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的利益平衡论文

2022-07-03

摘要: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与运营中应当妥善处理版权问题,尽量避免版权侵权。档案馆具有公益性和特殊法律地位,我国应当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加强版权集体管理和数据库的保护,同时档案馆需要加强技术保护和管理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商标法的利益平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商标法的利益平衡论文 篇1:

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

摘 要 :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的利益平衡机制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要义之一,存在于整个知识产权的领域中。针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规定,从我国《商标法》第三条、第九条、第十三条第二款以及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很明显可以看出也是遵循了这一要义,本文将着重讲述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限制。作为注册商标在受到权利保护的同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权利将受到限制、被禁止使用,这样的理由或依据又是什么。

关键词:注册商标 商标权 商标法

商标权的限制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情况下当商标权人的权利与其他人的正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为平衡及公正地保护各方的利益而对商标权作出的必要限制。商标权的限制还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类。广义的商标权的限制是"他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基于正当目的使用权利人的商标,而不必支付对价的合法的事实行为"。这类行为既包括商业性行为也包括非商业性行为,狭义的商标权的限制仅指商业性行为,即在损害商标权人的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他人不经商标权人许可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正当而善意地使用商标权人的商标。

在商标法理论中,商标权是最核心的概念。商标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授予并保护商标权。商标权的原始取得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通过对商标的使用而取得,根据使用商标的先后来确定商标权的归属,二是通过注册取得, 根据商标申请注册的先后确定商标权的归属,三是混合取得,即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并行,商标注册后受法律保护,获得商标权,但在一定期限内,先使用人可以主张权利,申请撤销与自己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注册商标。商标权包括对注册商标的使用和禁止使用两个方面。如果按照一般的法律逻辑,商标专有使用就意味着商标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不能使用,除非得到商标所有人的许可。所谓专有使用权就是一种排他权,因此没有必要将商标权抽象为两方面的权能。也就是说,如果商标所有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就意味着他同时享有对商标禁止使用的权利。

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注册人的专有使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也就是说,商标注册人在行使专有使用权时,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只限于商标主管机关核定使用的商品, 而不能用于其他类似商品,二是限于商标主管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而不能使用其他近似的商标。但商标禁止使用的范围则不同,商标注册人对他人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均享有禁止权。对于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则更能够说明问题,驰名商标虽然可以受到跨类保护,但驰名商标权人却不能跨类使用其注册的商标。对此,有学者指出,注册商标人虽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近似标识,但自己却无权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该近似标识,否则会违反商标法第30条,从而会因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被行政机关处罚。由此可见,商标专用权与商标的禁止使用不仅仅是一个商标权的积极权能和消极权能的问题,不能仅仅视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虽然商标专用权与商标的禁止使用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但商标专用权的范围不能涵盖商标禁止使用的范围,商标禁用权的范围要大于商标权专用权的范围。而商标的禁止使用是商标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商标权就是商标专用权,无疑抹煞了商标专用权与商标的禁止使用在效力范围上的区别。

对于注册商标被禁止使用的情形,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侵犯在先权利的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二是对侵犯驰名商标权利的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三是代理人未经被代理人同意而注册的商标禁止使用;四是地理标志但并非来源于该地区从而误导公众的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进行粗浅分析。

一、禁止使用侵犯在先权利的注册商标

我国《商标法》对注册商标侵犯在先权利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九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从两项条款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商标法只是对注册商标侵犯在先权利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并未进行具体列举。但是有学者认为,《商标法》第十三、第十四条(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第二十八、二十九条(保护在先注册、在先申请及在同日申請的特殊情况下在先使用商标的条款)以及第三十一条(保护其他在先权利及制止不正当抢注条款)是对第九条原则规定的细化。不过,在200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则对此进行了一个列举性的规定,其中提到的在先权利包括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和企业名称权。

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第三十一条(在先权利保护和未注册商标保护)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很明显,根据法律规定,在先权利人可以提出对注册商标的撤销,禁止其使用。

