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需求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从地市广电媒体展会和经营活动受冷落的现象分析切入,探讨广电展会活动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认为传播功能单一、号召力减退、用户思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应从“活动定制”入手,整合资源,精细服务,恢复和提升地市广电展会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受众需求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受众需求文化艺术论文 篇1:

浅析服装设计对人类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摘 要 服装设计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中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设计是当今时代和受众们所需求的,服装的设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审美需求,而服装的设计对于人类审美意识的影响却并不仅仅止于此,还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对服装设计与人类审美关系及影响的探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服装设计 人类审美 审美需求 审美意识 影响

一、服装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一)服装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的社会中,服饰并不是非常被看重的部分,仅仅是用来御寒、遮羞的屏障。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及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及美感的创造过程和表现形式,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并迅速的发展及广泛地应用起来。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服装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求到人类开始穿着服装的时期,在人类开始进行服装穿着时,便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设计,而时至古代社会,那些更精致、更具特色的服装也琳琅满目地出现于广大受众的生活中,促进了社会环境及文化艺术的提升与发展。

(二)服装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服装设计的作用与影响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能够对社会各界中的多方产生影响:

首先,对于服装产业自身来说,服装产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和创新,就要以广大受众的需求为根本的出发点,不断地设计、创新、应用、发展。服装设计对于服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于广大的受众群体来说,服装设计的最终接受者便是广大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对于服装设计的需求与服装设计的发展对受众群体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和形式。

二、人类审美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一)人类审美需求的提升促进服装设计的发展

服装设计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受众群体对于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人类的审美需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服装产业的设计与发展注入推动力及一定的压力,能够使服装设计产业设计出新颖的、具有美感的、人性化的服饰;而这些服饰及设计的最终接受者还是广大的受众群体,如是这些服装设计符合广大受众群体的审美及需求,那么这些服装设计产品便会被广泛地传播,供求关系变化发生巨大的转变,从而也就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服装设计的发展。

(二)服装设计的发展带动人类审美需求的提升

除了人类审美的需求能够对服装设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外,服装设计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广大的人类受众,带动人类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提升。人类对于美感及美好事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而对于广大的受众群体来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的俗语是非常适用的,许多自信的人通过服饰设计的装点使自身的魅力及特点更加突出;而许多没有自信的人则可以通过对服装设计的精心装扮而增添美感度与自信。服装设计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就像人类社会及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一样,广大的受众群体对服装设计产品的需求越大,则服装设计产业对广大受众群体的带动效果就越明显,若是二者之间都能够迅速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便会更加的迅速。

三、服装设计对人类审美的作用影响

服装设计对于人类审美意识的作用与影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甚至于对于人类审美意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总的来说,服装设计对人类审美的作用与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一)服装设计满足了人类审美的需求

首先,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审美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发展,若是没有人类的需求,服装设计产业甚至不会产生发展。正是由于广大受众群体对服装设计的强烈需求,也才导致了服装设计产业迅猛的发展和各式各样极具设计感、艺术感的服装产品的诞生与应用,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文化及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也带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

在人类的审美需求中,服装设计仅仅是衣食住行中的其中一项,正是因为人类多方面审美的需求,才促进了整个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也才使得众多极具设计感和艺术感的事物充斥于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设计虽然在不断满足人类审美的前提下而不断地发展着,但是人类的审美意识会不断地变化或者极具跳跃性的变化,服装设计产业应做好充分地应对准备与设计策略,保持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二)服装设计提升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其次,服装设计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人类的审美需求。若整个社会及世界中仅仅有人类审美的需求和要求,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商品及产品去满足,那么这种审美需求及审美意识是无法继续、持久性发展的,也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服装设计对广大受众群体审美方面的满足,才使得人类受众群体能够有新的审美意识产生,而且是更好、更优秀的审美意识。

其实人类在每一个社会阶段中的审美意识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阶段,人类的审美意识及审美需求都会有新的提升与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服装设计能够在满足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与发展,在当今的社会中,服装设计与人类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是越来越“平等”的了,主要体现在服装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潮流和带领潮流的走向,就像是时尚界的服装设计,会对全球的时尚及审美产生影响,而一些像复古风潮的审美风潮,也是服装设计不断创新发展而产生的效果与影响。

