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转”字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2024-04-10

做活“转”字文章增加农民收入(精选4篇)

篇1:做活“转”字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县位于**省西部,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个乡镇,***个村,**万人,其中乡村户***万户、**万人,**万个劳动力。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高陂陡,裸岩连绵,沟壑纵横,地块破碎,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版图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目前,我县低收入人口还有**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万人尚未稳定解决温饱,每年返贫率在**%左右。

近几年,我县为发展劳务经济,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个大产业精心实施。我们坚持以培训为载体,以就业增收为目标,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支持、学员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新路子。近年来,县扶贫办与青华职业学校联合下达计划招收贫困学员350名,其中特困生100名,减免学杂费近15万元。2004年招收的50名特困生,经过青华职校免费培训,已全部在沿海发达地区安置就业,这些学员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输出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云峰村三组女青年***,家庭十分贫困,全家三口人,1个劳动力,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年人均纯收入只在500元左右,家庭十分贫困。2004年***通过县扶贫办的扶持,在青华职校学习了一年计算机应用,去年7月被学校安置在**省**市**电脑公司工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其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我们累计培训各类学员6000多人,毕业学员大部分被大中城市企业录用,安置稳定率达99%,部分安置就业的学员已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成为决策层人物。据统计,通过实施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实现劳务收入近1000多万元。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办学方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国家继整村推进之后抓的又一项新的重要工作,是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对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统筹”的理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使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产业,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要求不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物力资源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认真调查研究,精心编制规划。一是搞好调查摸底。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县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分赴12个乡镇,对100个村和部分集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调查。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县近10万人需进行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其中2003—2004年初中毕业学生总数20200人,继续享有高中教育的仅占30%,尚有14200人步入社会,需自谋职业;农村富裕劳力近6万人;城镇待业人员及下岗职工2.6万人。这部分人员已构成我县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的丰富资源。二是明确培训目标。根据调查情况,确定了我县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总体目标,2004至2009年拟定转移与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30000人。三是拟定培训内容。我们通过市场调查,顺应市场需求,拟定了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

三、锁定培训对象,培训申请审批。一是划定培训范围。我们通过村民代表推荐、评议、到户核实、反复比较和公示等公开的程序和公正的方法,将农户分为民政救济户、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和一般户,对这三类贫困户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对贫困户需要参训的中青年劳动力情况登记到人,这些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民在培训时才能享受政府的特殊扶持。二是严格培训条件。我们对于在扶贫部门登记在册的贫困户的中青年劳动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备所学专业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纳入培训。三是把握操作程序。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的申请审批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政策、方便群众、节省开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专栏和村组会议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将扶贫培训政策、参训的基本条件、培训学校及专业、收费标准、培训学校的招生须知等内容向群众公示;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填写《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申请表》;村委会对申请名单审查后上报乡镇扶贫办并予以公示。我们对民政救济户和绝对贫困户的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全免,对低收入户劳动力培训,只收40%—60%的培训经费;学校组织被批准的人员进行体检,对体检合格者发给入学通知。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员就业能力,降低培训成本,我们坚持强化劳务品牌意识,办出自身特色,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一是做到军事化管理。我们从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入手,对学员进行全面正规的训练。学校聘任军事教员,对学员吃、住、行和大小活动都采用军营的管理方式,使学员能尽快改变不良习惯。二是做到规范化教学。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规范实用的教材,聘用既能言传又能身教,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学员实行奖优罚劣,鼓励他们刻苦磨练,早日成才。三做到人性化服务。在后勤服务中我们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学员着想,既讲经济效益,更体现出对学员的关爱和情感,确保学员安全,方便学员生活,促进学员学习,降低学员开销。

五、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就业渠道。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与培训学校具体负责培训规划的编制、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对象的审定、培训经费的筹措、就业安置的督察等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就业的情况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力争使受训的贫困农民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稳固率在90%以上。我们坚持自主择业优先,充分尊重学员就业的选择。学员自己能找到比学校推荐的岗位更好的岗位就业,我们优先学员自己的选择。我们对未能择业的学员由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订单,坚持定向安置为主,推荐学员就业,学员和企业之间平等地进行双向选择,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从合同生效之日,学员就正式就业。

