论文,直到2006年出现了天津美术学院刘芳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影视服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8]。该学位论文为国内刚刚展开的电影服饰研究标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随后又陆续出现了5篇相关电影服饰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大提升了国内学术研究质量。计有:2007年湖南师范大学邓伍英的《论影视中的服饰文化的表现与传承》[9],2008年四川师范大学干小倩的《审美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服饰》[10],2008年大连工业大学李佳的《古裝影视服饰设计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关系的研究》[11],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徐海芹的《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12],2010年苏州大学傅延婷的《好莱坞电影服饰设计研究》[13]。这些硕士学位论文,除傅延婷的《好莱坞电影服饰设计研究》之外,其余都是在以电影电视的总体服饰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中国电影服饰的例子。

研究成果质量提升的同时,数量也稳步增长。自2006年至2010年,相关电影服饰研究的单篇论文约40余篇,多是探讨普适性的基础原理和基本理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些论文的研究视阈大多集中于4点:1)电影服饰的艺术和美学特征。2)电影服饰的文化表现。3)电影服饰设计的三要素(造型、色彩、材质)分析。4)电影服饰的作用功能及影响。代表性论文有:邓伍英、王可君的《论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对民族艺术的传承》[14]、彭红的《电影服饰的美感探寻》[15]、洪华平的《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关系浅谈》[16]、雷电的《影视服饰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17]、练红的《解读影视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表现作用》[18]、胡万峰《色彩斑斓――新时期戏剧影视服饰造型的思考》[19]、谢芳的《无言角色的完美演出:浅谈影视服饰的美学》[20]、李志强《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服装理念和形成差异辨析》[21]、邓伍英和邓美珍的《论影视中服饰的影响与作用》[22]、丁玉玲的《浅论服饰在影视中的定位作用》[23]。

该阶段与电影服饰相关的书籍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24]和《人物与服饰―动画与影视角色造型参考》[25]。但前者以中国电影的布景美术设计历史为主要内容,提及服饰造型的地方屈指可数。后者则是工具书性质,都不算电影服饰的研究专著。所以说,虽然这10年间电影服饰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相关学术专著的缺乏显得该阶段的研究品质还差些火候。

1.3    膨胀阶段(2010~2019):继发性、同质化、个案化

21世纪的第2个10年,国内电影服饰的研究成果数量开始猛增。2010年至2019年间,电影服饰研究相关单篇论文约160余篇,这些论文多数承接了勃发期的4个研究视阈,继续探讨电影服饰的艺术与美学、造型设计、文化表达与功能影响。另外,个案研究大大增多,从上述4个研究视阈切入,套用前人观点理论,或解读某部/某类电影的服饰造型,或归纳电影中某朝代的服饰特征,或分析某著名电影美术师的服饰风格等。单篇研究论文较优秀的有:庞小条的《解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26]、邓伍英的《论影视服饰语言对消费文化的影响》[27]、李楠《电影服装设计理论初探――从<艺术家>谈起》[28]、付冰冰《科幻电影服装设计的后现代风格解读》[29]、张植屹《影视剧服饰与历史记载服饰差异的必要性》[30]、邓伍英《论影视服饰语言的指代意义》[31]。但更有不少题目雷同的文章,重复前人的观点与例证,存在同质化弊病。

本时期出现有关电影服饰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12篇,具体内容见表2。

从表中信息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研究者来自不同院校――有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艺术类,甚至专门的纺织服装类院校――但是他们的专业大多是艺术(美术)设计学,故而这些研究的基础更多是建立在设计学的实践经验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昆明理工大学何相钢的《古装影视服饰的发展与变迁研究(1980~2013)》是国内唯一具史学性质的研究成果。[32]

本时期终于出现了能够代表国内电影服饰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有邓伍英的《影视人物角色服饰造型艺术研究》[33]以及王冉的《影视服饰造型》[34]。两书都论及影视服饰与社会文化关系、对消费文化影响、影视服饰造型艺术的符号解读、视觉功效,以及服饰造型风格。整体内容是对上一阶段已有的影视服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加以梳理、整合和扩充。另外,本时期出版的几本影视美术造型设计的教材类书籍中也包含有讲述服饰造型的章节。如吕志昌的《影视美术设计》[35]、宫林的《中国电影美术论》[36]、唐晋的《影视造型》[37]以及2020年最新出版周登富的《电影美术:总体造型设计》[38]。

要之,这是国内电影服饰研究的膨胀阶段,总特征表现为继发性、同质化、个案化。研究数量激增,可是研究质量并未有较大的提升,虽然也有电影服饰的设计制作工艺、电影服饰与其他服饰差异的新研究视角出现,然而新视阈下的研究文章仍然存在同质化较高的弊病。同质化文章占不小比例,在四大研究视阈上未有深入和创新,文题与内容雷同,重复前人研究的观点与例证,老生常谈,甚至存在抄袭现象。如此种种稀释了学界良好的研究氛围,膨胀表象包裹的质量内核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仍是上个10年的水平。

