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自从诞生以来就有其内在的特殊涵意。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上述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市场经济一定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吗?诸如市场社会主义这样的理念可以成为现实吗?文章将尝试运用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按照逻辑的而非历史的顺序对这些问题做一番系统的梳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残酷竞争导致《推销员之死》

摘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序竞争的残酷性,在残酷竞争中人们形成以金钱为成功标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酷,弱肉强食。它毁灭了人类的善良天性和社会和谐。今天读该剧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呼吁缩小贫富悬殊,调整社会劳动分配不均,改善养老,创造和谐社会,不让《推销员之死》惨状在今天重演。

关键词:市场经济;残酷竞争;《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作为米勒的成功剧作,曾轰动美国和世界。该剧于1949年出版。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较大的经济危机。虽然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并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潜伏着种种社会危机,通货膨胀,失业仍困扰着当时的人们。许多家庭因失业家破人亡。思想敏锐的美国作家,抓住时代症结,以种种文学形式揭露美国盲目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序竞争造成的各种恶果。《推销员之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残酷竞争给予无情的鞭打。戏剧写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货物箱子回到家。显然货物没有推销出去。窘困使他极度疲倦,仿佛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琳达体贴他、尽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生活下去的信心。

年轻时的威利精明能干,以他哥哥本的成功为典范。可他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有两个儿子——比夫和海皮,是他的骄傲,但疏于管教。比夫的成绩不好,可他认为比夫将来可以成为足球明星。而比夫不能吃苦,最终没有成为体育明星,也没有考上大学。他找父亲谈学习之事,看到父亲背着母亲和别的女人胡混,一气之下出走,然而,比夫在外生存不下去了又回到了家。海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弟兄俩独家经营期望干一番事业。威利请求老板把自己调到办公室工作,毕竟老了。一家人为这一设想抱有新的希望。为祝理想的实现,儿子约定父亲在餐馆吃饭。然而,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借到钱,威利被公司解雇。希望的破灭使父子们发生一场激烈争吵,两个儿子带着各自的女朋友扬长而去。

在生活的重压下,威利痛苦地哭喊道:“竞争!竞争,到处是竞争。”是的,是残酷竞争使他生不如死。威利到死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能像他哥哥那样成功?父子们没弄明白这社会根源何在。无奈时他总是和他的哥哥“本”的幽灵谈话。那么,阿瑟·米勒在剧中为什么塑造了本这个幽灵?幽灵给世人什么警示?“本”是一个白手起家森林里走出的成功男人,然而剧中艺术处理方面,他是一个时隐时现的幽灵,他来无影去无踪,他不从房门进来,而是从墙壁上出来,从玻璃门窗上消失。作者采用这种艺术手法象征人们心中的美国之梦,这梦像一个幽灵在美国人思想里根深蒂固,时隐时现。不少美国人把本杰明·富兰克林视为实现美国之梦的楷模,“本”就代表着美国梦。很容意让人联想到本杰明。本杰明的成功并不神秘,而是特定时期生产条件下的产物,他性格坚毅、强硬,凭着好学掌握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顺应时代识时务的英雄,剧中的幽灵、威利的哥哥“本”就是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样的典范。“本”和本杰明一样也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时期,那是人们开发大森林创新事业的时期,但这期间,那些成功的背后充满了无情的掠夺、杀戮。米勒塑造“本”,利用这个代表美国梦的幽灵告诉威利和世人,富人是用列强的手段才富起来。然而他的告诫没有改变性格软弱的威利。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商品,包括人本身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但商品交易中又充满欺诈和黑暗。当威利想用他的两万保险金为妻儿留下生活下去的资本时,本的灵魂告诉他,“你不要再傻了,他们可能不执行保险单”。这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到处是欺骗、掠夺,没有信誉可言,本还告诉威利,“善良的人是进不了丛林的,丛林里是黑暗的但充满了宝石。不要像约会那样,宝石是坚硬的,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获得宝石。”宝石象征财富,丛林象征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利益,必须强悍,不择手段。威利·洛曼性格温和、善良,哥哥的话他做不到,怎可能跻身于少数富人行列呢?当年老体衰失去了使用价值时,被无情解雇时,危机、空虚、绝望一起向他袭来,折磨他,使他焦虑不安、身心疲惫,精神恍惚。最终他选择了极端悲剧的手段——撞车自杀,将自己的生命作为商品出卖给保险公司,以换取巨额保险金,以此来向家人证明他的价值。然而保险公司并没赔偿,他却为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葬送了生命,令人悲叹,发人深思。米勒借“本”之口抨击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富人的不仁不义和无信,悲怜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该剧中阿瑟·米勒成功地塑造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一个典型的受害小人物形象。威利·洛曼代表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通过描写他的悲剧命运,作者揭穿了在美国资本主义以金钱至上的社会的实质:人无情残忍可富起来,善良的人难以生存。在金钱支配一切的法则影响下,威利也一直想发财,他一直辛勤地劳动。想像他哥哥那样富有,像他前辈的推销员那样活着死了都那么有尊严。但他不懂发财要不仁不义地掠夺嗜血、无情竞争。温和善良的他再辛勤也只能被排除在外,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残酷竞争的必然结果。

