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木雕装饰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木雕装饰是东阳古民居室内装饰的重要内容。每一个装饰图案都具有不同的寓意,以满足古时人们心理上的慰藉。本文仅从吉祥喜庆之意、教育作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三方面,对现存的东阳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进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建筑木雕装饰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研究论文 篇1:

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 要: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山西建筑文化、山西儒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提升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为出发点,从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价值的挖掘、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以及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应用与创新三个层面,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晋商大院;三雕装饰;保护;传承

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指的是晋商大院建筑中的砖雕艺术、木雕艺术以及石雕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存在形式之一。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具有构图精妙、雕刻精彩绝伦且兼具南北艺术情调的特征,与此同时,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也深受传统礼教文化以及商人文化的影响,成了儒商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能够从形式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促使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重新获得生机,这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此过程中,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生存空间不断缩减、艺术传承人断层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的提升,为此,探索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路径势在必行。

1 充分认识到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做出充分的挖掘与认知,对于强化现代社会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认知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优化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氛围的重要基础。事实上,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具有多元化的传承价值,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图案形式美,这使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传承价值。与此同时,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不仅承载着儒商文化,而且也承载着吉祥文化、风水文化等,这使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呈现出了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当然,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研究山西传统民间文化的活化石,进一步拓展了三雕装饰艺术的传承价值。为此,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都有必要充分挖掘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传承价值,并积极开展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其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大众媒体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进行宣传、通过 构建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与文化旅游、区域精神文化建设联动发展机制,强化社会大众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认知,为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强调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工作

传承人的断层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开展的关键,对于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而言同样如此。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重点关注以下工作的开展: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做好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的挖掘与筛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评定工作。挖掘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是提升传承人数量的有效路径,政府部门需要开展广泛且深入的乡土调研工作,从而发现更多掌握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的民间艺人。筛选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则是确保传承人具备较高艺术水平的重要方法,对推动后续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政府部门需要提升传承人开展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随着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等传统建筑文化日渐式微,导致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人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压力。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为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财政资金支撑,并将其用于传承人津贴的发放以及各类文化展示活动、交流活动的组织当中,从而在满足传承人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促使传承人在文化展示與文化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对自身的尊重,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实现感。这对提升传承人开展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拓展传承人培养形式。传统的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工作以口口相授与心领神会的方式来开展,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传承人缺乏较高的艺术感觉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则将容易导致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工作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不仅有必要组织美术领域、建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学习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并推动其理论化,而且有必要推动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传承工作进校园,将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传承人培养对象,这对于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提升三雕装饰艺术生命力、推动三雕装饰艺术与艺术人才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在传承中重视三雕装饰艺术的应用与创新

在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拓展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应用范围并在应用过程中推动其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是促使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重新被社会大众认知的有效路径。为此,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所开展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当是封闭的保护与传承,而应当是开放的保护与传承。具体而言,一方面,现代社会有必要拓展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应用范围。虽然现代社会艺术文化处在持续且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将失去受众与市场。在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有必要聚焦于传统艺术受众与市场,通过开发与这些受众、市场需求相契合的艺术文化产品,有效拓展传统艺术文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有必要推动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与现代装饰艺术实现紧密融合,通过将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乃至家庭装修设计当中,促使这些设计呈现出文化厚重感,满足受众崇尚自然、回归传统的文化品位需求。在此基础上,更多的社会大众能够与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产生接触,进而更好地认识到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优化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有必要拓展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中使用的材料与题材。三雕装饰艺术具有多元化的图案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依托砖、木、石来进行展现,而且也可以运用到现代装饰材料当中,从而促使三雕装饰艺术所承载的风水文化、吉祥文化等能够依托多元化的材料来进行展现。当然,对三雕装饰艺术题材的使用不能完全照搬,而应当结合现代社会大众审美发生的变化,从而在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有效强化三雕装饰艺术的艺术性,使三雕装饰艺术与现代社会大众审美呈现出更高的契合性,进而缩短三雕装饰艺术与现代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感,促使现代社会大众对三雕装饰艺术展现出更高的认知与认同。

4 结语

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具有不容忽视的传承价值,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都应当重视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做好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传承价值的宣传工作,完善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机制,并通过引导社会对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元素进行积极地运用,有效缩短社会大众与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之间的距离,进而拓展晋商大院建筑三雕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帅.晋南和晋中地区民居建筑构件中土地龛砖雕装饰艺术对比研究[J].江西建材,2019(9):82-83.

