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

2022-04-25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宫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塑造少年儿童优秀品德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重要的阵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 篇1:

凝心聚力,携手并进促二中STEM教育深入发展

[摘要]为落实《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2016-2020)》,适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引领和推动STEM教育在广州市的发展,广州市第二中学于2016年开始推行STEM教育,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本文从STEM竞赛课程框架、教学组织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交流活动等多方面介绍了学校STEM教育发展成果,以期为广州各基础学校开展STEM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教育;STEM;竞赛课程;科技教育

一、背景

广州二中教育集团是广州市首批教育集团之一,已形成“一校两核三類四区五元”的新格局。广州市第二中学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中、首批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基础教育特色课程(科技类)学校、全国唯一的全国科技体育(无线电测向)训练活动基地、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广东省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定点学校、航空飞行营地。在质量立校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打造优质师资为基础,以先进的学校文化领航,以高水平的科研护航,以多领域的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关注STEM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稳定,办学成果显著,社会誉之“历史名校,状元摇篮”。

为落实《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2016-2020)》,适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引领和推动STEM教育在广州市的发展,我校于2016年开始推行STEM教育,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并取得了部分成效。在广州市教育局、香港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共同见证下,由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香港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教师协会、香港科技教育学会、澳门科技教育协会联合组成的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于2017年4月在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签约成立,我校为联盟的广州常驻点。联盟倡导的STEM教育理念是透过解难项目,培育学生科艺素养、人本精神及创业家思维,使年轻一代能综合应用跨科目知识和技能,配合工程思维去创新发明,解决现实生活困境问题,致力培养国家年轻一代成为21世纪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过去的几年里,广州、香港和澳门的教育工作者在STEM教育方面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我校在《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等国家级指导性、标准性文件和专家的指导下,依托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领先的优质资源和服务,融合学校教学特色,围绕课程开发、师资建设、成果呈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符合广州二中教育集团发展要求的STEM教育课程,提升了教师STEM教育能力,为广州二中教育集团的师生提供了一套前沿的STEM教育解决方案。

二、成果

(一)结合特色项目,提出“四段式”STEM竞赛课程框架

航模和无线电测向是我校的特色项目,这些项目都非常经典,而且综合性强,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项目中涉及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都是永恒的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和综合素质。我校以特色项目为载体,结合学校自身优势,通过剖析、改革教学内容并进行归纳,提出了以“理论积累、实践融合,赛事引领,拓展提高”为研究思路的“四段式”课程框架(如图1),该课程框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并重,校内与校外同互动,实现了STEM教学模式、特色教学内容的有效创新。

航模和无线电测向等项目除了需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在实际中“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教师在理论讲授中融合实践认知,让学生进行动手体验和实训,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于一体,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知,促进日后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除此之外,要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水平,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是参加各种比赛。在日常教学中,项目教学包含了竞赛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全面解读各类竞赛体系,对各类竞赛进行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也提供面向赛事教练的培训。学生在项目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训练以及参与竞赛,还需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我校航模STEM竞赛课程,该课程渗透STEM教育理念,以无人机运动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且行之有效的学生竞赛的组织机制,丰富了校内学生的STEM活动。培养学生扎实的航空理论知识,认识无人机各个组成部分及飞行原理,学习航模、飞控、绘图、飞行安全等理论知识,进行绘图、航模设计与制作、飞行等实操训练,组建无人机校队,参与全国、省、市乃至国际级无人机相关赛事,将航模制作工艺进行拓展应用,对航模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和工匠精神的人才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毅力耐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以科学且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

(二)融合常规课程,构建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常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

我校结合教学的常规学科如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等,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造主义理论、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和理念,结合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提倡的教育目标,构建了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如图3)。模式要求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和实践,合理设计若干个针对性强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协作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学科知识。让学生参与到工程设计中或者要求学生分析已有工程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能够体验工程设计过程,形成工程思维习惯,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融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和必修2的STEM课程《美丽中国——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工程情境——模拟担任一名建筑设计师,以现有的中国建筑为原型,制作一个建筑模型,并与环境融合,模拟原型建筑的场景,展现美丽中国。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探究,获得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所需的背景经验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建立模型和检验数据,并通过课堂交流的方式将工程产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三)完善集团STEM课程体系

1. 常规课程的实践

集团依托现行国家课程,在常规课程中寻找切合知识点,融入STEM教育理念,结合STEM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整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在常规教学中进行STEM课程实践,使学科教学与STEM教育的优势最大化。