《推销员之死》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到中国,当时中国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人们对以金钱为人生价值标准,竞争为求生的方式一无所知,对剧中描写的美国金钱法则支配人的命运,百姓在这种法则下痛苦挣扎没有深刻的理解。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经验。逐步引进了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对自己的生活影响,物价上涨,失业、使人们有竞争的压力,有危机、焦虑感。我们今天重读该剧不再陌生,威利的无奈和痛苦让我们有痛彻心扉的理解。剧中的某些情景我们也曾相识。豪门巨宅旁也有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失业者。有钱官二代无视他人生命开着宝马在街上横冲直撞。高楼大厦包围着低矮简陋的破旧平房。促销广告铺天盖地,我们享受着活跃的市场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同时贫富悬殊给人们的生活、心理造成不平衡,焦躁不安和恐惧。市场经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冲击着我们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金钱至上观念使人们物欲横流,疯狂聚敛金钱,官场腐败敲诈勒索等因素在加速扩大了贫富的悬殊。

市场经济下金钱标准价值观使人类道德沦丧。一些人丧心病狂地地追逐物质利益,一些不应成为商品的东西也已经成为金钱交易的对象,例如拐卖妇女儿童,权与利交易,矿井不设可靠的安全设施,矿难不断。虽然这些事件和威利洛曼的悲剧不一样,但都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致。性质一样。人类善良的悲悯之心在这种价值观中泯灭。

金钱价值观也影响了下一代,现在的小学生不再以劳动、节俭为荣,常比谁家有钱,拼爹的权势,炫耀生活的奢侈。将来他们还会关心民族利益吗?这些事情看似平常,却从另一面反映了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经验时,只重视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却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民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对人们的心灵污染。我们应该重视阿瑟·米勒以《推销员之死》为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在目前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重新研读该剧作仍有令人深思的意义。剧中人物威利·洛曼的悲剧向我们证明了: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是残酷的,毁灭了人类善良的天性和社会和谐。极度追求物质利益将损害人类精神文明,悲剧丛生。我们要以该剧为鉴,呼吁缩小贫富差距,调整劳动分配不均不公状况。改善养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重新研读《推销员之死》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推销员之死[EB/OL],2009-08.

[2]吴翔林.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58.

[3]丁建弘,马克尧,齐文颖,等.简明世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Fred Mednick.美国文学简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5]杨岂深,龙文配.美国文学选读:第1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Cruelty of the Capitalism Market Economy Resultedin

——Trial Analysis of the Ssocial Root of the Drama 《Death of A Salesman》

XIE Tian-yi

(Zhumadian Profess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Zhumadian 463000,China)

Key words: economic market;cruel competition;《salesman’s death》

[责任编辑 吴迪]

作者:谢天翊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2:

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

【摘要】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自从诞生以来就有其内在的特殊涵意。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上述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市场经济一定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吗?诸如市场社会主义这样的理念可以成为现实吗?文章将尝试运用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按照逻辑的而非历史的顺序对这些问题做一番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理论

人类的一切困扰也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只能用概念把握事物,而他们又没有能力将所有概念清晰地分开。诚如萨缪尔森所言,世界已经够复杂的了,何况还可以出现类似下列的混乱和含糊:一、不知道两个名称实际上是指同一事物;二、不知道同一名称用来指两种不同的事物。“资本主义”这一不幸的术语就是这样地让人伤透脑筋。按照一般的、最普遍的理解,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私有制;第二,市场经济;第三,雇佣劳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所有制性质、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方式或所有制形式的描述。任何一个经济形态作为一个系统都包含有至少三个基本变量,而具体到资本主义,三个变量的属性分别为私有制(所有制性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雇佣劳动(劳动方式或所有制形式)。