[2]胡涛,徐进.晋商民居建筑中的“三雕”装饰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7(2):163.

[3]王海.三雕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7(2):188.

[4]杨敏.晋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三雕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50-151.

作者:解春凤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研究论文 篇2:

刍议木雕装饰图案在东阳古民居中的寓意

摘 要: 木雕装饰是东阳古民居室内装饰的重要内容。每一个装饰图案都具有不同的寓意,以满足古时人们心理上的慰藉。本文仅从吉祥喜庆之意、教育作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三方面,对现存的东阳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进行分析。

关 键 词:东阳木雕 装饰图案 寓意

浙江东阳木雕盛于明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饰风格受到当地富贾与望族权贵所青睐。地域文化的熏陶,使得东阳木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装饰手法,以用于区分建筑装饰的等级。木雕装饰基本依附在建筑物上,成为东阳木雕艺术中的精华部分,依据独特的雕刻技艺和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决定了表现题材上的广泛性与象征性。其表现手法运用象形、借代、会意、隐喻、谐音等形式,从动物、植物、花卉、人物、故事、神话、书画中广泛选取题材,以满足古时人们心理上的慰藉。综观东阳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寓意。

1 寄情动物花卉,以吉祥喜庆之意赋予主题。

在东阳木雕装饰中,寄情于动物花卉的题材是最为常见的,讨人喜欢也雅俗共赏。从现存的古民居木雕装饰题材内容上看,“吉祥喜庆”是一个持久不变的主题。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在古民居的木雕装饰中,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表达各种“吉祥”蕴意。东阳先辈的木雕大师们能够以动物的各种造型与神态,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来象征吉祥如意。

1.1动物题材

有龙、凤、鹿、鹤、狮、麒麟、鱼、蝙蝠、喜鹊等,用蝙蝠、鹿、神兽(寿星)、喜鹊组成“福禄寿喜”,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与鹿组成了鹤鹿同春,表达了人们向往国泰民安,一切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在李宅一村蓬山巷十一间头里面,整个建筑的木雕装饰都采用鹤为题材,雀替是深浮雕的鹤,撑拱则采用是半圆雕的仙鹤牡丹图与松鹤图,格扇窗花心也都是鹤与花木的组合,就连地面的鹅卵石铺设也也采用鹤的图案,造型各异,雅致美丽,形态逼真,与圣洁、修身、长寿的寓意相关,应用较为广泛。鹿谐音“禄”,也意为财与福。古代人们也认为鹿是吉祥幸福和长寿的象征。东阳木雕中经常出现鹿的图形,在牛腿上雕刻的频率较高,从东阳现可考证的古民居中可知鹿的造型,有与寿星为伴之鹿、有口含灵芝之鹿、与鹤同在之鹿、有单鹿、双鹿、百鹿、与蝠同图之鹿。据《东阳西坡张氏宗谱》卷一记载,在清中叶流贵塘村建造厅堂时发生过一件趣事:“宗祖镇八公生四子,曰:恩、惠、忠、恕,忠排行第三,聪颖贤惠,(儿子称颂三太公)家境殷实,访请能工巧匠置建厅堂一座。开工吉日,吃罢早餐,老师傅索要图纸画像,忠公内助随口而答:敬请师傅拨寻。老师傅一听‘百鹿’(拨寻而百鹿偕韵)。即说:‘甚佳’。于是就在大梁、桁木上雕刻有关一百只神态各异的鹿像。三间厅堂建成名‘百鹿厅’。”[1]狮同事、师音,百兽之王,菩萨坐骑,威镇群兽,辟邪护法。雕狮子是东阳木雕艺人的拿手绝活。如南马安恬的“百狮堂”,前厅后堂廊柱轩梁,雕了上百只形态大小各异的狮子,以示雄镇一方,也作事事平安或官登太师。鱼同余谐音,有富余之意。麒麟也是东阳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常见的题材,有麒麟祥瑞之意,多见于锁腰板、裙板及牛腿之上。在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中,龙凤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龙纹装饰,并不象征帝王,其造型都被简化,有的饰植物草叶,借此以示吉祥,如钟德堂共雕有216条龙,有鱼龙、草龙、团龙等。

