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行业协会应对贸易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东盟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我国出口至东盟的机电产品长期集中在有限种类上,商品结构和国别市场集中度较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电行业协会应对贸易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电行业协会应对贸易分析论文 篇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介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性出口商品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已经连续12年位居我国出口贸易的首位。

由表1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438.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494.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出口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29.5%上升到56.7%。但是,从增速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近几年有所放缓。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方向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等。

1、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内容复杂,包括技术法规在内的标准就有5万多个。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其中对机电产品的主要有产品安全认证UL认证。UL认证涉及到防火设备、电器用具、电气工程材料、船用设备、自动和防盗机械设备等,有“UL”标志的上述产品才能进口。除UL证之外,美国还有军用 MIL、电磁兼容FCC等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

2、欧盟是最早设置针对机电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地区。欧盟对机电产品主要实行CE认证制度,只有带有CE标志的机电产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CE标准对产品的技术细节、安全性、卫生和环保等方面做出了要求,涉及到的机电产品有电动工具、低压电器、家用电器、音像设备、电信设备、移动无线设备、汽车等。对于欧盟各成员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数机电产品,还必须符合欧盟法规规定的低电压指令(LVD)和电磁兼容指令(EMC)以及《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的要求。另外,欧盟内部许多国家对某些产品还要求单独认证,如在德国,机电类产品的认证还有TuV认证、GS认证、VDE认证等。

3、日本JIS是日本国家级标准中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涉及机械、电器、汽车、铁路、船舶、冶金、化工、纺织、矿山、医疗器械等几十个行业。日本对机电产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技术法规和强制性JIS认证(如电器产品和煤气用具等)构成。在电气设备领域内,许多行业标准高于国际标准,当外国机电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要求符合国际标准,还要求与日本标准相符合。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我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生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

1、限制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准入。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三个经济实体正是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指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拒之门外;欧盟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日本对机电产品的标准,其中许多都高于国际标准,不达标就不能进入日本市场。

2、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了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出口企业要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提高检测水平,获得和维持相应的国际认证,这些都要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因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特别是彩电、空调器、微波炉、冰箱、洗衣机等在欧盟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WEEE和RoHS两项指令涉及到10大类20万种规格的机电产品,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突破这两项指令,我国企业要付出额外成本,包括设计绿色产品的成本、改换产品标签的成本、产品标签上价格标记成本及建立并完善回收体系的成本等,这些额外成本将使我国机电产品生产成本上涨10%。

(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方向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这些地区,而它们恰恰是世界上科技水科最高、技术标准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

2、机电产品技术水平落后。我国机电行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等出口比例较小。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缺乏有后劲的支柱性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全球机电行业技术水平和机电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

3、对技术标准不够重视我国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标准总体水平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相互交叉,界限不清,令企业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加之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对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变化不能及时了解而遭遇出口限制。

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完善技术法规体系。对技术法律和法规中违背国际惯例、与WTO协议相抵触的部分,都应予以调整、修订或废止,对技术细节则通过引用或纳入适用的标准来解决。针对现存法律法规的缺陷,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特别是专门性技术法规,应尽快完善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环保、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和法规。

2、完善预警机制。应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行业三方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规划协调工作,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动态,组织预警信息的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壁垒。行业协会和商会要既面向政府又面向企业,通过申诉、立案、调查、论证、采取措施等步骤,形成一个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出口企业负责向政府部门或技术机构提出预警信息需求,并向政府部门和技术机构及时反馈以协助改进。

3、实施标准化战略。一要适应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标准结构。加快生产型标准转变为贸易型标准的步伐,调整标准构成,由侧重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转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标准化,由单纯的技术标准转向与管理标准化并重,还要尽量缩短制定标准的周期。二要推广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整体标准水平。凡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国家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都应该加速采用为我国标准,使我国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相兼容,尽快提高机电行业的整体标准水平。三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把我国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力争将我国已具优势的机电产品的项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另外,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上进行沟通与协调,推进我国认证机构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

(二)企业方面

1、努力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质取胜是机电产品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为此,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重视技术创新,完善创新机制,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重点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发展绿色机电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企业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符的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和改善企业质量管理,强化经营全过程的环境控制和技术达标管理,将质量经营的理念贯彻到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还要增强认证意识,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新市场。在巩固和深层次开拓现有发达国家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市场,包括东欧各国、东南亚、中东以及拉美等,努力拓展暂时还不成熟的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由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可能导致的出口波动风险,而且可以绕开部分国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直接跨越壁垒以外,机电企业还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对国外市场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销售,让“销地”变“产地”。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使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进口国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发达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潘飞霞,阮明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

3、章俊欣.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影响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

