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中国黑土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这里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这里的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寒地黑土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制约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摘 要: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其起制约作用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可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文化因素;制约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知识化、经济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趋势。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所以,对其经济发展中文化因子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一、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现状

寒地黑土经济是源于寒地黑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代经济类型。所谓的寒地黑土,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壤的5—10倍,特别是230多天的植物生长空季,使得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使其堪称“土中之王”。 寒地黑土的成土周期很长,200—400年才能积累1厘米的黑土层,它像石油、煤炭、天然气、黄金一样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的绥化市,就座落在黑土地的核心区。勤劳智慧的绥化人给自己脚下的这块优质黑土地起名叫“寒地黑土”,把这块土地上的丰饶物产冠之以“寒地黑土品牌”,把这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归结为“发展寒地黑土经济”。

近几年以来,寒地黑土经济依托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把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不仅实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突出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联接城乡经济,并通过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连续进入,积极打造资本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型产业体系,使得寒地黑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利用域外涌入的生产要素,催生了粮食加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甜菜加工、亚麻加工等产业。建立了中粮、龙凤、 格林、昊天、伊利、贝因美、雨润、北大荒、嵩天、南华、天露等企业集团。近三年来,绥化的农民收入是以7%的速度增长,其中约一半以上来自寒地黑土经济。实践证明,寒地黑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效果。

虽然寒地黑土经济正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制约作用,其中文化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影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也可对其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传统区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寒地黑土文化是绥化地区土生土长的北方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极其明显。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民众生活容易自给自足,所以容易养成浓郁的恋土情结和自满意识。加之北方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很少受外部条件的侵袭,缺少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逐渐积淀成一种安于现状的生活习性与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当社会发生深刻变动时,因为相对封闭、保守的落后心态,使得当地人易持一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冒险意识不强,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里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是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种自食的农产品满足基本生活外往往还有剩余。在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里的人们缺乏将剩余产品转化为商品出售的商品观念,从而形成了寒地黑土人缺乏成本意识和商品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崇尚粗放式经营,对资源高度依赖,又在资源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些积淀下来的传统区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科技教育文化因素落后

在绥化地区,虽然目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保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寒地黑土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还相对较落后。基础教育依然停留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水准上,强调传授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忽视人才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生源不足、师资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多项教育投入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但绥化地区只有一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重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后,无法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来拓宽专业服务面,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三)文化产业缺乏创新

目前,寒地黑土区域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组织总体规模偏小,在文化娱乐、信息产业、广播影视、广告博览等方面缺乏现代大型企业,导致整体市场竞争力不高,以及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优势相对分散化,从而经营分散、管理效率较低、市场化意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如海伦的剪纸、望奎的皮影、兰西的挂钱、绥棱的黑陶等,多是在利用传统民间艺术和当地特产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的,这种结构单一的情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容易退守和萎缩。而且这些产业主要是在政府的提倡和资金支持下发展的,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及市场竞争力。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普遍现代农业意识薄弱,农业素质偏低

绥化市农村人口4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农民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削弱了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存量小,远未构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而且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农业文明的影响,使得绥化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之北方地处内陆,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同的生活,逐渐积淀成一种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这一心态代代传承,形成一种封闭保守、小心谨慎、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的农业文化心态,直接影响了黑土地上的人们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等新观念以及形成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独立意识等新意识 [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制约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建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是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的目标,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方针、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2]这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注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的创建,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政府要通过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政策、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等手段,营造一种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塑造大众先进文化,追求以及提升大众文化品格。

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生产寒地黑土品牌产品的过程,是把农业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过程,所以要完备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现代化农业手段,提高他们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总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营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教育投入,努力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努力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职教育规模、结构、質量、效益相协调,满足寒地黑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别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科学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和加强为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贡献度。

(三)走创新之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利用创新手段,走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寒地黑土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到内容(理念、审美观、故事、符号等)的特色化,形式(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营销的市场化(流通、包装、销售等) [3]。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更多的现代新型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和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立足于寒地黑土的文化资源,突出其区域文化特色,强化文化原创能力,促进寒地黑土区域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寒地黑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孟召宜.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2002,(2):79-82.

[2] 何频.论文化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5,(6):112- 115.

[3] 叶滢,莫明浩,章定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7,(3):400-403.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伊丽娜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论文 篇2:

浅谈地域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摘 要:中国黑土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这里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这里的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关键词:黑土地 文化 经济 发展

人们经常谈及并探讨“晋商”、“徽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等,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上了地域文化的色彩,其实就是暗指经济和地域文化存在辨证关系,人类追求什么?当然是文化!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但是,也同时体现出这些新兴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发散思维,极其活跃。

文化的发展建立在经济繁荣基础之上,文化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又推动文化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中国经过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阵痛,如今在世界上GDP产值位列前三名,随之文化地位也显得突出,各地“汉语热”则说明这一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育发展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文中阐述的黑土文化指的是以东北三省为主,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也分布在这里,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绝不为过。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一、打造黑土地的生态农业

中国黑土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3个黑土地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冷热季节的更替,导致大量枯枝落叶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寒地黑土”之称由此而得。寒地黑土物产已经成为世界绿色有机食品最好品质的代表。

绿色是市场消费潮流,而寒地黑土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标准是建立在绿色食品标准之上的标准,寒地黑土经济也是超越传统运作模式的现代经济。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土物产虽然产品优,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外埠商贾经常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这里的原产品,经过包装后就能卖出大价钱,而生产寒地黑土物产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寒地黑土协会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生态经济为统领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在这套高准则的《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权申请程序》以及产品可追溯的产品安全码等一系列标准和执行制度的“硬性约束”之下,生产基地、相关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都在统一的高标准控制之下执行生产和服务,确保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

