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2022-04-24

提要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建筑装饰对建筑不仅仅起到了美化和实用功能的作用,而且承载着民俗的、民间的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1: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艺术浅析

摘 要: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室内装饰技法和内容题材上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语言符号。本章分别以这时期地面、墙面、顶面和门窗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装饰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对当代社会研究秦汉时期室内装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秦汉;室内界面;装饰艺术

秦汉时期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艺术活动。当时最大的营造特征之一是表现在建筑方面:即木结构建筑体系开始建立并继续发展探索。[1]建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室内空间营造,室内界面装饰是作为建筑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本章就是针对这时期的室内界面装饰做简单的分析。

1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的概述

研究秦汉的室内应从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入手:一是人们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另一个是人死后安放的墓室空间。由于秦汉时期距今以久远,保存下来的建筑几乎没有,现只能从相关文献和图案描述获得室内营造资料。墓室完全是按照人们生前的生活方式营造的,由于墓室空间长埋地下,破坏小,所以研究墓室空间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室内有一定参考价值。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处理的主要思想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3],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建筑构件以及界面保护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审美的需要。室内界面装饰的重点是放在了地面、墙面、顶棚上。涂绘、雕刻、织物是这一时期室内营造的主要装饰手段,其中雕刻技术最为突出,例如秦汉的墓室空间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宫室建筑普遍使用了木雕、玉雕及石雕的装饰手法。

2 室内界面装饰分析

(1)地面装饰。这一时期地面装饰处理方式分为两种:铺砖和施色。秦汉时期建筑是建在夯土之上,室内地面为夯实的泥土,地面并不能做到很平整。宫殿、官府、庙宇等一些重要的机构为了地面达到平整、美化的效果,对地面进行了处理。这样做一方面使地面防潮耐磨,另一方面很好地达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当时普遍流行的普室内的地砖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方砖,另一种是条砖。方砖一般上面雕刻纹样,既可以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又起到防滑的功能。方砖的正面常模印的细密的纹样,多为抽象的几何纹样。回纹、菱纹、平行纹、四瓣纹等。构图繁缛,大面积的重复铺在地面上,装饰效果强烈。[2]秦代时期铺砌地砖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横竖通缝铺贴,到了汉代装饰方法多了起来,采用横排错缝的铺法,这样更加砖与砖连接更加牢固,且装饰效果也丰富。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形制与方砖类似的画像砖,多运用墓室中。其特征是正面雕刻凸起的浅浮雕,每一个砖上图案是不一样的,但装饰的题材大体相同,概括为有三类:第一,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第二,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儒家伦理起着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统治阶级的宣扬和提倡;第三,神怪题材。秦汉人崇神仙、好方术、迷诚纬、求厚葬,其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和幻想的成分,所以这类神怪题材也占有一定比重。[3]施色装饰是原夯土地面用黄土找平之后,再用细泥与河沙混合,抹在地面做面层,最后再涂抹一层有色矿物材料,工艺较为简单,但装饰效果明显。据西汉宫王莽辟雍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到其地面的做法“前堂为方砖铺饰地面,后室为谨涂地面,并饰以鲜艳的朱红色。”根据当时社会礼制,视红色为皇族权贵的象征。用红色进行装饰,显得隆重和气派。

(2)墙面的装饰处理。“白墙朱柱”,是这一时期室内环境空间的基本色调。墙壁的装饰较为简洁,多采用在细泥抹面的基础上涂抹白灰或白土粉的方式。基本上做到了:“墙不露形”的设计思想。秦汉时期对室内墙面装饰除上述一般性抹白外,对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空间界面还采用重点装饰美化处理,其方法有壁画和雕刻。壁画是秦汉时期主要建筑室内墙面装饰的重点,也是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一时期室内壁画装饰的题材延续了先秦的题材,宗教画和人物肖像画。秦汉时期的室内壁画可以在墓室墙面装饰中证实到,这一时期出土的墓室多有壁画装饰。秦汉时期对于墙面的处理,还出现了使用条砖。秦始皇1号兵马俑中就出现了砖墙,但是为垂直通缝且无粘合剂,效果显得比较原始单一。到了汉代开始得到了全面的改进:内外砖相互联系,上下砖相互错缝,转交之处相互拉结,就加强了砖墙的整体性。[2]砖与砖的组合形成了几何纹样这种处理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雕刻装饰手法是以建筑构件为载体,或以刀代笔,刻画图像。画像石上的纹样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其上面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像砖、石上面还有彩色颜色。只不过现在发掘的画像石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已不存在了。

