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2022-07-03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范围的持续拓展,对外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浪潮也兴起,对外贸易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贸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WTO虽没有专门的环境条款,但贸易与环境问题在许多协议中均有涉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1:

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综述

摘 要: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主要围绕在四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二是贸易政策对跨国界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是环境管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四是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协调问题。不过,上述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因此,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 环境问题 关系 综述

自上世纪70年代Baumol(l971),Markusen(1975)等人发表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的文章以来,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已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已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国际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有害论,第二种是有益论,第三种是模糊论。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有害论。这种观点认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消极的。Conrad(1993)和Kennedy(1994)在他们创立的三国垄断模型中,假设两个国家只有一个垄断厂商,它们出口全部产品在第二国进行古诺竞争。两个厂商的生产活动都产生污染,并对本国造成污染损害。当两国政府只能通过征收排污税或制定排放标准来控制污染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单边政策是“环境倾销”。这一结论意味着在古诺一纳什均衡下,两国政府都将使用环境政策补贴本国厂商,并不断降低环境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向下竞争”,竞争的结果,三国的环境都遭到破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的破坏性更为突出。Chilchilnisky(1994)认为,在私有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环境资源的破坏,从而对全球环境构成进一步的威胁。

2.有益论。自由贸易主义者(如Anderson.k,BIackhurst.R,Williams.M)则认为,贸易不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自由贸易不但不与环境相冲突,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他们提出了“经济发展决定论”,认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Matthew A.Cole,1999)。自由贸易通过提高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环保的清洁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另外,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而这些措施都被证明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Hector Rogelio TorreS,1999)。

3.模糊论。这种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是模糊的。横向来看,自由贸易对发达国家的环境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有害;纵向来看,自由贸易在收入水平高时对环境有利,在收入水平低时对环境有害。Grossman和Krueger(1993)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时,把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三部分: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影响是三种效应之和,而不是单独某一种效应。Grossman和Krueger(1993),Bhagwati(1993),KeydicheStevens(1993),Runge(1994),以及Dean(1997)还进一步确定了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分水岭,即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积极作用将超过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Copeland等(1994)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南部国家,将发达国家视为北部国家,利用南北模型对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和技术环境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讲,正的技术效应可以抵消负的规模效应。由于对于北方国家来说,结构效应为正,因此,贸易减轻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在南方国家中,负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贸易加剧了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

二、贸易政策对跨国界环境污染的影响

Baumol(1971),Markusen(1975)和Rauscher(1991)认为,利用贸易政策控制跨国界环境污染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Maestad(1998)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他首先假定,制定并实施相关贸易规定的同时征收完全庇古税;其次假定外国的环境政策不变。在这两个假设前提下建立的两国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当一国不愿意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时,通过对他们的贸易进行限制能够提高全球经济活动的效率。

许多研究集中在贸易限制如何解决进口产品的外部效应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贸易限制手段,通过控制“免费搭车”行为,以实现国际环境协议规定的目标。Pearce和Warford(1993)把单向外部性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两种情况。GATT认为,当进口产品存在外部性时,只有福利的净收益是正的,并且是以最小成本达到的时候,才能采用贸易限制手段。Pearce和Warford(1993)认为这种要求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费用有效性不一定是与对于GATT所要求的条件(即贸易限制必须是保护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相对应的解释,也就是说,GATT原则可能认为可以采用更昂贵的措施,只要它是值得的;第二,要求一项贸易限制措施不能对其它国家有歧视性,这不符合效率的原则。因为在“污染者付费”原则下,根据所造成的损失对不同的进口产品采取歧视性手段可能是最优的。GATT也赞成对这些产品实行与国内同类产品相同的税收,因为这种外部性效应的产生来自于产品的消费而不是其生产过程。

三、环境管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于环境管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上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一国较高的环境标准会减少本国厂商的出口,严厉的环境管制带来的利益甚至有可能随国外市场的丢失而抵销。Pething(1976),Siebert(1977),McGuier(1982),Palmer(1995)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理论辩护,他们认为更严厉的环境管制会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约束,具有更多约束的相同最大化问题只能导致同样或更低的利润。

第二种观点认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对本国商品的出口没有什么影响或影响不明确。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通过引入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扩展了Copeland和Taylor(1994)南北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环境政策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当国家间资本与劳动差异足够大且资本丰裕国环境政策更为严格时,它仍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三种观点的代表Porter和Linde(1995)认为,如果将环境管制与出口贸易的讨论置于动态的分析框架之下,即考虑到环境管制变动下生产技术、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善的可能性,环境管制虽然暂时增加了厂商面临的限制条件,但它同时也给了厂商改革的动力,最终不仅不会限制出口,反而还会提升出口结构和增加出口。

