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2024-05-01

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精选6篇)

篇1: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非营利组织享受税收优惠认定要求

工作要求

新办的非营利组织从上起享受免税优惠资格的,需按属地原则在3月底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有效期为五年。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免税收入范围

1、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

2、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

3、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4、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资料提交

1、《广东省非营利组织____免税资格申请表》(见粤财法〔2010〕24号附件);

2、申请报告

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

4、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5、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

6、申请前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

7、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申请前会计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8、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的检查结论;

9、上人均工资计算办法及说明材料;

10、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篇2: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1.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非营利组织本身,中国税法规定了比较丰富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

1.1.企业所得税

中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税法规定,在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总额中,一部分收入项目可以享受免税政策,具体是:(1)财政拨款;

(2)经国务院及财政部批准设立和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

(3)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不包括计划单列市)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4)经财政部核准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5)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6)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

(7)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

(8)社会团体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9)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另外,对于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税法还规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非主营业务收入用于改善研究开发条件的投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公益事业基金会,税法规定:对这些基金会在金融机构的基金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对其购买股票、债券(国库券除外)等有价证券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收入,应并入应纳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1.2.营业税

营业税税法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营业税免税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2)医院、诊所和其它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等机构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免税;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取的执业登记之日起 3 年内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也可免税。

(3)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这里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普通学校以及经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类学校。

(4)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取得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这里所称的纪念馆等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是指这些单位在自己的场所举办的属于文化体育税目征税范围的文

化活动,其门票收入,是指销售第一道门票的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是指寺庙、宫观、清真寺和教堂举办文化、宗教活动销售门票的收入。

(5)财政性收费、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

(6)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

1.3.增值税

中国税法规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进口的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因此,进口上述规定产品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该税收优惠政策。

1.4.消费税

中国对达到低污染排放的小汽车实行了普遍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1.5.关税

中国税法规定,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可以免税。

1.6.房产税

中国对非营利组织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房产税税收减免政策。《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以下 三类非营利组织可以免缴房产税: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其中,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的各种社会团体。自用的房产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办公用房和公务用房。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对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本身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对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其经费来源实行自收自支后,从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的起,免征房产税 3 年。自用的房产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业务用房。企业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可以比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宗教寺庙自用的房产是指举行宗教仪式等的房屋和宗教人员使用的生活用房屋。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是指供公共参观游览的房屋及其管理单位的办公用房屋。

上述非营利组织出租的房产以及非本身业务用的生产、营业用房产不属于免税范围,应征收房产税。公园、名胜古迹中附设的营业单位,如影剧院、饮食部、茶社、照相馆等所使用的房产及出租的房产,应征收房产税。

1.7.车船使用税

中国对非营利组织征收车船使用税的免税政策主要有: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车船。上述单位自用的车船免税,但对其出租等非本身使用的车船征收车船使用税。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车船。

(3)防疫车,救护车船等各种特种车船。

另外,环卫环保部门的路面清扫车和环境监测车、卫生部门的医疗手术车和防疫监测车、民政部门的殡仪车可以免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自用的车辆船舶免税。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取得执

业登记之日起 3 年内,自用的车辆、船舶也可免税。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个人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车辆、船舶免税。

1.8.城镇土地使用税

中国对非营利组织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免税政策主要有: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的各种社会团体。这里的自用土地,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办公用地和公务用地。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这里的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或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自用的土地,是指这些单位本身的业务用地。另外,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其用地能与企业其他用地明确区分的,可以比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集体和个人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用地是否免税,由当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税务部门确定。

(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其中,宗教寺庙自用的土地是指举行宗教仪式等的用地和寺庙内的宗教人员生活用地。宗教寺庙包括寺、庙、宫、观、教堂等各种宗教活动场所。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 是指供公共参观游览的用地及其管理单位的办公用地。

同时,中国税法还规定,以上非营利组织的生产、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不属于免税范围,应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比如,公园名胜古迹中附设的营业单位,如影剧院、饮食部、茶社、照相馆等使用的土地,应依法缴纳土地使用税。

1.9.土地增值税

中国对非营利组织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免税政策主要有: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也就是说,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人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1.10.耕地占用税

中国税法规定,对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等非营利组织的用地,可以免征耕地占用税。其中的学校,是指全日制大、中、小学校(包括部门、企业办的学校)的教学用房、实验室、操场、图书馆、办公室及师生员食堂宿舍用地,给予免税。医院,包括部队和部门、企业职工医院、卫生院、医疗站、诊所用地,给予免税。殡仪馆、火葬场用地给予免税。另外,学校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占用耕地,不予免税。职工夜校、学习班、培训中心、函授学校等不在免税之列。疗养院等不在免税之列。税法同时规定,上述免税用地,凡改变用途,不属于免税范围的,应从改变时起补交耕地占用税。

