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险营销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休闲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贫困地区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资源优势,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和机遇。文章以宁夏为例,对民族贫困地区休闲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从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险营销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险营销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优质品牌、创建融合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 area; 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 引 言

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国发 [2009]3号),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同时,该区域是我国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区域,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是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带之一。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中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优势先导产业来发展。因此,研究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无论是带动该区域人民脱贫致富,还是中西部地区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有望为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样本。

二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1.对融合发展形成共识

武陵山片区从地理上看是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连接地,正好处于我国国土的最中心位置,古代这里是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也是巴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同时还是我国的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本区域提供了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而多元文化组成则为本区域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单一的发展方式,无法将本区域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而旅游产业,单单只是打起山水旅游的宣传营销牌,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无法长时间地吸引旅游者[1]。因而,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2009年国家发改委、民委组织调研组到渝鄂湘黔4省市毗邻地区就武陵山片区具体规划进行了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要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切入点,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市场。[2]

2.融合发展已进入初级阶段

一般来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3]当前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走进了初级阶段,片区内的有关文化与旅游部门的负责人意识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频繁举行各类文化旅游节,“以旅游传承文化,以文化壮大旅游”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之一。

3.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品牌

武陵山片区各地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植根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开发出系列化的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精品。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湖南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型实景山水舞台剧《天门狐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德夯苗族文化展演、湖北恩施土司城歌舞表演等原生态表演剧目,以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向游客展示了武陵山片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旅游内容和内涵,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及称赞。这些旅游精品品牌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4.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山高路险、对外封闭是导致武陵山片区大多数少数民族人民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武陵山片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和运用,同时也使不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依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2013年1月-6月,湖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咸丰坪坝营、恩施土司城四大核心景区共接待游客1 566 101人次,旅游收入15 029万元,使当地人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三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闭塞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4]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部类,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有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之称,其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武陵山片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条件的基本特征是总体水平低,运营效果不佳。[5]具体情况见下表1。

2.经济结构老化,产业结构欠合理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具体表现为三大产业的比值。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PettyClarkLaw),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会逐步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6]

当今世界,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和层次,而最具核心竞争地位的当属第三产业的体量和比重,例如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0%,显露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从表2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区内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没有多大竞争优势。具体而言,恩施州和铜仁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任务明显要重于其他四地市区。就各地区而言,铜仁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恩施州次之,湘西州位居第三,怀化排在第四,黔江区和张家界随后。黔江区的第二产业达到50%以上,怀化和湘西州的比重超过40%,余下地市区均在30%左右。在武陵山片区中,张家界市的第三产业占GDP的6成以上,铜仁地区、湘西州和怀化地区均达到40%,而黔江区和恩施州的第三产业有待加速发展。

3.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源动力不足

20世纪末,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城镇化率由世纪初的13%提高到48%,100年间增长了35个百分点,它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上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7]根据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雷·罗德姆(Ray Northam)“三曲线”定律,当一个国家城市化处在30%到70%之间时,表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城市居民达到6.9079亿人,而武陵山片区整体城市化率尚未达到35%,经济源动力严重不足。详见下表3。

4.区域市场规模偏小,需求结构层次落后

市场经济已被证实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市场的不断发育和深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8]发育程度高的市场能够有效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区域市场发育状况是地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市场流通规模迅速扩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商品和要素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武陵山片区各种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市场规模小,需求结构层次落后,市场主体成熟度低。

第一,区域市场规模不够大,且6个地市州的市场成熟度差距明显。通常,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区域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2012年,武陵山片区6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01.09亿元,人均不足全国的44%。同时,区域内6地市场规模差距大,其中铜仁地区和恩施州不到全国均值的30%,这足以表明武陵山片区市场规模偏小,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详见表4。

第二,市场需求结构落后。需求结构是指最终需求的构成,即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常以居民非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费支出比重来衡量。[9]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局限,缺乏武陵山片区全体居民的消费支出数据,本课题只能找到农村的相关数据作为参数;同时,鉴于武陵山片区以农业人口占绝对主体,这里计算的农村居民2012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食品支出现状,可以近似反映武陵山片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层次落后情况。详见表5。

四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对策(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1.盘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谋划

武陵山片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只有经过整体谋划,形成条理明晰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才能更好地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表6简要地反映了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初步定位。

2.打破条条块块界限,加强联动互动

因武陵山片区71个单元区行政管理上体制和模式的限制,缺乏深层次的衔接、沟通、合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般都是各自为阵、分段开发,导致各文化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严重,肢解了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降低了武陵山旅游资源的档次和文化品位。因此,武陵山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应该树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意识,制定武陵山片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为区域协作提供新指导、新方向、新动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领域审视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和交通、产业、旅游、科技、环保、商贸、信息等合作平台,增进高层互访互动,加强互联合作;[10]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11]具体如拆除旅游市场壁垒,推进各种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统一对外报价,区域内旅行社在开展组团业务时享受同等待遇等。

