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

2022-04-27

[提要]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省赣州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国取得了示范性成果。但仍存在投入不足,队伍不齐等问题,应进一步营造新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作者简介]阳建兰,女,江西省南康市文化馆助理馆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 篇1:

舞台灯光设计疆域拓展遐思

【摘要】 现代西方,众多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举办灯光节的热潮,中国的北京、广州等城市业已加入这一潮流。在此背景下,探赜东西方古代灯火节日的历史传统,梳理现代灯光节日的样式流程,归纳现代灯光节日活动的舞台性特征,对于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精粹,挖掘历史民俗宝藏,镜鉴现代灯光节创意设计,拓展舞台灯光设计专业疆域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灯光节;节庆演艺;灯光;灯火;舞台灯光;舞台性

引 言

光与火,自人类远古时代即被视为一种可以沟通神与人的神奇介质,西方希腊神话和圣经典籍中常见光与火的崇拜传说和典故。人类走出远古之后,虽然没有了原始时代礼拜光明的隆重祭祀场面,但不同民族文化、各种文化载体中依然保留着礼赞光与火的伟大精神,这一原始精神在古代灯火节日和现代灯光节中得以延续和体现。

古代灯火节和现代灯光节日活动,往往带有舞台活动的行动特征,具有很强的舞台性。所谓舞台性,本文是指灯光节日活动中呈现出舞台化的演出内容、形式和特点,具备了舞台演出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具体可以理解为“剧场性”。“舞台性”这一概念,首先见于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文中:“正确地说,只有对于视觉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才能有舞台性。”(1)歌德所说的“舞台性”,简言之,是舞台艺术对文学艺术所进行的可视化、形象化、直观化。现代意义上的“舞台性”(2)概念,在此内涵基础上扩展出演出活动的现场性、互动性和预演性等意义外延。

现代西方欧美、亚洲和国内部分城市,譬如法国里昂、德国柏林、英国伦敦和亚洲的日本东京、札幌、新加坡等国家城市都兴起了灯光节热潮,国内的北京、广州等地也紧跟效仿,上海虽然没有灯光节,但是连续举办两年的上海外滩灯光秀,也具有了灯光节的雏形。实际上,考察东西方历史会发现,灯光节并非现代人首创,而是古已有之,这一传统同人类向往光明、渴望温暖的心理需求和灯火的原始崇拜精神有关。深入细究又会发现,无论古今还是中外,灯火节日中都离不开演艺活动,灯火节日往往是“灯光搭台,演艺唱戏”,反映出演艺活动与灯光节的内在姻缘关系。本文从演艺的视阈考察灯火节日历史,以灯火节日为例思考舞台灯光设计疆域命题,概略考察东西方灯光节日的起源,节面式的介绍现代灯光节活动形式,思考现代灯光节的举办方式和手段,畅想戏剧演艺舞台灯光设计的专业领域拓展。

一、古代灯火节起源与现代灯光节略览

1.古代灯光节起源

古代文化中,东西方均有举行灯火节日的传统和习惯。灯光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被称为“光的节日”和“光的庆典”(Festival of Lights or Celebration of Light)(3),欧洲有史可稽的灯火节日记载始自17世纪,法国里昂灯光节称为Fête des Lumières(法语),Lyon Festival of Lights(英语),Festa delle luci di Lione(意大利语),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灯光节”(4),是西方现代灯光节的起源。1643年,里昂城发生鼠疫,人们祈求圣母保护,不久鼠疫消失。为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感恩,里昂人重建大教堂钟楼,1852年完工后,原定9月8日(圣母诞生日)举办圣母玛利亚镀金铜雕像落成典礼,因为索恩(Sa?ne)河水泛滥而推迟到12月8日的纯洁圣母日举行。12月8日的特大暴雨终于在傍晚时停止,兴奋的里昂人在窗前点亮烛光,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满城烛光持续到次日天明。自此,12月8日成为里昂“灯光节”的开始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世界著名的节日。

在犹太教中,灯火节被称为哈努卡节(Hanukkah)(5),也叫做光明节、光复节、净殿节、烛光节或灯节等。该节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认为,公元前2世纪犹太人因反对在耶路撒冷犹太教神殿中供奉希腊神像而起义,为纪念神殿光复举行灯火庆祝。另一说认为,公元165年犹太人从叙利亚塞琉古王朝国王安条克四世手上夺回耶路撒冷,并重新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献给上帝,燃点灯火作为“再献圣殿”的纪念。现代的哈努卡节举行时间,是犹太历12月25日之后的八天时间(公历12月4—12日),犹太人在会堂和家庭内点燃九杈灯台,寓意回顾犹太祖先的胜利与光荣。

东方文化中,印度、泰国、塔吉克族和中国的汉族、藏族及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灯火节传统。印度的灯节,称为迪瓦里节(Diwali),也叫排灯节、万灯节、火明节。10中旬至11月中旬,家家户户点亮蜡烛或油灯,寄寓“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的美好祈愿。泰国的灯节,称“水灯节”(6)(Loy Kra Thong),泰语Loy是“浮”的意思,Krathong是“水灯”,所以又称“放水灯节”或“放河灯节”。泰国水灯节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有“素可泰王朝说”、“暹罗公主说”和“答谢水神(MaeKongka)说”(7)等几种起源传说,均包含有水灯节酬神祛病的心愿。现代泰国,完整保留了每年泰历12月15日夜晚(公历11月),依例放河灯、飘水灯的习俗活动,其中的泰国清迈水灯节已经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节庆活动。此外,东南亚的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亦有此习俗。

