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市场治理、政策治理手段,更依赖于具有稳定性、强制性特征的法律治理加以保障,但是,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法治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国内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粮食安全成本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国家粮食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加所导致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以合理的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应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具有管理空间的开放性、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获取信息的多元化等特征。优化中国粮食安全价值链的主要途径是:对现行粮食安全价值链进行资源整合,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历史形成的体制性成本,适度增加粮食进口。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价值链成本优化成本抑减

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不仅表现在资源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保障乏力,还表现在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长所导致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定位应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求平衡点,为了通过成本管理有效地支持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需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法方法,在粮食安全成本管理中心引入战略管理理想。本文就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其优化粮食安全成本的路径加以探讨。

1.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其核心是“成本优势”[1](P294)。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专著中列章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是战略成本管理具体化。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界。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争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国家粮食安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应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功能性定位。它要求成本管理要注重内外环境影响,其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要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相适应。

结合粮食产业的特征和粮食安全成本的功能,笔者以为,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对粮食安全价值链和粮食生产、流通、贸易及其需求趋势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的成本结构、成本配置行为进行优化与控制,从而实现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和以往粮食安全政策的绩效与代价,将成本信息贯穿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对粮食安全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粮食安全环境的目的。

2.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一切活动以保证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其主要特征如下:

2.1管理空间的开放性。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它把粮食安全成本管理纳入国内外以粮食供求信息为核心的国际环境中予以考察。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信息涉及范围的拓展及控制视角的扩大,如成本控制与约束要扩展到粮食安全成本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所倡导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在既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下,粮食安全活动要适应环境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为了真正发挥粮食安全成本的能动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中诸多的静态假设,在变动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粮食安全决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确定和实施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主动适应和驾驭粮食供求形势。

2.2管理对象的全面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整个粮食安全价值链为对象,根据粮食安全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成本目标,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相结合的特征。从粮食安全活动的环节上看,克服传统成本管理只主张结果分析的片面性,而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通过过程的控制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各个环节与粮食安全的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过程的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和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与此同时,战略成本管理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如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学研究、粮食对外贸易、政府行政干预等活动都作为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从而达到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策略。

2.3管理方式的动态性。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短期供求平衡问题,而且关系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2](P17)。传统管理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常常根据短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对成本支出方向进行随机性调整,导致政策变化无常,市场大起大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战略成本管理则立足于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不局限于单一的粮食年度分析,而是以长期粮食安全状态的变化来确定粮食安全成本配置与优化的方向,使成本配置服从于长期的粮食安全目标。此外,由于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始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展变化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2.4获取信息的多元性。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内外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库存、质量、价格等信息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以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当前,涉及国家粮食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有发改委、财政、粮食、农业、农发行等。各部门对粮食问题占有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在制定粮食调控政策上,部门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政策形成的结果往往是部门博弈的结果,哪个部门掌握的权力大,决策就会倾向于哪一方,至于形成的政策是否是最科学的选择就很难说了[3](P21)。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突破会计主体本身的限制,获得与粮食产业有关的各方面信息,为政府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系统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较强的多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成本动因、粮食安全价值链以及粮食产业在一个更大的国民经济活动价值链中所处位置进行成本决策。其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动能定位。因此,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粮食安全成本优化的路径选择

3.1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路径。

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是指将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各环节协调互动,产生协同效应和提高资源聚合质量,从而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粮食安全价值链是指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包括为粮食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粮食种植等中间产业部门;粮食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粮食安全价值链体现了粮食有关各产业之间以及与外部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即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

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就是要将被人为割断的粮食安全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合理连接和协调运行。通过整合解决以下问题:其一,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形态要素,实现粮食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价值流整合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整合。其二,整合价值链的时空分布,实现空间上的价值链整合、区域内的价值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其三,整合产业链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整合使粮食安全价值链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粮食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为降低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创造条件。

3.2建设性成本重点配置途径。

这里所说的建设性成本是指对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具有关键作用的支出和重要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建设性成本重点培植战略的基本思想是:粮食安全成本的配置不能追求在粮食安全价值链所有环节的平均分配和面面俱到,而应实现对粮食安全关键环节的重点支持。而粮食综合供给能力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的结合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自然风险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根据农业形势进行“相机抉择”的投入政策。这种做法应该改变。应通过制定稳定、规范的农业投资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分工,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是由中国粮食供求地区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从生产或储备到消费的通道及其通畅且通达时间较短粮食安全风险才能得以化解。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重点予以配置,逐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形成可靠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粮食安全的战略环节得以不断强化。

