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者服务实践论文

2022-04-15

我国档案学术科研队伍可划分为档案工作者和非档案工作者两类人群。本文立足于分析档案工作者参与学术科研的视域,对其学术科研活动中体现的独特性进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档案工作者服务实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档案工作者服务实践论文 篇1:

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构建及实现

摘要:本文在阐释档案内部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内部服务对档案工作者满意度、档案公共服务和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工作绩效和服务价值,而且有利于提升档案用户满意度,激发档案用户忠诚度,进而促进档案馆多元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内部服务档案馆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1]档案馆作为公共科学文化机构,承载着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久保管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提供服务的基本职责。《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档案服务的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2]可见,档案馆既是保管档案的基地,又是社会各方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有需求的档案资源和公共服务是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鉴于此,本文从档案内部服务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以便更好地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和用户满意度。

一、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内涵

1994年,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通过对上千家服务行业进行调研,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理论。研究发现:强化“内部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有效调节与激励措施,可以满足内部用户(机构内部员工)的需求。内部服务是提升内部员工满意度的先决条件,而员工满意度决定了服务的价值;服务价值(服务过程和服务产品)对用户满意和用户忠诚具有显著影响。[3]“服务利润链”理论深刻阐释了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在服务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及应用,体现在:(1)用户满意和用户忠诚是由服务价值决定的,不仅体现在服务能够使用户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性,而且能够感受到服务热情并拥有愉快的服务经历。(2)为了更好地为外部用户提供服务,服务行业应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内部用户”——提升内部服务质量。为此,服务行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境氛围、薪酬激励等措施,尽可能地满足内部用户的需求。对档案馆而言,档案公共服务是服务提供方(档案馆,由档案工作者提供)向服务接受方(有档案需求的用户)提供的服务。档案公共服务实际上是档案馆向外部档案用户所提供的服务,服务质量能够被档案用户所共同感知,称为外部服务质量。然而,档案公共服务其实是由档案馆内部向外部的一个传递过程,依赖于档案馆及档案工作者集体智慧的推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内部服务质量就是档案馆为其内部档案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给予他们在工作支持、需求满足方面的条件、福利、激励制度、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等全方位的支持,目的在于提升档案馆档案工作者的内部凝聚力、创造力、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档案工作者满意度

对工作满意度的关注最初源于服务营销领域,霍波克在其著作《工作满意度》中首次提出工作满意度体现在员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工作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并由此激发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对档案馆而言,档案工作者满意度是指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体会和感受程度。朱伶杰通過调查分析辽宁省档案系统后得出档案工作者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通过正向引导、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创新、提升认同度并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提升档案工作者满意度。[4]

(二)档案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向全体社会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均等的产品或服务。[5]档案公共服务是以档案馆为主体,为满足公众的综合需求所提供均等的档案公共产品或服务。档案公共服务的过程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主动性的特点,目标是满足用户群体的档案信息需求和知识参考需求。

(三)档案用户满意度

当用户接受档案公共服务后,会结合自身体验对服务过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当档案用户实际感知体验的服务水平与期望值的差距越小,用户满意度也就越高。由此看来,档案用户满意度的提升,能够激发档案用户对档案馆的黏性和依赖性,从而激发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更多的参与互动,促进档案馆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而档案用户满意度的提升需要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的档案服务或档案资源(或档案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降低;二是档案用户切实感知服务价值的提升,如档案服务或资源的知识增值和知识参考性增加等。

(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要素之间的关系:档案馆通过提供满足档案工作者需求的工作条件、环境、薪酬、关爱和激励等多种途径提升内部服务质量、营造健康公平的组织氛围,进而增强其档案工作者满意度。而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档案工作者是其服务型员工。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的提升能够为企业带来服务绩效的提升,正如赫尔在研究图书馆服务质量时指出,“改进工作满意度是改进图书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最终工具”。[6]档案工作满意度的提升会使员工自身归属感、认同感、忠诚度得到提升,能够通过工作技能的学习创新、工作态度的提高和服务意愿的投入,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与服务绩效,从而促进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最后,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档案用户获取档案资源或档案服务成本的降低上,而且还体现在档案用户感知档案服务价值的提升上,如档案服务或档案资源的知识增值和知识参考性增加等,从而促进档案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带来更多的反馈参与和正向传播,激发档案馆综合效益的提升。如图1所示。

