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辅导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3

电大辅导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1:

电大学生大学英语B统考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大学英语B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全国统一考试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文章介绍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学生参加教育部网络教育统考课程"大学英语B级"统考的现状,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而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大学英语B统考合格率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英语B 统考 问题 策略 合格率

《大學英语B》,又称"英语网考B", 是2004年3月1日以后入学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生(除英语类和艺术类专业外)必考的四门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考试是一种基础

英语水平检测性的考试, 重在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的英语词汇、语法、阅读技能以及用简单的英语进行笔头交际的能力。学生考试是否合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按时毕业以及电大招生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进而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让学生顺利通过统考,突破制约开放教育本科发展的瓶颈,是面授辅导教师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学校、学员最迫切的需要。

一、电大学生大学英语B统考现状分析

从2006年4月第一次大学英语统考B考试开始,作为英语统考课程的辅导教师, 我一直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情况。总体而言,试题难度并不大,但每次学生的合格率都不高,基本徘徊在35%-50%左右。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电大本科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25-35岁之间,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往往参差不齐。电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尤其是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适应听,说,读,写的训练,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适应电大本科的英语学习和通过英语统考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学生,因长期不接触英语,记忆力逐渐衰退,又要分担工作、家庭、社会等不同角色,缺少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精力而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有的学生惰性严重,感觉不到学习和认知本身的快乐,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有的学生则抱着混个文凭的错误思想,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电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二)辅导学时不足

课时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电大本科阶段公共英语课程要在两个学期内完成,第一个学期必须完成中央电大的英语II(1)的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就参加全国统考。因此,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师资缺乏和教学条件有限,在课时的落实上难以保证。目前各级电大的英语统考复习课最多安排了54-64课时,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加大上课密度和强度。在课内利用《网考直通车》及《大学英语》07修订本等进行考试技能和技巧的训练。由于课时紧张,多采取课外练习,课内讲评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但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临时应考很难奏效。

(三)学生到课率不高

大学英语B统考辅导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希望师生能够共同努力,以便尽早通过考试,但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学生到课率偏低,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教师的满腔热情。除了工学矛盾造成的原因外,也有其他很多主观原因:一是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即使来上课也听不懂,缺乏一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方法,对考试能否合格缺乏自信心,有畏难思想和情绪;二是学生抱有侥幸心理或吃老本的心理面对网考。三是因为本课程没有平时分数,对考勤难以约束。四是部分学生对考前辅导效果持悲观态度。由于现在的机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试题库,没有考试范围,相对来说复习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他们认为统考命题不是由现在辅导老师命的题,因此,通过英语辅导他们也不可能达到马上提高的效果。这一切都是造成参加辅导的学生到课率较低的原因。

二、提高统考合格率的策略探讨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取得良好的复习迎考成绩必须得到学生的主动配合,而大学英语B有别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是学生的非母语体系,平时工作接触很少,很多学生都存在"闻英语而生畏"的情绪,对于英语学习本能地排斥,更对顺利通过统考缺乏自信。所以课程辅导教师必须通过平时上课和实时BBS活动等向学生宣传有关统考的重要性及其要求等,以加强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教师在课前要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等,以身边成功学习者的事例为榜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内动力,达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增强学生参加英语统考的自信心。

(二)摸清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是面向社会广泛招生,必然存在入学的本科学生工作、学习背景各异,英语水平也不尽相同。现在的大学英语B统考课程的辅导,学校基本采取的是教师笼统地进行教学,缺乏针对性。我认为各分校在本科学生入学时,可以组织一次英语水平测试,难度可以和统考相当,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基础后,将本科学生分为A(基础较好)、B(基础一般)、C(基础较差)三种层次,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对于基础较好的A班学生,辅导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配合几套模拟试卷的讲解,相信大部分学生可轻松过关。对于程度中等的B班,重点在于专项练习和模拟试题的穿插讲解,强调反复做题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部分学生往往人数较多,是我们需努力争取的"中坚力量"。辅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跳一跳"的情况下"摘到果子"。对于程度偏弱的C班,除了讲解专项练习和模拟试题以外,还应该抽出时间给学生梳理基本的语法知识点,并不断鼓励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在分层次教学模式下,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授课,学生也不用像在大班教学中被动地听课,这样就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课程辅导教师把握考试的核心点,增强辅导资料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各方多把统考通过的希望寄托在课程辅导教师身上。这实际是一个误区。但从另一方面也看出辅导教师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在实践的教学中,课程辅导教师要跟踪网考,了解每次网考题目的细微变化。平时要多花时间,认真研究历次的考试真题,从中找到考核的关键点,认真梳理总结。在整理辅导资料时,大胆摒弃过时的,及时增添新出现的题目,增强辅导资料的针对性,让有限的辅导学时和学生的课后复习发挥最大效用。

