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18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在融媒体时代及时转变传统认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重新对角色进行有效定位,从而更好的顺应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在今后的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广播节目主挣人全面参与其中。要树立个性化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和网络受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 篇1:

浅析网络背景下广播节目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趋势

摘要:现阶段,互联网、4G等新兴媒体持续发展,给传统广播节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广播节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以此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本文从网络大背景下广播节目的生存空间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创新广播节目模式、吸引听众参与互动、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新技术等措施,希望实现广播节目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背景;广播节目;生存空间;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展势头良好,移动电视、手机报等媒体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对于广播节目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发现生存的要点内容,立足于广播节目自身的优势,增强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并且维护听众群体,开发全新的听众,更加注重动态化新闻的播报,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一、网络大背景下广播节目的生存空间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当中,传统的广播节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舆论引导功能与发布权威信息的功能。与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较,属于一项十分显著的优势,也是网络大背景下,新兴媒体不具备的。因此,广播节目还有一定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由于受到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许多广播节目都存在生动性不強、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即使是这样,传统的广播节目仍然属于一种较为简单的传播手段,在司机、农村与工人当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递的信息与内容亲和力较强。

所以,广播节目只有立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分解,并穿插新闻信息,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广播节目的受关注度。

二、网络大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广播节目模式,吸引听众参与互动

在舆论强化的过程中,广播节目要认真报道,并选择合理的题材,保证节目内容的合理性与趣味性。由于时政新闻的话题比较严肃,因此广播节目不仅要做好宣传工作,还应当注重舆论的引导。在采编的过程中,表现手法应当更加多元化,题材也应当更加短小精悍。此外,利用广告、片花等元素,使听众能够了解到丰富的节目内容与时事新闻。

此外,广播节目的本土化会吸引更多的听众。采用方言播报节目的方式曾经在电视节目中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但是在广播节目中,却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如果能够将方言引用到广播节目当中,就能够吸引听众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以此逐步扩大听众范围。由于方言具有接地气、幽默诙谐等特点,能够将节目故事的内容讲述出来,还能够保证听众群的固定性。

(二)发挥传统广播声音优势,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新技术

首先,对于广播节目来说,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对网络传播的重视程度,并实现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基于宽带网络普及与网速加快的背景下,人们可以从网络平台中收听广播,也就是常说的在线广播。大部分网络传播信息都是来自于高端听众与听友群,表达的观点也更加明确,敢于直面问题的难点,并且将事实阐述出来,以此带给传统广播新闻宣传较大的冲击。因此,对于传统的广播媒体来说,只有将网络传统优势与音频信息资源优势相结合,才能以新技术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与领域。

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广播节目开辟更广阔的渠道。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出更多的增值点,不断丰富服务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当中,开设专业性的广播频道,例如购物频道、财经频道等。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小众化的播出模式,针对于目标受众,开设新的栏目。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更多的大众参与到节目当中,避免同类的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出现收听率较低的现象。

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量身定做广播节目,根据内容特点进行安排,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节目的编排工作。传统的广播节目要借助新媒体的“垄断性”资源,建立自身的网络平台,不断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属于众多传统媒体中重要的时代标志。对于传统的广播节目来说,大都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介发展空间中,仅仅是从新媒体平台中搬运新闻或是内容进行广播,对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了解不足。因此,广播节目要想不断提升收视率,就需要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且发现自身的优势进行拓展,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程利

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 篇2:

融媒体时代中的广播节目主持入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在融媒体时代及时转变传统认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重新对角色进行有效定位,从而更好的顺应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在今后的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广播节目主挣人全面参与其中。要树立个性化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和网络受众。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融媒体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产生的影响,然后分析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融媒体时代说的是多种媒介模式融合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既有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包括了网络传播模式,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采编作业有机结合,实现各个领域的资源高效共享,實现对信息的高效处理,并在这一背景下所衍生出来的不同信息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保证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获得信息。融媒体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话筒的持有者,而是应该参与到整个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独立多面化的社会人形象,从而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完成不同的媒介传播要求。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做好自我的角色定位,及时转变传统认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一、融媒体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产生的影响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实现个性化角色塑造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对一个节目的传播和受众的获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不再仅仅是广播节目的话语掌控人,而是要掌握整个节目的发展。在新时期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的机械播报,而是让受众在收听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广播节目主持人除了正常进行节目主持掌握相应的话语权之外,也能够广泛参与到整个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全过程,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参与到整个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实现编播一体,并结合节目的实际特色更好地贴近节目需求。市场定位,打造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众多的广播节目当中树立典型,也才能够被更多的受众所认知所认可。在一档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最初受众可能会对节目的本身有着一定的认知,但随着后期节目的不断播放。受众的关注力会逐渐向着广播节目主持人转变,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群体,就需要发挥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个人性格魅力,要利用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个性,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在融媒体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主持人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大量的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性,时效性等特点,实现对突发信息的高效处理,高效传输。在融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性,能够让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例如一档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节目组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自媒体的运作,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使用各种直播平台进行在线直播。主持人可以利用多种交互软件实现与线下观众的实时互动交流,并掌握受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受众的需求对节目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建立主持人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机制。在过去社会大众对于广播节目的印象是隔着收音机或隔着收听设备来获取信息,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隔阂;而融媒体环境下,受众能够与广播节目主持人进行线上的互动交流,甚至能够直接参与到整个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受众角色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需要主持人的角色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广播节目只是向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声音。但在融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能够通过相应的收听设备获得主持人的信息传播;还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交互软件,实现与主持人的有效沟通交流,能够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主持人的真实人格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主持人的人格回归。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一)主持人要全面参与到广播节目的制作全过程

在传统的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的主要职能是将节目组事先编排好的各种节目信息逐:字逐句的播报出去,是听众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媒介。而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仅是知识信息传播媒介。在一档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主持人需要参与到节目策划制作播出评价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此外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广播节目领域得以充分的应用,节目的播出方式,制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个广播系统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主持人的角色也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设计,注重做好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包装,尤其是在媒体资源高度共享的大背景下,主持人应该逐渐向着制作人、策划人、采。编、播于一体、加强与受众有效互动、节目监督管理等多方面角色转变。角色发生转变,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压力,这就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充分掌握融媒体的特点,要与广大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节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主持人为纽带的新媒体互动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培养新的受众群体,扩大受众范围,提高节目的知名程度。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广播节目主持人还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掌握,要熟练地应用各种节目制作软件,要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在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要将全媒体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带动广播节目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拓展媒介管理范围

做好媒介管理工作是提升广播台节目制作能力,提高竞争实力的关键。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明星效应进一步发挥,受众的角色也逐渐发生转、变,社会大众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因为出于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喜爱成为该节目的粉丝和热衷群体,主持人通过加强与节目粉丝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广播节目的社会影响力。这方面也是衡量主持人专业水平和主持功底的重要指标。而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就需要广播主持人具备多种媒介的驾驭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广播节目播出的同时,还需要综合应用微博、微信等多种交互平台,加强与粉丝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通过在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节目的新内容,进一步吸引新的受众,拓展节目的受众范围。媒介传播模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加强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在粉丝群体中树立一个更加亲民的形象,转变了广播节目主持人一直居于幕后的现状。尤其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应用的大背景下,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结合节目定位和节目的特色,加快角色转型;在提升节目主持人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塑造全新的节目形象。

三,结束语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转变自身的传统认知,革新传统工作理念,转变自身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迎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广播节目的实际特点,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除了用自己的声音来传递信息,获得更多受众之外,还应该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与到广播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必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力口强与受众的有效沟通交流,从而吸引更多受众,获得更多受众,制作出更加优质的广播节目。在短时间内转变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保证整个广播节目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广播领域的全面发展。

(作者供职于辽宁省昌图县广播电视台)