3.确定核心产品,制定配套规划

武陵山片区跨越渝鄂湘黔四省市,是全国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同时也是苗族、仡佬族、侗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得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定为本区内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产品,是毋庸置疑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打造民族文化节庆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节庆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加强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影响力,吸引广大游客参加武陵山片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而且可以提升武陵山片区文化声誉,推进武陵山片区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全方位发展。[12]如土家族很有特色的“偷”东西节,偷南瓜,偷饭碗;苗族的姊妹节,第一天是做汁染米,第二天歌舞集会;侗族的三月三,男女互赠葱篮或笆篓以表爱意等节庆活动就是打造民族文化节庆产品的最好素材。

第二,建立民俗文化旅游博物馆。武陵山片区的民俗文化,是这个群体的共同记忆,建立民俗博物馆,不仅能坚守住这个记忆,丰富这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更让外族人通过展览实物的形式,形象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因此,可在武陵山片区的主要城市建立民俗博物馆,在馆内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其特殊的文化、建筑、起居、服饰、饮食、歌舞、传说、戏剧、工艺、禁忌、丧葬等予以集中展示。向游客介绍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只是四省市应做好各区域内的主打产品,做到民俗文化不重复,以便让游客到一地,体验一地民俗。[13]

第三,打造大型民俗旅游表演节目,以精致而通俗的歌舞表演形式展现民俗文化,加深游客对民俗文化的记忆。表演内容可从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等方面来展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包括土家族的哭嫁、摆手舞、茅古斯,侗族的饮食文化“合拢宴”,苗族的苗鼓舞、拦门酒和拦门歌等可以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民俗的大型室内歌舞表演,并且在表演中可以让游客广泛参与,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表演活动以巡回演出的形式在四省市进行,这样既可避免表演太多造成的泛滥,又可形成一种物以稀为贵的效果,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二)着力打造优质品牌

1.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14]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益。[13]为此,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面向游客的安全预警制度,保障游客平安出行。在已经建立的出境旅游预警机制基础上,建立区域内旅游安全预警体系,适时提醒游客注意出行安全。二是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15]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片区区情的旅游救援体系,及时救助遇险遇难游客,避免因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完善旅游保险。积极利用保险的商业机制,化解旅游风险,减少游客和企业的损失,减少事故引发的纠纷。[16]

2.加强整体形象塑造与营销

武陵山片区各个行政单位各自为政,分别塑造自己区域的旅游形象,发展速度及被认知度也不尽相同,海内外很少有人整体了解武陵山片区美丽的风光和浓厚的民族风情。[17]为了提高武陵山片区整体文化旅游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树立武陵文化旅游的形象,必须加强片区内的联合,扩大对国内外的宣传,或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拍成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形式进行展示、宣传。同时建议中央职能部门加强对武陵山片区整体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推介,多安排一些外国旅游组织对武陵山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使武陵山片区直接走向世界。[18]

3.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打造精品中心景区,以中心带动周围,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态势。如湖南,重点打造以张家界为主的精品景区,湖北以恩施为中心景区,贵州以梵净山为中心景区等,分层次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在各地打造出至少一个精品景区,然后向四周扩散发展。(三)创建融合发展机制

1.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一个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在政策、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制定出台扶持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湘鄂黔渝三省一市旅游部门,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19]签署《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合作协议》,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2.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在人才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机制,在选择与培养人才上,要结合武陵山片区的特有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人才,并提供相对应的优惠政策。一是要界定好引进人才的范围和对象,只要是符合该片区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不受学历、学位和任职资格限制,都可作为引进对象;[20]二是将引进方式划分为调入方式(包括录用、聘用等)和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两大类,不同的方式适用不同的优惠政策。通过临时聘用、借用、兼职、顾问、讲学、技术咨询、合作开发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的人才,不受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的制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事一议商定优惠政策和相关待遇。[21]三是凡属人才在编制、工资福利、职称、社保、健康体检、住房、技术成果转化以及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托入学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22]

3.完善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通过打造“中国·武陵山发展高峰论坛”,扩大论坛组织的影响,实现吸引外资和融资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论坛举办地的宣传营销。[23]为此,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打造“中国·武陵山发展高峰论坛”,要紧密围绕“武陵山文化旅游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每次论坛要有明确的目标,切忌落入俗套,流于形式。二是对参与“中国·武陵山发展高峰论坛”的人员要有一定的标准限制,注意区分不同的层次,制定入选论坛的标准。[24]三是活动要有周期性,可以每年轮流在协作区成员地举办。四是要注意成果的汇集和转化,要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速武陵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参 考 文 献]

[1] 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95-100.

