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

2022-04-18

摘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结合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 篇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

摘要: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公共产品的人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饮水安全问题、公路质量问题、生活燃料结构问题、电力设施问题等。这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的消费支出;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目前,通过强化政府的供给主体责任、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分工、优先配置基础性公共产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是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研究逻辑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可以分为私人消费需要与公共消费需要,私人消费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购买私人产品得以实现,公共消费需要通过政府或集体提供公共产品得以实现。典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是指对公共产品在消费的时候,如果多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到原来的消费者从该公共产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被付费的消费者消费时,生产者无法将那些没有为该公共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原因可能是将没有为该公共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外所需要的排他成本过高。典型的农村公共产品具体有: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系统、大江大河治理等。而农村准公共产品一般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乡村路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乡村电网建设、农村文化场馆、农村通信系统等。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农村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或者不足,或者缺失,所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就成为必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将限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2004年以来,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如何呢?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的评价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具体说来:

第一,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没有明显好转。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否通常用下列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经过测算,目前全国还有接近一半的农村居民饮用水还处于国家安全标准之下,还需要通过加大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其饮用水安全;

第二,农村公路质量不高。“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正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短板”。农村公路等级较低、不畅通、路况极差等问题在西部偏远地区还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1200个乡镇、12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或水泥路,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很多地方重建轻养,导致“油返砂”,全国50%以上的农村公路尚处于季节养护、突击性养护、甚至不养护状态”;

第三,农村居民所消费的燃料结构极不合理。秸秆、薪柴这些传统燃料至今仍然是农村多数地区居民生活燃料消费的主要来源,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非常低,据调查,本人父母所在村所有的沼气池建成两年后基本上都处于报废状态;

第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电力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和青海省的低压电网改造率不足65%,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的农村地区,仍有约500万农村居民因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而无电可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既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如: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信号微弱,电视节目少,画面模糊甚至收不到节目,缺乏自来水供给,这些硬件基础设施的匮乏,大大限制了农村居民对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消费需求。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消费支出实证分析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无相应统计数据,所以在此用国家财政“三农”支出替代。由下表可以看出,1978年国家财政“三农”支出为150.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为19.07元;到2012年国家财政“三农”支出为125952.97亿元,是1978年的82倍,年均增速为14.69%,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为1928.87元,是1978年的101倍,年均增速为15.46%。利用中国1978-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数据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可以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消费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表1  中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C=718.94+3.03P

(7.18) (16.76)    R2=0.8917

3.11E-08  1.05E-17

调整后R平方达到89.17%,常数项的t检验值为7.18,p-value为3.11E-08,自变量的t检验值为16.76,p-value为1.05E-17,可见,统计检验是非常显著的。可以看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说明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每增加一元钱,可以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超过3元。所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三农”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

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除了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有关外,还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直接相关。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没有高校的扩招,农村居民有钱也无法对子女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如果没有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的农村公路“三通”工程建设,轿车进入农家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宽带、光纤入户,电脑、IPAD等“互联网”概念的消费品就只能成为摆设;如果农村居民没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就不敢消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正成为农村居民提高消费能力的“瓶颈”,“买得起、不能用或用不起”正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力度,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创造前提和基础。

(一)强化政府的供给主体责任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前者通过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实现,后者需要通过公共产品得到满足。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经形成共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切实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责任。中国农村居民作为国家公民的组成部分,理应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所以,每一级政府都要树立起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具有平等获得公共产品服务的观念,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异化思维模式,向农村居民也提供与城镇居民人均大体相当的公共产品,从而打破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政府真正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责任,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二)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分工

要向广大的农村居民提供公共产品,首先就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具体说来,应该作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改革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严格控制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居民所急需的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其次,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做到财权和事权相统一,要彻底改变“事权层层下放、财权层层上收”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现状,使各级农村财政支出根据事权确定财权,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要为目的。最后,要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财政的职责边界,清晰界定每一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职权范围。凡是受益范围涉及全国所有农村居民的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如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公共卫生以及全国性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村环境保护等;而受益范围主要局限于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应该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来提供,如区域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辖区内的公路等。

(三)优先配置基础性公共产品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农村居民所有的公共欲望,所以,在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公共产品满足农村居民无限的公共欲望时,必须根据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当前,优先配置的重点应该是农村基础性公共产品。具体包括:

一是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让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享受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至少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起点、过程和机会的公平。目前农村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影响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这对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等都形成了教育约束。

