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笔者从图形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街道的相应属性,探析了城市街道中“缺陷空间”图形语言应用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将缺陷空间中图形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而形成相应视觉形象构建中共性与个性、多元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目的是进一步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对于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街道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街道艺术设计论文 篇1: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探讨

摘 要:理想的城市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色色生活的舞台,文章针对我国街道环境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立足于街道环境设计原则,从路面、景点小品、绿化带等几方面分析探讨了街道环境设计。

关键词:理想街道环境 路面设计 节点小品 绿化带 环保 节能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理想的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色色生活的舞台,其环境概念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被应用于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中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而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街道环境概念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探索,成为进入21世纪后城市设计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的路面、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及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彰显地方城市文化及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注重环保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我国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街道景观日新月异,其环境设计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生活性街道都出现了一些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美感和情趣,增加了街道吸引力,如深圳深南大道设计为以交通性为主兼具旅游性的景观大道,青岛台东步行街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新案例。我国最初街道艺术只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有的直接购买复制品,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主要以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为主,具有写实手法的雕塑作品受到街道环境设计的推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景观小品,其中上海徐家汇的美罗商城前的街道上就有一个筷子、面条与碗的环境雕塑。尽管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改进。距离理想街道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仅考虑了街道交通的基本要求如路面要求,而忽视对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等各种街道设施的建设,且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精心设计,整体性差,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设施水平偏低,不能为多种人群服务,缺乏适合老人、残疾人、儿童推车行走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路标、公厕、交通图展示板、公用电话亭、休息空间等为街道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要道缺乏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而且很多街道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未设立隔离设施,降低了人行道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危险性。

4、街道环境质量普遍较差,首先是街道绿化系统跟不上,不能及时对缺损的绿化进行修补;其次是沿街道建筑没有特色,且杂乱无章,围墙大多是未经过修饰的实墙,墙体上到处是随意乱贴的广告、小报。

5、街道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千街一面的模仿、借鉴现象导致街道建设空间环境色彩、建筑材料和形式多地雷同,忽略了城市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和可识性。

6、街道环境缺乏为市民小憩、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中往往欠缺街头广场,行人在街道上找不到可安全停留的公共场所,附近单位或居民没有举办活动的较大空间。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原则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城市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

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街道绿地景观设计包括边界、廊道、基质和斑块等带状空间。理想的街道两边通常会划定出一定宽度的不同形态植被带,采用廊道结合斑块的设计方案,将街道绿化带各个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绿色植物还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气体,引入城市周边清洁冷湿空气,净化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绿化带植物配置尽量保护街道两侧自然植被和遗留地,借鉴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设计,提高了街道空间利用率,并根据季节变化规律,科学搭配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发挥植物自然形体、线条、色彩等原始美感与街道周围环境协调构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时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以及人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变化韵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缘线、林冠线,突出绿化带的韵律美。在绿地植物品种选育上,较大植物造景上应选用叶面大、叶宽厚的植物以增加绿地叶面积指数,下面结合乔灌草,丰富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促进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涛:《城市街道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1(S1)。

2 吴薇、刘红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构建》,《新建筑》,2006(4)。

3 刘仁义、左光之:《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初探》,《安徽建筑》,2002(3)。

4 王薇:《城市步行街环境设计初探》,《工业建筑》,2004(12)。

作者:肖剑锋

城市街道艺术设计论文 篇2:

探析街道中“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的重要性

摘要:笔者从图形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街道的相应属性,探析了城市街道中“缺陷空间”图形语言应用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将缺陷空间中图形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而形成相应视觉形象构建中共性与个性、多元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目的是进一步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对于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再生。

关键词:城市街道 缺陷空间 地域性 图形语言

文献标识码:A

一 街道中“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的必要性

街道作为沟通城市中各个区域的主要线路,其根本功能—方面体现在方便了车辆的行驶以及人们的出行,更重要的是同时街道也发挥着城市及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作用。就后者而言,无论是城市的历史变迁还是它的发展现状,都与街道的视觉形象息息相关。城市文化传统的不断沉淀与积累成就了街道的发展历程。反之,街道的建设与繁荣也会进一步强化城市地域文化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尤其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街道也随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街道视觉形象构建开始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从视觉传达角度对城市环境美化和文化内涵展现方面的相应探索。