三、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构建及实现

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情况,笔者基于档案馆、档案工作者、档案用户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从服务价值传递视角出发,将内部服务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剖析为五种服务传递链:内部服务链(内部服务质量对档案工作者满意度的影响)、工作绩效链(档案工作者满意度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影响)、内外传递链(档案内部服务质量对公共服务的传递效果)、服务价值链(档案用户对档案公共服务价值的感知程度)和认同反馈链(档案用户满意对档案馆价值的认同促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内部服务链

档案馆应将档案工作者视作内部用户,构建与档案馆“内部用户”需求相契合的档案馆内部服务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组织氛围。主要对策有:立足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价值认知基点,激发档案工作者的集体使命感,凝聚组织归属感,实现团队合作,以追求档案馆的共同愿景;创建公平公正的内部氛围,保证档案工作者在晋升和激励相关的绩效管理和分配政策上的公平、公正性,进而确保档案工作者明确努力的目标和价值,提升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鼓励档案馆领导、档案工作者之间建立和谐、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集思广益促进内部工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爱个性化需求和自我成长。

(二)工作绩效链

建议注重档案工作者的服务价值认知、多元技能学习和团队协同创新的综合培育,实现档案工作者满意度的提高。一是鼓励档案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科研著作的学习与提升,提供给档案工作者外出学习、交流、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促进档案工作者理论素养与实践的融合以提升服务水平。二是鼓励档案工作者之间的工作协同和服务创新,促进档案馆中不同部门之间档案工作者的项目协作,注重工作经验、服务思想等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进而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知识结构。三是建立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内容创新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如同个人荣誉榜、职称晋升和物质精神奖励等相结合。

(三)内外传递链

第一,给予档案工作者相应的工作需求和赋权支持,及时处理一线档案工作者的问题与困惑,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服务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射到用户心中满意的印象。第二,由于档案用户需求具有动态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应注重档案服务过程的嵌入性和交互性,具体可通过虚拟场景(社交媒体、即时交流工具等)和现实场景(设立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箱等)的良好沟通,实现对档案用户需求灵活性地准确把握。第三,提供普适性宣传和差异化培训,普适性的宣传能够扩大档案馆的服务影响力,而差异化的培训可以分层次地提高档案用户信息素养,从而为档案馆各项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撑。

(四)服务价值链

用户对档案公共服务的价值感知,主要通过档案用户收获的档案资源服务价值与获取服务所付出的综合成本的对比来衡量。首先,档案用户为获取档案馆资源和服务所付出的综合成本主要体现在精力、时间和金钱等方面,档案馆应全程关注细节服务,不断分析和获取用户反馈信息,推进档案服务的贴心化和便捷化。其次,提升档案用户获取档案服务的知识性。知识性体现在档案馆在档案资源深度挖掘和分析重组的基础上,集成智慧与技术提供的一种知识参考服务模式,提供给档案用户,有助于解决研究问题的、专业化和针对性的知识方案。最后,提升档案用户获取资源的适用性。当档案用户需要某领域的专业化知识方案时,档案馆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集成整合相关资源,融入档案工作者的智慧、集成知识分析技术,实现以知识单元为目标的档案馆资源的挖掘、关联和重组;另一方面要求档案馆在嵌入用户的科研过程、捕获用户的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给档案用户最优的知识解决方案,并在追求需求扩展和服务反馈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为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支持。

(五)认同反馈链

促进档案用户满意向档案用户忠诚的转变和培育。档案用户忠诚是指档案用户长期在档案馆得到了档案资源和服务上的满足,从而促使他们优先选择档案馆作为知识中心,同时向潜在档案用户群体推荐以及参与到档案馆的反馈建议中,促进档案馆多元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正向传播与提升。为此,档案馆不仅要支持鼓励用户参与档案宣传活动,推出档案忠诚用户的奖励机制,而且要以良好的沟通和合理的补救措施处理好用户的不满。

*本文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交媒体环境下公共档案资源知识聚合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6CTQ032)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6-12-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4/c_1113996899.htm.

[2]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12-10]. http://www. saac.gov.cn/news/2016-04/07/content_136280.htm.

[3]Heskett J L,Sasser Jr W E,Schlesinger L A.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How Leading Companies Link Profit and Growth to Loyalty,Satisfaction and Value[M].New York: Free Press,1997.