1.2植物题材

有梅兰竹菊松、荷花、石榴、牡丹、水仙花等。牡丹是花中之王,象征富贵,牡丹戏凤,喻富贵吉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构成图案,象征人格楷模。由柏树、柿子、如意或灵芝组成图案,寓意百事如意。由佛手、桃子、石榴组成福寿三多,喻多福多寿多子孙。这一类题材在民间的一些古民居木雕装饰图案中运用很多。桃子、佛手寓为福,瓶示为平安,桔、戟表吉祥。镂空雕格扇门卷草花鸟吉祥图是目前所留下较多的装饰木雕图案。如白坦村现存的一幢古民居中,牛腿、枋、雀替的木雕装饰图案都采用一些花卉,其中四只牛腿分别以桔子、桃子、枇杷、石榴以喻平安幸福爱情多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榴,因子多,在古代的建筑装饰中都颇为喜欢,皇帝嫔妃居住的宫殿,还是臣民的官邸都一直视为装饰与彩绘的题材。运用一个花瓶或一组花瓶再插一些花卉,如牡丹、水仙等,在锁腰板、绦环板、窗格心应用频率很高,寓意为在外的男主人平平安安,在家的女主人心静如水。

2 采用历史典故,具有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

东阳古民居中的一幅木雕作品就是一个故事。主体有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还有古典名著中的一些角色。具体雕什么故事与人物,都是主人与雕花匠经过考虑的,雕这个故事或人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里面,有游客评价东阳的木雕会说话,颇具艺术魅力。很多典故所要表现的题材有感化人的意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古民居中的雀替、绦环板、牛腿、枋、窗格心都是木雕工匠匠心独运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题材为多。

2.1反映忠君爱国方面的题材

如《苏武牧羊留胡节不辱》、精忠报国的《岳家将》《杨家将》等。在欣赏的同时也对现代人们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使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有励志的作用。《三国人物》题材屡见不鲜,刘、关、张三人相遇结拜,后到患难与共、祸福共依、义贯千古、家户喻晓。由于东阳人诚信义气的人文特色,所以在东阳木雕的选题中,有很多是三国人物的节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诸葛亮摆空城计、辕门射戟等,或雕单人,或雕群英,大量的雕在牛腿、琴枋、雀替、壁挂、花橱、屏风及门窗之格扇花心上。这些人物故事都注入了屋主与木雕技师们的理想、情操及希望。如巍山五份头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其中两个“十三间头”雕有三国演义故事内容。厦程里的慎德堂雕于清中期的浅浮雕门绦环板《长板坡图》《曹操说关羽降魏图》,雕工精细,有当年之情景。白坦务本堂、李宅的一幢清末的民居内都有三国人物的题材。另外铁面无私的包公以及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也都较为常见。此外,家具上饰雕在东阳当地历来成风,基本上用于嫁娶,如大花橱的四块堂板上,分别雕刻四个故事,或其他人物故事。每堂一事,连幅成章。

2.2戏剧人物方面的题材

戏曲的形成是以宋时的温州为中心,东阳比邻于温州,明清两代,戏曲能成为上至朝臣,下至黎民喜欢的一种大众艺术,统治阶级也意识到戏曲有厚风俗、敦人心的文化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古时东阳人民生活条件差,很多人是由于生活所迫,从事木雕技艺,家贫读不起书,为了提高自己雕刻人物的水平,他们就去看戏,看戏台上所扮人物我造型、穿戴、动作、场景及道具,一一记在心头。如此使得明清时期的东阳木雕题材更为戏剧化,人物造型和构图布景明显脸谱化。如郭子仪拜寿、三娘教子、渭水访贤、西厢记、琵琶记等,大部分都是雕刻正义、正面的人物,故事情节也极富教育意义。其中,南马“达德堂”、虎鹿 “慎德堂”则是戏雕的典范,各部雕作多达100多幅。其中,有宋代南戏遗响《渭水访贤》(“前鹿台”的一折)、《米兰敲窗》(“合珠记”的一折)、《推车接父》(“芦花记”的一折),有明清传奇昆曲的《闯王进京》(“铁冠图”的一折)、《三教娘子》(“双官诰”的一折),也有地方时尚乱弹的《二堂舍子》(“宝莲灯”的一折),《三官清》《玉蜻蜓》,还要徽戏《回龙图》的“抛绣球”、《二进宫》的“杨大人抱太子”等。[2]剧种剧目之多,戏雕技艺之高,被当地民众誉为“观听一日,说戏一年”的好游处,从屋架、顶面到门窗都是经过精雕细刻。

