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21世纪毋庸置疑是科技信息的时代,人类创造了科技,同时科技也带领人们步入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学习等各各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也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地适用和接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电子合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电子合同订立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电子合同的成立时间应采用到达主义,于承诺到达收件人控制的信息系统时成立。电子合同的成立地点应采用现实空间的标准,以收件方的营业地、惯常居住地等与电子合同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地点为其成立地点。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的撤回以及要约的撤销仍可适用传统的合同制度。

关键词:电子合同;成立时间;成立地点;撤回与撤销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宋宗宇 栗旭峰

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浅谈电子合同的几个法律问题

摘要: 21世纪毋庸置疑是科技信息的时代,人类创造了科技,同时科技也带领人们步入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学习等各各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也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地适用和接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电子合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着重对电子合同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与一般的传统合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电子合同自身的特殊性。其次研究了在订立电子合同中产生的一系列的特殊的法律问题和对电子合同成立生效问题进行分析,再次对我国电子合同要约、承诺撤回的法律思考。最后重点分析了电子签名以及电子签名认证在电子合同中的运用。

关键词:电子合同;数据电文;法律效力;电子签名;电子签名认证

一、电子合同的特殊性

1.双方签订电子合同的主体虚拟性。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再无需面对面对内容的进行协商,两者只需借助于网络,通过网络上自己被认证的虚拟的主体身份双方进行交流,在互联网上完成合同的签订。在此可以看出,与传统合同订立中的订购主体是不同的,即是“实体的”电子合同订购中的虚拟主体的资格是需要通过第三方来认证的,即是“虚拟性”通过数据形式表现出来的。

2.双方订立电子合同的环境得以完全改变,这打破了订立传统合同中,双方必须是在现实和实体环境中完成的概念,这完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合同订立中,双方只需借助科技,通过网络虚拟平台来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电子合同的订立。

3.电子合同订立的形式不同,毋庸置疑传统合同都是以“实在的”即书面文本形式表现出来的。但电子合同则不同,电子合同的表现形式是以数据的方式存放在网络系统中的。

4.电子合同管辖权不确定性。电子合同本质上即为合同,具备传统合同订立中必经的程序,即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但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发出和收到的时间点上是不同的,这也势必会导致合同最终生效效力不同。在一般传统合同中,承诺生效的地点即是合同成立地,管辖权即为合同成立地。在此方面,电子合同表现出其自身的不同,由于电子合同可以在任何不同的地点借助计算机系统发出和收到信息,这就导致了合同成立地点是多变的,管辖权问题无法确定。笔者认为,应根据传统的密切联系原则,认定与接收方有密切关系的营业地或经常居住地来作为电子合同的成立地,从而明确电子合同纠纷的管辖权问题。

5.电子合同具有不稳定性。电子合同具有高效和快捷的特点,即釆取数据信息化的方式传输,但这恰恰给其自身带来了不稳定性,电子合同由于自身的属性,必须借助于虚拟平台,通过数据进行订立,但由于是虚拟平台,虽有第三方认证系统,但在订立过程中信息很容易被他人篡改,又由于其虚拟性,很难找到操作人,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以来,电子合同订立的双方主体意思的真实性就无法确定,合同的有效性很难实现。

二、电子合同的成立与生效问题

电子合同的订立由于其自身的属性,电子合同完全是电子化的无纸化合同,在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无法确定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由正确的人执行的,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发送,信息的正确性也无法保证。订立电子合同由于其信息化,电子合同的要约和承诺的时间期限被大大缩短了,这就导致了在要约的撤回、撤销以及承诺的撤回等方面上,电子合同展现出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合同成立的条件无法保障,进而导致合同无法生效。

(一)订立电子合同的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在合同订立中,双方订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才能与他人签订合同,合同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障,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然而,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人们在订立电子合同的过程中,并不是面对面进行交易,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确认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无法知晓对方是否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可以通过第三方后台实名制进行认证,来降低这种风险。但实践中还是不能排除当事人提供虚假资料的现象(如其冒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出于对其信赖并无其他的过错,,就可以认定签订的电子合同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在订立电子合同中应摒弃传统的当事人应具有真实的绝对化行为能力条件,双方当事人根据第三方提供的资料,完成了信息传送和接收,即经过了要约和承诺阶段则可认定为电子合同已然成立。