四、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协调问题

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冲突集中为究竟是利用贸易政策工具还是利用单边环境规制来实现环境目标。对采用贸易政策来协调环境问题还是直接采用环境政策,一些学者各持不同的观点。

反对采用贸易政策工具的学者认为,大多数环境问题并非产生于国际贸易,而是源于市场失灵,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目标并非贸易措施,而是对消费或生产进行干预或者界定明晰的产权。因此,运用贸易工具以恢复比较优势是不合适的。

赞成采用贸易政策工具以实现环境目标的学者却认为,贸易工具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跨境污染的有效途径。Whalley(1991)认为,对国际环境公约的道德承诺并不能保证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由于全球环境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公共物品,“搭便车”行为很可能会削弱为控制环境恶化而付出的努力。但如果将国际环境合作与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察,“搭便车”的行为动机便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因此,Whalley认为贸易工具有助于实施环境公约。

五、评价

随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关于它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丰富得让人应接不暇。受不同利益集团利益的影响,并且在由于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数据及模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的分歧很大,而且不具有可比性和普适性。除了分析方法上的不统一,贸易与环境理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还表现在:

1.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特别是贸易与环保互相影响的机制上,所依据的理论框架比较简单,得到的结论比较模糊。

2.理论研究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使得结论的普遍性值得怀疑。

3.数据的缺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据的缺乏削弱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可信度,而且数据可靠性的差异也使得结论变得难以确定。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还是有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第一,多数学者认为贸易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在无正确的环保政策配合的情况下,贸易会扩大市场失灵的效果而产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扩大贸易的正效应而减少其负效应;第二,多数学者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规模方面的影响,更应该考虑结构和技术方面的影响;第三,环境措施对贸易的影响也应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从国际范围比较来看,环境措施越严厉,其出口也越多,产品的质量也越高。因此,从长远看,环境措施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环境,也有利于出口。

我国在贸易与环境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当晚,研究深度也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发的水平还不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的数据收集也相对落后,给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但是,由于我国的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三,再加上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可以这么说,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应该更加重视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了。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Antweiler,W.,Copeland,B.,and Taylor,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877-988.

2.Bhagwati,jagdish..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An Overview[J],in New Dimensions in Regional Integration.Jaime de Melo and Arvind Panagariya,eds.1993:22-51

3.Baumol,W.Environmental Protecion,International Spillovers,and Trade[M].Stockholm: Almkvist& Wicksell,1971.

4.Chichilnisky,Graciela.Nor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4):851-74.5

5.Conrad,K.Taxes and SUbSidies fOr P011ution-Intensive lndustrieS aS Trade P01icy[J].,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 25:123—135.

6.COpeland,B.,andTaylor,S.NOnh-S-

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Quanerly JOUITlal Of EconomiCS,1994,109:755—87.

7.Deau J.TradeandtheEnVironment:aSurveyOftheLiteratlire[A].In:LowPed.InternatiOu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1992.15~28.

8.Grossman,G.and Krueger,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n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Peter M.Garber(ed).The MexiCO U.S.Ftee Trade Agreementr[M]. Cambridge and LondOn:MIT Press,1993.

9.Kennedy,PEquilibrium POllUtiOn Taxes in Open EconomieS With lmperfeCt Competionr[J]. Jotlm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49-63.

10.KeydiChe,Stevens.The Environment EffeCt Of Trade[J],Joumal Of World EconomiCS,7,1993,

11.Maestad,O.Timber Trade RestriCtions and TropiCal DefOrestatiOn:A Forest Mining Approach[J].Resource and EhergY EconomiCS,2001,23:111-32.

12.Markusen,J.IntematiOualEXtelnalitieSandOptimalTaxStrncturesr[J].JournalOf InteITlatiOnalEconomiCS,1975,5:15-29.

13.MCGuire,M.RegUlatiOB,actOrRew ardS,and Intemational Trade[J]JOUlTl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2,17:335—54,

14.Palmer,K.,Oates,W.,and POnney,P.Tighten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The Benefit-COSt or the NO-Cost Paradigm[J] 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4):119-132.

15.Pearce,D.and WarfOrd,J.World

WithOUt End:Economics,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OevelOpment[M].Londoil:Oxford Univetsity Ptess,1993.

