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为充分发挥现场检查作为海事主管机关监管手段的作用,推动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总结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检查中的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拓展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场执法人员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的技能;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运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航运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篇1:

中小型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型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工作,通过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规则》)对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的相关要求,针对航运企业在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中的有效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分析有效性评价的主要环节和内容,指出当前中小型航运企业在实施有效性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切实有效性评价的办法。全面落实中小型航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中小型航运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航运更安全、水域更清洁。

【关键词】 国际海事组织(IMO);中小型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

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全面总结船舶交通事故原因后,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船舶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此,为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船舶交通事故,IMO从制度上严格规范船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程序,保证航运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并制定《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ISM规则》)要求缔约国实施执行。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缔约国和A类理事国于1998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ISM规则》是将人本管理、过程控制和系统管理理念运用于航运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为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管理标准。根据《ISM规则》的原则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于2001年7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试行)》(以下简称《NSM规则》)。《NSM规则》的实施,特别是对中小型航运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促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落实其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安全状况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事故预防和控制,以及减少事故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航运安全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据浙江海事局统计:2001年浙江籍船舶发生交通事故176起,死亡人数62人,沉船82艘,直接经济损失2 019万元;2016年浙江籍船舶发生一般等级以上事故25起,死亡失踪33人,沉船17艘,直接经济损失3 167万元;2017年浙江籍船舶发生一般等级以上事故23起,死亡失踪11人,沉船9艘,直接经济损失3 850万元。《NSM规则》的实施,不仅促使中小型航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也充分验证了安全管理理念的先进性。

1 《NSM规则》的主要内容

《NSM规则》共分前言、实施和审核发证等3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航运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该部分共有12章节,涉及的内容有:

(1)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方针。提供船舶营运的安全做法和安全工作环境。

(2)针对已认定的所有风险制订防范措施。企业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船、岸人员的安全管理技能及安全与环境保护应急反应能力,确保船、岸各级机构均能始终贯彻执行此方针。

(3)人员资源的责任和权利。针对管理、执行及审核监控安全和防污染工作的所有人員,企业应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其责任、权力及相互关系,保证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标准和相关指南。

(4)船上操作方案的制订。对涉及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的关键性船上操作,企业应当建立如何制订有关方案和须知(包括需要的检查清单)的程序。

(5)应急准备。企业应当建立程序,以标识或描述的形式说明船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明确发生紧急情况如何作出反应,并应当制订应急行动的训练和演习计划。安全管理体系应提供措施,确保企业能在任何时候对其船舶所面临的危险、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反应。针对不符合规定情况、事故和险情的处置,企业应当建立程序,确保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事故和险情及时得到报告,并确保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改进安全和防污染工作;同时应当建立实施纠正措施的程序。

(6)船舶的维护保养。企业应当建立程序,保证船舶及设备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及企业可能制定的任何附加要求进行维护。企业建立有关程序,以便标识因突发性运行故障而导致险情的设备和技术系统,并应当将其纳入船舶的日常操作性维护,提供具体措施,以提高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

(7)文件资料的控制。企业应当建立有关程序,对与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并以最有效的方式保存文件。每艘船舶均应配备与之有关的全部文件。

(8)内审、有效性评价等。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以核查安全与防污染活动是否符合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除非由于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不可能做到,实施内部审核的人员应当不从属于被审核的部门。企业应当定期评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 有效性评价的开展

有效性评价就是对某项工作某段时间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全面总结该段时间该项工作情况,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对下一步该项工作的提高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完善。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工作是安全管理体系活动的集中体现和全面总结。企业应建立相关程序,对如何做好有效性评价工作作出规定,确保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2.1 有效性评价过程的主要环节

有效性评价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评价形式、时机、内容的确定,评价的筹备,评价的实施,评价的结果及后续处理等。企业应明确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应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参加人员主要为有效性评价会议的组织者和岸基部门负责人,还可以包括部分船长和轮机长。有效性评价的时机通常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一般安排在企业岸基安全管理体系内审结束后、外审前进行。

