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今的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相比不再边缘化,而且电子证据正悄声无息的推动着司法证明制度的变革,正走在打击网络犯罪的前线,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尖端武器。证据时代正在经历着变迁,也许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司法证明时代——电子证据时代。时代对电子证据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律制度也要进行积极的回应。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1:

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与鉴定问题研究

[摘要]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按照不同的标准,电子证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司法实务中各取证主体应该根据电子证据的特性,准确、及时、合法地收集相关证据。基于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强化对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和鉴定,已经成为提高刑事案件侦破率的关键。

[关键词]刑事侦查;电子证据;收集;鉴定

一、电子证据概述

(一)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概念的界定

关于电子证据的概念应当如何界定,学术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莫哀一是。目前,相对而言,能够得到较为广泛接纳的定义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对电子证据进行界定。广义上的电子证据是指因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切证据。狭义的电子证据指的是“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或者“以数字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比较而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电子证据的种类越来越多,存储介质越来越丰富,电子证据的范围不应当进行缩小解释,所以采用广义上的电子证据概念较为适宜。

(二)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的分类

对电子证据进行分类是研究电子证据的重要方法,电子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其一是,原生证据和派生证据,前者是指该电子数据本身,或者制作或者发行者意图使其具有同等效力的副本,后者是指通过电子的再录制方法,或者通过其他能正确复制原件的相应技术而产生的副本;其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前者是指直接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后者指为了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需要和其他证据连接在一起使用的证据。笔者认为,电子证据可以划分为电子物证、电子书证、电子视听资料,对电子证据的具体归类要看电子证据在整个证据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电子证据既可以是直接证据也可是间接证据;其三,封闭系统中的电子证据、开放系统中的电子证据与双系统中的电子证据。“封闭系统”是指单独的计算机或在局域网系统内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电子证据所依赖的承载系统也逐步趋于开放。顾名思义,“双系统”则是上述二者的结合。由于封闭系统相对稳定,在案件发生后可以方便迅速地找到“行为人”;开放系统则相对不稳定,参与人数众多,且难以迅速定位到人,因此在侦破案件时往往以IP作为案件的突破口,以此来寻找出犯罪嫌疑人。

(三)刑事侦查中侦查中电子证据的特点

了解电子证据的特点对于侦查过程中高效、准确收集电子证据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证据除了具有普通证据所具有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外还具有高科技型、内在无形性和外在表现形式多样性、易被破坏性、高精密性和传递的快速性和可恢复性的特点。

首先是高科技型。电子证据的高科技性主要是指电子证据的产生、存储、传输、提取等都离不开高科技设备的支持。电子证据的产生必须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没有这些硬件设备是无法产生电子证据的。电子证据的显现必须通过高科技产品才能提取和展示,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环境和高科技设备,电子证据便无法提取和使用。

其次内在的无形性和外在表现形式多样性。大量的电子证据都是二进制码编写或者系统通过运算生成,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来说,是无法简单地从二进制码中识别出证据内容,必须通过其他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投影仪、打印机等设备转化成我们可以识别的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电子证据才能被普通人以及司法工作人员识别。此外,电子证据还具有已被破坏性。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对高科技的依赖性非常高,尤其是在开放环境中的电子证据,更容易受到破坏和攻击。

再次是高密度性、高传递性如果排除篡改和故障等不良因素的因素,电子证据无疑是最具证明力的证据之一,因为电子证据方便存储,可以实现长期的无损保存。电子证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会因为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霉变等现象,同时电子证据还可以有效避免误传、文书错误等问题。电子证据形成后在不被破坏的前提的下将长久保持原始状态,相对其他证据来说,精密性和准确性更高。在一般情况下,证据的传递只能在物理空间中进行,随着当事人的转移而转移,速度和效率都较低。电子证据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传递形式和渠道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原始的物理空间传递,也可以通过传真、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传递,即使是相隔万里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传递,同时传递中还不会发生损伤、丢失原始证据。