(3)门窗的装饰。秦汉时期的建筑已较为完善,门窗的艺术装饰手法有呈现自己的特色。门多是版门,有双扇和单扇、还出现了带滚轮的滑动推拉门。[2]关于窗的形制以长方形为多,也有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秦汉时期的窗户功能比较单一,只是为了通风作用,当时还没发明糊纸窗,冬天只能御寒只能堵塞其他物品于窗户。普通的窗户多为直棂造型,讲究的窗户以斜方格贯穿小圆环的造型为最多。直棂、横棂、网纹、琐纹窗、十字交叉等也是常见的样式。这一时期的窗户装饰纹样已经具备了高度抽象装饰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语言。门窗的材质以木为主,墓室的门窗以石材居多。宫殿、官署及大宅第的门用双扇木制版门。宫殿建筑的门窗常用雕刻或图绘连琐纹饰,然后涂以青色。《后汉书·梁冀传》描述到:“冀乃大起第宅……壁柱雕镂。加以铜漆,窗腑皆有绮疏青琐。”

(4)顶面的装饰。秦汉时期室内装饰营造对顶部的处理有三种方式:1)彻上明造,2)张设承尘于房屋木结构之上,3)顶部施以藻井。[3]唐代以前顶棚是不做吊顶的,因为木结构建筑还是在一个探索过程中,并没达到最终的完善效果。这时顶棚的木结构装饰手法沿承地面、墙面的装饰手法:雕刻和髹漆彩绘。第二种装饰手法是设承尘。梁思成先生说过:承尘实为吊顶的最原始的形态方法。即用布、织物悬于顶棚木结构上。这种方法,第一可以起到美化顶棚空间造型的效果,是顶棚赋予另一视觉空间,还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起到装饰效果。现代室内空间顶棚还常会借鉴这种装饰造型手法。承尘还有另一种实用功能是防屋顶灰层。关于藻井的运用,一般是运用在宫殿室内空间上部。多运用彩绘图案的装饰手法,其装饰题材多以水生植物为主,其意为厌压火祥,喻有防火灾的祈求。

3 总结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艺术装饰手法独特,总体特点表现为古朴大方、色彩强烈、多神话题材的特征。秦汉时期界面装饰纹样上多表现为“气运”,秦代的卷云纹、汉代的云气纹,这与当时人们信奉道家有着直接渊源。通过构图,使装饰图案内容充满流动的“气运”,画面生动富有韵味。

在装饰色彩上,秦代时期多以红黑搭配为主。以黑为低,用红色或赭石二色绘图。到了汉代用色比秦代丰富多了,如绿色、蓝色、粉绿色都出现了,装饰的技法也多样化了。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9).

[2]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09).

[3] 翟睿.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05).

作者:邱峰 刘微微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2:

江西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探讨

提 要 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建筑装饰对建筑不仅仅起到了美化和实用功能的作用,而且承载着民俗的、民间的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江西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为例,其装饰图案之丰富,民间文化题材内容之广泛,工艺之精湛华美,无不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具有质朴、清新、雅致的装饰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着趋吉避凶、祈福纳祥等民间信仰和民俗民风,对现代建筑装饰的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江西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民俗;文化

作者简介匡 婷(1988—),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枝秀(1976—),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江西南昌 330031)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WX6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建筑装饰,是指用中国元素符号对建筑及建筑空间、结构、界面进行装饰美化的行为?熏它既具有实际功能又同时具备艺术功能,是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的载体。

