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问负责制下铁路仓储管理论文

2022-04-29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首问负责制下铁路仓储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首问负责制下铁路仓储管理论文 篇1:

把握机遇,打造魅力保税区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这一民心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汕头保税区始终担当着重要角色,为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度、促进外贸大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汕头是全国“一带一路”15个主要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作为粤东地区唯一的保税区——汕头保税区在国际经贸交往间起到了哪些助推作用?针对文化产业又有什么特殊政策?《文化月刊》记者于汕头保税区专访了汕头市政府党组成员、汕头保税区管委会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蔡佩侬。

《文化月刊》:汕头保税区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建设的?

蔡佩侬:汕头保税区是目前粤东唯一的保税区,位于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南区,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12月监管设施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开关运作。2015年,由于申报物流中心(B型)的需要,国务院批准缩减127亩(约0.085平方公里),目前保税区规划面积为2.25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发展出口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和金融信息业。汕头保税区管委会是汕头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实行“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文化月刊》:请您结合汕头保税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工作,介绍一下汕头保税区这一机构的业务范围。

蔡佩侬: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保税区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有点远,那么我结合汕头保税区介绍一下我们的主要工作。主要涉及制定和组织实施区内有关管理规定,按照国际惯例试行自由贸易区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负责区内改革和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全区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按有关管理权限,受理、审批区内基本建设的各种手续,代发有关证件;组织建设和管理各项基础设施,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统一管理全区的国有资产、财政税收、土地房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经济贸易、对外交流合作、劳动人事、公共安全等行政管理工作,按有关管理权限代发有关证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定权限,负责区内的计划管理,审批或审核备案区内各类投资项目、企业和办事机构,并依法实施监督和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处理区内的涉外事务等等。当然,以上这些是我们固定的工作职责,我们还要不断创新,近年来,我们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签订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这将进一步利用好汕头保税区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月刊》:您刚刚提到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从地利角度上讲,汕头保税区有哪些区位优势?我们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做文章?

蔡佩侬:汕头保税区是目前粤东唯一的保税区,这里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距香港179海里,距台湾高雄160海里,距深汕高速公路出入口8公里,距广梅汕铁路汕头始发站12公里,距潮汕机场、厦深高铁潮汕站约25公里。毗邻的广澳港,现已建成6个1—6万吨级码头泊位,其中货主液化气码头3个(最大吨位为6.4万吨)、汕头港务集团码头3个(最大吨位为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并已配套建成广澳港区航道一期工程5万吨级深水航道。现已有法国达飞、瑞士地中海、新加坡太平以及中远、中海等大型航务企业进驻广澳港区,开通了越南、马尼拉、东非等外贸航线和天津内贸航线,以及香港、深圳、厦门等驳船航线,区港联动优势明显。

至于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区位优势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综合考虑各方利弊后的决定。如2015年11月25日,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四个部门联合发文,批复同意在汕头保税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将让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效率大幅提高,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吸引货物在汕头进出口,也将吸引原来从其它区域出口的货物回流。这就是其中的优势之一。

《文化月刊》:那么,请您为读者介绍下在汕头保税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现实意义有哪些?同时给读者科普下这一专业名词。

蔡佩侬:汕头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粤东地区唯一享受入区退税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面积0.085平方公里(约127亩),主要功能是开展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现已被列入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成后,企业货物进入物流中心视同出口,可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能够进一步发挥功能政策优势,与港口通过功能互补、优势整合、政策延伸,促进仓储物流聚集发展,推动港口加快建设,有利于促进汕头乃至粤东地区加工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对进一步完善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平台,提升汕头对外开放度,促进汕头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项目关系到整个汕头乃至粤东外贸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我市发展新兴业态,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市提升对外开放度、促进外贸大发展的重要平台。

《文化月刊》:在“人和”方面,我们又具备哪些优势呢?比如说作为国际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已有多少知名企业在汕头保税区落户?