最后是可恢复性现代科技下的电子证据多存储在磁盘上,即使出现破坏,通过技术手段也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和修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还原破坏过程。此外,通过对电子证据的备份也可以有效修复电子证据。

二、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的收集

(一)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取证的主体

刑事案件的执法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取证主体的多样性。具体而言,刑事侦查电子证据取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首先是,司法人员。他们是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取证最主要的主体,包括侦查人员、检察官和法官,其中侦查人员包括公安人员、检察院自侦人员、军队保卫部门工作人员、监狱侦查员和海关缉私侦查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取证主体应该是网络警察;其次是诉讼当事人。当事人作为案件的直接参与者,对案件的经过最为了解,并且是对证据的直接接触和处理者,由当事人收集相关的电子证据在时间上更加及时,内容上直接全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也符合我国取证制度的法律规定。最后是电子技术专家。电子技术专家指的是对电子技术尤其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方面有着专业技术的人员。由于电子证据自身具有高科技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电子证据提取、保存、处理等难度较高,非专业的处理不仅无法获得有效的电子证据,还会破坏现有证据,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电子证据收集上应注重专家的作用。

(二)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原则

首先是及时性原则,是指当案件发生后,侦查部门应尽快奔赴现场,对证据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并对现场进行处置。因为电子证据的易被破坏性决定了电子证据极易被篡改、泄露等,所以必须及时截获收集电子证据,防止电子证据被破坏。

其次是合法性和全面无损性原则。合法性是指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全面无损性原则指的是在收集电子证据时,不但要收集电子证据本身,还要做好电子证据附属的信息证据、系统环境证据等的收集工作,且要保证证据的准确无损。再次是专家辅助原则。由于电子证据自身具有的高科技性等特殊属性决定了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应充分运用专家的作用,在遇到技术难题时应及时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协助侦查。

最后是比例原则。是指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其所采取行为的手段必须是达成目的适当手段与造成最小伤害的必要手段,而且手段与目的,必须成相当比例,保证适当性、必要性与相当比例性等三个原则。

(三)电子证据收集的方法

电子证据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是现场勘查。对于网络现场的勘察应根据网络分层的结构,分别对网络各层进行勘察。笔者认为在网络分层中,应用层、传输层与网络层等应当进行重点的勘察。应用层是人机交流的直观界面。用户在收发邮件、电子聊天、浏览网页时首先用到的就是应用层,它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也是遗留电子证据最多的分层,但是应用层与犯罪嫌疑人最近,因此应用层的证据也最容易被犯罪嫌疑人破坏。传输层与网络层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电子证据就是IP地址。IP地址虽不能直接认定作案的计算机,但是可以用来确定计算机所处范围,缩小查证范围。

其二是搜查与扣押。搜查与扣押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获得电子证据的重要手段,在搜查和扣押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及时对电子证据提取的过程进行记录等等。

其三是网络监控、截听获取电子证据。通过网络监控、截听获取电子证据主要是对通过因特网等网络传输电子数据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电子聊天等进行监控、截听以获取电子证据的方式。出于对公民人身权、自由权和隐私权的考虑,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电子证据一般都由具有专门职能侦查人员完成。

其四是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收集或提供电子证据。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现代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信息,互联网公司对于帮助侦破案件的作用也越来越重大。在网络犯罪中,大量的信息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交换的,而这些数据对于破获案件意义重大。

三、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一)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时存在的问题

1.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取证时在立法上的不足

我国在电子证据立法方面已有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电子证据立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非常完善,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法律制度层次较多,但是从法律位阶上看,既有位阶较高的《电子签名法》《合同法》等也有位阶较低的地方性规范和地方性证据法规。但是各个法律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证据法律体系,没有表达统一的思想,也没有系统的解决电子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问题。现有法律的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在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时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