(四)指导学生应试技巧

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能帮助学生在考试时节省时间,提高答题的正确率。现在的大学英语B统考试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交际用语比较容易得分,在复习中要注意相关的语言功能及其答语,多做题以确保得满分(15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难度不大,但分值却不低,就现在的考试来看,短文必有一篇来自于大学英语B考试用书(07年修订版)6套模拟题的18篇短文,所以辅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复习重点记忆,对另一篇短文,答题时注意问题中是否有文中的原词原句,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是 "词汇与结构",考题有五个,一般会有两到三个原题出现在六套模拟题中,除了保证原题不出错,还应重点复习较难的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倒装结构以及定语从句等。第四部分"完形填空"是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原题,辅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先将整篇文章大致看一遍,不能只看点,不看面。对于第五部分"英译汉",考题有三个句子,并且大多是简单句,因为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六套模拟题中的一到两个句子,所以记住六套模拟题中的30个英译汉题目就能拿到5到10分,不能忽视,另外应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看到每一句句子都要养成翻译的习惯,并注意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写作方面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注意句子表达的完整性和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不要用中文思维,也不必追求句子的华丽。通过训练不再畏惧作文,此外多记老师提供的作文范文,以便模仿写作,使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五)强化教学管理,确保学生面授的到课率

远程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面授时学员的到课率比较低。我在实际教学辅导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不参加面授,对统考的情况一无所知,尤其现在采用了机考形式,不像期末课程考试有一定的复习大纲。没有任何现成的复习资料。不参加面授的学员就学不到老师经过多年辅导,跟踪统考所总结出的有针对性的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在面授时,老师还会就应试技巧给予辅导。经过统计,我发现参加面授的学员的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的。管理教师应和辅导教师紧密配合,继续动脑筋,想办法,争取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充分把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体现出来。

(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

大学英语B统考从2007年9月开始实行机考, 现在网络上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中央电大和市电大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大学英语统考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在我们巴南电大的平台上,我也及时上传了大学英语B考试用书(07年修订版)六套模拟题的电子文档,机考作文的范文以及历次考试中新增的题目。此外,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上也有专门的模拟练习题库。辅导教师在面授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查找以及使用这些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利用各类资源进行网上模拟自测及有关资料的查询,能弥补复习课时不足的缺陷,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七)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考试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在机考环境下的应试能力,辅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尤其提高学生练习文字输入能力,提高打字速度,适应英语网考在计算机上答题考试形式的变化,消除考试紧张情绪,合理分配好做题时间,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统考合格率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辅导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考试的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能够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不变应对"考试形式及内容的"的万变,达到英语统考所要求的水平并顺利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Cynthia White.. Languag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Holec, Henri.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 全國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用书大学英语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期刊类:

[1] 纪河. 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特性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8)

[2] 林创森. 电大《大学英语B》教学策略探讨[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3] 刘燕. 开放教育模式下成人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6)

[4] 潘永梅. 对开放教育大学英语B全国网络统考的思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 (12)

[5] 杨永芳. 广西电大大学英语网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6]张瑛. 提高"大学英语(B)"网考通过率的策略初探[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7]朱敏虹. 成人英语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运用[J]. 远程教育杂志, 2006, (5)

作者:罗承芳

电大辅导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2:

浅谈“新常态”下基层电大教育生态圈构建

[摘          要]  新常态下,强调要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再次被提上战略高度,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基层电大将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地区学院,提出今后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生学习“立交桥”。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提出了“社会经济要转型,社区教育要先行”,基层电大应当立足电大学历教育、努力服务区域特色经济,抓住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拓展各类教学培训服务,构建起富有特色之开放大学教育生态圈,成功实现二次创业。

