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论文

2022-04-30

【摘要】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城乡财力差异和财政政策的差异。因此,统筹城乡财政政策,增加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论文 篇1:

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

[摘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时我国现阶段面临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原因,并提出相应财政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差距 对策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实行的是一条城乡分割的发展道路,除国防、外交等公共服务外,其他众多的公共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明显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1.中小学义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财政投入实行乡财政或县财政负担的体制,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1997年城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学生的4倍,城市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生的近8倍。1998年,我国农村接收义务教育的学生1.23亿,占当年全国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65%,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全国义务教育投入的比重仅为56%。2004年,全国城乡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4:1和1.3:1。

2.医疗卫生方面。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20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7%,但农村卫生总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为32.07%,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只相当于城市的26.8%;农村卫生事业费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仅为32.77%,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用仅为城市的27.7%。1991年~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而14%中的89%又成了人头费,真正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2005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城乡之比高达3.53:1。

3.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的保障项目已相当齐全,而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十分缺乏。2004年,全国城市医疗保险覆盖率为42%,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有10%左右,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2002年~2006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27.35%,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却下降1.61%;截至2006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240.1万人,农村为1593.1万人,考虑到城乡之间巨大的人口差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远远低于城市。

4.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在传统体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基础设施由农民自己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的补助,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引入了多元投资主体。积极引导私人经济主体等投资经营公共基础设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农村私人投资主体的缺乏,而城市投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将资金投入农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远远落后于城市。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现行的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主要是政策主导与制度安排造成的。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了“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人后农民”的政策,在政策和制度上优先发展城市。资金、优惠政策多投向城市。政策制度上的原因是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

1.工农业发展价格剪刀差的政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及公共服务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牺牲农村、农民利益而加速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是人为加剧城乡差距的历史起因。通过这一制度将农民应获得的利益向城市居民发生了转移,也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不断的向城市地区转移。城市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积累,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和城乡差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就是表现之一。

2.现行财政体制的运行机制。现行财政体制名为分税制,却由于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善,导致了许多地方财政体制的运转变成了分税制与财政包干体制进行机会主义结合的产物。由此导致县乡政府被迫虚报财政收入、财政困难和财政风险不断蓄积,从而挤占本应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支出。

目前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在资金政策上向三农倾斜。从贡献补偿的角度看,这是对工业化初期以“剪刀差”方式吸纳三农资金予以补偿,通过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民生产生活做出补偿。

三、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的对策

1.改革不合理的政策,制度,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体制方面的因素,打破城乡分割,建立统筹城乡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如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借读费,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医疗保险接轨等。

2.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更多的投向农村地区。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改革财政体制,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公共物品的机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建立以公共服务最低公平为基础的转移支付制度。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服务的统筹层次,先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提高层次最终全国城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4.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搭建城乡统筹平台。打破城乡界限, 建立城乡有机衔接、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 在完成风险有效分散和损失分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 在最大范围内通过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功能达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参考文献:

[1]谢来位: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谢来位: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探析.农业经济,2008/01

作者:姚 尧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论文 篇2: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

【摘要】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城乡财力差异和财政政策的差异。因此,统筹城乡财政政策,增加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公共服务 均等化 财政政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公共财政提出的具体要求。城乡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上的巨大差异造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我国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财政制度安排,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要,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均等。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社会福利是由社会全体成员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上升,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随之提高。这意味着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如果个人的效用函数是相同的,则应进行平等的分配;如果个人的效用函数不相同,通过将收入分配给比较穷的个人,则效用总量就可以增加。据此,福利经济学提出两大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就越大。

福利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等化思想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启示性意义。公共服务介于国民收入与社会福利之间,国民收入越大,公共服务总量就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公共服务量的增加能增进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能够增进社会福利。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一视同仁”服务的特征延伸。市场经济决定了公共财政必须对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及其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时,对于同样的经济行为,不管其行为主体的身份如何,都应该按照同一的标准,以同一的态度和方式加以对待。[2]“一视同仁”服务的本质就是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一国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不因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具体通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政府对市场的规范作用等表现出来。从公共支出来看,这就要求政府直接以社会利益和公共需要为目的来安排公共支出,着眼于所有的市场活动主体。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源

对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少学者把原因归结为城乡二元结构。从表面看,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在提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实际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源在于城乡财力差异和财政制度安排差异。

(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财政能力的差异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下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和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高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受到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与所在地级市的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税收收入的差距。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乡村除收取少量的营业税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税收收入,维持政权运转的经费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根本谈不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GDP的贡献在70%左右。由于城市具有较大的收入能力和征收上的便利,我国的税收体系主要建立在城市税收基础之上的,加上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公共物品的价格比农村低,城市比农村对公共物品具有更大的需求和供给能力。因此,城乡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二)城乡财政制度安排的差异导致财政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

建国以后,我们基本学的是前苏联“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的模式来发展国民经济。为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利用国家的力量为重工业创造条件。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工人的工资,从而获取工业行业的巨额利润,间接地使农业为工业提供稀缺的资金;同时给工人提供比较完善的保障,并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使农民与城市工人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后,为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财政资源又向城市倾斜。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主要是国家财政,城市居民不用支付费用或支付很少的费用;而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主要是由乡财政和村民委员会,农民自己要承担相当比例的费用。财政资源的配置没有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在享受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的社会公平。