[2] 洪天云.构建“中国—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新重庆,2007,(7):16-17.

[3] 许显昌,钟建春.构建武陵山片区的战略思考[J].新重庆, 2009,(8):18-20.

[4] 周文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0,(27):44-48.

[5] 戴楚州.加快武陵山片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J].三峡论坛, 2010,(1):70-75.

[6]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2-326.

[7] 曹诗图,沈中印,刘晗.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J].特区经济,2005,(10):188-190.

[8] 孙国学.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中国商贸,2010,(9):148-149.

[9] 田祖国,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01-03.

[10]谭宏,谷继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长白学刊, 2010,(1):154-156.

[1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8):74-78.

[12]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以佛山市文化与旅游产业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68-72.

[13]张河清,洪梅.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整合创新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8):4-5.

[14]尹华光.旅游文化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15]尹华光,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1-106.

[16]尹华光,费建杰,谢莎.生态旅游视角下景区居民利益感知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1-87.

[17]尹华光,彭小舟.文化与旅游关系探微[J].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17-118.

[18]梅红霞.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举措.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85.

[19]黄延安.武陵山片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的思考[J].中国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9,(5):20-23.

[20]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03,(5):92-96.

[21]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7-84.

[22]李玉林,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2013,(4):4-6.

[23]Craig Thompson. Tourism in the Gambia: problems and proposals.Tourism Management, 1995,16(8):571-581.

[24]John Brohman. NewDirections inTourism forThirdWorld Develop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48-70.

作者:尹华光等

产险营销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休闲经济的优势分析和对策

[摘要]休闲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贫困地区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资源优势,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和机遇。文章以宁夏为例,对民族贫困地区休闲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从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休闲经济;民族贫困地区;优势;制约因素;对策

区域经济学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起点越低,发展速度就有可能越快。经济上总体落后的地区,其某一门类或某些产业却有优势地位。这一理论对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民族贫困地区属资源约束型地区,但民族贫困地区拥有独特的旅游休闲资源。偏僻广袤的土地上迷人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富集的红色经典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构成了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典型贫困地区独特的无污染旅游休闲资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景区。休闲旅游不仅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邮电通讯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成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一、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休闲经济的优势

近年来,休闲经济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民族贫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具备发展休闲经济的条件。极具特色的自然、历史人文、地理和生态资源使得休闲经济比较容易形成产品的差异性,并在休闲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大量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休闲企业的创建、发展及形成竞争力,从而使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在2008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上,宁夏以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和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黄河流域上的明珠,被誉为“西北风情旅游核心地”。首府银川市以独特的个性美征服广大评委,摘得“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美誉。下面以宁夏为例,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休闲资源做一优势分析。

(一)地理资源的典型性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位于东南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境内山地迭起,丘陵绵延,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格局复杂而有序。黄河、贺兰山、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六盘山脉和银川平原,均在这里巧妙融汇,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火石寨乡和海原县扬明乡月亮山及固原县须弥山地区,发育成奇、险、秀、芙的典型丹霞地貌点。贺兰山寒武系地质剖面和六盘山白垩系地质剖面不仅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显出这块土地强烈的神奇色彩。

(二)自然和生态资源的多样性

宁夏面积仅占全国陆地总面积0.54%,自然旅游资源却占全国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33.3%,人文旅游资源占全国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3/4。至今认定宁夏有15个旅游资源系列:黄河景观系列;山岳景观系列;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沙漠景观系列;草原景观系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古长城及丝路系列;西夏文化与遗存胜迹的秘境系列;回族风情系列;塞上江南田园农业生态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古建筑遗存系列;古今灌溉系统系列;当代宁夏风貌系列;宁夏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宁夏拥有两个森林公园和7个自然保护区,在自然生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和沙坡头自然保护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干旱风沙区山地自然生态及其自然原始本底,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及种质的基因库。六盘山是国家级半湿润区水源涵养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有许多珍稀物种,素有宁夏“天然动物园”之称。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是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治沙成果闻名中外,沙漠植被极为珍稀。

(三)历史人文资源的垄断性和珍稀性

宁夏拥有多类型、高品质、大规模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灌溉文化、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岩窟文化和墓葬文化等,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所列人文旅游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宁夏包含16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76.2%,显现了宁夏作为河套地区与丝路文化交汇地所传承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家。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回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回族婚嫁、节庆、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和民间游戏娱乐等民俗资源十分丰富,是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四)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性

