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模式论文

2022-04-25

摘要:“互联网+”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领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运营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行业拓展了推广和融资渠道,也为技术及理念的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互联网+”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步。本文对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模式论文 篇1:

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现有商贸的流通服务模式。本文结合奎屯市实际情况,分析了信息化在奎屯市商贸流通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制约奎屯市商贸流通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因素,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规范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 商贸流通服务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號:F7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信息化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关联度、低物质消耗的先导战略性产业。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融合体现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渗透、改造和提升。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对商贸流通服务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建设,我国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已取得飞速发展,以IT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商贸流通服务领域,推动着服务业结构升级,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奎屯市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成为推动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奎屯市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也因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奎屯市商贸物流服务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奎屯通信系统是新疆北疆区域的通信传输枢纽局、交换的关口局、数据的核心局。在奎屯辖区内,光纤骨干网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四家运营商的光纤网络。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家已经在奎屯市形成了GSM、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2G、3G和4G网络以及WLAN全面覆盖城乡主要生活区域的无线网络。根据2015年底的统计结果,奎屯市固定电话用户10.37万户,奎屯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7.65万户,其中3G用户23.7万户,4G建设已经全面开始,基站建设数量达900余个。奎屯互联网总出口120G,集团客户互联网接入完成100%覆盖,通过专线接入互联网的集团客户共计667家,家庭网络接入家庭数量达到5.72万户,其中光纤宽带4.7万户。

2.2 BtoB和BtoC模式下的电商平台建设

奎屯市是我国唯一拥有面对中亚五国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的城市。2012年4月,奎屯市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34个挂牌基地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城市。新打造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亚欧国际物资交易中心”由中国(奎屯)-乌兹别克斯坦物质原材料交易系统、亚欧e商快递消费品电子商务系统组成。截至2016年奎屯市注册的规模以上电子商务企业19家,总注册资金达1亿元以上,电商企业累计销售额达1.3亿元。

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奎屯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2016年5月正式运营,面积3964平方米,园区设有众创空间、电子商务孵化器、亚欧E购?保税直购体验中心、众创咖啡等区域。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0家,就业人数111人。

瑞豪电子商务产业园2015年8月试运营,以“三大中心,五大产业基地”为规划进行项目建设,占地面积116亩,总投资8亿元。以销售新疆农产品为主,以“买全疆,卖全国”为理念,对全疆特色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园区建成后将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截至2016上半年园区电商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商务部联合建成有中国西部首家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九正电子商务公司及海纳通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都是通过在线交易、线上撮合、线下订单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销售,2015年该企业建设的九正丝路商城家具建材线上交易额达4500万元。亚欧国际物资交易中心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年累计进出口成交金额1200余万美元。奎屯鸿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依托线政府惠民工程“奎屯市社区便民直销店”,创新打造了互联网+社区电子商务模式,2014年9月正式上线,解决“最后一公里”社区电商配送问题,累计交易额超过150万元。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为精准扶贫与开干齐乡共同成立农村电商合作,解决农产品进城问题。今年上半年通过网上预订开干齐乡无公害蔬菜,销售额超过60万元。

3 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奎屯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商贸物流业坚持“贸易先行,产业联动,两头在外”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新疆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依托电子商务、进口保税、出口监管三大平台,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百亿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对外经济为导向的商贸物流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辐射北疆边境口岸的桥头堡作用,依靠大交通,拓展大物流,推动大产业,大力实施对外开发战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加快培育综合保税区、北疆汽贸园、欧亚国际物流园、金谷国际物流园、传统专业市场5个年商贸物流集聚区。努力把奎屯打造成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的增长极,自治区、自治州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和丝绸之路新驿站。2012年奎屯市被国家商务部批复为新疆5个商贸物流中心城市之一、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首批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服务示范市。截至2016年8月,奎屯市属商贸物流企业共12674家,注册为公司的共有1892家,个体共有10031家。总注册资金226.5亿元。商务服务企业共416家,总注册资金12.4亿元,总产值7005万元,总税额144.3万元。

4 制约奎屯市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因素

4.1 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着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

虽然奎屯市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一直比较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和疆外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应用较为分散。尽管部分商贸物流服务企业应用信息化水平较高,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強。

4.2 传统经营思维方式影响着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

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贸流通服务业也在日益发生着巨变。传统的多级分销局面日渐被互联网直销及社区连锁直销所替代。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变革,奎屯市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带来的潜在因素及影响预见不足,安于现状,似乎仍保持着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二是部分企业对如何信息化投入建设后能否产生效益或何时能产生效益多有顾虑;三是部分企业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都仍停留在以往的管理营销状态。如果商贸流通服务企业不及时跟上市场形势变化,转变传统经营思维模式,将传统经营与“互联网+”融合,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4.3 缺乏具有规模效应的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制约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