1.11.契税

中国税法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教育机构,承受土地、房屋用于教学的,也可以免税。这里所称用于教学的,是指教室(教学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教学的土地、房屋;所称用于医疗的,是指门诊部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医疗的土地、房

屋;所称用于科研的,是指科学试验的场所以及其他直接用于科研的土地、房屋。其他直接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的土地、房屋的具体范围,由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税法同时规定,享受免征契税的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的用途,不再符合减免契税规定的,应当补缴税款。

1.12.车辆购置税

中国对非营利组织征收车辆购置税并没有特殊的免税政策,但税法规定,纳税人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的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按照最低计税价格核定。

2.对企业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向非营利组织捐赠、或者发生其他业务的,可以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金融保险业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纳税所得额 3% 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 1.5% 的标准以内的可以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扣除。

所谓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是指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这里所说的社会团体是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组织,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青年自愿者协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区促进会、中国之友研究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阎宝航教育基金会,以及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其他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

(2)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红十字事业是指县级以上(含县级)红十字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所赋予的职责开展的相关活动。

(3)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老年服务机构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机构,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护理院、康复中心、托老所)等。

(4)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农村义务教育的范围,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乡镇(不含县和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镇)、村的小学和初中以及属于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纳税人对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在一起的学校的捐赠,也享受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5)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是指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技、文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

(6)为了支持文化、艺术等事业发展,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

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下列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救济性捐赠范围,在应纳税所得额 10% 以内的部分,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和京剧团以及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 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7)纳税人直接向受益人的捐赠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8)企业向依法成立的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缴纳的会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

3.对个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个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主要有以下几项税收优惠政策。

(1)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30% 的部分,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社会团体采取列名单的方法,名单与企业所得税允许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扣除的名单基本相同。

(2)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在税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3)自 2001 年 7 月 1 日起,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在税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农村义务教育的范围,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乡镇(不含县和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镇)、村的小学和初中以及属于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纳税人对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在一起的学校的捐赠,也享受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4)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在税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是指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技、文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

篇3:美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及其启示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启示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况

在美国的社会机构中, 除政府部门和商业部门外, 大部分是由私人管理且由志愿者协助的非政府、非商业部门, 被简称为第三部门或非营利部门。美国的非营利机构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的部门。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NPO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 1997年美国有160万个非营利机构, 其中合乎联邦税法501C 3条款的慈善机构有70万个, 在501C 3其他条款下的非营利机构有54万个, 宗教类机构有36万个。这些非营利机构的财产总额达到2万亿美元, 年收入为1万亿美元[1]。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机构形式一般分为非营利公司、信托和未注册非营利公司的协会三种类型。其中, 未注册非营利公司的协会不存在法律程序和注册要求, 因而不具有法人资格, 不享受免税待遇;非营利公司通常分为三类:即公共利益公司、宗教性公司和互助性公司, 前两者不仅本身享有免税待遇, 向其提供捐赠的捐赠者也可依法享有扣除税金的待遇。而互助性公司只有履行法定的程序登记注册并向联邦国税局申请资格被批准后, 并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年度财务报告, 方可使其本身享受免税待遇, 而向其提供捐赠的捐赠者并不能享受税金扣除的待遇;慈善信托是由遗嘱或一份书面文件所建立的一种法律形式, 它确立了受托人的法律义务, 交由受托人管理这份信托财产。只有以公益慈善为惟一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依法登记注册而建立, 并被认定符合美国联邦税法501C 3条款的信托, 才能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享有免税待遇的公益慈善团体[2]。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

尽管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51个州均有立法权和独立行使的法律, 但只有美国联邦政府, 即国家税务局有权认定申请机构的免税资格。美国联邦税法对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待遇、纳税人向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享受税金扣除优惠有着明确的规定。此外, 联邦税法赋予联邦政府的国家税务局统一审定并负责监控全美国的免税机构的权力, 联邦国税局还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依税法制定专门的规则和条例, 并规定严格的资格认定和监督管理程序。