(一)国内外关于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的现状分析

经过笔者的考察和研究,国内外针对城市街道的文献论著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街道美学、景观设计方面,有关视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它们对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美国城市规划家凯文林奇曾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街道作为城市五大环境要素中的绝对主要元素,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和可度量性。作者从文化、艺术、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街道的特性来突出街道的视觉特色;从街道美学角度看,在《街道的美学》—书中,作者芦原义信对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东西方在历史、文化、空间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从自身专业角度来阐述到底什么是美的街道;从景观设计角度看,英国的克利夫.芒福汀在其著作《街道与广场》中,从街道的功能、形式等方面探索景观设计在城市街道中的重要性,并对街道中的要素如景观、铺地、雕塑等进行美化,从而形成一条美观的、可识别的并具有特色的街道。

从视觉角度看,街头涂鸦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与缺陷空间的视觉形象构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涂鸦在街头存在的范围逐渐增加,及其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引起越来越多设计师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例如,在《城市涂鸦艺术初探》—文中,作者主要对涂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的视觉语言表现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涂鸦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影响,以此来探寻涂鸦艺术的地域特点及其更具生命力的发展模式。在文章《涂鸦文化之街头视觉艺术的图形语言》中,作者进一步挖掘涂鸦艺术的表现方法,探讨其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并阐明了涂鸦这种艺术形式成为新的视觉图形语言的过程和必要性,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上述几篇相关论著及文章,为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参考。尤其在街道地域特色、街道美学、涂鸦表现语言应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虽然关于本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但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用图形语言解决缺陷空间的实践案例。于是,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国外:有关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的实践首先可以联系到井盖文化上。井盖作为街道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根本功能是保障人们出行、方便井盖检查维修时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辨别以及分隔和连接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其表面上的文字与纹样同时也发挥着标注、解释和简单的装饰功能,但是这些视觉语言形式过于单一,与城市文化内涵关联性较弱,缺少审美价值,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理解为从视觉形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井盖视觉表现与地域文化或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在日本,设计者通常将图形语言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在井盖上绘制出符合相应地域特点的视觉形象,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同时展现了日本的城市风貌。在历史名城大阪,樱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街道的井盖上,展示着大阪的地域文化;坐落于富土山脚下的静冈县则以富土山为主题进行井盖图案设计,将富土山与樱花、人物等形象完美结合;广岛的街道井盖图案大多以和平为主题,一方面体现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另—方面也表达着广岛市民对和平的渴望。日本井盖文化的发展对本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主要体现在图形语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方面。尤其是井盖图形元素与城市背景、文化传统的融合,挖掘了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营造出一种与其相和谐的空间环境。在保持井盖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它的附加价值。然而,街道中缺陷空间的存在类别和形式十分广泛,包括建筑墙壁、公共设施等平面、立体甚至多维度的空间。因此就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整体性与多元性而言,井盖文化的表现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欧美,有关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方面的案例主要表现在是街头涂鸦上。设计师根据缺陷空间的特点结合相应的图形语言,使整条街道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他们在地面的裂缝中或在破损的墙面上,绘制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街头涂鸦作品,用自己幽默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街道缺陷空间中图形语言应用的可能性。还有一些艺术家对街道中的人行道、排水口、台阶等公共设施展开一系列的涂鸦创作,丰富了街头文化,使这些作品成为当地街景中的亮点。欧美的街头涂鸦表现大多以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主,利用街道自身所存在的缺陷特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设计出能够弥补相应视觉问题的图形。虽然欧美街头的涂鸦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陷空间带来的弊端,但是这些设计作品没有充分体现城市街道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所以在对缺陷空间进行视觉设计时更应该注意与周围环境及地域内涵双方面的协调。

在国内:现阶段,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利用图形语言解决缺陷空间的案例,国内对于缺陷空间的视觉表现形式与国外相比具有共通性。例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井盖,一改传统冰冷阴暗的形象,将典型的古建筑和现代经典建筑景观设计成图形并附上日期镌刻在井盖上,展现了南京路的发展历程,充斥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在石家庄的一个普通街道——九中街,这里大大小小的树洞成为了街头的“瑕疵”,影响到了街道的美观,来自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王月同学用画笔在这些看似平淡丑陋的树洞上进行涂鸦,使单调乏味的街道变得缤纷多彩,修补了街道中的残缺,美化了城市街道。然而,树洞涂鸦虽然从视觉上美化了城市,但是,设计者将动物与风景作为图形设计主题,并没有突出石家庄九中街的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即在保证功能与形式相互协调的前提下,把视觉语言与缺陷空间所具备的周围环境、文化底蕴相结合,将会使得缺陷空间视觉形象的构建更加合理有效。