一、古村落建筑装饰研究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功能,在精神上主要表现为,它不像绘画、雕塑,不能被描绘或塑造成任意的形象,建筑只能依靠空间的大小变化、群体的布局、房屋的整体形象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像庄严、崇敬、神秘、平和、雅致等等。如果要更深刻的表现某种理念,那么就得依靠建筑装饰,依靠附属于房屋上的绘画、雕刻、色彩等等,所以建筑装饰不仅是建筑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而且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因此,对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的探讨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为一种艺术,它既是民间工艺匠所创作的作品,也直接反映了民间百姓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理念,与民间艺术相通相融。

第二,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的研究探讨,既是一种对中国古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又能对现代建筑以启示作用,进而进行创新。在经济、科技趋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渐渐失去了过去的民族、地域特征而走上国际化,然而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情况下,人们迫切希望看到建筑的多元、丰富、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等等。建筑是一种艺术,亦是一种文化。

第三,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的研究探讨也是一种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老房子一一被拆毁,新房代替老房,古村落遭到破坏,古建筑一幢幢的消失。而孰不知这样的村落建筑的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是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的意义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也有对自然环境的关照,使人们生生不息地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世界的丰富与无限。

二、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

江西古村散落于全省各地,如繁星点点,光彩耀目,越来越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而在这众多的古村落群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吉安古村落群”。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始改称“吉安”,是个汇聚着天下文人雅士、志士仁人及善良淳朴百姓的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吉安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其村落建筑是典型的赣式民居建筑,与闻名的吴派和徽派古民居建筑一样,均是中国古村落建筑的奇葩。

吉安古村落群包括吉安县的磄陂、钓源古村;吉水县的磜塘、燕坊、双元古村;泰和县的大江、爵誉古村等等,而最具典型的则为磄陂古村和钓源古村。这些古村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然巍峨壮观,向人们展示着吉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人生百态等等,诉说着这块红土地的特有故事。

吉安古村落建筑主要以明清建筑为主,融合了民族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宗法观念、社会风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朵奇葩。其装饰图案丰富,民间文化题材内容广泛,工艺精湛华美,具有质朴、清新、雅致的装饰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如图1)。

?穴一?雪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内容

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内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装饰所用的形象,包括人物、动物、植物以及日月山川和几何纹样等;其二是通过这些形象表现出来的寓意。与其他的古建筑相比,吉安古村落建筑表现为更丰富的多样性和包涵着更多的民俗文化。

1.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内容的多样性

人物,多选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等等,有八仙过海、白蛇传、姜子牙垂钓、西游记人物以及手持板斧和双剑的男女武将等等,人物造型夸张,个性突出,惟妙惟肖。吉安古村落建筑中人物装饰应用极其广泛,石雕、木雕、灰塑、绘画上皆可找到他们的影子,生动传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图2)。

动物、植物,在动物形象中,常以龙(如图3)、凤、狮子、麒麟、仙鹤、猴子、鱼、蝴蝶等为主,有着特定的寓意,狮子象征着勇猛与力量,龙、凤、麒麟象征富贵吉祥,仙鹤象征着美好,鱼则意味着年年有余,蝴蝶象征自由。这些形象被广泛地应用于牌楼、梁枋、门头、格扇等其他建筑部件上,象征着吉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植物中多以莲荷和牡丹为装饰题材,莲荷,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纯洁美好;牡丹,花之富贵也,象征富贵吉祥。还有植物的卷草也被应用于古村落建筑的各个部件上,形态更加收放自由而多式多样。有些民居上还会选用瓜果、蔬菜等作为装饰,象征着硕果累累。

器物,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题材里,常见的器物有博古架和博古架上的鼎、瓶、盆景和琴、棋、书、画等等。博古即博今通古,寓意有文化修养。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瓶、小罐、小盆景的出现,也许并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然而却表达了人们对富有情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山水风光?熏山和水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里是最常见的题材,自然界的秀美山川,水土风情,都被精彩生动地描绘在古村落建筑的各个部件上,或写实或抽象或夸张,或木刻、石雕抑或彩画,表达了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艺术修养。

几何纹样,回纹是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最常见的,其他还有万字纹、冰裂纹、格纹等等,它们多用于格扇门窗上,并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是具有一种形式美。