(一) 免税资格的具体认定。

一是新建或现有的机构登记注册和被确认免税时, 均需填写相应表格并视机构现收入或预计收入来支付150~465美元的手续费。只有符合美国联邦税法501C 3条款规定的组织, 才能被认定为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以宗教、慈善、科学、促进公共安全、文学或教育为惟一目的, 或以促进全国或国际业余体育竞赛 (但任何活动不得包括提供体育设施或设备) , 或以防止野蛮对待儿童或动物为惟一目的而成立并运行的公司、社会团体、基金或基金会。这些免税非营利组织的净收入不得使任何私人股东或个人获得任何利益。这些免税组织不得有大量进行宣传或用其他方法企图影响立法的活动, 不得参与或介入任何支持或反对任何公职人员候选人的政治宣传 (包括印刷或散发声明) ”。显然, 501C 3条款的核心内容是:只有成立和运作是以该条款所列一个或多个公益项目为惟一目的, 不以任何营利为目的, 不为个人和任何私人谋取任何利益的非营利组织才被认定为具有免税资格。二是为取得免税资格, 一个非营利机构必须通过组织测试和运行测试[1]。所谓组织测试, 是对这个机构的工作目标按照税法501C 3条款进行逐个审查, 看其目标是否符合免税的要求。不仅如此, 当组织消亡的时候, 它的财产转移方式是否符合慈善目的, 这些均需清楚明白地写入机构文件。运行测试则是对这个机构的活动进行审查。如果发现这个机构有为私人谋利的腐败现象, 或从事某种被禁止的政治性活动, 则不能通过其免税资格。美国加州法律还规定在公益性公司工作的负责人中, 凡有利息收入的个人和他们的亲戚比重不得超过49%, 否则, 也不予通过免税资格。三是凡申请免税资格的机构, 要如实填写美国国税局要求的表格和所在州的州税务局的相应审查表格。国税局主要要求出示的资格包括:一份机构章程的复印件或信托的法律文件;若是非营利公司进行申请, 还需要提交章程执行的所有细则;该机构的雇主身份证号码;机构的收据和支付收据的证明;机构的资金平衡表;机构的其他财务信息, 包括两年内新组成机构的目标预算;一份获准延长财产税期限的执行件。

(二) 非营利组织法定的免税待遇。

美国联邦税法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待遇的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给予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免税优惠, 二是给予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纳税人的税收优惠。

1. 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免税优惠。

美国享受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公众服务或使公众受益的非营利组织, 或称公益慈善组织;另一类是为会员服务或相互受益的非营利组织, 依联邦税法可享受的税收优惠, 包括所得税、财产税、失业税等不同税种。凡经美国国内税务局查实并赋予免税资格的美国非营利机构, 均可得到上述三种税收的全额免除。其中所得税免税是指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机构, 在经营与他们的非营利目标相关的事业中的获利, 可以免除税收。财产税免税是指这类机构所拥有的土地、房产等机构资产, 可以免除土地税和房产税。失业税免税是指这类机构无须交纳其他机构的雇主必须按人头向政府交纳失业保障税。此外, 美国国会还规定, 降低非营利机构寄发邮件的邮资费用以资鼓励。除了联邦税法外, 美国各州对非营利机构还自设了一些优惠税种。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税法规定, 对于获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机构, 还可免除消费税。此外, 为鼓励人们购买加州帮助非营利机构筹集建设资金的特种债券, 州政府规定, 凡购买此种债券的利息所得也可以免税[1]。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待遇是在其经营免税目的范围内的, 若其经营与其免税目的不相关的业务, 即其经营并获得与公益慈善目的无关或与为会员服务无关的业务所得, 均要纳税, 且按一般公司所得税率纳税。即使对非政府机关的所有公立机构, 如公立大学等也是如此。

2. 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纳税人的税收优惠。

纳税人只有向符合美国联邦税法501C 3条款规定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捐赠, 才能享有税收优惠待遇。同时, 纳税人捐赠数额的确定也取决于捐赠物的类型, 不同的捐赠财产类型决定了其相应的捐赠数额和最大扣除额。详见表1。

美国联邦税法501C 3条款下的慈善组织分为公共慈善组织和私人基金会两大类[1], 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 其捐赠者的税收优惠也不尽相同。公益慈善团体包括慈善机构、教会、非营利私立学校、医院及学术机构等公益慈善团体, 其接受纳税人的捐赠时, 个人捐赠依法享有经调整后的毛所得50%的税金扣除额的优惠, 公司法人捐赠享有经调整后毛所得10%的税金扣除额的优惠。私人基金会的资金不像公益慈善团体那样来自社会各界, 其主要来自少数人, 其公益活动范围也较窄, 向其捐赠的纳税人 (个人) 只能享有经调整后毛所得20%的税金扣除额的优惠。此类慈善团体在美国也被称为“20%慈善团体”[7]。与此同时, 税法还对私人基金会有一系列详细的限制性规定:应为多于1/3收入来自捐赠、少于1/3的收入来自投资所得的免税组织之外的基金。这些基金要对投资所得纳税并受到多项限制;投资所得的适用税率为2%, 如果在纳税年度用于慈善捐赠等符合规定的支出大于一定比例, 适用税率可由2%降为1%;如果私人基金的未分配所得过多, 将对过多的部分课征税率为15%的消费税[5];私人基金会每年至少要将其资产的5%用于捐赠, 否则, 就强行扣税。之所以采用这个比例, 是因为市场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这个值。同时, 法律还规定如果私人基金会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超过其资产的35%, 或者持有同一公司的和自己控制的股票超过51%, 就得卖掉[1]。私人基金与某个同基金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 (称为“无资格个人”) 或政府官员之间的金融关系或“内部交易”是被禁止的[10]。总之, 美国税法对私人基金会或称私人基金的许多限制性规定, 明显区别于公益慈善团体。这是由于私人基金会不像公益慈善团体那样得到社会各界的捐赠, 能够自动形成公众监督的机制, 所以必须通过税法和有关法律的具体限制性规定和实施严格监管, 才能保证私人基金会不以任何方式为任何私人或营利组织谋取利益。