(二)电子合同中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订立传统合同时,双方当事人是面对面通过文本形式进行签订的,对于合同中的错误是很容易避免的。但在电子合同中,人们依靠科技在自动执行后才能被当事人发现,当事人的意思被曲解或篡改是很容易的。由于电子合同的客观性,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又由于其自身的属性,发生错误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且发生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比在传统合同中的错误要严重得多,双方当事人对因此产生损失的承担往往也是各执一词。笔者认为,为了解决此问题,更公平地划分责任,作为接受方在最后应及时做到审查并通知对方的义务,否则即为发送方承担责任。但应排除以下三种情况:1应限制因瑕疵撤销合同的范围,即只有在意思表示内容中有重大错误时,才由发送方进行撤销;2在发送方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不得主张撤销合同,这里重大过失的举证责任应奉行民法“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接受方承担;3电子格式合同中。电子格式合同往往是由商家一方制定的,尤其是网上软件销售领域,规定购买者下载或安装该软件,即视为购买者已同意和接受,双方的权利义务往往不对称,更有甚者,商家会在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做出对另一方显著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这时即使购买者(接受方)虽已经接受,但仍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由另一方承担责任。

(三)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问题

由于其电子要约自身的属性,要约的发送与接收通过数据传输往往就在一瞬间,由此,有些学者认为电子要约是不能撤回或撤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笔者认为,电子要约的传送分为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实时传输中要约的传输和接收是同步的,但在非实时传输中是存在时间间隔的,网络本身具有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发出要约的一方是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撤回要约的。例如网络堵塞或接收人设置了定时接收邮箱等情况,撤回要约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所以,电子要约的撤回是存在的,一般合同中的要约撤回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电子合同的要约。

对于要约撤销的问题,英美法系国家主张要约可以被撤销,大陆法系认为,要约一旦生效,一般是不允许撤销的。对于电子要约能否撤销,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电子要约是不能撤销的或电子要约撤销是不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是极快的,发送和接收要约几乎是同步完成的,受要约人在收到要约后,电脑会自动发出承诺。另一种主张为电子要约是可以撤销的,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由于人的主观性,受要约人会在作出思考后再进行决定,这时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要约人是可以撤销要约的。依据以上阐述,笔者认为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都是可以实现的。

(四)电子承诺的撤回与撤销问题

电子承诺的撤回与电子要约的撤回大致是一样的,同样电子承诺的撤回是有条件的,即承诺的撤回必须先于承诺到达之前或同时到达。其基本依据也与要约撤回大致相同。

订立传统合同时,承诺生效采用“到达主义”即承诺到达对方时合同就成立了,无需再考虑承诺撤销的问题。但在电子合同中,由于其自身快捷、自动化等属性导致一方当事人在没有或未来得及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发送承诺或网络自动达成承诺,在消费者意思表达不真实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对于此类合同,消费者可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合同,但在实际情况中多为较小数额合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是不切实际的,手续不仅较为繁琐,为此花费的费用和时间都是不划算不理性的。为此,在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应允许承诺的撤销,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司法资源。但应当给撤销承诺限定期限,不能规定太长,因为承诺人一旦做出了承诺,承诺到达另一方时合同已经成立,网络经营者会为之付出准备,若撤销承诺期限太长会损害经营者的利益。在北京市颁布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第13条和14条体现了,我国对于电子承诺的撤销权是持肯定的态度的。

三、电子合同中的电子签名问题

(一)电子签名的概念

电子签名是用来作为验证身份的一种手段。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工作组第 35 届会议提出的《电子统一规则草案》第二条规定:“电子签名是指在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或在逻辑上与数据电文有联系的数据,和与数据电文有关的任何方法,它可用于识别数据电文有关的签字持有人和表明此人认可数据电文所含信息。”从而确保交易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避免电子信息被篡改的一种安全保障措施。

(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电子合同是由一般合同构成要件和电子签名成的。《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签名要求电子合同内容的形式合法性、证据真实性、签名可靠性。内容的形式合法性指,数据信息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其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并供人随时查阅、提取。证据的真实性是指,电子数据的生成和储存方法具有可靠性,电子数据的内容具有完整性。签名的可靠性,不少人认为电子签名就是手写的签名,只不过是借助电子数据表现而已,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根据《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签名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是电子签名并具有法律效力。1.电子签名专属于电子签名人,保证主体的真实性。2.订立电子合同时电子签名数据,只为电子签名人一人控制,力在保证合同内容的真实性。3.签名后,对电子合同的任何修改都能被及时察觉。且电子签名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文书:涉及双方人身关系的合同、双方订立不动产(土地、房屋)权益转让的合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事业,比如停止供水、供电等。在此电子签名具体有以下三个意义:1.形式意义:电子签名依靠科技的发展转化成电子签章,大大降低了传统签名在商业发展中使用不便的问题。且为了推动电子式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子签名的普及,许多国家不仅积极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购物环境,而且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电子签名的地位。确保电子数据在虚拟网络平台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丢失,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身份。2.证据意义:电子签名是一种验证身份的手段,鉴别签名者的身份,以便确立责任归属。3.表达意思意义:签名者对文件进行签章即表示其认可同意的意义,确认合同成立。我国《电子签名法》:“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作为我国电子合同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步,确认电子签章的法律地位。基于电子签章在电子合同中的作用,电子商务交易才能更安全高效地发展。由此可见电子合同只有具备了一般合同成立的要素外,还必须通过第三方认证授权,具备防篡改技术进行电子签名,这样签订的电子合同才具有同传统合同同样的法律效力。