16.Pethig,R.P011UtiOn,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P01iCy i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76,2:160-69,

17.POrter,M.E.andLinde,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

18.Rauscher,M.Foreign Trade and the Envirobinent,in:Horst Sieben(ed.),Environmental Scarcny:The IntematiOnal Dimension[M].TUbingen:MOhr,1991。

19.RObiSOn,H.1ndUStrial POllUtion Abatement:The lmpact on BalaBCe Of Trader[J].Canadian joumal Of Economics,1998,21(1):187-99。

20.Range,C.FteeTrade,PrOteCted Environment:Balanc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restS[M],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hS Press,New YOrk,1994。

21.Sieben,H.Environmelltal Quality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Kyklos,1977,30,657-73.

22.Whalley,J.B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Quota RestriCted nems:U.S.andMexico in TextilesandSteel[M].NAFTAconferencepaper,Washington,D.C·,Centerfor 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mimeo,1991.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14000)

(责编:吕尚)

作者:刘林奇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2: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问题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范围的持续拓展,对外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浪潮也兴起,对外贸易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贸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WTO虽没有专门的环境条款,但贸易与环境问题在许多协议中均有涉及。尽管如此,贸易与环境之间仍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近年来,全世界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日益增多。这不仅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和外资引进的总量均有很大增长,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应看到,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国内的环境保护也受到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速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 我国面临着应对国际污染转移的严峻任务。如何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一、对外贸易和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环境是一切对外贸易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出口到现代的技术、服务、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无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环境。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原材料、粮食、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到了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更是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国际环境条约和环境标准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先一前的关贸协定而一言,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就已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业、知识产权和服务等协议中就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

而随着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除了主权国家外,一些地区和国际组织也加入到各种环境保护公约中。这些环境公约及其制定的各种环境标准大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国际贸易,其附加的贸易限制条款一方面开辟了新的贸易市场,绿色产品贸易量的增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为主导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另一方面,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当一个国家的产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时,该产品通常要符合市场所在国所指定的适用于本国同类产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而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格,这必然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有些国家甚至会借着保护环境的名义采取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反补贴,还有环境审计、WTO有关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产品检验制度与措施等等设置一些贸易壁垒,阻碍和限制贸易的正常发展。

2、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为正效应,也可能是负效应。但一般说来,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有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收入效应、技术效应和法规效应等。本文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角度着重分析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产品和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的最终结果是使这个国家形成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更适应其资源察赋的产业结构,而通常情况下,经济结构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向低污染高效能的方向转变,美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这一切都是以环境资源得到正确的定价,并客观地反映在市场上为前提的。然而由于市场失灵、价格扭曲的存在,国际贸易可能会使产业结构并不反映甚至掩盖一国的自然察赋,使得资源在一些国家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却过度开发甚至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情况同时存在,我把它称作环境中的"马太效应"。处于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发展中国家会放松对环境政策的干预,那么伴随国际贸易自由化而来的某种商品和劳务产量的增长会导致坏境更严重的退化,从而在环境方面更多地表现为负面的结构效应,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规模效应:贸易可以有效地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使经济活动的规模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的投入必然也随之增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污染产出水平和产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贸易导致的经济扩张必然会增加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这时,经济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会边际递减,同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环境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敦促企业降低污染水平,此时经济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就是正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每一个地区贸易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正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均GDP还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也并没有达到能使边际递减的规模,同时在一些环境标准的制定上,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往往制定一些明显高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这些都会加剧贸易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

产品和技术效应:贸易经济尤其是工业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大量的工业废物对环境的危害。由于处理这些工业废物的成本较高,一些发达国家就试图将其通过贸易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贸易的发展为厂商投资生产更高效的生产设备和使用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一方面,厂商要想更加顺利地扩大潜在市场,面对着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只能升级自己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另一方面,这种为保护环境的技术革新反过来也会降低减少污染的成本,企业可以从技术创新中提高边际收益,这部分收益又使厂商改良技术和设备有了财力保障。此外,各国倾向性的环境政策也使得厂商能够以最低的成本采用符合标准的生产技术,走向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加人WTO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逐渐注意与国际接轨,加强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监管工作,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正从局部的点源污染扩至大范围的面源污染,从工业污染扩至农业和生活领域的污染,从城市污染扩至乡镇地区的污染,而且各种污染复合叠加,形成了更加复杂和防不胜防的局面,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1、贸易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贸易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1)资源能源消耗快。为了用资源能源高消耗支撑经济贸易高增长,在资源能源消耗方面,我国有些地方,当地资源能源不够,从外地调进;国内不够,到国外进口。此举不仅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局部地区新上项目过于集中,生产能力增长过快,市场出现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使我国矿山资源面临枯竭。(2)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和严重浪费并存。从能源效率来看,我国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3)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废旧家电循环利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80%的废旧物品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处理及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某些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电子垃圾如果回收利用或者处置不当,除了对水、空气、土壤和动植物造成污染外,还会形成一条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污染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4)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必然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且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5)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如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了盲目开采,不仅因开采不当而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而且也使生态环境恶化。这里所说的矿产资源有锑、锡、铝、稀土和其他稀有金属矿物,这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不仅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在采挖过程中破坏了矿区植被,造成表土的大量流失。