蔡佩侬:保税区现有企业196家,产业涵盖跨境电商、旅游采购、高新技术、生物制药、出口加工、保税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上市公司3家,其中创业板1家(万顺公司)、新三板2家(西电、三宝),另有上市公司分支企业2家(超声覆铜板厂、星辉新材料公司);高新技术企业6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4个,以及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及生物工程领域,年高新技术产值15.7亿元。

举例而言,如汕头万顺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在保税区创立,2010年2月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国内环保包装材料、导电膜、高精度铝箔行业龙头企业。威尔信(香港)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特彼勒集团旗下控股企业英国威尔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1年投资设立了威尔信(汕头保税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劳斯莱斯柴油发电机组在亚太地区的仓储物流分拨、加工装配业务。汕头保税区维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汕头保税区洛斯特制药有限公司实现升级换代的产业承接企业,投资建设了维壹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少数通过国家GMP、美国FDA-GMP以及欧盟PIC-GMP验证的厂房设施和研究设施的企业。同时,近期有58个项目和2个创业孵化器落户我区,还有几个项目在办理手续中,有12个项目已列入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文化月刊》:汕头保税区在配套措施方面有哪些自身特色来服务好这些企业?

蔡佩侬:汕头保税区管委会是汕头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内设办公室、监察室、经济发展局、公共事业局、财政局5个职能部门,与驻区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公安等机构集中办公,凡海内外客商投资有关事宜均可在管委会一站办妥。各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二次终结制、人员顶替制、工作日制、跟踪服务制等工作制度和服务承诺。有关办事事项24小时内给予明确答复,申报资料齐全的,三天内办妥有关手续。汕头保税区管委会还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劳动服务中心、报关公司等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货物进出口报关、购付汇、仓库运输、水电通讯和劳动用工等综合配套一条龙服务。实行监管便利措施,保税区海关采用先进的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从企业注册、进货、出货、核销全程电子数据的企业档案。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随到随验。同时,汕头检验检疫局保税区办事处还提供简便快捷的利民便民措施,推行报检预约制、收费月结制、为企业提供信息等服务。

《文化月刊》:作为保税区的后起之秀,汕头保税区有哪些独到的政策优势?

蔡佩侬:目前,汕头保税区可以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政策、广东自贸区政策、华侨试验区政策以及汕头保税区新出台的优惠政策六方面政策叠加组成,进一步凸显了保税区功能的政策优势。目前汕头保税区已复制推广了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制度和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制度两项,以适用“互联网+”国际新形态,发挥汕头保税区“互联网+新业态”的产业优势。

《文化月刊》:汕头作为华侨之乡,国家一些华侨利好政策的制定落实是否会向汕头保税区倾斜?针对文化产业有什么特殊政策?

蔡佩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汕头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全面提升,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汕头保税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推进区域转型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到大力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扩能增效;大力发展保税仓储物流,推进保税区和广澳港的深度融合;培植外贸新业态发展,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鼓励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优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盘活区域闲置房产和公共资源,打造适宜创业的园区环境;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等。

目前,汕头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300多万人,海外侨胞在金融资源领域优势明显。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赋予了试验区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探索发展特色金融的先行先试职能,包括支持侨资和外资、社会资本设立多形式金融机构,提供跨境结算和资金调度等金融服务创新政策,这对于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全国首个以“华侨”为主题的金融股权交易市场于2015年9月15日在汕头正式挂牌开板,首批218家企业挂牌入驻,意向投资金额51亿元,金融聚集效应明显。2016年6月6日,汕头保税区、濠江区与美国BASE娱乐公司、北京中传建雅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中外建集团举行汽车娱乐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针对文化产业,我们将利用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发展与保税区特殊政策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包括华侨文化产品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创造(不含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等,为海外的文化产品来华展示和制作等提供专业保税仓储、展示、物流等综合配套服务与便利。对在保税区内举办文化展会,给予一定的会展费用补助。对文化类企业,除享受共性扶持政策外,按每年对地方经济直接贡献环比增量的30%给予扶持。

《文化月刊》:近年来,汕头保税区取得了哪些成绩?为了营造更加优良的国际投资环境,在未来几年还有哪些规划?