2.2 有效性评价的内容

2.2.1 企业组织机构的符合性和合理性

企业组织机构的符合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所设置的部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强制性规定,如《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规定水路运输经营者应为专职海务和机务管理人员。企业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所设置的部门是否满足企业实际安全管理体系活动的需求。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设置的岗位有总经理(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置副总经理)、指定人员,设置的部门有体系办公室、人事部、海务部和机务部(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置航运部)等。有的公司对部门的职责也有所调整,如公司的培训工作,有的归体系办管理,有的归人事部管理。

2.2.2 企业人员的适岗情况和资源配备的合理性

企业所配置人员的适岗情况主要体现在人员的资历是否满足强制性要求,如危险品货物运输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至少要配备一名有船长或轮机长证书的人员担任,海务和机务管理人员是否经过相应专业培训等。资源配备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各岗位和部门所配备人员的技能是否满足安全管理体系活动。

2.2.3 评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符合性、充分性和 可操作性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主要体现在满足《NSM规则》规定的各个要素要求,缺一不可,同时还要符合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充分性主要体现在充分考虑国际海事组织、海事主管部门、船舶检验机构和行业组织所建议的规则、指南、标准和习惯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便于学习,能一目了然;便于开展培训,能做到入心入脑;便于记录,能做到有据可查;便于修正,及时更新修改文件,特别是在政府将“放管服”作为提高办事效率的背景下,原先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时作出修改,要求相应的体系文件也需及时作出修改。

2.2.4 评价安全管理活动的符合性、有效性和 连续性

安全管理活动的符合性主要体现在活动情况是否符合体系文件的相关规定、要求记录的是否做好相关记录、要求填表的是否填表等。安全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活动是否做到位、是否按岗位职责履职。安全管理活动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连续性,不能因人员岗位的调整,而使某项活动停止或中断,要求每项活动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管理过程完成。

2.2.5 评价安全和环保目标的实现程序

一般企业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中已明确总体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安全和环保的目标都需要通过数字指标来体现。因此,对年度目标的确定,最好的办法是在每年的有效性评价会议上确定。有效性评价会议是企业对一年来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全面评估,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能明确下一年度的安全管理体系目标。

3 有效性评价工作面临的问题

(1)对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是为了应对海事机构每年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未能从自身安全发展需求的高度来认识开展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参会人员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书面材料的准备,发言随意,不是针对本岗位及其部门职责汇报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2)针对不符合情况只是统计汇总。汇总的不符合规定情况未按《NSM规则》中所涉及体系要素进行归类;未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即使分析也是较多强调观客原因,未从主观原因分析,如程序是否制订合理、人员是否适任、培训是否到位、培训是否有效果、维护保养工作是否到位等。

(3)未按照企业已建立的有效性评价程序要求进行全面评价。如:程序要求从10方面进行评价,最后的评价报告未按所要求的进行评价;评价报告泛泛而谈,仅阐述过程,未分析原因;评价报告只涉及做得好的方面,不谈不足方面,未真正分析所產生的不符合情况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未提出纠正措施。

(4)对年度安全目标要求不高。如有的企业的安全目标是不发生较大事故。根据《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规定,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或者船舶溢油100 t以上、500 t以下致水域污染的,或者1 000万元以上、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未对年度的安全目标进行全面评价。仅对船舶事故率进行评价,未对船舶违章率和滞留率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事故率较重视,但容易忽视滞留率和违章率,企业也不希望或不愿对此类情况进行评价,认为一旦进行评价,主管部门会进行严厉监管。实际上,主管部门只是通过监管方式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4 对策建议

参与有效性评价工作的人员根据本岗位及其部门职责,汇报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建议。不仅要对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良好的方面进行说明,更要指出运行不足的方面,重点汇总分析日常不符合规定情况、事故和险情情况。不仅要对不符合规定情况进行汇总,还要对汇总的不符合规定情况进行归类,分析产生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原因。相关职能部门要通报内审情况和相关信息、船长复查结果及其处理情况。具体建议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有效性评价。