作者: 朱彤彤

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 篇3:

地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魅力人格塑造微探

【摘 要】 塑造具有鲜活特征和魅力人格的主持人形象,既可以体现出主持人对广播声音产品生产流程的引领与创新,也是对节目公信力与广播品牌价值的重塑。培养栏目向心力,细化与深化节目编辑流程,分解与重组节目要素,以及以话语权的平民化彰显时代的正能量与最强音,是塑造广播节目主持人魅力人格的主要要素和途径,也是自媒体时代寓“媒”于乐的本质要求。

【关 键 词】广播媒介;节目主持人;魅力人格;自媒体

【作者单位】李想,安徽广播电视台。

地方广播节目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主持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优劣。能否在非特定的大众传播中获得听众的青睐与支持,是节目生存的首要前提,也是栏目核心品牌价值的直观体现,这对主持人的素质与创新力有较高要求[1]。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介多样,而作为广播节目的核心要素,主持人的魅力人格塑造不仅有利于提升主持人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对地方广播节目的品牌塑造、市场份额具有重要作用。

一、地方广播节目面临的挑战

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追求个性的社会环境是当前地方广播节目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传播技术优化了多媒体、自媒体的运行环境,加剧了传统广播节目所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另一方面,缺乏模式创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尽管实现了融媒升级,但仍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

有的地方节目主持人以为,融媒体就是通过YY、映客等直播平台将节目视频化播出,继而通过“礼物”的赚取得到报酬,或者“照葫芦画瓢”,模仿中央媒体的模式。央媒的业务垂直竞争、商业门户的流量竞争、社交媒体的用户争夺,以及UGC的内容生产竞争等构成了多元冲击格局。在这样的冲击下,栏目与主持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融媒体助长了抄袭之风,自媒体的样式不加整改便进行套用,甚至部分节目严重低俗化,这早已违背了广播节目的初衷与本质目标[2]。融媒体时代,资源的共享弱化了地方广播节目的创造力,模仿成为地方广播节目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地方广播节目没有央媒的平台优势与知名度,却沿用其节目风格与模式,当地域传播的垄断被打破,在面对全国、全网竞争时,节目主持中的简单模仿与借鉴会成为“东施效颦”般的尴尬[3]。

2.品牌失效,价值流失

广播媒体没有声画同步的优势,强化主持人话语特色以及构建品牌栏目,是广播媒介的發展途径[4]。主持人生硬地套用网络用语,从表面上看是一种革新,实际上是声音产品运作体系的模仿与抄袭,当受众发现广播节目中的语言样式、内容组织、节目包装等都是来自互联网时,必然会导致广播媒体影响力的降低、品牌权威性的弱化和核心价值的流失。只模仿不创新,或者说长于模仿弱于创新,成为地方广播节目品牌建设的软肋,其将导致地方广播节目失去关注度与“流量”,从而加速广播品牌价值的流失。

二、自媒体时代节目制播模式的固化

自媒体打破了过去媒介的单向传输模式,也瓦解并分散了受众的关注度,造成了当前固有模式下地方广播节目质量和竞争力不高的现状。

1.节目编播体系的限制和生产流程的固化造成竞争劣势

广播以声为媒,过去“千人一面”的编播模式阻碍了广播节目的自主创新发展,对栏目思维与品牌构建的把握也大多流于形式[5]。创新是媒介发展的源动力,而广播电台“大而广”的节目定位尽管全面丰富,但也存在“粗糙、杂乱”的不足。在分众化、小众化、彰显个性的媒介环境中,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难以与受众定位精准、族群化传播的自媒体音频产品相比。

2.传播效果弱化,广播节目品牌认知度下滑

互联网为自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动力,终端的多样为用户提供了更多获取音频内容的渠道,这无形中造成了传统渠道核心用户的流失、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弱化,以及广播品牌认知度的下滑[6]。据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首次超过传统媒介,68.48%的青少年人群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自媒体音频节目编播模式灵活,节目时长短,包装精美,富有听觉冲击力。地方广播媒体开始进入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的下坡路,加上以线性传播为主的技术方式的不足,以及节目主持风格的固化,受众市场资源的流失也就难以避免[7]。