2.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的民俗性

民俗即为民间的习俗,包括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习惯和风俗。吉安古村落建筑民俗性装饰主要体现在春节家家户户贴上的门神、对联上,还体现在民间的迷信风俗上,如门上加上照妖镜,八卦等等,当然还有每逢过节换上的一些祈福的标志物,这些具有民族地域特征的装饰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祈求与希望,又成为村落上特有的一种装饰,既反映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又美化了村落的环境,同时又体现了一个村落的历史文化。

(二)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工艺

吉安古村落建筑是集石雕、木雕、灰塑和彩绘为一体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古民居体系。

1.石雕装饰

吉安古村落建筑石雕类型丰富、造型合理、结构巧妙,具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装饰性,聚集了明清时期最精湛的工匠师技术。走在吉安古村落的卵石小道上,随即而来的便是那些神情动人的石狮子,雕刻荟萃的石门楼与牌坊,形态各异的石漏窗,典雅古朴的抱鼓石,富有诗情画意的石栏杆,造型多变的石鼓、石柱础,挺拔俊秀的石柱等等,无不展现着古村落建筑诱人的艺术魅力(如图4)。

吉安古村落建筑石雕以红岩石材为主,青石、麻石也有少量运用。红岩石易雕刻,但也易风化,那些具有吉安浓郁民间乡土气息的精美石雕虽历经岁月的不断侵蚀,有些已经被风化剥蚀了,但形象依然清晰可见,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吉安燕坊古村落牌坊群。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字水潆洄”、“水木清华”、“绚阳青彩”的牌坊,上面均布满了精美的石雕作品。题材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花鸟、亭台楼阁和匾联书法,雕刻的手法丰富多样,额枋和门眉上采用平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线雕等手法,层次分明,刀法娴熟,线条明快、细腻,有较强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节奏感,风格厚重古朴,把人物、吉祥花草、垂花门楼雕刻得精致、生动而传神,呈现出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风格。

2.木雕装饰

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木雕几乎遍及所有的建筑部件,数量庞大,题材广泛,艺术成就也最为显著,成为独立的装饰和审美对象,同时也使建筑更为精巧、美观。吉安木雕多采用本土种植的樟木进行雕刻,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且历久弥香。如吉安古村落燕坊民居“大夫第”(如图5)

“大夫第”建于清道光年间,木雕涉及梁、扇、窗、雀替、藻井等部位,雕刻手法自由多变,如写实、夸张、变形等等;雕刻形式多样,分为圆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线刻等;题材丰富,涉及龙凤等祥禽瑞兽、吉祥花鸟草虫、三国等戏曲人物、八仙等神仙故事、亭台楼阁等山水景物,及书法和吉祥符号等等,构图饱满,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夸张,饰采庄重又富丽堂皇,刀法细腻流畅,具有极强的韵律感、节奏感、张力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木雕装饰既表现了民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和超凡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特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同时也表达了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

3.灰塑装饰

在吉安古村落建筑中灰塑装饰也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生动华美的形态特征赋予了古建筑以丰富的表情,充分表现出房屋主人的艺术爱好、文化修养及社会地位。

吉安古村落建筑上的灰塑装饰材料主要由石灰、糯米汁加桐油搅拌而成,虽历经岁月沧桑,然而却仍熠熠生辉,为古村落建筑增添了诱人的光彩。以大江村清代建筑为例(如图6),灰塑主要装饰在门楼额枋、字牌、雀替、檐下和马头墙的高高翘脚下,采用捏塑、堆塑和雕刻等技法,构图大胆,景深感强,雕刻细腻。题材内容主要包括“锦鸡牡丹”、“山水楼阁”、“喜鹊登梅”、“富贵平安”,以及博古器物、佛手、石榴等,色彩表现为黑、白、土红、蓝、绿等等,极大地体现了鲜明的民间艺术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4.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在吉安古村落建筑中应用普遍,装饰广泛,题材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剧、吉祥图案等,多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样式和图案进行装饰处理,极具民间地域特色。

