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2022-09-10

第一篇: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点相对匮乏,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

个重要问题。那么,近年来农民收入的现状如何?导致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对此,本文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农民收入的现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我县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我县农民收入变化大体如下:“八五期间”,1990—1995年,为收入增长快速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长19.9;而1996年,年增长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516元增加到2058元,为收入增长较快阶段,平均每年增长16.5;2000年到现在,为收入增长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526元增加到2001年的2690元,年均增长率仅6.5。

二、农民收入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1996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总量相对过剩和农业结构调整缓慢造成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农产品价格连续三年持续走低。由于价格下降,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的逐年减少,而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这些年来,单从粮食和其它作物的产量来看是增加了,农民的其它直观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生产成本却在大幅度提高,合同外的各种收费屡禁不止,致使农民的实际收入难以增长。

3、农民来自

二、三产业的收入增长不快。随着近年来产业政策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乡镇企业被淘汰出局,部分农民工失去了相对稳定的二产收入。而农民进城务工又遇到城市下岗职工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4、农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市场需求的约束,技术和信息缺乏,使得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而农业结构调整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不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也较少,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

5、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据不完全统计测算,我县的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为3:1,而发达国家为3:1,全省为1:1.5。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6、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我县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镇。

7、农村税费负担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有增无减。此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复杂化、隐性化的趋势。

8、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发展,无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9、农业人口太多。目前我县有农业人口20.2万人,人均耕地仅0.74亩,以此解决温饱是可以的,但不能满足农民大幅增收的需要,想以此致富是很难的。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第

一、我县现有农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县现有农业组织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二是规模小,农民平均每人占耕地仅0.74亩。这种农业组织结构,主要弊端在于:

1、小规模农户之间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并由此引起资源利用的浪费。

2、由于每个农户生产规模太小,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3、为数众多的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增加市场风险。

4、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农民无法在市场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

5、由于农业经营和纳税主体高度分散,导致农村税费的收取和监督难度增加,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税费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融资地位。第二,是因为产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关系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2、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走

上良性循环。

3、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低,其他待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差。

4、农民收入有限,支出却有增无减,加重了困难程度。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山区乡镇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山高坡陡,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靠天吃饭”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相对短缺,

据1996年我县第一次农普资料显示,农民所拥有的耕地面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明显较差,耕地面积15.05万亩,仅占用地的18.5,加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自然因素对农民增加收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县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连平原乡镇都基本上没有实现机械化。同时,通公路的村占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质”上,特别在公路设施的等级上有较大的差距。