[4]朱伶杰,尚秀华,魏雁飞.档案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辽宁省的数据[J].档案学通讯,2015(3):79-83.

[5]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导入新制度因素的两种方式[J].管理世界,2001(4):24-35.

[6]Harer J B. Employees as customers judging quality: enhancing employee assessment[J]. New Library World, 2008, 109(7/8): 307-320.

作者:王毅 郭云鹏

档案工作者服务实践论文 篇2:

档案工作者参与学术科研的视域研究

我国档案学术科研队伍可划分为档案工作者和非档案工作者两类人群。本文立足于分析档案工作者参与学术科研的视域,对其学术科研活动中体现的独特性进行研究。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选定的10本档案学核心期刊作为参照依据,将2000年~2009年档案学核心期刊刊载的文章,按照作者构成和文章所属大类展开详细的定量分析。

过去十年,档案学核心期刊刊载文章共计24698篇,其中,档案工作者发文占总量的41%。单刊发文篇数前五位是:兰台世界、中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刊载档案工作者发文篇数前五位是:兰台世界、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工作者发文占单刊发文比例最高的前五位是: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浙江档案、兰台世界。上述五种期刊中,档案工作者发文数量之和达7839篇,占档案工作者发文总数的77%。三组排名基本一致的现象,体现出单刊发文篇数越多的期刊,其中,档案工作者发文篇数越多,档案工作者发文所占比例也越大。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分类导航体系,将档案学、档案事业下分“档案学、档案管理、收集和整理、各类型档案、建筑和设备、世界各国档案事业、中国档案事业”七大类,下文仅以A~G的英文字母代替。从发文分类情况上看,“中国档案事业”、“各类型档案”二类选题居于前两位,所占比例均超过20%;“世界各国档案事业”、“建筑和设备”二类居于末两位,所占比例均低于2%。两类人群各自分类分布的具体比例数值和高低排序均相仿。根据分类发文数量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档案工作者依次是G、D、c、B、A、F、E,非档案工作者依次是G、D、A、c、B、F、E。唯“档案学”类别中后者远多于前者。从发文总数层面具体比较,二者在B、c、E、F四类的篇数和比例数值均相仿,但A、D、G三类的篇数和比例数值均有较大差距。非档案工作者在上述三个分类中的发文数量远多于档案工作者,绝对篇数分别多出78%、33%、53%。

按常理推断,潜在的参与档案学术科研的档案工作者群体应当大于非档案工作者群体。然而,非档案工作者的发文所占比例比档案工作者的比例高出了近20%,绝对篇数多出4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档案工作者参与档案学术科研的热情不高,处于

“配角”地位,这与欧美档案学界以档案工作者为“主角”的学术科研作者结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

档案工作者参与学术科研的视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①研究课题选择的关注度冷热不均。各领域研究中,“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两类现象普遍存在。从整体来看,如“外国档案事业”、“档案馆建筑设计”等课题鲜有关注,而“电子文件”、“中国档案事业”等课题则呈“井喷”态势。从各领域内部来看,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档案管理各环节分解研究多、全流程系统思考少;各类型档案“走马观花”式概念阐述多、“庖丁解牛”式原理探析少。②研究角度问题意识较强,体系意识欠缺。档案工作者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多是直接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使得其研究角度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然而,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不意味着“东抓一把、西抓一把”而没有头绪不成体系。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学术科研水平,关键在于实现关注微观细节到把握宏观体系的升华,实现分散片段性的研究结论到系统性、连续性的研究成果的转化。③研究方法重定性抽象叙述,轻定量具体分析。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和指南,但只有精确定量才能保证准确定性。述及提高档案利用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档案检索水平、构建利用反馈机制”是“老生常谈”的套路,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倘若对公众档案利用不成功的案例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则不难总结出其中的两对普遍矛盾。其一,公众需要的档案,没有进馆保存。进馆保存的档案,不是公众需要的。其二,公众需要的档案,没有开放开发。开放开发的档案,不是公众需要的。这两对基本矛盾才是解决档案利用问题的关键。④研究思路“与时俱进”,对策方针“停滞不前”。近年来,档案界对于社会热点话题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这使得档案工作者长期以来“埋头苦干”的职业形象有所改善。信用档案、民生档案、奥运档案、家庭档案等话题在档案学期刊中高潮迭起,然而,“雷聲大雨点小”。对待社会生活中与档案有关的话题,档案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更不能仅限于“随声附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付诸实践为社会发展助力,才是分内之事、当务之急。