(1)企业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各岗位责任和权力及相互关系。在安全管理活动中,岗位相关人员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企业建立有关程序,以便保证涉及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聘和转岗人员熟悉其职责,凡需在开航前发出的重要指令均应当标明并以书面形式下达。

(2)建立有关程序,以标识为支持安全管理体系可能需要的任何培训,并保证向所有相关人员提供这种培训。同时,要特别关注培训效果和临时追加培训的相关情况。

(3)对涉及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的关键性船上操作,建立制订有关方案和须知(包括需要的检查清单)的程序。

(4)建立程序,以标识、描述船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并明确发生这些紧急情况如何作出反应。重点评价紧急情况的训练和演习执行情况。

(5)建立程序,确保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事故和险情及时报告公司,并确保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改进安全和防污染工作。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包括日常管理中发现的情况、外审发现的情况,以及现场监管、安全检查、内审、船长管理复查发现的情况)进行全面汇总分析。

(6)制订程序,保证船舶及设备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及企业可能制订的任何附加要求进行维护,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7)建立有关程序,对与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分清文件与资料不同,注意文件的评审、修改、发放、收回等环节,外来文件总清单的清理、纳入和删除等。

(8)对年度目标进行评价,通报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存在问题,重点关注船舶的滞留率、违章率和事故率。全面分析滞留、违章和事故险情,从客观和主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提出下年度的目标。

(9)形成有效性评价报告,内容包括实施时间、参加人员、评价综述、主要结论和后续要求等。同时,对相关责任人根据评价报告要求,制订纠正措施,还应对有效性评价作好相关记录、材料的归档。

作者:肖根连

航运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篇2: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摘 要】 为充分发挥现场检查作为海事主管机关监管手段的作用,推动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总结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检查中的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拓展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场执法人员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的技能;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海事;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现场检查;船舶管理

为提升我国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改善海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原交通部于2001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试行)》(简称《NSM规则》),并于2003年1月起对不同种类的船舶分时段、分批次实施。至2007年7月1日,我国沿海所有500总吨以上跨省航行的船舶均按照《NSM规则》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体系。《NSM规则》的全面实施,改变航运公司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水平,在促进船舶安全和防污染,减少事故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近几年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部分航运公司在规则实施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体系未得到有效落实,“两张皮”(即将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文件和记录用于应付检查,实际操作并不参照文件执行)现象日益突出。船舶在船舶安全检查中被滞留或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甚至是重大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场检查作为海事主管机关的一种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其目的是促进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海事主管机关应通过对航运公司体系运行情况的现场检查,督促公司和船舶发现并解决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安全和防污染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更好地执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任务。

1 安全管理体系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重定期审核,轻现场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明确海事主管机关对航运公司的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的职责,但目前海事主管机关对于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和代表船的审核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是通过对被审核船舶的体系文件和安全管理活动进行审核,来判断体系文件的覆盖性、对强制性规定的符合性,评价船舶的安全管理活动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体系审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体系审核只是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覆盖性、对强制规定的符合性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于船舶安全管理活动与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的审查以代表船为主,无法覆盖全部船舶。其次,体系审核的时间相对固定且间隔较长,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连续的动态过程,单一的审核无法保证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处于有效状态。现场监管的缺失使部分航运公司船舶管理与体系运行严重脱节,甚至出现审核前临时聘用岸基管理人员,突击补充体系运行记录等情况。公司体系运行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

(2)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检查以文件和记录为主,较少涉及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原因挖掘。近几年海事主管机关不断强化对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新修订的《船舶安全检查规则》也将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作为船舶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对于船舶安全和防污染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检查仍以体系文件和运行记录检查为主,较少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挖掘船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对于安检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一般要求船舶就事论事地对缺陷进行纠正。对船舶存在的事故险情或违法行为,海事执法人员侧重于调查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违法事实的客观证据,对于船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要求船舶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挖掘深层次原因,并全面系统地予以纠正。