3.自媒体音频产品的“塑造力”与“瓦解力”

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广播媒体单向性的传播渠道。在自媒体时代,用户既有“发声”的理由,也有收听的自由,迅速解放了音频产品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产生并塑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音频,同时也削弱了传统广播媒体的影响力[8]。比如,荔枝FM提出“人人都是主播”的理念,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获得众多年轻群体的喜爱与关注。自媒体音频产品充分利用娱乐性,以亲民化和时尚的理念不断吸引地方广播节目听众[9],其平民化、趣味性的风格瓦解了传统广播媒体主播“高大上”的传播形象。

三、自媒体视阈下地方广播节目主持人魅力人格的塑造

传统广播节目受限于传播渠道的技术特性,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只能依靠主持人魅力人格的塑造来摆脱困境。魅力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提高编播人才队伍的素质,同时也需要创新节目的形式。

1.统筹编播体系,加强主持人的领导力

(1)重构媒体公信力与主持人的权威形象

“拟社会互动”是当前自媒体的新型社交活动,也是其公信力强弱的直观表现[10]。以突发事件为例,如今的信息传播形式往往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个人直播平台推送到受众身边,而非主流或权威媒体,如四川茂县山体垮塌事故发生不足30分钟便已登上微博热搜榜。自媒体传播速度快,但其信息真伪难辨,而这正是地方广播节目尤其是新闻类节目构建公信力与权威的优势所在。

在新闻时效性内容的处理上,主持人更要注重新闻事实的求证和传播效果的考量,这是当前地方广播节目主持人魅力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11]。同时,更应该利用广电媒体自身专业化、高素质编播团队的优势,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分析,引导舆论导向,从而树立节目的公信力。此外,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强化互动交流,树立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权威。这既符合广播节目的生产需求,又能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节目的品牌效应。

(2)把关人与话语权平民化的平衡

以把关人为代表的媒介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机构所独有,话语权的平民化已经成为趋势,把关人的议程设置也应做出改变。在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能制作音频内容的当下,传统广播媒体主持人应与受众真诚互动,平等交流,以情动人。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流程中,应以真实的信息内容为前提,同时多考虑受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以平民化的语言传播内容,注重受众反馈,及时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既把握舆论导向,又注重传播效果[12]。

2.思维转型塑造主持感染力

(1)转换思维角度,重组内容生产流程

传统地方广播媒体的内容生产,在节目播出后就基本终止了,很少注重节目播出后的反馈及二次传播,更别说有意去营造由节目内容传播本身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而在自媒体环境中,内容的播出仅仅是传播的开始,用户的互动评论和转发增强了新的传播效果,而内容生产者的及时互动与维护也成为内容产品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

以茂县山体垮塌事故为例,2017年6月24日事故发生当天,四川省级多家广播媒体均及时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新闻要素尽管全面,但在“宣传口径”要求下,报道形式显得不够鲜活生动。而在自媒体平台上,这一事件却得到了多维度的传播。既有期盼失踪孩子早日归来的母亲的一封信的朗读,又有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安抚受灾群众的现场录音,还有全国各地网友祈福捐赠等评论摘选;既有温情的人文关怀,又有舆论引导的设置。自媒体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更为精准,并且善于通过多重新闻要素、情感方式的叠加使用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正是地方广播节目的短板。因此,要善于分析受众心理,根据其心理规律重构节目流程,调整播报语音样态,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从而充分发挥广播节目的影响力与价值。