2. 研学课程的探索

研学课程在每周三下午第八、九节课进行,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由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STEM课程开发,结合生活实践,融入STEM元素,形成基于STEM教育的研学课程,课程面向部分学生,选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3. 竞赛课程的深化

在传统的竞赛项目如航模、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等竞赛课程继续深化,面向特长学生,根据各项目特点,渗透STEM教育理念,实现传统特色竞赛项目的有效创新。

(四)以点带面组建STEM教育教师人才队伍

我校应教育集团STEM教育发展需要,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以高中部STEM教师为引领,以点带面,组建了广州市二中教育集团STEM教育教师人才队伍。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培养各校区STEM教师的项目技能,熟悉STEM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为学校培养人才、带领新人的目标。队伍定期开展参与式培训,分析各校区的STEM教育开展情况,剖析各校区STEM教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做好更为精准的校区STEM教育帮扶计划,同时通过项目培训,共同探讨符合各校区发展需要的STEM教育项目开发模式,谋求集团STEM教育普及化、特色化发展,提升集团各校区STEM教师的能力、STEM教育工作的质量。

(五)发挥联盟优势,组织大湾区和国际STEM交流活动

我校发挥联盟优势,组织和参加了大湾区乃至国际的STEM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我校与加拿大艾伯塔省狼溪教育局K12教育代表团、全国各地STEM教育工作者、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教师协会、香港科技教育学会、澳门科技教育协会、六国无线电测向代表团就STEM课程设置与教学、继续深化学校间的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我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STEM教育课程和活动得到高度肯定,交流活动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交流,碰撞出了创新思想的火花,为我校STEM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六)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内STEM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2019年-2020年,我校开展了全国科技活动周之广州市第二中学STEM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展示活动中开展了FPV项目,以FPV工程制作为主导,学习无人机原理、制作无人机的技术和操控技术,并进行竞速比赛;开展无线电制作项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无线电测向机的制作、调试,用调试好的测向机进行信号的搜寻以及对所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掌握测向机的基本制作和调试过程,并感受实地测向的过程;各个学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沙龙,让学生感受STEM学科的魅力;邀请了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姚道新教授和张宏浩教授、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首席技术专家王雨蒙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主题为“关联电子体系-从少体走向多体”“奇妙的物理世界”“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STEM教育,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精神和研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舞台。

(七)打造STEM课程空间

STEM课程空间是学校STEM整体建设方案的一部分,为课程与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是STEM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在原科普教育科技实验室和学生发展中心科技创新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添置了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设备,打造了人工智能体验空间、VEX机器人课程空间、无线电测向课程空间、3D打印工作空间等,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意分享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管理,实现了实践导向和开放共享,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空间。

(八)建立STEM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

根据集团STEM课程的特点,集团建立了STEM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在STEM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STEM工程设计过程——定义问题、创建设计、建立模型、测试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重新设计、交流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从项目的结构、过程、学生参与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估;对于项目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STEM工程笔记、作品、分享汇报进行评价,以保证STEM课程达到设定的预期效果。

三、实践成效

(一)教师提升

教师通过参与集团STEM教师培训,进行STEM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提高了STEM课程开发的敏感性,会自主地将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主动关注学生的问题导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生成课程;提高了新课改背景下STEM活动设计、策劃、组织能力以及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提升了开展实施STEM活动的水平,指导学生选题和实施项目的能力。以及有效发挥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二)学生成长

学生在各个STEM课程教师的指导下,通过STEM课程的学习,设计制作了课程相应的作品和方案,作品成果体现了STEM各个学科的融合,体现了学生掌握的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知识,以及追求博学、凡事求真、懂得律已、务实认真、善于变通、机智灵巧的品质,展现出学生创新解难能力、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将意念转化为图样和实物的能力。此外,学生参加各级别航空航天模型、无电测向、机器人、青少年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三)学校发展

学校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STEM课程和STEM活动,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STEM教育。承办赛事展现了我校STEM教育的硕果。各主流媒体及时对我校STEM教育工作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我校,增强了我校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也给了我校与各校的交流、学习机会,促进STEM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反思

我校依托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的优势资源,聚焦STEM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案例实践,以STEM教育来推动学校教育创新和人才改革模式更新。学校将继续积极推进STEM课程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STEM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与STEM教育一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自己的品牌STEM课程,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创建自己的STEM品牌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STEM教育的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推动学校的STEM教育的发展。学校将继续促进STEM教育深度发展,为STEM教育本土化,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开展STEM深度教育合作,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努力。