(二)问题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分析,笔者对国内街道缺陷空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内城市街道当前存在着缺失人文关怀的问题。行人对街道公共设施缺乏保护意识,政府更加注重街道的宏观改造,对文化再生的关注度不够,形成一种意识上的缺陷;其次,从视觉角度看,街道中的部分公共设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变得破旧不堪,比如马路的裂缝、破损的下水道、贴满小广告的站牌以及沾有口香糖的地面等,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空间分布十分散乱,严重影响街头容貌,使行人产生一种消极的审美心理;第三,虽然现今部分城市已经有了从各个方面解决缺陷空间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个别案例具有合理性,但就整体而言缺乏与城市文化的协调性。

总之,缺陷空间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城市街道的整体形象,破坏了街道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官与视觉心理。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自身专业角度即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语言理论和方法缓解街道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空间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建立一套关于缺陷空间的视觉形象构建模式。

二 图形语言在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图形语言的特性与功能分析

图形作为视觉语言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相对于文字语言具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共通性,图形的共通性是指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在认知过程中,图形具有普遍和广泛的适应性。从而能够增加信息传播的广度。比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在多重的文化背景下,受众者都能一目了然的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2 简洁生动性,图形的简洁生动性是指相对于言语系传播方式,针对较为复杂的事物和概念进行描述时,图形更容易直接地给受众在视觉和心灵上带来双重的感动。从而增加信息传播的效果性。

3 直观确实性,图形的直观确实性是指图形可以通过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表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受众群体以更加具体、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信息传播的深度。

4 鲜明性,图形的鲜明性是指由于图形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而形成并体现的相对容易辨认、识别和记忆的特色。

街道缺陷空间是城市文化展现的主要载体,因此,充分掌握图形语言的特性与功能,以及缺陷空间这一载体的相应属性,是形成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基础。

(二)图形语言表现与缺陷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首先,从图形的根本功能上讲,图形一方面在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图形因为自身具有的装饰性可以达到对相关事物的美化作用;从图形语言的表现上讲,随着媒体技术的变革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图形表现逐渐超越了以传统印刷技术为基础的二维化信息展现形式,开始不断涌现出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的多维化、多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且点、线、面、形、色、光作为图形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自身具备的特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结合而成的特殊表达方式,不仅是二维空间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三维甚至多维空间表现的重要基础。充分掌握图形各要素的特征,并与缺陷空间的多元属性合理结合,将会为本研究中视觉形象构建的表现部分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其次,从缺陷空间的功能上讲,其多元化的构成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展现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载体功能;从缺陷空间的表现形式上讲,其既存在于二维空间,即墙面、路面、公共设施中的窨井盖等,又存在于三维、四维空间,即垃圾桶、路灯、路障等,存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对缺陷空间进行视觉形象构建,要充分了解缺陷空间的形态与特点。

因此,设计者要根据缺陷空间及图形语言的基本功能、特性来展开相应的设计形式,进而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达到功能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三 总结

笔者在本研究中,通过借助缺陷空间这个重要载体来挖掘街道所处环境的文化特色,并利用图形语言来展现其独有的精神面貌。因此,针对城市街道缺陷空间的视觉形象构建,应注重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注重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在街道缺陷空间的视觉形象构建中,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将其与图形语言有机结合,达到利用图形语言的特性来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目的。第二,注重多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的构建应从街道整体出发,对街道中多元化的缺陷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和统筹安排,进而塑造出个性与共性并存的视觉形象。第三、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在进行街道缺陷空间视觉形象构建时,注重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更多既合情合理叉极富特色的形象展现。以上原则将会为本研究中进一步形成相应的模式与方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宋树峰 王琦

城市街道艺术设计论文 篇3:

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文化特征的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现代城市中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特征,从美学的角度思考设计美学对街道景观设计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发展的分析,研究其在现代城市的时代特征,阐明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发展方向是生态观与人性化。

关键词:街道景观 美学 时代特征 人性关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城市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的目的,人们日益关心周围的环境。对于城市街道景观也不例外。城市街道是城市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B·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书中指出:“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非洲的卡巴那样密室似的住房,还是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它们所构成的街道都主要靠周围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

一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发展

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特色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应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城市街道景观与道路上穿梭不停的人群,不同的建筑,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环境绿化,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氛围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环境主体形象。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在我国战国间流传的技术记录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早期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街道的组织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历史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街道景观文化作为城市景观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活力。

二 现代城市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系

现代城市街道的景观把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多重美学特征体现出来,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属于功能性的消费,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审美性的内涵,有的功能性的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性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现代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适应,适应现代人对艺术的需求和日益增强的审美能力,以及现代城市街道形态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及常见形态也涵盖于现代生活的一般审美属性里。