(3)安全管理体系培训不够系统,现场执法人员体系检查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海事主管机关大多从具有丰富船舶安检经验的港口国监督检查官和具有航海经验的船长、轮机长中抽调人员,经系统培训后担任体系审核员,而一线海事执法人员很少经过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对规则和体系了解不深。体系检查知识的缺失使一些现场检查人员在实施现场监管时无从下手甚至不敢检查,对于体系的检查也仅限于对相关证书的检查,很少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检查的不到位客观上助长“两张皮”现象的蔓延。

(4)监管理念存在误区,审核与检查缺少联动。目前,在部分检查人员中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既然船舶安全管理证书和符合证明是海事主管机关(或授权中国船级社)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审核后颁发的,那么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体系缺陷就成为对发证机关审核行为的“否定”。这种错误的认识制约现场执法人员监督检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妨碍现场检查人员与体系审核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事实上,现场检查应通过抽查船舶设备及船员操作来了解公司的管理体系是否在船上得到有效运行,为被检查船舶提供改善体系运行情况的机会,可以有效弥补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是对审核行为的有效补充。此外,在体系审核时,现场检查信息还可以作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在船得到有效运行的直接证据,为体系审核提供材料支持。

2 安全管理体系现场监管改进建议

安全管理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如何督促航运公司有效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将《NSM规则》落实到实处,是海事主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在详细规定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责任的同时,也明确海事主管机关对航运公司安全和防污染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海事主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在加强航运公司安全体系审核、发证工作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1)打破思维定势,拓展监管手段,提高体系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目前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监督以审核为主,现场监督检查局限于船舶安检以及对发生重大事故的船舶、被滞留船舶、黑名单船舶和发生重大违章行为船舶的跟踪跟踪管理的局面,海事主管机关应改变审核发证与现场监督相独立的局面,建立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实施现场检查,并将对公司的监督与对船舶的检查结合起来,使公司和船舶无法为应付检查突击,有效杜绝“两张皮”现象,切实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2)加强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场执法人员体系审核和现场检查技能。目前,现场海事执法人员中持有审核员证书或接受过系统的体系知识培训的比例不高。一线执法人员体系审核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失是造成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海事主管机关应加强一线执法人员的体系审核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至少应在持有A类安检员证书的现场海事执法人员中普及体系审核员培训,全面提升一线执法人员的体系检查技能和水平,为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管提供充足的人力基础。

(3)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对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方位监管。安全管理体系在船运行情况的现场监管是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有效补充。通过建立现场监管与审核发证信息的共享机制,可以使审核员在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时,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岸基和船舶管理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审核工作。此外,在事故和违法行为调查处理中,一线海事执法人员也可以通过共享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相关材料,从船舶运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角度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找出导致事故险情、违法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促使公司采取措施纠正缺陷,提高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效率。

3 结 语

安全管理体系是海事主管机关服务航运企业的最佳载体,是打造水上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纲领性系统。海事主管机关实施体系运行现场监管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查找体系在船运行中出现的具体缺陷,而是通过对体系的监督检查,发现航运公司在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方面存在的系统性、机制性问题。对于现场检查中发现的缺陷,海事主管机关除实施跟踪管理、督促船方进行改进外,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通过签发安全管理建议书、实施安全约谈等有效途径,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航运公司和船籍港海事主管机关,充分发挥船籍港海事主管机关在安全监管中的职能,将审核发证与现场监管结合起来,建立和巩固安全管理体系监管的立体网络,推动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尹如奇,潘遵健

航运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工程船舶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为了保障海上施工作业安全,提高工程船舶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对工程船舶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定性分析,归纳出人为因素、船舶因素、水上交通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船舶企业管理实际,提出相关对策:更新船员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关键词】 工程船舶;船舶生产;安全管理;对策

