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程序价值论文

2022-07-03

摘要:执行和解制度作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可以快捷、迅速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执行和解的规定比较简单粗略,其实践值和作用受到客观限制,笔者就此从基础理论与司法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事执行程序价值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事执行程序价值论文 篇1:

关于我国执行异议制度现状及法律完善的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的逐步发展,国内当前所采用的民事执行程序皆隶属于民事私权的救济终端环节。为了提升便民服务、加快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度,在针对民事执行程序时往往被要求以高效率开展,从而就致使不得不采用较为强制的方式。这一现状的存在就极为有可能造成有关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民事法律领域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执行异议制度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为其提出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为该领域研究做出自身贡献。

关键词:异议制度;治理现状;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刘华波(198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科员,研究方向:民事诉讼。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环境得到了逐渐改善,使得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变得更加的民主与自由。法律最为平衡人与人之间利益、维护国家整体权益的重要工具,其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已经变得愈发人性化和规范化,从而为保障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居民健康生活和整个国家实力的增强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使得经济纠纷、民事行为纠纷等事件发生的几率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呈现出了复杂化的趋势,给当前我国法律权益维护者和执行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这一环境与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先后对国家法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以使国家法律的规定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我国发展的现状。民事行为作为当前我国居民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其良好的开展与有效的行使都与我国民众的切身利益戚戚相关。有效保护我国民众上述行为的开展与行使权利,将极为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实现。为此,针对我国民事行为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就变得极为重要,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事纠纷行为是当前法律诉讼中的常见行为,在此过程当中为了有效保障双方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通常会在对法律事件进行判决实施强制执行之后,为当事人及利害相关者提供救济帮助。利用救济帮助环节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保障双方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免除遭遇到法律强制执行背后不正当的利益侵害,从而实现对多方当事人的共同保护。但是,当前我国执行异议制度存在有较多的问题与漏洞,诸如制度执行不受重视、制度内容的细化程度不足无法适应较多场景判决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开展与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致使了该项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我国当前异议执行法律制度为研究范本,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现状及现实中使用该项制度所遭遇到的困境,对逐步完善异议执行法律制度,为保护更为广泛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所具有的特征与功能

为了更好的探究如何对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进行改进,就首先应当对该项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发挥的功能性作用进行研究。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具有如下三点特征:第一,该项制度的开展具有被动性的特点。该项特点表明法律异议执行程序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或者是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使才可执行。当不发生侵害权益事项时,则不可执行上述程序。第二,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具有保护性。如果在民事诉讼案当中,双方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于法律强制性,或者是由于法律执行者与案发当事人之间所处的地位不平等事项受到侵害时,通过采用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就可有效保护这些公众的利益,从而促使法律的合理、合法开展,让地位层次较低者能够拥有途径来保护自身。第三,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具有弥补性。对于法律执行异议制度而言,其程序的执行和开展往往处于民事诉讼环节的末尾,从而对整个法律诉讼程序的进行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能够有效矫正和避免法律执行不当给公众造成的利益损害,从而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弥补性特点。

在上述三个特点的影响下,使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也具有下述三点功能性作用:第一,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具有救济与救助的功能性作用。通过民事诉讼案件双方当事人或利益关联者对这一工具的有效使用,将能够对其起来免于受到不当法律执行的侵权,从而对这些公众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帮助,给予其在面临法律诉讼案件背后的信息和安全感。第二,异议执行制度的存在平衡了权力执行与权力保障之间的关系,使处于案件判决地位弱势一方的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同样拥有了提出异议的机会,从而为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制度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法律异议执行制度通常被作为一种第三方约束的手段来实施,通过采用法律异议执行程序,不仅能够实现对我国法律行使主体的监督,而且能够实现对诉讼案件利害关系人的保护,从而有效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保障了民众基本权利的行使。

三、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在当前我国整个法律体系当中,乃至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当中均处于重要地位,且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为维护法律权威性、居民正当权利享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当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阻碍,从而严重制约了该项制度的行使。

第一,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由于隶属于程序性救济的范畴,从而并没有受到来自于执法部门和法务人员的重视,使得当前大多数民事诉讼当事人无法获悉该种有效保护自身的权力工具。近年来,尽管我国立法部门将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写入了民事诉讼法案当中,并且还给予了该部制度的多方完善和不断修订。但是,在对其进行具体的实施与开展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在对引起权力侵害事由的审查上存在定位偏离的问题,从而致使了诉讼案件当中当事人或者是利害相关者的救济程序权利受到了损害。