作者:黎梦欣 颜丽娟 李曦东

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 篇2:

让孩子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宫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塑造少年儿童优秀品德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重要的阵地。

一、整合资源优势,创设少年儿童成长空间

把培养少年儿童的“真、善、美 ”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并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优势资源,创设诸多有益、有趣的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交流空间。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整合中外德育资源,不断探索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建立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根据现代少年儿童兴趣喜好、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多彩活动同陶冶情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 、藝术、科技、少先队等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灵陶冶,从而培养少年儿童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如何准确定位少年宫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思考是:以“人文内涵”打造少年宫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品牌,引领少年宫在有效资源整合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多年来,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构建了“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三者交融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兴趣小组课程、拓展活动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国际化课程、教师培训课程”等五大板块课程内容,组成了具有少年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多彩活动育人,实现少年儿童自我发展

在少先队活动中,树立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

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坚持了近四十年的红领巾“金钥匙”万人读书活动,深入人心,成为中小学实施德育工程的特色与品牌活动。从首届的读、写、讲、画、做开始(读一本书、写一篇阅读心得、讲书中故事、画一幅书中连环画、做一个小制作),发展到学校的读书花会和校际读书节,从开始的几千人参加,到全区百分百学校的参与。读书活动年年有主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与内涵。实践证明,读书活动这样一种德育形式,即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让少年儿童“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在经典中汲取营养,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帮助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精神

少年宫负责全区少年儿童的科技普及工作,多年来,为了推动全区青少年儿童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了“教育局—青少年科技协会—少年宫”三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在学校开展了“无线电侧向、无线电工程、无线电台、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电脑机器人、航空模拟、3D打印、小发明”等十几个科技项目,形成了“科技节”“科技周”“科普行动日”“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科技主题活动”和“各种科技项目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普及活动。

在艺术活动中,陶冶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

在文艺活动中,通过打造高品质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更加专业的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少年儿童在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品味。例如,少年宫连续13年在星海音乐厅举办的“小云雀之夜音乐会”,不仅培养了一批音乐爱好者,还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用的“小云雀”们,打造了小云雀合唱团和小云雀交响乐团的团队品牌 ,引领着全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我们还探索了用“儿童剧”这样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建立了“十三年一贯制”的同步教学体系,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着力培养少年儿童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审美情趣。

四、在社区活动中,提升少年儿童的责任意识

少年宫同时承担着越秀区社区教育学院二院0岁至18岁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工作,自社区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注重全方位整合社会、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力量,充分利用三方人力、物力资源,构建了“宫校一体,宫街联动”的社区教育活动模式,形成了“小云雀周末广场”“小云雀智慧父母课堂”“小云雀快乐成长营”“小云雀快乐加油站”“小云雀科技俱乐部”“走进小云雀”等活动品牌。少年宫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更多地让少年儿童走进社区、街道、老人院,更真实、更贴切地体验和感受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作者:权延红

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 篇3:

“科技教育是学校的宝贝”

这所以火炬命名的学校一直是湘潭国家级高新区的“金枝玉叶”。这所2006年才创建的年轻学校,很快就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和突出的教育特色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科技教育便是学校最为骄傲的亮点。2010年因区划调整,学校调整到岳塘区,至今魅力不减。

就拿这两年来说吧。2009年火炬学校接连捧回三个全国大奖:7月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意总决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团体金奖,并被授予“中国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称号,还获赠一套价值15万元的太阳能光伏实验电站;8月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大赛决赛中,学校电脑动漫工作室创作的粘土定格动画片《轮椅历险记》获得小学组一等奖,成为湖南十年来参加这一活动的最好成绩;同样在8月,学校参加第六届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中国区选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010年,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依然捷报频传:5月,湖南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第一次走出长沙,在火炬学校成功举办,学校代表队一举获得三个一等奖;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学校也获得三个一等奖;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赛上,学校又一举捧回了特别奖。

面对成果如许的辉煌与灿烂,有着一双美丽的丹凤眼的年轻女校长黎辉却表现出老农般的从容与淡定:“人类天性有认知、探究与创造的欲望。获大奖、争荣誉只是我们开展科技教育的副产品,我们的本质所追求的是点燃孩子心中创新的火焰,培养他们乐于认知、勇于探究、积极创造的科技品格。”

学校就应该是科技乐园

你能弹响无弦的琴吗?你能敲响无皮的鼓吗?……在火炬学校的科技馆里,记者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科技的魅力。

