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2022-04-27

[摘要]环境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一起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和影响环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生命周期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普遍较弱,必须从制度设计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环境竞争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1:

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出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实证方法肯定了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作用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一个重要的助推器。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因素来拉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我国的GDP为3624.1亿元,到了2005年我国的GDP就增长到了182321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二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出口额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27年的时间出口额增长了约78倍,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额的增长曲线大体一致,二者都是经历了一个平稳增长期(1978元~1990年),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较快增长,1991年GDP为21617.8亿元,1993年为34634.4亿元,1996年为67884.6亿元,2001年为97314.8亿元,2005年为182321亿元,这15年时间增长了约8.4倍;我国的出口额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91年出口额为3827.1亿元,1993年为5264.8亿元,1996年为12576.4亿元,2003年已达到36299.5亿元,2005年为63067.3亿元,15年间增长了约16.5倍。由此可见,二者的相关性很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及《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4、2005》相关资料处理完成。下同。)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参见下表)。

改革开放后五年计划期的增长贡献的分解(%)

注:1)不包括2005年;2)按现价计算平均。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由表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主要由净出口带动崛起,主要年份净出口带动是非常明显,特别是经济增长慢的年份,净出口带动更是明显,出现了(1994年、1995年、1997年)投资+净出口贡献超过消费的情景。从结果看,中国从1990年中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出口导向的大国,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保持年均0.2%的增长,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世界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我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6.5%。2005年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增幅28%,进口增幅18%,进出口均继续排名世界第三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3%和6.1%。这说明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尽管如此,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在庞大的外贸总量背后,我国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继续发展出口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1.出口贸易对单一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我国出口商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仍较高,尤其是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改革至今,我国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中国香港特区、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共涉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等25个贸易伙伴。2005年,我国对上述贸易伙伴的出口额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1.2%。在这25个贸易伙伴中,除了中国的周边地区,大部分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市场仍旧比较单一,过度依赖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任何问题,我国的出口就会受挫,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失。例如,美国是我国的最大出口国,我国出口增长和美国GDP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美国多年来的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使其经济持续增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若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消费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2.外资企业占出口比重较高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中的外资比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些领域已形成优势。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大大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在进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明显高于其他外向型国家(马来西亚为45%、新加坡为38%、墨西哥为31%、韩国为15%)。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贸易中大约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2003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4.83%。 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其中由外资企业出口的加工贸易产品占中国全部出口的44.9%。2005年我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業及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中,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在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外资化倾向加剧,潜在的市场风险也可能加大。

3.出口的商品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大,技术附加值不高

我国出口的商品层次不高,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如服装、鞋、纺织品、玩具等。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739亿,纺织品出口411亿,鞋类出口190亿,塑料制品出口113亿,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73亿。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替代弹性小,由此决定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层次较低,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且易受国际市场的冲击。

我国出口的商品之所以层次较低,就是因为我国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出口分类情况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超过50%,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占54.66%。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成为国外加工贸易的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状况持续到现在却显露出了很多弊端,最重要的就是未能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生产的一个环节或一个车间,核心技术并没有被我们掌握。

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182亿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17.5%提高到28.6%,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品出口中的比重还不高,而且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类企业中大多是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占将近85%。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还属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仍处于“来料加工”阶段,我们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利润都归于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和国际经营者。

4.忽视环境因素,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目前,环境因素日益渗透到国际经济关系中,影响到贸易、投资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既可以成为促进出口、向国外投资的压力,又可以成为限制进口和引进外资的非关税壁垒。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资源类产品过多的出口,短期内容易加大国内“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长期内将加大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目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存在着产品成本低估现象。以钢坯、铁合金为例,如今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而没有全面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社会成本。此类产品出口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出口获得的效益要大得多。当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前几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投资增长过快,已形成较大生产能力,控制这些产品出口的难度较大。

三、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要实现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1.积极推动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国经济出现问题,很快会辐射到其他国家,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扩大出口市场,争取与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合作,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努力推动我国的出口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惟有如此,我国的出口企业与产业才能够经得住世界市场的风吹雨打,才能够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提高出口商品的层次,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本国技术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放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通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也要提高其技术含量,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使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和开发成为新的出口贸易增长点。

同时,企业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体,是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不要说到国外开拓新市场,现有市场也会丧失。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把做大做强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坚持市场导向,按规模经济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势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股份制改造、与外企合资合作和规范上市,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减少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程度,使之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出口企业的生力军。

