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教师专业成长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核心要素。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学校拥有更多优秀师资,是各地在教育管理中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海淀区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走出了一条通过“专业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第一篇: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作为“教师之师”的特殊群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省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为切入点,以提高教研员教学指导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研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合龙井市教育系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活动,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紧紧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制定了相应的活动方案,召开班子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研讨和交流了如何改进各部门工作作风,如何强化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意识,如何加强劳动纪律管理等问题。特别制定了教研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基层学校推销收费资料、不许乱收费的规定,同时要求教研员下乡要有计划,工作要做实,不要走过场。年末总结,对学校所有教研员在工作业绩、工作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跟踪调查,由基层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为这些相关人员作鉴定,测评其工作情况。此举有效地促进了教研员自身行为的规范、合作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很快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学校还本着德才兼备、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积极拓宽教研员队伍来源渠道,从基层学校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有高尚师德修养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逐漸形成了一支学历学识水平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研员队伍。

二、创建学习型队伍,促进教研员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化。

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为载体,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机制,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研员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2007年和2009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派19名教研员分别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组织所有教研员参加省级、州级的学科培训、教研员资格培训。

在走出去受训的基础上,学校还多次聘请州学院领导来学校讲学,使全体教师有机会聆听教育专家对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的介绍,领悟专家指出的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举措。学校还借助远程教育平台使教研员随时收看高水平的专家报告和视频课程资料,帮助教研员开阔视野。

2006年,为提高教研员的信息素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在校内组织了“powerpoint设计操作培训”、“flash动画制作培训”、“word文稿操作培训”。2006年,在为全体教研员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扫盲”的基础上,布置全体教研员设计本学科专业发展资源网,资源包括学科教师队伍分析、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学科教学理论、教育科研等栏目,年末在全校进行展示。此举促进了教研员资源网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与基层学校的互动,加大了为基层服务的力度,也为继续教育网络联盟培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学校坚持“以科研引领教学、以科研促教研”的原则,要求每位教研员都有实验课题,并确定了6所中学、8所小学、6所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校。教研员要带着课题深入基层学校,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引领了全市的课程改革和科研工作。

三、坚持实践,提高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能力。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和知己,其职责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成长。教研员要与教师一起上课、评课、诊断,并经过再设计、再上课、再评课、再诊断的反复过程,让教师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成熟。

1.蹲点服务。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学校所有的教研员深入学校,到教学“前沿”蹲点一个月,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后续性培训和指导。在这期间,教研员与基层教师一同操作、研究、运筹和策划,具体指导教师把通识理念有机渗透到学科里,落实到课堂上,使教师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校本研修。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的“研究者”。因此,我校教研员深入基层,对在听课、评课、调研中发现的城乡差异问题、教师知识结构问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等进行分析、汇总后形成教研资源。然后和教师一起去研究、探索,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尝试、反思、再研究……最终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发现问题—组织学习—设计实施—反思总结。

3.上挂下派。学校每年派8-10名教研员,上挂到上级院校如长春市电教馆和延边州教育学院,或下派到基层学校,参加教育教学实践。

“上挂下派”期间,教研员深入课堂,研究和指导教学,参与和组织新课程培训及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师带徒”研讨课等校内种种教研活动;还参与和指导大型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延边朝鲜族教育教学“质量加特色”教学研讨会中展示的各种系列活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朝汉学生辩论等。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随时开展大、中、小型讲座;根据需要推出一些“主题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创新”并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示范课,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教研员还参与了基层学校关于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中考复习指导、学校教研课题的申报和落实、校内骨干教师的评定工作、教学扶持活动、“师带徒”活动的开展等22个管理项目,写出了较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龙井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按照“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培训战略,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1.领导干部培训。为提高干训实效性,从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给干训工作定位,除了创造性地组织完成省、州干训部门指定的具体培训任务之外,重点引导、组织各校领导干部研究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几年的探索,构建了干训学员围绕“工作研究课题”自选、自学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培训模式。

2.教师全员培训。根据省、州、市关于落实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要求,全面落实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龙井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提升人文素养为重点内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圆滿完成了A类课程教材的订购、培训、统一考核、学分登记等任务。全市在职在岗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接受了近240学时的培训,2008年全市上网注册的教师有1160名,教研员共布置作业102次,批改作业2965人次。积极组织B类课程的开发和培训。由于省州“方案”里提出的课程模块是彼此联系、衔接、融合的,因此我们的培训坚持了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部门、各学科来分解实施。培训中我们注重强化如下几方面:

(1)强化培训的创新性。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如,结合龙井市教师队伍的实际,探索出“专题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观察借鉴模式”、“情境模拟模式”、“互动式培训模式”、“分组模拟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培训模式,以此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因龙井市经济困难,不能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引进外部培训资源。我们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使教师教育系统(人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地网)相融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年初,龙井市教育局给进修学校购置了40台电脑,为进修学校所有的教研员配备了一台配置较高的电脑,这大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培训者的工作热情。教研员不仅利用“地网”收集大量先进的培训素材,丰富自己的培训资源库,而且顺利完成了网联培训任务。

(3)强化培训的实效性。根据龙井市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我们在暑假集中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从新学期开始,教师进修学校所有的教研员就深入基层学校,深入到课堂教学第一线,开展课程改革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这样的培训受到了基层广大教师的认可。我们还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2005年10月18日,在市内中小学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上,龙井实验小学的双语校本研修、东山实验小学以“教师成长记录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其实验成果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认可,已在全州推广。

3.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与骨干教师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骨干教师的信息管理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了骨干教师考核、认定、任用制度。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过于重视骨干教师的选送、确认环节,忽视骨干教师的过程管理的做法,在每两年确认一批思想业务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之后,学校培训部与市教育局联手组织所有的学科教研员分工协作,坚持对骨干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管理。通过这样的跟踪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让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切实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还增加听课、跟踪指导的密度(此项工作由各学科教研员跟踪指导、培训、评价),同时制定了“骨干教师量化管理措施”,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时机成熟时,为他们提供展示、锻炼的平台。龙井市现有骨干教师645名,占全市专任教师的41.8%。几年来,先后有549名骨干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州、市等不同级别的观摩示范课。与此同时,骨干教师的“师带徒”活动、“精品课堂”活动以及在全市上示范课活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4.新任教师培训。按照龙井市制定的《新任教师培养培训管理方案》,要求新任教师在一年内,按计划接受120学时的培训,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和考核,并建立了新教师培训档案,形成了纵向由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新教师任职校层层负责,横向由进修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5年来各年度新教师参培率为100%。

5.农村教师培训。针对龙井市农村学校经费筹措难、教师学历层次低、基础相对薄弱、各校硬件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全市建立了校与校之间的“一帮一”或“互动式”关系,使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开展了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送训、送教、送课下乡、手拉手与新课程同行活动。使培训阵地由市内转移到乡镇,由集中转为分散跟踪的方式,突出了过程培训,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解决了农村教师培训任务繁重,经费不足的双重压力。近5年来,结合新课程验收,骨干教师、骨干后备教师教学指导,进行了行动研究式培训,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疑惑。主科巡回培训平均超过20次,副科也达到5次以上,效果良好。组织了21位骨干教师下乡送课(中学5个学科,小学4个学科),受益教师达500余人。以示范校带薄弱校,双方都受益,促进了我市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每年进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及功能教室的管理水平进入了进一步规范化的轨道。

6.班主任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自制了《班主任德育教案》,对《班主任德育教案》的使用也相应地进行了培训及全面的检查评定工作。建立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结合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等,从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6个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通过讲座与自学、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等方式方法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人数达1300多人次。此外组织了50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并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大会。通过培训,使参训者逐步掌握了班主任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班主任教书育人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7.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部制定了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保障机制,定期培训各学校的技术人员,按时发放上岗证书,使他们能以熟练的操作为本校的远程教育服务。电教部根据《龙井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先后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一是通过培训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使全市教师基本达到初级水平。二是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Flash动画制作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初级水平达标率为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为96%,拿到英特尔未来教育结业证书的教师有154名。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龙井市造就了一批应用信息技术的能手,提高了全市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为迎接今后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柳春姬

第二篇:专业阅读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核心要素。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学校拥有更多优秀师资,是各地在教育管理中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海淀区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走出了一条通过“专业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发布,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实践证明,“教师阅读工程”,能够焕发教师更强烈的教育激情,碰撞出更多彩的教育智慧帮助更多教师通过阅读实现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张干萍 方丹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引领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根主要在学校。本文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做了分析,指出教师专业成长要走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之路,同时结合管理实践,提出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氛围、营造研究氛围、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师;成长;问题;途径;管理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生成才的主导。只有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综合素养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才。有道是: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多才多艺、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更会赢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学生及家长选择教师、选择优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

因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是每一位校长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治校方略。

1 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学识浅薄,满足于原有知识,如有的教师自认为学校里所学的书本知识已经够用,靠吃老本的思想作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有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报,教育方法落后,凭借自己工作的踏实,死灌硬教;教师家庭拖累大或搞兼职、三产等,“开垦自留地,慌了公家田”;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常常怨天忧人,思想消沉。

(2)环境因素。教师所在学校学风不浓,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所在学校校风差,正不压邪,研究风气更谈不上。