作者:肖寒霜

机电行业协会应对贸易分析论文 篇2:

竞争性强化态势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东盟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我国出口至东盟的机电产品长期集中在有限种类上,商品结构和国别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机电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调机制,积极介入区域贸易标准和制度制定,强化文化沟通和技术协作,加快机电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持续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提升对策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中国—东盟贸易推向了更加全面和深化合作的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发展的“议定书”使得中国-东盟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达到了新的高度。东盟机电产业发展起步晚,总体上与我国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在机电产品的贸易市场、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有相当的共性,这既提升了中国-东盟机电产品区域市场竞争烈度,也在一定方面弱化了彼此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提升的一些对策。

一、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总体特征

(一)出口规模增长与增速下降并存

据海关统计,2016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2.9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同期增长1.9%,占我国同期贸易总额的12.3%,这一占比较2014年的11.2%、2015年的11.9%,实现了持续提升。其中,对东盟出口1.68万亿元,下降2%;进口1.3万亿元,增长7.4%,中国继续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机电产品仍主导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商品格局,共计进出口1.47万亿元,占同期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的49.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绝对额不断上升但出口增长率却一度下滑,2016年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额8067.1亿元,增长率为-6%;2017年前8个月,东盟10国自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额全部持续增加,但平均月增长率为-12.24%,其中前8个月累计增长率下滑最大的是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分别为-24.84%、-21.51%和-19.72%,这意味着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空间已大大缩减,2017年前8个月出口额与出口增长率的双降更说明了机电产品国际竞争性在逐渐加强。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少数种类集聚度过高

如果说出口额反映了整体的贸易规模,那么出口产品品种的丰富度则明确反映了出口结构的优劣。根据国际贸易(SITC)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属于第7 类产品,主要包括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9类主要产品。历年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前 3 位的分别为:电力机械器具,出口额327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29%;电信及声音的录制重放设备,出口额225.51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20%;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出口额112.75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重10%。可见,虽然我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长,但在其中起主要支撑作用的产品始终是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设备和电力机械、装置,以及器械及电器零件,而以精工机械、特种工业专用机械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甚至不到3%。

(三)出口国别分布不均,市场集中度偏高

东盟成员国基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参与偏好。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来看,其主要集中在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 2016年我国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 4 国的机电产品总额就达302.72亿美元,占整个东盟出口总额的85.74%,占整个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3/4;截止2016年,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成为主导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其出口额分别为179.22亿美元、244.2亿美元、143.06亿美元和190.77亿美元;至2017年第一季度,机电产品成为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首位商品,進口额65.1亿美元,增长14.1%,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1.4%,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43.5亿美元,增长21.4%;机械设备进口21.6亿美元,增长1.6%。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少数国家,出口市场较为集中,这也必然加剧出口风险。

(四)出口产品竞争与互补并存,市场竞争烈度趋升

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选择国际通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及东盟各国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RCA指数持续上升,均值已达1.54,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分别超过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从产品互补性来看,通过测算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四个国家间指数均值分别为0.84、0.75、0.71与0.58,而该数值越接近1越意味着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产品间的互补性越强,互补性贸易需求也越高,尤其是中国与新加坡在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0.84,充分说明两国未来贸易空间巨大,互补性需求极高。

二、竞争性强化态势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仍未成为主体

前面分析已经指出我国出口至东盟的机电产品始终限制于有限种类,而区分不同国家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以长期居于机电进口首位的新加坡来看, 2016年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机电产品在其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32.2%和43.5%,进口额增长较快的船舶及浮动结构体进口额占比仅为16.6%,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尚为实现对主要贸易伙伴市场的有效占据。这一现象在新兴市场同样存在,2017年初中国对越南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整个东盟市场所占比重也达到 21. 3%,一跃成为第二大东盟地区出口市场。但从出口产品种类依然为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只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0.2%,而机械器具及零件的进口下降至第二位,占比达15.2%。至于始终居于中国机电出口前5位的泰国、马来西亚,其主要进口产品也主要是这两类。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深入推进的当下,对于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 铁道车辆除外),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地区市场的占有率还亟待提高。