3、人口素质较差,高文化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因素。目前农村中专以上科技人才仅占总人口0.8,普遍存在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尴尬局面。2000年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将近一倍;小学文化程度占5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1个百分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2个百分点。特别是劳动力后备力量的素质也不容乐观,7-15岁少年儿童入学率农户比城镇户低115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导致农村处于低水平经济状态,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4、市场信息滞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对生产仍缺乏预见性。在农产品生产上,不少农民仍满足于听从政府号召,叫种什么就种什么,看见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往往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农民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过程中,显得束手无策。政府部门在指导农产品生产时,对农民也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预测性、定量分析的信息偏少,导致农民决策缺乏依据,最终造成农产品供求的失衡,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从客观上讲,要求众多小规模经营、素质不高的农民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生产,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不太现实,因此,信息滞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我县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件大事抓,要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点,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县“十五”计划纲要提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300元,年均增长5,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既需要继续扎扎实实地工作,又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必须做到:一是要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二是要着力引导农民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结合本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四是通过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非农业收入,就是要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扩大农村的就业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产业化经营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和方向。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从我县实际来看,最关键的环节是必须大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是要促进现有的一批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二是要确定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实行业主开发,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把同时,我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余地很大,潜力很大。我县要选择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如我县希得蔬菜加工厂、绿色食品厂的竹笋加工,西屏镇、古市镇的火煺加工和优质米加工及饲料加工等。同时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名牌产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我县还要依托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度。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使农民不仅从生产环节获益和创收,而且也要从加工和流通环节中获益和创收。三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在加工转化中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目前,我县已建了涉农科技协会11个,涉及了食用菌、高山蔬菜、名茶、脐橙、笋竹、烟叶等方面。要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灵敏度高的市场信息网络,以农技110为依托。为农民提供及时、有用的科技信息,以科技促农增收。三是要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通过调查研究,专题队伍、示范推广、科普培训,参与行业决策等开展科技活动,为农举办各类农技培训,便其掌握一技之长,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四是引导农民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之路,打好特色品牌如端午茶、野山菜、黄粘果、本鸡、靖居油豆腐、玉岩马苓薯及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促农增收。加入WTO后,我县农业要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将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引入国际市场,如:这样既能为国家增加创汇又能为农民自身增加收入。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培训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我县来说,一是要加大对民营科技组织的扶持力度。受一市场、政策的约束,更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以长远来看,单线性依靠农业增上难度很大。同时,若农业的优势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并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支持和保护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民能够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支持,使农民能够扩大再生产,开辟新的增收来源;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等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使农民收入不断得到增加。六是,加快城镇化过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利益,还必须努力减少农民,转移农村人口,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施。当前,我县最根本的举措施是加愉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没有经济的较快增长,小城镇是秀难发展起来的。为了繁荣小城镇经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把新办的企业建在镇上。对已办村里的乡镇企业,可以分别情况,创造条件,逐步搬迁到镇上来。二是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市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要注意把发育市场、完善市场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健全的市场功能,吸引人流、物流。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县经济的发展。四是搞好社会服务。要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以及住宅、学校、文体场所、商业网点等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五是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七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收入增加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减轻农民负担能够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减负就意味着增收。现在,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尤其是“三提五统”以外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屡禁不止,农民意见很大。为此,我县必须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文件,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要取消一切必须靠增加农民负担才能实现的各种活动,特别是要制止名目繁多的达标千级活动和“三乱”行为。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近几年有的乡村干部在追缴“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款的过程中,作风粗暴,往往因为几十元、一二百元欠款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这种恶性事件,发生一起,要严肃查处一起,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予以通报。同时,我县要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寻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力争从制度上解决好这个问题。

四、解决农民增收的要素:

1、政府的任务是服务虽然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所以政府就不要对农民指手划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服务上。一是出台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政府要制定出具有预见性、能够贴近农村实际并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维护农民的自身收入,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增强农民增收的积极性。政府还应大力发展保险业,制定出能够保农民收入稳定的险种。同时要出台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条文,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二是加大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政府要尽可能地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在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品种改良、引导乡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农业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保护制度,大力发展本乡镇的非农产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好环境。三加强组织协调,为农民增收服务。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劳务信息、销售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在进行经营上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利用自身优势闯市场。有计划地发展一些中介性服务组织和社区性的合作组织,协调农户与农户,农衣与市场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事。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就川不好“市场田”,增收的路子了会越走越窄。农民素质不高在各地普遍存在,如何解决,需要从长计议。若要短期内就有个说法,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个较大的转变。传授或引导群众学习知识不能光讲理论,应该琢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印象深。实践证明“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等活动都没有现场观摩讲解效果好。同时,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知识也必须及进更机关报换代,注意跟上时代的节拍,否则几十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实践中不会有用武之地。我相信,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如何增收就不必再让别人操心了。

3、发展农民流通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它也应体现农民能因此而分享逐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而要实现货畅其流,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发挥贸工农一体化中“贸”字当头的作用,根据市场搞加工,真正做到在顺应市场要求的基础上,发展产地农民自发的流通组织,一乡一县自己生产和加工,集中销售,通过合作、股份或运销大户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发的流通组织,一乡一县自己生产和加工,集中销售,通过合作、股份或运销大户等形式,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使农民能最大限度地分离流通利润,从而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达到使农民增收的目的。

4、科技是增收的法宝笔者认为,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增收难问题的关键。比如我县农村信用社,在配合政府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过程中,及时和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含量高、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前景广阔的种养项目,同时投入贴息贷款700多元,并请农技人员对其所扶持的项目进行具体指导,大大缓解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据统计,受信用社扶持的农户,年人均收入提高了60。

5、强化农业的保护政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受到市场、政策的约束,更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和制约,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农业增收难度很大。同时,若农业的优势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农业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保护才能确定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我县农业的保护政策,至少应包括由政府直接干预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价格补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等等。

第二篇: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中共中央、xx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地贯彻实施“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制订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s0100