虽然在先权利的存在依法可以成为注册商标使用的阻却事由,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在先权利都具有这样的法律效力,这同样是知识产权领域中利益平衡机制的体现。另外,从公平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注册商标的申请人在申请注册商标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在先权利进行审查,对于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的在先权利,要求申请人进行审查,无疑是加大申请人的责任,这样也不利于我们对注册商标申请人权利的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在先权利的保护中,也应该考虑注册商标权人的利益,只有对侵犯的注册商标予以禁止使用,对于侵犯其他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的在先权利的注册商标不应禁止其使用,而应对其限制使用。

二、禁止使用侵犯驰名商标权的注册商标

《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使用复制、摹仿或翻译他人的驰名商标,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另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第三十一条(在先权利保护和未注册商标保护)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该两条规定体现了在注册商标侵犯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时,权利人可以请求禁止使用该注册商标。其中范围上包括类似商品和不相类似的商品,体现了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审理驰名商标案件应用法律解释》第九条第二款、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中分别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一是,何为误导公众,二是如何理解在不相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原告驰名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或者企业名称,三是注册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复制、摹仿或者翻译原告驰名商标,构成侵犯商标权的,但因为存在特殊情形对其不予禁止使用。这样,对于侵犯驰名商标的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就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

冯晓青教授认为:"商标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本质是对商标负载的商品信誉和厂商声誉的保护"。对于侵犯驰名商标的注册商标禁止其使用,是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也是对消费者的保护。驰名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如果允许他人可以随意在与注册驰名商标使用的类似商品或是不相类似的商品上申请注册,就会助长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使他人可以合法、无偿地占有注册驰名商标所有人的信誉来开拓市场,并且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代理人未经被代理人同意而注册的商标禁止使用

根据《商标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经授权,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标进行注册,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提出异议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其中对该条的规定有一些内容需要分析理解。首先,代理人,在这里既指民法一般意义上的代理关系,也包括商业活动中的经销商。其次,对于侵权的时间理解,笔者认为对于代理人的未经授权的商标注册行为,不仅仅包括在代理过程之中,还包括代理行为结束后。不管是代理还是经销,在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存在的大多是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双方之间仍然存在着后合同义务,一方不得利用已知晓的对方的商业秘密侵犯他人的利益。因此,在代理行为终止后的未经授权的注册行为仍然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仍然可以依据该条禁止使用侵权的注册商标。最后,对于侵权注册商标的的理解,在这里应该认为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合同中或是授权委托文件中载明的被代理人的商标,二是在当事人无约定的情形下,在代理关系已经确定时被代理人在中国境内或是境外已经在先使用的商标,三是如当事人无约定,代理人在其所代理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其自己创立的商标,已足以导致相关公众认为该商标是表示被代理人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标志,则在被代理人的商品或服务上被视为是被代理人的商标。

对代理人未经同意擅自注册被代理人的商标的禁止使用规定,是在基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避免不公平、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防止消费者混淆的基础上,赋予先用商标权人在遇到他人不法抢注行为时的一种权利救济手段。

四、含有地理标志但并非来源于该地区从而误导公众的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

我国《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地理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财产,其中代表的地理信誉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该地域内具有特定品质的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均可以从该标志的使用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贵州茅台酒、西湖龙井茶等都具有独特的地理含义和地理信誉。因此,为了扩大物质利益,不断仿冒别人的地理标志产品,利用别人独特优良的地理信誉,来使得本不具有该地理标志产品特性的商品获得跟前述商品相同的地理信誉,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地理标识产品的信誉,不利于整个市场经济中地理标志产品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禁止仿冒别人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的使用,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与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相比是相反的效力,一个可以说是商标权的消极效力,另一个是积极效力。而前者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具有消极的不作为意义,禁止他人为一定行为。商标专用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的支配权。它包括对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续展、作用许可和转让等权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的学者把商标专用权与续展权、使用许可权和转让权并而视之, 作为不同的权利来加以看待。因此商标专用权是商标专用权是以注册商标所有人能够为一定行为、特别是独占使用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具有积极作为的意义。商标专用权的客体是注册商标。注册商标作为一种识别标记,是通过在商业活动中实际使用之后,起到吸引和保持顾客的作用,从而给专利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显然,商标专用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由于商标作为一种识别标记的特殊性, 在类似商品和近似商标的场合也可能造成对注册商标的仿冒和影射, 导致广大消费者的误认和混淆。因此需要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实施一定的限制和禁止以保证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另外,从商标法律制度的功能看, 由于商标法的目的是要通过保护商标专用权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保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商标法将禁止权的范围扩展至专用权的范围之外, 其意义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商标秩序, 而非仅仅是扩大商标注册人的特权。因此, 从商标法的立法目的来看, 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范围大于专用权的范围也是合理的、公平的。

