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贸易增加收入论文

2022-04-20

[概况]西关镇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北部,东与无极县毗邻,北与新乐市接壤,西与增村镇相连,南与南孟镇相交。“藁果”、“增西”两条公路交汇境内,交通便利。全镇辖14个行政村,总面积49.8平方公里。总人口4.18万人,耕地4.58万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集市贸易增加收入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市贸易增加收入论文 篇1:

建国初山东胶县农村集市贸易恢复原因浅析

摘 要:集市是农民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农村集市贸易也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活动。建国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在此期间农村集市贸易也随之恢复。山东胶县地区的农村集市贸易也在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恢复发展。

关键词:农村集市贸易;胶县;恢复

集市是农民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农民通过集市进行商品交换,获得自身所需的商品,实现调剂互通,满足生活需求。农村集市贸易是农民日常生活中进行商品互换的主要方式。农村集市贸易是农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受到多年战乱破坏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家经济。此时关系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农村集市贸易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也进入恢复时期。

山东胶县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隅,胶州湾畔,位于胶莱河入海口,以平原地形为主,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胶县处于横贯山东的胶济铁路东段,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发展历史悠久。胶县作为胶东半岛重要的农业产区,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建国后整个胶东半岛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有序的恢复与发展。胶县在1947年时已基本解放,作为老解放区经济恢复较其他地方早,经济恢复状况较其他地区好。

建国后中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时期。在整体社会安定的环境下,针对国家发展工业化的要求与农村社会现状,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帮助农村经济恢复发展。农村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是影响建国初期胶县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客观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胶县的农村集市贸易在短时间内逐步恢复发展,有其重要的客观因素。

1.1 社会局面安定,外部环境良好

农村经济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拥有安定的外部坏境是十分必要的。1947年,胶县在经历了日伪压榨,国民党盘踞,终于通过数次斗争将其解放。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到1947年胶县解放,五十年间,胶县人民经历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日伪军的压榨,战乱持续不断。长时间的战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大量房屋破损、土地荒芜、青壮年被抓做苦役,农村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后,胶县建立新政权,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社会安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胶县地区作为老解放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安定环境。在11月胶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表明会议要讨论解决地区恢复与发展问题。提出“农业生产节约与备荒”的要求。只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克服困难,与天灾虫害进行严重的斗争,争取增产,迅速转入冬季生产工作,如冬耕、挖渠疏河等。同时为了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很好的整理发展互助合作社及贸易、运输等事业,以更好的把生产的花生、棉花等工业原料及副业生产品进行推销,换取农民需要的必需品。这一系列思考与措施都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建国后,胶县农村在结束压迫和战乱的环境中,进入稳固发展的新时期。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的兴起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

1.2 抗灾救济

在1948与1949年胶县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与虫灾,农业歉收,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有的农户甚至出现断粮现象。县委充分认识到抗灾救济的关系农民生存的重大问题。积极领导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克服困难积极想办法,进行生产自救、社会互济、自由借贷。政府贷粮68万斤,救济粮3.9万斤,解决在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发动群众抓紧在农闲期间组织冬季生产运动,开展各类副业与手工业生产,开展运输、组织群众收割暂时未能收割是农作物。对地主土地里未收割的庄稼如花生、地瓜等分给无粮和少粮的民众应急,增加农民收入。选择准备开春后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物色早熟麦苗与菜,以便早耕早熟以便救急。机关部队人员在工作中适度引导手工业生产(禁止贸易)并帮助群众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减轻农民负担。将机关、部队降低生活水平到最低制度,节衣缩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反对贪污浪费,一米一粒当知来之不易。在稳定地区集中地区以生产、渡荒为中心,组织群众冬季生产。发放粮食贷款,并希望真正将其发放到劳动者手中。同时民众积极实行自救,有些合作社将所存储的粮食接济或预支给当地农民帮助农民度荒。

1.3 土地改革

胶县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土地对于整个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农民需要依靠土地生存,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拥有较少的土地,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与富农手中。建国前,山东在1946年严峻的战争环境下,对土地进行改革。根据中央发出的《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与1946年

