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雕塑艺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雕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表达效果更加直观、具体。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文化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重大的社会文化转型期,扩大公众艺术的影响力,对于丰富现代城市人类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文脉雕塑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文脉雕塑艺术论文 篇1:

试析河南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对策

【摘 要】河南省政府历来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笔者通过对河南城市的考察研究,针对河南省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和中原地区的地域特点综合地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试图探寻适合中原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以期正视问题、讨论问题、积极参与并促进解决问题。

【关键词】河南省 公共艺术 城市 发展对策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城市公共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与国内外城市相比,河南省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已从无到有、从少渐多、从粗到精、从工厂的简单购买到专业化的设计、从补景式放置到追求本土文化创作转变等等,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也从少数人行为和开发商谋求“效益”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公共艺术作品也从单一的实用性向多元化转变、商业性向文化性转变;而且随着城市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也开始关心、参与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可以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河南省城市公共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同时,在城市发展过度地追求速度化与形式化情况下,一些城市对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欧美风格盲目崇拜与“跟风”,存在着许多工艺粗糙、简单拼凑、模仿国外等不伦不类的公共艺术,与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作品所处公共环境毫无关联,和城市形象的品质不相协调,又呈现出省内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定滞后性状态。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与国内一些沿海城市相比,河南省经济发展较慢。而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公共建设的艺术手段,不仅仅是艺术家或设计者的艺术创作,它承载着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体现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的使命,是政府与城市建设各部门共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市民共享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成果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措施,对城市的经济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同其他城市建设一样,它需要城市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其有效地繁荣发展。从当今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受教育阶段的不同与城市人们自身文化修养的差异,分化了同一时期人们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意识的觉醒。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是表现在城市的管理者或项目决策者的个人审美,艺术家缺少话语权或不能很好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城市的市民仍处于被接受的一方,或者是无视、不愿积极参与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等。这些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南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国内外大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我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

面对国内外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之趋势和我省公共艺术发展之现状来看,我省的公共艺术建设之路仍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秉承城市的历史文化、立足于当代、展望未来,发展符合自身城市精神的公共艺术。笔者试对本省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整理如下:

一、明确思想、统筹规划

从今天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境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经营城市的生态人文与艺术魅力,而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城市性格、凝聚城市魅力的有效手段,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部门以明确的思想、前瞻性意识来指导、控制,促进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有序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城市的管理者与决策人员要本着对城市人民负责的态度,明确的思路,对城市形象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决策;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环境与整体文脉,统筹全局、系统地处理好城市的整体性、空间连续性和城市标识性之间的关系,做好城市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其次,公共艺术家也要担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开展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敢于创新,塑造省内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城市的居民也要有城市主人公的意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主动参与、承担城市的公共建设。

二、完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与法规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促使其合理、有序、活泼地健康运行就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一系列管理机构与政策。对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有效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文件(如著名的《百分比艺术计划》)。我省应立于本土实际境况,取长补短,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上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建制适合自身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规划政策,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部门,做好指导、规划、监督、维护等工作,确保城市公共艺术的有序进行。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形成责权一致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审查和验收的管理工作,促进了城市公共艺术有秩序的建设和发展。

三、 折射城市的文化魅力,培育城市精神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里尔·沙里宁的这句名言有力地道出了城市的直观形象与城市独特文化之间的关系。确实如此,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无疑是一个城市的最大魅力。我省在发展自己的城市公共艺术中,要善于发掘自身城市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城市内部与外部的文化要素,以城市文化为后盾,通过精品纷呈的公共艺术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去折射城市的文化品位、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特别是作为城市标志性公共雕塑,一定要注意它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品质、地域文化风貌;创作时应突出个性,强调它的城市识别性,让旅游者易记,快速传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当代城市的精神;城市家具设施要杜绝跟风、模仿、雷同现象,使其与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定位相和谐,和城市雕塑一起发挥好城市的品牌推广作用。其二,要加强培育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省应围绕自身的文化优势,秉承历史,发扬城市的文明风气,培育良好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品格,增强中原城市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四、发扬传统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

