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健全,电子票据业务也迎来了发展良机。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建立,并有效改善和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但目前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法律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关于电子票据风险的思考

【摘 要】电子票据的产生是适应当今电子商务普遍化的趋势,是支付结算工具与时俱进的成果。与传统纸质票据相比,在安全性、高效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拟从当前电子票据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为突破口,探讨电子票据在流通过程中因制度缺失等原因面临的诸多风险,对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票据;风险;建议

2009年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是我国电子票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形式上看,电子票据减少了票据印制、运输、保管、传递的成本;从效率方面看,电子票据信息更加畅通、集中、透明,提升了资金运用效率;从安全性看,电子票据杜绝了伪造、变造票据风险,保护了持票人的合法权益;从管理成本看,电子票据减少了用人成本,提升了企业融资能力。从现行电子票据的发展情况看,电子票据的发展仍受到当前票据制度建设、软硬件设备、人员操作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面临诸多风险,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有效规避电子票据风险是当前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票据发展面临的风险种类

1.法律风险

以电子存储形态的电子票据在出现纠纷后如何被法庭接受、电子票据权利人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电子票据发生网络风险时如何防范资金损失等问题是电子票据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现有的票据制度体系看,电子支付结算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

一是电子票据的合法性问题。现行的《票据法》等相关文件制度均是以纸质票据为载体,对电子票据的相关法律地位未进行明确。《电子签名法》出台,确定了电子签名的合法性,从法律角度确认了电子签名与纸质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其并没有解决电子票据整体的合法性问题。现行《票据法》中对票据的书面形式、原件、签章等规定已无法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电子票据关系,一旦发生电子票据纠纷,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二是电子票据权利转移风险。传统纸质票据需要形式上的交付票据或背书来证明票据权利的转移,电子票据的权利转移则表现为电子系统下的记录更改。一旦发生电子票据纠纷,电子票据持有人如何有效的举证,如何有效的主张票据权利,已经成为现行电子票据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是电子票据欺诈、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存在法律空白。电子票据是新兴的支付形式,还处在被人们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在电子票据风险防范方面,还处于探索过程。现行法律对票据的保护仅限于传统票据的保护水平,在面对电子票据洗钱、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方面尚处于空白。

四是电子票据法律法规相对零散。电子票据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现行电子票据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等。上述法律法规在明确电子票据风险的责任分担、违法行为方面相对较少或处罚较轻,无法起到切实的防范作用。

2.系统运行风险

一是人为系统性风险。电子票据的签发流转需要依托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应用系统安全性是电子票据流转环节的重要保障,一旦出现风险漏洞将直接引发票据资金安全。二是非人为系统性安全风险。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都会对电子票据运行系统或银行内部系统运行造成影响。

3.操作风险

相对于电子票据的法律、运行风险等客观风险来说,电子票据的操作风险则可以归结为主观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指电子票据操作人员在电子票据签发流转过程中因主观失误引发的风险。相对于纸质票据而言,电子票据在签发流转过程中多具有唯一性、不可逆性的特点,一旦发生操作失误,很难像纸质票据通过签章说明等方式进行补救。

二、完善电子票据制度的相关建议

1.完善电子票据法律制度。

电子票据是代表信息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电子支付形式,必将成为今后票据业务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电子票据的立法应坚持安全性、鼓励性和统一性原则,区别于纸质票据,适当的突破原有《票据法》的规定,构建适合电子票据发展特点的法律制度,有效完善电子票据市场。

二是制定与现行票据制度配套的《电子票据法律规范》。要明确区分持票人、银行机构、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电子票据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洗钱、欺诈等问题进行明确。