第二,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所规定的具体办法依旧不够细化,从而致使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环境下诉讼案件中事由出现了多种不可控因素,造成了有章可依但却无法找到具体评判细则与标准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立法部门对法律异议制度的制定中已经确立了整个法制保护体系的流程与规范,但是却忽略了对整体框架的有效填充,使得该部法律制度徒具其表很难发挥真正的功效。除此之外,针对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修订也较为频繁,从而致使了新法与旧法之间的差异较大,使得其中所规定的新旧程序切合度不高,实行起来较为困难。

第三,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存在有关裁判机构的设置问题。这些裁判机构的设置都是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居民的正当权益得到行使及法律制度的落实,但是却由于设置了过度具有职责较差、管控重复的机构,致使当前对于异议执行制度最终的判断受到了制约,致使较多数裁判机构的最终判决受到其他判决机构的驳回,或者是多个判决机构的置之不理,从而使得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落实与实践开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制约,导致了在这一制度行使领域中出现了有明确法律制度,却找不到实施的落脚点和立足点的困境。

第四,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作为一部程序法律制度,其本身就存在有较多内容规定方面的问题。在通过对《民事诉讼法》中所记载法律执行制度的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其中存在有较多对异议事件的描述较为抽象,不够直观的现象,从而使得在具体具体执行阶段不免遇到较多无法判定的问题。另外,其中还存在有提请异议的程序、途径和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从而制约了该制度的实践。

第五,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缺乏对该项制度实践的监督与监管,从而致使了较为异议在提出之后缺乏有关部门关注,使该项制度所保护权力的功能性丧失。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对异议执行制度的记载,由于当前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形式与开展并不存在有执行的成本,从而也就造成了异议执行制度的主体容易受到多方利益或权利的诱惑与威胁,对整个法律诉讼流程的把握失调。通过利用自身的职权,在监管力度不严,整个制度体系缺乏监控的情况下,执法部门人员利用地位的不平等滥用自身职责权利,做出有碍于法律公正执行的行为,从而也会给整个异议执行事件带来负面的效果,使其无法发挥真正的立法初衷。

四、对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提出的改革对策与建议

在上文研究中,作者发现,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存在有较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该部法律所保护的权利没有得以公正。为此,作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以期完善该部法律,并实现对整个法律体系的补充。

第一,对当前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的提起条件与主体定义给予明确和规范。在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实施过程当中,应当对有关提起条件进行明确,并规定有关部门在限期内给予审理。通过这种方式,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执法机关数量较多,权力相互交叉而导致了执法混乱问题。因此,在对该项制度实施过程当中,如果在执行程序开始之后,双方当事人或者是利益相关者所享有的持有标的物权,或者是其他相关权益发生了由强制执行所导致的侵害行为,其就可以提出异议,以保护自身权益,从而实现对强制执行的有效排除。与此同时,也应当规定明确的异议结束期限,以帮助公众异议的成功落实。为此,应当对整个异议的持续时间给予科学化规定,使权利的享有能够落到实处,也可使公众所提出异议能够得到最终判决以便于期后事项开展。另外,除了需要对诉讼提起开始日期、期限和裁定日期进行规定之外,在实际使用制度进行裁断时,还需要把握好异议提出人的提起时点。当异议提出人在执行程序终结前提出异议,其认为执行机构实施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行为,对其自己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是对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表示不服,则可依据该项制度规定提出法律执行的异议,以获取应享有的公平权利。

第二,对当前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相应调节。在上文当中,经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法律异议制度已然与现实的之间形成了沟壑,相互之间脱节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对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内容、修正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于改进。针对内容而言,随着民事诉讼行为的多样性和人们日常行为的复杂化,由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事项增加,应当被我国有关立法部门给予重视。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较为规范的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体系,接下来所做的就应当是在这一框架中增添内容,使其更加丰满。对当前法律异议制度的执行细则进行逐步的完善,将新增加的诉讼事项添加进去,让对法律异议制度的执行变得更加顺利和有章可循。针对法律异议制度的修正方法,我国有关法律部门也应当给予重视。在上文的研究中发现,当前我国程序从旧、实体从新的原则,致使了法律异议执行制度的新旧法案关联性不足,每次新修订法案的颁布都会造成较多人的误解和迷惑。因此,针对作为程序救助的重要制度,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修订方法,并针对其中改变之处采用公示、案例讲解等形式,使该项制度的使用者能够更加便于适应新规定,从而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