塔吉克族灯节,称为“巴罗提阿依”(8)或“皮里克”(9),意即“灯”或“灯蕊”。时间在伊斯兰教历8月(巴拉提)14、15两日,故又称“八月节”。塔吉克族灯节与拜火教信仰有关,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拜火教极其赞美、膜拜火,认为火具有灵魂,人通过仪式可以与火沟通,火可以为人驱除灾祸、带来幸福。八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按自家人口数制做小灯烛,节前一天傍晚,家人聚餐时按照年龄举行插点酥油灯仪式,油灯燃旺后,每人双手在火焰上烘烤一下并做“都瓦”,祈祷安拉保佑。傍晚饭后,使用“卡乌日”草做成特大的火把,蘸酥油或羊油点燃,绑在木杆插上房顶,名叫“天灯”,然后全家人肃立房前,仰望火把祈祷。随后,房前点起驱鬼火堆,众人围绕篝火欢乐跳跃,通宵达旦。节后第二天,点燃三、五支酥油灯和一种招魂灯,举行扫墓仪式。

中国古代灯火节日传统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等少数民族中的传统“火把节”。据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推测,火把节源于原始时代的祭火及祈祀丰收习俗,由古彝族“星回节”演化而来,每年农历夏天6月24日或25日晚,家家门前燃松木火把,歌舞宴饮,通宵达旦。今天的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仍保留此风俗。

藏族地区也有灯火节日。一为“燃灯节”,藏语“葛登阿曲”,又称“五公节”,在藏历10月25日举行。为纪念藏传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逝世,凡属该教派的大小寺庙、村寨牧民,这一天的寺院神坛、家中经堂会点酥油灯,以为纪念。“燃灯节”的日期小有差异,拉萨地区燃灯节是藏历10月20日举行,藏东康区(昌都和四川甘孜、阿坝一带)比拉萨晚5天,是藏历10月25日过燃灯节,内蒙及内地一些黄教地区,则在农历的10月25日举行“燃灯节”。燃灯节传统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格鲁派兴起后,藏传佛教的其他派别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信众也都过“燃灯节”。康定地区将“燃灯节”称之为“元根灯会”,是将当地盛产的一种元根(芜菁)中心剜空,插上灯蕊,倒入融酥,制成“元根灯”供佛,当地人又称“元根会”。藏族另一灯火节日,称为“酥油灯节”,藏语称为“坚阿曲巴”,意即“酥油花灯节”,也称“花灯节”,在藏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该节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摆酥油花灯纪念释迦牟尼降伏邪魔日所创立。此后人们沿袭这一做法,藏历元月十五日入夜后则满街搭起花架,摆置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像,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

汉族地区古代灯火节日很多,譬如岁火、社火、上元灯节、中元灯节、地灯节、水灯节、菊灯节等等,灯火节的活动类型多样,有各种类型演出艺术的参与,并约定俗成一定的流程和习惯。中原地区存在历史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灯火节日是农历第一个月(元)的第十五夜(宵)的元宵节,全称“上元灯节”,简称“灯节”,也叫元夕、元夜、灯夕。除“上元灯节”外,汉族地区传统中还有好几个节日也会举行灯火活动,譬如:冬季农历正月前后的“岁火天灯”;夏季农历7月7日乞巧节的“九微火”;农历7月15日的中元灯节;农历7月30日的地灯节;秋季8月15日的中秋节;农历9月9日的重阳节,等等。

古代灯火节在虽然古已有之,但是与现代灯光节还不是延续意义上发展和传承关系。由于现代灯光节在灯光源的重大变革,造成了二者间的某种断代感,在节日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不尽相同,在节日的活动的初衷方面也完全不同。

2.现代灯光节巡览

现代灯光节是在基于现代城市照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灯光节日。不同于古代传统的灯火节日缘于宗教纪念性质,现代灯光节始于法国里昂,最初是为了城市照明。1989年,里昂市政府实施“城市照明规划”,选定每年12月份的固定四天举行现代灯光节,以期发展城市公共照明规划、展示城市照明经验成果、搭建照明设备的设计者、生产者、建筑家的交流平台,同时带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节日期间,照亮城市里的古老桥梁、大教堂、剧院等城市景观,邀请世界各地照明专家和城市管理者举行主题研讨,邀请灯光师进行光影艺术创作和光效艺术演示。2002年,里昂市政府倡导成立“国际城市照明联合会”,吸引了包括布鲁塞尔、阿尔及尔和中国上海、广州在内的全球50多个城市加入。

德国比较著名的灯光节有柏林灯光节、慕尼黑灯光节和法兰克福灯光节等。柏林灯光节号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灯光节,每年10月中旬举行。节日期间,灯光贯穿勃兰登堡门、柏林大教堂、柏林电视塔、御林广场等80多处标志建筑、街道和广场。

英国举行灯饰灯光节的有伦敦、布莱克浦和达勒姆等城市。布莱克浦灯饰节(Blackpool Illuminations)成立于1879年,位于英国海滨度假胜地布莱克浦,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自由灯光秀”。每年8月到11月的66天里,10公里长的城镇大道被成千上万的灯泡装饰,上演混合媒介的大型场景活动秀。达勒姆灯光节位于英格兰北部的达勒姆,每年11月举行。节日期间会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利用光线展示艺术作品,如达勒姆大教堂曾被装饰成为“灯光之冠”。