蔡佩侬:2016上半年,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77亿元,其中今年新投产企业产值为6.02亿元,销售总额27.2亿元,新增企业13户,新增注册资本4.73亿元,实际吸收外资1690万美元,呈现经济规模稳步壮大,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发展主推动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等特征。2016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加快实施保税区转型发展优惠政策,增创投资新优势,做好项目服务,加强招商引资,抓紧建设保税区海关信息化辅助管理系统。

近年来,在“精致汕头、全球潮人之都、滨海国际化山水人文都市”城市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管委会致力于保税区发展空间的优化设计,在调研确立保税区未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对保税区政策功能发挥、产业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形式以及与广澳港区、濠江片区等周边相互关系进行充分论证,并委托汕头市城市设计研究院对保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同时完成了保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初步论证成果,初步确立了保税区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三心、四功能园”,提出保税区发展策略。通过辟建保税物流中心弥补入区退税政策短板,形成“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带动濠江发展,辐射粤东区域性的保税物流基地,构筑出口加工、保税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最终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

作者:马福平

首问负责制下铁路仓储管理论文 篇2:

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省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核泄漏事件、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多重冲击,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物价持续上涨、要素成本高企、旱涝急转灾害等新情况和新挑战。面对极为复杂的发展环境,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较快增长区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654亿元,增长9.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尽管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比较多,但春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分别增长2.7%、3.6%和6.4%,蔬菜播种面积增长0.4%,生猪存栏、出栏量分别增长5%和0.3%。工业继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89亿元,增长12.1%。服务业发展较快,全省铁、公、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长21.2%,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22.1%和17.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3%。投资增长加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07亿元,增长25.9%,增幅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40亿元,增长16.9%;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乡村市场零售额增长20.9%,高出城镇增幅1.3个百分点。出口平稳增长,出口总额达到1005亿美元,增长22.3%,月均出口规模167.5亿美元,同比增加30.5亿美元。金融运行总体平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6487亿元,新增本外币贷款3888亿元。

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2亿元,增长32.4%。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24亿元和1874亿元,分别增长27.1%和27.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和13.5%,增幅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2.5个和1.4个百分点。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29.9%,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4.4%,新产品产值增长34%,增幅比规上工业总产值高1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合理。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9%和33.2%,增幅分别高出全部投资3.1个和7.3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继续提高。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实现下降。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2.5%,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民生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3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439元,分别增长12.8%和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1%和9.3%。就业形势良好,新增城镇就业48.7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2%,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3万、78万和19.5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43.6万,参保率85%以上。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精减退职人员、计划外长期临时工、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提高至66元,4月1日起80周岁以上老人可享受每月30元以上的高龄补贴。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7%和4.5%,没有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各位委员,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开拓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省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力监督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委的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坚持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两手抓,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一是分解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方案,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把规划目标和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年度和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二是编制出台一批“十二五”专项规划。完成综合交通发展、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保障等一批规划编制,审核52个专项规划,审批发布25个专项规划。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三是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三个千亿”工程年度计划,九景衢铁路、独山港煤炭中转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审批核准。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直接利用外资合同和实际金额分别增长22.8%、18.2%。

(二)加快启动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谋划和争取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舟山群岛新区得到国务院批复。一是部署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省委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省政府召开推进工作会议落实各项工作,制定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和分解示范区建设年度工作任务。出台实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意见,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设立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启动一批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筑“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原则同意我省设立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大招商选资工作力度,先后举办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金融支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恳谈会和浙台海洋经济交流恳谈会,做好与国内外优势企业、金融机构的对接。二是启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和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群岛型新区。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定位,抓紧编制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召开现场会,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进一步梳理提出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改革试点的总体指导,编制义乌试点三年实施计划,明确年度改革重点任务和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支持的重大事项,进一步推动义乌的改革发展。