(二)相关国家赶超速度加快,比较优势的维持和拓展难度大

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持续维系来自于彼此双方产品的高度互补与市场需求高效满足,为更加客观、科学评判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方面的贸易潜力,引入出口贸易理论值,在对其测算的基础上与当前的实际贸易值进行比较,若比值<0.8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空间巨大,若0.8<比值<1.2,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若比值>1.2则意味着双方未来贸易行为的维系需进行创新型开发。截止2017年第1季度,通过测算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比值发现,新加坡为0.945,泰国、马来西亚分别为0.641和0.968,这意味着目前我国主要的机电出口国除泰国外,均面临后续需求不足的危机,有待于拓展贸易空间,不再使出口产品始终局限于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两类产品上;而从增速最快的越南来看,其比值为1.326,这意味着中国对越南目前集中于两类产品的贸易出口态势,将难以实现双方机电贸易的维系,未来想要实现对高出口增长率的维持必须拓宽出口产品类目,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激发国际市场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力推我国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对于柬埔寨(比值为0.721)、文莱(比值为0.093)则可立足当地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其市场潜力。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出现,新贸易壁垒使竞争烈度高

新兴国家经济与中国相似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强调,这使得我国出口至东盟的传统机电产品开始面临更多的“标准”与东道国“制度”。例如,新加坡所执行的“PS”、印度尼西亚所制定的“SNI”、马来西来所推行的“SIRIM”、泰国所执行的“TISI”,老挝和柬埔寨甚至直接使用“CE”或“IEC”认证证书或标志,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数字显示,2016 年我国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机电仪器,受损金额高达 407.1 亿美元,占直接损失总额的 43.6%。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数量和严苛程度上东盟地区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如,印度尼西亚将原电池列入“家用电器及其配件产品管制清单”,要求进口产品必须通过强制性“SNI”认证,而原电池在中国却并不属于 3C 认证产品目录范围;再比如,在家用空调产品上我国规定最大制冷量不能超过 14 KW,而泰国却将标准下调至 12 KW,新加坡则更进一步细分窗式空调不超过 12 KW,分体式定速和分体式变速空调不超过17.6 KW 和 10 KW等,这无疑给中国机电产品竞争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出口结构和产业链位置相似,市场份额提升难度大

除新加坡外的东盟国家均与我国同属中等收入国家,且产业结构相似,长期贸易往来也表现出显著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若我国不能率先实现对产业链高端位置的占据,未来将面临东盟國家的激烈竞争。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002.1亿美元,下降4.8%,占机电产品出口41.4%;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5611.9亿美元,下降9.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46.4%,加工贸易方式在整个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这就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机电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伴随我国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这类加工贸易已出现下滑趋势,机电产品商会2017监测数据显示,27大类机电商品中有23类出口均出现下降,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以及日用机械为代表的8大类产品出口降幅均在10%以上;电子信息类产品中,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彩电出口额分别为1156.0亿美元、583.4亿美元和122.7亿美元,分别下降6.6%、9.7%和1.9%;机械类产品中,汽车整车出口113.5亿美元,下降8.2%;船舶出口221.5亿美元,下降20.4%;农业机械、轻工机械和工程机械出口额分别为273.6亿美元、189.2亿美元和125.1亿美元,分别下降3.7%、4.9%和10.2%。这均意味着我国机电类产品若无法实现对产业链高端位置的有效占据,在东盟各国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不断涌现的当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将面临才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双重困难,这将危机未来机电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五)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波动是进一步削弱了出口竞争力

机电产品价格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在经过前几年持续下跌后已出现触底反弹。2016年10月以来,以橡胶、钢铁类以及外包装纸箱等为典型代表的多种原材料价格较年初已上涨近60%以上,天然橡胶价格全年上涨更是高达75%;钢材类中的某型碳结圆钢价格则直接上涨近1倍;矿产类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20%-60%的涨幅,推高了机电类产品成本。加之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长期贸易顺差地位的维系,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16年以来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先升后降,全年对美元贬值6.8个百分点,但这一态势难以长期维持,这无疑进一步推高了机电产品出口商的实际成本。在面对东盟国家所提供的价格更为低廉的相似产品时,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自然被削弱,若无法改变对成本优势的依赖状态,则我国机电产品未来在东盟市场的占有额将进一步减少。

三、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优势提升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机电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

目前,鉴于我国机电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一方面要优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优先加大对高技术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力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快速转型,推动更具国际视野的大企业借力国际性并购,促进专利的引进与消化,使得国内品牌走向国际,拓宽渠道,深耕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信息业高速发展态势,助推信息化和机电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机电产业加快摆脱原始化、技术含量低的特点,实现其向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化、控制智能化及高精度化等方向发展。有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发挥规模效应在机电产品的集群化发展和技术升级,提升机电产品出口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立足产品差别实现对现有市场占有率的维系与扩张;在引进和消化技术、开放市场的同时,注重对国家品牌的培养,通过创新营销手段,培育并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深耕区域市场,不断提升机电产品的区域市场竞争力。