二是要加大农村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一直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维修滞后、主体缺失、产权不清、支持力度有限等问题,因此,通过法律界定财政投入比重、水利建设终生问责制、农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等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三是要加大农村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基站、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文化广场等的新建、改建和升级,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四是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性公共产品生产。具体说来,一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投资;二是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并通过招商引资等建设大型工程;三是建立发展基金,保证后续经费投入。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才能提高其现期的消费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老有所养”才能“老有所乐”,到2030年中国农村将会有超过一个亿的农村居民需要解决养老问题。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不再具有保障性功能,土地养老制度建设尚需时日,短期内是不可行的。中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养老保险的密度、保障程度等与农村居民的需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现阶段要重在消除城乡养老制度差别、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合理安排资金筹措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制度建设等。

二是建立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农村因病致贫问题比较突出,通过转移支付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大病救助制度,才能保障农村居民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应该为农村医生提供在岗培训学习、进修、考试等渠道,保证农村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市有11个,全部处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四是要优先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有了,“失地致贫”现象将会大量出现。对于失地农民,可以采取建立一种强制性失地保险,或在其他险种中增加一种,再从土地流转收益中强制农民缴纳一部分钱,以保证其失地后收入水平不低于失去的土地能够带来的收益。

五是要健全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目前,民政局对农村居民的救济主要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五保户、军烈属、伤残者等,并且救助标准低、覆盖面窄、不具有长期性,不能满足相关贫困救助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急需体系化,它应该是由基本生活救助、伤残救助、供养救助、大病救助、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等不同救助内容为一体的救助体系,并且救助经费应该保证足够投入、透明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晓嘉.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研究[J].财经论丛,2013(4).

[2]柳清瑞,穆怀中.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经济

学家,2014(9).

[3]王君萍,王玉龙.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贡献率研究

——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10).

[4]吴云勇.“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选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2.

[5]徐绿敏.政府转移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挤出还是挤入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模

型的GMM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2).

作者简介:马会(1976-),女,辽宁锦州人,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L14AJY004);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区域经济学”(WT2014002)。

作者:马会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 篇2: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结合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对策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把“三农”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山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否完备及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现状增加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度,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既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又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针对目前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

美国学者萨缪尔森认为[1],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他举例说:“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一旦有人提供,就会对所有人产生平等的影响。无论你是鹰派还是鸽派,无论是和平主义者还是好战主义者,你都会像该国所有其他居民一样获得军队所提供的安全保护。而私人品完全不一样,比如10块面包可以按人头分成许多份,而且我吃过的面包别人就不可能再吃一遍。”因此,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结合农村的情况,可以得出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即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显然,农村公共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2]。

2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2.1 供给不足

山西省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居多,年平均降水量很少,且降水不均匀,常伴有干旱、冰雹、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农业经济发展落后[3],农民生活水平非常低,亟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保障生产生活。但是,目前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2.2 供给不平衡

在特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城乡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格局形成了典型的二元发展格局,在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上存在“城市偏向”,形成了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直由国家负担,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却是由农民自己解决,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也未得到改善[4]。

另外,各乡村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存在不平衡。一直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是基层政府和村组织,由于各县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财力不同,必然导致村与村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经济较发达、乡镇集体企业多、财源丰裕的部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农民负担较轻;而在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县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呈明显的短缺态势。

2.3 供给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得不到科学的规划,建设重点不突出,资金投入分散,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管理,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供给效率低;二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忽视了供给效率评价[5]。

2.4 农民负担重

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演变而来的,是人民公社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延续。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原来的集体经营变为农户分散经营,采取农户向国家和集体缴纳收益的分配方式,即农户自行向国家缴纳税收,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农村的公共负担从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变为农民的直接负担,这不仅引发了农民负担加重的问题,而且也造成乡镇财政对农民额外负担的极大依赖性[6]。

2.5 农村缺乏规范的公共产品选择和监督机制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基本上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财政资金的下拨和支出是政府意志尤其是个别领导意志的产物,即所谓的“领导拍板”制度,并且财政支出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很低,因此,社会公众失去了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导致公共支出缺乏透明度,暗箱操作现象泛滥,各种决策失误、浪费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7]。

3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战略高度以新思维和新视野创新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3.1 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

资金不足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的主要原因,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为了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充足、稳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拓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来源和渠道[8]。

3.1.1 确立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供给主体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政府应充当主要的供给主体,各级政府都不能推卸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同时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和外溢性大小实行分工供给,进一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内容和范围,建立起省、市、县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采取以省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9]。

3.1.2 对地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公共产品的内在属性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来提供或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结合山西省的实际状况,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稳定财政来源是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10]。首先,根据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要,结合农村的范围与人口比例,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的比例,加大预算内财政支农的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其次,调整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结构,集中财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等过去缺位的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应积极转变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纯公共产品全部纳入省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并且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村公共产品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

3.2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现行的城乡“二元供给”、“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和“分块供给”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改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建立起科学的供给方式。

3.2.1 城乡统一供给

长期以来,山西省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供给”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此情况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必将得不到提高。因此,要解决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尽快推行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安排和统筹供给,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别供给的经济政策。