加拿大温哥华灯光节叫做“灯光庆典节”(Celebration of Light),作为一年一度的音乐焰火竞赛,更偏重于焰火和音乐的结合。1990年7月25日至8月5日举行首届“交响乐焰火”,现已成为温哥华最大、最知名的一个庆典节日。

阿姆斯特丹灯光节是荷兰近年开始举办的灯光节,探索“光与水”的神秘魅力,注重将城市夜景与水景融合。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期间,阿姆斯特丹的标志性文化场所和阿姆斯托河灯光大道、圣诞节运河带一一被灯光装点。

日本灯光节有札幌灯光节、东京灯光节和长野灯光节等。其中,以日本札幌灯光节最为闻名,称为“白色灯树节”,是以冰雪为主题的户外灯光活动。该节始于昭和56年(1981)12月12日,往往在11月中旬左右开幕,圣诞元旦前后作为高潮,2月份“雪祭”前结束,至今已举办过27届。1981年,第一届白色灯饰节植物主题灯装饰会场,有北海道的铃兰、札幌市市花紫丁香、宇宙的领域、爱之树、针叶树以及光之森林等。

韩国的灯节也称“燃灯节”,是为纪念佛祖诞辰(农历4月8日佛诞节)而设立。2008年(佛纪2552)5月2日至4日期间举办首届韩国燃灯节后,燃灯节连续几年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韩国传统文化庆典之一。燃灯节的重点活动是穿着传统服饰的提灯大游行,向游人展示塔灯、白大象灯、莲花灯、龙灯等数百盏华丽的象征灯和10万多盏灯火。同时,还会组织游客和外国人参加燃灯制作大赛,让游客展示和体验韩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新加坡灯光节“照亮滨海湾”(I Light Marina Bay)被称为“灯光装饰节”,号称是全球唯一的生态灯光艺术节。作品通过公开甄选,注重使用节能灯光技术及再生材料,鼓励艺术家利用当地的人力与原料进行创作。

泰国曼谷市政府每年都举办盛大的水灯盛会,包括曼谷、清迈、素可泰及大城等各府县,纷纷推出“水灯节”项目。

现代中国,每年会举行传统的灯会、灯节,这与世界意义上的现代灯光节还有差别,中国目前现代灯光节有北京灯光节和广州灯光节。2008年北京首届灯光节“蓝色港湾首届灯光节”自12月19日开幕,至2月10日结束,为期2个月,位于北京朝阳区公园6号的SOLANA蓝色港湾。首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于2011年9月26日至10月15日期间举办。开幕式结合舞台灯光、激光、光画、投影、行为舞蹈、焰火表演等,光影联动,以及配合大型交响乐表演和大型室外灯光秀(彩灯、皮影戏、手影戏、宫灯)等。

二、现代灯光节活动的舞台性特征

现代灯光节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但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灯光活动与演艺活动结合的特点,二是灯光节日活动所具有的舞台性特征。前者反映出灯光节活动与舞台演出艺术的关联性,后者表现为灯光节活动中的现场性、互动性、预演性、叙事性、幻觉性和奇观性等特点。灯光节日的这种舞台性特征不仅仅是古代灯火节日的特点,也是西方现代灯光节日的共通特点。

1.现代灯光节与演艺活动的结合

现代灯光节离不开表演活动,譬如里昂(Lyon)灯光节,举办十几年来,除了集中灯光领域的各门类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和导演几乎参与整个灯光投影秀、视频秀、音乐剧、卡通形象的光影展示。泰国曼谷市政府每年举行的水灯盛会,活动都会包括燃放孔明灯、花车游行、水灯设计比赛、水灯小姐选美、歌唱比赛和传统“箜”剧及古典戏剧表演等。北京首届灯光节在继承传统灯光形式同时,节日期间贯穿街舞、中国鼓和激光灯表演,摆脱了传统的灯笼灯箱单一形式。

实际上,灯光秀的魅力除了形式上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外,核心艺术魅力在于内容本身的戏剧思维,戏剧思维的核心是故事性和叙事性。譬如源于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Hayao Miazaki)作品《天空之城》(Un chteau dans le ciel)的圣尼济耶教堂(l’église Saint-Nizier)的投影秀,以光影叙事手法再现了教堂从古代开始的各个修建过程,再现了建筑内外的结构魅力。还有一件名为“温度之旅”(Jouons avec le temps)的灯光节作品,从史前冰雪覆盖到热量消融变化,形象的“说明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季节流动”,以四季的变化构成了完整的叙事性,使得灯光秀串联起来各种画面的形式。