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环境赋予城市特有的个性,发展具有城市特色品牌形象,必须发掘城市本土的地域优势,地域差异越大,公共空间的个性特色也就越强烈,城市的品牌效应也就越明显。因此,创造城市独特的公共艺术景观,彰显城市形象品质的良好艺术魅力,其质就在于地域性。河南省作为中华文化大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能否立足于城市本土的历史文化,突显城市的独特地域优势,对城市公共形象的品牌塑造和文化展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笔者建议从两个方面工作:①认知中原文化, 宣扬河南风貌。中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与主干、地位突出等特点, 公共艺术应扎根于此, 传达河南文化, 塑造中原风骨, 凝聚城市精神,发挥中原文化的向心力。②挖掘城市的区域特色, 展现城市地域风姿。我们在砌基于中原华夏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发展各城市自身的文化特点, 使省内的各个城市既有华夏历史文明宏伟之气的中原文化风貌,又拥有独具特色的城市区域风情,共性与个性并进。如同我们国家的不同民族, 既拥有共同的血脉又各自拥有不同的习俗。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对自己城市的政治、经济、商业、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评估, 包括历史遗址、出土文物、史记名人、特色传说、经典典故、民俗风情等。这些都能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进行创作时的很好切入点和展示点。这样,同一主题便也有了多样的展示, 如同样是古都风貌演绎,洛阳的石窟文化、牡丹花城、安阳的“三根文化”、甲骨文的故乡与开封的浓郁古城风貌、“一城宋韵半城水” 的盛誉风采各异;同样是历史文化展示, 商丘三商文化、钧瓷文化等文化脉系与周口伏羲故都、老子故里、运河文化等各具特色;同样是风土人情民间文化, 豫剧、曲剧、越调和淮阳“担经挑”韵味不同……掌握了城市文化优势与地域特色,再对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表现风格、材料运用等方面,给予特定地域环境的足够关怀,运用城市地域资源体现不同地区的特征,使城市公共艺术各展其长、各得其味,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个性与品牌城市形象。

五、积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活动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强调了城市决策者、艺术家与公众的合作关系。因此,城市决策者、艺术家和广大市民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高低都会直接关系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水平。对此,我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有关部门,要针对本省的全面发展状况和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在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公共艺术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工作:①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创造机会或提供平台让省内公共艺术家能拥有较多的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必要时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理论学者和各级社会管理方面的人员,及时开展各个层面上的专题研究、讨论,以便系统地提出不同时期所面临问题的针对性对策。②加强相关美术院校对青年学生的有关教育工作,培养能够掌握和了解多种学科知识、能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富有当代公共艺术审美意识的新青年,重视和支持他们创新能力的锻炼,促使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的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来。③要积极开展城市临时性公共艺术安放活动,让最前瞻的文化观念作品展现在城市公众面前,使之与市民产生联系、对话,潜移默化地激发市民的参与性和公众价值观的创新,促进公共艺术的活泼发展。④充分利用媒体、展览、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关注力度,促使公众明确主人公意识、明了城市的本土文化,这对城市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继续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提高市民的素质、注重生态环保,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日前我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人们日渐对城市生存空间需求的渴求,为我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当今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与缺失,真正地行动起来去探讨和求索城市品牌形象与公共艺术的真谛,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发展适合城市自身的公共艺术,那么我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必将会呈现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孙振华. 公共艺术时代[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马钦忠. 公共艺术基础理论[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黄耀志,赵潇潇,黄建彬. 城市雕塑系统规划[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赵晓玉. 浅谈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J]. 商业文化,2010(4).

[5]宗世英.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J]. 长春大学学报,2010(7).