作者:刘言

档案工作者服务实践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档案职业以及档案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加快了档案职业改革与发展的进度。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对档案工作者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同时也有助于创新档案理论,丰富档案实践,促使档案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一、大数据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影响

(一)档案工作者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方式在“时间”层面发生转变。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大多数档案工作者将自身职能定位为 “传”与“承”,过多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过去与未来,通常保持着一种“重藏轻用”的思想,因此势必会造成其与实践相脱节,工作声誉遭受损害,从而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档案意识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档案工作也显现出向开放型、服务性、指导型转变的趋势,此时,档案工作者的职能在“时间”这一层面上由“传”与“承”向“传”“承”“用”的观念转变,“重藏轻用”的思想逐渐淡化,不仅注重过去和未来,同时也开始注重现在。

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方式在“空间”层面发生转变。长久以来,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在“空间”层面上多局限在“馆” “室”之中,不论是档案的来源还是档案工作者所服务的对象、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区域中,例如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资源多来源于本单位的各个业务部门,而档案室的服务对象也多为本单位。大数据时代,在档案服务中引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技术让利用者更为便捷地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找的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此时,档案的来源以及档案工作者所服务的对象不再受区域的限制,其服务范围也将遍及整个网络信息系统。

(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资源操控力的转变

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在过去的实践中,由于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资信息源的垄断,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获取多源于档案管理机构。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得到档案信息的途径增多,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弱化。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文献资源共享共建的特点使档案原本具有的内容机密、保管分散等缺陷日益显现,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利用档案信息数字化来弥补档案的缺陷,从而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对用户利用档案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削弱。长时间内,档案管理部门主要为本单位或少数人提供档案服务的机构,致使大多数有档案资源需求的人们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档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不断革新,档案管理的重心也随之转变为档案信息公开与网络化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只要以不损害国家秘密、组织利益和个人隐私为前提,都应最大程度的实现档案信息的公开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巨大的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价值得以最大发挥,从而也自觉地削弱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控制力。

(三)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和管理重心的转变

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的拓展。传统时期,档案工作者更多注重的是档案工作,在档案形成之前的文书工作往往被忽视,致使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等多种类型的档案资源随之应运而生,文书工作几乎依靠网络进行,文书工作完成后就能够即时进行存储归档,继而形成档案。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获得、鉴定等工作与文件形成过程中的业务活动相关联,为确保由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可辨性与凭证性的特性,档案工作者则需要“插手”文件的形成过程,即对电子文件等档案资源与文书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保障档案信息的价值。因此,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也延伸到文件管理层面,把数字档案信息管理要求贯穿文件的生成、流转、管理、利用之中,档案工作者将进行“全程管控”。

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管理的重心发生改变。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档案实体作为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对象,对其收集、整理、保管及利用的过程自然是档案工作者所关注的部分,因此,对档案实体的管理则成为档案工作者的管理重心。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者通过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编研等工作,把档案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当用户要从如此繁多的资源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时,档案工作者就需为其提供指导使其顺利找到所要的内容,或者将已筛选整理后的资源供人所使用。该意义上来说,档案实体已经不是档案工作者管理的唯一内容。此种改变使得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管理重心由其对实体的管理向对信息、对知识的管理转变,由人工控制向智能控制转变。

(四)对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文件和数字化档案在档案资源中的比重增加,档案工作的开展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研、保管和利用等日常工作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在熟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同时,充分掌握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大数据发展理念,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大数据思维,提高自身对数据资源的敏感性。逐步增强自身业务素质,要具有熟悉新技术与灵活操作新设备的能力,比如掌握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信息技术,使档案资源最大程度得以开发利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档案工作者还需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水平、沟通和表达能力,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专业化程度高、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档案专业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者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档案工作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自信心