结束语

注册商标的禁止使用是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体现,是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的平衡。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利用正当程序来化解利益冲突,最大程度实现权利在法上的质的规定性。

作者简介:吕杨琼,学校:中国政法大学,学院班级:法律硕士学院11级4班。

作者:吕杨琼

商标法的利益平衡论文 篇2:

论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中的版权保护

摘 要: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与运营中应当妥善处理版权问题,尽量避免版权侵权。档案馆具有公益性和特殊法律地位,我国应当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加强版权集体管理和数据库的保护,同时档案馆需要加强技术保护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版权;版权法

目前,各地档案馆积极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资源的效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数字网络技术对版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我国相关立法与实践存在不足,应根据利益平衡原则予以完善。

1 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涉及的版权问题

档案馆收集档案的途径主要包括接收、购买、接受捐赠、接受寄存等。作品的所有权与版权相互分离,因此档案馆对其所有的档案作品并不一定享有版权。未经相应授权,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中对他人作品的利用可能侵犯作者版权。当然,档案馆自身享有的某些版权,同样面临侵权风险。

1.1 档案作品数字化的版权问题。将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工作。1999年《关于制作数字化作品的版权规定》第2条和第3条规定,对作品的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作品的数字化权属于作者的专有权。

根据我国的著作合理使用制度,档案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许可,不支付报酬。另外,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档案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通过数字化形式复制其作品,亦属于合理使用,但是该作品必须是已经损毁或者已经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已经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所以,如果档案数字化是为实现保存馆内数字化版本以外的目的,比如网络检索利用的需要,未经版权人的许可构成侵权。

1.2 档案作品网络传播的版权问题。《著作权法》专门规定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与数字化权是两项不同的版权,如果数字档案馆要将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并上网传播,应当分别取得版权人的不同授权,否则构成侵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了信息网络权的例外情况,即档案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该项例外的适用范围有限,档案馆只有向本馆馆舍内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才能享有合理使用权,不包括馆外网络用户。

1.3 链接涉及的版权问题。超文本链接是数字档案馆提供信息服务时常用的技术手段。根据被链接的网页位置的不同,这种链接可分为外链和内链。

外链直接链接被链网站的主页,浏览器地址栏仍显示其他网站的网址。外链只是为用户提供到达被链网站入口的便利,只要被链网站未声明不准链接,这不会与被链网站作品的正常使用发生冲突,也不会损害其合法权利。不过,档案馆仍需合理注意被链网站本身是否存在版权侵权行为,如果存在,档案馆应及时取消链接。在未发现这种侵权行为的情况下,如权利人发出侵权通知,档案馆应及时取消链接,否则构成间接侵权。

数字档案馆的虚拟馆藏主要通过内链完成,内链绕过被链网站的主页而直接链接其分页,[1]如果用户进入分页后地址栏中显示的是设链者的网址,或者档案馆使用加框链接技术遮掩他人网页的部分内容、不标示被链网站的版权管理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用户将会误认为那是设链者提供的信息,这将侵害版权人的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权)以及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2]

1.4 数据库的版权问题。档案数据库已经成为档案馆转变工作方式的重要手段。从来源看,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有三种:第一,购买而来的数据库,第二,根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享有权利的数据库,比如“数字敦煌”项目。[3]第三,利用本单位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资金自行开发的数据库。

我国版权法对数据库的保护未做专门规定。部分符合“汇编作品”的数据库可以得到版权法的保护,版权法要求这样的数据库具有独创性。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主要是目录档案数据库和全文档案数据库。前者是对馆藏档案实体信息的汇集,在内容和编排上不具有独创性,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后者建设与运行的程序繁琐、技术性较强,而且建设成本高昂。为保护数据库投资者和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应当予以保护。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对数据库的保护作用也非常有限:前者只能限制竞争者的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上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后者的约束力局限于数据库权利人的合同对方。[4]总之,我国立法对于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保护力度不够。