9月1日华东局发表的《关于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迅速贯彻土改。胶县在11月份左右已经大部分完成土改工作。1947年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胶县深入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对建国前土地改革政策的延续。建国初期,国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所有制,保护民族工商业;从有利于孤立和分化地主阶级,团结全体人民有次序地实现土地改革,确保社会安定和生产的发展出发,对地主和富农都采取了宽大政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1]胶县自1950年冬到1951年秋进行土地改革和调整。因在建国前已进行过土地改革,所以这次改革主要是对土地的调整工作,针对先前土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然后颁发土地所有证。在土地改革中,贯彻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完成了划阶级、定成分的任务。对各个阶级进行明确的划分,其中佃农剥削收入(扣除地租)不超过其纯收入(扣除地租)二分之一或总收入(扣除地租)四分之一为中农,否则为富农。胶县各分区在土地改革中获得丰硕成果。斗争地主915户、富农1449户,抽动土地23626.579亩,及时纠正错定成分的农户,补发土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必需的土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对土地的要求,激发农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改之后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农民手中拥有了更多的劳动成果。这些大多是粮食、经济作物或者农副产品,除了部分上缴国家之外,其他都归自己所有。土改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中掌握更多的剩余产品,而且其中一些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是具有季节性的,加强产品的流通、互通有无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也是情理之中的。

1.4 工商业调整

建国后,国家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保持市场平稳。受连年战争影响,农村生产力遭到极大地破坏,农民购买力较为低下,农村市场一片萧条。农村市场的萧条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1950年6月,国家对现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国营商业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保护和维持私营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活跃城乡市场,推进城乡物资交流,缓解市场出现的呆滞局面。

中共中央于1952年11月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进行了第二次商业调整,指出私营商业营业额的急剧下降或过早下降,不仅增加了失业人员,而且影响了城乡交流和广大人民的升级。这是不了解经营商业的还有为数很大是小商小贩,他们人多势众,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营和合作商业不可能代替他们。从而不允许他们做生意和获取合法利润是不行的。[2]

经过一系列调整后,农民市场出现活跃局面,农村经济逐步恢复。

1.5 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农村集市贸易是农民交换产品、互换有无的重要渠道,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商品的流通、人民生活所需都离不开农村集市贸易。农民的强烈需求也为在安定环境中的农村集市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提供推动力。

综合上述客观原因,为建国初期胶县农村经济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 主观因素

2.1 农村集市贸易传统悠久

农村集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农村集市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农民需要将自己生产的剩余产品转换为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是农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环节。因为这种需要,农民会在特定时间段内,在固定地点进行集中贸易活动。

胶县有确切记载的农村集市最早的在明万历年间立集,据碑文记载西南乡良乡集在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立集。清康熙年间,胶县有乡集7处,到乾隆年间,集市数量增加到14处,以方便乡民日常生活。虽然受到战争的破坏,但是知道新中国成立许多传统集市得以保留。胶县地区农民一直保持五日一集的赶集习惯,胶县的农村集市自然延续下来。

在胶县除了集市贸易外,还存在另一种与集市贸易类似的商品交易活动,便是山会。山会(庙会)是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古时,历代帝王将相及地方上的知名人士、豪绅崇尚佛法,大兴寺庙、供奉庙神。每逢庙神生辰或建庙记事日期,人们都会跑到寺庙烧香拜佛。当时有些商人和群众,借去寺庙进香火的机会,捎带货物,摆摊设点,进行贸易,有买有卖,互通有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到时便会自然聚集起来,逐渐形成定期的山会(庙会)。庙会由先前以宗教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主。“庙会最初大概是专门为祭神的善男信女提供香纸食品等,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民间贸易的集市,到了近代,有的庙会原来的宗教色彩已荡然无存。近代庙会是由古代的集会集市发展演变而来的。”[3]这些集市已逐渐背离宗教特色,集市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分离,趋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也有一些山会(庙会)是由附近一些官僚、豪绅或者较有名望的人士发起,指定一块空地,选定日期,出示布告,召集商人,到期日在这个地方做买卖。每年举行一次或者两次,每次1~2天或3~4天不等。在会期时间,买卖兴隆,各行各业都有,参加山会(庙会)的物资也应时而变。如春季多锄、镰、锨、耙、扫帚等麦场工具。秋后则多农副产品,土特产及山药、山货,较大的山会还有牲口猪羊市。胶县所辖区域内有庙会19处,山会(庙会)成为定期集市的补充,而且规模较大,发展演变成为建国后的物资交流会,具有非常浓厚的商业色彩。