如果每个变量从理论上讲都包含有若干属性,那么事实上我们将得到多少种经济形态的排列组合呢?答案首先取决于对每个变量的属性的数目。但是不用做这项工作也知道,这些排列组合中的大部分只存在于理论上和想象中,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些奇怪的经济形态。结构主义的反历史性质固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它们中的大部分没有真实存在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这是由于某些变量属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如化学试剂中的某些离子相互吸引一样,否则它们就一定是可以自由组合的。这一认识所提供的全新视角将我们导向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重新反思。资本主义——这里我们取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因为一般我们总是用前者作为后者的简称--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上述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市场经济一定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吗?诸如市场社会主义这样的理念可以成为现实吗?

如果市场经济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那就是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不存在市场经济。可是我们分明知道在那些时代存在着市场、商品甚至货币。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等于一般认为由市场、商品和货币所定义了的普通商品经济。那么,问题的焦点就在:市场经济不同于普通商品经济的特殊规定性究竟表现在哪里?这个特殊规定又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可以认为市场供求竞争力量的自发调节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吗?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价格的这种资源配置作用无非是表现为市场自发调控投资方向。但是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商品经济的法则。而普通商品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主要起如下作用:第一,确定交换比率;第二,在自身绝对意义上分配劳动时间;第三,在供求力量的辅助下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确定每个生产部门的必要劳动,并通过供求的竞争性均衡机制调控市场。因而,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应该说是价值规律决定社会总劳动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因而它应被看作是普通商品经济而非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也即是说,被我们一直当作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资源配置的价格决定在所有商品生产社会中都存在。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还是资本主义都遵循这一逻辑。换言之,价值规律无法从自身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运作中区分出它身在其中的社会是为买而卖还是为卖而买。所以,毫无疑问必须为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寻找全新的基础。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即资本主义的角度切入,看看是否可以引申出这种全新的规定性。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因而劳动力的商品化实现资本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这一过程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并且是资本之为资本的本质规定。因而资本的无限增殖即成了生产的目的本身,利润最大化也就相应成为资本主义的首要法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包括两方面:一是扩大生产,二是扩大市场,即生产与销售两方面。因此,真正资本主义的竞争也就包括:第一,营销竞争,诸如广告、价格、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等;第二,效率——成本竞争,诸如技术革新、过度工作、压低工资等等。

由于商品生产的固有盲目性,雇主必定将利润最大化的重心放在提高产量上,因而对雇主来说,利润最大化首先意味着产出最大化。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将营销竞争即为扩大市场份额而开展的那些竞争放在一边。这样,主要矛盾就集中到了生产竞争上。生产竞争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尽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的比重;二是尽量增加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总量。有几种手段可以达到目的。一种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它的主旨在于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或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来达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第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是技术革新。也即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对以上两种情况均适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工人用于再生产自身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这显然会导致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这是它对第一种情况的回应,我们通常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所以适用于第二种情况的逻辑就更加明显了,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总量也必定增加。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是更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方式。而第一种方法囿于道德的、文化的界限并慑于工人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反抗而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不得不变成一定程度上以暴力为后盾的超经济形式。这是令资产阶级感到遗憾的事情。因而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方法愈益被放弃而代之以更人道、更隐蔽也更符合资本主义理念的剥削形式。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就是继续存在,它也不能完全脱离价值规律的轨道。因为它所依傍的无非是劳动力的透支,而这一点意味着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价格降到了价值以下。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的特点在于变原先仅作为市场调节机制的价值规律为市场竞争手段。

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供求的竞争是一切商品生产社会共有的特征,归根结底那是一种盲目的、不自觉的、真正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法则主导下的竞争。但资本主义在此之外却拥有独具自身特色的高度自觉的竞争形式,因此它强化了供求竞争的烈度、不确定性也因而它的市场具有调节作用;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竞争本质还表现在:一方面,由于一切生产资料都必须经由市场获得,竞争从未像资本主义时代这样表现得如此普遍和激烈。而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人类交往的狭隘性日益为普遍性所取代。另一方面,竞争采取了纯经济形式,摒弃了过去即使商贸关系最发达的非资本主义帝国都不能不使用的超经济手段。