1.5 档案馆权利与作者版权的冲突。档案馆为建设数据库常常采集和加工大量的馆外资源,这难免涉及一些版权法保护的作品。未经授权,档案馆采集和加工他人作品制作数据库将会构成侵权。

档案作品同时受档案法和知识产权法调整,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档案法与版权法的竞合适用,从而产生档案馆权利与作者版权的冲突。比如,根据《档案法》第22条,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在作品的所有权与版权分离的情况下,档案馆(或有关机关)的公布权与作者的发表权可能发生冲突,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6条,“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所以数字档案的公布及利用不得违反有关版权规定。档案馆有权根据档案法决定对档案作品不予公布,不过一旦决定公布,应受制于作者的发表权。同理,《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在三十年期满后可向社会开放也受到作者版权及其保护期的约束。

2 数字档案馆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2.1 档案馆的功能与法律地位。档案馆通常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个人或企业建立的非公益性档案馆除外)。在我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深化,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利用中心,在为公众了解历史、服务现实、规划未来、维护民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 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档案馆具有多重法律身份。首先,档案馆是档案作品的使用者。在这个意义上,它应当受到版权权利耗尽原则的保护。其次,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馆已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传播者,是作品的邻接权人,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作品的作者。最后,它是网络内容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它也应当依法定程序进行非经营性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备案,受《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调整。

2.2 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力被削弱。为此,作品数字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技术保护与反规避措施及权利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出现了扩张趋势,却缺乏有效保护信息传播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版权限制条款。[5]为此,版权法应有所回应,以保持版权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是作品使用者,更是信息资源的传播者,对档案馆与使用者的利益考量都代表着公共利益。档案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同于一般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点应予特别考虑,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符合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需要的版权例外制度。

为适应数字网络环境对版权的挑战,许多国家修订版权法,包括制定或调整涉及档案馆的例外条款。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政策委员会知识产权工作组于1995年公布的《知识产权与NII工作报告》认为,美国的专利法、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均无需修改便可适用于数字网络环境,版权法则须要做一定改动。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内容包括:允许非营利性档案馆制作3份数字化复制件;允许非营利性档案馆采取规避技术保护措施;不允许删除、修改版权作品的版权管理信息;非营利性档案馆在无法以其他手段获得同样作品复制件的情况下,可以接触商业开发的版权作品,条件是为善意决定购买这些作品,而且接触时间不能超出合理限度,不是为取得商业优势或经济利益;等等。

3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与运行中版权的保护对策

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营中版权的保护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3.1 完善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采用规则主义模式,对版权合理使用进行了列举式规定。该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但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合理使用情形无法被及时吸纳,加之合理使用情形过于严格,不利于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平衡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借鉴了《伯尔尼公约》中的综合模式(即“具体列举”结合“抽象概括”)。《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3条在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 种具体情形后,增加了“其他情形”,并要求“合理使用”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版权人的合法利益。“草案在列举式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的判断要件,使司法上对版权法所列举的行为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

不过《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上述规定仍有不足,应当基于档案馆公益性的考量,在适当限定条件下对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有所扩增:档案馆须为公共档案馆,具有公益性,其相关信息服务也是非营利性的;对于版权作品,只能在馆内(馆域网)提供全文浏览,为学习、研究、欣赏等目的,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下载文件的部分(比如1/4部分),并应及时删除;依据出于个人学习或研究目的用户请求,档案馆之间可提供附有版权声明的数字化复制件,但馆际互借所传递的复制件在传递完成后应及时销毁,不得在传递后进行保存。

3.2 完善法定许可制度。关于档案馆对作品的数字化以及网络传播行为,对于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的作品使用,我国有必要确立法定许可制度。

法定许可有利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实现社会公众与版权人的利益平衡:版权人的权利得到了延伸,版权及其邻接权出现了不断扩张的趋势。如果每件版权作品的使用一律须要取得版权人的许可,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虽然法定许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版权权利,但网络传播促进了作品的传播并增加了版权人的收益。

当然,版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法律应允许版权人做出保留声明,禁止转载、摘编或其他网络传播行为。须要强调的是,“对于加有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的网络作品来说,无论是禁止访问性技术措施还是禁止复制性技术措施,……可以将其版权保护技术措施本身理解为禁止转载、摘编的一种事实行为的声明。” [7]