3.3体制成本持续抑减途径。

成本抑减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法以降低各项成本的措施[4](P315)。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是指通过分析粮食安全成本链上各个环节成本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途径的活动。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不是一项为应付当前出现的财政支出能力不足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一个提高粮食安全成本利用效率,在必要和可能的环节降低成本的持续过程。笔者以为,在粮食安全价值链上抑减的成本项目是体制缺陷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体制成本。长期以来,政府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委托—代理制度的设计导致了较高的体制成本。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管是在粮食收购环节、批发环节,还是粮食对外贸易,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但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做法并没有改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使粮食储备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实施粮食储备代理经营招标制度。逐步改变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办法。由政府委托申标企业代理粮食储备,不论国有粮食企业还是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都可以参与招标。政府作为委托方支付代理费用,仓储企业因承揽储备粮保管业务而获得相应的储备费用。

战略成本抑减的另一个方面是过高的粮食储备成本。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国家储备粮目标错位有直接的关系。从国家粮食储备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日益成为专项储备的主要目标,使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偏离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而出现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将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减少国家储备规模的趋势,各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储备的规模,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储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根据笔者的测算,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规模是合理级储备规模的5倍以上,因此,降低粮食储备规模是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重要途径。

3.4适度增加进口的路径。

在国内粮食生产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意味着支付较高的粮食安全成本,相当于牺牲部分经济安全来保障粮食安全。为了选择成本较小的供给模式来实现粮食安全战略,应该采取控制产量与适度增加进口并举的战略。

适当控制粮食生产总量,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张平衡状态,对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众多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5](P31)。这是由于,较高的自给率是以恶化环境、牺牲经济和社会福利为代价的。适当控制产量有利于减少盲目追求产量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的环境代价。对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的地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尽管暂时可以增加产量和消费量,但随之带来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迅速下降;在总面积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也跟着下降。过度开垦还必然在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同时造成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和农民收入的下降,从而限制了它通过市场交换区的食品补充供应的能力[6](P142)。因此,适当控制产量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笔者认为,有必要实施“存量立足国内生产、增量面向国际市场”的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前提,保持每年粮食产量大体上稳定在当前规模(存量)不变,通过逐年扩大粮食进口规模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粮食产量大体稳定的同时,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生产保证口粮供给的比重,降低用于工业用粮的产量,形成立足国内确保口粮供给,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工业用粮缺口的格局;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条件允许情况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粮食贸易依存度,将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需求总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笔者认为,小于10%的粮食贸易依存度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可以缓解国内粮食僧产的压力,降低粮食安全成本。

参考文献

[1]乐艳芳等.成本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宏宇.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J].新视野,2005(5)

[3]鲁晓东.2007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北京:调研世界,2007(7)

[4]王志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4(8)

[6]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化的政策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赵予新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研究进展

摘要: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市场治理、政策治理手段,更依赖于具有稳定性、强制性特征的法律治理加以保障,但是,目前中国粮食安全的法治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国内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文章基于全产业链的研究视角,从国内外学者对于粮食安全的内涵转变与维度解析出发,回顾了近年来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规范及其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粮食安全法治路径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粮食安全;全产业链;法治保障;路径

粮食安全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普通商品一样,粮食的供求关系首先由粮食市场自发调节和自我治理;但是,作为特殊商品,粮食市场的自我治理很难既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又保障粮农的经济收益,因此政策治理成为必需;但是政策治理因其短期针对性、灵活多变性和弱质规制性,而难以将粮食安全相关行为主体的基本权利、责任和义务加以明晰与规范,因此法律治理成为必需。然而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粮食生产安全、储备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的具体目标,形成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为此,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的研究视角,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完善粮食安全法治路径的研究方向。

1 粮食安全内涵研究

国外大多数研究倾向于从食物的供应、获取和利用三个方面诠释粮食安全 [1-2]。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和领导人一直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形成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文件与中长期规划[3]。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作出规范,从法律层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粮食安全观也在逐渐发生演变,主要聚焦于以下视角[4-5]:一是从粮食本身的内涵理解粮食安全,强调“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二是从强调数量到兼顾质量的粮食安全转变;三是从国内与国外的供给渠道角度理解粮食安全;四是从宏观(国家)、中观(城市)、微观(家庭)三个层面理解粮食安全。但是,粮食安全是内在系统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持续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实际上需要涵盖粮食全产业链。