(二)结合国别市场特征,借力跨国投资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在秉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应致力于与东盟各国拓展贸易合作空间,将不同类别的机电产品进行更为深入的细化分工。一方面,基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有区别的制定贸易策略,例如,对于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机电产品替代性较强、竞争比较激烈的贸易伙伴,我国应致力于改善本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通过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垂直差异;另一方面,对于以文莱为典型代表的贸易潜力巨大的国家,则应立足其市场特征和现有经济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产品拓展贸易合作空间。同时对于我国己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可逐步向东盟等国家扩大转移出口,以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国家间的互信度和经济结合度,有助于加大机电产业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拉近市场距离,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有效降低贸易摩擦风险。

(三)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调机制,介入区域贸易标准和制度制定

技术贸易措施之所以成为阻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新障碍,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对当地市场制度、法规了解的缺乏,或者是对于国家间标准方面的差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伴随国际社会对环保的呼吁,未来我国应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专门力量加大研究力度。首先,应对目前东盟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进而初步把握各国机电产业链相关法规、标准、认证动态,可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料库;其次,组织专门力量,例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针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全面剖析,找准关键点,熟悉相关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制度,分析其差距,为改进产品提供现实依据;再次,针对东盟机电市场特征和制度体系完善出口产品质量,尤其是应积极鼓励国内出口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志,针对不合格的技术贸易壁垒,相关企业也应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已达成的相关协议和原则,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文化沟通和技术协作,深化中国-东盟产业链分工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这不仅有助于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更为机电类产品产业链延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与东盟十国中的4国接壤或邻海,既是最先建设的部分也是整条经济带的建设基础。未来我国应在强化基础性建设中,扩大对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在内的相关机电产品的出口,以摆脱目前对传统机电产品的依赖。不仅如此,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东盟部分国家电力消费发展空间巨大,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这可进一步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擴大对电气设备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产业整体“走出去”,这也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合作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恩,孟庆强.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求是学刊,2016,43(4):24-32.

[2]陈万灵,吴喜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22-28.

作者:马晓燕

机电行业协会应对贸易分析论文 篇3:

上海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四个方面对上海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技术

机电产品(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贸易是国际贸易及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大小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1995年开始机电产品连续十几年都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但是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与2007年持平。

上海市多年位列于全国外贸出口前三名。2008年上海全年外贸出口额1693.5亿美元,增长17.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85%。上海市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地区。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1185.68亿美元,增长20.3%,占上海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70%,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14.41%。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同一产业的定义,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方法是将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TC)下三位数以后的所有产品(即组内产品)归为同一产业。本文根据该定义采用第7类产品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海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7年的市场占有率是2000年的4.6倍,上海市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br>  

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8≤RCA<1.25,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0.8,则不具有竞争力。采用RCA指标可弥补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的缺点,将各国各产品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或在该国总出口的比例标准化,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机电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不断提高,2000年、2001年、2002年上海市机电产品具有一般的竞争力,从2003年开始,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超过1.25,上海市机电产品开始逐步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br>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TC=(X-M)/(X+M),其中X、M分别为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TC取值在[-1,1]之间,TC为正值表示本国产品存在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TC为负值表示本国产品存在净进口,出口能力较弱,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TC值越大表示该产品竞争力越强。从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贸易竞争指数较低,但是从2000年到2007年贸易竞争指数逐步改善,2005年上海市机电产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上海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量比重

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查看高新技术产品名录,高新技术产品并不都是机电产品,但是既是高新技术产品又是机电产品的比例很高。本文采取海关统计的高新技术出口额和机电产品出口额来计算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说明上海市机电产品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态势。br>  

五、结语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上海市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开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贸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态势。

2、建议 机电产品属于深加工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收入弹性高和附加值大,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倾斜的扶植政策,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此外,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而这种影响在2009年可能将继续存在。因此,政府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

(1)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环境。政府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通过差别性的优惠措施,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政府要对企业创建品牌予以尽可能大的扶持,充分调动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例如对创建品牌及品牌商品的出口在资金、通关、出入境检疫、外汇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对自有品牌出口产品给予奖励。

(2)加大对机电生产企业技术提升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来支持企业的科研,例如优惠的税收政策、关税政策、信贷政策等。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建立机电产品出口技术改造专项基金,给予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等开发项目以支持。

(3)促进机电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集群,形成集加工制造、产品开发、技术研发、运营服务、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为一体、产业链相对完善的机电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完善产业链、转变价值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发展规模经济。

(4)促进行业协会发挥功能。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具有政府所不具有的功能,可以在WTO规则下对本行业企业进行政府所不能的公开保护。因此,政府可为行业协会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以促进行业协会在协调市场、价格、组织应对贸易摩擦等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5)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地区经济合作降低了地区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障碍,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对于提升上海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

作者:胡君菇 陈迎盛

上一篇: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机电工程论文下一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对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