2.3文人学士美人方面的题材

东阳人自古以来学风笃厚,具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曾涌现出冯宿、乔行简、张国维、邵飘萍等大量名人义士,东阳马生治学风范感人肺腑,成为东阳人勤学苦读的代名词。所以,文人学士题材也是东阳木雕技师们常用的,以示励志。如“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由于七人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之间,号为“七贤”。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白眼看俗士、行为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崇尚老庄,嗜酒谈玄,在文学兴盛的东晋时期,是士族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成为士人们的楷模。东阳艺人们常雕于格扇门之锁腰板及案桌、衣橱之上,反映房主的儒人心态与商贾富豪的附儒心态。同时也认为“七贤”的的风度与气质,适合用木雕来表现,使人们审美经久不衰。同时,单雕与群雕的文人学士还有孔子、屈原等。如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位美人,貌若天仙,又具抱负,成为中国美人的象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达官显贵、文人士族的追求的完美形象。李宅一民居的门窗格心就是四大美人的造型,《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人物,巾帼英豪故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在各地的民居都有出现。如在东阳六石的一民居的中的衍枋中雕有梁红玉大战金兀术的场面。

3 表现民俗风情,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民俗风情,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是贴切人们身心的文化,同时也有很强的地域性,东阳所处浙江腹部,有其独特的民俗。众多的民俗题材和画面内容中,有神像崇拜的,有生产劳动的,有日常生活的,有传统节日的,有社会组织等。生动活泼亲切感人,这些题材不但给建筑物增添了装饰美,还寄寓了屋主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1神话与宗教崇拜方面的选取

东阳人民在封建社会时期,生活条件窘迫,女的在家操持家务,男的外出打工。一些神话与宗教人物成为一种祈祷的对象,为的是保一家平安,或祈求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从现存的东阳民居的木雕装饰图案看,神话故事、群仙祝寿等题材占据很大比重。如八仙,指道教传说中的八个仙人,铁拐李不屈不挠、汉钟离惩恶济善、张果老精通万法、蓝采和放荡无羁、何仙姑行动如飞、吕洞宾文武皆通、韩湘子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同时也有暗八仙,为古代传说中的八道家手中所持的八件宝组成,分别为芭蕉扇、宝剑、花篮、笛子、宝葫芦、鱼鼓、阴阳板、莲花或荷叶。八仙故事深入人心,木雕艺人与民心是相通的,几百年下来,他们雕了大量的八仙人物与故事在建筑物各个部位,希望给人间带来好运。卢宅肃雍堂的六扇格扇门绦环板上雕有浅浮雕八仙故事,务本堂的格扇窗花心也是雕着镂空的八仙单人,牛腿雕有魁星点斗图、刘海戏蟾图,还有些民居的门窗格心有雕有十八罗汉单雕。这类的神话人物还有钟馗、嫦娥、织女、七仙女、白娘子等。