如吉安磄陂古村总祠藻井中的“百少图”,便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技法,其中的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特别是人物,形态生动自然,画面协调,色彩丰富,寓意世脉亨达,人丁两旺。而同时采用水墨技法和图案进行装饰的彩绘(如图7),则有堆子前黄氏私塾“燕山书院”的天花、藻井,数量繁多,有修身仕途的,有明理求学的,人物刻画细腻传神,线条明快,服饰亮丽鲜艳,构图巧妙,反映了吉安居民优良的文明素养和高洁情操。再如钓源古村建筑木板上的鎏金古画,人物、花鸟、山水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精湛,极富特色,历经百年的磨难,仍金碧辉煌、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的色彩表达

色彩在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给了人们最直观、最明显的感受,从总体到局部,从远至近,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或庄严与宏伟,或神圣与崇敬,又或淡泊与幽静,给人创造了不一样的意境。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吉安古村落建筑本身的色彩,即表现在吉安工匠师使用当地本土的建筑材料兴建满足百姓生活各方面需要的建筑,其所用材料本身的色彩便是古村落建筑本身的色彩。对大多数古村落建筑来说,没有力量去对这些材料进行色彩加工,在吉安古村落,建筑呈现给人们的大都是青砖黑瓦,以及利用本土香樟建造的木构架房屋、宗祠,给人一种古朴、清雅的气息。

第二,吉安古村落建筑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而呈现的色彩。任何建筑都是有环境的,上有天,下有地,周围有山川绿水,而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自然的天地山川环境是永恒的,但也在不断地变化。山林植物有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花开花落,地里的庄稼也有着一年四季的播种与收获。它们的形态在变,色彩也在变,从而烘托着村庄,烘托着建筑,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乡土画卷。还有四季如春的古樟成林,茂密葱茏,绿叶掩映下,青砖黑瓦若隐若现,使吉安古村落建筑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婀娜多姿的景象,而非单调的灰色调。

第三,吉安古村落建筑中的民俗文化色彩。民俗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显示了一个村落的特色与文明,它包括民俗活动,民俗服装,风俗习惯等等,它们在古建筑的环境色彩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古村落建筑色彩的一个部分。

民俗活动,如村民们在欢庆节日时往往举办耍龙灯与舞狮子等的活动,红色、黄色、金色的龙,彩色的狮子,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整个村落也跟着欢腾漂亮起来。民俗服装,即村民们穿着自己喜欢的服饰,各种色彩搭配,红的,黄的,紫的,绿的,粉的等等,穿梭在村落建筑之间,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而风俗习惯则体现在,每逢佳节,张灯结彩,贴对联,门神,挂五福纸,红色的纸张,金色的字体,门神模样尽管面呈凶貌但却五颜六色,不但具有人文内涵,而且还在形态与色彩上增添了建筑的风采。

(四)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建筑,而古村落建筑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筑装饰语言来加以表述的。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华美而又不失质朴、典雅,它们融进了民族的宗法观念、社会风俗、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等等,具有很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

1.儒家精神和宗教礼法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吉安人尊儒教、重礼法,在建筑装饰上处处可看到儒家精神和宗教礼法的体现,而在古村落的祠堂、牌坊建筑上体现则最为明显。

儒家精神以“忠、孝、节、义”、“文、行、忠、信”等为古训,如永和曾家牌坊上的“一诺千金”、“岳母刺字”,钓源村建筑上的“廿四孝图”,以及遍及吉安古村落建筑的“目莲救母”、“郭子仪上寿”、“公艺百忍”、“桃园结义”、“苏武牧羊”等等题材内容,使儒家精神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多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表现,并让当地居民触景生情,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道德教化,使建筑的精神功能得以强化。

吉安的宗祠建筑,有着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受宗教礼法的影响,既是古村落建筑格局上的中心,也是宗族村民精神上的中心。在磄陂古村,祠堂建筑众多,有总祠1座,房祠4座,家祠则更多,皆为梁氏所兴建。其中总祠大门悬匾“翰林第”,上有高耸牌楼,翘角飞檐,如意斗拱,蔚为壮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工艺娴熟精湛。