(三)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平稳。一是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浙江时的重要指示和在三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全省市长座谈会进行专门部署,出台实施政策举措。切实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毫不放松地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着力在“保供、稳价、安全、保障”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抓好春粮早稻生产,推动市县政府加强菜园子和菜市场建设,努力确保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的供给。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推动农超对接和农市对接,抑制通胀预期和物价上涨。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进行全程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完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对8.9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和60.8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发放物价补助7900万元。二是努力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两手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完善落实住房限购以及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4%,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房价基本稳定。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将新开工建设18万套的年度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争取中央财政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5亿元,设立城镇住房保障专项资金,实行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单列,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截至6月30日,全省已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76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9.8%。地方财政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增长1.1倍。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针对年初以来电力紧张的严峻形势,抓紧制订实施电力保障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全省新增重大电力装机130万千瓦,新投220千伏变电容量276万千伏安。组织实施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抢建行动,经争取夏季高峰日供天然气达到1600万立方米,11台近300万千瓦燃气机组实现满发。进一步加强外购电工作,秦山核电二期扩建132万千瓦装机容量全部留浙使用,争取三峡送电比例从占华东电网的23%提高到30%以上。支持发电企业多发电,全省统调电网平均用电负荷率85.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积极开展有序用电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强化土地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四是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深入推进品牌专卖连锁网络建设,引导鼓励生产企业以连锁专卖、电子商务等方式开拓市场。大力加强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支持和推动企业参加各类出口展会。加快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批准境外投资项目232个,总投资2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9亿美元,分别增长76.5%和1.5倍。

(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制定实施11个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与11市和20个省级部门签订工作责任书,分解落实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支持,省级服务业财政引导资金规模由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对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行与工业用地项目同等的供地方式;对省服务业重点企业上交地方税收增速超过10%部分,由当地政府予以奖励,进一步扩大营业税差额征收惠及面;实施对市县营业税比上年增收上交部分的返还奖励与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政策,超额多奖,完不成扣减。二是加快推动工业改造提升。坚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召开产业集聚区现场交流会,制定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办法,举办产业集聚区和跨国公司对接洽谈会,着力引进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项目和企业。扎实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切实抓好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物产集团入围世界500强。编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模式。发布实施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制定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整合设立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动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三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省科创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296个重大科技项目,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40家。继续实施钱江人才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引进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创汇分别增长43.4%、38%、34.6%。

(五)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工作力度。以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新型城市化各项工作。出台实施浙中城市群规划,探索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抓好200个中心镇培育工作,编制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动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改革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建设540公里,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28公里,完成河道整治1200公里和水土流失治理300平方公里,改善13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建设中心村420个、环境整治村3100个。研究制订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意见,启动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二是努力促进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山海协调”,组织开展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陆海联动区域协调问题研究。出台实施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省财政筹措23亿元,组织实施12个重点欠发达县和一批贫困集中区域的特别帮扶三年规划。深入开展“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达成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337个,到位资金50亿元。欠发达地区、重点库区和海岛地区完成异地搬迁9700户、3.4万人。

(六)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和硬约束。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建立各行业用能减排的月度、季度主动调控机制,实施严格的行政问责制。二是加大“控新汰劣”工作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强化对新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定实施热电、染料、酿造等行业的环境准入意见,安排重点减排项目1478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全省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全行业整治,对绍兴锡箔、台州固废拆解进行行业整治,依法关停了一大批重污染企业。三是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对八大高耗能行业继续实行差别电价。将重点用能单位监管对象由1311家增加到2441家。对重点用能单位主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监察。严格控制高耗能企业用电,对用电超过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每度加收0.1元。四是启动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深入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启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杭州低碳城市试点。出台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妥善处理路桥、德清铅酸蓄电池污染等突发性环境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增长46.1%。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帮助20.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工作,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出台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顺利推进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379元,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全部达到60%。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省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分别增长13.9%和36.6%。免除51万名农村中小学寄宿生住宿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开工150万平方米、竣工147万平方米。建立财政补助与公立医院控费水平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省级补助标准,全面推动基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送戏下乡9245场,送书下乡81.5万册,送电影下乡13万场。三是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深入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着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部署实施打击侵权制假专项行动。加强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完成加固病险水库143座、海塘41公里、堤防87公里;新开工建设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5964户,完工7305户,完成投资5.2亿元。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利比亚战乱发生后,及时启动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紧急撤离救助相关人员和企业。