(三)服装设计决定着人类的审美需求

另外,服装设计是能够决定着人类的审美需求的,之所以能够说的这么肯定,是因为设计感与美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极其微妙的关系,服装的设计与人类的审美需求之间就是是设计感与美感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决定性的。服装设计的展现方式、内用、手段等都会对广大的受众群体的审美意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包括对人类审美意识的判定、人类审美需求的发展以及人类审美观的形成等。若是一个少年,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那么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服装设计就会习以为常,反而会对普通的、大众的服装设计产生疑惑,对于广大的受众群体来说也是一样的,服装设计存在于人们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中,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持久悠远的。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明确地看到,服装设计对于人类审美需求及审美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对服装设计与人类审美需求的研究与论述能够帮助受众群体清晰地看到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促进服装设计产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简介:李琳君 女(1990.03) 现在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

作者:李琳君 陈嘉阳

受众需求文化艺术论文 篇2:

地市广电展会经营活动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摘要】本文从地市广电媒体展会和经营活动受冷落的现象分析切入,探讨广电展会活动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认为传播功能单一、号召力减退、用户思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应从“活动定制”入手,整合资源,精细服务,恢复和提升地市广电展会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城市广电 展会活动 转型升级 路径分析

线下经营活动是广电媒体发挥媒体优势,助力和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扩大媒体影响力、号召力的同时,为地市广电媒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在行业竞争压力激增的新媒体时代,曾经辉煌一时、占据区域传播垄断地位的地市广电媒体一些线下经营活动风光不再,正在经受被冷落的尴尬。本文从地市广电媒体所办展会和经营活动受冷落的原因切入,对展会经营活动的转型升级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媒体功能单一、号召力减退、用户思维不足,是地市广电展会经营活动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对比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地市广电的强地域性更适合利用多种传播手段,短时间内聚焦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内容,通过展会和经营活动制造话题,撬动经营和广告市场,发挥“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介质,更是沟通社会、组织社会的力量”①的社会功能。从过往十几年地市广电展会和经营活动的传播实践来看,地市广电在展会活动中确实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像“房展”“汽车节”“音乐节”等节庆活动,甚至可以用人气和成交双火爆来概括。但从近年的状况看,曾经的火爆场景已经风光不再。

2018年4月中旬到6月初,某二线城市的主流媒体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举办了两场车展、三场房展,从媒体报道看,车展成交和意向成交量已无法和几年前动辄上亿元的成绩相比。三场房展会,一场由平面媒体主办,另两场由地市广播电视台举办。由平面媒体搭棚在市民广场举办的房展会,参展房企大大小小有十几家,媒体记者的评论是“捡垃圾的阿姨比卖房的多,卖房的比看房的多”;而由地市广电媒体举办的房展、车展,虽然在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布置和氛围营造更为高大上一些,但活动影响与几年前相比亦不能同日而语,现场成交数字未见报道,与以往展会在“成交数字”上大张旗鼓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

分析房展、车展风光不再的原因,虽然与房价连涨国家出台调控政策、购车渠道越来越多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此类展会和经营活动正遭遇萧条的尴尬。想当初,2006年徐州广播第五届车展,现场预定、销售车辆近1000辆。“购车到车展”成为当时现象级消费行为,在车展上看名车成为当时市民的一大休闲乐趣。

(一)单纯消化播量的经营思维使展会经济进退维谷

展会有自己的承办逻辑和运行规律,“节庆可以打造,但展会绝对难以打造。没有必要的经济、市场和产业支撑,展会很难打造,即使强力打造,也难以长期维持。”②近两年仅从地市媒体所办的房展、车展情况来看,可谓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纸媒和广电媒体的房展、车展每年有八九场之多,每逢“五一”“十一”“元旦”等时间节点,更是你争我夺。究其原因都是要利用展会分割房产和汽车行业广告市场,展会变成了广告营销的辅助,十几年模式不变,笨重而不灵活,不从受众需求出发,也不因受众喜好变化而改变,仅仅是为了消化广告播量,群众和商家不再期待,口碑逐渐变差,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二)新媒体时代,地市主流媒体的号召力在减退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即时性、互动性,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快速兴起,为各类社会文化公司举办小而灵动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便捷的人际传播渠道。而地市主流媒体受众的老龄化,导致了往日的强势覆盖传播优势受到极大的冲击,受众的注意力和集中度在下降,不再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在展会和经营活动市场越来越细分的当下,如果地市媒体还陶醉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只要举办展会就不愁观众参与的状态,活动现场氛围即使烘托得再热闹,响应者也不会云集。