(三)现行的财政体制导致基层财政困难,财力与事权不相称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不规范,并且中央政府拥有随意调整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的权力,导致政府间事权层层下放,财权层层上收,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断增加,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救济、支农支出等支出大都由基层财政负担。在许多国家,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大多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而目前拥有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县乡财政组织的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左右。[3]很显然,存在着财力与事权上的错位。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的主要原因。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大部分转移支付资金是采用“基数法”确定的,不仅不具有均等化的作用,反而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只有少量的转移支付资金是按均等化公式计算的,资金分配的多少与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的数量与质量毫不相关。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能起到保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优先安排广大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各类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先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强化财政在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财政支出结构要进行重大的调整,财政支出要退出长期处于“与民争利”状态的竞争性项目,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尽快完成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建立一套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强化中央对地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行政问责制。推进与政府机构紧密相关的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对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应按照公共性、准公共性和营利性区别对待的方针分类改革。

(二)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明确,财力与事权匹配

应当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由于各类公共服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责任,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由于涉及面广和具有更大的外部性,主要应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由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应由中央、省和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各级政府承担的比例,应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经济贫困地区,应全部由中央与省级政府承担,通常情况下,以省级政府为主。总之,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上,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按事务的隶属关系划分的办法,以便使财力与事权能够相匹配,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

(三)改革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地调节地区间客观存在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使全国各地的居民均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存在制度性的缺陷,应进行彻底的改革。建议尽快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将财力性转移支付整合为一项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因素法,使用一个全面的转移支付计算公式,确定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数额。实行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我国东部发达省区支援不发达省区已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基础,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的对口支援,实质上建立起了横向转移支付,应形成制度。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标准,控制准入条件和规模。要加快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增加基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财政能力

政府应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提供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所需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与基础条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财政支出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新增财力用于三农,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重点部署一批国家农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项目,如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工程、小城镇改造工程,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在广大农村建立国家绿色信息高速公路,为农民“产、加、销”和“科、工、贸”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了,就有财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公共物品和服务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08).

[2]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91.

[3]严媛媛张林优.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配差异的全面审视[J].调研世界,2006,(04).

作者简介:邓菊秋(1968-),女,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财税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作者:邓菊秋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论文 篇3:

河北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

摘 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方面仍然存在“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城乡差别服务。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北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述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也就是满足人的最低的、无差别需要(生理和安全)的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普适性,人人享用,所以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公平、大致均等地享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更有尊严生活的保障。

所谓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在城乡间达到均衡,也即最终使得城乡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结果大体相等。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一般来说,政府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社会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实现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及其成因分析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我国户口迁移制度的基本形成。该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在事实上将拥有城乡不同户籍的居民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公民的人事关系、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同户口性质挂钩,导致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享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均等现象。时至今日,这一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

(一)基础设施方面

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城乡间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中的基本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提供,建设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则主要靠集体经济和农户自筹资金解决,政府仅是给予一定的补贴。城市里到处是宽敞的马路、立交桥、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却等级偏低、抗灾能力弱、通行能力差,有的乡村道路破损严重、交通状况恶劣。在水、电、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二)九年义务教育方面

根据《2009年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河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5.1%,可以说到2009年普九目标已经实现。之后,全省义务教育都稳定和保持在这一水平。但是,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学校的校舍、运动场地、教学器材比较落后。二是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够强、教学水平不够高。三是农村学校、教学点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和调整。

(三)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突出表现在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仅享有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市优先建立了具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大型医院和遍布社区的社区医院,而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则因财政投入不足普遍存在着医务人员短缺、医疗设施差等问题,还存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种医疗制度,这两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在就医、看病报销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保障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从居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来维护社会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本质上讲,社会保障是全民化的,不应有农村与城市之分。然而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保障被人为地分成了城镇和农村两种类型。

目前,河北省城镇已基本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只有养老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还没有建立。

三、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世界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经验表明,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措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完成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是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从国内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主体是政府,为此,建议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精神,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统一实施居住证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别,扫除阻碍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改革公共财政体制

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趋向,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转移、向农村投入。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健全公共文体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均衡城乡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资源重点要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医疗卫生机制

一方面,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现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在城乡合理配置,逐步提高农民看病的报销比例,降低自费比例。认真落实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尽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全省范围内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深化县级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基层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医疗队伍水平,推进分级诊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学习印度等国的成功经验,实行城乡统一的免费医疗制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位,印度居第43位,中国却排在第188位(联合国成员国共计192个)。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医疗的穷人身上;而我国公共医疗80%的资金投入到了城市医院,农民生病一般情况下是不看病,有的农民为了看病筹钱,借遍了亲朋好友,负债累累,来到城市,人疲马乏,往往还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服务。

(五)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要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标准,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六)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

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一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二是为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登记;三是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等服务;四是大力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015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刁述军,等.四川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均等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6).

[2] 颜德如,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4,(2).

[3] 赵云旗,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16).

【责任编辑 兴 华】

作者:张书堂 张靖轩

上一篇:供电系统施工管理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文艺作品在陈列馆展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