2    中国电影服饰研究失衡现状

电影服饰无论在电影领域还是服装领域,其重要性都是以电影艺术发展到绝对成熟为前提条件才显现出来的。对电影服饰艺术性的承认要落后于电影编导、摄影、表演等专业;对电影服饰设计实践性的重视也不如平面视觉、环境和工业设计等专业。故而在我国,虽然电影服饰设计制作的实际水平已经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度,但针对电影服饰的专门性研究,相较于电影学和设计学学科中其他专业、方向而言,其成果数量所占比值依然微小,研究质量还亟待进一步提升。

纵向梳理我国电影服饰研究的3个阶段、40年历史,横向考察电影服饰研究的2条路径、4个视阈,我们发现目前以中国电影服饰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整体失衡了。具体表现为:

1)在学科基础上,因为研究者多是设计艺术学专业的师生,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设计学学科范围之内。其研究内容侧重电影服饰的设计和服饰表现的文化。缺乏建立在电影学学科基础之上,侧重电影美术造型、电影美学的研究。

2)在研究类型上,因为研究者的学科专业基础所限,许多研究的类型都归属于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型,内容多是联系创作实践,加上一些前人提出的服饰文化表现、服饰审美功能等基础理论,缺乏艺术美学的理论型研究。

3)在研究标本上,许多研究所选取的分析标本大都集中于新时期以来我国生产的影片,尤其是古装片之上。如此一来,缺少历史的、发展的、多样性、全面性的电影服饰标本,研究结果就显得不够严谨和完备,甚至有以偏概全的现象。

4)在研究方法上,很多研究――尤其是近10年间的研究――套用上一个10年中国电影服饰研究勃发阶段总结出的泛化的、基础性观点做个案分析。这种方法是躺在前人研究基础的温床之上而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无法登高望远,因而这些印证性质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宏观考量。

以上4点综合起来,一言概之,即目前中国电影服饰研究缺乏的是建立在电影学学科基础之上的,从电影美术专业角度对中国电影服饰做宏观的历史总结和深入的理论考量。那么,如何把中国电影的服饰研究再推进一步,再拓宽一种视野,再上一层楼呢?

我们换一种学科角度,从电影学下辖的电影美术方向,而不是从国内最初的研究角度――艺术设计或纺织服装设计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首要的事情就是进行历史的梳理。目前中国电影通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电影学下属美术专业的专业史研究仍十分单薄。中国电影的服饰造型是中国电影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唯一的中国电影美术史研究更是缺少对电影服饰这一重要组成项的历史性梳理。研究的薄弱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服饰造型达到的艺术高度不相称。对中国电影服饰进行历史性的关照和梳理,能够填充中国电影美术史的薄弱环节,构建中国电影专业史、学科史的完整框架,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科学系统地完善电影史学研究体系的潜力价值。

3    中国电影服饰研究路径探讨

当前中国的电影服饰研究实际上处于瓶颈期,数量徒在增加,质量止步不前。进行中国电影服饰的史学研究,是有所突破的可行性方向之一。停下盲目的脚步、回顾过往,才能知兴衰,继而辨优劣,最终抽绎规律,未来指导实践。

中国电影服饰的历史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相伴相生,但不能完全按照电影通史的编排体例与之并行,而是要在中国电影史框架内构建电影服饰史。因为国内电影服饰造型的实践与研究长期边缘化,相关史料零散稀少,湮没在大量的纸质文献中。所以发掘中国电影服饰历史的文字史料犹如大海捞针,这历史梳理的第一步收集整理工作就任务艰巨。好在我们还保有不少拷贝胶片,以及不少有所建树的电影美术设计师,影片文本,加上口述历史,可以给予电影服饰历史真实的记录。于是,构建融纸质文献、影像资料、口述历史为一体的研究史料库成为可能。随后在史料库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步,是参照中国电影通史及美术史,结合文献史料和电影文本进行合理分期,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纵向梳理中国电影服饰发展的阶段性脉络。第三步则是依据阶段性分期,按类型、地域、流派,横向考察中国电影服饰造型的特点、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影响,宏观呈现中国电影服饰造型的时代特征及历史面貌。多元的史料库、合理的纵向分期、精细的横向分析与铺陈,才能宏观书写一个准确的、专业化的中国电影服饰发展史。