作者:张云霞

城市文脉雕塑艺术论文 篇2:

城市雕塑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和谐

摘要:雕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表达效果更加直观、具体。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文化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重大的社会文化转型期,扩大公众艺术的影响力,对于丰富现代城市人类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雕塑同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共存,对于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创造美的感受。通过对城市雕塑特点的分析,探析了城市雕塑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人文空间环境的关系,以期促进城市雕塑同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空间环境;和谐

1.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

公众艺术是指为社会公众服务,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在公共环境中为公众提供视觉审美经验的面向公众的艺术。公共艺术包括广场、绿地、交通枢纽、园林等,面向公众的雕塑都属于公众艺术。公众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一种公共物品,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公共艺术是为公共大众服务,重在民众的参与。城市雕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公众艺术作品是创作者经验、艺术经验、思想的结晶。城市雕塑是为公众服务,是社会、历史、政治等的需要。城市雕塑的放置需要考虑时间、空间的要求,还要考虑社会关系、经济、伦理、美学等要素。

1.2环境性。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是以人为中心,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城市环境给城市雕塑施展的空间。城市雕塑可以对环境气氛起到改善、调节的作用,能够使环境功能得到延伸。城市雕塑是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相互影响,两者相互相成。

1.3艺术性。雕塑艺术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可以增加艺术的凝重感,将雕塑艺术同传统文化融合,可以丰富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车站、码头、公园、机关等处设置

1.4审美强制性。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审美的特点。在城市公共场所活动中,城市雕塑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们可以不去特定场所欣赏画廊、美术馆等,但是置身于公共环境中就要面对城市雕塑。这也要求城市雕塑要精益求精,给人以美感,否则会造成视觉污染。

2.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环境

雕塑具有三维的空间结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立体感和空间感非常强,可以多角度进行欣赏。城市雕塑在公共环境中设置是一种艺术,代表着“社会意志”的存在,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同周围的空间、环境相适应。城市雕塑要考虑公共环境的关系,顺利实现空间的延伸。

城市空间充满着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各种联想、占有等心理因素的反映,同这个空间中人群的教育背景、心理状态、性格、审美等有着直接的关系。雕塑要想在公共空间中顺利实现融合,就需要在雕塑艺术和公众生活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艺术家的思想追求同公众的审美、情趣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别,艺术家的意识往往都超越了公众对雕塑知识的容纳程度。但艺术家若过于偏重自我表现就会造成“架上艺术”的结果,公众难以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内涵。

城市雕塑是艺术家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是公众意识的反映,注定要同公众之间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

3.城市雕塑与人文空间环境

雕塑作为一种美学艺术形式,其可以为公共空间增添美的因素。城市雕塑可以对城市环境进行装饰,创造美景,对城市环境进行点缀;城市雕塑作为市政建设的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审美功能,为城市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精神等要素的反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的反映。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城市雕塑对城市文脉进行提炼、升华,将城市积淀的文化通过雕塑语言进行表达。城市雕塑的运用,可以实现文脉的传承,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类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现代人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城市浮雕是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实现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能够产生教育意义;切合人文背景的雕塑具有深刻的魅力。这就要求雕塑家创造艺术作品时,要考虑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意境、艺术魅力等,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环境,实现雕塑同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公众同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近,大众文化的时代即将到来。公众艺术已经不仅仅是装饰的需要,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现代生活要求雕塑艺术兼容并蓄,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结合社会生活,实现城市雕塑同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朱兆阳. 浅析旧厂区外部空间更新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例[J]. 美与时代(上),2016,(07):69-71.

[2]刘娟娟. 基于城市空间营造基础上的城市雕塑建设思路[J]. 美与时代(上),2015,(12):74-76.

[3]王宜军. 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以湘潭市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5,(09):67-70.

[4]廖莹. 以城市雕塑为例阐释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的意义——黔东南地区下司县入口城市雕塑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2011,(25):15471-15473.

[5] 邓春林. 和谐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以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2009,(04):78-81.