三是建议出台新的关于电子票据犯罪的司法解释,增加电子票据犯罪的相关法律范畴。

2.加强主客观风险防范,规避电子票据风险

从现行电子票据发展情况看,应加大对电子票据的设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客观风险防范:一是加强对系统安全性的管理。要提高科技水平,有效防范网络风险,采取安全可靠的认证方式,确保业务参与者身份的可识别和唯一性。二是完善内控制度和优化流程规范,强化对业务操作人员的培训,合理设置业务岗位。严格按照《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支票影像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三是严把企业客户准入关。建立授信额度浮动制度,实施客户授信动态管理。四是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好灾备建设,强化应急演练,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物资及时到位,尽快恢复运行。主观风险防范:一是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加强合规性检查,规范票据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客户培训,提高企业客户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3.加大对电子票据流通过程中洗钱等犯罪行为的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电子票据洗钱法律责任规范,将电子票据流通条件下的洗钱纳入当前反洗钱的监管范畴,研究和制定相关制度;二是建立电子票据流通下的报告制度。对电子票据流通过程中的可疑情况,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7).

[2]杜庆春.Internet环境下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张胜,男,中级经济师,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作者:张胜

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和完善建议

【摘要】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健全,电子票据业务也迎来了发展良机。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建立,并有效改善和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但目前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法律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票据 法律问题 建议

电子票据具有流转效率高、操作便捷、安全性好、交易方式灵活和存续期限长等多个优点,代表了未来票据业务的发展趋势。但与电子票据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电子票据的法律缺失,这既不利于电子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票据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甚至有可能会给整个金融秩序造成混乱。

一、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

电子票据在我国始于1996年,当时,从美国引进一台支票验印机,该机器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票据业务开始实现电子方式的自动储存和验印。2003年6月,我国开始运作统一的电子化票据市场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电子票据的报价、查询等功能。2006年,某银行推出了“票据通”业务,实现了票据业务与银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2007年6月25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借助支票截留技术,有条件地实现了支票的全国通用。2009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正式启动电子票据系统作为票据业务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标志着电子票据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电子票据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电子票据涉及到的票据法问题

我国《票据法》规范了票据的流转、支付及签章等一系列问题,但其未对电子票据的有关问题及概念进行界定,尤其是对“签名”的概念,更是规定模糊,有关电子签章的效力问题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较大的冲突。《电子签名法》颁布实施后,虽然对“签名”的界定突破了《票据法》的限制,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问题,相关法律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电子票据交易与税法的冲突问题

电子票据的发展与现有的税收法制规定矛盾重重,最明显的表现是关于印花税的征收问题,印花税的特点是在纸质凭证上粘贴税票,但电子票据不可能有纸质凭证,更无法实现税票粘贴。因此对电子票据征税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没有法律上的支持和依据。电子票据的纳税人可以通过法律上空白,轻易实现逃税和避税。同时,由于法律缺失,导致税收管理部门审计、稽核难度大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甚至给某些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电子票据违法行为与刑法的冲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金融网络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由于电子票据业务具有无形性和虚拟化的特质,很容易被用来作为洗钱或者诈骗的手段,增加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难度。虽然我国现行刑法针对票据犯罪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对利用电子票据进行犯罪的问题并无涉及。现行刑法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

三、关于电子票据业务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显然,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为促进电子票据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规范。

(一)制定《电子支付法》

为了适应电子票据的电子化、网络化及无形化,需要对在票据交易实践中形成一些新概念进行规范和加以界定,比如电子签章、数据电文、网络发起者(接收者)等。这些概念在以前的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提及。现阶段,如果单纯对以前的部分法律(如票据法等)规定进行补充完善,恐难以适应当前电子票据发展所带来的所有问题。只有制定一部完整的《电子支付法》,才能使电子票据业务实现规范化发展和有序发展。

(二)修订《票据法》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面对电子票据这一新生事物时,《票据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虽然《电子签名法》重新界定了书面形式的概念,对电子化签章的规定也更加科学合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仍有不少矛盾冲突。所以,现阶段亟须确立电子票据的合法地位,对《票据法》的修订不仅要体现在对票据流转形式的重新定义,更重要的是应对电子票据的相关概念作出细致而明确的界定,以适应当前网络金融发展的环境和趋势。

(三)完善税法

当前,全球范围内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同样对我国的税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中,必须要完善现行税务法规,确保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使电子票据的税收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修订税法,应坚持中性原则,本着既要促进网络交易的发展,同时又能增加税收,还能有效防止逃税避税行为的原则进行改革。

(四)修改刑法

尽管《电子签名法》对部分电子犯罪做出了规定,但其远未能涵盖所有电子票据犯罪罪名和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电子票据犯罪具有较大的隐藏性和迷惑性,不仅给日常侦破工作带来困难,更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现阶段,需要我们重新对电子票据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积极探讨业务创新和政策突破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且对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有助推作用的新刑法。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弋璘.我国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2]汤标.论票据法相关理论与电子票据业务的冲突及其修改[J].湖北社会科学,2004(2).