我县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立足于贫困山区实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劳务产业化的目标开发人力资源,真正做到“开启民智、集中民意、凝聚民心、珍惜民力、推动民富”,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篇2:增加农民收入措施探讨

1 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1 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促进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 建立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制度, 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广大农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 帮助指导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等形式, 支持农民购买良种, 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支持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提高耕地质量和种粮效益, 稳定粮食产量, 促进粮农增收。

1.2 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 鼓励发展各种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和购销大户, 组建并完善肉类、蔬菜、水果等重点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建立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 对整车运输农产品的车辆, 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在内的路桥费[1,2]。整合现有支农资金, 强化重点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搞好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建设, 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2 加快农村劳动力移转

2.1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

有关部门要抓住重点建设项目的机遇, 加强统筹安排, 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务工收入[3,4];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 引导农民把握就业机会, 尽可能多地进入新建企业就业, 实现稳定转移。围绕为项目建设服务, 组织好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抓住该州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的机遇, 教育和引导农民围绕旅游做文章, 组织景区周边农民有序、规范地进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兴办农家乐等服务业, 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2.2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 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入多种经济领域[5]。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民工返乡创业, 为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兴办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如可以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等。坚持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以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组织化程度。劳动、农业等部门要积极拓展劳务市场, 抓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建设劳务输出基地, 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服务。

2.3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简化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手续。减免进城就业农民与用工单位劳动纠纷的仲裁费;审理涉及拖欠民工工资、工伤损害赔偿方面的诉讼案件, 不预收诉讼费和执行费。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 督促用工单位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正常工资发放等方面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及时受理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 做到快审快结。外出务工的农民继续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原有的集体财产份额。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凡务工并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工, 可在居住地登记城镇户口。农民工子女可在原籍或父母就业地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在入学条件、收费标准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2.4 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三大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系统。定期开展全区可转移、输出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情况调查。二是构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充分利用农广校、职教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民工培训中心”, 或委托其他机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培训。三是构建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调查掌握劳务需求信息, 并据此组织劳动力开展岗位培训, 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 实现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相对稳定型的转变[6]。

3 切实抓好扶贫救灾工作

3.1 因地制宜实施扶贫开发

推行相关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队帮扶贫困户制度。对低收入贫困人口, 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开辟增收渠道, 减少和防止返贫;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要帮助发展增加收入的经济项目[7];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 要实行社会救济, 并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社, 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逐步实施易地扶贫。

3.2 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关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及时将救灾款物发放到户, 按规定落实相关的税费减免政策, 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

4 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

4.1 完善农民增收减负政策

一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确保国家的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的手中, 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向农民和农业倾斜。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征地农转非居民家庭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 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确保其基本生活。三是严格控制农民负担。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 严防涉农恶性事件和案件的发生。农村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必须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 实行一事一议, 不得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搞强行摊派。

4.2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党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直接抓,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把农民增收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加强统筹领导, 将各项增收措施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 并将农民增收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乡镇和部门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 严格进行督查和考核。

4.3 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 自觉贯彻执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 切实转变作风,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不断改善农村工作方法, 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鼓励农村党员带头增收, 带领群众增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增进与农民的感情, 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努力使广大农民子女, 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子女能够享受公平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坚决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增收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 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信念, 带着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 切实把农民增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狠抓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广奇, 张海燕.陕西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新西部, 2011 (2) :35, 17.

[2]邢红星.关注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J].中国外资, 2011 (2) :193.

[3]成飞燕.解析当前农民收入提高受阻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1) :92-93.

[4]杨海霞.强基础保安全保障供给惠民生增收入促进发展[J].中国投资, 2011 (1) :73-78.

[5]游庆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 2010 (34) :233-234.

[6]魏同洋, 靳乐山, 赵勇.区域经济与农民收入地区差距比较分析——基于2000年到2008年面板数据[J].新疆农垦经济, 2011 (1) :42-46.