其次,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倾向性强,结构不协调。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电子证据立法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英美法系国家有关电子证据可采性的条款多,而大陆法系国家则更注重于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问题,关于电子证据证明能力的法律制度几乎没有。我国目前关于电子证据的法律制度中也出现了缺少可采性条款的规定。虽然关于电子证据的法律制度规定了电子证据收集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电子证据证明力、可采性问题规定的缺失,使得侦查人员获得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不确定,无法保证证据链的法律层面的完整有效。

最后,我国的电子证据立法也落后于司法实践。法律对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是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完善科学的立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小滞后的程度。1996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因电子邮件而引发的侵权案件,但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完整的电子证据法律制度,对电子证据的运用和认定仍然比较混乱。对于社会中逐年增加的电子商务、政务案件、计算机犯罪案件、网络犯罪案件等我国法律中对电子证据的规定已经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侦查人员对相关案件的侦破。

2.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鉴定工作滞后。

由于电子证据本身具有的特性,使得对其进行鉴定的难度远远高于普通的证据,它要求鉴定人员不仅拥有基本的鉴定知识,还必须具有专业的电子证据鉴定技能,同时还需要专业的高科技设备。这些要求都使得我国司法部门无法对收集来的电子证据进行及时准确的鉴定。鉴定的低效率严重影响了案件的侦破速度。

(二)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加快解决我国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完善高校的电子证据收集体系。应尽快建立起融信息咨询、行为管理、网络服务于一体的电子证据系统。在立法环节中,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外国电子证据研究的已有成果,吸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电子证据立法上的成果,同时还要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将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效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

1.明确电子证据的定义

在前文介绍电子证据定义时,已经列举了各种电子证据的定义,电子证据内涵和外延的不明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电子证据的认识,因此在立法时应充分考虑电子证据的本质特征,给其一个相对精确的定义,以结束长达数十年的关于电子证据定义的争论。

2.明确电子证据的收集规则

首先要明确电子证据的收集原则与程序。电子证据的快速发展已成必然,对于电子证据的确认不能仅停留在立法层面上,同时,对于侦查办案人员以及当事人对电子证据认识和应用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在立法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规则,让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不同种类的电子证据采取不同的收集方法。例如对于手机短信可采取拍照、记录的方法固定;对于电子邮件除直接向电子邮件收件人和发件人收集电子邮件证据外,还可以从ISP的邮件服务器调取收集相关邮件信息。

3.重视司法解释的功能

在法律规定明显滞后于司法实践时,我国的司法机关,应对电子证据的相关理论、外国的有益经验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有关电子证据收集、审查等方面的难题予以研究总结,并出台司法解释,充分发挥司法解释的能动性、灵活性功能,是电子证据在现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鉴定

电子证据检验鉴定,包括对计算机存储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电子数据的检验鉴定。刑事侦查中利用电子证据鉴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利用其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对电子证据的真实与否以及电子证据是如何形成的过程进行鉴定,对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该如何进行审查等。此外还需要明确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取证中的特殊适用规则,规范各种电子证据的取证行为,并完善电子证据的认证环节。如对于其主体程序以及方式进行审查等。

首先利用电子证据记载的内容进行同一或种属认定。根据同一认定的理论,如果电子证据记录了案件发生当时出现的某一客体(同一认定理论中将该客体称为被寻找客体,鉴定中将相应的电子证据称作检材)的某一方面特征,或者说电子证据记录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该客体某方面的特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怀疑是被寻找客体的客体(称为受审查客体,这时还不能确认其是否就是被寻找客体),我们可以制作反应受审查客体特征的电子材料作为样本,与调查中提取到的来源于被寻找客体的检材进行比较,确定被寻找客体与受审查客体是否同一。利用电子证据进行的同一认定主要是根据电子证据记录的声音和图像认定特定的人。电子证据鉴定主要包括声纹鉴定、图像鉴定等。