2.民俗和信仰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古代人民相信鬼神之说,对社会和自然的一些现象有着恐惧的心理,诸如自然灾害来临,他们会认为是妖魔作怪,长久以来古民都以信奉神灵,来庇佑自己使心灵得到慰藉。在迎神、敬神的民俗活动中,人们为了获得平安、丰收,便产生了一种祈福纳祥的愿望与观念,于是趋吉避凶就成为了村民本能的愿望。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的吉祥、美好、喜庆寓意的图案就是村民对神灵表达敬畏和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延续。像驱邪禳灾的有“二龙戏珠”、“福、禄、寿三星”等等,祈福纳吉的则有“龙凤呈祥”、“八仙庆寿”、“喜鹊登梅”、“三星高照”等等,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

3.“天人合一”思想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遵循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是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之发展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穴《道德经》?雪其意也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着重人与空间的和谐,讲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吉安民居千百年来始终的理想追求。在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灰塑和绘画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有着很强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特征,它们古朴而自然,与天地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例如,建筑雕刻上的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装饰题材,以及一些遵循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风水特征的装饰物出现,都表现了人们希望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四、结语

中国古村落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珍贵的艺术财富,它不仅具有着明显的民俗、地域特征,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吉安古村落建筑装饰是一个代表,它个性鲜明又能融于自然山水,样式千变万化又能和谐统一,类型丰富多样又能自成体系,工艺精湛华美而又不失古朴清雅,具有着很高的民间文化历史、考古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龙生.庐陵古村M.北京?押中华书局,2002.

2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张会安,吕锦民.庐陵古民居建筑的艺术文化内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穴5?雪.

4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张会安.庐陵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意蕴J.建筑装潢,2012.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匡婷 李枝秀

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论文 篇3: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

摘 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脉,又因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故而,通过深入的现场考察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从艺术设计理论、文化元素构造等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了苏州一定时期内传统民居装饰形成的背景、种类、属性等,揭示其地方文化的丰富性。

关键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元素

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需要引入国际新思潮。但同时,面对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新时代的设计理念不应该割裂中国的历史传统,一味照抄西方。我们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必然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新时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可以将挖掘本民族造物文化传统和西方理论相联系、融合。追溯传统,憧憬未来,对于江苏地区传统现代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的研究为当代民居建筑的生态化、人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探讨提供了基本规律与历史体系的理论范畴的有力依据与支撑。这一研究也进行了古今以及中西建筑设计理念与思潮的相互比照,为文化再生提供了研究新视角。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其最初是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后来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观念的变化促使本领域不断细化,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已从单纯的装饰式样扩展到生活方式、文化结构等文化范围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使我们从宏观认识历史的演变。从传统建筑的装饰样式到各地域的文化、人物风情,再到历史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和再开发利用,均可以帮助促进我国古今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世代相传的人文艺术、生活哲学和工匠精神。

一、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生成背景

(一)自然与经济环境

地域特点包含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属性,文化历史资料信息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价值等各种社会人文资料,是影响民居建筑外观和装饰形式发展的首选因素。而苏州地处江南,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自古就有“魚米之乡”的美誉。《吴县志》中“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道出了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水利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些都为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苏州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水泥土木建筑结合的建筑构筑方式,其空间装饰风格充分利用了木、砖、瓦、石等原始的民居建筑材料和艺术语言,在建筑空间中充分展现出了质朴的特性和与自然的接触性,并从界面设计中体现了柔软与坚硬、粗糙与细腻等多种空间肌理结构变化。苏州传统民居特定的装饰材料和设计技法,使空间功能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发展农业和自然经济为主,基于封建政治和宗族体制的传统农业社会。至宋代以来,随着“工商亦为本业”这一思想的产生和推广,苏州的地方商品经济开始有了新的迅猛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大批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富商纷纷聚集于苏州,这直接促使苏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苏州沿河或是沿街建造了大量商居结合的两进三合院或两用式二合建筑,或是前门后宅,或是下街后门楼上宅,形成一种完全具有自己沿河水系建筑特点的新型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风格。

(二)工匠制度的演变

工匠作为建筑的设计师与施工者,其制度的演变直接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工匠从事营造和组织活动的多样工作,其角色承担着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与传播的责任,在我国建筑装饰风格和营造系统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工匠体制进行了多次变革。匠籍的废除让工匠们对于创造性劳动的热爱和激情明显增强。工匠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民间传统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宽松,为工匠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地发挥其建造工艺特长的机会与场所。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动力,它拥有着很强的社会作用。苏州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深受古代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民居的空间布置与装修艺术体现出它们有传播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以提升建筑功能性为设计宗旨的各类民居建筑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序列分布、空间尺寸、构件形制上亦均遵循着封建礼制所规定的各种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四)相关艺术的促进与影响