虽然2016年上半年奎屯市电商企业累计销售额达1.3亿元,但奎屯市的电子商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注册的规模以上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9家,且整体规模都较小。缺乏一个能够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广泛的电商平台,给奎屯市的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4.4 传统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投入及人才引进不足制约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

目前,奎屯市商贸物流服务业在计算机普及、互联网接入以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总体上企业对信息化投入仍然偏低,利用现有网络和软硬件信息设备进一步拓展信息化应用的企业很少。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电子商务类型的技术型人才相对较少,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

4.5 发展信息化融资渠道少、投资乏力制约商贸流通业与信息化融合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系统工程,存在一定风险,使服务流通领域部分资金缺少的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犹豫不决、顾虑重重,成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一大障碍。奎屯市从事商贸物流服务的多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筹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第三方借贷进行融资。而银行等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持有谨慎态度,使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较为困难。

5 提高奎屯市商贸流通服务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措施

5.1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奎屯市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战略任务,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商贸流通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快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等的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领域的融合。整合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应用,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运用现代信息化方式和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现代连锁经营、共同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推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条码技术、时点销售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的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5.2 制定人才培养策略

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区内外信息化先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智、引智相结合,借助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对口省份在信息化领域人才交流培训合作。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吸引区内外高层次人员到奎屯创业。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奖励表彰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新路子,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5.3 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加快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借助奎屯市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优势,在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力推行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理念,推进服务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实体商业与虚拟商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奎屯市西区现代国际物流集聚区、北疆汽车机电贸易集聚区、中亚金谷综合物流集聚区、欧亚国际物流集聚区、火车站传统物流集聚区五大物流园区管理机构自我搭建或组织搭建全园区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资源,联通信息孤岛,推动信息对称化,大力发展电子结算、电子交易、网上商城(市场)等。

5.4 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信息化与商贸物流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在金融融资服务、财税减免、创业服务和人才引进、项目扶持等方面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措施。对规划建设的相关重点项目,在土地供应、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设立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大力支持商贸专业市场板块与商贸物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扶持标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配套产业链的建设。

6 结语

信息化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信息化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运用,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服务业领域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商贸物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创新步 伐,开创奎屯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5-07-04.

[2] 韩芳.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技术改造应用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4(12).

[3] 柳思维.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我省商贸流通发展的几点思考[EB/OL].湖南省参事室官网,2016-09-01.

[4] 姚显霞.河南省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3(11).

作者:张玉辉

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模式论文 篇2:

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的战略路径分析

摘 要:“互联网+”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领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运营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行业拓展了推广和融资渠道,也为技术及理念的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互联网+”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步。本文对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  互联网+  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號:F32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是深化农业改革的重要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研究农业经济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途径,是当前农业经济稳定、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点。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将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实现农业经济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保驾护航。

1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做好信息数据的整合和处理,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从而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互联网+”模式是信息时代发展下的重要产物,通过该模式的运用,使产业与数据、网络间的连接性更加紧密,为产业发展营造全新环境,进而为我国实现智能化、产业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农业产业变革提供了保障。网络技术对农业资源实行了整合和优化,对产业结构予以调整,从而推动农业向着产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有生产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生产智能化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生产要素及现有资源予以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农业技术;信息化发展则是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以此促进农业与企业间的连接,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2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农业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备要素。随着我国改革作业的深入,工业生产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农业经济的发展地位受到影响,为更好地推动农业基础产业前行,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稳固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现有资源实行有效整合,优化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2 有利于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必然之路,这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时代下,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构建的重要目标,这对于我国达到小康社会发展要求,增强基础实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进而为乡村建设,经济效益的增大贡献力量。同时,信息化时代发展下,要求我国农业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建设加快农业改革进程。

3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 “互联网+信息”模式

“互联网+信息”发展模式做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互联网因其具有覆盖范围广、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助力,并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实时共享。

首先,“互联网+信息”发展模式建立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存储技术,将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信息数据展开全面收集与整合工作,并建立涵盖农村耕地情况、土壤资源、区域气象资源、产业状况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农业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的农业基础资源数据库,促进农业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加快数据分析速度。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对农业生产区域内的气候、地质条件等数据实行整合分析,且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栽种时间和栽种范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再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农产品产能予以监测,改进产品供应质量。

最后,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对信息实行细致划分,便于企业及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查找数据,为后续决策及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3.2 “互联网+生产”模式