(三)电子签名的认证

电子签名和电子签名的认证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是为了保障电子合同的顺利进行,维护交易安全的。电子签名是作为一种技术上的保障手段,通过电子签名来对合同中主体,种类,形式,数量等进行确认的行为。电子签名的认证是独立的专业的第三者对数据的真假进行分辨,主要包括主体身份信息、行为、信用等信息进行分辨进行认证,进而保证网上交易安全顺利的进行,是一种组织层面上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认证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但电子认证存在操作较为繁琐,成本较高,技术标准不明确,不同行业的电子认证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电子商业的快速发展。对此,为了推动电子签名认证的发展,首先必须要确定电子签名认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利用先进的科技,对电子认证参差不齐问题进行改进,提升电子签名认证的技术水平。基于电子签名认证对电子合同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机构,从国家级的认证机构,再到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络安全认证中心以及各行各业现存的认证机构,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的体系,为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商务认证,保障电子合同的顺利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电子数据能否作为证据性问题

在实践中,电子数据能否作为证据一直备受争议。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使用大都发生在各类合同纠纷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一种种类,可以被法院所采纳。但在电子合同中采纳电子数据作为证据是有前提的,首先要保证电子数据的储存性,电子数据借助于现代技术,能被屏幕显示出来或纸张打印出被人们识读,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证据原件,而是一种对证据的“抄录和展现”,在实践中电子证据也不会被当做证据的原件所采纳,但这并不能否认其自身的证据性。其次,电子数据的真实性。由于电子数据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在签署电子合同的过程中,必须使用防篡改技术或第三方认证系统,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袁青.浅谈电子商务对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2(8).

[2]蒋志培.网路与电子法[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秦成德,王汝林.电子商务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齐爱民,徐亮.电子商务法原理与实务(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蒋坡.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J].科技与法律,2002(2).

[6]李玉玲.电子合同订立的法律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1).

[7]王利民,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8]蒋志赔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法律出版社,2001.

作者:魏旭玲

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电子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摘要:21世纪电子合同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载体,需要法律对其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制,以保障使用电子合同的交易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交易人对新兴的电子商务合同的信任。

关键词:电子合同;相关法律问题

电子合同是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我国学者有关电子合同概念的表达,主要有:张楚认为:“电子合同,是指以数据电讯形式所订立的合同。” 齐爱民先生等认为:“电子合同,是当事人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总的来说,电子合同就是指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完全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通过在网上数据交换,发出要约和承诺而确定的协议。

一、我国电子合同的立法现状及立法缺陷

(一)我国电子合同的立法现状

我国对电子合同立法的态度一向是十分明确和积极的。关于电子合同的立法,我国采用的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一般法就是指《合同法》,其涉及的是电子合同的一般法律规定,是对传统合同法律规定的电子化。其中第11条、第33条、第16条、第26条和第34条分别对就有关电子合同书面形式、要约的生效时间、承诺的生效时间及合同成立等问题做了粗略的规定。特别法是指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下文简称《电子签名法》),该法是专门针对电子商务交易颁布的单行法,主要涉及数据电文、电子签名与认证及其法律责任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中的一座里程碑。 此外,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范电子合同的行政法规与相关规定。

(二)我国电子合同相关法律问题的立法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法律上确认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中华人面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赋予了电子签名与传统手写签名、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商务示范法》的通过大大有助于从事国际商事交易的各方当事人通过电子手段传递信息,签订买卖合同和进行货物所有权的转让。但仅这些规定对于解决电子合同相关法律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我国关于电子合同的立法原则又显得粗糙,许多法律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电子合同中在线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的缺陷。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资源,使得消费活动更加活跃、消费者在进行电子合同交易时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的缺点给交易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新的难题。