篇3: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路在何方?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单靠哪一项措施或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改革行政体制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实际上,在很多农村中,村民委员会更象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弱化的趋势,乡镇政府的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于维持一级政府的正常开支。一些乡镇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开支,忙于广开财源,而疏于社会管理。

乡镇机构齐全,基本上是对应上级而设置的,实际上,不少部门的机构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人员众多,在一些机构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工作效率不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是乡镇政府财政的一笔不小的开支。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基层行政体制应该深化改革。第一、乡镇政府应从原来的多种职能转变为以社会管理和服务农村为主的相对单一的职能,机构设置因职能改变而相应改变;第二、加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实现“小政府、大农村”的格局;第三、乡镇政府公务员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

实行这样的改革,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强化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第二、由于乡镇合并,精减机构,可以减少公务员的工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第三、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第四、有利于发展小城镇战略的实施;第五、有利于提高对农村的服务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同时由于户口问题,农民进城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虽然困难重重,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还是千方百计地向城市涌动。因为,若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就会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所得。这就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农民进城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农产品成本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已明显越来越少了。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让人口能自由流动,并为进城的农民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措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民进城就难有今天城市的繁荣。这是对农民进城持否定的人们应清楚看到的。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若让城市对农民打开大门,等中国农民的比重由现在的80%下降到30%甚至更低时,农民增收问题也就不是大的问题了。

深化户籍改革,可以加农民收入,是因为:第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现状;第二、有更多人能够到城镇或大城市居住,享受城市文明,减少农民数量;第二、降低现实成本,如生态成本、农业产业化成本等;第三、增长人力资本,农民进城后接受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加快城市化步伐。

增加农村和农业投入

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基础弱,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的增长速度持续减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减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相对城镇而言太差;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太差。目前多数农村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商业、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落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缺钱花,城乡差距悬殊。

由于上述原因,围绕“三农”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难度是比较大的。

除了体制环境之外,农民增收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贷款难。本来,农村就存在资金不足,再加上农村大量资金的外流,不但使农村金融严重失血,更严重的是影响农村自我造血。农民增收,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还是很少的,与“三农”实际所需资金相比,也是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投入,再好的思路也恐怕是无米之炊。

对农业,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走科学化、产业化道路,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对农村,要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要增加对科技、教育、培训等的投入,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对农民,要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福利,调动农民积极性。

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增加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资金保证,但真正能使农民增收实现良性循环的是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增收,农民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须要自强。

农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农副产品和劳动力成本。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这两个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篇4:增加农民收入途经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7月6日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益扩大, 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而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件大事抓, 要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点, 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 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一、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惯性, 在城乡关系上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和看法, 城乡统筹发展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观念障碍:一是“重城轻农”观念的不自觉作祟。虽然我们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处理城乡关系的具体实践中, 由于长期存在的“重城轻农”观念根深蒂固, 就无意识地向城市倾斜, 城市被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而农村的发展往往受到忽视;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自然结果论。一部分人误把城乡统筹发展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 而没有正确理解城乡统筹发展是克服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消极坐等思想严重。观念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如果不能够彻底打破这些传统观念和错误认识的羁绊, 在制定政策上就会重新陷入城乡分割发展的老框框中去, 原有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就不可能根除, 城乡统筹发展就无从谈起。

统筹兼顾是典型的政府行为, 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为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政府行为规范。统筹城乡发展, 要求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 就像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 用经营城市、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下决心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要求不仅要追求GDP的增长, 更要关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政府要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 通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统筹城乡发展, 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注重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努力建设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要求在农业全球一体化进程中, 进一步提高农业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同时, 要在WTO框架下, 有效抗衡外来农业冲击, 支持和保护好河南农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 提升河南农业的竞争力。

二、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使土地产生规模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农业的发展, 小规模家庭经营弊端日益凸现, 不仅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粮食商品率低等方面, 而且表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弱和缺乏吸纳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在动力等方面。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形成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天然排斥, 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 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 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 农民在选择技术投入型或劳动投入型时往往偏重于劳动投入型, 这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延缓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由此可见, 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制度,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 河南省农村土地总面积为9, 719.4万亩, 土地流转面积为361.9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3.7%, 土地流转涉及农产约106.7万户, 占总农产的5.5%。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反租倒包、委托经营等8种。其中, 转包最为流行, 全省有118.6万亩, 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2.9%, 占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反租倒包和委托经营, 均占15%;占比例最小的是土地入股, 仅为1%。