(八)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省市联动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启动实施13项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全力打好医改攻坚战,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县(市、区)全覆盖,完成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定性定编工作,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组织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监管。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实现零增长。

6月份以来,我省还连续遭受四轮强降雨袭击,钱塘江流域发生195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全省有5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441万余人,倒塌房屋1.2万间,3311家企业停产,损坏堤防6195处1048千米,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我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水库不垮坝、主要堤防不决堤”的目标,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物价仍处高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为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食品类价格上涨11.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个百分点。当前引发价格上涨的各种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尤其是今年以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加上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难度不小。

第二,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幅上升。“高进低出”格局明显,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0%和6.2%,价差达3.8个百分点。融资难和融资成本上升,规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27.6%,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34.4%,增幅同比提高16.9个百分点。劳动用工成本上升明显,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58万元,增长17.2%。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8,比一季度降低6.7点。

第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从节能降耗来看,预计上半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与全年下降3.5%以上的目标差距较大。从污染物减排来看,“十一五”已经开展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污染物排放量有望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新增的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指标因项目启动晚,时间进度与计划目标尚存差距,加上国家还未明确农业污染源的减排核算办法与核算细则,相应减排量认定存在不确定性。

第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主要是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明显下滑带动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已由去年同期的63.7%下滑至27.9%,4、5、6月份房地产营业税环比分别下降17%、16%和8.1%。而财政新增的支出不断增加,仅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就增加支出35亿元,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综合补贴也增加36亿元。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下半年省政府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趋势演变的不确定性异常突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困难比上半年更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做好下半年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定经济增长与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相结合,稳定要素保障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稳定物价与加快推进民生保障相结合,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下半年省政府工作的重点是:

(一)进一步巩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努力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千方百计稳定物价。突出抓好粮价、菜价和房价的稳定。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保质保量地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确保晚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增长。巩固和深化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扩建省外粮源基地和粮食储存中转基地,进一步增加粮食储备。二是确保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落实“菜篮子”县市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城市和县城郊区“菜篮子”规划,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大对蔬菜标准园等政策扶持。千方百计降低流通成本,完成“百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切实把好“菜篮子”安全质量关,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进一步落实国务院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储备投放等手段,促进猪肉价格平稳。三是确保房价稳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房价调控目标。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完成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任务。

努力保持投资、消费、出口平稳增长。一是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推动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和改善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三个千亿”工程,重点推进杭宁、杭长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六横电厂等一批电源项目和电网项目建设,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推进工作。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支持在外浙商回乡投资创业,促进总部回归、资本回流和市场对接。二是努力扩大消费。抓好“浙江名品中心”建设,实施电子商务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旅游、健身、文化休闲等消费新热点,完善农村商品新型流通体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促进农村消费。三是确保出口增长平稳。认真落实出口退税、鼓励企业赴境内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和保单融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等政策,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品牌、出口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努力促进出口增长,避免出现大的回落。

(二)抓转型促升级,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来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两区”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精品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现代农业管理创新上先行。二是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经营布局,提升市场和资源掌控能力。部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设立新兴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优势企业、项目、创新人才和成果。三是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全面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会议精神和有关政策措施,突出抓好服务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重大项目、政策机制等“四个一批”工作。进一步推动40家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深入推动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强责任制落实的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分析制度。