2 全产业链上的粮食安全现状研究

2.1 粮食生产安全现状研究

学界发现保障粮食安全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数量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情况较为严重,极大制约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甚至会导致粮食结构性安全问题[6];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粮食需求增加,耕地面积不仅很难增加,还会因为城镇化占用土地、大量撂荒等而减少,并且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的凸显使得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粮食生产能力降低 [7];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的落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为此,学界与政界从缓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寻求突破[8]。此外,学界也愈发重视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支撑对于提升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发现我国仍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短缺、现代化装备普及率低、科技成果储备及转化与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9],同时农业数据系统也面临着收集困难和缺乏完整两大难点,亟待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信息平台以提升监管实效[10]。

2.2 粮食储备安全现状研究

一方面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充足的粮食储备与供给在粮食安全及价格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1],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粮食储备能力仍然存在的不足与瓶颈[12-13]:首先,粮食储备基础设施的落后造成了粮食储备特别是地方粮食储备不达标,由此也引发了大量粮食超期储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其次,粮食储备布局不合理,产区和销区之间的利益摩擦影响粮食安全供给,尽管中国较早时曾提出并实施过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但是由于受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储备成本利益的限制,目前粮食储备大部分仍集中在主产区。

2.3 粮食流通安全现状研究

部分学者[14]从产业的角度,指出由于粮食产业的弱质属性使其在所有的部门内部与其他产业竞争要素和资源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四大粮商均积极布局全产业链这一能使得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对接的产业模式,国内粮食市场却因尚未能完全形成该模式而不断遭受冲击[15]。还有学者[16]聚焦于贸易(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的角度,强调近年来粮食进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得中国的粮食贸易更容易暴露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与价格风险之中。与此同时,国内粮食贸易也呈现出明显的条状分割状态,地域性严重[17]。为此,要进一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式的市场体系[18]。

2.4 粮食安全需要法治保障

尽管市场基础建设基本完善,市场手段成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首选方式,但由于其存在诸如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的缺陷,导致在现实中通常会出现局部无效而保障失灵;尽管政策的支持与调控体现在生产、分配、储备、运销、推广等多个环节,采用的措施包括补助、补贴、配送服务、物质支持、税费减免等诸多方面,但其毕竟要受到自身时效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约束而减弱了政策效果[19]。通过法治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法治国家广泛采用,原因在于法律具有稳定性、强制性等政策与市场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20],同时粮食安全问题的公共利益性质使其必然需从国家法治层面加以保障 [16]。

3 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规范现状与对策研究

首先,我国缺乏一部全面、综合的粮食安全基本法来指导和规范关于粮食安全生产、储备、流通等各环节、领域的行为,且粮食安全立法数量不足[21]。为此,学界指出应首先纠正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行政力量的错误观念,树立法律保障粮食安全的理念,为其提供系统的立法指导[22]。其次,我国的大多数粮食立法均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的,立法水平较低,且法律法规缺乏全面协调性[23]。为此,学界指出应确保粮食安全基本法的权威性,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粮食安全保障法》 [24],并整合与协调现行粮食安全法律規范中相互冲突之处,修改与完善同时代背景、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规范[25]。最后,我国现行的粮食安全立法规范难以应对新形势、新技术的冲击。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粮食价格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由“高地”变为“洼地”[26],跨国粮商迫切期望占领我国粮食市场、收购我国粮食企业,对国内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将对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27]。

4 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从粮食受援国转变为粮食援助国,并且我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保持着上升态势[28],但是主要还是依靠短期、临时、非市场、“黄箱”补贴等政策措施或行政手段来达到预期生产指标[29]。而在依法治粮的执行情况方面,仍然缺乏严格、系统的粮食安全执法体系,具体表现为粮食安全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的树立不够、执法体制和执法机制的创新不足、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薄弱等[30]。良好的粮食安全执法体系实际上有赖于粮食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为此,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31-32]:首先,提出坚持法治理念,在法治粮食建设中提高粮食流通监管水平等监管理念;其次,搭建体制科学、责任严明、执法严格的监管体系;再次,采取在命令控制监管的基础上引入激励性监管和协商性监管等监管方式;最后,提出督促收购预案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的相互制约和相关监督。除此之外,学者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在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中承担更积极的责任,明确粮食安全保障的目标,形成完善的粮食市场治理体系[33]。

5 结论与展望

首先,在具体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鲜有研究能够基于粮食全产业链的视角系统性地探究,更忽视了这三大维度的安全保障需要借助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治手段,以及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构建。其次,关于粮食生产安全、储备安全、流通安全与粮食法治关系的讨论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实践操作、对策建议层面。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对三个维度安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最后,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立法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实践问题出现”—“法律制度构建”—“治理某类型问题”的被动、跟进式立法模式和应急、问题导向式的治理范型,但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而诟病不断,现代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核心理论在立法领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PINSTRUP-ANDERSEN P. Food security: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J]. Food Security, 2009, 1(1):5-7.