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较低,而且后备劳动力资源充足,企业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这有利于休闲企业的创建、发展并形成竞争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休闲概念的本质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休闲产业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制约民族贫困地区休闲经济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民族贫困地区的休闲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但是休闲经济的发展依然属于初级阶段,这与社会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开发管理及文化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一)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滞后

一是社会的开放度不高。休闲经济是一种高度开放、高度关联的经济,深受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影响,它要求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但贫困地区目前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头,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无法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共盈。二是配套设施不合理。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交通、餐饮、娱乐、商业、医疗、金融和保险等项目,而民族贫困地区的休闲产业配套工程不理想,休闲产业部门间缺乏协作与和统筹规划,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从而制约了休闲产业的发展。

(二)产品没有特色及规模

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知名度,但分散孤立的开发经营,市场定位相似,没有特色及规模,难以形成拳头效应。其一,资源利用率低,很多休闲资源具有多种开发功能,但企业在开发时往往认识不到各类资源的互补性,不能对其综合利用,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形成市场定位相似,产品服务雷同等问题。其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复合型、多功能的休闲产品不多。

目前休闲产业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吃、住、游、玩四个方面。休闲项目共性普遍,个性缺乏,产品相同相近,质量一般。其三,产品的档次不高,文化含量低。大众化休闲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而个性化产品又十分缺乏,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休闲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缺乏产品策划的超前意识,不能及时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不仅无法保持企业的生命力,更谈不上向纵深发展。

(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限制

休闲企业隶属于多种部门管理,管理交叉、多头管理体制的状况比较突出,限制了发展、降低了服务水准。休闲产品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机制不灵活,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市场运作不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低水平重复,营销方式单一,竞争多采用价格竞争,在管理方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意识薄弱,不重视休闲产品配套设施的建设,缺乏营销的专门知识和技巧,制约了休闲产品的成长与壮大。

(四)经济发展缓慢

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宁夏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全国位列第22位。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列第20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第23位,这就决定了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率偏低,消费能力不足。同时民族贫困地区休闲产业发展处于产业的初级阶段,大众休闲文化过度贫乏,高雅的休闲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精神消费支出较少,大多数居民的闲暇生活还局限在家庭这一狭小天地,某些“畸形消费”、“黄色消费”、“黑色消费”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文化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与影响,很多人认为休闲经济是服务经济,对其采取轻视的态度。对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闲是游手好闲、奢侈浪费,休息日就是考虑如何做家务。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和打牌是年轻人最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是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二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和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双休日安排比较单调,平时的娱乐、休闲活动方式也比较单一。在周日平均全部闲暇时间(5小时45分钟)中,看电视为2小时39分钟,占全部闲暇时间的46%(王琪延,2007),0休闲活动是被动的和低层次的。

三、民族贫困地区休闲经济产业化的对策

休闲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产业,已成为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休闲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整合对策,以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内部整合

针对休闲产业链主体中各产业内部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五个途径实现民族贫困地区休闲产业链各节点内部整合。

1.产业集群化。在各个产业内部建立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后,可以减少收集相关市场信息的成本,监测市场、预测供应、需求的固定成本能够分摊到每一个参与整合的实体。产业集群化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围绕整合目标进行重新构建,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一方面,休闲产业应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只有集聚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企业应对休闲产品进行主题整合将分散的休闲单元联成网络,以形成整体吸引力。另一方面,休闲产业要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休闲行业的整体效益。

2.产品服务高质化。整合处于生命周期末端和社会、经济效益差的产品,提高休闲产品质量。对功能类似的产品进行整合,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企业应根据市场予以准确定位,要根据休闲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将有限的休闲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为休闲消费者提供最大服务价值。目前民族贫困地区的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人们休闲消费的需要,休闲消费服务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拓展空间,休闲企业应注重市场开发。一要注重休闲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在产品开发上应注重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使休闲产品和休闲设施具有合理的结构和层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目的;二要注重打造特色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三要不断进行休闲产品的升级与换代。休闲消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时尚消费,休闲产品的经营者必须具有产品策划的超前意识,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保持持续的经营。

3.布局合理化和规范化。同一个产业内部,布局是否合理往往直接影响着相互的合作与竞争,同时也制约着交通、金融、通讯等行业的发展。要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在维护产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合理、规范地布局各产业中的实体。