一是建立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将云计算、物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构建信息、感知、传输、控制与监测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加大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农业生产中产品质量检测速度、实现了产能及耗能的分析和监测,全面改善产品供需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生产逐渐向着规模化、节约化的方向迈进,做到智能化管理。

三是完善智能农业生产模式。在对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土壤、气候、植保、栽培等数据信息实行收集和整理,且构建完善的知识库体系后,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式,设置农业生产智能化决策系统,指导农村农业生产品种布局,科学种植。

3.3 “互联网+销售”模式

“互联网+销售”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该模式下,通过电商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省略了中间的销售环节,实现了生产基地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降低了销售成本。

首先,利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其次,打造区域性销售平台。结合区域特色及优势,进行农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向用户提供更多农产平信息。最后,建立客户体验服务区。以客户为核心,创设互动营销体验区,提升农产品的互联网化水平,且通过网上商城、网上直营店的构建,加大用户体验力度,做好品牌形象推广。

3.4 “互联网+技术”模式

“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农业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该模式下,一方面改进了农业技术线上服务质量,以线上模式进行农产品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并通过其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知识智库的建立来完善农村智能化管理平台,为农民生产中提供充足的信息及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模式。通过线上交流平台,还可及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予以表述,进而得到有效地解决措施,革新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水平。

3.5 “互联网+创新”模式

“互联网+创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创新升级。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创新优化,农业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互联网+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将农业与旅游、健康养生、文化等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扩展农业发展渠道,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资源的整合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性的特征,进行营销模式及营销渠道的拓展,加大企业及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同时也可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的便利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为相关机制及运营模式的革新收集充足数据。

4 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路径

4.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化发展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技术也在日益完善,而为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在新时期发展下的适应性,需要加大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力度,推动农业不断向着精准化的目标迈进,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生长中所需的光照、土壤、温度、水分等一系列指标数据予以收集和整理,并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做好相应地分析工作,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参数,从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改进农产品质量。

4.2 加大电子商务推广力度,提升营销水平

以互联网为媒介,加大农业电子商务的推广力度,构建和应用完善的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的顺利营销。再者,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为农业电商发展提供支持和鼓励,从而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加快农业前行脚步。为了促进农业与物流企业间的联合作业,加快农产品对外流通速度,还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精准化管理模式,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力度,注重对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管控,全面掌握农产品的运营水平。

以往农产品在销售中以单一营销模式为主,而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多种电商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农产品的分销,再加上电商平台覆盖范围较广,可有效提升农产品销售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样重要的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也做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达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4.3 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封闭性和自给性较强,小农经济思想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农村,互联网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对此,应集中力量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以期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建设中,政府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关注农村的网络通讯质量,同时不断扩大农村网络的覆盖面,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为互联网的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主要群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相关部门需要着重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建立科学的农民培训制度,注重农民生产经营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文化教育,以期培养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现代职业农民。

5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有必要结合时代需求,对其经营发展模式实行优化和创新,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促进“互联网+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全面革新农业技术,以有效增大整体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王秀云,陈秀梅.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途径研究[J].吉林农业,2017(12).

郭建平.農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04).

李仪.“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6(09).

杨建利,邢娇阳.“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8).

作者:扶清香

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模式论文 篇3:

军垦第一场:激发民力再起跑

“推进农垦改革关系到每一位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不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唯有大力推进农垦改革,才能打破枷锁,取得进一步发展。”2018年春,在黑龙江省八五〇农场解放思想促改革动员大会上,场长刘佳明对全场党员干部说。

八五〇农场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平原腹地,坐落于完达山南麓、穆棱河北畔,是1954年王震将军率领铁道兵亲手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铁道兵军垦农场,故称军垦第一场。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奋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断发展,昔日亘古荒原的军垦第一场如今已拥有万顷良田,跻身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行列。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八五〇农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化改革的必要前提,精准制定、实施、推进大营销战略,并以最大限度将绿色资源禀赋转化成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农场也因此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农场)和首批黑龙江垦区卫生小城镇。

作为农场领导,刘佳明认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推进农垦改革关系到每一位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从地窨子到林中城

87岁的郝振武是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十万复转官兵之一。

他回忆起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时的场景说:“建场初期,住的是马架子、地窨子,第一任场长余友清组织职工挖出日寇营房废墟下100多万块旧洋灰砖,修建了西岗场部,才盖起了虎林县第一座四层大楼。”

而如今,走进八五〇农场场部,楼房林立,街道整洁,绿树成荫。

目前,农场各类建筑物总面积达89.9万平方米,住宅总面积53万平方米,主干路全部实现硬化,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集中供热面积覆盖80%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实现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规划构想。