大数据的全面到来对社会中各种职业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它在促使新型职业产生的同时也使一些传统的职业面临着挑战。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处于发展瓶颈的档案职业假设在大数据时代依然以传统的模式运行,则在不久的未来,其极有可能被新型职业所取代甚至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这无疑给广大档案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回首档案职业发展的历史,不论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声望与地位如何,他们一直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竭尽所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社会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与顺利发展,同时使得大量历史文化得以保存、流传,使得优秀文化与文明得以传承。再者大数据时代虽然冲击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大了档案工作管理的难度,但是与此同时档案工作也可凭借信息技术的力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提高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况且在我国,党、国家给予档案职业高度重视,对广大档案工作者非常关心,且为这一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制度条件。综上原因,档案工作者无需担心档案职业的将来,要努力思考大数据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趋势和发展态势,探讨怎样在社会变革期间寻求正确的改革途径与发展模式,要提高对档案职业的自信心,在诠释自己社会使命的前提下增强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积极投身到对档案职业不懈奋斗中,为档案职业的稳步发展与不断创新增添永恒的动力和有利的保障。

(二)加快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和管理重心的转变

一方面,要促进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的扩展。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档案工作者的视角和职责必须从文件的归宿扩展至文件的源流, 将档案管理的要求嵌入文件管理系统, 实现文件档案的一体化管理”。这就必然使得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不能再像传统时期那样以档案实体为中心、保持一种“坐等档案上门”的档案管理模式,而是要不断扩展自己主动对文件管理的履行职能,从而为自己争取较大的生存环境。大数据背景下,在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的技术方面绝非难事,但是这也向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对自己单位的工作方式、业务内容以及文件流程有足够精准的掌握,积极参与到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将自身的职业理念转化成信息语言向技术保障人员进行提供,借助技术保障人员对档案工作者需求的理解将职业理念得以最终实现,继而促进档案工作者职责内容的扩展,重新找回“文件管理”这一职责。

另一方面,加快档案工作者管理重心的转变。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开发与利用工作,而且还要主动参加到处于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规范的制定、档案标准软件的编定、档案法规的规范等工作之中,并且还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特别是网络科技与计算机科技的进展程度,顺应当下科技的发展趋势,做好档案管理中软件、硬件方面更新的功课。其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仅仅依靠为档案需求者提供档案利用很难使档案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档案工作者需进一步研究档案潜在的信息内容,促进档案资源发掘的速度、深度及广度,使自己变成真正意义上档案资源的参谋者与提供者,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档案需求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再次,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对档案利用者的指导工作。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需对档案信息资源与计算机条件下的检索技术有充分的掌握,然后为档案利用者能够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供指导技巧。

(三)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一方面,要促进传统技能与新技能的融合。传统时代,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编研等技能的应用通常是以纸质档案为主。大数据时代,随着档案资源的呈现形式及管理方式的变化,档案工作者只有不断对档案专业技能进行创新才可以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促使档案呈现出数字信息的模式,而办公自动化与档案信息管理两个系统的普遍使用也促进了电子文件和元数据的自动捕捉与即时归档,这些因素使得大数据时代的收集工作具备了前端控制、自动性、即时性及一体化管理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的整理工作受档案信息系统信息自动分类一系列特性的影响,使信息自动检索、元数据标引与数字档案著录等成为档案整理中不可缺少的整理技能。在保管工作中,面对用户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长久保存、资源稳定性及信息真实性的重视程度,数据备份与迁移技术、信息保密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得以普遍利用。但是,在促进档案工作者专业技能创新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技能(下转第45页)(上接第38页)的继承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大量的数据档案进行鉴定与清理工作能够防止生成许多数据垃圾,还可有效地防止隐私不受损害。同时,能够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编研技能主要是把诸多数字档案信息提取精华,进行二次文献开发,为档案需求者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处在转型阶段的档案职业,只有将传统技能与新技能相融合才能促使档案职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档案工作者队伍。一是注重档案专业人员的引进与现有人员的培训。大数据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档案工作者结构层次的差异以及能力素质多样化的状况必须要逐步得到改善。不仅要注重对精通数据挖掘与存储、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引进,还要注重对当前档案工作者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时期档案职业的相关理论与工作方法,培育其大数据思维,增强对数据信息资源的敏锐度。二是要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优化档案队伍的前提,能够使其不断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自信心、责任心与自豪感,档案工作者应将此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与追求。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以正确的进行人才录用,提升该职业的准入门槛,从根源处改变档案工作者的结构层次,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改善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迈向档案职业化道路、促进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作者:金琼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儿歌语言均衡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