2、贸易结构不合理使污染突出

我国近年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又加大了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2006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69.4%,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20.4%,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重污染产业中中小企业比重大,污染治理的规模效益差,环境资金效益低。从我国贸易结构来看,低层次的出口商品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贸易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现行的生产和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农业和初级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发达国家则偏重于工业和服务业,初级产品出口只占总额的20%以下,日本只占2%。这种生产和出口商品结构格局,意味着我国通常以资源加工获取收益和提供环境服务,而发达国家则以资源加工获取高附加值,并利用全球环境资源,分摊其生产的环境成本。同时,我国产品生产能耗较大,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给我国带来了更大的污染。

3、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进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发达国家同时也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把一些本国已禁止生产或在国内生产但产品的竞争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南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污染产业密集于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地发展,外商的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步内移。由此可见,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问题已非常严峻。

4、进口废旧物资中的"电子垃圾"

我国之所以大量进口废旧物资,有其积极作用表现,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主要是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进口废物使外国废物包括大量有毒有害工业和生活垃圾大规模进入我国,引起环境污染的转移,这些废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旧衣物,甚至有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己对使用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如今,"电子垃圾"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废弃的电脑、电视、手机、电池、电子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由于电子产品多为塑料金属的混合体,一些金属配件如阴极射线管、线路板、电池等都含有铅、汞、锡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有害物质将会严重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直接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而且电子垃圾由非有机成分制造,这些成分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很难分解

5、贸易造成生物资源的破坏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我们过去赖以出口创汇的一些自然资源因盲目的、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产品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已经或将组织不到出口货源;长此以往,将面临资源锐减甚至濒临枯竭的境地。如盲目出口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野生植物的盲目采挖和出口,还会导致产区土地的沙化或严重荒漠化;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如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都因采挖过度而濒临绝迹。不少珍贵的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区明显减少,水域的某些珍贵水生物种和敏感物种逐步减少以至消失,若干栽培植物遗传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从长远看,生物资源的破坏,将使我们当代乃至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弱化,并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贸易品运输对环境影响较大

从贸易本身发展来看,贸易和运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联系,商品贸易要通过运输来完成,贸易规模的扩大促使运输业不断壮大,发达的交通运输又能有效推进贸易发展。近几年我国贸易快速发展,运输业快速扩大增加了环境负荷,挑战环境的可承受范围极限,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短期影响包括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影响涉及公路、铁路和机构的建设等。

三、加强对外贸易环境保护建议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长远看,国际市场的"绿色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国内外环境标志认证,提高自己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参与"绿色"市场竞争。为消除环境标志制度给企业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应尽快加强对环境标志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外环境标志制度建立和运行的经验,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我国的产品去通过获得国际认可的环境标志,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交流磋商,开展环境标志的双边或多边的相互承认工作,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必须积极行清洁生产,适应消费市场需要,实行"绿色营销"策略,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2、发展绿色贸易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大因素的优化,确保三者的协调发展,绿色贸易是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只有从源头开始,致力于减少物料投入、控制污染和废弃物的发生,才能改变以往传统产业那种仅在污染发生后才进行末端治理的被动状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目标,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贸易也是抵御绿色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赢得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贸易的理念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绿色贸易是彻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绿色贸易立法。

3、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国内的环境保护立法、执法,逐步完善与外贸有关的环境法规逐步提高和强化环境标准,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研究和掌握发达国家不断推出的环保法规,增加适应性,做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协调。运用好国际法,努力促成国际社会尽快达成共识,积极推动制定和修订相关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例如:制订限制或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转嫁污染行业的国际公约; 建立损害赔偿机制及国际环境监控、处理机制等。

4、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的环境壁垒。目前,有关环境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国际规则还没有最终成熟,发展中国家还有空间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条款,使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掌握有关动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协议的修改,使之更有利于保护我国环境。例如在修改《巴塞尔公约》时主张:把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越境转移污染密集产业问题纳人公约的控制范围;应加快建立危险废物及污染密集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机制;要求污染输出国的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

参考文献:

[1]任建兰,吴军.WTO的基本贸易规则和环境保护的约束冲突分析[J].环境保护,2001,(12).