大力推进陆海联动、区域协调。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强国际国内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抓紧制定宁波、舟山两个交易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快构筑“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召开新区建设动员大会,组织开展央企支持对接、国内外媒体舟山行等活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制定实施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三是深入推进山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着力打破山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优先发展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制造业,增强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落实好帮扶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创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支持杭甬温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在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加大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工作力度。进一步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抓好统筹城乡改革。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深化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保障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引导我省户籍农民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大力推进资源保障和资源节约。一是坚持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保障和节能降耗两手抓。进一步落实电力保障行动计划,抓好电力项目建设、天然气气源保障、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探索创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机制,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大差别电价的执行力度,加大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的力度。二是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障支撑。制定实施加快水利建设的意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深入实施“强塘固房”等工程,大力推进节约用水,着力提高防汛抗旱综合能力、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能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三是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和保障支撑。科学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和低丘缓坡,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建立工业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强化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四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容量作为硬约束,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出台实施八大流域、四大河网和海洋污染防治规划。制定实施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电镀等行业整治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冶炼和涉重金属化工行业以及减排重点项目的执法检查,挂牌督办一批严重环境违法案件。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积极推动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美丽乡村创建,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动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修复项目。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围绕“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基地、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定位,加快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及监管体系,推进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二是完善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做好“11+1”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展11市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评价工作。三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做好银企对接、服务企业工作。同时,继续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三)抓民生促和谐,努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继续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落实新一轮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实施重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集中区域的特别帮扶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做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政策落实工作。

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突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全面实施医保“一卡通”。力争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完成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深入实施教育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办好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抓好社会公共安全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优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全力以赴做好防台防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各位委员,下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吕祖善

首问负责制下铁路仓储管理论文 篇3:

普定:打造循环经济集中发展平台

几年前,一位浙江商人在云、贵、川等地寻觅修建新型环保水泥厂的最佳地点。当看到普定县马官镇安顺电厂周边堆满的灰渣、脱硫石膏等废弃物,他知道这正是自己要的“宝物”。这位商人叫朱柳才,2009年12月投资2.5亿元兴建起超宇水泥有限公司,成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重点企业。

普定地处山区,可耕作土地面积稀少,加之人口众多,至今仍然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他们在怎样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

与循环经济结缘

普定与循环经济的结缘,始于偶然。1992年,为缓解广东、广西用电紧张,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批准并投资30亿元,在普定建立安顺火电厂作为“西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1998年安顺火电厂落成投入使用后,产生了大量粉煤灰、废气、废水等,对普定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怎样让这些废品重现价值?这是一个让普定人费尽了心思的问题。

2004年,在马官镇挂职副镇长的吴俊将同鑫粉煤灰砖厂请到马官镇投资,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砖。“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思考能否在电厂周边建一些水泥厂、砖厂,循环利用粉煤灰及其他下游原料”。

两年后,普定县向贵州省发改委递交建立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申请。2007年,省发改委作出批复,并下拨15万元作为启动经费。普定随即成立“安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启动相关规划工作。

2009年,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充分解读县情后,普定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普定”的发展主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毛蕴由衷感慨:“发展循环经济是这么多年来普定找到的一条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是顺民心、抢机遇、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一年,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管理处正式成立,县委副书记、县长庞琨任处长,吴俊任专职副处长。

普定,由此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一定能成为安顺经济的增长极。”庞琨这样理解循环经济之于普定的意义。

而在吴俊看来,“发展循环经济,煤、水、电和交通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普定在这方面却得天独厚。”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北邻黄织铁路普定站,南接贵昆铁路黄桶站,距县城5公里、安顺25公里、黄果树机场30公里、贵阳120公里,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同时,基地坐拥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安顺火电厂,毗邻库容4.2亿立方米的夜郎湖水库和即将建成的黔中水利枢纽,近临织(金)纳(雍)煤田。这些,都为普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先天”优势。

刚到普定上任的县委书记彭贤伦,就马不停蹄地到基地调研考察,之后他欣喜地说:“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是普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以火电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为贵州现有和以后上马的火电企业提供了一个“生态模本”,而且还将抽象的循环经济概念转变成实体模式,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普定发展的“三赢范本”

找准发展方向的普定,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金铭建材工业园区、后寨轻工业园区、黄桶综合物流集散园区等“一基地三园区”,力争走出工业经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两高一低”的怪圈。