这个科技馆去年年底才建成,从硬件到软件前前后后花了60万元。科技馆由声、光、电、力、磁、能、水、气、新材料等九个方面的系列设备组成。这些设备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能将光的反射、声的传播、力的分解、电的产生、水的循环、能的转化、磁的变化等自然常识和科学原理用最直观的形式演示出来。

“展品的互动性是这个科技馆最突出的特点。学生通过操作能从简单中体会深奥,从娱乐中学到知识。”陪同的副校长刘勇介绍道。他是一名科学教师,他的话不多却很在理。即便我们成人在科技馆里都感到兴致盎然,对于那些求知欲望强烈的孩子们来说,科技馆无疑是魅力无穷的乐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们老祖宗孔子的谆谆告诫。他说的虽是读书,其实科技教育更是如此。事实上,为了把学校建设成科技的乐园,学校一班人没有少花心思。

黎校长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学实践基地项目组”,成员由学校班子和相关学科教师组成。按照项目设计,基地由“生物园”“动漫工作室”“天文台”“气象站”“机器人工作室”“太阳能研究基地”和“科技馆”等七个板块组成。好家伙,一口气就是七个工程,笼统算起来要190多万元。

谁都知道,计划好做,钱难找。黎辉远没有那么愁。何解?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火炬学校“占天时,得地利”。“天时”好理解,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国策。“地利”呢,也不难理解,学校所在地是技术产业聚集、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突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河东地区。科技创新也正是其特有的气质和发展的灵魂。因而从党委政府到各个部门都对火炬学校的科技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几乎有求必应。比如,学校承办全省中小学机器人大赛,区里硬是挤出30万元对学校艺体馆提质改造。就这样,项目中的七大工程基本完成。“我们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领导的觉悟。”一位老师有点戏谑地说。

还让黎辉感到欣慰的是区内的企业也为学校的科技教育伸出关爱之手。就拿“太阳能研究基地”建设来说,天利恩泽公司给予了很大资助。学校建立“太阳能研究基地”时,当时还在筹建的天利恩泽公司在技术人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公司总工程师自己往学校跑了十几趟,帮助学校安装设备。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友邻们还纷纷派出强将担任学校的科普顾问,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湘潭市科协的阳井岗就是代表。精于海陆空模型的他,每周都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从没有间断。

火炬学校还特别重视氛围的营造。走进学校教学楼,就让人置身于科技的海洋:走廊里张贴有科学家的介绍,有光、声、电科普知识图片,有激励人们科学探索的名言警句……

自然活动是营造氛围的最佳伙伴。学校的科技教育除了科学课堂教学主阵地外,还有常态化的兴趣小组,与科技相关的就有十几个。参与面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粗略地估算,至少有80%的学生参与有关的科技活动。但我们最想提的是学校每年一次的科技节活动。这可是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前前后后历时一个月,项目丰富多彩:有科学小论文评比,有模型拼装、搭建与设计,有科普知识竞赛,有无线电测向,有机器人观摩,有遥控飞机编队练习……每年都有调整。真是“年年岁岁情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

“我们着眼的就是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意识培养需要的就是氛围的熏陶。学校就应该是科技乐园。”黎辉的语气依旧那样淡定。

人人都是科技环境

2006年,年轻爱笑的陈艳老师做出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辞去湘潭县一所学校的教职应聘来到火炬学校。她是一名科学学科教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得有声有色,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编写的6本科学教辅资料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也有几个课题在省市获奖。到这里,很快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学校科学组组长。“科技教育是学校的宝贝,要多重视就有多重视。”陈艳欣慰地说。

陈老师的话很容易得到验证。用教育的行话来说:重视不重视,关键看师质。为了抓好科技这个特色,学校重点打造了科学学科组。在学校建校之际就制定了《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评选制度》,招聘时优先考虑优秀科学教师。学校从省内外招聘了10名优秀科学教师。优秀可不是自封的。他们中间有特级教师一名、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骨干教师两名;有两位教师的课被录制成光盘随湘科版《科学》教材在全国发行,有一位教师的课获国家一等奖,有一位教师的课获省级一等奖;学科组所有教师均有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至于培训,只要有需要,学校从不吝啬。学校每年都派出老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专业培训。在采访中,记者随意翻阅有关记录,发现学校前前后后已经送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培训达到10多人次。对于一门在别人看来是“副课”的学科,这已经相当够意思了。“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作为副课来看待,甚至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过。我们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最有力的抓手。”黎辉校长的阐述再明确不过了。