[3]赵懿.对我国票据法案修正的探讨[J].金融电子化,2010(4).

作者简介:孙勇军(1978-),男,汉族,山东禹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中级经济师。

作者:孙勇军

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修改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施行十五年来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该法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经济交往中存在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修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作为重要的商事法律制度,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保障票据正常使用和流通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票据业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该法已不能充分满足经济、金融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支付和信用需求,也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臻成熟,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对《票据法》进行修改。

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从促进和规范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增加、完善《票据法》相关内容

第一,完善票据信用功能,确定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票据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融资性票据。融资性票据与真实性票据相对应,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信用放款、但比信用放款更为优良的融资信用工具。《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不修改《票据法》,融资性票据显然是违法的。把融资性票据排斥在外,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从世界其他国家票据市场发展进程看,融资性票据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达到70%-80%。因此,要适应金融国际化和票据市场发展需要,修改完善我国票据法律体系,承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并就融资性票据的定义、票据行为、办理条件、适用范围、票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违规承担的责任和后果等予以明确规定,发挥票据融资的积极作用。

第二,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环境的发展,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规范和调整的范畴。电子票据是借鉴纸张票据所具备的支付、使用、结算和融资等功能,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网络为基础,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储资金信息,并通过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实现传统有纸化票据的功能。电子票据流转速度快,可防止遗失、伪造、变造,不受地域限制,目前,在人民银行的支票影像业务,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广泛的应用。而《票据法》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电子票据是通过电子信息发出的支付指令,据此现行的《票据法》不承认经过电子数字签章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支付结算方式。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务发展要求,从法律角度确立电子票据法律地位和给予定义,确保电子票据合法有效。同时,电子交易的签章是确保电子票据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从而促进电子票据业务的顺利开展。

第三,明确票据截留的合法性,提高票据的处理效率。票据截留是指票据在传递过程中,在某一个中间环节被截留,在截留点通过计算机录入和复制相关信息,将纸制票据转换成电子信息,再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完成其后续的流转和处理。随着票据信息的电子化、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的高速发展,票据截留在我国已初步实践,并在未来有较快的发展。票据截留大大提高了支付清算系统效率,有效规避票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抢等风险,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实现票据截留必须出台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现行的票据法规进行修改,赋予“票据截留”中的电子提示与纸质票据提示相同的法律效力,明确付款银行审核付款的票据形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截留的电子图像形式;扩大“见票”的内涵,即付款银行见票付款,可以是实物票据,也可以是被截留票据的电子图像票据。

二、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体现票据法的立法宗旨,促进票据流通,保障交易安全

第一,修改现行《票据法》中规范票据基础关系的强制性条款,明确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促进票据的流通。《票据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促进票据流通。只有票据充分流通,才能发挥票据的各项经济功能。因此,在《票据法》的有关规定中,票据行为无因性至关重要,它贯穿票据流通始终,是《票据法》的灵魂。世界各国票据立法都将票据无因性原则贯彻其中,而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票据的无因性和信用功能受到限制。《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无因性是票据的主要特点,若票据的取得须以真实交易关系为前提,势必与票据取得的无因性产生矛盾,使票据的资金融通功能受限。在票据实务中,赋予商业银行对交易真实背景的实质审查义务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当今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审查票据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因此,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修改《票据法》中票据无因性的有关规定,明确票据无因性原则,促进票据的流通。

第二,明确、完善票据技术规范,以保障票据流通。现行《票据法》中关于票据涂销制度、参加制度、丧失补救制度和空白票据制度等方面的规定缺失或操作性不强,这些影响了票据的流通转让。应考虑在《票据法》修订中对上述问题进行明确,具体分析如下:

现行《票据法》对背书涂销未作任何规定。票据背书涂销是指票据权利人将票据背书的记载事项和签章全部或部分涂抹或消除的行为。实务中背书涂销也客观存在,但一旦发生背书涂销,就会对票据背书连续的认定产生影响,实务中处理起来感到无法可依。在对现行《票据法》修订中,要完善票据涂销制度,承认背书涂销,并明确规定被涂销的背书人及其后次背书的背书人的责任免除,不再承担保证的义务;在被涂销的背书人之前的其他背书人,以及被涂销的背书人的后次背书的背书人之后的背书人,仍应当按规定承担相应的义务,其背书的责任不予免除。如果涂销影响背书连续的,就背书连续而言,该涂销背书视为未涂销;如果涂销背书不影响背书连续的,就背书涂销而言,该涂销背书视为未记载。

现行《票据法》未对商业汇票的使用主体做出规定。在票据实务中,经常出现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作为被背书人继而再行背书转让票据或提示付款的现象。个体工商户不属于法人组织,现行法律法规关于“个体工商户”是否属于“其他组织”的规定也十分模糊。建议在《票据法》修订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商业汇票出票主体,明确允许个体工商户等自然人签发和使用商业汇票,同时对《支付结算办法》与之相抵触的规定做出修订。

现行《票据法》对票据丧失情形规定不全面。《票据法》规定可以办理挂失止付的票据丧失时,失票人可以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及时通知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挂失止付。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些当事人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或出于某种特别需要,在票据客观存在并未丧失,且有真正票据权利人的情况下;或者明知该票据存在的情况下,为使他人不能及时行使票据权利,而故意伪报票据已经丧失,现行《票据法》对该类行为如何认定和处理未作规定,建议予以完善。

《票据法》应承认空白背书的存在。《票据法》第30条规定,我国的票据背书为记名背书,不允许无记名背书即空白背书的存在。而票据实务中空白背书广泛存在,其表现形式:一是被背书人名称欄全部空白;二是由于各种原因,记名背书前后混杂,其直接结果是转让或提示付款时背书不连续,不能获得付款,影响资金周转和票据使用。因此,承认空白背书不仅在制度设计上有利于鼓励人们使用票据,而且还会极大地方便持票人特别是最后持票人。

三、适应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对《票据法》与国际通行的规定相冲突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

修订我国《票据法》应适应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对与国际通行的规定相冲突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尽可能使之与国际接轨。《票据法》的修订还应考虑与《民法》、《民事诉讼法》、《担保法》、《合同法》等现有法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票据法》与其他法律协调一致。

第一,《票据法》的修订应与国际通行的规定接轨,对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和票据涂销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在票据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承认和完善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对票据涂销行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产生的后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明确提示付款起始时间计算适用法律的规定。现行《票据法》第53条规定:“持票人应当按照下列期限提示付款:见票即付的汇票,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第79条规定:“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第92条规定:“支票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由此可知,《票据法》对票据提示付款期限的规定均以自出票日开始计算,但同时108条又规定:“本法规定的各项期限的计算,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计算期间的规定”,而《民法通则》关于期限的计算则是从开始日的下一天起算。因此,票据的期限计算是按《票据法》进行计算,还是按《民法通则》进行计算,未作具体明确,容易导致票据纠纷的产生。

第三,明确票据到期日遇节假日如何处理的规定。关于票据到期日为法定节假日的顺延处理问题,在《支付结算办法》中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也以此作为认定票据有限期限的依据。在《票据法》中应明确规定:票据到期的最后一天是法定节假日的,以最后一个节假日的次日为票据有效期限的最后一天。

第四,明确关于票据质押的相关规定。《票据法》要求以票据质押“应当”做出背书,否则不构成票据质押。而《担保法》对票据质押背书却未作规定,只要签订合同并及时交付票据即可构成票据权利质押。因此,应在《票据法》修改时,对这些问题的适用法律问题加以明确,并通过修改相应法律使《票据法》与其他法律协调一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作者:张金恒

上一篇: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孕期症状常见问题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