3.2地方风景与日常生活场景方面的选取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清代开始运用透视关系进行构图,精雕细刻、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穿插呼应、图像写实。经常采用一些富有东阳地方风貌的风景与日常生活的场景雕刻在建筑部件及门窗的绦环板上。于此,寿塔村的乐善堂最具典型。乐善堂建于清咸丰十五年(1859年),整座古民居中的木制门窗做工之细致,木雕工艺之精美,一改东阳木雕自唐以来传统画面,而装饰于乐善堂的12块木板门中的锁腰板,其图案构思摆脱了模式复制的倾向,注重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与揣摩。其雕刻的从寿塔头到义乌东江桥的沿途风光全是东阳本地景点:南午岭下、岭下街、大寺下、东阳县城、麻车埠、西范、水河头、棣坊、前山口、何宅等。12个景点雕刻于12块长31厘米、宽13厘米的木板上,描绘了150多年前东阳的山水风光和民居风情,既表现了各景点的自然风貌特征,又反映了19世纪清代城乡生活的历史背景。白坦的务本堂的六块锁腰板中用浅浮雕刻有普通百姓农事的场面,平整田角、提水耘田、农夫插秧农妇送饭、晒场夫扬谷、采桑养蚕缫丝、开秤收购蚕茧等场面,黄田畈前台门上的一个深浮雕撑拱,雕了耕乐图,一个农夫带着一个小孩去扛着犁去耕地的场景。形象生动,刻画细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再现旧时社会老百姓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3.3渔樵耕读与四爱方面题材节选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穷苦出生的东阳木雕艺人,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充满向往。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被普遍的运用于东阳木雕装饰,经常在牛腿雕刻中得到反映,很多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理想的象征。渔与余谐音,有盼望生活美满、年年有余之意。往往与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涯等同起来,有渔隐之说。樵与翘谐音,比喻樵夫翘首,便能盼来鸿福,木雕艺人通过人物的衣着与表情刻画,反映了劳动者淳朴、善良、乐观的性格。耕是农家种植谷物之意,祈求国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读是寻求知识,封建科举下读书是为了取仕,在东阳现存的一些建筑中有不少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状元及第”、“五子登科”、“范进中举”等,读书致仕是封建文人的目标。在东阳明清民居博览城中就有完整的“渔樵耕读”的四只牛腿。此外,《四爱图》取材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羲之爱兰爱鹅、周敦颐的《爱莲说》及林和靖爱梅爱鹤。“四爱图”表达的就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调节浮躁心态。怀鲁一民居内的绦环板上就雕有王羲之爱鹅、王羲之爱荷等图案。卢宅肃雍堂的二个额枋中的四个雀替就分别雕有王羲之品茶图、王羲之赏砚图、王羲之醉酒图、王羲之题扇图。

除上所述,东阳木雕在构图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每一个装饰图案都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被装饰部位的的协调性。从现存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几何纹样的应用也是较为广泛,有如意纹、回纹、水纹、古钱纹、拐子纹、祥云纹、龙草纹等几十种。每一种装饰纹样都是东阳木雕艺人们经过长期的雕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产物,倾注着他们的思想情感,有着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各个木雕装饰图案都会引起我们的心灵共鸣,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气息。

项目来源: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2B097)

参考文献

[1] 东阳西坡张氏宗谱卷一 [Z].内部资料.2010. 56.

[2] 华德韩.中国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22

[3] 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4] 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5] 徐华档.中国古民居木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张伟孝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研究论文 篇3:

晋城明清古建筑的木雕装饰艺术探析

摘要:晋城历史文化悠久,古代建筑众多。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木雕装饰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我们可以在门窗、雀替、额枋、斗拱等古建筑构件上看到精美的木雕,其雕刻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文通过探析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展现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雕刻;寓意;装饰艺术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雄奇秀美的太行山水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晋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晉城古建筑遗存丰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有5490余处,近20000座,其中宋金时期的木构件建筑达到46座,享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明清时期,晋城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达到顶峰,建筑美轮美奂,装饰繁盛至极,木雕装饰使古建筑呈现出了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韵味。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种类多样,有裙板、雀替、额枋、荷叶墩、花牙子、斗拱等。其雕刻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技法之精湛,为现代人所震撼。

一、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雕刻技法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雕刻工艺精湛,常见的雕刻技法有线雕、剔雕、浮雕、圆雕、镂雕等。工匠们将这些雕刻技法混合运用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产生了逼真的艺术效果。

线雕即线刻,是在木板上用线描凹刻来表现图案的雕刻技法,以刀刃雕压花纹,线条清晰明快,加工技艺简单,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常用雕刻装饰的建筑构件有匾额、楹联、麻叶头、栏板等。

剔雕是对材料进行单面雕刻,将图案以外的地方进行较深的剔挖,让图案凸起以增强其立体效果。剔雕善于表现凹凸不平、层层叠叠的立体形象,画面内容生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常用于雀替、额枋、斗拱等建筑构件的装饰。