4.产品的创新化。休闲产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周期性,不断创新的产品具有起点高、易融入整合后的产业链等特点。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自然淘汰一些价值不高、难以整合的产品。休闲产品的创新可以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也可以是对较为陈旧的产品进行部分改造,重新焕发其生机与活力,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时间变换、空间变换的方法进行,产品开发要采用复合型产品驱动模式,对休闲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形成休闲产业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5.用文化价值链整合休闲产业链,培育休闲品牌。休闲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休闲产业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文化含量,文化资源转换为产业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显著的文化特色。民族贫困地区要立足现有的优势,将区域内的神话、边塞、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和遗址、古人类遗址、古建筑遗存等整合打造为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休闲品牌系列。

(二)外部整合

1.观念整合。观念整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相关机构自身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明确旅游和休闲的联系与区别,坚定做大做强休闲产业的努力方向;二是人们休闲观念的转变,引导市民摒弃休闲就是喝茶聊天、打牌下棋的模式局限,提倡多样化、品质化休闲,同时引导外来游客转变传统旅游观念,品味民族贫困地区的休闲文化特色。

2.政策整合。创造有利于休闲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重点梳理制定时间较长,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政策规章,鼓励、引导旅游者及市民的休闲。休闲产业在起步阶段,政府应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植和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消除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问题。休闲产业要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必须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此,政府要加快城市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饮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为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注意协调休闲服务和休闲管理组织之间职能关系,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推动其良性发展。休闲服务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从业人员众多。一方面,要积极出台休闲产业管理的法规与条例,促进休闲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实现集团化发展,提高企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另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规范办法,避免各种服务部门的恶性竞争,规范休闲度假市场,防止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资源整合。通过政策调整、区域规划等方法,结合方向性的市场培育,逐步对已建设的不合理项目“关、停、并、转”,对资源配置薄弱的区域进行重点倾斜。休闲产品和休闲活动很大程度上被商业化和社会化,不论是休闲场地、设施以及各种休闲服务还是各种休闲活动都正逐渐被社会化,作为休闲经济的管理部门,政府必须要对休闲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做必要的统筹规划、管理和统计工作,把音像书刊、电视、广播、网络、工艺、园艺、影剧院、博物馆、体育设施、酒吧和旅游等休闲产业纳入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中,充分考虑这些公共休闲设施的布局、种类和档次。抓好休闲业软硬件建设,按国际标准搞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渡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投资建设或改建。

4.信息整合。重点解决目前存在的节点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没有统一平台的问题。建设休闲产业链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应以业内协作网的形式构建,使各节点间能互通客流量、客流分布、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等高价值信息,同时还可以互通供求信息。

5.人才整合。实施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国内外高级休闲管理人才,提高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

作者:郭亚莉

产险营销发展分析论文 篇3:

推进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思考 等

推进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思考

刘 立 坤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保定071009)

近代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详细审计,20世纪初的财务审计,二战后的管理审计。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增长和公营企业的涌现,经济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西方国家的审计机关开始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进入以效益审计为中心、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并很快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未来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鉴于目前我国开展效益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民银行内部开展效益审计也是刚刚起步,因此需要我们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效益审计内涵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效益审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由于审计的体制和发展历程不同,开展效益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等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世界各国有不同的称呼,如:美国以前称“3E审计”(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现在称“绩效审计”,英国称“资金价值审计”,澳大利亚称“效率审计”,另外还有综合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等。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的定义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可以明确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考核有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按照我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我们认为在人民银行内部称之为“效益审计”应当是合适的。

二、国外效益审计的做法

西方国家开展效益审计较早,其做法和理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如在比利时,此项审计称为“绩效审计”。该国审计法庭的普特博士认为,绩效审计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审计,必须采用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在绩效审计中,除采用财务收支审计的一般查账方法外,还须采取一些非常规性做法。这些做法是:

1.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在开展绩效审计的同时,要进行财务审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审计,否则,所作的绩效审计分析与评价就可能出现错误。

2.对被审计单位与绩效相关的内控状况进行测试。开展财务收支审计,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开展绩效审计同样如此。要通过测试,找出有可能影响绩效水平的各种不利因素或漏洞,再进行实质性检查。这样不仅有利于查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分析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

3.实行账目检查与咨询、调查相结合。绩效审计,一般是对结果的审计,绩效方面的情况不仅包括经济效益情况,而且包括社会效益方面的情况。所以仅凭账面检查,难以查明有关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比利时审计法官在审计中,不仅审查账面上的情况,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咨询或调查有关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这样做有效地保证了绩效评价的准确、客观。

在比利时,通过绩效审计,使政府决策更加谨慎,更能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

三、推进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思考

1.明确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目的和内容。人民银行的工作效益是指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入与达到的目标、取得的绩效之间的关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要素。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资源的能力,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投入产出比,考察的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的预期结果。所以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内容应该是从组织机构、管理决策、计划安排、内部控制制度、资源利用、信息管理和职责履行等方面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各种因素的有效性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及效果。