三、启示和建议

中美两国在基本国情上存在很多差别, 这就决定了在设计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时, 绝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美国的政策, 但是, 美国成熟先进税收制度设计对我国相对滞后的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严格区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合理确定主体免税资格。

目前, 我国尚未对非营利组织做出严格统一的界定, 法律法规普遍存在对营利与非营利组织区分不足的问题。迄今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而对非营利组织主体的定义, 也只能从《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规定, 如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0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 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在第10条第三款中也规定:“本法所称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依法成立, 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11]

以上法律法规中, 除《公益事业捐赠》规定了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主体范围外,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都只对那些定性为非营利的社会组织规定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等最低要求。可见, 我国法律法规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都是笼统和原则性的, 而关于非营利和营利性组织所存在根本区别, 以上三部法律都未做出详细规定, 因而, 在确定主体免税资格时, 就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只要是要求登记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都被定性为非营利社会组织。这样势必导致营利与非营利组织共享免税待遇的“税负不公”局面。

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立法, 确立完全、严格、具体的非营利组织免税适用条件。我国学者邵金荣就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提出了以下基本条件: (1) 以服务社会大众或使公众受益为惟一宗旨, 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2) 具有公益法人资格, 在法人登记时创办资金须移交法人所有。 (3) 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公益法人所有, 而不以包括捐赠创办人在内的任何个人或营利组织所有。 (4) 收益或营运结余除用于创设目的事业活动支出外, 不得以任何方式分配给捐赠创办人或与捐赠创办人有关系的人。 (5) 终止或解散时剩余财产只能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而不得归属包括捐赠创办人在内的任何个人或营利组织。 (6) 具有不为私人谋利的组织结构。捐赠创办人和其配偶及他们的亲属担任董事和监事的人数, 不得超过全体董事和监事人数的1/3, 并不得担任或兼任该组织的行政负责人和人事、财务及总务管理职务。但是, 他还认为在制定我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免税全面适用条件时, 还应包括以下具体条件: (1)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用于其设立公益目的业务活动的支出占其经常性收入的比例, 须符合规定的最低限度, 以保证其公益目的之实现。 (2)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解散后剩余财产的归属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社会公益用途。 (3)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收入, 除零用金外均应存放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国库券、金融债券等。 (4)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不得经营与其设立公益目的无关的业务。 (5) 由相关法律规定为补充其设立公益目的事业之活动经费, 在不妨碍其设立公益目的活动的前提下, 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营利性机构, 其财务应分立;其收益应全部归该公益法人, 而不以任何方式对特定的人给予特定利益;其停办时, 剩余财产归属该公益法人。 (6)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投资符合其设立公益目的的营利业务, 须符合审批程序, 且投资额符合规定比例。 (7)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与其捐赠人及董事、监事间没有财务上的不正常关系。 (8)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 完备的会计记录, 财务收支取具合法凭证, 并经主管机关查核属实。 (9)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应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财务和业务活动情况年度报告, 财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开[11]。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相对滞后, 加强立法以确立非营利组织的免税条件迫在眉睫, 我国税法应确定合理统一、严格具体的标准, 避免那些假公益真营利的组织钻法律的空子, 保证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不受侵犯。

(二) 规范免税资格认定程序。

我国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基本上是由财税部门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及财税部门的部门规章来认定。同时, 其他行政法规和行政部门也参与认定, 由于我国税法的不健全, 其他行政法规和相应的行政部门, 对非营利组织的减免税资格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认定权。

从美国的免税认定程序来看, 主要是由隶属于国家财政部门的国家税务局依税法统一认定。然而, 我国目前尚不具有或尚未形成像美国那样由联邦政府国税局依详细具体的联邦税法统一审查、认定全国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并实行有效监管的法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 可采取由中央政府的财税部门统一认定的方法, 这是因为:其一, 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税收法制, 省一级无权决定免税与课税, 更无制定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权。与实行地方分权制的美国联邦体制相比, 更便于集中有效的管理。其二,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不仅授予了国家财政部门 (及其所属的国家税务总局) 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 而且还赋予了国家财政部门对税法框架内具体项目的免税与课税权。其三, 我国已全面实行分税制, 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的税收征管体制已全面建立。在已经具备上述三种条件的基础上, 现阶段我国国家财政部、税务部门还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完善免税资格的认定程序。第一, 国家财务部门应提出免税具体的适用标准。第二, 国家税务部门应拟定免税申报办法和程序, 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章。第三,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申请设立时, 应同时向政府税务部门提出免税申请, 由政府税务部门依法审查、批准其免税资格。第四, 税务部门对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的收支状况负责直接监控, 审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协助监督。