对历史的客观呈现当然非常重要。但对历史的呈现不仅只是为了回顾,更是为了借鉴。因而,顺着史学研究的方向,还可以进一步客观评价中国电影的服饰造型发展,总结成功经验。史实的呈现,使我们可以以中国电影服饰史上各经典作品为主要评判样本,评价各时期、各流派、各类别乃至各名师的服饰造型优劣,探究原因、总结经验。电影服饰设计有其普遍规律,但中国电影的服饰造型更受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在优劣评判之后,从电影艺术的维度,对中国电影服饰的本体构成、艺术本质、审美功能、发展规律再进行深入考察,去探究中国电影服饰特有的文化理论和艺术观点,总结更符合中国电影的服饰造型设计规律。

历史描述以及在描述之上抽绎的历史规律与普遍理论,是此前中国学界的电影服饰研究者未曾做过的。中国电影的美术工作在电影制作体系中总是被忽视。目前中国电影服饰设计实践多是从设计学经验出发,急需来自电影学专业的理论指导。因而,纠正目前中国电影服饰研究路径的失衡现状,以电影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梳理百多年來中国电影服饰设计的发展变迁及其原因,探寻成功作品的创作规律,给予中国电影服饰、人物造型,乃至整体视觉造型的美术创作以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具有推动、提升电影美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应用动力。同时,站在电影学学科角度考量,我国电影学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偏重电影通史的学习,更精细化的专业史学习不受重视,造成人才培养的泛而不精,部分原因是缺少针对性材料。那么,如果有一部专门的中国电影服饰史出现,就可为高层次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专著和专业教材,为电影美术专业学生打下更为坚实的学习基础,就能全方位加强电影学学科建设、促进电影学高等教育的深化。

总之,电影服饰造型是电影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构成电影画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生活中的服饰文化联系紧密,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电影的服饰造型伴随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中国特有的艺术规律。

当前,我国电影服饰研究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卡在藝术设计学的研究窠臼中无法再向前推动。研究现状落后于我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影服饰造型达到的艺术高度。跳出设计应用型研究的路径,把研究思路指向电影史学的方向,将中国电影服饰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的研究对象,广泛搜集中国电影各时期、各区域、各类型丰富的服饰造型史料,提供一个具有重要专业参考价值的史料库,客观反映中国电影服饰造型的历史真实。从中国电影的艺术特征和中国服饰的文化特征出发,深入探索电影服饰造型设计创作的中国特色和理论,发掘出一个新的专业史。这对于电影学研究领域,是补充和完备;对于设计学研究领域,是真正的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Luick E.Costuming The Movies[J].Saturday Evening Post,1933(11):18-38.

[2]张国宪,张援. 谈谈电影人物服饰的真实性[J].电影评介,1980(8):22.

[3]何智明.时代·形象·社会价值―有感于电影服装的设计和选用[J].电影新作,1987(3):75-76.

[4]韩尚义.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5]周承人.论电影美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6]杨慧芬.借鉴影视服饰,学会打扮自己[J].电影故事,1988(5):8-9.

[7]林燕宁.服饰设计的语言―服饰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J].艺术探索,2003(4):88-90.

[8]刘芳.论影视服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6.

[9]邓伍英.论影视中的服饰文化的表现与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干小倩.审美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服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1]李佳.古装影视服饰设计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关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 2008.

[12]徐海芹.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3]傅延婷.好莱坞电影服饰设计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0.

[14]邓伍英,王可君.论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对民族艺术的传承[J].装饰,2006(5).

[15]彭红.电影服饰的美感探寻[J].饰,2006(3).

[16]洪华平.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关系浅谈[J].电影文学,2009(2).

[17]雷电.影视服饰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J].电影文学,2010(18).

[18]练红.解读影视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表现作用[J].四川戏剧,2007(5).

[19]胡万峰.色彩斑斓――新时期戏剧影视服饰造型的思考[J].剧作家,2006(5).

[20]谢芳.无言角色的完美演出:浅谈影视服饰的美学[J].才智,2009(6).

[21]李志强.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服装理念和形成差异辨析[J].电影文学,2008(21).

[22]邓伍英,邓美珍.论影视中服饰的影响与作用[J].电影文学,2008(3).

[23]丁玉玲.浅论服饰在影视中的定位作用[J].艺术广角,2008(4).

[24]宫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5]袁宜萍,孙净芳,陈丹.人物与服饰―动画与影视角色造型参考[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26]庞小条.解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27]邓伍英.论影视服饰语言对消费文化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4(4).

[28]李楠.电影服装设计理论初探――从《艺术家》谈起[J].当代电影,2012(9).

[29]付冰冰.科幻电影服装设计的后现代风格解读[J].戏剧之家,2018(36).

[30]张植屹.影视剧服饰与历史记载服饰差异的必要性[J].电影文学,2015(24).

[31]邓伍英.论影视服饰语言的指代意义[J].文艺研究,2013(7).

[32]何相钢.古装影视服饰的发展与变迁研究(1980-2013)[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33]邓伍英.影视人物角色服饰造型艺术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34]王冉.影视服饰造型[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7.