浮雕是在木板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显出来,使它高于周围的平面,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利用透视等绘画方法来表现立体空间。根据图案造型的深浅程度,浮雕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常用于装饰裙板、栏板、走马板、天花板等建筑构件,高浮雕常用于装饰雀替、额枋、荷叶墩等建筑构件。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通过全方位雕刻,将图案立体呈现在构件上的表现手法。圆雕的特点是雕刻精细、面面俱到、生动传神,艺术感染力极强,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木雕构件。这种雕刻手法常用于斗拱、垂柱等构件的装饰。

透雕通常被称为镂空雕,将图案周围不需要的地方镂空,多角度地对图案进行雕凿,可单面雕刻也可双面雕刻,使建筑构件呈现出通透的视觉效果和立体的画面层次感,这样木雕会更有层次、更加生动且表现力更强,观者的视线在木雕镂空处来回交替,增强了木雕的艺术韵味。建筑中多用于花牙子、雀替、栏板、额枋等构件的装饰。

二、古建筑木雕装饰的构件类型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构件类型丰富,主要体现在裙板、雀替、额枋、荷叶墩、斗拱等建筑构件的装饰上。这些构件分布在建筑的视觉中心位置,既发挥了使用功能又起到了装饰效果。木雕构件可以说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已经和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裙板

裙板是古建筑隔扇门的构件,属于小木作装修部分,位于隔扇门的下部。裙板装饰多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表面的雕刻内容多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裙板与隔心相互对应,一虚一实,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二)雀替

雀替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位于柱子和额枋的相交处,作用是承托额枋,提高柱头枋木的抗剪能力。明清时期的木雕雀替雕工细腻、繁缛华丽,多采用剔雕和镂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图案立体感强,层次丰富,是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额枋

额枋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是联系两檐柱之间的横木,上承平板枋。明清时期额枋的用材较大,超出了平板枋的厚度,这也成为明清建筑的典型特点。因其体量较大,雕刻内容比较丰富,采用多技法混合雕刻,将珍禽瑞兽、奇花异草、文房四宝、戏曲人物等题材集于一体,艺术价值极高。

(四)荷叶墩

荷叶墩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位于平板枋之上、两柱之间的中心位置,上承枋木。荷叶墩的装饰有多种形式,有的是一片荷叶的形式,荷叶翻卷,叶脉清晰,造型优美;有的则是外形轮廓为荷叶状的长形木墩,正面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五)斗拱

斗拱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是古建筑重要的承重构件,位于建筑的柱头、补间和转角的位置。斗拱到明清时期装饰逐渐变多,各个拱件雕刻繁复,有龙纹、象纹、凤凰纹、花卉纹、卷草纹等,采用浮雕、剔雕、圆雕等技法,成为古建筑装饰最重要的构件。

三、古建筑木雕装饰的寓意手法

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的寓意手法多样,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即形意手法、教化手法、谐音手法。古建筑构件通过丰富的雕刻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美好的象征寓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

(一)形意手法

形意手法即通过雕刻形象的象征寓意来表达延伸意义的手法。如松树、仙鹤象征着健康长寿,葡萄、松鼠象征着子孙兴旺,凤凰、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利用这些内容的组合,采用形意表现的手法,能够突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清代“凤穿牡丹”雀替为一对,左右对称。每块均为长64厘米,宽22厘米,厚16厘米的长方形木头,单面雕刻,图案相同,剔雕的层次丰富,镂雕的形象生动,浮雕的细节精美。牡丹花以整枝形象进行雕刻,花瓣自然舒展、层层叠叠,枝叶流畅穿插、脉络清晰。花枝从侧下方的寿石后面伸出,向左右两端延伸,一端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头朝下,花瓣卷曲,层次分明,正侧面不同角度的花瓣造型各异,将花朵盛开压弯花枝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另一端是一朵花苞,花瓣层层包裹,含苞欲放,与开放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凤凰采用镂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全方位的刻画使其羽毛层次感强,姿态栩栩如生。雀替中间雕刻了一只凤凰,展翅飞翔于牡丹花的上方,它回首望向盛开的牡丹花,在下方还有两只小一些的凤凰,从牡丹花的枝蔓间探出身体遥遥相望。整个雕刻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将凤凰在牡丹花丛中嬉戏的场景雕刻得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山海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凤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又是“德”之化身。《诗经》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爱止。”以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和好恩爱。牡丹是百花之王,也被人称作富贵之花。唐代诗人皮日休在《牡丹》诗中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代文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提到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因此,凤凰和牡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纹样。“凤穿牡丹”图案纹样表达了人们祈盼生活富贵吉祥、婚姻幸福美满的寓意。