[2]解振华.适应入世形势提高环境管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01-01.

[3]叶汝求,曹凤中,夏友富,等.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20-343.

[4]姬钢.加强环境合作应对人世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1,(1).

[5]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和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吴蕾.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7]任建兰,等.给予全球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北京:高等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简介:薛亚芸,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作者:薛亚芸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3: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始终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对外贸易在整体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尤其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获得重视,调整后的贸易规模逐步稳固,外贸结构日趋完善,但如今仍存在一些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对外贸易市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较强、高等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较低等,因而我国依然需要对对外贸易给予高度关注,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关键词:贸易结构;多元化;产能过剩;贸易依赖

一、我国外贸结构根本状况及蜕变趋向

1.贸易规模扩大,增速减慢,同时贸易逆差持续减小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4年间我国总出口增长了7648.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约9.76%。虽然2010年国际市场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经济整体的增速放慢,但我国政府仍采取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出口总额在国际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2009年相比同比增长31.3%。世界经济于2012年逐渐苏醒,此时,我国出口总额增速慢慢减缓,至2014年末,近三年里总出口额增速分别是7.9%、7.9%和3.4%。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比全世界贸易总增长速度高2.7%,出口额占全世界份额的12.7%。尽管2015年我国出口总额呈现负增长,但出口境况依然比国际市场上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出口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约13.4%,依然维持住了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虽然大体上看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存在较大波动,但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使得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在整体上保持稳定。另外,出口增速也渐渐减慢,从2010年的31.3%到2014年的3.4%,甚至是2015年的-8.02%,都体现出贸易出口在渐渐减缓。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增速的减缓反映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已经逐步显效,并且随着国内消费投资需求的增加,国内生产企业的出口压力将减小,同时也会带动对国外产品和原料的需求,从而刺激进口,这样一来国内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即使当前我国依然处于贸易顺差,顺差趋势也将逐步缩小,最终实现贸易平衡。

2.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出现变化,贸易伙伴趋向多元化

随着国际市场的扩大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地拓展新市场,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多元化面貌。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一国对某一特定市场的贸易依存度。按照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2010年主要在亚洲,份额将近43%,其次,欧洲、北美洲的份额各占21%、18%,而东盟和非洲各占8%和2%。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较2010年在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各国比例日趋均衡,其中欧盟降至14.3%,东盟达11.9%。

从图1可知,我国对外贸易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市场在不断扩大。事实上,我国在2011年以前首要的外贸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从2011年开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一度超过了对发达国家出口额,2015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接近53.0%。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贸易市场不仅日趋多元化,而且逐步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

3.出口商品结构渐渐优化,制成品在对外贸易商品组成中比重持续上升

某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组成一般能够体现该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的发展方式、外贸政策和竞争力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往往重点出口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制成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我国对外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出现了明显变化。

从进口方面看,初级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有所提高,而制成品的进口比例减少,从2005年到2014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总值由1477亿美元增长至6474亿美元,其占进口总额比重从22.38%上升到33.06%。与2005年相比,虽然2014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数量增加一倍不止,但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77.62%降到66.94%;从出口方面看,初级产品出口数额增加,但在总出口中比重下降,制成品出口数额及比重均上升。2014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为1127亿美元,工业制成品约为22296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两种产品出口额的2.3倍和3.1倍。可以看出,制成品的出口日渐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

4.对外贸易商品技术和价值水平不断提高,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回升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低污染、高技术、低能耗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中高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如表2所示,在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低等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中高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缓慢增长,其中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最为明显,2015年其出口规模约为2005年的3.69倍,同时,高技术密集型制成品2015年的出口规模为2005年的3倍。

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商品出口的单位价值与进口单位价值之比,是能够反映出口商品相对价值水平和商品技术含量的指数。一般而言,拥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商品附加价值就越高,出口国从中所获利益也就越多。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价值水平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在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在2004年超过基期价值水平,之后一直保持上涨,虽然期间贸易条件指数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在2012年后又缓慢恢复,2015年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为112,1,表明中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多换回12.1%的进口商品,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优化。