3.要严控“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我国资源并不丰富,资源类产品所处的一般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了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出口税、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禁止部分产品开展加工贸易等措施。为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内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我国应继续加强对包括资源性产品在内的“兩高一资”商品的出口调控,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调控由市场向生产环节延伸。

总之,出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戴瑞姣 李细满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2:

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地位、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环境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一起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和影响环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生命周期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普遍较弱,必须从制度设计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环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环境竞争力;生态经济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非常重视企业环境竞争力的提升。过去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从企业产品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入手分析,即产品的价格、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和服务等,称之为价格竞争力及非价格竞争力。今天,这种观点已经显得非常狭隘。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关心价格和质量等因素外,还特别重视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已成为产品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全面衡量企业产品竞争力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外,还应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与企业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并列,可称之为企业环境竞争力。企业环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环境保护、环境适应等方面的优势、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构成和影响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因素的综合。环境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一起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地位与作用

决定和影响企业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不只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渗透到产品的原料生产采购、加工和制造、包装与销售、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归纳起来,决定和影响企业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产品本身的环境因素。这是第一位因素,也是直接因素。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本身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其环境竞争力会比一般

产品要强。(2)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现在不仅产品本身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其生产过程也要符合环境要求,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尽量减少污染,包括原材料的准备、采购与储存、生产工艺的实施与监控、产品的加工及制造、物耗及能耗控制、生产环境控制与调节、“三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环境要求。(3)企业管理的环境因素。要求企业通过环境认证,建立起一套健全、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确定方针、建立文件体系、进行培训,并不断审评提高,以达到环境水平的持续改善。(4)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产品取得原料,经过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应该符合环境要求。这是对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最高要求。

图-1说明了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环境竞争力与价格竞争力及非价格竞争力的关系,箭头表示增强推进的逻辑关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上述决定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中,一方面,直接因素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趋向严格;另一方面,间接因素也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且对环境竞争力的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从图-1可看出,环境竞争力不仅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间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升环境竞争力既是“治标”的权宜之计,又是“治本”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图一2分别采用“金字塔模型”和“模型”来揭示环境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的地位对比关系。图-2(a)为“金字塔模型”,在企业竞争力的诸要素力量对比中,价格竞争力是最弱的,处于金字塔的塔底(最低端),非价格竞争力的地位次之,而环境竞争力的力量是最强的,效用是最好的,因此处于金字塔的塔顶。而图-2(b)为“模型”,说明了“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是基础、而环境竞争力才是灵魂”的实质,而且形象地说明了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搭台”、环境竞争力“唱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了环境竞争力在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二、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体制、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还普遍较弱,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使我国许多企业遭遇到环境竞争力的巨大挑战。

1.对环境竞争力认识滞后、重视不足,导致原有的价格竞争力等优势被不断削弱。总的说来,我国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对环境竞争力的认识却明显滞后且重视不够。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企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相关生态标准、绿色生产等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企业环境创新机制明显滞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理不好环境投资和产品竞争力的辩证关系,认为绿色产品的研发、营销等各方面都需大量投入资金,高企的“环保成本”会造成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弱化。殊不知,从长远看,缺乏环境竞争力的产品最终将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价格竞争力,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

2.西方挥舞环境竞争力利刃构筑“绿色壁垒”,不仅使我国面临“自囿壁垒”和“他设壁垒”,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也会成为西方实施“反倾销”的借口。我国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近年来,面对愈来愈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出口贸易正在慢慢地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环境竞争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借口及包袱。目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立法工作开展得较早,有关标准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市场准入条件高,因此没有环境竞争力的产品无异于“作茧自缚”,出口时必将陷入“自囿壁垒”的泥淖。

3.生产经营活动中技术保障跟不上,经济外部性效应突出,环境成本高企,使经济效益与环境竞争力形成“减耗循环”。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还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如《OEKO纺织品标准100》规定,对纺织成品布或服装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得超过5PPB,而我国企业受技术条件限制还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同时,由于设备陈旧、环保及工艺技术落后、措施不得力、行政管理失灵,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愈发突出,不仅行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导致外部社会成本的上升,形成环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相减耗的恶性循环。

4.绿色开发能力不足,绿色营销渠道不畅,环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不能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领先,具有垄断优势,能开发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并在其完善的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逐渐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而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本、技术,研发高附加值绿色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网络,使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我国许多产品的末端达到环境指标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以及生命周期都符合环境要求了。