在所有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将市场经济定义为以商品经济本质法则即价值规律为手段的自觉的、普遍的、剧烈的、纯粹的竞争性经济结构。市场经济不同于一般商品经济。绝不是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地方就存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它们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是,并非没有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了:第一,如果废除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那么这将意味着同时挖掉市场经济的墙角吗?我们既然已经认清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这种“藤缠树”关系了,为什么不果断地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性回答呢?这是因为有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坚持认为在废除了资本私有制和工资劳动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可以保留竞争性市场。我不敢贸然地、武断地断言他在胡说,我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第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劳动异化时明确地将矛头指向商品货币关系而非特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众所周知,他在《资本论》中又转为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他在这两者之间留下的暧昧和含糊给我们理解他所定义的未来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比如即使消灭了市场经济,理论上还可以保留商品货币关系,那时又应该怎么办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资本论[M].中央编译局,1980.

[3]萨缪尔森.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陈 旸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深入研究

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性、优越性和特点。在充分肯定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怎样理解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怎样看待和进行宏观管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管理

一、社会主义是否应该发展市场经济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国际友人也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产生了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特殊规律;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许多共同的运行形式,又产生了许多不同既往的新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市场经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重大探索、重大突破、重大进步和重大创造。它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宏观管理、综合平衡条件下更加活泼,更有生机,更有适应调节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而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是利用价值规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过去我们只注重发挥前一方面的优势,把后者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忽略甚至抑制,为生产力发展设置了障碍。这两种优势本来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具备的,只是过去我们没有发现这一点,而现在也还未能完全认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正了市场与宏观管理的位置,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发挥宏观管理的重要作用,使两者的相互关系走上了正确轨道。宏观管理或称全局管理是从国民经济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管理,它立足实际、放眼全局,实现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并尽力避免市场失灵问题,使市场运行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符合整个社会平衡协调、有步骤、按比例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差别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当然有共性,如市场经济运行的形式和规律等。其中,“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共同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掌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方法,也表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所有制基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使其先天便具有两个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实践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益下滑,而且这不是单纯用基数大所能解释的,只是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物质生产停滞甚至下降,而另一方面,其虚拟资本却疯狂增长。如,美国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国,能源、钢铁、汽车等曾居世界首位。但这些年来美国物质生产逐步衰弱,其煤矿矿井减少了1/3,煤矿工人减少了1/7,炼化厂减少了1/3,钢铁产量已不到中国的1/6。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60年的29.7%下降到2009年的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占比则由30%上升为88%。1998—2009年,美国GDP增长了1.4倍,虚拟资本增长了10.4倍。2010年,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外汇市场日成交量是商品日交易量的90~200倍。金融业从业者数量飞速增长,国家垄断向金融资本垄断高速发展。目前,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美1万家银行资产的56.8%。有2000多家对冲基金,7000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业从业者230万人,证券业从业者超过万人。1970—1997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增长32倍,国际证券投资增长265.6倍,每年获得超过万亿美元的利润,虚拟资本投资利润比实体投资利润高几十倍。