二、我国外贸结构中现存的问题

1.对外贸易市场仍处于不均衡状态,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较强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始终在积极地开辟新的贸易市场并也取得可观的成果,发展了欧、非、拉美洲等新兴地域,扩展了贸易规模,但整体而言,我国的出口市场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关于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欧盟、美国和东盟为我国现阶段的三大商业伙伴。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9586.4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欧盟、美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值分别是5647.5亿美元、5582.8亿美元、和4721.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0%、3.4%、-0.6%,占比为14.3%、14.1%和11.9%;对香港、日本的双边贸易值分别为3436.0亿美元和2786,6亿美元,分别下降8.9%、9.2%;而与拉丁美洲及非洲的贸易总值仅分别为406.64亿美元和1790.3亿美元,分别占比仅约为0.8%和1%。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构成的不均衡,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较强。

2.产业制成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在进入新纪元伊始,产能过剩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就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了,在21世纪初期,铜铁、建材、纺织以及化工等行业都表现出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我国建材业产能占比超过全球建材总量的50%,大大超出了国内建材产品需求水平。钢铁业、化工业中的过剩产能一度超过40%,2015年的我国钢铁产能近12亿,而同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量仅为7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7%,过剩比例达到33%;水泥产量达20亿吨,实际每年产能富余量超过6亿吨,产能剩余达到近30%。在产能利用率如此低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就被要求积极地拓展海外市场,否则就要面临破产的局面,由此说明我国产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一旦国外市场由于经济或政治原因产生波动,我国企业以及对外贸易活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3.高等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较低,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低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成长,一系列政策引导我国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1059.75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57.7%,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18356.45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0.7%,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为12108.15亿美元,占同年总出口的21.6%,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服务总额中所占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较之前大幅上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我国出口产品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本国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缺乏优势,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获利空间十分有限。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调整

1.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是在经济战争中处于先锋地位,一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每每关系着国力竞争的成败。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从我国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不难看出资金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已经不再是制约因素,而自主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才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的内生增长理论也指出,经济保持持续、独立、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内生的技术进步。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家家在竞争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如今的国际格局中,任何国家都不会将核心技术透露给对手。因此,若想在竞争中略胜一筹,我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研发关键的核心科技。一方面,我国应增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重视培育专业的科研人员。就目前的水平来看,中国对科研和技术人员培育的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也是我国外贸产品一直处于中低等技术水平、利润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和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保护技术成果,为企业树立一定的信心;另一方面应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吸收甚至升级,通过升级后的技术产品再向外出口。

2.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转向,减缓产能过剩问题

为了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贸易结构不合理以及过剩产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等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降低国内产业的生产,对低效率、高污染企业予以淘汰或兼并,对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定位的行业严格禁入,转变投向,从而减少过剩产能产业产品的生产;一方面加速将产能过剩的企业向国外转移,这样一来既可以进一步落实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又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3.加速扩展新兴外贸市场,减轻对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

我国现阶段对欧美等国的出口贸易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比例,而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贸易限制逐渐增多以及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会遭受较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形,我国首先要尽快实现将出口贸易的重点市场由发达地区转向非洲、南美洲等新兴贸易市场,一方面新兴市场多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经济一般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贸易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贸易商品的限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较小,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出口产品的特点。其次,对传统的外贸市场也要进一步巩固加强,使出口贸易在发达国家中保持均衡发展,逐步降低对某一国家的贸易依赖度,从而减小因一国政策、经济环境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最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是外贸发展的基础,在追求对外贸易扩大的同时要满足国内需求,建设并完善国内市场。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鼓励国内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中的贸易壁垒

不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不断遇到贸易壁垒的考验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为应对这种局势,我国政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一是进一步提升本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等级,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以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标准来引导国内产品的生产,促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不断进级,从而拓展高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二是建立相应行业协会,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其他国家成功应对贸易壁垒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汲取经验,并保证研究信息的可利用性和便捷性,使企业在面临相关问题是能及时得到帮助。三是政府应加强与国际上各国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贸易、环境等问题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各国协商签订公平公正的贸易协议,尽可能地争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维持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倡导并加入新的经济体,通过广泛的与各国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协商我国应得的利益,消除狭义区域性市场的单一性,从而减轻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士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6第7期.

[2]戴世宏,慕丽杰.我国贸易竞争力分析,2006.

[3]上海市浦东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进采标工作为加入WTO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上海标准化,2002.

[4]李秀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和谐发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作者:占小童 张心怡

上一篇:电子商务影响物流论文下一篇: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