工程船舶作为一种专用的船舶,具有定位方便、自身尺度小和吃水浅等优点,同时因其受施工水域限制较小,用途广泛,现已成为海上施工不可或缺的作业工具,是航务、航道工程企业进行水上施工的主要生产设备,在工程施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船舶通常为非动力船舶,因恶劣天气和海况的影响,使其水上作业难度加大,安全防范和抗击风险能力明显降低,加上部分企业过分强调工程进度和效益,导致施工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对我国目前工程船舶海上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概 述

船舶安全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对船舶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以实现船舶作业过程在安全的物质条件和秩序下进行,防止搁浅、撞击、翻沉、海洋污染等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海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船舶设备的安全运行。

近年来,工程船舶企业在技能和效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海事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船舶施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大型船舶公司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健全,注重船员培训和生产设备投入,具有风险预防意识;而一些私营工程企业安全管理意识不足,缺乏生产设备和船员管理经验,导致海上事故的发生。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提速,我国航运经济和水上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海上事故也越来越多。由于在海上生产作业,工程船舶的安全问题相对突出,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十分重视安全问题,但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国际竞争力下降。

2.1 工程船舶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 部门监督不到位

目前,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并开展全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船舶企业很少,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淡泊,具有高学历的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与时俱进。

船舶企业安全管理机制的缺失还表现为现场规范管理不到位,作业现场无专职安全人员监管,船员在高空和海上作业时缺乏有效防护措施。

此外,在工程船舶进行施工作业时,海事部门无法现场监督其安全落实情况,使企业未对违章作业等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海事机构的监督手段较为落后,主要靠巡逻艇现场巡航对施工作业船舶进行监督,收效甚微。

2.2 船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安全文化意识薄弱

近年来,由于工程船舶数量的增多和船员人数的下降,工程船舶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和船员多以临时聘用形式为主,人员稳定性差,且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技能欠佳,安全隐患大。

此外,部分船员缺乏专业证书,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船舶企业的岗前培训多以形式为主,对提高船员的技能作用不大,使其在复杂的建设工程和恶劣环境下遇到突发事件时,缺乏快速的应变反应能力。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工程船舶企业而言,在执法过程中,专业安全监察人员安全法制观念不强,执法不严且不规范;管理人员和船员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存在无证上岗现象;企业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2.3 工程船舶老龄化,安全设备不齐全,检查 维护不到位

根据《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施工船舶列为第五类船舶,该类船舶船龄20年以上为老旧船舶,29年以上应每年申请特别定期检验,34年以上应强制报废。海事检查发现,目前我国工程企业施工船舶以老旧船舶为主,在失事船舶中,超过15年以上船龄的占30%以上。

企业船机设备状况差异大,部分船舶为改造船舶,船上基本安全设备不齐全,缺少获取气象及航行通(警)告等安全信息的途径,船舶安全性能等级低;新造船舶大多建造不规范,船舶状况差。

施工船舶类型多样,结构复杂,设备零件繁多;由于船龄大,且自身的机械设备容易老化,需定期维修和保养,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视对船舶的日常维护和关键性设备的定时检查,许多船舶未制定长期和正式的维修保养计划,或者发现很多缺陷但未及时处理。

3 影响因素分析

船舶海事事故的发生,是由“人―机(船)―环境―管理”4个要素组成的安全系统中各种致因条件相互叠加、融合、作用而造成的,即人的不安全行为、船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的不完善等。

3.1 人为因素

在影响船舶安全的4个要素中,人为因素起关键作用。大多数海事事故由人为因素造成,主要表现为操作过程中的直接人为失误或事故发生后人为处置不当。

目前,国际上通常从技术、人员状况、培训、管理和工作环境等5个方面对人为因素进行研究。工程船舶作为水上作业的工具船舶,归根到底是由人在操作和控制的,因此,“人”在四要素构成的安全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研究人为因素,及时、客观地识别在工作过程中人员操作行为的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海事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工程船舶的水上安全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船舶因素