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

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

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受骗,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

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矗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

四、要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

要充分利用好农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搞活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健全农村的市场体制,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好农民增收的市场化环境,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总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又是我们党的核心工作,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对策的思考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镇干部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县委组织的这次调研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讨,并提出了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初步意见。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民近几年的收入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二是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种植业收入仍然是主体。农民从事其它行业创收的只占30%,纯靠种植业为生的占50%,从事种植业与其它行业兼营的仅占20%。三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不大。在走访的农户中,除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外,正常年景农民的现金收入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0%左右。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在宏观经济环境、客观条件及农民自身等方面,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民增收。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小富即安。有的贫困户经过多年奋斗,摆脱了贫困,家中略有节余,就自认为日子过得很舒心,表现出一种满足感。二是求稳怕变。存在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三是得过且过。有的农民坐井观天,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不愿意多了解,对如何加快致富步伐根本不去考虑。

2、自身素质制约着农民增收。自身素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因之一。目前有四个方面的素质在影响农民增收:一是文化素质差。有的农民看不懂农药、化肥以及其它生产、生活工具的使用说明书,蛮干瞎干。有的农户不仅自己文化素质低,还不支持子女求学,导致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长期难以解决,快速致富更难。二是心理素质差。很多农户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点小问题都会导致他们想不开,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三是科技素质差。很多贫困户对科技知识一概不懂,也不重视。四是村级干部素质差。许多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习惯用土办法、老经验解决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利于工作开展。特别是有的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思路不清、点子不多、措施不当,不足以帮助农户迅速致富。

3、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制约着农民增收。目前,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各业内部产品种类和品质档次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在农业发展上,缺少对农产品市场的超前预测,一哄而上,导致了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生产等问题,增大了市场风险,却未能达到通过调整增效增收的目的。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龙头”,以及现有“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由于缺乏产业化“龙头”的带动,农产品销售基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主要靠零散的运销户分销,没有形成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更谈不上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产业体系。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过程中产生的丰厚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受损。

5、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制约着农民增收。 长期以来受财力限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绝大多数农民靠天吃饭,一遇旱涝灾害就会减产减收,甚至血本无归。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及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提高的过程,核心问题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应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具体要做到“四个优化”和“四个提高”。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向特色要效益。依据地域差异、季节差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不断增加特色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力求特色、特质和特价。农技部门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农村普及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设一批能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投资少、见效快、易于推广的农业示范园区,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作用。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比重。畜牧业是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综合效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应重点抓龙头企业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落实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饲养、规模化经营、主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总量增长和规模经营的“双突破”,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三是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农产品加工业是经久不衰的“朝阳”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环节。从市场角度和发展眼光来看,破除一般农产品的“资源性、趋向性、低度化”的劣势,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组建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真正

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优化区域结构,提高产业化比重。当前,有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也有些闪光点,而农民增收却不明显,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种养。农业结构调整要提升层次,农业生产必须上规模,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千家万户小生产固有的不足,还能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为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搞好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收农民进城转变,推动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努力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一是加快发展,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空间。首先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的同时,重点加快发展以农林牧副渔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并尽量延长产业链条进行深度开发。这不仅可以带动农业本身发展,而且可以实现产业互动,带动相关的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提高农业自身对富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尤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资源条件,科学调整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按照“重组、转移、改造、提高”的要求,深化改革增强实力 ,把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我镇现已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这部分人都搞起了“副业”。其中,木材加工、搞特色养殖等,这部分人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二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多年实践,创造了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如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亲朋帮助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充分运用这些有效途径。三是搞好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实现劳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要健全组织体系,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村劳务输出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各地都要掌握城市就业供求信息,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储备库、劳务需求信息库、劳务中介组织和经济人及各类致富能人资料库等。同时搭建信息平台,通过政府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发传单广告等途径和方式,向外界传播本地劳动力资源开发信息,主动寻求劳动力供求对接,拓宽劳动就业市场;向农民快捷准确地发布和传播外界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就业,避免盲目转移。要提供职业培训服务。根据实际情况,依托政府劳务培训机构、农广校或通过开展科技之冬,开展各类培训。 具体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坚持县级与乡级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技术工种培训与熟练工种培训,进厂培训与引厂入县培训,专业培训与务工常识、法律常识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四是完善保障体系,推动劳务经济的战略升级。出台扶持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减免各种税费,免收困难外出务工者的培训费,为其购买车票,解决输出后子女上学困难,以及地没人种、羊没人放等问题。在稳定原有基地、保证常规输出的同时,组织专门人员,定期研究劳务市场,做到快反应、快决策、快部署、快输出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法律维权保障机制。 聘请当地有关法律部门为务工者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外出务工过程中的劳动争议。