第三,提升我国法律监管部门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操守。在上文研究当中,作者发现,致使当前我国法律异议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有关法律执行人员利用法律漏洞来谋取一己私利。作为国家执法机关部门人员,其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到较多民众的利益,也能够影响到整个国家司法机关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为此,针对这一问题应当积极给予改善。作为一名国家执法机关人员,其应当严格律己,将法律的相关规定放在头等地位予以遵守。执法过程中,应坚持原则、保持廉洁,做到公正不阿,不受到利益诱惑。我国执法部门也应当积极开展对部门人员的道德培训和知识培训,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在不断加强自身控制、获取职业价值提升、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基础上,使其能够更好的针对法律事件进行公证的判决,从而有效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使国家司法机关在民众心中建立起高素质、廉洁、高效率等形象。除此之外,我国执法机关还应当针对人员职权的形式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和举报制度,采用权利制衡、岗位分离等众多方式实现对执法人员自身法律执行行为的管控,有效利用公众举报、员工举报、自身检举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力度,确保整个制度的执行与开展变得透明和公正。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法律异议制度作为当前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在公民权益保护和维护法律公正性中拥有着被动性、保护性和弥补性的特点,从而使其具备了功能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当前国内的环境朝着民主和自由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保护公民的权益是政府部门的义务,通过有效发挥法律制度的制衡作用,将能够为社会法制和和谐社会建设平添助力。为此,对待法律异议制度等程序救助制度应当给予重视。在当前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现状下,人心的变化和利益的诱惑致使了较为侵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事件的发展,并且随着民事行为纠纷朝着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发展,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免不了出现错误执法的现象。而法律异议制度恰恰能够对上述情况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法律异议执行制度中存在有较多问题。鉴于该部制度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占有的地位,作者在文中对其提出了些许建议,希望能够上述建议的提出为有效发挥该部制度的功能性作用,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柳.<民事诉讼法>执行篇修改的实践价值与制度创新[J].法律适用,2008(Z1).

[2]谭秋桂.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的构建[J].法律适用,2006(Z1).

[3]谭秋桂.民事执行权定位问题探析[J].政法论坛,2003(04).

[4]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J].比较法研究,2002(03).

[5]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J].湖北社会科学,2001(08).

[6]高执办.执行救济程序问题比较研究[J].人民司法,2001(07).

作者:刘华波

民事执行程序价值论文 篇2:

浅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及其完善

摘 要:执行和解制度作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可以快捷、迅速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执行和解的规定比较简单粗略,其实践值和作用受到客观限制,笔者就此从基础理论与司法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分析。

关键词:民事;执行;和解

民事判决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生效后,不论当事人是否满意该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当事人都应当积极履行。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败诉或者承担义务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执行难”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民事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实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执行和解的概念

执行和解,是指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部分或全部经双方自行协商,互相让步,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以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六十六至四百六十八条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执行和解的法律依据。

依照法律规定,执行和解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达成和解协议必须出自双方自愿,如果由于外部因素使得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违背自己真实意愿而与对方达成和解协议,必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也可能会造成當事人以后再一次提起诉讼造成诉累及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二是和解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和解协议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三是当事人必须有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如果没有诉讼行为能力,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为之,如果由其委托代理人执行和解的,必须由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受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委托进行和解的事项和权限;四是必要共同诉讼的案件因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所以在执行程序中,其中一人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并达成协议的,需经其他共同诉讼主体承认,才对共同主体发生效力,选定代表人进行和解需经当事人同意后才能进行。

二、执行和解的效力

在执行程序中,虽然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可以达到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的效果,但这并不是撤销原来的法律文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并非原来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而按法定程序予以撤销,而是当事人双方在执行中互谅互让达成了协议而按照新的协议履行。对于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只能通过当事人的自动履行得到实现,而不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即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根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仍可申请人民法院按原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

由此可见,双方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达成的和解协议不是法律文书,原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并非因和解协议的达成而消失。执行和解协议类似于合同,不具有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力,即使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当事人也不能持和解协议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只能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三、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及完善建议

1.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进行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次数无限制导致了多种弊端。和解协议达成后,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拒不履行该协议或者在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期满后,一方当事人仍未履约的,在执行期满前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或者恢复对原判决的执行后,双方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现行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从理论上看,当事人可以不断地达成和解协议,然后又不停地反悔、不履行,而法律对此是不能加以干预的,这必然造成如下几个主要弊端:一是有些当事人往往假借和解,恶意拖讼,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讼累,以达到其不法目的;二是拖长案件的结案时间,导致案件的积累,由此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因此,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加以限制,能有效遏制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恶意拖讼,利于纠纷的解决,也为人民法院在恶意拖讼的当事人和解次数满后仍不履行时主动推进执行程序提供法律依据,利于提高执行效率,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2.完善告知制度,促进执行公开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执行人往往以为有和解协议和生效法律文书的双重保障,和执行机关的强制执行程序就没有关系了,执行人员没有依法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恢复执行及恢复执行期限的情况下,申请执行人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和解协议而超过申请恢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期限,导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既不能通过和解协议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来实现,其权利就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因此,执行机关在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时候应明确以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强制执行程序的条件和期限,以提高人民法院执行和解工作的透明度和申请执行人的实体权利的实现。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体现了在执行程序中对于双方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意思自治的尊重,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调和,提高执行效率,节约执行成本,促进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最终得以确立和实现。笔者相信,只要建立科学的执行和解制度并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合理的完善,执行和解制度一定会在未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萌萌.论民事执行和解,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曾倩.执行和解协议的预期违法研究,《法制博览》,2015年34期.