3.2.2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由农村内部需求决定,而是由农村外部的指令决定,由于农民被排斥在公共项目的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因此无法体现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进而无法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由此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现状。因此,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建立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质量[11]。

3.3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管理体制

对供给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管理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制度开始,应该抓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还未大幅度展开这一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共同促进、相互制约,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化,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更加规范、有效。

3.4 大力推进农村小集镇建设,发挥其聚集人口的功效

山西省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这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带来很多不便,偏远地区的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文化设施,而居住在集镇及其周围的农民就可以较多地享受。因此,应大力推动农村小集镇建设,使农村人口尽量聚集,这不仅可以降低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能使公共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大城市化进程,对于居住偏远的农民,政府应尽可能地提供如电力、通信等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这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权利[12]。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吴士健,薛兴利.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2002(5):14-16.

[3] 张效梅.发展山西特色农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9(5):111-112.

[4] 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4):22-29.

[5] 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101-104.

[6] 史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10-13.

[7] 冯海波.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42-45.

[8] 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3(1):46-49.

[9] 孔祥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337-338.

[10] 国家财政部农业司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4(7):48-54.

[11] 侯石安.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 雷晓康.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22-126.

作者:刘洁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 篇3: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

摘 要:山西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而且也带来了城乡差距悬殊、发展严重不平衡等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影响了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对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山西省正处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阶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其产业转型的重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这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也是山西农村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山西;农村公共产品

一、农村公共产品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是国防。对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安全更重要了。但国防作为一种经济品,与面包等私人品完全不一样。10块面包可以按人头分成许多份,而且我吃过的面包别人就不可能再吃一遍。而国防,一旦有人提供,就会对所有人产生平等的影响。无论你是鹰派还是鸽派,无论是和平主义者还是好战主义者,你都会像该国所有其他居民一样获得军队所提供的安全保护。”由公共产品的定义可知,公共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公共产品的一般概念,同时结合农村的特点,可以引申出农村公共产品的涵义。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定义主要是根据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来界定的。可以说,农村公共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

二、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不足

山西由于地理环境差、土地贫瘠,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非常低,急需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来保障生产生活。但是,目前山西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山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首先表现在“供给量”上,即供给总量不足,远远低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二)供给不平衡

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供给不平衡和各乡村之间供给不平衡两方面。

公共产品城乡供给不平衡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制度的影响,山西省城市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在制度内供给,投资支出较多,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面貌和公共服务变化很大,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由于供给主体的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并远远低于城市的供给水平。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主体是基层政府和村组织,由于各县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财力不同,必然导致村与村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经济较发达、乡镇集体企业多和财源丰裕的部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能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农民负担较轻;在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县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呈明显的短缺态势,农民负担也重。

(三)供给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山西省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得不到科学的规划,建设重点不突出,资金投入分散,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管理,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不太理想。一是政府供给效率低;二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忽视了供给效率评价。总之,山西省在以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呈现出效率不高的局面。

三、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改进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战略高度,以新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创新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一)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

资金不足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的主要原因。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为了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充足、稳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拓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来源渠道。

1.合理划分供给主体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政府应充当主要供给主体,各级政府都不能推卸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同时,山西省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和外溢性大小实行分工供给,进一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内容和范围,建立起由中央、省、市、县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采取以省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公共产品的内在属性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来提供或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结合山西省的现实状况,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稳定财政来源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主要来源。首先,根据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要,结合农村的范围与人口比例,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的比例,加大预算内财政支农的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其次,调整财政投入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集中财力,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卫生等过去缺位的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而对政府财政“越位”的部分,例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领域,要逐步减少财政支出,彻底从竞争性领域抽身。目前,应积极转变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纯公共产品全部纳入省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村公共产品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

(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供给”、“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和“分块供给”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改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建立起科学的供给方式。

1.城乡统一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供给”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更是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受到严重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必将不会得到提高。因此,解决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尽快推行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安排、统筹供给,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别供给的经济政策。

2.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决策制度是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础。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由农村内部需求决定,而是农村外部的指令决定,由于农民被排斥在公共项目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便无法体现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由来自外部和农民不具有同等切身利益的政府进行公共产品的决策,就很难显示出农民的偏好无法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进而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由此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的现状。因此,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需求意愿,建立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管理体制

对供给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管理首先从建立健全制度开始。应该抓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之初这一有利时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还没有大幅度展开之前,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共同促进、相互制约,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化,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更加规范、有效。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吴士健、薛兴利、左臣明.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2004,(04).

[3] 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04).

[4] 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4).

[5] 史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6] 冯海波.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3).

[7] 张军.农村公共产品可以实行多主体筹资[J].农业经济导刊,2005,(05).

[8] 孔祥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5).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041040-01)

作者:曹福庭 张凤霞

上一篇:人文关怀儿科医学论文下一篇:广播节目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