2.2 加强集市管理

加强对市场集市交易的管理,打击集市贸易中投机倒把、破坏市场稳定的行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税收进行整顿,“在农村实行单一的定额农业税,棉花、黄豆、小米等合起来按年计算税额增产不再增税。养鸡、养羊,卖几个鸡蛋,都不收税。”[1]此外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市场交易制度,明文规定了市场交易主体的资格:除了供销合作社、工厂、学校、机关等大宗消费者外,获得相关机关正式证明的农村商店、流动小贩可以进入集市交易。并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观念。保护一切正当合法商业,严格取缔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以稳定物价和安定民生。[1]

加强集市管理,改造旧时“牙行”制度。旧传统遗留下来的“行会”“经纪”,市场投机商仍然称霸市场,投机违法,致使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市市场管理,胶县工商科于1950年在胶县铺集、杜村设置市场交易管理所。通过市场管理,对市场上那些“牙行”“斗纪”进行管理整顿,根除恶习。同时也吸收他们中间一些比较忠诚老实,工作态度积极的人员作为交易员,加强市场管理。

1949年建国以后,胶县城乡集市的市场管理费,本着服务收费、不服务不收费的原则,均按照人民政府工商科的规定:收取成交额的百分之一。由于当时市场交易管理所的人员,大部分是雇佣人员,因此,市场管理费基本上都用于管理人员的工作及日常办公费用。

市场交易管理所成立后,通过整顿市场,统一度量衡计器。建国以后,胶县西南地区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不法商人(旧经纪),利用各种旧的度量衡器(斗、秤、尺),剥削人民群众。当时胶城区买卖用的“秤”就有“老秤”、“新秤”,有16两1斤的,还有4.5两1斤的,买卖粮食用“斗”“大斗”“小斗”也没有统一标准。布匹市场用尺有8寸、8.5寸、9寸的,种类繁多为了打击投机商人,利用旧衡器盘剥群众,胶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和胶城区市场交易管理所于1950年8月对全县的斗、秤、尺进行一次改换,统一了胶县衡量器标准。在统一衡量器标准后,农民在集市贸易拥有一个标尺,使得交易行为更加公平、公正。

受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建国后胶县农村集市贸易,在适当的环境下恢复和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36-338,266,466-467.

[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7:186-187.

[3]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的变迁[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32.

作者简介:史铭镜(1991—),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史。

作者:史铭镜

集市贸易增加收入论文 篇2:

进取中的西关镇

[概况]

西关镇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北部,东与无极县毗邻,北与新乐市接壤,西与增村镇相连,南与南孟镇相交。“藁果”、“增西”两条公路交汇境内,交通便利。全镇辖14个行政村,总面积49.8平方公里。总人口4.18万人,耕地4.58万亩。果王路由南而北纵穿全境,增西公路横贯境内并与果王路相交汇,交通便利,集市贸易发达,镇驻地前西关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16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8.9%,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4426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73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00,比去年增长238元。

集市贸易增加收入论文 篇3: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摘 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采用有序概率模型,以河南部分地区为调查对象,利用数据分析农村流通体系的各个指标对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模型的计量分析表明,当前农民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应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农村物流系统、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流通服务、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农民消费。

关键词:农村流通;农民消费;有序Probit模型

一、引言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是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加深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环境和农户的消费。我国城市的人口只有农村人口的68%,但在流通资源上却是农村的3.24倍。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向信息、运输、加工、储存、销售等二、三产业延伸,制约农民增收,而且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构建新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现代文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本专题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消费市场及消费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函数领域,亚当·斯密(1776)从分工的角度研究了流通与消费增长的关系。他提出流通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流通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消费需求增长。