现代灯光节日活动强调观众的参与性,通过灯光景观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因而富于“地气”。里昂灯光节举行期间,有灯光装置的游行活动,有灯光迷宫之旅的体验环节。游客们在灯光师引领下,踏上充满灯光与焰火的旅程,受到一群奇怪居民——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机器人或者骑独轮脚踏车之人的接待,充满了异域的体验。泰国水灯节注重全民参与性,在宗教信仰文化中植入罗曼蒂克气氛,民众纷纷自发自造水灯点放,形成大小江河灯光点点的壮观景象。韩国燃灯节中,全面参与性的灯光活动是传统服饰的提灯游行,巡灯游行过程中,除了通过游行活动展示塔灯、白大象灯、莲花灯、龙灯等华丽的象征灯外,还形成数十万盏灯火游街穿巷的奇观。此外,各国灯光节还会采用临时灯光设施,辅助水幕、模拟烟火、音乐、人物表演等技术手段,将灯光动画、灯光秀、灯光图像和歌唱演出等串联起来创造多种灯光效果,组织游客和外国人参加燃灯制作大赛,邀请青年大学生参加创意设计,通过投影、灯光“盒子”或夜间舞台装置艺术展览来探索光效应艺术,使得观众既是欣赏者同时又成为参与者。

2.现代灯光节灯光作品的舞台性

现代灯光节活动的舞台性,表现为现场性、互动性、幻觉性和奇观性等特点,可以这样说,现代灯光节活动的舞台背景是整个城市文化,整个城市环境成为现代灯光节日的“大舞台”(图1)。2012年第二届新加坡灯光节,主办方邀请与集中了30余件海内外大型灯光装置作品点缀滨海湾濒水走道,并搭配高楼灯光秀,将整个滨海湾舞台化成为一个大型灯光秀场(图2)。2011年,景观艺术家 Damien Fontaine设计的“灯光弥撒”,是以圣·让大教堂(Saint Jean)为背景,以一只巨手塑造大教堂的戏剧叙事性结构手法演示了300多年来大教堂建造过程和历史(图3)。(10)日本札幌灯光节,贯穿了白色冰雪主题,从札幌站到大通公园一线的街道两旁树木,用灯泡和各式各样的主题灯装饰,暖色的灯光和冷调的冰雪银光相融合,形成了一幅的分外灵动美丽的白雪城市图景(图4)。

同时,现代灯光节致力于新科技运用于舞台现场性的探索。首届广州灯光节,曾经运用超大LED屏幕或建筑物墙面投影,邀请沙画和手影艺术家,以现代投影技术演出皮影戏或人影戏,倍增和放大了光影艺术的视觉感染力。现代灯光节,还借用镭射膜和全息投影手段,图映三维蝴蝶组光光影,投射地面熔岩流动效果,运用LED串灯铺成人行小路,探索现代科技营造现场感的手段。LED新型光源的运用,在广州灯光节的“灯光芦苇”作品中很有特点:人工湖里上千只不锈钢做成“灯光芦苇”灯杆,上万只做成芦苇造型的 LED灯泡形成了大片的“灯光芦苇”,在夜间成片在水中明暗交替闪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图5、6)。另有一件新光源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2013年,著名光线艺术家珍妮特·艾契曼(Janet Echelman)采用飞利浦ColorKinetics的“智能幻彩LED照明技术”,创作了光雕作品《阿姆斯特丹1.26》,以缤纷的色彩和幻妙的构型创造了视觉的惊奇感(图7、8、9)。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舞台灯光所追求的幻觉感、奇观性,在现代灯光节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西方舞台灯光发展历程及其疆域拓展

舞台灯光设计是灯光照明艺术中的一个门类,相较于影视灯光、建筑灯光、展示灯光和环境艺术灯光等,舞台灯光往往被誉为灯光艺术王冠上的明珠。回顾舞台灯光发展历史和舞台灯光设计发展历程,有助于充分认识舞台灯光与灯光节的内在渊源和关联。

西方舞台灯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制宜戏剧”(11),这时的舞台照明巧妙的利用黎明、黄昏等自然天光表达戏剧情境中的光色气氛,可以说是自然天光舞台照明的时代。中世纪时期,舞台灯光开始运用松香、木炭粉等制造烟火效果,利用教堂彩色玻璃窗透射天光以营造非生活化的艺术光线,人为灯光设计的因素增多。文艺复兴时期,舞台灯光开始作为戏剧演出的一个元素独立存在,夜晚演出的舞台上普遍使用油灯、蜡烛、火把和“篝灯”(12)等火光源进行照明,从此舞台灯光进入火光源时代。17世纪前后,剧场普遍的安装蜡烛、油灯、枝形吊灯以及观众厅两侧和后墙柱子上的火把照亮剧场,采用舞台台口台唇区排置蜡烛、油灯等台口脚光照亮舞台,舞台灯光进入重点照明舞台和灯光造型的时代。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戏剧家利昂纳·迪·索米(Leone di Somi)记述了剧场灯光在观众后方设置光源可防止眩光的一些设置做法和照明的规律,被认为是论述舞台灯光最早的记载。此时英国的路德堡,利用半透明背景幕,在幕后悬挂灯具,做出月亮升起、火山爆发、山雨欲来以及四季区别,早、午、晚自然光度的不同的效果。文艺复兴后期,舞台灯光的重心从剧场转移到舞台上,开始注重灯光的造型功能和舞台光位,从台口脚光发展出了舞台顶光、舞台侧光等照明光位,发现了有色液体透射色光和云母材料反射彩光,发明了升降的金属圆筒蜡烛罩控制灯光明暗,促进了舞台光区、光色、光亮等灯光设计造型元素的丰富。