第一、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交易安全是电子合同进行交易的基础保障,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较为开放的网络环境上的,难免要出现了一些新的安全隐患。如:信息产品的安全问题以及侵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滥用。当信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携带有病毒或在网上传输过程中感染到病毒,都有可能使在线消费者的计算机系统或交易本身不安全,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人身、财产损失,与此同时在线消费者在通过网上进行交易时提供向商家提供的个人信息、隐私也将受到影响,以致被侵犯或者被泄露。因此,如何保证网上个交易的安全则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第二、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问题。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一般通过以下流程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商品或服务供应者对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远距离订货——电子银行结算——配送机构送货上门。如此方便、快捷的消费过程,消费者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购买到商品和接受服务。但是在线消费者看不到商家,也不能在交易之前检查商品及相关信息,所以当商品送上门时,可能并不符合商家在网络上的宣传,也就满足不了在线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和精神享受。

第三、实质公平问题。电子商务大量采用自动交易手段,其所包含的交易手段除少部分可以协商外,大部分不具有协商性,供重复使用的格式条款。 事先制定好的格式合同一般都是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用来规避自己法律责任的。在上网进行交易时,对于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条款,消费者的选择只能出于是选择全盘“接受”或“不接受”的一种状态,根本就不可能与商家进一步协商,也无法自由表达意志,商家也不可为了和你成功交易专门和你约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格式合同虽然表面上符合法律条件,但是当有不利于自己的条款或者有利于商家的免责事项的条款订入合同时,实质上有可能就违背了公平原则。

三、完善电子合同在线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

(一)完善电子合同在线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律规制

网上购物无时间、空间限制使人们无法亲自看货、验货、无法看到工作人员对商品的使用方法的当场演示,导致当在线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时,索赔无门、成本过高、程序复杂、举证商品瑕疵太困难。那么,有必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补充规定:要求经营者在经营有潜在的危机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时、应该尽快、尽早提醒消费者注意;涉及到因商家保管信息不利的原因而使在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问题被侵犯,商家应该负全部责任。进一步,应该制定专门的信息资料保护立法。 且对于商家、经营者在网上发布的商业广告也应该加以规范,禁止虚假宣传,夸大商品性能。建立专门网上交易索赔案件的机构,专门处理因网上购物造成在线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时的索赔案件,让在线消费者能放心地进行网上交易。

(二)确保消费者在电子商务中知情权的实现

首先,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法》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实现问题的法律、法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建立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体系。其次,结合我国《产品质量法》第15条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进一步补充规定在电子环境下,如何落实产品外包装的问题,防止过度包装或则包装与事物相差太大,也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对有关商品的信息更加充分的了解。

(三)完善对不合理格式条款的规定

通过网络缔结的电子商务合同绝大部分是采用格式合同,提供格式合同的经营者、商家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拟订一些不合理的格式条款来规避自己的责任,从而侵犯消费者的权益。而格式条款并不是无效条款,法律不可能将其完全禁止。目前,所能进行的就是尽量完善对网上不合理格式条款的规制:

第一,要求提供格式条款的经营者、商家、制作人应该事先以合理的方式提示消费者注意格式条款的重要内容。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出于求方便、快捷的心理一般不会去审查提供服务的网站和商品经营所拟订冗长的格式合同,而是直接选中商品点击确认。在法律上,点击确认意味着消费者同意格式合同的所有内容,合同即告成立,难么当格式条款中有不利在线消费者的,消费者根本就不知情,事后也无法及时得到补救。在电子商务活动,消费者的权益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原有的法律保护已显乏力,广东、上海在电子商务立法过程中已充分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所以法律应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经营者应该承担合理提示格式合同内容的义务,比如要求经营者用醒目的方式提示格式合同的重要条款,设定一定的提示程序,只有消费者阅读了全部或重要的格式条款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易。

第二,加强对免责条款的限制。我国《合同法》对无效的免责条款不足以保护在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应该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公平正义原则等私法的基本原则限制一些免责条款的效力,扩大合同法所规定的无效的免责条款的范围。比如规定违反平等互利原则的格式条款无效,违反合同目的的格式条款无效等。将电子合同纳入《合同法》调整以及在相关法律、法规上对电子合同的法律规制进行补充,对解决电子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只能说是暂时的。我国必须尽快制定关于电子合同的单行性法规,用来解决电子合同所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

对电子合同的研究,我国尚出于初始阶段。我们应积极探索,借鉴国际间关于电子合同的理论与实践,完善相关立法,为能解决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和将来综合制定电子商务法解决做铺垫。可以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今后的电子合同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活动都将会纳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范畴。

作者:张雪滨

上一篇:机械零件制造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