2.坚持真实合法性审计。在现有的法规情况下,目前真实合法审计的审计依据比较充分,而且不论从事什么类型的审计,审计人员都有义务关注违法违规问题,真实合法审计应该是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3.合理确定评价效益的标准。效益标准是在效益审计过程中必须具有的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但由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再加上我国还没有较完整的效益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科学可行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等,因此,给效益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4.积极探讨效益审计的方法和步骤。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在效益审计试点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是:(1)述职和评议。领导班子成员在本行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述职,根据述职情况,考核组组织群众开展评议,评议方式还包括个别谈话和书面评价。(2)问卷。包括向考核对象、行内员工和行外有关机构(人员)发送问卷。(3)调查。行内调查包括召开行内各个层面职工座谈会、随机抽查等方式。(4)调阅材料。考核小组有权并应该调阅考核对象在本行的会议记录、账簿、会计报表和业务档案、工作总结等文字或电子信息资料,与考核结论有关的重要资料须复印留存。(5)实施检查。参考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涉及的有关数据进行检查。(6)综合分析。审计组对考核中获取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照考核标准对考核对象进行综合评价。(7)交换意见。(8)汇总上报。(9)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及处理办法,其中应包括换位思考后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工作的方法,对审计结果显示出的问题也一定要有具体的改进措施。

5.效益审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正式开展工作效益审计时,审计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立项的依据;(2)声明按照审计准则和《内审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实施了必要的程序,如有例外,报告中应指明未能遵循的程序,以及不遵循的理由;(3)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4)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5)审计项目实施情况;(6)发现的问题;(7)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8)处理处罚意见;(9)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建议;(10)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到审计报告中的好处在于,可以及时了解审计单位纠正问题、改进管理的情况,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积极整改,从而提高审计的效果。

6.加强审计人员换位思考意识。审计人员应该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和员工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会作何反应?芽有哪些要求和顾虑?芽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才能加速向工作效益审计过渡,实现“五年规划”提出的“两个并重”。

总之,开展工作效益审计可以全面提高人民银行内审质量,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促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部效益审计控制体系,是加强内部审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

(收稿日期:2006-04-13)

谈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

何伟,许志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 邯郸 056000)

目前,个人营销业务已经达到全部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80%,相比之下,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寿险。现在,产险个人营销要不要搞、能不能搞,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是怎样搞好。

一、产险个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定位

1.我国财产保险营销现状。(1)调研预测薄弱,市场定位残缺。市场调研和预测是现代营销的基础,市场定位则是营销的关键。但由于受错误观念及粗放经营方式的影响,各产险公司尤其是基层公司均不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特别是分业经营以来,不仅未增加相关人力及资金,而且大多撤并了调研机构,减少了调研人员,使该项工作近乎停顿。受此影响,相应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研发等便无法开展,市场定位也就无从谈起。目前,财险市场上的各家公司几乎未对公司自身及财产保险产品进行定位,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而是相互模仿,盲目竞争。(2)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这种方式在业务恢复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财产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也不利于公众财产保险意识的提高及财产保险商品的销售。(3)培训与管理滞后,从业者素质较差。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与规范,各公司往往各自为政,随意试办财险营销。加之受专业人才及经验短缺的影响,基层公司普遍缺少培训讲师及营销主管,进而导致营销培训不足,营销管理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不良循环,制约了财险营销的发展。有的从业人员甚至用欺瞒顾客、贬损其他公司、回佣等不正当手段诱使顾客投保,这不仅违背了保险职业道德规范,也损害了财产保险公司以至整个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

2.我国财产保险个人营销的定位。 目前我国大陆从事财产保险营销的代理人分为专业代理、兼业代理和个人代理三种形式。产险代理的主要形式是兼业代理。但是,从事分散性业务的营销是个人营销的优势。随着保险需求的多样化和分散性财产保险业务潜力的挖掘,个人代理将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空间。以家庭财产保险为例,大陆地区只承保了几千万个家庭。即使是上海、广州这些保险业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真正投保家庭财产险的家庭也只有7%-10%左右,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普及率相比相去甚远。从我国的保险深度看,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左右,而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则在8%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也在4%左右,可见我国的保险市场潜力之大。分散性业务如果仅靠直销展业方式,其发展则必然受到限制。因此,推进个人营销方式,发挥营销员人多、面广、展业方式灵活等优势,进入社区、家庭,到个体工商户中开展业务,将是一个重要选择。正确选择和把握个人营销目标市场,是产险个人营销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前提。需要明确营销业务范围,把发展分散性业务作为个人营销的主战场也许是合适的。