(3)管理因素:校长教学水平及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引领教师成长,热衷于社会交往,缺乏书生气、学术气;校长仅凭经验管理,缺乏制度约束,评先选优随意性大,挫伤优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业务骨干工作上的上进心;校长管理松懈,缺乏专业引领,缺少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2 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

(1)勤奋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一是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艺术;二是向书本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三是向专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谈到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工学矛盾。所谓勤奋学习,一是要有学习的紧迫感,认识提高了,时间会挤出来。上海原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退休后仍然每天学习一小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是要学会学习。一线教师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是捧着刊物学,这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跟上课改形势,接受他人的启迪大有助益,但教育教学专著一定要读,因为只有读专著才能系统地了解、吸收、借鉴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太喜欢学习理论,因为理论比较抽象,这种倾向也有必要改变。看课听课是一线教师常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直接而实用,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在看课听课过程中思考、琢磨,课后讨论、评析,既能听出其中的学习之处,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想出改进的措施。总之,教师要成长,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

(2)勇于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只有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培养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要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要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积极争取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积极争取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在当前教辅读物很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否则既对学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又对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能力。总之,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经常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考能力。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获取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教学中进行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写反思日记、写教育叙事、写教学案例、写课堂实录、开展行动研究等。

(4)勤于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写文章还可以使人变得认识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写文章,还可以促进阅读、学习,为写而读的“读”与平时的“读”用心程度不一样,效果也就大有悬殊。没有一位名师不是勤于动笔的。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们,应从魏书生、于永正、华应龙等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微型课题,持之以恒,几年之后,会大受其益。

3 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管理

校长是一校之魂,百师之首,千生之望。因此,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师、引导者、评价者。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说:“办好名校的三个基本条件,就是生源、师资和经费保障”。师资主要要靠校长的校本引领、校本培养。那么,怎样的校本管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1)校长应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校园成为书香气息飘逸的读书学园,教书乐园。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另外,作为一所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但是就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读书也是渐行渐远。2006年,中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5册;韩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11册;日本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0册;以色列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64册。同样的阅读能力,一个是4.5册,一个是64册,所以他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国民素质的差距说到底是学习的差距,是阅读的差距(光明日报短评《国民素质的差距就是阅读的差距》)。由此想到,教师的差距说到底是专业成长的差距。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平时我喜欢问老师“最近读什么书”,答问似有蜻蜓点水之嫌,讲没有时间阅读客观原因的大有人在。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还是写的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十分钟读教学杂志,二十分钟读教育专著,半年之后坚持每天读书一个小时。晚上临睡前,一边泡脚,一边读文学作品,即养心,有益智,何乐不为。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于永正老师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之一,就是“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

校长如何营造氛围,建议每次开会前,安排一位老师以“我的读书故事”为主题进行精彩三分钟演讲;每学期组织一两次教师读书沙龙、教师读书征文比赛、教师读书成果交流、推荐发表教师的优秀读书心得等。

(2)校长应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让学校形成相互学习的气场,专业成长的赛场。“我拥有我的讲台,我珍惜我的讲台,我研究我的讲台,我激活我的讲台,我享受我的讲台,让生命因讲台而精彩”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精神追求。一是校长要定期通过多种活动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专业成长教育、高效课堂教育。一方面对成长中的先进个人、典型课例及时表扬宣传,另一方面,对落后者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帮扶、业务上帮助。二是校长要从制度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营造教研氛围。有些人不重视教学研究,靠吃老本独创天下,已不适应发展中、改革中的教育。只有通过校长的引领、制度的约束,逼迫其从事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教则空”应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三是校长要创造必要条件,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评比、质量监测设计、教学案例展评、教学反思评说、专题研讨、金点子荟萃、优质课参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武等等。四是校长要重视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长的业务引领作用。校长要亲自参与教研组活动,帮助组长设计研究的主题,策划教研活动的形式,指导组长抓好集体备课,定期让教研组长述职,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等。

(3)校长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让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专业个性的教师出类拔萃。校长管理的水平在于学会借力,要借教师专业成长之力发展学校,提高质量,提升品牌。一要为优秀青年教师搭建教学比武的平台,如现场课、录像课比赛,才艺展示、素质大赛等。二要为优秀教师提供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外校的“名、特、优”教师交流学习。三要为教师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如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教师,让教师观摩优质课等。四要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并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五要长期开展读书工程、青蓝工程、栋梁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让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

(4)校长应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让大多数教师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多元评价。评价方法上既要重视对个体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团队的评价。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大多数教师的知识层次、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管理特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策略上要给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展示亮相的机会。可设计教学奖、读书奖、教研奖、育人奖、伯乐奖、合作奖、贡献奖等多种奖项,让教师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作者:水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