3、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集中,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构筑农产品价格和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着重把握稳定、规范、维权、发展的原则。一是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二是引导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只要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长期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土地流转形式,都要提倡和支持。三是完善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土地流转要在村集体组织备案,明确权利、义务;要签订合同,明确土地用途、流转形式、年限等事宜;要进行合同认证,经过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鉴证,通过公证机关进行公证;要加强合同档案管理,乡镇经管部门和村集体组织对流转合同要立卷归档,使土地流转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4、统筹镇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在当前时期,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的浓厚氛围,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把农民增收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时,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优先位置,真正把上级关于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强化为农服务职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农民的迫切要求。目前,主要应从技术、信息、培训及营销等四个方面搞好服务。三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入是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既要靠农民自身努力,也要依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 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要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步提高支出比重,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增强农民增收的能力。

5、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村改

革,有利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农业税全部免征政策,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实现减人、减支、减事的目标。加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推进力度,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税外各种不合理负担,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和监督运行机制,认真做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工作。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按照中央的精神,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引导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开发,大力兴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领农民共同进入市场。要把农村经纪人视为新型人才资源来开发,加快壮大各类经纪人队伍。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一体化经营模式,把专业生产的农户纳入到一体化经营体系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竞争力。

第四篇: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对xxx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然而近年来,我镇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因此,正确认识我镇农民收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解决,就

显得十分必要。

一、xxx基本概况

(一)xxx自然概况

xxx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八街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距安宁城35公里,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镇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土地总面积为19862.66公顷,其中:农用地17476.76公顷,占总面积的87.99;建设用地967.33公顷,占总面积的4.87,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709.58公顷;未利用土地1418.57公顷,占总面积的7.14,海拔在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温差较大,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属螳螂川流域,有螳螂川、六村小河、杉河等,其中螳螂川为八街坝子主要河流,在八街境内全长18公里;此外,还有大龙潭、小龙潭、光龙潭、东山龙潭、龙泉寺龙潭等,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是安宁镇第一大坝子及粮食主要产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

xxx属农业型乡镇,目前支柱产业仅有烤烟。xxx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546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科技兴农战略稳步推进,“绿色证书”工程实施带动了“种子工程”,“118工程”技术、“三肥下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推广促进了我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快速发展。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八街集镇位于xxx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即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总长达5248米;拥有绿地11160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18。2003年由安宁市政府、xxx政府投资2000多万建成占地165亩的安宁二中,实现一六街、八街、鸣矣河三乡镇集中办学。八街成人技术学校被列为昆明市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现已培训3期300余人。集镇基础功能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服务部门齐全,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南部重镇。

xxx属纯农业型乡镇,有2398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7.7。当前,突出的表现在“三农”问题上,尤其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xxx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看农业是否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要依赖于地区城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xxx现已成为安宁市南部的重镇,集镇的逐步繁荣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x农民不仅总体上收入水平低,而且收入增长幅度由于近年来受农产品廉价、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持续下降。目前,八街的农产品30由外地商贩外运销售,其他均在本地市场低价售出,这也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虽然从表面上看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幅在6----8之间,大部分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从当前农村家庭经济结构看,农民的收入依然很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较低。2004年xxx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800元左右。

(三)、我镇农民收入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

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

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

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

x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

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

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

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

二、三产业,增加集镇

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

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实现农村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才能为本世纪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关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讲话;

2、《昆明镇统计年鉴》(xxx)2003年,由xxx统计站编制;

3、《农民文摘》,中国农村杂志社出版,2004年

4、《2004年xxx政府工作报告》;

5、xxx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2004年工作总结。

6、xxx2004年工作总结及2005年工作计划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xxxx,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

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上一篇:浙江大学法学院就业下一篇:质检工作内容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