(三)从受众到用户转型不足

之所以出现不能把群众请到展会和活动现场、展会影响力下降等现象,原因还在于“从行政到社会转型,从事业到产业转型,从宣传到服务转型,从受众到用户转型,从封闭到开放转型”③不足。在展会活动的经营思维上,没有真正树立用户思维,许多经营活动的运行路径是先有创意,然后寻找商家支持,并没有从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市场调研出发,造成展会经营活动与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受众(用户)需求之间的部分脱节。

事实上,如今客户对活动经营的需求越来越实际,对从受众到用户转型不足的地市媒体来说,活动经营表面的轰轰烈烈,难以掩盖撬动市场不力的尴尬。徐州市某中医院至今已举办9届膏方文化节,曾有两次与地市媒体合作,花了钱,造了势,却喊不来真正需要膏方的群众,而备受中医院微词。掌控了宣传资源,掌控不了用户资源,不能把潜在用户吸引到活动现场,效果难以让客户满意成为必然。

自媒体时代,微信传播特别是微信直播的便捷,为商家和社会机构组织展会、经营活动提供了舆论渠道,而地市广电媒体举办活动惯常的高门槛、高成本,让一些低成本活动退避三舍,这也造成了地市广电经营活动不够精彩。

二、从“活动定制”入手,整合资源,精细服务,是地市广电展会活动经营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展会和经营活动是地市媒体服务社会、扩大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地市媒体获得良好收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如何提升展会活动的专业化水平,是地市广电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以为地市广电展会活动的转型升级可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思考。

(一)“一展多能”,整合、合并展会活动资源,形成组合效应,促进展会活动的复合化、系列化

在单一内容的展会活动难以吸引足够人气的时候,对同质展会进行合并以取得“1+1>2”的传播效果,是地市广电媒体的优先选择。2017年9月29日到10月3日,以“工艺之源 生活之美”为主题的“第四届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在徐州举行,展会打出的招牌是“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尽在这里”,采用“1+X”办展形式,把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文化艺术展演、艺术大师精品展、动漫展、传统文化演艺互动展、大学生创意集市和花车展集合在一起,文化+美食+文艺汇演的创新形式,吸引了超高的人气。2017年10月1日到8日举行的珠海“首届广电城市生活节”,融合车展、房展、家居建材展、國际名优特产品展为一体,同时举办啤酒节、美食节、电竞大赛、百姓春晚节目海选、少儿节目汇演等吸引人流的活动,“吃喝玩乐”嗨8天,打造了一个生活化、家庭化、休闲化的大型综合生活类展会,效果也不错。

地市展会活动组合化、复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地市广电在梳理大大小小的经营活动,整合资源,合并同类展会、降低活动成本的同时,做好整体策划,让活动系列化,环环相扣,紧密配合,拉长活动经营链条。徐州广电在2017年老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运作中,把“善行徐州”社区行、老年春晚社区海选、公立医院专家义诊、“十大孝心人物”评选、健康养生文化节贯穿在一起,活动历时5个月,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定制活动,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提升资源掌控力和媒体影响力

“城市广电‘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具有‘贴地传播’的本土化优势,在‘近身作战’的线下活动中优势更加明显,也有更多精力投入‘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活动。”④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大型活动的需求一直是地市广电最优质的资源。在活动定制服务上,地市广电一是可以承接地方政府招商洽谈会、主题晚会、庆典典礼等,尤其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土地日、中国节水日、中国医师节、教师节等纪念日宣传活动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二是承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年会、庆典等活动,作为活跃的市场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定制活动需求逐年上升,特别是一些原来由企业和社会机构举办的活动,地市广电承接此类活动,可以放大宣传优势,串联活动上下游资源,扩大媒体影响力,具有一举三得的作用;三是联合政府机构策划并主导公益活动,“传媒业的一大特点是媒体机构及产品鲜明的公益属性。将公益媒体作为融合转型的一个重要选项,既符合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又能够拓宽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⑤2018年是淮海战役胜利暨徐州解放70周年,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徐州广电联合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委网信办、徐州市教育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等单位举行了“淮海战役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两个月时间走进了16所小学、12所中学举办红色舞台剧展演,5万余名青少年聆听了淮海战役英烈故事,受到赞助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城市广电具有自身多年积累的地方资源和业务能力,在个性化定制活动中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⑥地市广电发展定制活动,遵照细分市场、延伸服务的原则,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以传播城市形象为目的的节事活动应当将城市形象内在因素置于核心位置”,⑦对承办的主题活动,要承担起主流媒体服务中心工作的职能;二是做好延伸服务,丰富活动内容。徐州广电举办的“淮海职业教育节”整合了教育、劳动社会保障资源,打通职业教育供求环节,被徐州市作为打造千亿物流商贸产业和技能型人才高地的重要途径进行培育扶持。徐州广电在承担执行徐州市老年艺术节的过程中,利用媒体的号召力,把居家安全知识普及、社区义诊、慈善义卖、养老成就展示融合到社区展演中,增加了艺术节的吸引力。