(三) 完善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纳税人的税收优惠。

与美国对纳税人向公益事业捐赠所享受的法定税收优惠待遇比较, 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的捐赠者税收优惠是世界上鼓励纳税人向公益事业捐赠所给予的最高、最优惠的税收减免待遇。即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 向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 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 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 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等, 均享受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待遇。这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向公益事业捐赠尚不兴旺的状况来说, 无疑是颇为必要、颇具鼓励作用的重要举措。然而, 目前我国的公益事业领域, 除了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明确区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外, 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其他事业领域, 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民间社会团体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区分, 营利行为与公益行为不区分, 导致了营利与非营利性机构共享免税优惠待遇的混乱局面, 那些欲向公益事业捐赠的纳税人和境外团体及个人逐渐增多, 但面对真假不分的非营利组织, 也往往是望而却步。在这种客观环境下, 我国对捐赠者向公益事业捐赠所实行的最优惠税收政策, 就很难起到鼓励捐赠者的应有作用, 同时还会被假公益之名营利的组织占到便宜。其结果就导致真正的造福社会大众的民间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难以为续, 而那些假冒的公益单位却应运而生, 捞到了所谓的实惠。

由此可见, 只有从法制上严格区分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真假公益机构, 我国给予捐赠者向公益事业捐赠的最优惠税收待遇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惠及社会大众和造福全民的作用。

(四) 财务公开透明, 确立社会公信力。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服务社会大众是其唯一宗旨。享受免税法定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 因此, 其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财务收支、业务活动、运作状况等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以接受包括政府部门、捐赠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监督。在美国, 盛行一句名言:公益慈善机构的口袋要像玻璃一样透明。所以, 美国所有享受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 均须向国税局填报年度报告, 收入不超过10万美元及其年终统计的财产不超过20万美元的非营利组织和从事与免税目的无关的业务以及其收益在1, 000美元以上的非营利组织均需填报相应表格。同时, 还要按要求向州政府提交年度财务报告[1]。1988年的美国联邦税法规定, 所有要求免税的机构, 有责任在上班时间向公众提供交给国税局审查的最近3年的年度报告的主要信息, 供公众监督[1]。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及传媒手段的多样化, 在推行更便于公众了解非营利组织所有信息的措施上, 互联网对公布组织财务收支详细情况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的公开透明, 不仅是杜绝种种弊端之法制化的客观需要, 而且已有完全实现的技术可能。同时, 我国税法应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以保证对非营利组织的全面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3.4.6.9.13.14.杨团.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营志宏.留美法律常识全书[M].台北:中西留学书籍出版社, 1987

[5].8.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7].孙仁江.当代美国税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7

[10].王晓刚, 王则柯.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篇4: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但是,现行税收制度的内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税收制度体系,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资金配置和健康发展。为其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42;C912.3;C9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06

非营利组织是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研究中产生的一个概念。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几个概念大同小异,经常交替使用。世界银行在《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原则》一书中指出,非营利组织是指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利润赚取,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非营利组织是对政府与市场的必要补充,其与政府及市场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出现日趋增多的自由支配资源,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社会生活和民主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都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准备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原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其中社团20.7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民办非企业单位17.2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2%;基金会1369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0.3%。此外,还有许多该统计数字之外的以工商注册形式存在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整体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以低成本、渗透性、高效率、灵活性等优势,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有利于形成新的更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救援中,非营利组织反应迅速,积极参与,作用显著,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领域。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非营利组织功能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管理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强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对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建构功能,发挥着优化结构、创新组织和整合社会的作用。

第一,发展非营利组织,有利于提高社会自治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非营利组织能够深入民间,凝聚社会资源,构建组织网络,从而提高治理绩效。对于中国这样社会成员构成复杂,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可以在现有的政治、法律框架下,有序地形成高度自治的社会微观基础,使政府从繁杂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熟,对于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发展非营利组织,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营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良性互动及共同发展的局面。“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它们在人权、教育、政治参与、信息交流等方面所开展的活动都可以促进公民社会发展,使社会资本增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民主政治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其加以认同和保护。同时,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物多元治理结构中能够为民主政治体系构筑起一个坚实的平台,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自我结社、自我管理能力,推动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建立健康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可供支配财产的增多,也是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三,发展非营利组织,有利于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增进公民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和谐。理论和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可以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合理影响政府决策,从而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非营利组织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既能够合法、有序地表达不同群体的意愿,也有利于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接受新的社会规则,帮助政府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发达的非营利组织能够协调各层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增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发展非营利组织,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非营利组织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为服务对象,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权利。完善社会制度和规则,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等方面,能够发挥重大作用。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弱势群体与政府、国际资助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主体自愿性为基础,本着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向残疾人、儿童、病人、老人、失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增强弱势群体的竞争力,提升弱势群体做人的尊严,点燃底层民众生活的希望,实现文明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现行非营利组织税制的缺陷及其影响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尚存在诸多体制性、机制性制约与束缚的问题。其中,税收制度与政策的缺陷成为至关重要的瓶颈,直接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进而阻碍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税法缺位与税收征管失控并存。与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功能发生的巨变相比,不少关于非营利组织较为关键的税收规定处于空白状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未明确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界定,即缺乏对其是否获得免税资格或享受何种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律认定标准;二是没有区分互益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及其不同税收待遇,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两者的区分能使税式支出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缺乏相关商业活动与无关商业活动划分标准,税式支出政策经常被滥用;四是纳税登记和征收管理制度缺失,现行《税收征管法》关于登记、票据、检查等规定均不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2004)的调查显示,江苏省地税局、陕西省地税局和辽宁省地税局通过向辖区内的税务机关和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机关、主管部门调查发现,非营利组织基本上是既不纳税也不接受税务管理的(领取工商执照的