当前, 河南省农地流转的突出问题是流转期限大部分较短且不确定, 5年以下的占了大头, 有243.6万亩, 占到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7.5%, 5~10年的占19.3%, 两项合计占86.8%。10~15年的占4.7%, 15~20年的占3.1%, 20~30年的占5.4%, 三项合计仅为13.2%。这些数字反映出土地流转缺乏长期性, 从而影响了受让方的长期投资和长远生产规划。除此之外, 多数流转后的农产土地经营规模仍然偏小, 分布仍较分散, 还不能起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尽管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各种问题, 但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将其推进下去, 从已有的成果看, 农地流转显示出了它诱人的前景。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农村中人多地少, 劳动力过剩、增产不增收等小农业生产方式与大市场的经济矛盾日益突出, 而发展城镇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也能吸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为农业的规模经营、乡村工业化、农村市场化发展创造条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着“城市偏向”的经济、社会政策, 造成城乡关系失衡, 形成了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 长期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仅仅依靠农业自身是绝不可能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 必须从农业外部寻找出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2%~11%, 而河南省则达63%。收入上的“二元经济”, 消费上的“准一元经济”———如农民子弟上大学、农民住院看病、乘车出行等消费与城镇居民同等支出, 加剧了不公平, 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了农民奔小康, 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加大农民转移的力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

首先, 积极发展小城镇, 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风险。

其次, 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 在县 (市) 级城市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 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

再次, 大、中城市定居的“门槛”应降低, 对那些拥有稳定职业、收入来源、房屋产权的进入者, 应该允许其获得长久居住权。这样可以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 在二三产业中获取更多的收入。只有众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并彻底地离土离乡, 才能为农业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创造条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所以, 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来看, 加快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 促使二三产业扩张, 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拓展空间, 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除大米、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近外, 小麦、玉米、棉花、食用油、禽肉已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高75%、63%、12%、37%、35%。所以, 作为河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小麦、玉米和棉花种植, 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但是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却处于比较劣势的境地, 这对于河南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十分不利。有鉴于此, 我们应该积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

第一, 要改善粮食品种,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与其他省份相比,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比较优势所在, 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稳定粮食生产总体规模, 淘汰劣质品种, 积极扶持优质专用品种, 大力发展优质小麦, 发展高蛋白、高氨基酸、高油作物, 发展特用优质玉米, 扩大沿黄地区优质稻米生产等是改善粮食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

第二, 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调整种植结构。河南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一, 因此积极发展种植业是河南农业的立足之本, 也是优势所在。可是, 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河南种植业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传统农作物播种面积过大, 2002年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9.6%, 而蔬菜、茶叶、水果这些能够有效延长产品加工链条, 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只占13.1%, 这也是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增长趋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认为应该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 重点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对水果要着重优化品种结构, 改善包装, 扩大加工能力。要注重发展反季节温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和名特优稀高档蔬菜。大力发展各类稀有品种的花卉产业和草坪业, 以及食用菌和土特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提高单产和品质。油料作物着重发展花生、优质棉花和“双低油菜”。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促使种植业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第三, 要加快发展肉类产品, 提高畜牧水产业比重。目前, 河南林、牧、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偏低, 畜牧产品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河南应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连同加工业发展成为一大产业。要优化禽蛋生产, 提高瘦肉猪的比例, 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要突出发展种草养牛, 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推进奶业发展, 这是当今国际上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抓好畜禽良种、动物保护和饲料安全工程。搞好肉皮毛深加工, 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以水产品良种繁育和名优稀特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 优化渔业结构。推行池中多品种养鱼、水面养禽的立体种养模式。

第四, 要发挥区域优势, 进行基地化建设, 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河南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 建立优质粮棉油、优质苹果、优质蔬菜和畜牧业等大型农产品基地, 如开封、商丘的花生生产基地, 平顶山、许昌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三门峡的优质苹果生产带, 大中城市周围的温棚蔬菜生产基地和豫西肉羊基地, 等等;另一方面要确立农业区域发展重点, 如在郑州等大城市周围, 发展一批都市农业, 建立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豫东、豫南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宗农产品商品基地;在豫西丘陵山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 并积极开发山区果、药、菌等区域性名特优新产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别的关键。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途经

参考文献

[1]田娜.缩小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有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 2012.12.

[2]朱耀月.关于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考[J].现代农业, 2012.5.

上一篇: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方案下一篇:国旗下的演讲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