19世纪初,英国威廉·麦道克发明的瓦斯灯(煤气灯)被用于剧场,舞台光源和灯光亮度发生了革命,这种新型火光源以其高光效、强亮度、燃烧持续时间长和无需修剪灯芯等优点,大大提升了舞台照明的亮度和造型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后来发展出通过煤气总管道和分管道阀门来控制灯光变化的系统,奠定了现代舞台灯光的树状控制理念。19世纪下半叶,德鲁蒙德“灰光灯”的发明,创造出有别于低色温火光源暖光的冷白光线效果,被用来制造太阳光和月光的照明效果。此后,透镜聚光技术与戴维爵士的“碳弧灯”光源的结合创造出的早期聚光灯,可以说是舞台灯具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创造推动了舞台灯具进入光学运用时代。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光源白炽灯泡,舞台灯光进入电光源照明时代。灯光控制将树状控制原理用于电光源的变阻变压调光技术,促成此后一百多年来现代舞台灯光设计专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舞台灯光设计,主要是在设计理念上和灯光设备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经过戈登·克雷、阿皮亚、贝拉斯库斯、沃博达等舞台灯光大师的探索,灯光设计的理念已经在照明、染色、亮暗等视觉造型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控制提示演区、组织戏剧时间空间、强化节奏划分段落、模拟自然环境气氛、抒发戏剧情绪情感、营造心理造型空间等多重戏剧功能。在戏剧功能性的基础上,现代舞台灯光还具有了“以光代景”的装饰性、动态变化的音乐性和“象外之形”的象征性等美学功能。灯光设备方面,舞台光源经过了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LED光源三次电光源的技术革命,应用到舞台灯具上,先后发展出舞台常规灯、电脑灯、LED灯和数字灯等几大门类灯具,特别是伴随LED技术发展,灯光投影设备和灯光显示屏技术以及电脑灯与投影仪结合的数字灯诞生以来,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具备了无限的可能性。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已经需要拓展成为广义上的“大舞台灯光”概念。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舞台”演出的范畴,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局限于戏剧和剧场。舞台灯光的本质是现场性的、作用于观众直接视觉欣赏的演出艺术照明。“大舞台灯光”设计的工作疆域,事实上早已经走出传统剧场和舞台,拓展到大型文体演艺活动、演播录播活动、演唱会活动、展览展示活动、实景山水演出秀灯光及露天建筑投影灯光秀等广阔领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现场性质的、与演出艺术相关的活动秀,其灯光照明都无法离开舞台灯光设计者的参与。现代演艺活动使得剧场和舞台的范畴大大拓展,舞台灯光设计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大舞台”时代。

结束语

在舞台灯光设备大发展和大舞台灯光设计疆域拓展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两种危险的艺术创作倾向:一种危险的倾向是舞台灯光创作被舞台灯光技术“绑架”,出现了“技术流”喧宾夺主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束缚、僵化和掩盖了艺术的内容和本质;另一种倾向是固守小舞台灯光设计疆域,关门主义与堡垒观念,一方面不愿意开门接收新的艺术灯光设计门类进入舞台灯光设计领域,另一方面坚守戏剧灯光设计的堡垒之内进行深化和固化的工作,不愿走出门外探寻风景。破解舞台灯光专业发展的这两个问题,途径在于回归到戏剧和演艺本体,回归到剧场和舞台母体,一面回眸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的生活,一面张望国外同行、它行的灯光动向。

现代灯光节的窘境与发展困境,在于光污染、能源浪费和文化内涵的不足。具体而言,体现为活动举办过程中的活动形式模仿抄袭、单调单一,活动内容文化内涵不深及民族特色不足等问题。此外,现代灯光节的举办时间设计,也缺乏注意不同城市的时间错位,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和季节气候因素的考量。

前瞻未来,后顾历史,往往会有所启发。在舞台艺术照明需要突围、演艺灯光专业需要拓展,灯光秀与灯光节需要创新,艺术灯光、光效应艺术需要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促进现代灯光节产业化的命题具有了现实价值。具体来说,现代灯光节的举办,在带动城市旅游经济,带动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城市夜景照明、带动演艺产业发展、带动照明产业发展以及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等方面都有直接意义。

反而观之,戏剧舞台灯光设计涉足现代灯光节,既是舞台灯光从剧场小舞台走入社会大天地,也是舞台灯光设计专业对于大戏剧观、大演艺观的实践和探索,这不仅不会将舞台灯光引入歧途,只会让舞台灯光设计专业的疆域和发展路途更宽更坦。总而言之,用舞台灯光丰富现代灯光节的价值与意义,既有拉动相关经济产业的经济价值,又有繁荣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同时还有丰富大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价值。

注释:

(1)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参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292页。

(2)姚文放: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2期,总第91期,第132—133页。

(3)参见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estival_of_Lights。

(4)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12/c_111237700.htm。

(5)纪念公元前2世纪犹太人针对希腊-叙利亚王国发动的反对在耶路撒冷的犹太教神殿中供奉希腊神像的起义。节日期间人们每天要燃放一种特制的大型枝状烛台,犹太人家和犹太教会堂都要摆上九杈灯台节日的第一天点燃一只,以后每天增加一只,直到第8天全部点亮。最高的一杈或者是中间的一枝称为“shamash”,意为“仆人”,专门用于点亮其它蜡烛。最初的意义是纪念犹太历史上著名的玛喀比起义持续8天,人们每天都要在烛台上点燃一支蜡烛以示纪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节日。