其次对电子证据的真实与否以及电子证据是如何形成的过程进行鉴定。对于电子证据的形成过程的鉴定实际中使用的音像资料经常是经过复制的,利用一定的设备可以在复制的过程中对复制的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改等处理。电子证据是否被复制和修改对其证明力有重要影响,也是审查电子证据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以录音资料为例,为了验证录音资料是否被修改、编辑过,我们可以通过检验其记录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实现。检验的方法主要是分析录音资料记录的内容和利用仪器对录音信号进行分析。对录音资料的检验首先可以利用放音设备对录音资料记录的内容反复辨听,分析语声、内容、语音和背景噪音的连续性。可以借鉴信号系统理论,采取录音设备的信号系统分析方法。同时,录音者的语言应该是连续有逻辑的,通过对录音者言语的逻辑研究也可以判断录音资料是否经过删减和修改。

最后是对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该如何进行审查。对电子证据鉴定结论的合法性的评判包括鉴定材料的来源的合法性、鉴定对象是否为法定对象、鉴定结论是否达到法定标准、鉴定程度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是否具有从业资质等。但是要避免对科学证据的过分依赖而属于具体的审查判断的现象。对于电子证据鉴定的可靠性的评判包括鉴定材料的条件、审查鉴定采用的方法、审查鉴定结论的科学依据、审查与其他证据的关系、审查鉴定主体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电子证据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和可靠性的判断有很多新的困难,主要是因为电子证据鉴定的对象范围广泛、技术发展迅速,难以用长期固守的标准作为评判的准则。

作者:王法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2:

论电子证据特征

摘要:当今的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相比不再边缘化,而且电子证据正悄声无息的推动着司法证明制度的变革,正走在打击网络犯罪的前线,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尖端武器。证据时代正在经历着变迁,也许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司法证明时代——电子证据时代。时代对电子证据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律制度也要进行积极的回应。因而,为了切实抑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多发态势,加强对电子证据的独特特征的理论研究对于电子证据的实际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电子证据;独立地位;高科技性;隐蔽性

作者简介:刘欣悦(1990-),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目前世界各国对电子证据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即便是在国内也同样如此。对主流观点大概归纳一下,电子证据称谓与概念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计算机证据、计算机数据证据、电子证据、电子数据证据、数据电文证据、电子文件证据、网络证据等等。

一、电子证据独立法律地位的确立

对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曾经有:“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和“混合证据说”等多种观点。以上不同种学说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及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法理出发,以区分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无论是“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还是“混合证据说”都存在过于片面的问题。虽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但又均有不足,它们只反映了电子证据的部分定位问题。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与《民诉诉讼法中》中分别确立了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确立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为电子证据在诉讼中提供更广阔的作用空间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适应当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范围内,我国参与互联网的个体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并且中国电子商务近几年高速发展,淘宝、网银等用户规模全面增长,电子证据必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证据形式。当案件起诉到法院时,法官需要运用电子证据裁判案件。确立起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以及收集、认证规则迫在眉睫。法律服务于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资料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资格,不具有证明力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由于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的滞后,在新诉讼法之前的司法实务中,经常以电子证据为线索去寻找传统的证据形式。如果在只有电子证据的案件中找不到其它传统证据,运用电子证据时就不得不采取转化的方法,将电子证据推定为其他的传统证据类型。这种转化过来的证据是证明力较低的传来证据,降低了电子证据本来应有的证明力。而新诉讼法确立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电子证据进入司法领域,确立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可分发挥电子证据的证据价值与证明功能。

(三)有利于适应世界主流证据立法的趋势

从诉讼法原理来看,电子证据具有虚拟性、高科技性、隐蔽性、脆弱性、高速传播性、复制性和可还原性等特性。这使电子证据很难真实的反映案件事实。电子证据与传统七大证据很难很好地兼容。从诉讼证据分类的功能来看,确立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当事人和司法人员系统研究、合理运用电子证据。确立电子证据为独立的法律地位,符合我国证据制度司法实践的要求,更符合当今世界证据立法趋势。世界各国均开始重视电子证据的作用,以前英美法系国家一直排斥电子证据。但近些年来英美法系国家努力的修改传统证据规则来适应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综上所述,独立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是符合世界各国证据立法趋势。