引凤还需筑巢。为使“一基地三园区”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安排了800万元经费,全力配合实施好普安高速公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黄织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通乡油路,通村、通组公路的建设。在资金调度上,优先保证重点项目支出,着力营造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土地优惠、服务优质的“四优”引商环境。要求干部树立“人人都是招商服务员”意识,推行“首问负责制”、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做到跟踪服务,协调服务,诚信招商,帮助企业解决好土地、供水、供电、环保等各种问题,让投资者满意。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更是亲自“挂帅”,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方式主动出击,通过技改、新建等方式投入项目 20 个,实现到位资金 6.06 亿元。

“在考察了贵州各地后,我们发现普定县委、政府非常务实,同时服务做得也很好,和这样的政府打交道,我们一百个放心。”良好的招商环境、优惠的招商条件,使金铭建材有限公司最终从重庆“移居”普定。而科利新型建材公司董事长张志良甚至将自己的户口也从福建迁到了普定,下定决心扎根普定,打造“绿色企业”。

为吸引优秀的环保企业到工业基地建厂,基地管理处采取了特别的工作机制。有时为办妥相关手续,工作人员一天甚至要往返贵阳五六趟。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贴心服务”下,总投资5.5亿元的超宇水泥厂(一期投资2.5亿元)从立项、项目核准、落户、征地到各种证件办理,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就全部“敲定”。与此同时,县政府还主动与超宇水泥厂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以融资贷款支持、土地价格最低、税收优惠、“三通一平”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安心“落户”。

超宇水泥厂入驻基地后,一年消耗40万吨粉煤灰、6吨脱硫石膏,全部投产后,基本可“吞吃”安顺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在每年为电厂节约1000多万元粉煤灰残渣运输处理费的同时,还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130人,增加财政收入1700万元。

留人更要留心。普定县政府利用担保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扶持基金,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解决融资难题,相继安排400万元担保基金,为西秀制药厂、奇秀乳业等6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10万元。2008年,金铭建材有限公司技改扩产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县政府立即协调解决了信用贷款700万元,贴息资金100万元,使公司的生产线从3条增加到11条,产值从3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

金铭建材有限公司、华宇轻质建材公司、同鑫建材公司、科利新型建材公司……越来越多的“绿色”企业开始“落户”普定,以粉煤灰、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料为主要原材料,进行资源的循环再生产和利用,谱写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范本”。

2009年7月,副省长孙国强视察安顺时,对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今后贵州再上水泥厂,必须走普定模式”。

期待量的飚升和质的飞跃

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刚刚走过4个年头,但它带给普定的经济效益却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普定县全年财政收入达到3.8亿元,其中60%以上来自该工业基地。

“今后,普定县工业经济将实现量的飚升和质的飞跃。同时还可直接带动煤炭、白云石、石灰山、硅石等矿产业和运输、供水、通讯、金融、仓储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带动农业、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兴盛,继而加快普定工业发展‘一基地三园区’大格局的形成,成为安顺市经济战略增长的第三极。此外,在与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秀工业园区等形成联动后,必将有效促进安顺经济升级和发展。”庞琨的话语间,已清晰地勾勒出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轮廓。

然而,普定循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如功能定位、管理权限不够明晰,建设用地审批周期长、手续过于繁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电煤供给不足等。

“政策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比资金等其他方面的支持都更为重要。”普定县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支持包括:尽快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和循环经济项目引进的相关优惠政策;争取把基地的产业发展纳入全省产业和国家级产业布局进行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基地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进入新的国家级或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带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下放审批权限,对入驻基地项目实行基地管理处与县级职能部门联合审批制。力争将氯碱法烟气脱硫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安顺电厂三期132千瓦火力发电项目、黄桶综合物流园区项目等工业基地发展的强力“引擎”项目纳入省市规划……

作者:任玉梅

上一篇:走出经济下行趋势中国经济论文下一篇:植物景观艺术语言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