二、发展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对策

1.加强产险个人营销队伍建设。(1)做好增员工作,坚定从业信心。产险公司在招进新人时,要选择那些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人员。在新人入司之初,就要讲清楚产险营销行业的特点,有助于坚定新增人员的从业信心。(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包括业绩考核系统、报酬管理系统、工作环境系统。在业绩考核方面,制定好级别考核、业绩卡考核管理制度和表彰制度,通过组织经常性的业务竞赛等活动,增强员工的进取意识。在报酬管理系统方面,充分发挥手续费在结构调整中的杠杆作用,用手续费来调节效益险种与非效益险种发展方向,打破身份界限,实行“效率优先,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在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逐步缩小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的差距。对在险种开发、市场竞争、团队发动、爱司敬业等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公司随时进行表彰奖励。在工作环境方面,要千方百计为展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外部工作环境,让展业人员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让每位业务员在公司重大事情表决上,拥有与管理人员同样的权力。尽可能地为展业创造愉快的工作氛围。

2.加强适合个人营销的产险险种开发。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这几年的实践,加快适合个人营销的险种开发,是发展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关键性环节。险种开发应特别注意分散性险种和综合性险种,努力增强保险金额确定的主观性和保险费的可扩充性。(1)发展分散性险种业务。从事分散性险种业务是个人营销员的优势。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房屋商品化,城乡居民家庭财产价值总量将不断攀升,然而,这几年我国大陆家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并未与之相适应。这说明家庭财产保险业务潜力巨大,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当的险种。保险公司能否针对日益崛起的私人住房、私家汽车、农村小农机和农用车等市场开发出一些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适合于个人营销的新业务险种,这是令人关注的。(2)增强保险费的可扩充性。一些产险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企财险和车辆险两个险种的市场营销上,而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发展潜力较大的新领域却开发不够。应当注意到,责任保险和人寿保险在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上比较接近,保险金额的确定没有客观标准,只要投保人有投保的意愿和缴费的能力就行,比较适合个人营销员展业,所以发展责任保险应予重点考虑。(3)险种综合化,扩大服务范围。保险公司应积极尝试一张保单承保多种风险。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已先后承认全益保险。全益保险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家主全益保单,又称住宅综合保单,综合承保房屋建筑与其所属动产的各种风险,不仅包括火灾、风暴、盗窃及其他风险的损失,而且对第三者在其家内受伤所致经济损失的责任保险也包括在内。保险公司可开办商贸小型企业定额保险、一揽子保险,将经营财产、雇主责任、公众责任、现金、盗窃等风险实行统保,方便推销。

总之,发展产险个人营销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与国际惯例接轨,降低保险经营成本的需要。产险营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应不断探索产险营销的规律和经验,促进我国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8-18)

应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

马 云 涛

(保定市建筑工程管理处,河北 保定071000)

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实际上是各级政府间政府职责范围的划分,应按照各级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财政支出责任。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的具体建议是:

1.行政管理和社会稳定经费支出。行政管理和社会稳定经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警察、司法机关人员工资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根据支出责任与受益范围相对称的原则,行政人员、警察、司法机关人员工资应区别不同情况划分支出责任。编制以内的行政人员、警察、司法机关人员工资支出,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承担,省、市级财政也要承担一部分,具体分担比例根据省、市级财力情况而定;编制以外的行政人员、警察、司法机关人员应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全部负担(上级硬性指标安排的军转干部安置超编人员除外),以控制各级政府无限制超编安排人员。而维持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原则上应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全部负担,特别困难的县、乡,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

2.各类事业费支出。一是教育事业费。省级政府应负责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支出全部责任;大专教育支出应由省、市政府共同承担,具体比例根据省级财政实际状况而定;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支出主要由市、县政府承担,省级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中小学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应由省、市、县政府按比例共同负担,乡级政府因教师工资上划县级管理,不再承担此项支出责任(省、市、县按2∶2∶6比例分摊为宜)。公用经费由学校所属地方政府负担,以解决县、乡财政负担过重问题。二是文体广播和文化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是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责,但县级政府承担此项职责财力明显不足,因此财政支出责任应以省、市财政负担为主,各级政府本级财政负担为铺。同时,考虑到市、县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掌握着较为准确的信息,为使市、县级管理能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应将省级文化建设专款按市县人口、规模等因素下发到市、县管理。三是卫生事业费。从公平、效率角度考虑,各级公共卫生事业费支出责任应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负担为主,省级财政补助为辅。同时,省级财政对市以下医院的专款应全部下放到市、县管理,使市、县财政有承担此项支出责任的相应财力。四是地税部门经费。为便于县政府加强对地税部门的领导,地税部门经费应下划到县级承担,同时上级财政应相应下划财力。五是市级以下基层农林、水利、气象、科学、统计、审计、劳动保障等部门事业费,省级应全部下划基数,列入基层同级预算,由基层地方财政管理,并由基层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