高纬度、高寒冷,地广人稀,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一年一熟,营养丰富,配合绿色食品的生产,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打造成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截至去年年末,已有110家企业238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涵盖了农、林、牧、渔、副等各个农业产品,包括粮食及其加工工业、乳、肉、禽、蛋、鱼、瓜、果、茶、饮品、调味品等各个产品类别,我省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4680万亩,无公害食品实现全覆盖,有1028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72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有5225种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如今再做一件鱼皮衣成本相当昂贵,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屈指可数。

此外,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其他非遗展示,以及赫哲族萨满舞、角雕制作技艺、麦秸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同样精彩绝伦。

二、打造黑土地的生态旅游业

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现在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也是其一个有力的体现。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从而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从原始经济形态进入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和现在的知识经济形态,历时数千年,经济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是基础,文化反映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文化与经济的“同流”。然后推陈出新,利用现有经济水品建设学习并开发新文化技术的物质基础设施和大环境,之后文化又持续走向发展,再后来两者都是相互交替发展,就这样相互作用,文化和经济都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

(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海伦剪纸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百余件,同国内外进行交流几百幅。

(3)北林风筝:北林风筝群体建立于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连续5年组织8个队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赛和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团体奖8项。近年来,北林风筝更是越飞越高,队伍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每年春节在城郊旷野都有大批风筝爱好者追风斗艳,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4)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进入新世纪,睿智的庆安版画创作群体,以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开始把目光盯在了版画的商品化创作上,由单纯艺术作品创作转向文化商品创作

(5)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望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和迷人风采,先后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国等地展销。

高纬度、高寒黑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黑土文化,在大家热议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时候,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高寒“热土”定会不负重望,头顶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桂冠勇立潮头,大生态、纯绿色的物产和旅游将为该地区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史志,2006.8

2.新华文摘,1984.7

3.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

4.食品与健康,2000.6

5.理论与观察,2005.

资助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15YG——008)“黑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骏: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李莉: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作者:张 骏 李 莉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论文 篇3:

望奎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 从循环经济应用在望奎县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视角来看,望奎县应在农田、农业与农村等方面继续加大发展的力度并实施产业化兴县的战略。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化 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理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达到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

二、望奎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全县耕地面积212万亩,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与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经过近几年努力,渐渐形成以下发展模式:

1.东部丘陵漫岗区以卫星镇惠头村为示范,发展栽树—种果—养殖生态经济模式,形成了水土治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至今累计削沟达5.6万方,种植经济林果300亩,林草覆盖率21%。生猪、黄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2万头和990头。

2.中部漫川漫岗区以东郊乡正白前二村为示范,发展粮—经—饲、种—养—加两个三元结构生态经济模式。扩大当地特产黄麻子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与苜蓿草等饲料作物面积,发展以生猪、大鹅为重点的畜牧业。以东郊乡马铃薯经销公司为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西部低洼易涝区以先锋镇四段村为示范,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立体开发生态经济模式。他们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实施稻田养鱼。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稻田养鱼水面达400亩,形成水—草—畜—肥的生物链循环延伸。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

望奎县的生态循环农业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 应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内优化整合两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构建成更高一级系统。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点上,需要借鉴国内与国外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先进经验模式,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面上,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促进农业深层次的废物循环。以此来促进望奎县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1.望奎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1)在农田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黑土地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生态技术,选育良种,间种、套种、轮种,稻田养鱼等分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并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与农用薄膜。应用生物防治、生境调控和遗传工程等综合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农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

(2)在农业层次上,应建立种植、养殖、水产、园艺、副业、加工业、废物利用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的农业网络化体系,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人与生物在小尺度的生态环境内和谐共生,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全方位地发展。

(3)在农村层次上,应着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支柱企业为主体,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与“产业化兴县”的战略,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绿色食品、饲料业、肥料业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条龙,并创造出望奎自己的优特名牌。同时还应在节能(秸秆还田)、清洁能源(沼气)、生态人居、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步做好配套建设。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抓,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业技术、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按企业化运行,实行市场化营销。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农产品储藏业、运输业、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拓展农产品营销管道。

(2)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与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黄麻子种薯经销公司等企业,并支持其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黄麻子”土豆深加工项目的同时,引进企业开展深加工。

(3)促进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与标准化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产业。并巩固区域格局,建设以望奎县东北部为主的绿色大豆产业带和绿色芸豆产业带、中部为主的绿色蔬菜和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南部为主的绿色玉米产业带和西部绿色水稻产业带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一是在经营好已有的“寒地黑土”品牌的同时,依靠协会和龙头企业来运作“寒地黑土”品牌,走出一条靠有形资产增值与无形资产增值相互促进的品牌发展之路。二是开发品牌。要把品牌开发引入以先进技术标准为基础,以加强管理和经营为手段的规范化轨道,尽快推出一批知名品牌。三是依托“寒地黑土”整合现有品牌。从全县看,无论是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还是深加工农产品,都要冠上“寒地黑土”品牌,释放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各类小品牌向龙头组织靠近,用龙头的知名品牌整合同类品牌,加快品牌实力积累和扩张,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搭建市场平台,搞好品牌营销。在开拓无形市场的同时,靠建设有形市场来推销我们的品牌产品。同时积极在主销区建立埠外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

参考文献:

[1]王小春等:天津市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3):22~24

[2]季昆森: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谈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J].小康生活,2005(1):1~3

[3]李育东:关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库尔勒生态城市建设为例[D].学位论文

作者:杨 巍

上一篇:符号艺术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财政政治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