(三)精准服务,通过复合传播路径,扩大地市广电媒体的宣传边界

地市广电“在长期的服务中心工作中,培养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在定制活动中,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团队、主持人团队、活动执行团队等队伍,是其他社会广告公司无法比拟的”。⑧在展会活动走向品牌化的当下,媒体竞争和生存的需要迫切要求地市广电在活动运作的专业化上持续加力,从展会活动的策划、前期宣传、文稿撰写、现场布置、视频制作,到融媒体整合宣传,形成一条龙精细服务路径。以全方位立体跟踪报道、融媒体直播服务,提高传播的到达率和精准度,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还可以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和节目对象化、细分化的要求,完善受众俱乐部的运营体系,在延展节目产业链条的同时,增强节目的黏度。徐州广电在大型展会活动中就借助了同城新媒体和新华网、中江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的宣传渠道,拓展和扩大传播边界,以达到更大的影響力。

注释

①李爱彬:《发挥广电媒体优势 实践社会管理创新》,《视听界》,2012年第6期。

②储祥银:《会展与城市经济间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商业研究》,2009年第9期。

③朱剑飞:《城市广电如何破解发展难题》,《视听界》,2012年第6期。

④⑥⑧胡霜:《定制活动:城市广电创收的新风口——以湖州市广播电视台2017年实践为例》,《视听纵横》,2018年第1期。

⑤伍江陵:《媒体融合变革中的公益动力与空间》,《新闻战线》, 2017年第21期。

⑦冯丙奇:《城市媒体事件与城市形象传播——媒体关系视野下的节事活动分析》,《现代传播》,2012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本文编辑:吕晓虹)

作者:石万昀 巴全东

受众需求文化艺术论文 篇3:

融媒体时代综艺主持人“跨屏主持”能力培养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综艺节目舞台早已由传统电视荧幕拓展到“二次元”审美的网络平台。在基于4G技术的手机端短视频热潮之上,人们又将迎来5G技术助力下的中长视频风口。随着融媒体的转型与深化,综艺节目主持人借助技术的东风实现多平台、跨媒介的主持传播将是必然趋势。面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和多元的媒介文化土壤,主持人需要在夯实主持核心技能“本身”之外,完善符合新媒体平台定位的“分身”。鉴于举办主持人大赛早已是各级媒体平台选拔培养主持人队伍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央视、省级卫视、网络媒体的代表性主持类赛事,论述融媒体时代综艺主持人应如何提升核心专业技能以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跨屏”发展。

关键词:综艺主持人 主持人大赛 跨屏主持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再次让大众开始关注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面对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综艺节目,媒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主持人该如何增强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专业院校又该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行业主持人队伍目前的选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依赖于制片人,二是通过人事校招或社招,三是借助主持人大赛选拔。现阶段,主持人大赛成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入行的主要渠道。其赛制和内容也直接反映出各个媒体对主持人的能力要求。笔者将通过分析近三年举办的央视主持人大赛、央广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江苏广电“未来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的全国总决赛以及湖南卫视《嘿,好样的!》等养成类主持人选拔节目,探讨综艺主持人应如何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下提升专业技能、实现“跨屏”发展。