(2)传递正能量,纠偏最强音

广播节目利用主持人的话语权传递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正能量,达到以声育人的本质目的,尤其在面对一些网络谣言和负面情绪时,更需要主持人进行积极引导。而这种舆情的引导绝不只是照本宣科地播报某部门发布的信息通告、辟谣通知,而是积极思考,分析谣言产生的因素,了解受众的心声,以耐心细致的语言为受众进行解释说明。作为专业播音员,最强音突显的是在节目中面对质疑、误解、谣言时及时地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做出应对。以理服人才是最强音的本质,也是当前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有利工具[13]。正能量与最强音既是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是其魅力人格塑造的关键。

3.构建广播核心品牌与节目向心力

(1)擁有“正面文章”的思维与深度

尽管自媒体广播节目灵活性强,但是缺乏“正面文章”的思维与深度,这是其商业属性造成的弊端。吸引受众是提升节目品牌价值的唯一渠道,主持人可利用专业素养与个人魅力吸引受众,从而提升节目的品质与理念。“正面文章”表层是广播节目客观公正地还原事件,为受众提供权威信息;里层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拥有信息敏感度,以正直、客观的言论影响受众,以人格魅力弘扬社会道德,以精密的思维与深度言论获得受众的认可。“正面文章”代表了节目主持人的掌控力与思维创新力,不仅是魅力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地方广播节目核心品牌与栏目向心力的动力源泉。

(2)尊重媒介伦理与时代价值观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自媒体平台通过各种“撒金”来吸引用户,提升用户的活跃度,甚至对平台上一些低俗、恶搞内容姑息纵容,视而不见。部分用户为了博人眼球,在直播过程中刻意渲染低级趣味,甚至宣扬关于赌博、毒品等的内容,这已经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涉嫌违法犯罪。对比来看,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尽管被批评缺乏创新,灵活性低,但能坚守底线,以丰富的学识与多元化的人格魅力引导受众,运用受众熟悉的语言表达观点,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值得信赖,从而引导主流价值导向。钟瑛在《网络传播伦理》一书中对网络信息的扩散与控制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不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或者伦理观的信息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遏制,从而走向衰弱与消亡。”[14]传播真实可信的信息是媒介必须坚守的底线,地方广播节目主持人以自身人格魅力把握与宣传时代价值观,这种职业观念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四、结语

在自媒体视阈下分析地方广播节目主持的现状,既是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伦理深层次的考量,也是对媒体人职业操守的审视。作为媒体公信力与“权威面貌”的代表,地方广播节目主持群体底蕴深厚,其个人魅力人格的塑造对节目品牌的打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同的传播渠道和节目形态需要不同主持人的魅力人格,而主持人魅力人格的构建,是传统媒体重获新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永鹏. 广播节目主持人与节目传播的创新[J]. 新闻传播,2017(3).

[2]时燕子. 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化运营[J]. 青年记者,2016(23).

[3]刘奇. 大数据时代舆情把关模式的嬗变与重构[J]. 传媒,2017(1).

[4]王杨. 杂志型广播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风格多样化能力分析[J]. 大舞台,2015(10).

[5]范懿. 论播音主持人才的自我培养[J]. 新闻战线,2016(8).

[6]姜丽华. 浅析自媒体时代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维稳作用——以浙江巨化集团两起突发事故报道为例[J]. 传媒,2017(9).

[7]张倩. 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的建构[J]. 传媒,2017(9).

[8]罗迎春. 大直播 大品牌 大价值——探寻湖南广电“都市大直播”的成功之路[J]. 传媒,2017(1).

[9]薛慧敏. 当前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素养分析[J]. 当代电视,2013(11).

[10]熊科伟. 不止于听:广播与微博融合语境下听众与音乐节目主持人的拟社会互动研究[J]. 新闻界,2017(1).

[11]梁亚宁. 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J]. 新闻战线,2016(4).

[12]郭美辰,张彤彤. 主持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以《神州夜航》为例[J]. 新闻战线,2015(19).

[13]史竞男. 讲好故事传递正能量[N]. 人民日报,2015-12-26.

[14]钟瑛. 网络传播伦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李想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下一篇:中西美学异同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