5.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环境认证意识淡薄,现有环保法规及标准欠完善、不匹配,制约了企业环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行业标准是按照原料性能或加工工艺进行分类的,对最终消费的使用要求考虑不够充分,也没有规定有害物质项目的检测,与欧美国家相关标准相比,标准的规范性、覆盖面、操作的匹配等方面部还存在较大距离和差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企业过多受制于人,昂贵的检验、测试、评估、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使许多企业担心认证可能降低价格竞争力,因此认证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由于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和认识上的误区,由于我国企业在OEKO—TEXSTANDARD100认证和IS014000认证等方面呈现出认证数量少、成本高、流于形式、通过率低、认证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使各行业环境竞争力整体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三、提升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环境保护创新机制,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提高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继续增强价格竞争力,更要注重提升环境竞争力。政府应参照欧美,加紧制定配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应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实现双边或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力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完成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变。首先应给予环保类企业一定的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产品的单位成本;也可在某些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

3.加强并完善行业协会和环境组织的监管、服务职能。可在协会中建立行业环保信息中心,关注《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最新进展,及时跟踪和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是提升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以成本压力推动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5.企业自身应该树立环保观念,积极研发绿色产品,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战略。企业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推广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认证工作,将“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实施“绿色营销”,结合价格竞争力,将原有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综合优势,为企业创造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王苗]

作者:倪武帆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3:

什么是中国企业真正的保护伞?

对等的法律、贸易与技术优势,国内相对公平的环境,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保护伞

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华为、中兴在美國遭遇阻击,是重要象征,说明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可能被排除出欧美市场。

排除的理由多种多样:或者是因为国家安全,美国2007年通过《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设置了安全障碍;或者是因为不公平竞争,如中国的光伏行业的低价销售;或者是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对环境污染、血汗工厂的调查;或者是因为政治因素,如美国总统大选使得驴象双方进入口水战,共和党指责对方对中国过于软弱。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之恶劣,可与十几年前相比。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突破重围,需要重建信用体系、重建相对贸易优势、重构管理结构,而政府需要靠强硬的法治作为企业后盾。

以往畅行无阻的规则已经行不通:靠私相授受的利益输送,将使中国在全球的市场越走越窄,世行的贿赂黑名单、在东欧承揽项目的超低价竞争,让一些中国企业灰头土脸,在未来市场份额上丢盔卸甲;部分民企在境外股票市场的信用欺诈,已经让其他企业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政府扶植某些超大型企业,已经被证明是政府被绑架的开端。

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封杀了华为和中兴在美国市场发展的任何可能性。调查报告建议:阻止两家企业在美国的收购,美国政府及所有敏感系统的设备采购排除两家公司的产品;由于华为和中兴并非独立于其国家运营的商业企业,因此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强烈建议美国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更换其供应商;报告威胁,将对中国政府在某些关键行业的金融资助给予持续性关注。报告向华为与中兴提出的药方是,在西方股票市场上市、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其网络安全和财务状况、遵守美国法律关于信息披露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等。

会有越来越多的诉讼与调查:奥巴马政府已经就中国补贴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向WTO提起了申诉,否决三一集团在美国的一个风电投资项目。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就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中国企业反倾销税率从18.32%到249.96%不等,反补贴税率从14.78%到15.97%不等。

中国政府如何保护自己的企业?中国国内的法律规则是最好的保护武器,反制的措施是与对方相当的武器。10月12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宣布,商务部决定延长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中国有自己的反倾销、反垄断方案,还可以向WTO要求仲裁。公平的、平等的法律体系,是对话的基础,中国不仅需要在国际上展示对法律的尊重,更要在国内建立法治基础。

法律是长期完善的过程。美国《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从“国防安全”深度渗透到经济领域,明确的预见性使法律有章可循。而美国国会的调查,与美国政府的决定,是美国企业的双重保险。

中国企业为了规避国内的高寻租成本,为了深度介入国际产业链,往往外需重于内需。以光伏企业为例,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的总出货量中,美国市场约占15%,欧盟市场约占75%,对新能源的补贴使国内企业趋之若鹜。当国企产业链顺利运行时,一切灿若桃李,但经济下行周期的贸易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经济体国内体制未能理顺而一味依赖出口,在关键时刻将遭遇惩罚。到美国国会接受质询的外国公司、被美国大企业诉讼的企业,大都具备在美国与美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如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中国的华为等等,面对这样的诉讼,中国有必要进行明确的反制,在境内外寻求法律公正,以免重蹈丰田的覆辙。

对等的法律、贸易与技术优势,国内相对公平的环境,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保护伞。

作者:叶檀

上一篇:进度管理确保项目完工论文下一篇:地铁供电系统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