[3]谢文哲,宋春龙.作为纠纷解决模式的执行和解规范化研究——兼评最高院指导与参考案例两则,《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唐荣刚.执行和解协议诉权的赋予与路径,《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年04期.

作者:刘海涛

民事执行程序价值论文 篇3:

浅议民事执行中监督机制的再完善

[摘 要]民事诉讼执行程序是使法院生效裁判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其介入检察监督制度,不仅有其必要性、可行性,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对于缓解“执行难”、“执行乱”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事执行;监督执行程序;检察机关;权力制约

1 我国民事诉讼执行程序的主要问题与监督现状

1.1 民事诉讼执行程序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并且显现出执行监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法院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现行的民事执行实际上是执行员在同时行使执行实施权和执行裁决权,或者是在人民法院内部的不同部门间分别行使执行实施权和执行裁判权。“执行难”这一问题在民事执行中不可避免的凸显,不仅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权威性,也易引发公众舆论或类似问题的讨论。

1.2 民事诉讼执行程序现存监督的缺陷

第一,法院系统内部不能满足执行监督的需要。即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尝试改变民事诉讼执行中缺乏监督制约的现状,但法院系统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属于分权行使,在民事执行和民事执行监督上同属于执行局职务范畴,就是监督主体与被监督主体在实践上“合二为一”,监督地位仅是相对独立,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一部分执行行为是领导审批把关,监督起来确有困难,所以,执行监督还停滞在法院自我监督的层面意义上。

第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法院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只有内部执行纪律约束。实施执行决策、执行裁决决策实际是执行权力的合并行使,这种“自我监督”缺乏法律意义上的制约,极可能导致执行权的滥用,生效裁判在执行过程中被迫出现异化。剥夺当事人原本应得的合法权益,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公民对司法正义这一最后保护屏障的信赖。要坚决打击,严厉杜绝执行上“人为因素” 与“暗箱操控”的屡禁不止。

2 民事执行程序引入检察监督的可行性探讨

2.1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理论要求

“司法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众所周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旦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权力就会膨胀失控,民事执行程序也不例外。为确保和防止滥用民事执行权,需改进和规范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独立和执行监督独立相区分的机制。可以引入检察机关,通过法院行使执行监督权力,以达到对执行程序的监督与制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检察机关的介入可打破内部监督制度在法院执行方面“自己监督自己”的逻辑矛盾。

2.2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合理价值

“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便在社会中有着不公现象的存在,通过司法公正也可将其矫正。如果没有司法正义,就绝不可能存在社会公正,也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所以,公正是司法活动存在的灵魂,司法实践中实体公正不能脱离程序公正而存在,检察监督是通过民事执行程序体现公平价值取向的具体方法,也是检法机关在执行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中共同协调,求同存异,相互监督,追求正义,维护司法法律权威的体现。

2.3 民事执行中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具体建议

第一,依法授权监督。人民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执行活动的监督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包括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建立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严格依法办事,并确保监督程序严格、有序、合法地进行。然而目前这个授权并不存在,希望有关法律在及时新增、修订的过程中引入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加以监督的条文。

第二,限制监督原则。为了不妨碍民事诉讼执行程序,同时提高执行效率、节约国家司法资源,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应该有所限制。施行监督工作时有所选择,建议对案情复杂、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诉讼标的额较大等为基础的民事执行加以具体监督指导,而适用简易程序、给付数额较小等民事案件无必要启动检察监督程序。

第三,维护执行监督权威性和主动性原则。从检察权实施的性质上看来,检察机关对于民事执行活动应提倡主动介入、合理监督。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等特殊性质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与法院进行协商,如果双方均认为有监督执行必要的,可以进行检察监督。

[作者简介]白英宇(1986—),男,辽宁人,满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作者:白英宇

上一篇:早教机构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水利资金配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