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税务管理的除外)。

其二,纳税人公益性捐赠税前抵扣限制较多。按照过去税法的相关规定,除捐赠给税法列举的组织机构之外,纳税人的直接捐赠不允许在税前抵扣,造成大量捐赠得不到抵扣。在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也存在全额扣除与按年度利润总额12%抵扣两档标准。综合比较,其抵扣比例明显低于国际标准,也不允许超过限额部分递延抵扣。另外,既不允许对实物捐赠进行抵扣,也不允许对境外非营利组织的捐赠进行抵扣。捐赠抵扣手续繁琐,缺乏统一的捐赠票据管理。

其三,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歧视性税收待遇。我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税制还保留着较强的计划经济特征,按经济成分和官办民办标准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组织所得税是否免税的划分依据是视其收入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而定,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非营利组织不易获得免税待遇。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30余家拥有官方背景的非营利组织获得了对其捐赠可以进行税前抵扣的资格。相同性质的纳税主体却享受不同的税式支出政策,有悖税收公平原则。

现行非营利组织税制缺陷主要产生以下消极影响。

影响之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不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间资源遭到削弱。由于纳税人公益性税前抵扣限制较多,加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歧视性税收待遇,造成了现行税制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激励不足。不论企业还是个人,其捐赠行为并不能减轻多少税负。相反,较低的抵扣限制使得纳税人要对捐赠超出限额的部分缴纳相应税款,较严的抵扣限制导致大量捐赠得不到抵扣,繁琐的抵扣程序加重了税收遵从成本,影响了纳税人的捐赠积极性,削弱了税式支出的政策效果,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汲取和调动民间经济资源带来困难。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企业和个人的捐赠金额及慈善意识都有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据民政部在2005年中国慈善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底,我国慈善组织获得的捐助总额约50亿元,仅占我国同年GDP的0.05%,而美国这方面的同类数字为2.17%。

影响之二:非营利组织的税式支出政策被滥用,损害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目前,许多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营利组织的收入、财产和活动却享受着免税待遇,这种现象在教育行业以及各种社会福利机构中尤为普遍。例如民办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各类资格证书培训、出国外语培训、升学考试培训以及烹饪、电子、汽车驾驶培训机构等不断增加,这些明显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却有许多打着公益教育事业的幌子争抢税收优惠的“蛋糕”。许多非营利机构从事着大量与公益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甚至将处于城市高价地段的房产出租、变卖,牟取暴利。还有一些非营利机构私自设立小金库,擅自分配收入给其职工和高管,采取各种手段提高福利待遇。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被削弱,负面影响被放大,同时,还会对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原则构成挑战,增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度与不确定性。

三、科学的非营利组织税制改革取向

一要建立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体系,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完整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应包括民法、组织法、税法等法律规章的综合。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正式的文件中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建议修订《民法通则》,将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法人确立为与企业法人相对应的民事行为主体。另外。从便于征收管理的角度和我国税收制度特点看,可预先在税法中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规制,建议在制定颁布的《税收基本法》中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确认标准和基本税收政策,这既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又有利于防止产生税收漏洞。

二要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商业活动和无关商业活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没有对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作相关性和无关性的区分。随着非营利组织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和商业活动的增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税收政策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商业活动和无关商业活动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无偿提供服务和福利的活动,实行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受益人之间存在利益给付关系、但受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之间无对价关系的活动,实行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受益人之间存在服务售卖关系的活动,视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对非营利组织资产的保值增值活动,在流通环节按照企业活动进行征税,对用于公益活动的收益免征所得税。