二、电子证据的特征

(一)虚拟性和高科技性

电子证据是一种电子形式存在的信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他们存在于二进制编码或磁密度中。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依托于电子计算机。在电子计算机内所有的文字、图形等信息都按编码规则处理成“0”和“1”的数据,然后由二进制编码转换为一系列电脉冲。当进行信息的输入时,都需要经历这个数字化的转化过程才能被计算机读懂。所以电子证据就是一种编码,不能看见,也无法触摸。电子证据须依靠电子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转换,而不能像书证、物证等其他证据那样存在而为人们的感官所识别。因此,电子证据具有虚拟性。电子证据的技术含量比其他传统证据高很多,具有高科技性。电子证据的产生、存储、传输、读取等过程都需要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才能完成。操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否则可能造成資料的毁损、灭失。

(二)隐蔽性和脆弱性

电子证据客观上是一种编码,只有通过相应的电子设备以及读取的软件才能显示出来,否则电子数据只能隐藏的保存各种存储介质中。电子证据也可以通过加密使之不易被他人发现。即便发现了,缺乏专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的常人也很难看懂。这些都与传统证据有很大不同,所以电子证据具有隐蔽性。电子证据需要通过介质进行保存,介质可以为磁盘、光盘、硬盘等。电子证据在进行存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者攻击破坏。电子证据的改变主要分为故意与非故意两种:故意的行为主要有人为的篡改、伪造。并且该伪造、篡改不通过专业的计算机和设备,会很难察觉与识别。有些系统会不定期的自动删除数据,如不能及时收集这些电子证据,那么证据的完整性就很难得到保证。非故意的行为主要操作失误、病毒、突然断电等。电子证据的脆弱性导致电子证据被改变后很难被人发现,这也是影响数据真实、危害数据安全的原因。所以无论故意与非故意的破坏都会对案件的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高速传播性

电子证据主要以电子数据信号的形式存在,它的传输速度与存储介质的有关。介质不同,那么传播的速度也会差别很大。当其承载的介质处于互联网中,电子证据的传输速度在理论上能达到光的速度。并且电子证据在互联网中的传输不受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信息高速的进行流转,这使电子证据很容易以光速在互联网覆盖的区域内高速传播。电子证据的高速传播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又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带来困难,对司法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可复制性和可还原性

当信息最初输入电子计算机时,会存储在系统中的硬盘,从此以后用户也可以随时将硬盘中的电子数据复制存储到其他装置中。在未经篡改和修改的情况下,电子证据的复制件与原件几乎无差别。不过部分电子证据的复制文件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软硬件,就可能无法读取出来。由于电子数据具有传送便捷的特点,电子证据常以压缩形式出现,将压缩文件解压后,原来的电子数据变可以原来的形式还原出来,因此电子证据具有可还原性。另外,传统证据如有任何变化,通过鉴定手段便可辨别。电子数据在被删除之后,如果相应的物理扇区不被覆盖,那么通过专业的软件便可将删除的数据恢复回来,这也体现了电子证据具有可还原性。

综上所述,根据电子证据这些独特的特征,可以看出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困扰。

[参考文献]

[1]樊崇义,戴莹.电子证据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N].检察日报,2012-5-18.

[2]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7.

[3]李娟,曲亚男.浅论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2011(6).

[4]申君贵,谭曙平.诉讼证据概念与特征新论[J].湘潭大学学报,2012(2).

[5]李鹏宇.电子证据实务运用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12(10).