3.3 强化版权的集体管理。我国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时确立了版权集体管理制度。集体管理组织制度被认为是适于在作品创作者与利用者利益中创造合理平衡的机制。[8]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多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版权集体管理,档案馆可以直接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谈判,获得版权使用许可,大大减轻相关交易成本。[9]

为适应数字网络条件下的作品管理,还须要加强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和权威性,制定合理的付酬标准,并且建立完善的费用结算与支付体制;同时应积极开发数字化版权管理系统(ECMS),其突出优点在于在数字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作品的简易迅速授权以及收费的精确化。

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大量版权作品的作者不是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在数字档案馆利用法定许可开展公益性服务过程中,集体管理组织难以满足保护大多数权利人利益的需求,因此应确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作为法定许可的配套制度。

3.4 加强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对于数据库,我国可以采纳版权结合邻接权的保护模式,即以版权保护独创性数据库,以邻接权保护非独创性数据库,邻接权保护的是数据库整体,不涉及其本身内容。

邻接权是作品传播者权。如果数据库由一项或多项作品组成,制作者只要经版权人授权而制作数据库,就可以被认定为“作品传播者”,以邻接权对制作者权利进行保护符合传统邻接权的要求。如果数据库不是由作品组成,其法律地位与录音录像制作者相似,鉴于制作者在数据库中投入的资源,也应当予以邻接权的保护。

3.5 技术保护与管理措施。技术保护是数字档案馆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为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实施以下行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为保护版权人的正当权利,数字档案馆应避免用户不受限地使用档案作品。目前,可供数字档案馆使用的技术保护措施包括: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技术措施、识别侵权行为的技术措施等。[10]

同时,档案馆应当加强数字档案的版权管理。档案馆在获取档案文献时,应与版权人签订完备的许可协议或者版权转让协议;应当及时分析馆藏资源的版权状况,定期对档案进行版权的鉴别与确认,对档案作品版权的保护期限清楚的掌握,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此外,必须重视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版权法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必要时可邀请法律专家帮助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与运行中遇到的版权问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4YJC820009)、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编号:Y20143277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永森,宋若冰.深层链接引起的侵权责任[J].科技与法律,2001(3):118~122.

[2]潘连根.数字档案馆的著作权保护[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5) :25~26.

[3]张世林.档案数字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研究——以“数字敦煌”项目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9(3):50~53.

[4]孔德周.论数据库专门立法保护的必要[J].法学杂志,2011(1):107~108.

[5]吴高.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获取权利益平衡论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51~54+148.

[6]吴汉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和内容安排[J].知识产权,2012( 5):13~18.

[7]陈继华等.网络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与默示许可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04(6):34.

[8]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

[9]刘家真.档案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认定与保护[J].武汉大学学报,2004(2):217.

[10]王英.数字著作权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J].档案馆学刊,2009(4):103.

(作者单位:崔起凡,宁波大红鹰学院;肖夏,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来稿日期:2016-07-18)

作者:崔起凡 肖夏

商标法的利益平衡论文 篇3:

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

摘要: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利益平衡原则则是通过法律的权威,对各方面问题进行协调,从而使各个方面可以共存,使法律可以有序的运营下去。利益平衡它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知识产权法中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动的,而利益平衡原则则能做到平衡局面,协调各方面共同发展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

在我国司法审判中,往往有着利益平衡的观念。利益平衡是司法的基础,也是知识产权法的基础,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知识产权法中所有条目的剖析,我们可以整理出其核心就是利益平衡的原则。而由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关系,出于维护人们自身利益的平衡原则,在人与人交往中就十分重要,因此在法律体系中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地位,所以也在知识产权法中获取了其核心地位。

一、有关知识产权法的剖析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是由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三部法律来构成的。广义上来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和执法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产权法起源于7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兴旺发达。我国的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体系虽然较为完整,但是在实施和监督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知识产权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部位,它能够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和其他职业治理成果专有权。他对社会上知识的智力创造有着鼓励和保护的作用,符合了我国以创新为主体的政策。知识产权法法律体系对确保我国治理成果的成功诞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违法的侵害创造者智力成果与权益的行为,也给予了极其严酷的法律制裁。可以说知识产权法是我国经济社会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的重要基石,只要有了知识产权法对智力成果的保护,我国的经济社会才会不断有创新,不断跃向新的高峰。