船舶因素包括船舶设备状况和船舶管理两个方面。船舶所属设备繁多,机舱是工程船舶的心脏,为船舶提供动力支持,机舱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船舶生产作业是否安全和高效。

船舶管理是指依照安全操作规程对船机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并且重视船舶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确保船机设备状态良好和改善船员工作环境。船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是船舶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工程船舶企业的老旧船舶故障多,持续航行的设备可靠性低,因此,应结合船舶技术状态进行管理。

3.3 环境因素

就船舶企业而言,环境因素既包括船舶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其内部环境。

3.3.1 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宏观环境是指来自企业外部会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从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船舶企业面临多种利好政策:2012年3月《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加大对船舶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船舶行业结构调整;由多部委共同制订的《“十二五”后三年船舶工业行业行动计划》,拟对重点船舶企业予以政策倾斜,给予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同时引导船舶行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向高端环保和深水海洋工程领域进军。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存在数量不多、使用年限较长等问题,预计未来几年海洋工程新设备的建造需求及现有设备的更新需求存在较大增长空间,这将为船舶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2 内部环境

鉴于船舶水上作业的特殊性,以船舶为中心对象的围绕船舶运动的外在因素对工程船舶企业的内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可分为水上交通环境和人为交通环境。水上交通环境在通常情况下不受人为影响和控制;人为交通环境涉及的海事法规及人为制定的海事管理措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4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与其他3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效果。船舶企业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

船舶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对企业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扁平化管理已成为船舶企业解决组织结构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船舶企业为提高效率,也需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在业务流程因素上,船舶企业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突破运作瓶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将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流程,以减少因安全隐患而导致的损失。船舶企业经营状况和安全管理水平与企业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工程船舶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必须从企业文化着手,对船员和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观念进行引导,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要素,从而保证船舶企业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

4 对 策

4.1 更新船员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船舶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经营、船队、船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船舶企业应适时改革船员管理体制,在船员管理模式上,建立“船人分开”的船员公司管理模式,将船舶公司与船员的所属关系变为合同关系,把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全面推向市场,建立专业的船员公司,在船舶公司与船员公司以及船员之间建立合作和竞争机制。

此外,工程船舶企业须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忽视对船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员工在培训中掌握安全技能,树立自保互保意识。同时,应完善用工和分配制度。船舶企业应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激发和保持船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海上作业环境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增进员工的满意度;通过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船员和管理人员的个人价值。

4.2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科学管理

工程船舶企业应对公司下辖船舶进行科学管理,对公司所属船舶实行开航前检查制度,尤其是老旧船舶应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船舶缺陷,避免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建立船舶设备故障数据库是保证工程船舶施工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船舶施工过程中,调查由设备状态引起的故障,根据设备故障率,对故障较多的船舶设备重点检查防范。针对不同种类船舶,船上人员应了解船体结构易损伤的部位;对于老旧船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设备状况建立技术档案,加强跟踪管理,定期根据老旧船舶的技术状况重新核定船舶的航区和用途,对技术状况差、无修理价值的船舶予以报废。

4.3 创新管理制度,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在船舶安全管理工作中,船舶管理部门应与船员密切配合和协调,严格执行船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人员须掌握船舶和船员情况,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和缺陷,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了解不同港口和海域的具体情况,全方位执行船舶安全管理制度;在建立和完善基本安全管理制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采用适应船舶企业市场需求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建立新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有关安全、激励和制约等方面的机制。

工程船舶企业应实施协调联动监督制度,对于违章施工船舶,有义务和责任制止违章行为,并通知海事部门。海事、安监、港航和安全质检部门定期共同对海上和码头施工进行巡查,查处和纠正违章施工、违法船舶。这种联合巡航执法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船舶企业安全管理意识。

5 结 语

海上施工属于高危作业,工程船舶企业的生产安全不仅关系到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是我国工程船舶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孙玉琴 张若璨

上一篇:刑事犯罪经济案件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教育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