不仅如此,火炬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基本实现全员参与。在年轻的黎辉看来,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做到教师集体参与,不能融入课堂,那几乎等同于作秀。她反复告诉老师们:“科技教育不只是科学组教师的任务,更是每个火炬教育者的义务。”

办法很实在。除积极动员外,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要求教师会懂会用会指导。具体操作用副校长文敏而的话来说就是三句话:用理念指导全体,用专业影响非专业,用外部带动内部。效果怎么样呢?让胡学武老师来告诉你:这位酷爱篮球和街舞的体育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无线电测向和航模玩得娴熟,成为他新的爱好。还有一个事实更有说服力。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所有教师都参与,都具备了基本教练资格。

最值得称道的是,学校实行“学科联动,课堂融合”。比如,无线电测向让体育与科学联动。体育教师强化训练学生体能,科学教师训练学生定位能力。在2008年5月,学校无线电测向小组获得市团体总分第一名。艺术组也可以与科学组联动。艺术教师训练学生外观设计,科学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内部结构的改装,在2009年7月山东济南举办的尚德电力杯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左凌舟、崔金瑶两位同学在水陆两用太阳能小车竞速中双双获得一等奖,团体成员集体制作的大型太阳能创意模型获得金奖,并参加全国巡展。

当然,更重要的是让科技教育在课堂里呈现。学校明确规定,各学科教学应当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学因子,利用学科中的科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生活态度、创新思维、科学意志品质等。“人人都是科学参与者、实践者。”黎辉满怀信心地表示。

科学品格培养才是终极标的

“树叶的形状和大小与水分散发有关吗”“为什么橡皮能擦去铅笔字迹”“为什么老人的头发会变白”……这些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学生进行探究的科学小论文。当记者看到火炬学校编辑的学生论文集着实为学生的探究思维所震撼了。

杨漾老师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分享她与孩子们一起探究的快乐。“学生喜欢小动物,三年级安排的养蚕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为此,杨老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养蚕记录表,每人一张,三天记录一次。在那几十天里,杨老师每天带着相机进教室,和学生一起对蚕的细微变化用相机进行记录。同时她还坚持写博客,每天把博客内容念给学生听,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观察的趣味,引导他们撰写观察记录。杨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和孩子们如何观察记录养蚕活动中的“不速之客”——苍蝇的成长过程。“善于抓住生成的资源,巧妙地组织探究活动,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后来,我们的活动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养蚕记》,放在学校图书室里,很受学生喜爱。”杨老师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只要有心,科学探究无处不在,这已经成为火炬孩子们的共识。科学组老师纷纷告诉说,孩子们的探究意识越来越浓。学校防火门坏了一个洞,就赶紧拍照检查内部结构,还捡了一些材料进行燃烧实验,验证防火性能;灯芯糕可以像灯芯一样点燃吗?带着疑问的孩子们找来灯芯糕和其他食品,试着用火柴去点燃;看到街上有垃圾,孩子们便到工厂、环保局、垃圾站调查访问,了解环境性状,分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有探究就有创新。记者特意观看了一部动漫作品——《轮椅历险记》。这部由学生自编、自导的作品创意之新奇,制作之精良让我们有些吃惊。该作品在2009年获得全国第十届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填补了湖南省该项赛事十年来的金牌空白。记者还认真查看了由刘恋、彭近然、蒋舟杨三位同学设计的机器人创意项目“大楼立体停车系统”。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很独特,能有效地利用空间,实现智能化。像这样颇有创意的东西,在火炬学校已经是司空见惯。

不过,最让黎辉和她的同事们欣慰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

年轻的班主任张笑老师发现,小肖同学的转变就源于科技教育活动。这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就是做事很马虎,也爱拖沓,家长和老师怎么教育总改不了。转变他的是学校组织的“七巧科技”模型拼装比赛,小肖马虎、拖沓的毛病让他吃尽了“苦头”,不是这里掉了,就是那里没有到位。小肖实实在在受到了挫折,老师“趁火打劫”,对他“再烧了一把火”。没有想到,居然起作用了。现在他做事变得认真细致了,也不再拖沓了。有一次班上出板报,他发现一个小花边不尽如人意,硬是改了好几遍到满意为止。张老师还发现,班上图书角有一本书的书标掉了,也是小肖第一个发现并重新粘好。

“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科学品格的养成,而不仅仅是科技教育本身。因为这才是孩子创新的翅膀。”黎辉的解读回到了原点,她分明站在了哲学的高度。

作者:李茂林 李旭林 刘汗青

上一篇:高层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