当然在知识产权法中,我们能够发掘其核心就是和谐。要将和谐之观念,贯穿于整个知识产权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要重视和谐的理论价值,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使知识产权法更好的实施。知识产权法将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合适划分了出来,是对知识产品所有人的应有权利的保障。随着社会上有关知识产权的新问题,新案件层出不穷的出现,我们无法忽视知识产权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利益平衡原则的简析

利益平衡原则是法律的基础,原则之一是通过法律的权威性,站在权威的立场上协调各个方面冲突的因素,解决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各个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各个方面的主体都能共同的存在,实现一整个动态的平衡,实现这个平衡的最优化。利益平衡原则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支点,也是永恒的话题。

一般而言,在社会上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可以依靠社会自身来自发的解决,但是随着时代越来越发展,人们对利益的需求越来越多,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对利益的需求变得更加无限,这就使利益的冲突也变得更加距离甚至超过了社会可以自发调整的范围,所以为了解决社会上的利益冲突,法律就应运而生了,而法律要解决利益冲突,就要遵守利益平衡原则。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之忧时发生了利益冲突的各方在利益关系中都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使各个方面都得到满意,才能巩固法律的稳定性。而利益平衡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整个司法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知识产权法中尤其重要,在知识产权法法律体系的领域,需要法律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利和有关利益关系人的正当利益进行平衡。

而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建立利益调节机制,保证利益平衡是极其重要的。正是有了利益平衡机制,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法律正是通过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的主体,才能够让各个主体都获得满意。如果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或者威胁,当双方难以调和时就会爆发更加激励的冲突。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利益主体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平衡机制进行调节。利益平衡调节机制是有其合理性,在现代社会存在着利益差别和矛盾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实际上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律正是要按照这样的正义的标准,秉承自己的公正心,对不同利益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本质,就是一种协调利益的工具。

三、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运用

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存在着私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认可知识产权法是以利益平衡为基础,法律利益平衡就是知识产权法的基石。在利益平衡原则中,要求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而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维护企业竞争秩序上。我们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主体的利益,考虑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的各项制度,其所保护的各项主体之间真正的实现协调,真正的达成平衡,这才是为实现平衡而对各个主体进行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深刻利用。

当然在利益平衡原则的大前提下,在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上,还有着许多问题。知识产权权利人是需要保护的,但是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为严格,就势必会影响到扩大权利人对信息的垄断范围,使某些知识难以传播并产生垄断的嫌疑。如果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并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么对于知识产权智力成果的使用者,就只能向知識产权所有人支付大量垄断的价格,这样就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这种垄断的行为最后也会造成信息的堵塞,导致知识不再被广泛的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过于宽松,那么就会使知识产权在现实中没有什么作用,知识产权得到增加,而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也会大大增加。知识产权没有了保护,人们就不再愿意去创新,不再愿意对智力成果产生自己的努力,这就会使抄袭之风越演越烈,导致比垄断更加严重的后果。

在当今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有足够的知识,有足够的智力成果被生产出来。但是如果因为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实施,产生了合法的垄断,又会有太多的信息不能被利用到,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但是也是人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知识产权法是有着通过立法确定权利人权利与社会公平利益的平衡点,以实现利益平衡的立法宗旨。

综上,基于其这一宗旨,我们就要更好地在知识产权法中实现利益的平衡,不偏不倚,意识到这个平衡是动态的,不使法律的天平向任何一方倾斜,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真正的结合起来,以一颗公平正义之心来面对相关法律,使得整个社会持续发力,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法律的公平性与权威性,才能保持我国在智力创新性上的持续发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谭文浩.浅析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J].视界观,2021(16):2.

[2]刘颖.论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保护原则[J].青春岁月,2016(09):301-301.

[3]王宏军.论知识产权法的本土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06):63-67.

[4]赵万一.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标及其制度实现--兼论知识产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表达[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06):65-74.

作者:王鹏

上一篇:国企对外直接投资论文下一篇:质量检查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