我国学者也已意识到流通体系对消费的影响。黄国雄从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人手,指出流通产业具有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流通产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形式和生活质量。只有通过流通与交换,才能实现现实需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高铁生指出,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课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发表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提出我们今天要发展优势农业,要提高农民收入,一定要建立物流概念,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而且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丁俊发认为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也可以使其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总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王新利等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已经普遍认识到流通对消费的重要性。但是大多学者对此仅是从宏观上进行了两者的分析,并没有从微观的角度,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流通体系的各个方面着手分析流通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则将利用有关统计数据,建立流通与消费的相关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及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研究流通体系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就要从衡量流通体系的各指标着手分析各因素与农民消费的关系。借鉴程国对流通体系的研究,本文用流通交易方式、流通业态状况、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服务、流通信息和流通主体这几方面的指标对流通体系进行衡量。在此用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来代替农村流通方式;用各村是否有连锁经营部门、所在地区合理范围内是否有大型商场、所在乡村是否有城乡邮政物流等配送系统来体现农村流通业态;用各乡村的交通方便程度及水电设施是否齐全来体现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用农民是否发生消费争议、农村是否有经纪人和中介组织来近似体现农村流通服务质量;用所在地市县是否有农业信息网站、所在乡村是否有农村信息推广站、所在乡村的农民能否迅速获得农产品资料及消费资料等相关信息来体现农村流通的信息传播现状。由于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所以农村流通主体还是以个人为主,这样数据搜集难以体现流通主体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情况,根据河南农村的特点,在本次的调查中,本文也就不再以流通主体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农民消费指标的变量选定可以用农户人均年消费/农户人均年收入来衡量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

(二)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是在河南省社科和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科研项目的资助下,由笔者和勾蕊等学生于2009年1月9日至2月1日之间,选取固定调查地点安阳市和驻马店市,调查10个乡镇的583户农户。最后形成有效问卷521户。

(三)研究方法

本文实证是以农户消费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在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对于因变量离散数值数大于两类的,研究时须采用有序概率模型。用有序Probit模型处理多类别离散数据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

对于probit模型,本文用“农户人均年消费/农户人均年收入”等级作为被解释变量(这里数据已剔除人均年收入小于3000元及大于12000元的调查农户以防止收入过高与过低导致此变量代表性偏低的弊端),分析农民消费行为受到流通体系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该变量是一个1~5比例等级的分类变量。解释变量分为五组。解释变量均为流通体系的各分项内容:

第一组为Xt,是流通交易方式变量。按照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将流通方式分为五类,分别为传统集市贸易、个体工商户、批发市场、新农合超市、农村连锁农家店。这五类显示了在农村流通体系中,农民习惯于以何种方式进行消费。

第二组为X2-X4,是流通业态变量。连锁经营部门是新型的流通业态,所在乡村周围5公里内有大型商场可以反映出现代流通体系中经营网点的布局,所在乡村设有城乡邮政物流等配送系统是现代化的运输配送,这三方面均体现了流通业态在农村发展的状况,反映农民对于消费品的方便选择的程度。

第三组为X5-X6,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变量。所在乡村交通是否方便反映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出门消费的意愿,所在乡村水电设施是否齐全反映农民是否愿意更多地购买家电类商品。

第四组为X7-X9,是农村流通服务变量。农民是否有消费争议,反映了农民对流通商品的满意程度,农村经纪人和农村中介组织可以更好地解决个体经营的“散、乱、差、小”的问题,从而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影响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

第五组为X10-X12,为农村流通信息变量。所在地市县是否有农业信息网站,体现现代化网

络为农民提供信息的方便程度。所在乡村是否有信息推广站,表示流通信息以实体形式为农民服务的普及度。所在乡村的农民能否迅速获得农产品资料及消费资料等相关信息,则反映农民获得信息的方便程度。这些均可以反映出流通信息在农村传播的影响度,从而影响到农民进行消费意向的选择。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表1是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被解释变量Y是分类变量(均值为3.1652),即大部分农户人均年消费占收入68%左右。农民购买消费品的主要途径均值为1.0035,说明大部分的农民还是选择传统的集市贸易,农村流通方式仍是以传统集市贸易为主,这与较落后的河南农村农民购买途径相符(表1)。