作者:刘欣悦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3:

电子数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摘 要:基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非法电子证据的种类,我国现行电子数据非法排除规则存在法律规范的缺失的情况。与此同时,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不足以及电子证据的书面示证情况较多也是该规则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完善电子数据的程序规范,建立电子数据搜查、扣押制度以及发展电子数据的互联网法院平台这三项措施,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数据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与制度。

关键词:电子数据;非法证据;排除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3-),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律(非法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司法实务。

一、电子数据的概念以及含义

电子数据又称为电子证据,是一种借用电子技术或电子设备而形成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据和信息的证据,这种证据被用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性,具有依赖性、无形性和较高的精确性。电子数据与物证不同,需要依靠电子设备并通过一定的电子技术手段才具有可视性,才可以被人所感知。电子数据相对于传统证据来说,修改的技术难度较高,同时精确度相对较高。数字化信息不具有实物的形态,但与视听资料一样,电子数据需要有实物化的储存与放映设备,所以从证据的表现方式来说,电子数据属于实物证据。结合实物证据的特点,电子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相对于言词证据来说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电子数据也具有实物证据的缺点,它通常依赖于存储介质,其内容的解读也需要运用一定的电子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物证与书证,电子数据具有更高的技术依赖性。具有众多优越性的电子数据也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这就更要求电子数据遵守证据规则的规范,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是一项重要证据规则。

二、我国电子数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以及合法性,而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证据。也就是说非法证据至少缺乏了合法性这一关键属性,具体来说就是以不符合法定来源的形式或是违反讼诉程序得到的证据。从公民权利保护角度来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排除审判过程中以侵犯公民宪法性权利方式获得的证据。在刑事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非法言辞证据,另一个是非法实物证据。电子证据属于实物证据,适用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不符合法定程序且影响司法公正的物证、书证在无法补正的情况下应当予以排除。电子数据作为区别于物证、书证的证据种类并不能直接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但该项规定可以为电子数据排除规则提供原则性的借鉴。在民事诉讼领域,《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以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方法取得的证据材料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在行政诉讼领域,《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规定》将非法证据的范围限定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

在我国,只有刑事诉讼领域出台了关于电子数据的提取与审查方面的专门规定,而在民事与行政诉讼领域适用本领域非法证据排除的一般规则。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电子数据作为刑事案件证据的一般要求与具体方式等方面做了相对具体的规定,最令人瞩目的是该规定提出了电子数据在程序瑕疵以及缺乏真实性的几种具体情况下可以被排除,在这些情况中就存在非法电子数据的排除情况:1、电子数据未以封存状态移送且不能补正或是给予合理解释的;2、笔录、清单上缺乏关键人员签名或是盖章且不能补正或是给予合理解释的;3、电子数据内容与格式等注明不清且不能补正或是给予合理解释的;4、篡改、伪造的电子数据。除此之外,其他未规定的具有程序瑕疵且不能补正或是给予合理解释的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规定影响到证据真实性的也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结合原则性的规定以及具体内容,我国现有的电子数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已初露形态。

三、非法电子数据的分类

(一)程序不合法的情况

从程序公正的角度,此类非法证据的存在影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施,对当事人充分表述自己的主张或是举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在民事诉讼中,通过违法程序提取、收集、保全的电子数据作为定案依据破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地位。此外,程序违法或是程序瑕疵导致的非法证据也可能影响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导致证据的证明力下降乃至失去证明能力。此类证据被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程序違法或是瑕疵的电子数据都会被纳入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必须要达到明显影响到司法公正的程度,这也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一种平衡。

(二)来源不合法的情况

来源不合法的非法电子数据主要是指该电子数据形式与内容的来源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的规定。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就是从非法软件中提取的电子数据。非法软件大体包含两类:一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强制性规定的软件;二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软件。采用来源于违反强制性规定软件的电子数据会对法律的权威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较大的损害,这种非法电子数据应当被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虽然侵犯知识产权的电子数据从法律规范层面来说不具有合法性,但从内容本质来说,盗版软件与正版软件源自于同一母版,利用盗版软件得到的电子数据与正版不具有较明显差别甚至具有一致性。除了知识产权所有人之外,该电子数据并未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类型的证据不建议采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在民事以及行政诉讼领域中规定了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电子数据应当予以排除,其实质就是此类电子数据缺乏了证据的合法性。只具有客观性与关联性的材料只能称为证据材料而不能作为诉讼证据,缺乏合法性的电子数据不具备证据能力。此外,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是法律法规设立的目的与目标之一,采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电子数据作为定案依据显然与立法初衷相背离。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电子数据的情况中侵犯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的情况较为常见。在司法实践中,对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的侵犯的证据是否被排除还要看排除后是否严重损害了公序良俗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四、我国非法电子数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方面存在较多缺失的情况