1 街道景观形态中点的审美属性

点的基本特性是聚集,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视觉的中心。由于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点是纯粹形态,它的大小和形状变化直接影响点的审美属性。在街道景观中,“点”通常被做为特殊的景观聚焦点来控制一定的街道景观空间,或是做为该街道空间的趣味中心。例如,设立在林荫大道中的城市小品、城市街道交叉口的交通标识碑以及城市雕塑等,都是该街道空间景观的焦“点”。

2 街道景观形态中线的审美属性

线的基本特征是视觉导向。与点的凝聚性不同,线总是牵引人的视线运动,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因此线的本性是运动。线做为纯粹形态而言,它的大小和形态变化能产生面的感觉,因此形态设计中线面经常穿插使用。“线”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最为重要的因素。线形的行道树、建筑布局、街道分隔带等,都构成了街道线形的特有景观特征。从形态上分析,街道空间属于一种线性空间。

3 街道景观形态中面的审美属性

面作为线的集合体,其审美属性与边界线的审美属性关系密切。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形态,是视觉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的围合通常构成一个特定的空间,成排的行道树围合而成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主题。

4 街道景观形态中体的审美属性

体是面移动的轨迹,因此体的审美属性与面的审美属性关系密切。街道景观中的“点”、“线”、“面”,通过结合各实体景观而变化,要运用美学法则组合成各种特色的视觉景观。

三 现代城市街道的时代特征

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市结构的脉络,其主要由道路、沿街建筑、路牌、护栏、广告、路灯、绿化、色彩等构成。现代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现代城市街道的时代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文化上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指的是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精神与物质感受,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挖掘出文化内涵,将其溶入到现代城市街道景观之中,继承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2 空间上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指的是不同的民族由于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传统。从空间上看,其重视一种空间的概念,加入时间的坐标,就是整个历史的文化沉淀。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现代城市街道景观通过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让人过目不忘。

3 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即步移景异。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在现代城市街道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城市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4 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城市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同时也需要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

5 街道景观设计的创新性: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环境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追求的最直接展示,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街道形式与水体交融相依。水体设计重点放在街道的行人视线组织上,并注意保护原有水体的自然景观,充分利用地形种植绿化,与各种建筑、小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理论,更加注重“人性化”的需求,在文化、功能、情感方面沿着多元化、纵深化的方向进行。

四 现代城市街道的人性关怀

现代城市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去我国城市街道景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在分析了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时代特征之后,我们提出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街道景观。

1 加强城市街道美学、景观学的研究

指导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理论——城市街道美学、景观学,从兴起至今,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必须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同时,城市街道景观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必须结合城市的功能和文化定位,来研究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内在思想和理念。

2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突出文化主题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艺术性,应该体现出城市的审美标准和理想追求,因为只有融入高品位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才能提升街道景观的审美品位,渲染人文气氛,体现特定的人文特征。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要突出自然清新、风格现代的基本格调,展现城市景观外在形象。在形式层面上,赋予表达对象以外显的形态,如路面、小品、水景、绿化等,它反映了街道景观的表面属性;在意象层面上,通过对空间进行结构组织、符号化处理,使景观表现出相应的内涵,如环境性质、场所特性、可识别性等环境的文脉意义,要把与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之中,从而赋予城市街道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在文化传播层面上,要以演进、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景观文化的交流,打破传统空间意义上的地域界线,寻求异域外来文化与地域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造基于世界文化基础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景观文化。

3 丰富城市街道绿化景观,提高整体艺术水平

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街道整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贫乏,就会影响城市街道整体景观的提高。因此,街道隔离带绿化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应彻底改变,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城市街道景观,并能很好地与附近景物配合,使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从而提高城市街道景观的艺术性,环境与艺术结合。

4 注重生态效应,环境优先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融合了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等因素,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充分发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的作用,在设计中顺应自然、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城市景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注重生态效应,环境优先,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城市街道,是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5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构成的要素及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城市大多具有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绝不应是表面的美化,而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让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高速上升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杂乱而分立的街道景观实践,这些现状是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缺乏对现代文化的融入。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中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街道自然景观等。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文化特征做了一些试探性的研究,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的时代特征,不但具有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连续性,在空间上还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性,体现了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和整体景观的和谐性、连续性以及街道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景观时代特征的研究,阐述生态观和人性化是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现代城市的街道景观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系统的探讨有更深入的理解,使现存的问题得到一些改善,并引发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B·鲁道夫斯基:《人的街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谢林霞,女,1983—,湖南耒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李淼,女,1982—,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与方法,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谢林霞 李 淼

上一篇:国内外高校会计学论文下一篇:班级管理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