[35]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6]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37]唐晋.影视造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8]周登富.电影美术:总体造型设计[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

On the Feasibility of Deepen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Film Dress

ZHUO Ya

(Media Institute,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Anhui 246011,China)

Key words: China film dress;design application research;film theory research;art rule

作者:卓雅

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 篇3:

服装设计与电影艺术的融合

摘要:服装设计在电影艺术当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当中的服装设计应当根据其中各个角色的相关性格特点,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整个服装设计应当根据影视作品各个不同场景特点等进行因地制宜的变化,以此来凸显影视作品的当中该有的内涵,从而达到电影提升电影表现力的效果,当然这就非常有必要深入而透彻地了解影视作品当中服装设计和现实当中服装之间的差异,由此方能体现服装在电影艺术当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电影艺术;服装设计;独特性

电影艺术当中包含着多项相关的设计,主要有音乐设计,背景设计,舞蹈设计,摄影设计等,其中服装设计能够在相关的设计当中独具特点,透过人物的穿着也即服装特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相关演员人物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可能的动作特点等,可以说电影艺术当中的服装特点涵盖着整个影视作品的始终,并且能够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不同改变,并且跟随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发生相关的改变,从而促使影视作品获得成功[1]。

一、电影当中服装设计与相关影视角色之间的联系

每一部影视作品当中都存在着较为不同特点的服装设计特点,但是无论是从哪种方式还是哪种角度来讲,所有的服装设计都是根据相应的人物特点和相应的场景或者是情景设计来进行服装设计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建军伟业》,《建国大业》等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身份,他们所穿的服装都有着千差万别,军阀的服装设计当中,较为明显的就是极具特色的军阀装,基本上都是蓝色调的,肩上嵌着较为庄重的肩章等,还有较为明显的高顶军阀帽子;北伐军和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等穿着都是较为深色的蓝色调,并且随军官等级的不同,在军装的颜色和帽子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军鞋上面的差别吧,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或许跟军官的相关性格特点有关,但是基本上来讲,更多的是穿着的庄重和漂亮程度是随着官阶成正相关的;但是对于共产党军队这边而言,几乎是清一色的军装,清一色布鞋,更有甚者,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草鞋也是很大可能出现的;还有文学家和普通的老百姓等大多一袭长袍,外加一双布鞋,当然稍微有钱的或许是皮鞋[2]。

二、电影当中服装设计的相关构思

(一)电影当中的服装设计需要符合相关的创作背景

无论如何,从某个角度而言,电影当中的服装设计都是根据电影的具体相关情节而定的,相应的服装设计需要符合创作情景和创作背景,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古装片当中大抵不会出现现代服饰,甚至对应不同的朝代,会出现不同的服装,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大多是以黑色调为主,鞋子也是清一色的深色调,而在后来的朝代比如说汉朝,就出现了颜色较为明亮的服饰,我们最为熟悉的传统服饰汉服,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服从整体上来看,会根据人物的不同气质,而选择不同的款式和大小,颜色等,通常对于世俗大家而言,白色和青色算是比较高雅的色调,我们在《十面埋伏》当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剧中的服装设计总体而言也算是根据人物和时代地相关创作背景来合理设定的,所以才会整体上呈现一种画面的唯美感。

(二)电影的服装设计需要较为准确地反映人物和本质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从总体而言,其服装在整体的角度上而言能够准确地反映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性格特点,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今年一部较为火爆的电影《红海行动》,电影的主打元素是中国海军协助我国海外的武警特战队进行撤侨,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也即也门撤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较为明显的三种服饰:武警特战队员服饰,海军特战队服饰以及后来的海军服饰,再者还有战地记者和公司工作人员等的相关服饰,特别是战地记者的相应服饰,穿着较为粗犷,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一身的着装看着就不像是去旅游观光什么的,更像是跟随着军队去外面执行相应的人物人员似的,其着装真的跟当时剧中的海军特战队的队员服饰真的在風格上都有如出一辙之感。再有就是后来的海军服饰,从整个画面上来看,明显就可以感觉到一种神圣不可侵犯和庄严,整部剧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而且意义凸显,中国保护领土完整和自己公民的决心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三、结束语

总之,电影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相关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点将会越来越凸显,服装设计不仅要满足影视作品创作背景的需要,还要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相应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创作情景进行服装的即时变化,以满足服装设计对相关情景的符合程度,而不会出现违和感,或者说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值得注意的是,电影艺术要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改变,也即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流行的元素,更为重要的是透过服装设计的细节,能够较为完美地反映影视作品所讲述的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朝阳.浅谈服装设计与电影艺术的融合[J].电影文学,2012,567(18):143-144.

[2]蒋卫军等.服装设计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探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1).124.

作者:宋明霞

上一篇:低碳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与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