(6)参见百度百科:水灯节,网址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95934.htm。

(7)“素可泰王朝说”相传八百多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代,在泰历十二月十五日月圆时节庆祝“灯节”,全城大放烟花,全民游河嬉水。皇室中有位贵妃为表达对佛祖和河神的感谢之情,就用香蕉叶折成莲花形灯船,点上香烛,放在水里,十分好看,国王后下令全民以此水灯为范例,形成泰历十二月十五日的水灯节;二说源于“暹罗公主”,相传暹罗一位体弱的公主,受佛祖启示,以佛历的十二月十一日月圆之夜,把自己的指甲碎和头发,放在一个莲花形的灯座里,点上蜡烛,入放河中,祛病消灾。这一传说流散开来,发展成水灯节;三说“答谢水神MaeKongka”,制造荷花型水灯,并在灯内焚香点烛,供祭米饭、米酒和钱币,然后放到河面上供奉水神。

(8)参见百度百科:灯节词条,网址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93534.htm。

(9)参见百度百科:“皮里克”词条,网址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211522.htm。

(10)小愚:《科视闪耀里昂灯光节》,中国投影网投影机资讯,网址链接:http://www.ty360.com/2011/3/2011_7_39434.htm。

(11)金长烈:《舞台灯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页。

(12)朱光武 徐明:《舞台灯光设计教程》,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3页。篝灯:1611年科特洛雷夫法文词典的解释是“用拧紧的绳子浸过树脂,放在小铁丝笼中做成”。

参考文献:

[1]中国照明网:http://www.lightingchina.com 。

[2]中国投影网:http://www.ty360.com。

[3]中国建筑装饰照明网:http://www.lighting-cbda.comhttp://news.163.com/08/1204/17/4SB844CF0001125P.html。

[4]闭幕式2011广州国际灯光节——音乐喷泉表演(全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ODU2MjE2.html。

[5]首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今晚开幕 可欣赏灯光秀

http://gd.nfdaily.cn/content/2011-09/26

/content_30429444.htm。

作者简介:贤骥清,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讲师、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贤骥清

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浅谈

[提要]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省赣州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国取得了示范性成果。但仍存在投入不足,队伍不齐等问题,应进一步营造新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阳建兰,女,江西省南康市文化馆助理馆员。(江西南康341000)

几年前,江西省赣州市(简称:虔城)率先在全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奋斗,已取得了骄人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村容更加靓丽了,民风更加淳朴了,社会也更加和谐了,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修几条路,造几座桥,盖几栋别墅而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就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要义,要求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全面协调,共同促进。正是有了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在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中,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抓住“以人为本”的准绳,突出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全国取得了示范性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人”的塑造,用先进文化去刷新“人”的思想,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便是治本之举。因此积极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当然,在技术操作上,我们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笔者想就此谈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文化建设能普及人的知识,更新人的观念。塑造新农民,关键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理念去灌输人、武装人,去改造人们头脑中的劣根文化,去更新农民的旧观念、旧思想;就是要用法治的观念去替代权力的观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用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去替代小农经济意识;就是要敢于创新而不因循守旧,讲科学而不弄迷信,讲理性而不耍愚味。要达到上述目标,文化建设可不能通过单纯的行政命令,而要通过各种宣传、讲座、表演等形式,让人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文化建设能调节人的情感,促进人际和谐。广大农村地处僻壤,人民生活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若使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者能满足其自身的精神需求,二者能做到劳逸结合,把自身心理状态调控到一种平和的程度。这样便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3.文化建设能凝聚人心,让大家团结奋进。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可以交流感情,促进理解,达到对某种问题的理解和心理认同,也就可以聚合力量,使某种目标和社会需求得到实现。这在以往许多重要历史时期都有先例。如在战争岁月、抗击自然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关头,文化工作者通过带有思想倾向性的文化宣传使参加者情绪激动,斗志昂扬,为共同利益而团结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对付共同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活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引导、教育广大民众爱国爱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用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洪流中去。

4.文化建设能塑造人的个性,创新人的意识。文化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个人,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地区特色文化的形成,往往是以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先天条件的,如草原文化、海岛文化、山区文化、水乡文化等,而这些特色人文精神的形成会对这些地区的发展、变化带来很大影响。如南康市历来以人多而自然资源缺乏著称,于是造就了有闯劲、不张扬却又敢为天下先的南康市人文精神,也创造了南康市经济“无中生有、有中生特”发展的奇迹。“江西省最大的成衣批发市场”、“全国四大家具生产基地之一”等桂冠也就戴在了南康人头上。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地弘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塑造个性化的文化特色,对促进地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一是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投入偏低。尽管中央及省一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文件,但对农村的文化投入比重仍然偏低。文化投入偏重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有资料显示:二零零九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七成以上,农村文化不足三成;东部地区占八成以上,西部地区不足两成。部分的乡村领导也认为,经济建设能出实效、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这种不对称的观念,人为地将经济与文化割裂开来,使得两者不能同步发展而导致失衡。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载体缺乏。在许多村级文化场所中,真正把乡村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的,所占比例不高,多数村落说有文化场所,但顶多算是老年活动室,无非是几张桌凳、一台电视和几本书而已,连个藏书百册的小型图书室都难以找到。据笔者了解,不少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他们工闲时聚在一起或玩牌搓麻将或三五成群地聊天、看电视,粗略调查显示:一个月下来能看本书、写点字或参与一次文化活动的人不到一成。由于文化生活和教育阵地的匮乏,思想、道德感召力在减弱,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在下降,世风有些变浊,宗教迷信在抬头,六合彩等赌博却盛行开来,这便败坏了社会风气,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三是农村文化管理不顺,文化队伍建设不齐。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农村文化建设曾一度火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其中也有部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是为了应付上面的考核,软硬件设施东拼西凑,内部的管理不顺,队伍建设也不全,有的干脆“盖好庙后不纳和尚”,让其处于荒废状态。因此依托文化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应并没有真正显示出来。于是负面影响接踵而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何谈和谐社会?