(二)教化手法

即通过雕刻人文轶事达到规范道德、教育民众的作用。如孔子、孟子的经典语句传递了儒家思想,二十四孝故事传递了孝道伦理,戏曲故事传递了社会百态。将文字、故事、人物通过木雕的形式装饰在建筑木构件上,可以达到教以效化、民以风化的效果。

清代的“孝感动天”裙板,高66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画面中一头大象位于人的前方,呈回头观望姿势,舜的形象为农夫打扮,头戴草帽,左手持农具,右臂向前伸,好似在对大象的帮助表示感谢。画面虽然只是描写了大象帮助舜耕地后的场景,但让观者感受到了孝的力量。

清代的“鹿乳奉亲”裙板,高66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画面中一人是身穿铠甲手持弓箭的猎人,另外一人是头戴鹿角身披鹿皮的少年。身穿鹿皮的少年正抬头和猎人说话,猎人则呈现左腿弓,右腿伸,右手拿弓,左手拉弦的姿势,虽然弓和箭都残缺不存,但张弓搭箭的姿势被刻画得非常生动。整幅画面将少年险些被射杀的惊险瞬间刻画了出来,更加体现出孝心的可贵。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两块裙板均采用浮雕手法,图案内容出自二十四孝故事。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匠对二十四孝故事内容进行了艺术提炼,以浮雕的手法雕刻于裙板之上,构图严谨、疏密有序,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使画面产生秩序感。作品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远景、中景和近景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人物的安排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让人一目了然。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人们通过图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人行孝的事迹,发挥了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具有很好的教化意义。

(三)谐音手法

即通过物象名称的谐音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祝愿。如: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马和猴子寓意着马上封侯。这类木雕图案正是利用了谐音组合,将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与抽象词语进行了巧妙的移植转换,以达到理想的寓意传达效果。

清代的“喜禄封侯”荷叶墩,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3厘米。运用镂空雕、高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了鹿、猴子、喜鹊、蜂巢、树木、山石等物象,布局合理,主次有序。山石雕刻在画面的最下方,画面正中的梅花鹿正林中信步前行,鹿的左前腿前伸,右前腿弯曲回收,蓦然回首望向身后飞来的喜鹊,喜鹊姿态优美,从天而降,双翅展开,雀首抬起,雀喙微张,身体弯曲,雀尾朝上。鹿的背上骑着一只猴子,猴子的一只手抓着鹿,一只手挠着头,抬头望向身后树枝上的蜂巢。树木的枝条流畅,简简单单的两棵树,却达到了“双木成林”的效果。三只动物的眼神被刻画得明亮传神,动作姿态灵动自然,整个画面无丝毫违和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福气、官禄、长寿、喜庆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这里“鹿”与“禄”同音,猴子的“猴”与侯爵“侯”是谐音,蜂窝的“蜂”与册封的“封”同音,喜鹊的“喜”正是“喜庆”的“喜”。蜂窝高高地悬挂在树梢,寓意着来自上方的册封,喜鹊从天而降,寓意著喜从天降,鹿和猴子寓意着官禄和爵位。将这几种动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出了人们对高官厚禄的美好期盼。

四、结语

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是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代表之作,其题材广泛,技法多样,寓意深刻。古代匠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将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等雕琢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反映出晋城明清时期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已经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木雕装饰艺术已经成为晋城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晋城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会、建筑装饰、图案纹样、雕刻技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郭乐,1980年生,男,山西晋城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陈展设计和古建筑装饰。

参考文献

[1](汉)刘向,刘歆.彩图全解山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杨平.明清晋商会馆建筑的木雕装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4):108-109.

[3]张絮.浅析牡丹吉祥图案的寓意[J].大众文艺,2016(1):132.

作者:郭乐

上一篇:农村电网建设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监理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