[2] BARRETT C B. Measuring food insecurity[J]. Science, 2010, 327(5967): 825-828.

[3] 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4.

[4] 孔祥智.农民合作社的内涵与发展趋势[J].中国乡村发现,2016(6):38-41.

[5] BARRETT C B. Chapter 40 Food security and food assistance program[J].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2: 2103-2190.

[6] 曹峥林.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马晓河.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世界农业,2016(8):238-241.

[8] 杨宇.张民:把“贵族肥料”撒遍广袤农田[J].中国农村科技,2016(12):54-57.

[9] 孙江超.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及政策建议[J].管理学刊,2019,32(6):28-35.

[10] 常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矛盾剖析及破解策略[J].江淮论坛,2019(5):43-48+77.

[11] 普喆,郑风田.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研究:基于库存消费比视角[J].农村经济,2020(7):78-85.

[12] 贾晋.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历史演进、制度困境与政策优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2(9):97-102.

[13] 刘甲朋.中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4(7):57-60.

[14] 吴征光,李德,叶静.江苏省粮食产业发展调查[J].中国粮食经济,2018(4):51-53.

[15] 狄强.基于效率与安全相协调的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18(2):22-27.

[16] DUKE J M, MALCOLM S A. Legal risk in agriculture: rightto-farm law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7, 75(2/3): 295-303.

[17] CUMMINGS R, RASHID S, GULATI A. Grain price stabilization experiences in Asia: What have we learned?[J]. Food Policy, 2006, 31(4): 302-312.

[18] 唐華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4-10+110.

[19] 蒋和平,朱福守.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现状和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6):8-14.

[20] BERCHIN I I, NUNES N A, DE AMORIM W S, et al. The contributions of public policies for strengthening family farming and increasing food security: The case of Brazil[J]. Land Use Policy, 2019, 82: 573-584.

[21] 應松年.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6):40-56.

[22] 窦晓红.粮食安全立法思考[J].经济师,2011(1):95+98.

[23] 徐宜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法律保障比较[J].世界农业,2018(12):81-85.

[24] 冯琳.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律途径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29-31.

[25] 李蕊.中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理路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0(8):123-132.

[26] 姜长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J].经济纵横,2018(2):91-98.

[27] 胡非凡,吕新业,吴志华.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创新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6(3):87-92.

[28] 金三林,孙小龙.加快角色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J].世界农业,2019(3):12-17.

[29] 李兴国.我国粮食安全的法律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26-30.

[30] 冯汉坤.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比较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7-52.

[31] 李万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粮食流通监管水平[J].中国粮食经济,2016(5):48-49.

[32] 曾志华.双管齐下:中国粮食安全监管的方式转变[J].河北法学,2013,31(9):164-170.

[33] 叶兴庆.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J].农村工作通讯,2020(13):52.

Research Progress on Legal Guarantee of Foo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Industry Chain

Zhou Qiyu1, Li Ning2, Cao Baoming3, Zhao Xia3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of Food and Material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Grain Economy, Nanjing, Jiangsu 210003;3.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ood security and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03)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Legal guarantee, route

作者:周琦宇 李宁 曹宝明 赵霞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3:

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摘 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物质,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粮食安全。自“粮食安全”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内涵一直被不断丰富,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意义

司马迁说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食品,也是特殊的商品,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要狠抓粮食问题。时代在变化,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要充分有效地保证粮食安全就要非常清晰地了解什么是粮食、粮食安全,以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

对于一个人来说,粮食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充分维护好粮食安全反映了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粮食安全,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粮食。广义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且能够食用的物质都属于粮食。狭义上的粮食概念是谷物即稻谷、麦类、粗粮三大类。农业百科全书把粮食的概念解释为:“谷类、薯类、豆类这些能够提供粮食的农作物,主要成分是淀粉、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在弄清了粮食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着重了解一下什么是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扩展。粮食安全的概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首次提出

1972—1974年世界各粮食主产国和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全球粮价上涨了近两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遭受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这是二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粮食危机。针对这种情况,1973年11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宣言——《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罗马宣言》,这个宣言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任何时候所有人都有能力获得充足的维护生命和健康的食物。”但是这一概念比较宏观,于是粮农组织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储存量在同一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这个范围内,才达到了粮食安全。这也是在提醒各个国家要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保证粮食储备。