[关   键    词]  教育生态;开放大学;创新与发展

[

一、引言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为了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将更多依靠科技因素在生产要素中所起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驱动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复兴梦之要义,教育培训行业将再次被推到风口。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先锋、终身教育的基地,对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当前,很多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招生竞争空前激烈,学历教育市场陷入了“红海大战”,如何加强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与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成为向开放大学转型之首要任务。本文根据教育生态学(Education Ecology)理论,探索了在建设开放大学中,通过生态招生策略,整合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积极开拓有关培训项目和课程,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教育生态圈,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充当运送人才粮草之“先行官”,实现转型发展。

二、教育生态理论概述

(一)教育生态学(Education Ecology)

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Flo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用现代系统论观点看,教育毫无疑问也有自身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教育,离不开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依赖,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教育工作的生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生态化趋势已经有目共睹。教育生态化以生态学原理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所在。“生态化”要求我们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中,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去看待各种问题,向大自然这个最高明的老师学习,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教育生态的重要特征

教育生态具有多样性、协同性与自主性。“多样性”是指教育生态机制下的生态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或系统,都应该表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趋势,这种多样化是基于共性特征的个性化特征;“协同性”指的是各生态主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依存,是教育生态的关系特征,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自主性”指的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能力,表现的是生态运作的机制特征。

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生命观。教育生态的目标之一就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区域教育成为独特、丰富、多样、共享、共生、繁荣的生态栖息地,促进区域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开放大学教育生态圈的启示

无论是马云创立的淘宝电子商务生态圈,还是方兴未艾的在线教育,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竞争也走向了“生态化”竞争,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发展,积极打造适合自己的生态圈,开放大学教育工作也要有生态观和全局思维,必须积极打造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态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不然很可能被历史淘汰。

三、基层电大首先要直面市场竞争,积极开展生态招生

(一)开展生态招生策略,应对学历教育办学规模逐步下降之新常态

1.基层电大招生策略已经落伍

由于可选择的成人高校少,只电大一家,别无分店,最早电大的招生策略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2002年以后,普通高校网院遍地开花,机制灵活,主动出击,电大已经深感压力,守株待兔式招生已经落伍了。由此基层电大开始出现“撒网式”招生,开展各类广告宣传,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发动教职工到企业发招生简章。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企业领导,遍地撒网却没收网,收效甚微。最近几年出现了“轰炸式”招生策略,各类招生广告出现“地毯式”轰炸和覆盖,是招生机构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比如在浙北桐乡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就有十几家招生机构,二三十所招生高校,千方百计抢生源。于是有很多招生机构以物质刺激来招生,甚至不顾教学质量和考风考纪。以上这些招生策略,在如今新常态下都是事倍功半,不能持续,不利于电大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化”招生策略水到渠成

电大招生困难是新常态,我们不能改变趋势,但是可以采取科学措施予以缓解,减缓下降趋势,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生态化”招生策略就是制定“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策略。

“生态化”招生策略要求将招生工作作为电大教育生态圈的核心,系统设计和安排招生策略,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招生策略,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和谐互利是“生态化”招生策略的要义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化”招生策略的目的是“实现共赢”。立足电大生源主要来自企业的现况,发动企业员工来报读电大,首先要善于借势,积极说服企业领导,介绍电大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谈招生,为企业转型升级寻出路,为企业人才的培养排忧解难,这样往往一拍即合。

(2)绝不触犯红线,违背教育原则

“生态化”招生策略的原则是“不强求”。强扭的瓜不甜,在学历教育生源逐年下降的新常态下,我们要抓住企业,服务好企业,但是不能以不顾考风考纪为代价违规招生,而应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师资,软硬件条件等来赢得市场。

(3)宁可顿顿有,不可一顿无

“生态化”招生策略的目标是“可持续”。招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要长期稳步持续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短长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抓住企业员工这一主要生源,兼顾高中和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为今后生源的长远目标。“生态化”招生是一个养、捕兼顾的过程,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合理发展。通过社区教育提供短期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聚集人气,促进学历教育招生主业;以开放教育为主力军,以网络远程教育弥补开放教育专业的不足,继续巩固电大的龙头地位。

(二)基层电大生态化招生实践与探索

1.因势利导,拓展渠道

“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是电大的办学方向,也是国家发展重点扶持的地方。作为办学部门,需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到相应的学历培训经费补助或提供各种考证平台。电大要积极获得政府支持,告诉求学者,电大是有国家保证的,是读书进修的首选之地。另外,要积极拓宽生源渠道,特别要加强与当地优势行业的联系。古人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社区学院,积极推进各类培训服务,建立起电大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通过行业协会或者其他有关负责部门将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建立长久畅通的招生渠道。