建筑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深受该城市及周边地区其他艺术类型的影响,互相借鉴,彼此推动促进,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关系。苏州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近代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与工业发展重地。自古以来,苏州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标杆、丰富人文之所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经济能力的文士、商贾云集苏州,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追求、文娱意识融入苏州,从而促进苏州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商业化发展。各类名家纷纷在此地隐逸生活,文化艺术兴盛。作为苏州文化艺术是重要代表,苏州评弹、清雅随性的文人画以及精致考究的明式家具,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苏州传统民居装修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五)建筑装饰研究系统化趋势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作为民居研究的一部分,从最初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领域思想形态的转变促使本专业不断细化:研究方式从单纯的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了对背景文化的研究,建筑装饰从纯装饰式样的研究到其背后各地域的人文,再到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的提取与利用。这些均有助于在世界建筑文化大同背景下我国古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弘扬薪火相传的文化艺术情操和工匠精神。

“传统民居包含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充分利用空间与风土环境相适应的正确建筑原则和经济观点”,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苏州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也形成了独特的“吴侬软语”式建筑装饰文化。在建筑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遗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学者及建筑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工艺与载体类型

依据建筑装饰和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承重结构之间的不同关系,将苏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主要划分为结构式装饰和附加式装饰两种。结构化的装饰是在对其功能性和构成进行合理化的处置时产生的。它指的是对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进行理性化的艺术表现或者是一种自然的润色。这种寓于结构之外装饰方法,传递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其本身的形态之美。而建筑中的彩画装饰艺术则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附加品来进行建筑装饰,苏式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装饰在设计风格和技艺上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大型建筑物的结构也能有灵活、生动、多彩的外观装饰,更为全面细腻地向人们传达住户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志趣爱好,更为生动且充分地反映住户的真实内心与精神世界,塑造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一种需要通过手工技术和操作来实现的装修艺术。它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工匠制度以及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明清时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兴建技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创造性的高峰。苏州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兴旺的商品經济和精湛的科学技艺。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集木雕、砖砌、石雕、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的苏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体系,具有精致、细腻、文雅、工巧等艺术性。

苏州的木雕建筑艺术装饰产业发展的脉络很明确。明代至清代初,木雕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了简约素朴、文雅灵秀的艺术风格,体现苏州一带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取向。这一时期建筑中使用木雕作品的部位数量相对较少,其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并且注重与整个建筑结构之间的协调和呼应。清代初期到清代中后期,木雕逐步走向了繁华,在建筑装饰上注重各个细节方面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于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日臻完善,发展出透雕、圆雕等工艺,形成不同的肌理表现和艺术效果。

苏州夏季天气闷热潮湿,且偶有狂风暴雨,为了有效保护建筑多层木架构的结构,大多数会采用优质石材作基础以排水防潮。苏州香山匠人的艺术工匠雕刻技艺高超,直接促进了我国苏州大理石艺术雕刻加工技艺的快速发展。

砖材与木材、石材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优点。与木雕相比,砖雕具有抗蚀、防水、耐磨等优势。与石雕相比,砖雕更容易加工,并且可以进行雕、刻、镂、塑、镶嵌等多种类型的工艺设计。砖雕被称为古建上的“硬花活”,清代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说:“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凡有古建筑处,都能看到砖雕的身影。

三、结语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形式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它以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赋予了民居空间特殊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观念,寄托着人们的文化信仰。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各种题材蕴含着丰富内涵。作为“寓教于乐”的生活空间,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起到了弘扬传统礼制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高地和经济富庶之地,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存在大批崇文尚教的装饰题材。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世俗生活与时代文化的一个投射,反映出了营建者以及住户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社会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4卷[M]//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从周.苏州旧住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9.

[3]苏简亚.苏州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朱栋霖,周良,张澄国.苏州艺术通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蔡晓冰

上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典型商业建筑预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