三、应当落实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在政策上应当竭尽其职能效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乡镇文化站要善于发挥文化的优势,将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情理交融,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要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中起示范、导向作用:组织文艺宣传队送戏下村,在新农村撒播文化种子;善于发现文艺人才,及时培养人才;辅导民间艺人创作新农村文化题材的节目,力求潜移默化;以村落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为重点,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如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文化站长期坚持“文化搭台,民营唱戏”,成功举办了多届农民艺术节、老人节等活动。

2.辅导文化艺术骨干,创建文化艺术队伍。乡镇文化站在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和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中起着核心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艺术精、讲奉献的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镇文化站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好这件事。如南康市唐江文化站就始终以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队伍为重点,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条件,举办了多期采茶戏学习班,培训了30多名采茶戏男女青年演员,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龙岭的鲤鱼灯培训班、大坪和横寨乡的唱元宵龙船歌培训班、龙华的中老年秧歌培训班等等,只要文化站组织起来了便能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

3.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创建农村特色文化。乡镇文化站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作用。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家故事会”、“鲤鱼灯贺新春”、“彩灯闹元宵”、“吹打乐演奏会”、“戏曲擂台赛”、“文艺大汇演”、“欢乐家庭”等活动应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去年,南康市文化馆牵头几个乡镇文化站在“非遗”工作中创建了龙岭的鲤鱼灯文化、大坪和横寨乡的元宵龙船歌文化、龙岭和浮石的天车文化等农村特色文化,成效卓著。

4.通过业务辅导,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落实到村一级。村文化俱乐部是新农村群众的文化组织,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表现的场所。村级文化俱乐部经历几起几落,发展曲折,总结其发展规律,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乡镇文化站的业务辅导。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明确发展方向,培养农民的文化兴趣爱好,发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传、帮、带”的作用,为新农村文化进村入户搭起一个平台,为农民朋友获取信息打开一个窗口,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要善于思考,探索其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罗丹]

作者:阳建兰

彩灯城市文化建设艺术论文 篇3:

金坛刻纸造型艺术初探

金坛历来人文荟萃,金坛刻纸更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朵灿烂之花。本文详细介绍了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杨兆群等4位金坛刻纸大家的创作技法及作品风格特点。精选了《数学巨星华罗庚》、《从雅典到北京》等2幅金坛刻纸代表力作,对其表现手法及寓意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从对薛埠镇东进村和尚墩人类文化遗存旧石器加工场的发掘和考察情况来看,约50万年前,金坛地区古人类的石器雕刻品和刮削器具已经很多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坛古人类的雕刻水平。从金坛三星村遗址中出土的六千年前的蚕图腾和板状刻纹骨再次证明了该地区雕刻与刻纸艺术文化的悠久。

金坛刻纸

金坛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素有“江东第一福地”的美誉,是文化部亲授的“中国民间刻纸艺术之乡”。金坛刻纸历史渊源悠长,艺术价值珍贵,地域特色浓郁,文化影响深远,它于199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身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坛刻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剪刻纸艺术“南秀北雄”,金坛的刻纸与北方的剪纸相比,更显丰富与精秀,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历经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金坛刻纸已形成超过600个子类型,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寓意吉祥,蕴含民风。与其他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相比,金坛刻纸的展现幅式更加灵活,创作手法更为多样,刻制出的作品精致、细腻,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与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誉。

金坛刻纸大家

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分别被视为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此三人于1995年同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朱晓坤

朱晓坤的线描造型能力很好,而且对历史题材较为感兴趣,尤其崇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因而在时任中国剪纸协会常务理事周蕴华的建议下,开始了四大诗人的刻纸创作。初稿更像绣像和线描,剪纸韵味不足,于是在参考了芮金富的一些剪纸作品后进行了修改。这些作品大多反映历史故事,而且都有装饰纹样边框,剪纸特色鲜明。朱晓坤将这一形式充分吸纳并进行了创意发挥,对香草纹样作了详细推敲及数次修改,完成了一套四幅极具特色的四大诗人刻纸佳作。朱晓坤花了数月时间反复研究、修改任伯年所绘的《群仙祝寿图》挂历,运用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原理进行详细推敲,最终完成了《群仙祝寿图》这一巨幅刻纸的画稿。随后的朱晓坤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这种形式,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百福骈臻》,这也成了其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程式符号。《群仙祝寿图》、《百福骈臻》这两幅作品堪称朱晓坤的刻纸代表作。