(二)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估计方法,本文从流通体系的各衡量指标微观的分析对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进行有序Probit模型估计(表2)。

根据表2,对农民消费模型进行分项解释:

1.农村流通方式对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除X11(传统集市贸易),X12(个体工商户)、X13,(批发市场)X14(新农合超市)X15(农村连锁农家店)四个变量在模型中都表现出对农户消费行为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其中,X15,(农村连锁农家店)的影响最大,传统的流通方式对农民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流通方式越先进,农民的消费意愿及热情就会越强烈,先进的流通方式与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流通业态的发展对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从指标中不难看出,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与所在乡村的连锁店、大型商场以及城乡邮政物流等配送系统的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现代流通业态的建立可以明显促进农民消费。

3.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便捷的交通设施和齐全的水电设备对农民消费有着积极的影响。

4.流通服务对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如果农民有消费争议,就会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产生负影响。只有当尽量少的产生争议时,农民才会更高兴地进行消费。表3显示,农村存在农村经纪人对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的影响不显著,对农民消费比例不存在影响,与预测值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在调查地区的农村经纪人还没有真正地普及开,农民不了解农村经纪人的作用,这样也就对提升农民的消费热情提供不了什么帮助,因此也就起不到影响农民消费的作用。在农村建立中介组织机构,则会促进农民消费,它们之间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5.农村流通信息对农民消费意愿热情的影响。所在地市县成立农业信息网站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热情不存在影响,这与预测值也是相反的。这可能是因为河南农村的农民文化知识水平都不太高,电脑在河南农村的普及率很低,这样农民利用网站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此对农民消费也就不存在影响。所在乡村成立信息推广站,以及农民可以快速获得农业资料和消费资料则会明显促进农民的消费意愿热情,对农民消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论

1.农村流通方式对农民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集市贸易不能刺激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先进的流通方式会有效的刺激农民消费,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方式的推广,要逐步地将传统的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新兴的流通方式中。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2.流通业态的发展对农民消费意愿与热情有重要影响。目前河南的连锁经营超市已经建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还仅仅局限在部分乡镇地区。而由表中可以看出,流通业态与农民的消费意愿及热情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普及连锁经营部门。再者就是大型商场的建设,根据调查,河南基本上很少在农村建立大型商场,而根据实证分析,这种流通业态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意愿及热情。因此,可以根据河南农村的特点,鼓励大型商家进驻农村,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加快商业网点建设。据实地调查,在河南农村,目前已建立了一批城乡邮政物流配送系统,农民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河南已经实施村村通公路的建设。河南还没有彻底解决农村供电、供水、通讯等问题,农民仍然大多使用地下井水,不能同时使用两台以上大功率的家用电器,通讯信号时有中断,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着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因此,还要加大河南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4.优良的流通服务对农民消费有着积极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河南流通服务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农民遇到消费争议时不知如何解决。当问及农村经纪人时,大多的农民则是满脸迷茫,由此可见流通服务在此方面的不足。如今河南的一些乡镇设立了中介组织并取得了有效的作用,据调查显示,这些地区的农民消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因此,在河南农村还需要大力发展流通服务建设,以提升农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

5.农村流通信息对农民消费起到促进作用。据东部发展较好的省区资料显示,农业网站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消费需求问题,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而在河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网站的建设一直难以推广,很大程度地缩小了农民获取消息的来源,影响农民消费。因此应强化这方面的建设。

研究表明,在扩大农民消费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体系的作用,要从影响农村流通体系的各个指标分析对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从而促进农民的消费。应高度重视现代流通方式的实施,构筑健全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健全物流等配送系统,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流通服务,培养具有特色的农村经纪人,鼓励开办更多的农村流通中介组织,逐步搭建农村网站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息推广站的建设,最终促进农民消费。

作者:郝爱民

上一篇:小额信贷组织发展论文下一篇:汉语词类研究述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