2.全员参与,适度奖励

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学校,招生工作应当在学校领导的带头下大家参与。全体师生要积极配合,各显神通,精诚团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先机。学校应当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对学生的优质服务是最有力度的广告,树立起电大优秀的服务形象,学员就会宣传电大的好处,其效果和影响力不可低估,当老生一个个成了帮助电大通向社会、通向企业的渠道,就会带来更多新生。为了提高积极性,学校可以对招生作出贡献的师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3.服务企业,深入校会

近几年生源表明,目前县级电大的生源市场已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从城镇人员转向进城农民工,从本地人员转向新居民。企业是当前的重点招生对象,职高、技校、双证制班等学生是未来电大的主要生源,因此要以企业为突破口,以学校为后备军,使电大招生有序展开。

(1)为终端服务,探索校企合作招生模式

我们要研究如何吸引企业员工报读电大,报读后如何巩固发展生源。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科技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等部门,获得企业第一手资料,然后深入企业宣传招生,引导企业提升员工学历,保证税率优惠,实现多赢局面。目前桐乡电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当前校企合作的重点,以此为突破点,逐步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更多的行业,这样才能保障生源的延续性。

(2)从源头入手,探索校校对接招生模式

企业员工是眼前的生源,通过企业我们能获得当季生源,从持续发展角度而言,我们要注重长期投资。职高技校生是我们未来的主要生源,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进修,就算全日制学习也是以大专为主,专科毕业后很可能又成为电大的本科学生。“吃在碗里,看在锅里”,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深入各职高、技校开讲座做宣传,或者给大专毕业生、高中生分发一些电大明信片,在他们读高中时心中就有电大。这些学生高中毕业后很多人进入企业,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了学历提升需求时就会首选电大,这又将成为我们电大的新生。

(3)加强同各类行业协会联系,探索校会合作招生模式

当前浙江省区域经济各有特色,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经济带,相关行业协会应运而生。电大要积极和有关行业取得联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有关智库咨询、培训服务,通过合作,了解社会学习需求,了解服务对象,做好培训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大潮中。

四、借助社区教育平台,因地制宜,丰富完善教育培训产业链

(一)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创新工作,是电大开展错位竞争,逆境求生的指南针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各行各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大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成人学历教育的老大,但是当前面对各网络学院,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传统简单的学历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培训需求。开放大学应当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免费附送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等内容,对学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在走出学校后能够拥有更多职业资质,自我创业能力。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电大在潜在生源中的口碑,又能提高社会对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进而实现电大与社会之间作用的良性循环。这既是电大避免和网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同质竞争、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一小步,又是打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迈向终身教育的开始。

1.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办学需求,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巨大的市场

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出现了旺盛的需求。2014年,桐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91万元,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五十一位,区域经济有梧桐玻纤、洲泉化纤、濮院羊毛衫、崇福皮草、大麻针织等大量的制造企业,也有乌镇旅游、雅达国际、高桥休闲养老、石门农庄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由此带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大浪淘沙,一些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一批新兴职业又不断产生,比如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网页装修工、客服、快递员的需求旺盛,劳动者的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终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明显落伍,在岗人员必须随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终身学习,这也为电大教育功能的扩展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电大30年学历教育发展为继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大已经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和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培训的经验,这为新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电大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学生群体,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社区学院平台,积极抢占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把证书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今后五年的重要工作计划,立足于电大学生,面向全社会做好继续教育服务工作,将大有作为。

3.开展继续教育能满足电大学生和社会现实需求,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要有文凭,更要有水平”,认识到提高职业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继续学习,希望能获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等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和迫切的需求。要因势利导,尽快满足学生这方面需求,发挥电大“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性人才”的优势,发挥系统优势,为学生免费提供一些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让学生多获得一些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职称证件,让学生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有力地推动电大学生招生和社会知名度,带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二)加强电大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实践与探索

1.要做好社区教育项目开发和管理,做好项目培育和品牌建设

电大拥有世界数量第一的毕业生和在籍生源,应该利用好学生学习选择的黏性,充分考虑到培训内容的实用价值及证书的社会效力,做好对往届电大毕业学生、在籍学生的继续教育,尝试开展各类免费专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辅导等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延伸电大教学服务价值链,这势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报读电大的吸引力,通过电大学生的口碑传播,面向社会,打造名牌,实现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双赢,开辟一个终生教育的新天地。