一、基于平臺特性培养编导意识与宏观视角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综艺节目创作和传播规律对主持人跨平台、强适应性的主持传播能力提出新要求。当下主持人已从电视荧屏延伸到“两微一端”,综艺类主持人通过生产节目相关的“短视频”内容,借助新媒体引流完成收视率转化也将逐步成为常态。只有把握了平台特点,从节目深度、广度与创新度三个维度上灵活调配,才能培养主持人强适应性的编导意识与宏观视角,这也是其具备跨平台主持传播能力的前提。

纵观各个主持人大赛,无一例外都设置了“模拟主持”考核环节。该环节主要考查主持人节目创作与主持的核心技能,直接体现了不同平台对主持人编导意识和宏观视角的内在要求。在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组第一环节的“自我展示”中,选手结合个人从业经历或成长背景完成三分钟节目,展现的是“大国小家”情怀;在江苏广电决赛的“我是大明星”环节中,选手在传统电视节目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朗诵、配音秀、脱口秀等专业技能,确保并提升了节目的完成度与效果;在爱奇艺《嗨到你红了》养成类主持人选拔节目的第四期考核中,选手进行了脑洞大开的发布会主持。从节目选题、结构设置到布局谋篇、语言组织均体现出主持人对节目主旨精神的宏观把控和结构编排的微观设计。

综艺节目主持人在编播节目过程中表达主题思想、设计主持流程的宏观视角应适应不同制播平台的特点。在央视等强调“深度”的播出平台上,主持人应运用质朴的语言形式表达极具思想性的内容,以文化性见长。该类平台的主持人身负引导受众审美、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殊功能,其节目内容也应侧重传递时代精神。除此之外,以小见大地展现人文情怀、时代脉络的编排逻辑也更符合该类平台的内在要求。卫视主持人大赛如江苏广电、湖南卫视则更重视主持人舞台化的表现形式,关注主持人涉猎文艺娱乐的“广度”。面对这类平台,主持人的节目选题要有接近性,能够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应当具有一定趣味性。这也代表了大部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宏观要求——艺术性与娱乐性并重。爱奇艺的主持人选拔强调主持人节目策划的创意,主持场景模糊了表演与主持的界限,出其不意的“神反转”策划、与观众不惧尴尬的卖力互动皆体现了主持人对“网感”的探索实践。

综艺节目主持人在未来的中长视频创作中还应针对不同媒介终端的“受众画像”和算法技术调整节目编排策略,实现节目“人格化”传播。例如,央视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准确把握了平台特点收获了口碑和流量。相较于新闻特殊的政治性,综艺节目主持人更应该把握机会,在新媒体的“圈粉文化”中找准宏观定位延伸节目内容,以实现节目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二、基于平台需求强化即兴主持能力

由于综艺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偶然性、创意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即兴主持能力一直被视为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立命之本。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人镜头前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基于传播方式和平台需求内外兼修。“内”指语义内容,“外”指语言表达。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广博的知识储备加上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即兴表达出彩的关键。同时,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风格塑造能力又决定了内容输出的质量与效果。

纵观各项大赛风格鲜明的赛制和内容,即兴考核贯穿其中。例如,央视主持人大赛“90秒即兴考核”要求选手根据相关图片和文字串联节目内容;央广主持人大赛“连线大来宾”环节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呈现考核题目,要求选手根据“名嘴”主持们提出的与播音主持相关的业务问题进行现场回答;江苏广电主持人大赛“购物专家”环节在场上设置3个盲盒,选手上场后随机选择一个,根据盒内商品进行模拟购物主持,期间会有主持人举牌,进行即兴关键词的情节反转,选手需根据关键词作出临场反应;在爱奇艺《嗨到你红了》的一期节目中,选手变身为“杯缘子”在巨大的道具杯子上一边完成高难度指定动作,一边在极端环境下播报娱乐新闻,并在空白处即兴补充完整内容。这些环节的设置,均需要综艺节目主持人具备对文艺话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提炼、概括信息的强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传播平台对于即兴主持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传统媒体注重主持人的即兴控场能力,考查内容与实践中的主持场景有着高度相似性甚至直接还原节目现场。例如,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组即兴主持试题“家乡的歌声”“假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你将与海外华侨进行直播连线,请进行一段即兴主持”等,主要考验主持人在限定场景中引导流程、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的即兴主持能力。而新媒体更加注重主持人的即兴“救场”能力,如爱奇艺“直播过程中针对现场评委举牌的弹幕即兴互动”,注重主持人实际抗干扰能力、“接梗”能力以及化解极端突发问题的能力。另外,不同传播平台也决定了主持人即兴语言表达的风格特点,如弘扬文化艺术精神、寓教于乐的大众传播类综艺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表达具有极强的思辩力和逻辑性,即兴陈述完整且深入;娱乐至上、轻松活泼的新媒体平台更倾向于“短平快”的碎片化语言呈现,期待主持人以“跨次元”的语义创新、语法重构、逻辑颠覆带来“神来之笔”。