[6]惠淑美. 环境·人·雕塑——谈我国的城市雕塑[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4):125-126.

作者:王来阳

城市文脉雕塑艺术论文 篇3:

苏州城市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浅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概述

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语,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精神。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定义性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两类:从狭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装置、壁画景墙、装饰小品、造型植物、标识标牌等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则包括了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面向大众的艺术活动。无论哪种定义,公共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是公共性。

城市文化的定义目前很多,多数都是从论证自己的观点出发,但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有两种,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推理演绎,另一种是从城市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定义。我们暂且引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的定义:“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城市文化蕴育了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体现了城市文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

公共艺术是通过艺术设计、艺术品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以及公众的对话参与,体现其具有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审美经验、价值观念和社会效应。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它可以诉诸感官形式的美学创造,也可以强调艺术品对于公共空间的场所功能或心理的有益作用。因此讨论公共艺术的角色定位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及空间性质,包括其依托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一座城市中是否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是否有适当比例、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展示着特有的设计语言,凝聚着特有的艺术灵性,诉说着城市的内涵观念,让人们品味这个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二、苏州传统文化造就的公共艺术

苏州是一座拥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逐渐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因此,对于苏州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分析,就要以苏州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自然风貌为基点,借助人文历史作为轴线,不断融入城市的地方精神,探索并研究那些隐藏在城市公共空间背后的规律与实质。唯其如此,苏州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的塑造,才不会局限于形式的束缚,而是向更为独特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一)吴风雅韵——苏州古典园林

古苏州以园林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60余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如今这些古典园林成为苏州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对公众开放,焕发出新的魅力。围绕着这些园林,还有一些特色街区,比如山塘街区、平江街区、东北街区等。

(二)鱼米之乡的富庶与繁华——古镇古村与现代乡村

繁体“■”字由草、鱼、禾组成,苏州自古既是鱼米之乡。古有“苏湖熟,天下足”,这不仅是对富庶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气度,一种供养天下的雄心与力量。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代表,苏州古镇名闻遐迩。有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吴江的同里、盛泽、黎里和吴中区的木渎、■直等,它们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与吴文化有机融为一体。进入古镇,游人可欣赏到水巷船边鱼米生活的历史画卷。除了古镇古村,苏州现有乡村旅游点300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星级农家乐100多家,各区点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置身苏州的村庄,明显能感到苏州文化中一种充盈的气势,一种饱实且柔软铺陈的美。

(三)艺术与环境的完美协调——苏州轨交站点公共艺术

苏州的轨交公共艺术在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方面都下了一定功夫,体现了苏派艺术设计和制作的精致和优雅。例如古城乐桥站的壁画《重教崇文》,宋代平江图和现代苏州地图的奇妙吻合,凸显着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豪之处;苏州水彩画家带有抽象感的苏州水乡景观作为画面的背景,衬托出以铝板雕刻手法表现的教育先贤头像,配上以紫铜雕刻手法表现的文字标注,作品内容丰富。

(四)历史名人文化——苏州火车站广场雕塑群

苏州这座文化之城,山水人文,源远流长。一代代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其思想与古城同春。在苏州城的历史上,生于斯、长于斯;为这座古城建设守卫、为政奉献;为这座古城倾倒流连、歌诗唱咏的历代人杰们,正是苏州文化的承载,也是苏州精神的表征。

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为苏州创作的泰伯、言子、伍子胥、孙武、祖冲之、白居易、范仲淹和顾炎武共八位历史文化名贤塑像于苏州火车站南广场隆重落成。这八位苏州历史文化名贤塑像,他们涵纳政治、道德、科学、思想、文学、军事等领域,一位名贤即是一座山,为他们竖像立碑,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和凸显苏州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思想光芒。

三、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苏州的城市公共艺术,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广场,从古镇古村到现代时尚休闲旅游产品,从真山真水到人文轨交,各类的苏州城市公共艺术,都没有离开吴文化这个根。