2.开展社区教育要最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双丰收

社区教育项目开发有个培育市场的过程,在培育、开发初期可能没有经济效益或只有微利,但是随着培训市场的形成,品牌的树立,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显现出来。在新形势下,电大要开阔思路,主动出击,投入到转型升级服务中去,加强与企业、政府等的合作,沟通协调,采用校企合作办班的办学模式,既为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也为劳动者节约教育成本,实现多赢;加强与基层政府合作,根据村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要求,积极与本地的村镇开展继续教育合作,送教上门,培养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解决村干部的工学矛盾,节省基层政府和学生的费用开支,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为地方政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此外,针对当前一些社区学院开展的公益类培训,如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虽然近期的经济效益不大,但社会影响较好,可以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同时也能提高电大的声誉和影响,对电大开拓继续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害,特别是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做好终生教育的工作中,继续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3.加强各级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做好电大系统内部教学资源的整合

系统办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一大优势,针对今后发展趋势,中央电大应当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促进电大和当地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以适应性广的培训项目为重点,促进各级电大继续教育项目联动,保证培训质量,实现多方共赢,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电大现有各类资源,做好相关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教学资源嫁接、拆分、组合,建立起培训学习网络资源超市,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随机选择,自由组合,这样既满足了求学者的需要,又充分地利用了电大的教学资源。

4.加强电大教师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打造一支知识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1)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

社区教育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需要有敢于尝试、锲而不舍的精神。现在基层电大教师往往教学管理、科研任务一肩挑,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继续教育项目多,周期短,比较辛苦、麻烦,工作得不到领导支持,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致使有的年轻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开展有畏难情绪。我们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成为复合型人才,让大家熟悉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同时搞好具体项目培训人员的内训,让更多教师了解、熟知每个项目,明确项目培训的意义,继往开来,打开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学会项目管理和经营

利用社区学院这个平台,做好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者和接受方的特点,培训项目开发要因地制宜,科学策划,要有利于电大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双翼并举,协同发展。培训项目需要几个加强方面: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培训需求评价,深入了解当地各类培训市场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二是做好培训项目和课程建设:根据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培训课程;三是教学模式和手段多样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式、演讲式、互动式,体验式,开发各类微课;四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资源价值共享,努力营造培训方、同行和传媒共赢的局面;五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利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学习者的体验。

总之,新常态下,国家强调要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再次提上战略高度,基层电大将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地区学院,应当紧紧抓住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新机遇,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树立“社会经济要转型,社区教育要先行”的理念,构建起开发大学教育生态圈,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生学习“立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燕.新形势下基层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思路[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陈松.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的基层电大发展策略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谈龙河.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终身教育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1(12).

[4]唐箭、邓柏松.依托电大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作者:刘俊

电大辅导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探究

摘    要: 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为视角,探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深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分析当前高等继续教育發展面临的难题,提出从突出高等继续教育优势和特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创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开创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对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高等继续教育    内涵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关于高等继续教育的论述,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内涵和责任,指明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前进方向,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一、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指导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文献,对于办好继续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新时代引领高等继续教育新阶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1](5-12)。作为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根本任务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同样进入发展新阶段,已成为安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及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表现在教育行业就是希望拥有比较公平和充分的教育资源及较高的教学质量,这些需求在短时期内还不能被完全满足,更加凸显了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做好并继续彰显安徽高等继续教育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显得极为必要。