近年来,八五〇农场本着满足民生需求的宗旨,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先后建设2500平方米双老活动中心、5万平方米星城公园、多功能职工活动室、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可移动冰场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农场还在公园设置了演出舞台和4201平方米的广场,配备了室外全彩LED显示屏,在林间隙地安装了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完成文化宫综合改造,设置了影剧院、图书室、健身房、乒乓球室等活动设施。

随着城镇建设硬件不断完善,职工业余文体生活软件也得到提升。八五〇农场退休职工姚长兰现在是农场夕阳红健身队的队长,她的健身队里有100多名爱好文艺演出和健身运动的退休职工,每年农场的大小文体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姚长兰说:“今年4月我们参加了农场的广场舞大赛,5月参加了健身徒步走活动,7月参加了广场文艺演出月表演。”

为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场职工精气神,八五〇农场发挥九大文体协会作用,弘扬传统节日,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

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提高了,也促进了城区环境改善,城镇内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城镇建设成果惠及每一名职工。

“原字号”困境突围

2006年,因为看好粮食市场的发展前景,于文彬从辽宁鞍山来到八五〇农场二次创业。凭借诚实守信、经营有方,她用了12年时间将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的小烘干厂,发展成年产值超亿元的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

夏季是稻米加工企业生产淡季,但在华彬粮油经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每天都机器轰鸣,一袋袋包装精美的优质大米刚下生产线就被装上八五〇内陆港的运输车辆,等待通过铁海联运、路铁联运等方式发往全国各地。

公司总经理于文彬说:“近年,公司将发展重点放在完善销售网络上。不仅在天猫、京东等线上商城开设了旗舰店、专卖店,还在全国30个城市设立销售代理机构,在1500家中高档超市设立销售专柜。”

农场的粮食品质好,但缺乏有效营销网络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难题。为破解“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的问题,走出“原字号”困境,八五〇农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大营销战略。

农场培育壮大辖区内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农场重点扶持“八五〇”、“绿垦”两个品牌,通过参加广交会、绿博会、农博会等国内大型展会,采取新媒体、传统广告、地面推广、网上旗艦店、网上直营店、线下体验店等措施,展示企业形象,助推品牌推广,培养稳定的消费群体。

目前,农场构建起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

同时,农场利用专用铁路线,发挥八五〇内陆港的物流运输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物流产业。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探索多种渠道运输模式,努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集装箱运量。

通过一系列措施,八五〇绿色粮食品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八五〇内陆港也迎来发运量新高,截至目前还有1万吨大米和10万吨玉米等待发往全国各地,运输量同比增长80%。

生态农业交响曲

走进八五〇农场第七管理区的卫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一栋栋蚯蚓养殖大棚映入眼帘。

畜牧小区废弃的牲畜粪便被均匀整齐地堆在蚓床上,再铺上秸秆和稻草就形成了饲养蚯蚓的最佳环境。

公司经理许晓明介绍:“养殖基地的蚯蚓都是经过特殊培育的品种,在温度和水分适宜的情况下只需要20天左右,就能完成从牛粪到蚯蚓粪的转化。这个蚯蚓养殖基地每年可以处理1万吨畜牧小区废弃的牛粪,产出2000多吨有机蚯蚓粪。”

将畜牧小区产生的牛粪变废为宝,成功转化成蚯蚓粪有机肥料,再添加适量的生物菌剂,经过烘干、造粒、包装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形成蚯蚓系列生物有机肥料,从而部分替代化肥投入农业生产。

这是农场按照农业“三减”政策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体系而采取的措施。

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的种植户林会有是这项措施的受益者。今年,他在农场引导下,把自家230亩水田全种上了优质品种——寒地香稻,并签下供销订单。

按照订单要求,他必须施用蚯蚓系列生物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只要种出符合绿色生态要求的高品质水稻,厂家会以每斤比市场价高0.5~0.6元的高价全部收购。

“以前种地产量就是效益,如今不一样了,消费者都认准了品质高、绿色健康食品,现在质量才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 林会有说。

2018年,八五〇农场按照中央制定的农业政策,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提升粮食品质为主线,落实农业“三减”面积8.5万亩,其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应用6268亩,应用蚯蚓系列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两万亩,应用高效低用量药剂、生物农药、新型助剂等5.87万亩,全面落实节水控灌技术;通过全国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35万亩,申报有机食品认证3800亩。

农场还购进自动化监控设备,建立农田综合监测系统,运用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将气象、墒情、病害、虫害信息等通过网络平台发给管理人员和种植户,有效指导种植户科学种植。

这样,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又初步实现了农业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作者:董金虎 张海波

上一篇: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论文下一篇: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