(一)吴文化对苏州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并指明了方向

吴地文化,历经2500多年的积累和沉积,曾经的辉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经济、思想意识的积淀,对解决其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以及厚重的历史沉淀。

1.苏州公共艺术功能诉求

我们看到,曾经吴文化的辉煌成就对公共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推动作用,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定今苏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到拙政园、留园等古典私家园林及当代的工业园区,吴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突破口,为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地域人文资源为公共艺术创作彰显地域文化的自信和藝术本体的个性。吴文化的研究和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为地域性文化获取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的话语权,培养了政府职能部门地域文化意识,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吴文化意识得到城市公众的认可,并成为其文化需求,必然的结果是提高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文化性。以明确文化需求作为大方向,不要让公共艺术成为时尚文化,作为城市区域空间改造和城市表面进行美化。以满足城市公众的审美感受为创意基础,以艺术表现为感官体验,在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意识、艺术形式上,获取城市公众认可,以此拥有审美和文化观念服务的话语权。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以地域文化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民意调研来最后确定,以确保公共艺术项目的决定权归属于各个城市的生活大众。

再者,吴文化作为以苏州地域性文化价值为核心,它的人文精神帮助决策者和公共艺术创作者把握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文化定位和商业利益的介入关系,创作出既有艺术美感,又能为大众接受,同时还能受到好评的公共艺术设施,无形中会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我们要摆正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做好传统造物的艺术融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弘扬城市文化,让城市公共艺术整体上要有恰当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淡化商业利益的作用,强化公共艺术设施形态艺术性,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做到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布置井然有序,突出公共艺术的艺术和文化功能。

此外,吴地文化的公共性、历史性、开放性引导着其公共艺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方向,吴文化开发性及其在园林、建筑、雕刻等民间艺术中的运用,使公共艺术认同了地域文化的价值,并让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起到主导作用。放眼全国,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中起着很大作用,彰显其艺术个性,体现公共艺术品的人文精神。

2.公共艺术发展方向诉求

吴文化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成为吴侬软语大众的主导文化,苏州大众以继承保护文化遗产为尊,更以自身的文化创造为荣。吴文化体现在苏州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我们应该充分提炼吴文化能被大众接受和继承的精华,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服务。鲜明的地域性文化与当下我国公共艺术结合发展,创作出能被大众接受的,又体现商业性、时尚性、艺术性的公共艺术。

城市文化为公共艺术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形式语言,例如苏州的吴文化元素中蕴含着生活习惯、城市布置、语言性格、审美观点,它们体现在苏州的绘画、戏曲、雕刻和建筑艺术中。

(二)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强化城市公共艺术时空表现的流动性

每个空间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本质、尺度、体量、表现特质,所以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第一性的。例如,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运用到每天人流攒动的公交车站牌、地铁站,利用公交车站、地铁站人群的流动,增设各种公共艺术装置,地铁站雕塑、壁画、公交车站广告牌,等等。利用城市空间在时间上的流动感,让城市公共艺术脱离曾经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行列,将它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节奏之中,使它真正作为展现城市文明和弘扬城市人文环境的公共艺术作品。

2.拓展传播渠道,运用更多更广的媒体进行传播

公共艺术的发展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角度,同时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播,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也必然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脉、潜蕴的人性和美的感受。新时期、新时代,随着苏州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日益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公共艺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就需要运用更多先进的媒介平台。

3.凸显城市发展新背景,推动城市公共艺术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今天苏州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广,社会对公共艺术规模的要求日趋宏大,题材也日趋新颖。未来的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要在艺术方法上广泛吸取国内外公共艺术方面的发展成果,而且要广泛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能够反映城市特色、民族精神以及時代风貌的城市公共艺术新作品。

作者单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亚萍

上一篇:船舶出口贸易研究论文下一篇:地方信息产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