(二)新时代赋予高等继续教育新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种使命担当伴随新时代而来”[2](22-24)。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对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者来说,推进“四个伟大”的使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将梦想化作教育担当和教学行动”[2](22-2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还要重视非学历教育,为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遵循,也为安徽高等继续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力,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继续教育道路,逐步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为实现“四个伟大”新使命砥砺奋进、添砖加瓦。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内涵深化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等继续教育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办好继续教育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内涵,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壮大,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不忘初心,在实践中探索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不忘初心,高等继续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产生至今”[3],高等继续教育已走过了快40年历程。高等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不断砥砺前行,取得了新辉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办学40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乐学、厚德、力行、日新”的校训不断发扬光大,始终坚守为祖国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注重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专科、本科、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打造人才培养品牌”[2](22-24)。据数据统计,40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陆续培养了55万电大学子,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大力支持了祖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等继续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思想遵循,不忘初心,为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阻断教育贫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把握好素质教育时代特征。”[4]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自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教育公平,高等继续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等继续教育更加侧重于造福社会弱势群体,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和学习权逐步得以落实。脱贫工作不仅要物质脱贫,还要精神脱贫,扶智扶志并举,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安徽电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来保障贫困学子的继续教育机会,比如对贫困学子减免学杂费、为贫困学子设立助学金等,用以提高贫困人口继续受教育的积极性。高等继续教育是阻断教育贫困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进行再教育进而享受公平教育权的重要途径。

三、当前高等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经过40年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为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初步构建了全国城乡范围内的现代远程化教育办学体系。虽然办学形势持续向好、转型发展成就明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但当前高等继续教育仍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招生面临挑战。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大众化,高等继续教育曾经在学历教育方面的优势逐步被弱化,在招生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次,高职院校不停扩招,促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电大在专业选择方面越来越处于劣势。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如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电视和收音机、广播等为学习中介,如今的教学方式已经彻底改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取代了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先进的移动APP视频、音频、文件等。办学主体的多样性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进行学习,导致电大招生面临更大的竞争。这些招生问题是全国电大普遍面临的情况,尤其2019年以来电大的招生受到了高职扩招的影响和冲击,招生数量略有下滑,所面临的各方面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多。

(二)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亟须提升。

电大办学至今已经走过40年历程,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不少电大学子毕业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从多方面肯定了电大的教学质量,提高了电大声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扩招和多种办学主体的出现,客观上促使电大必须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加大对电大的舆论宣传以提高社会知名度。在教育资源上,还不能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将优秀教学成果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向外分享,促使更多人享受网络教学资源,影响电大社会知名度的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电大学生多以成人学习者居多,由于成人学习者普遍要兼顾工作、家庭等特点,平时面授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在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培养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缺乏,没有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以安徽电大为例,近年来学校初步建设了一支服务远程教育的教师队伍,但教师教学水平和信息化运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往的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忽视科研教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双重促进机制,在没有科研教研支撑的情况下,专业教学上遇到了难题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研究,久而久之,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

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大力推进高等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更加凸显高等继续教育优势和特色。

高等继续教育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发展,突出创作实践,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继续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学习的随机性及办学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5](250-251)。要充分利用高等繼续教育发展的社会化、终身化、信息化等趋势,在发展战略上突破高等继续教育的趋同化走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策略,形成高等继续教育特有的发展之路。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学,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根本任务,主动承担起助力高等继续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积极拓宽继续教育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同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企业机构的合作,丰富继续教育的教学培训方式和渠道,促进“互联网+”与高等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紧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优势和特色,准确把握学员特点,使之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

(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

高等继续教育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打造精品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近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一直着力推进开放大学建设,着眼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的办学定位,在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有了较为突出的贡献。2013年8月,安徽省决定“建设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搭建全省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由普通高校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建设项目”[6](145-148)。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网络的、有支持的、自主学习为主的、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远程继续教育教学新模式初步构建。目前“园区”平台架构、功能设计、入驻高校规模、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接下来,要持续规范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函授等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在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坚定文化自信,创建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开拓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构建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践行高水平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新道路,使中国高等继续教育逐步走向全球视野。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高等继续教育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卓越人才。高等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要树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学习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与重构,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在强调高等继续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对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方法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尝试更加科学、公正的招生入学方式,加快高等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信息化主导下的“网络+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学员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员的学习自由,根据成人碎片化学习特点普及微课程,创建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努力,争取培养出一批批不再一味追求学历化、普遍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化和专业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侯光明.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1).

[2]侯光明.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书写中国特色电影高等教育新篇章[J].艺术教育,2017(11).

[3]刘广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EB/OL].2014-05-1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793600&mod=space&uid=359436

[4]陈宝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N].人民日报,2018-01-08.

[5]胡筱华,钱宇光.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谈[J].河南科技,2014(10).

[6]钱丰收,董克.继续教育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模型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7(01).

基金项目:201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神脱贫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7A1021);2019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ZJY183)。

作者:陈俊

上一篇:机电安全管理煤矿机电论文下一篇:建筑设备安装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