三要规范捐赠税收制度,有效汲取民间经济资源,使其释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民间能量。首先,扩大享受捐赠税收扣除优惠的范围和捐赠渠道。只要是向税务机关所认可的非营利组织所作的捐赠,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改“特许制”为“审核制”,发展地区性的非营利组织,对其资格进行管理。在扩大范围的同时,应明确对互惠性的非营利组织捐赠不予免税,只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捐赠免税,保证各项捐赠为公众服务。其次,统一内外资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捐赠税收抵扣限额,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再次,考虑到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较弱、非营利组织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的现实,从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角度看,应当对公众的慈善捐赠实行实捐实扣的办法。最后,制定向外国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税收制度。非营利组织促进的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人道主义、科学、教育、卫生往往具有全球意义,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交往的频繁,对于向中国境外的外国非营利组织的捐赠应当同向国内的非营利组织捐赠一样得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待遇,对通过国内特定组织向境外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也也应当允许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管理,促成良性有序发展。第一,建立免税组织独立认证制度。可以借鉴美国、法国等多数国家的做法,由税务机关对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进行独立认证。非营利组织获得免税资格后,在其存续期间,其活动发生变化、丧失免税条件的,应当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第二,严格纳税申报制度。将纳税申报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义务,无论是否产生纳税义务都要进行纳税申报,这样既可以强化非营利组织的纳税意识,又便于税务机关及时掌握非营利组织的纳税情况,给以后的税务稽查奠定基础。第三,设立免税审核制度。目前,对非营利组织的收入、财产、活动是否符合税法的免税要求,由非营利组织根据其活动情况和税法的规定自行判断,无须到税务机关办理免税审核或审批,导致税务机关对非营利组织的收入、财产、活动是否符合税法的免税要求无法控制,对滥用免税政策的情况无法掌握。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应当对非营利组织实施免税审核制度。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民间文化、公民心理等因素。税收制度作为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是政治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的直接表现和反映。而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税制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部分脱节,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革现行非营利组织税制,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不断汲取丰富的民间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篇5: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问: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答:我国目前已经公布施行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中,对有关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法律界定,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问:什么样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财产及孳息不用于分配;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财产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问: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哪些收入属于免税收入?

答:非营利组织接受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都属于免税收入。

问: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需满足哪些条件?

答:符合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组织;

2、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且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境内;

3、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4、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5、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6、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7、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除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的检查结论为“合格”;

9、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问:非营利组织申请享受免税资格,需报送哪些材料? 答:申请享受免税资格非营利组织需报送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

3、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4、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

5、申请前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

6、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申请前会计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7、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的检查结论;

8、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问: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的有效期为几年?

答: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的有效期为5年。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复审,按照初次申请免税优惠资格的规定办理

问:浙江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程序是怎么规定的?

答:经省级或市、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凡符合条件的,向其所在地市级或县级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市、县级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联合对本级非营利性组织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省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提交的申报材料,经市、县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联合初审后,报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审核确认。财政、税务部门按照上述管理权限,对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的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并定期予以公布。需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上报申请材料截止期限为每年的10月底,纳税人要关注主管税务机关的纳税须知等宣传资料。

问: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如何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免税手续? 答:纳税人填写备案类减免税登记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备案手续,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登记工作,并告知纳税人执行。问:遇到哪些情况,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将被取消资格?

答:如果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将被取消资格:

1、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逾期未参加年检或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

2、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3、有逃避缴纳税款或帮助他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

4、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和服务活动,变相转移、隐匿、分配该组织财产的;

5、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6、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因上述第1项规定的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一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因上述规定的除第1项以外的其他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五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

篇6:非盈利组织税收优惠

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不需要缴税,但也不是绝对的。具体要看什么收入。在我国,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组织,可能需要缴纳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契税、企业所得税等几种。下面具体分析社团即非营利组织需要纳税的情形。

(一)营业税:在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时需要缴纳营业税。其中应税劳务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劳务。社团一般不会涉及,但是如果举办了培训等业务,并取得收入的,以及出租房屋并取得收入的,就要缴营业税,税率5%。会费和捐赠收入不需要交营业税。

(二)增值税: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就要交增值税。社团一般不会有这些业务。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缴纳了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就要按这三种税的税额的1-7%交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市区7%,县、镇5%,其余地区1%)。

(四)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产,需要交纳房产税。自用的,以房产原值扣除10-30%后的余值,按1.2%的税率缴税;出租的,按租金收入的12%缴税。但经政府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的社会团体,以及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可以免税,但是出租的部分,仍然要上税。

(五)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土地,其产权人需要缴税。免税的范围基本同房产税。

(六)印花税:凡是书立、使用、领受印花税法所列举的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应缴纳。印花税共有13个税目,主要是各种经济合同以及营业帐簿、产权证等。税额一般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七)契税:转移土地、房屋权属,需要缴纳契税。税率为3-5%。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

(七)企业所得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需要纳税的收入种类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但收入中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不需纳税。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主要看国务院及国务院财税部门的规定。按照新税法出台之前(现在应仍为有效)的规定,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社会各界的捐赠,都免征企业所的税。另外,如果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单位负有代扣代缴义务。会费和捐赠收入,属于社团的主要收入来源,其资金性质为社团集体资产,应按照省级财政、民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门的票据收取(不能使用白条、自制收据以及税务发票)。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应纳税收入总额=收入总额-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项目金额