2.殷卓宁

已年逾花甲的殷卓宁自7岁开始便跟随专营彩灯、灯笼、龙灯的父亲学习剪刻纸,且长期从事刻纸的实践及研究工作。他在传统剪刻纸领域纯熟的技艺以及深厚的功力完全源自祖传,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他更加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作为金坛刻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著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空刻法”,即在吹塑纸上以镂空刻法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具立体感,此法在刻纸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使古老艺术再现辉煌,继镂空刻法之后,殷卓宁奋力探索,大胆创新,又将原来一直以玻璃为刻制平台的硬刻改为软刻。不仅如此,他还以剪、刻、撕等技法以及套色、点、填、染等形式大大丰富了绘彩刻法,不但降低了刻制难度,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令作品更为精细。殷卓宁一直主张将刻纸与绘画结合起来进行互通研究,刻纸实际上是吸收了国画、版画、装饰画等多种绘画艺术形式的特点,又以曲、直、锐的线条体现出了自身的造型艺术语言。殷卓宁的刻纸代表作品主要有《打鼓说唱三千年》、《从雅典到北京》、《世博万福》、《五福临门》、《鸿运》等。

3.孙荣才

孙荣才出生在金坛农村,从小喜爱绘画。他的祖母和母亲剪得一手好鞋样和窗花,受她们的影响,孙荣才从小便对民间刻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年在陕西参军期间学会了剪纸,粗线条的西北剪纸带给了他豪迈风格的艺术熏陶。退伍后,孙荣才在文化站担任了11年的站长,期间的他专心从事刻纸创作,这11年也就成为了他创作的“黄金期”。在向陕西老一代剪纸艺术家学习的同时,孙荣才时常汲取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优点,博采众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其独创的手撕艺术更是一绝。孙荣才的作品构图简洁、线条顺畅、造型夸张而不失协调,洋溢着浓浓的金坛地域特色。《百美图》、《四合院》、《中华魂奥运梦》等一批在国内刻纸界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知名度的刻纸精品均是他的代表作。孙荣才的创作专长在于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他的《谷场》、《采菱图》、《甘蔗丰收》等作品,画面生动,充分体现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解放为江南农村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而《秧歌》、《牧歌》、《四合院》等一系列作品,则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孙荣才的刻纸作品,风格粗犷、豪放,以泥土的芬芳给人以和美的享受。

4.杨兆群

杨兆群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刻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受父亲的影响,自幼便从事剪、刻纸的创作,在继承传统刻纸表现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极富现代特色的创新。杨兆群的刻纸作品大多以当代生活为表现主题,形式新颖,构图精妙,风格雅致,形象夸张且线条流畅简洁。他尤其擅长刻,作品内柔外刚,刀法细腻顿挫。他将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对当代生活的体味进行了有机融合,使悠久的传统技艺与当代的流行风格在刻纸作品中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鹊桥会》、《万马奔腾》、《丰收的喜悦》、《从雅典到北京》等都是杨兆群的刻纸代表作品。

金坛刻纸佳作

1.《数学巨星华罗庚》

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由孙荣才和金坛市社头中心小学的师生合作创作完成了这幅刻纸作品,整幅画面恢宏的气势与精巧的构图令人眼前一亮。镂空的窗框配上向日葵的花盘,精美绝伦,华老神态安详,端坐其中。他的名言“勤学苦练是一辈子的事”位于其头像正下方的一本书上。背景的竹叶象征着华老崇高的精神,前景中青松和腊梅的盆景代表了他孜孜不倦的品格。整幅刻纸作品堪称巧夺天工,内涵深刻。

2.《从雅典到北京》

《从雅典到北京》是由杨兆群于2004年10月开始创意,并汇集了殷卓宁、谈卫平、佘云祥、刘明等五位民间刻纸艺术家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创作完成。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幅作品,杨兆群数次赴雅典、伦敦、巴塞罗那和悉尼等历史上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及城市进行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众多资料,并与创作团队成员反复商讨、修改,历时三年多,终于在2007年12月完成。作品以“奥运史诗,世界和谐”为主题,长29米,宽2.008米,寓意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画面中将承办过历届夏季奥运会的18个国家、22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历届夏奥会的金牌和吉祥物、八位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头像以及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全部比赛项目等内容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再现。作品形象地展现了从1896年雅典首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止各承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风光、地域风俗、人文风情等。2008只和平鸽穿插点缀于画面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奥运历程的灿烂辉煌,奥林匹克的丰富内涵以及奥运文化的四海传承。《从雅典到北京》已被国家博物馆以“国家藏品”的身份所收藏。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专家曾专门到金坛向杨兆群等颁发收藏证书,专家们这样评价《从雅典到北京》:“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解析奥林匹克运动,探求国际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民间文化思想的融合点。”这幅作品堪称所有以奥运为体裁的刻纸中独一无二的精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剪纸力作。

结语

从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民间剪纸旺盛的生命力。认清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研究它的生存现状,才能展望其未来的再生。坚持传承传统剪纸艺术造型语言的同时,再对其进行时尚性和趣味性的变化,才是民间剪纸奔向成功现代转型的关键。金坛刻纸这项经典的民间艺术瑰宝,不仅是金坛的财富,更是全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金坛刻纸等待着有志之士将其造型语言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更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欣赏它的艺术魅力。

(第一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第二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1)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常州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应用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SJD541;

(2)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地域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一般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SJG529;

(3)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传承教育的高职院校艺术公选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民间传统造型艺术赏析’课程为例”(一般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H125YB58;

作者简介:一作信息:张磊(1981-),男,汉族,江苏淮安,硕士,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作信息:荣梅娟(1977-),女,汉族,江苏南通,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张磊?荣梅娟

上一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高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