(二)粮食安全内涵的丰富和扩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都有所增加,但饥饿仍然存在。在这种国际和社会背景之下,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只顾着生产粮食和储备粮食,还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群获得食物的能力。1983年2月,粮农组织在粮食国际首脑会议上把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定义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所有人随时都能买得到且能买得起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食物。这里的粮食安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足够多;二是粮食供应相当稳定;三是对粮食有需求的人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实现粮食安全既要保证足够多的粮食产量,又要保证合理的粮食供给,还要注意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就是说,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方面,才实现了真正的粮食安全。与旧概念相比,这个粮食安全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也更加明确。

(三)粮食安全概念的基本确定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粮食供给能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粮食的卫生和营养层面。1993年粮农组织再次定义了粮食安全的含义,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有能力获得既安全又富有营养的食物,用以维持健康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使食物中残留有害物质,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1995年10月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世界粮食大会各国行动计划》再一次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充分阐述,这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富有营养的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健康的膳食需要和合理的喜好。”对粮食安全的新界定使这一概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和储备以及增强人民购买力的前提之下,还突出强调了粮食的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随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知道从1973年“粮食安全”这个词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完善和扩展。纵观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得出粮食安全丰富的内涵是由从笼统单薄到逐渐丰富的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迹可循的过程,其含义从最初只提到数量安全到增加了质量安全,最后发展到粮食的生态安全,这也是我们对维持生命、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需求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1994年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粮食安全”,即“能够提供给所有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受饥荒蹂躏的中国人民必然对粮食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早在《礼记·王制》一书中就记载了:“耕三馀一”。“富国必以本业”“积贮,乃天下之大命”……諸如此类论述,在我国古典文籍中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粮为纲”“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以保障粮食自给、丰富粮食储备为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为保证粮食供给,我国开始逐步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且这一改革极富成效。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从2003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锁定三农问题。增加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支持,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人民始终重视粮食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具有政治意义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一切物质都替代不了的重要物质。

首先,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尽管1997年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宣言》中明确规定各国不能将粮食作为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的筹码,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时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进行有目的性的政治外交,他们通过粮食进出口、粮食援助或者其他方式干预别国的内政和外交。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资料指出,美国对一些粮食不足的欠发达国家相当于拥有生杀大权。前美国农业部长更是很直接地说道:“粮食是制约其他缺少粮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件武器。”1985年6月,德国的《每日报》发表一篇名为《粮食代表着力量》的文章,指出:粮食是极为重要的原料和战略武器,这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比不了的。

其次,粮食是政治斗争的筹码。美国前国务卿就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所有人。”加拿大《苹果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指出:“粮食是外交中的有利筹码。”粮食封锁禁运、粮食援助以及限制进出口是被一些大国经常利用的外交手段,1965—1967年间,美国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这一举措最终迫使印度在美国侵略越南战争中站在中立一方。由于粮食是石油输出大国非常重要的物资,因此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取囤积粮食的方式,目的是迫使这些石油大国屈服于自己。20世纪80十年代,“粮食武器论”盛行,美国把限制粮食出口作为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大手段。

(二)粮食安全具有经济意义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粮食安全又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经济性。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变化,而农业生产的变化又表现在粮食生产状况的变化。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中其他非农业部门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增加就业。粮农的首要经济来源就是粮食,多数农民通过粮食生产来实现“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如果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可以使农村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其次,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当粮食这个最基本的需要被满足时,人们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此时粮食问题常常会被其他问题所“屏蔽”。然而粮食问题常常会扩散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问题,这时其他社会问题就会退居其次。粮价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前提,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都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和80年代末我国出现的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不平衡有关。

再次,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充足、经济福利不受损害、经济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安全还包括水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人才资源安全等等。

(三)粮食安全具有军事意义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及时为军队供应粮食,就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每逢战乱年代,粮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子在《治国》中写道:“粟多者国富,国富则兵强。”曹操认为安邦定国首先要兵强食足,所以在官渡战役中,曹操烧毁了袁绍的大批粮食,最终以少胜多。唐朝陆贽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中,充分肯定了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曰:“备边足戎,国家之重事;理兵足食,备御之大经。”20世界60年代,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备战,人民军队必须先吃饱饭才能打仗。备荒,地方一定要有粮油储备,遇到荒年和战争总依赖国家接济是不行的。为人民,指的是国家积累也要有个限度,要为口粮还不够吃的人着想。

事实证明,充裕的粮食,是对抗自然灾害和战争的重要武器。对于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大、然而资源在一定情况下受到制约,更应该把粮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獻:

[1]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付恭华.李小云.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新保障模式[J].求实,2013(12).

[3]翟虎渠.钟甫宁.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文胜,王文强.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09.

[5]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

作者:陈晨

上一篇:护患交谈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海外农业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