上式中的收入总额,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交收入和其他收入。除另有规定者外,上式中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项目,具体是:(1)财政拨款;

(2)经国务院及财政部批准设立和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

(3)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不包括计划单列市)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4)经财政部核准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5)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6)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7)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

(8)社会团体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9)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凡有符合以上免税项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接受税务机关检查时,应根据税务机关的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下列有关资料:

(1)财政拨款,须提供财政部门或上级拨款部门出具的拨款证明;

(2)经国务院及财政部批准设立和收取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须提供设立和收取的批准文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证明文件、入库凭证或缴款证明;

(3)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须提供批准文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证明文件、入库凭证或缴款证明;(4)经财政部核准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须提供财政部的核准文件;

(5)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须提供拨款证明文件;

(6)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须提供所属单位的纳税申报表、纳税凭证和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证明;(7)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须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8)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须提供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的批准文件;

(9)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须提供捐赠人签字的捐赠证明和接受捐赠单位领导签字的证明;(10)经税务机关批准从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提取的总机构管理费,须提供税务机关的批准文件;

(11)税务登记证和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文件。

对未出具以上证明文件的收入,主管税务机关可不将其视为免税收入。

4、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下列支出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1)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等支出项目中列支的,属于购置固定资产支出的设备购置费;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等支出项目中列支的修缮费,凡属于固定资产修缮,且修缮费支出数超过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将修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得直接在税前扣除;(2)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3)无形资产的受让、开发支出;

(4)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子没收财物的损失,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6)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7)各种赞助支出;

(8)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9)与取得应税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依法利用行政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征收、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十类。各类非税收入的取得依据有所不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和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是利用行政权力征收的,具有强制性;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利用国家资源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体现了国家作为所有者或出资人的权益;彩票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是依托政府信誉募集的,遵循自愿原则。

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是指能够满足一般非税收入需要、具有通用性的票据,用于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资金、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让、转让收益等其他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指非税收入通用票据不能满足某些非税收入的特殊需求,根据其征收特点而特别制作的票据,包括定额票据和非定额票据

财政票据分三类目前,财政票据的种类可分为非税收入类票据、结算类票据和其他财政票据。

非税收入类票据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指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指特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特定的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专用凭证,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票据、罚没票据等;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指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收缴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

结算类票据仅为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发生暂收、代收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时开具的凭证。

其他财政票据包括: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指国家机关、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其他公益性组织依法接受公益性捐赠时开具的凭证;医疗收费票据,指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取得医疗收入时开具的凭证;社会团体会费票据,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向会员收取会费时开具的凭证;其他应当由财政部门管理的票据。

实务操作有讲究在实务操作中,财政票据中出现涉税问题,集中反映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上,很多企业将该票据作为税前扣除凭据。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税前扣除风险,纳税人有必要了解该种票据的使用范围和不得开具行为。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范围为: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暂收款项。由行政事业单位暂时收取,在经济活动结束后需退还原付款单位或个人,不构成本单位收入的款项,如押金、定金、保证金及其他暂时收取的各种款项等。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代收款项。由行政事业单位代为收取,在经济活动结束后需付给其他收款单位或个人,不构成本单位收入的款项,如代收教材费、体检费、水电费、供暖费、电话费等。三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其他资金往来且不构成本单位收入的款项。四是财政部门认定的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其他资金往来行为。

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行为如下:

1、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收费;

2、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强制进行的培训业务以外,由有关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培训、会议的收费;

3、组织短期出国培训,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员提供境内服务等收取的国际交流服务费;

4、组织展览、展销会收取的展位费等服务费;

5、创办刊物、出版书籍并向订购单位和个人收取的费用;

6、开展演出活动,提供录音录像服务收取的费用;

7、复印费、打字费、资料费;

8、其他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提供上列服务,其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当依法使用在税务机关领购的相关发票。

综上所述,企业发生非应税项目支出时,应取得相应的扣除凭证,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企业缴纳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缴纳的可在税前扣除的各类税金:以完税证明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以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以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支付社会组织会员费:以该组织开具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发生行业协会自律性经济处罚支出:以《行业协会自律性经济处罚专用收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支付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以《专用收据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专用收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企业根据法院判决、调解、仲裁等发生的支出:以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可由人民法院执行的仲裁裁决书、公证债权文书和付款单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属于非定额财政票据

一、财政票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如下:(一)非税收入类票据

1.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2.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指特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特定的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专用凭证。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票据、罚没票据等。

3.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是指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收缴政府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

(二)结算类票据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发生暂收、代收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时开具的凭证。

(三)其他财政票据

1.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是指国家机关、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其他公益性组织依法接受公益性捐赠时开具的凭证。

上一篇:深冬,轻启岁月的门扉的散文下一篇:祝身体健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