在美国,电子数据非法排除规则是通过宪法性判例以及《非法监听法》、《信息储存法》等法律组成的。除此之外美国还确立了“独立来源的例外”、“善意、诚实的例外”等一系列例外原则,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数据规范体系。而我国虽然通过诉讼法以及证據规定确立了相应的原则,同时在刑事领域方面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但从内容上来说过于原则化和框架化。面对如今大量采用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现实情况,法律规范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后与缺失。目前的立法情况虽然尊重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案件事实情况的具体性,但容易造成法官滥用裁量权、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及同案不同判的情况,降低法律的权威性,影响司法公正。

(二)对个人隐私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力度不足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使用“收集”、“提取”这两个词语概括数据的取证过程,在具体实施的条款中也未涉及搜查、扣押的内容。对电子数据存储介质的搜查并不能完全概括电子数据本身的搜查,电子数据中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对电子数据的搜查可以借鉴美国的令状原则。对于侵犯隐私权的搜查行为都应该开具搜查令状并且内容细化到特定描述的拟搜查场所、人员以及物品,避免概括搜查对隐私权、财产权的过度侵犯。

(三)电子数据的法庭出示书面化

在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的法庭出示会大量使用书面形式,将电子数据转化成传统证据形式虽然方便司法活动的展开,但对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质证就会受到影响。对于电子数据来说,纸质化的展示方式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电子数据是否遭到篡改、伪造。此外,书面呈现方式只能展示证据局部的形式与内容,电子数据的不合法来源就容易被纸质化的证据展示方式所掩盖,影响电子证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用。

五、关于我国电子数据非法排除规则的建议

(一)逐步完善电子数据的程序规范

排除程序不合法中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电子数据要从完善电子数据的程序规范入手。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领域,电子数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只有违反法律规定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这两个原则性的规定,也并未有明确的符合本领域的电子数据收集与审查制度。在刑事诉讼领域,伴随着电子数据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发展,此类证据的提取、收集与审查制度还存在诸多可以改进和发展的空间。建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领域的电子数据程序制度,同时完善现有的刑事电子数据程序制度是一条完善电子数据非法排除规则的必经之路。

(二)建立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法律制度

为了避免概括搜查以及非法搜查对电子数据包含的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的过度侵犯,需要建立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建立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司法审查机制。一方面减少程序不合法电子数据的产生,另一方面规范司法机关的权力,维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具体来说,从程序层面进行审查,主要是对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程序性文件进行审查;而从实体角度进行审查,则侧重于对程序性文件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尤其要加强对概括性搜查中出现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过度侵犯情况的监督。

(三)发展电子数据的互联网法院平台

互联网法院平台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2018年10月25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了第一件案件,采用了互联网证据平台上传电子证据。这种电子数据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了作为定案依据的电子数据来源的可溯性,能够减少因书面化示证方式带来的来源不清问题,来源不合法的电子数据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与此同时,收集、保全以及质证的过程都被完整记录下来,减少了程序不合法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法院平台相对透明、便捷且安全,增加了结果的可信度,有效的维护了司法公正,提升了司法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李浩.证据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何家弘.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需要司法判例[J].法学家,2013,1(2).

[3]齐树洁.美国证据法专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刘品新.美国电子证据规则[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5]陈永生.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法律规制[J].现代法学,2014,36(5).

作者:王珊珊

上一篇:烟草企业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教育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