发达国家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是消费和债务高增长。其消费不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增长上,而是建立在入不敷出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基础之上。2010年,美国国债达到11万亿美元,2011年上升到15.3万亿美元,加上其他债务,总额已超过5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0%和税收的674%。2009年,美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39%,居世界首位。不仅国家负债累累,而且居民也举债度日。2008年,美国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家庭私人负债占CDP的比重达到98%,负债比自有资产高50多倍。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法国为77%,意大利为106%,希腊为135%。高负债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钱或未来的钱来维持自己眼前的高消费、高福利,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弱和无奈,并成为经济危机产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美国不仅利用举债掠夺发展中国家用辛勤劳动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还利用美元作为储存手段和结算手段的特殊地位,通过大量印钞、汇率变化和美元贬值等手段,将危机转嫁给世界,更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发达国家一、二产业比重下降、虚拟经济和债务经济急剧发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生产力发达的反映”,而是表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有生产才能有消费,发达国家在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依靠投机、举债来维持自身消费,进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破坏者和掠夺者,使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的虚拟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性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反映,食利阶层人数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寄生性愈发突出。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剥削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它们的打工者、出口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地,使寄生阶级发展为寄生国家,以至于一些失业者宁肯拿失业救济金赋闲,也要把赃、累、危险的工作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工负担。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必然在收入分配上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定会表现在分配关系上,而后者又会进一步影响生产。近年来,发达国家两极分化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国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占国民财富的60%。当年经理层年收入1080万美元,工人为33121美元,前者比后者高325倍。近30年来,美国最富的20%的家庭收入增长了89%,而另外80%的家庭实际收入无任何增长。美国财富正迅速向少数金融寡头和大垄断资本集中。2010年,美国排前5名的金融公司市值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20。发达国家358个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世界财富的一半。而同时,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迅猛增长。2010年,美国贫困率达到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德国5%的高收入者占有私人财富的1/3,另有50%的家庭其收入只占10%。法国、意大利、德国失业率超过10%,其中青年人失业率更高,意大利为33%,法国为22%,比利时为20%,西班牙为35%,整个欧盟失业人口达2200万。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导致发达国家犯罪率激增。美国犯罪率最高,2010年犯罪案件超过1000万起,其中暴力犯罪125万起,财产犯罪908万起。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欧元区接近4万美元,竟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和失业者,可见其财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程度之高,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保证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共同占有,使生产力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并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矛盾,原则上消除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矛盾和对抗性,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以解决。

(二)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差别

由于正确认识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建立起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性,并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制度,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实际上是认识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们是处理得最好、觉悟得较早、认识较深入的。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由市场决定,即使计划的制定执行也必须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这样的体制机制,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竞争,但更多地体现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非公有制也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不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运动中,注重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通过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和实现,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内涵发生了改变,需要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规律,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宏观调控目的和作用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宏观调控体系,解决了从全局出发配置资源这一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生产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带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和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尝试调控,但私有资本不可能甘心接受干预,结果致使这一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不仅对市场的调节能力有限,而且其国家机器的运转反而受到私有资本的“调节”,导致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关键生产资料,从而有权力、能力和责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全局出发,使用和配置主要社会资源。管理经济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集中力量搞建设、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必须集中力量完成这一任务。国民经济管理体系是一个强大而科学的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系,是自觉地把过去控制自己的力量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体系。这种从全局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与加强宏观调控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优势。

总之,两种市场经济从所有制基础到运行内容、运行目的都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虽然还不成熟,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它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并不断发展完善,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最优越的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制度。

三、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怎样理解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在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但是怎样理解“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呢?有的同志把这一问题理解为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配置,是让“看不见的手”完全自由地配置资源。这种理解是不完全的,没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内容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第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三,市场在各个环节配置资源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第四,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限制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有人把市场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提出经济领域的完全自由化;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以非公有制为主体,让国有经济退出一切竞争领域。这种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放弃宏观管理的观点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将带来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怎样看待和进行宏观管理

如果把资源配置理解为生产组织方法和运行方式,那么资源配置的形式绝不只市场和宏观(政府)两种,它应是一个从个人、企业、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各种中介到中央政府资源配置的金字塔,有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都会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只是配置的内容和范围不同。把资源配置方式概括为市场和宏观管理两种,实际上沿用了过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划分,并不完全科学。不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还是使用这两个概念。如果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那么宏观管理也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先于市场、高于市场,且单纯的市场配置无法取代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条便是“看不见的手”能够调节一切,所以无须任何外部干预。但现实中诸多的市场失灵问题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均衡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宏观管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与盲目性,从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的配置。宏观管理包括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形式。我们强调宏观间接管理,但并不排斥直接管理,包括在一定范围和时期下达指令性计划。如,航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涉及2/3国土面积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的实施,大面积建设高产田、加强中西部地区建设等,都需要宏观直接管理。当然,指令性指标的制定、执行和实现也离不开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但是这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并将两者妥善结合。

(三)怎样看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虚拟经济是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有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任务是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自行发展,就可能导致经济泡沫,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客观规律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如此。对此,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性质和内涵都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超过国界,成为各国之间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现象,我国也已深深融入其中。这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应当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从而建立多元竞争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立足于广阔的国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使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责任编辑:杜磊)

作者:宗寒

上一篇:实验检测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