3.社会保障费支出。由于基层政府最了解社保对象的真实信息,按照效率原则,社会保障支出责任应放在基层政府承担。但社会保障问题是全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起着“减压器”的作用,从公平角度考虑,省、市级财政也要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责任。一是养老保险支出,主要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承担,同时,对困难市、县的养老金缺口,省、市级财政应给予补助,并且省级政府应直接负责全省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二是失业保险支出,省级财政应承担省级调剂金的补助责任;市级财政负责统筹范围内失业保险基金缺口补助,同时还要负责市本级和县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其他支出由各级政府本级财政承担。三是医疗保险支出。考虑基层政府更接近保障对象,应由市、县两级政府本级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省级财政对所管基金缺口承担补助责任,市级财政除承担本级所管基金缺口的补助责任外,还要负责县级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支出。四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由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负担一部分,市、县财政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再就业资金的其他支出。五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由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与市县财政共同承担。六是救灾救济支出。特大灾害支出应由省、市两级承担,中等灾害支出应由省、市、县三级承担,一般灾害支出应由市、县级政府共同承担。

4.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责任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受益范围来确定,受益范围是省、市、县共享的基本建设项目,其财政支出责任相应由省、市、县共同承担。省级财政主要负责事关全局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或跨区域的建设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取消这些项目的下级配套支出责任,减轻市、县政府负担。市级基本建设项目支出,主要由市级负责,省级给予一定补助。县乡级基本建设支出,主要由县级负责,市级给予一定补助。这样,既能集中资金每年干成一批事关民生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又能提高基层政府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安排基本建设项目的意识和节支意识,遏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铺张浪费现象,减少基层政府向上级争取资金的成本。

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鉴于省、市、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规模小、使用分散的现象,从效率原则考虑,应由省级统筹集中安排使用,市县两级不再承担此项相应的支出责任,保证资金使用在上规模、上档次的科技发明和创新上,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确保全省范围内的重点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6.支农专项支出。支持农业发展,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鉴于我省大部分支农支出用于县级,按照财政支出责任与受益范围相对称的原则和效率原则,除跨区域或全省性重点农业工程、救灾、防疫等项目支出由省、市负担为主外,其他财政支农资金,如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防汛、农技推广、农田基建等,应全部下放到县级管理,并将省、市农业专项资金的安排列入财政体制,以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等基础数字测算出对县级农业资金投入数额,在年度预算安排时直接列入本级预算,在预算执行中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直接拨付给县乡。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跑省进厅”争项目、要资金等不规范行为,也遵循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配置与财政收入筹集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7.国防支出。国防支出属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但军区、预备役和武警部队对地方工作给予了一定支持,从受益范围角度考虑,地方政府应承担一部分支出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本级财力情况,对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建设给予适当补助。若武警执勤部队执行地方政府交办任务时,则由该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应负担对各市民兵事业费补助和兵役征集经费。

【收稿日期:2006-06-13】

如何防范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风险

许清

(保定大雁会计师事务所, 河北 保定071000)

自199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延长住房消费贷款期限、降低住房消费贷款利率等政策措施以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已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消费贷款形式。然而,随着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的风险主要有来自于借款人方面的风险、银行管理方面造成的风险和抵:物变现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风险。

1.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而对信用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同时加大失信处罚力度。

2.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风险的重要工作。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是潜力大的客户群体。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3.实现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我国商业银应使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分散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4.强化对借款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加强个人信用状况的了解,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审查借款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就业情况、单位情况、收入情况、家庭财产和其他债务、偿债记录、学历和技术职称、就业能力、购房动机、家庭成员、参加保险等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的职业和单位经营效益情况的调查,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可以贷款的数额、期限。避免某些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虚报家庭收入,以求借得数额较高的贷款。

5.加强贷款后管理。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对借款人就业和收入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追踪掌握,对不能及时还款的借款人及时发出催收通知避免时效过期,对于个别恶意违约者或已经显示风险信息的借款及时通知保证人偿还债务或依法提起诉讼。行使抵:权收回贷款本息,是贷款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内容。

6.加强对抵:物的评估工作。银行不应以借款人的住房交易价格作为核定贷款额度的依据,为避免买卖双方故意抬高房产价格以套取高额贷款或发生抵:物价值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银行应在房产价值评估程序上具有独立性,自行委托评估机构对房产进行正确估价。

(收稿日期:2006-08-25)

作者:刘立坤 等

上一篇:师德师风心得体会论文下一篇:园林数字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