即兴并非真的全靠现场发挥,而是依托于长期的“广义备稿”和实践积累,综艺节目主持人首先必须跟上时代节奏,基于不同平台需求熟悉社会娱乐焦点。其次,还应在实践中了解不同平台传播方式的话语体系,掌握言语活动在社会不同情境中的运用范式。

三、基于平台受众拓展多元互动方式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平台的演变,主持人与观众的对话方式和话语体系出现变化,但交流反馈的本质却从未改变。1956年,心理学家霍尔顿和沃尔在《大众传播与准社会交往》一文中提出了“准社会交往”概念,用于描述受众对媒介人物产生的近似社会交往的依恋关系。新媒体技术下传播方式、传受关系的变化更是推进了媒体“准社交社会”的形成。对于主持人而言,掌握“准社交社会”的沟通方式,保证与受众的良性社交关系,是跨屏主持传播的基本准则。白岩松在第三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的演讲中说到:“在多元审美的趋势下,主持人宁可表达贴近受众需求、给受众以启发激发情感共鸣的大白话,也好过流畅又标准的一甲废话”,正是当下最直白、最真实的解读。

首先,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强调互动语态的交流感。口齿清晰、准确规范的播音发声是观众对于主持人的第一印象。气息吐纳的分寸之间彰显语言音韵之美,是主持人基本功的体现。但由于综艺节目主持的场景变化较多,基于不同语境下的心理体验和传受关系,主持人必须准确把握灵活多变的语言样态。可以发现,即使是传统电视媒体也越来越强调主持人的人际传播意识和语态。例如,央视主持人大赛某选手在模拟主持大型晚会时没有把握好尺度,被评委指出存在偏“朗诵化”的语态问题。综艺节目主持人如果太过注重修饰声音的美感同样会拉大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相较于过去“点对面”传播多以“调高身端”的仪式感调动观众的感觉器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媒体平台则强调“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语境,要求语言样态以讲述为主,用声自然,情感朴实且克制,强调点到即止、卸下架子,弱化仪式感、增加接近性。

其次,综艺节目主持人应掌握新的互动方式。有研究表示弹幕文化加深了用户的“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极大地满足了移动社交时代用户“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期待。弹幕的即时性、匿名性,促使用户得以更加自由、真实地进行表达与互动,“看弹幕、发弹幕”成为移动视频社交时代的全新交互体验,需要综艺主持人尽快熟悉直播弹幕、VR等新的互动方式。

最后,综艺节目主持人互动内容应体现专业性。主持的核心在思维方式,并非几句网络语言主持就有了“网感”,形式大于内容的投机取巧只能带来短暂的听觉刺激。在培养综艺感、喜剧感的同时,主持人更应坚守分寸感、专业性,不能在节目中本末倒置。比如,在爱奇艺访谈节目的考核环节中,某选手抽到“访谈一只网红浣熊”的试题。这看似无厘头实则更加考验主持人的提问、倾听等访谈技巧。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需要真的把浣熊当成嘉宾,与它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抒发幽默的自我感慨。如此,这场访问才可以做到有重点、有意义。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句话在传媒行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从2012年真人秀再次席卷,到2015年网络自制节目井喷式发展、从2017年一众小清新慢综艺、文化类综艺的收视飘红,再到2018年芒果台“观察类”系列综艺节目的崛起,综艺节目市场成了多流派平分秋色的江湖。现在,直播短视频又为主持人铺设了一条新的赛道。综艺主持人应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时代需求,扎根平台土壤,培养、提升“跨屏主持”的能力。高校也应与时俱進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适应能力更强的优秀综艺主持人才。

作者系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汪雅倩,杨莉明.短视频平台准社会交往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J].新闻记者,2019(11).

[2]吴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1).

【编辑:沈金萍】

作者:薛丹

上一篇:篆刻字体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