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如何平衡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

2022-10-14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价值,它一方面体现着一个国度或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同时又丰富着一个时代。

我们说泼墨山水画是艺术,我们也说吟诗作对是艺术。那么,往前回顾,南北时期的文房四宝和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便早早奠定了如今的演变。所以,艺术既没有时代之分,也没有形式可言,它的本质就是在记忆一个文明,复刻每一个文明的诞生和消逝。艺术的本身具有不能用货币衡量的价值,它可以从心理、生理上去安抚人们的情绪和精神。相对的,艺术也能检测人们对环境、文学、生活状态的认知。

然而,艺术的商业价值在如今的时代变得很难定义。

归根结底,它始于展览和收藏,这样的公开的互动使得艺术被画上了货币的符号。商业运作让艺术有了生死之分,朝代之分,国界之分,价值之分。然而,现代活跃的艺术家们像艾未未这样的独行者,抛开商业价值,他依旧在影射着这个时代。比如,前几年某大学的学生以赤裸身体来完成艺术课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所以,艺术的商业价值首先是由商家的运作手段来决定,而决定它是否成为可被流传的艺术精神却是由欣赏者的认可度决定的。

因此,艺术与商业有着很矛盾的关系。艺术是一种创作,一种释放,一种不需要负责的精神自由,无关人们认可与否。然而,当艺术转变为商品时,首要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其次是它的持久性,有多少人认可它并为此买单。

这个矛盾,其实就是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设计本质与实用价值的平衡

从人类有了羞耻之心,男女之别,就有了衣服。从树叶到棉麻,服装的本质是遮挡和取暖。人类的进化促使了阶级之分,尊卑之分,于是服装又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当一个穿着的革新发生时,就有了设计。

Gabrielle Bonheur Chanel把帽子上的配饰做得简洁了,更简单大方了,受够了法国服饰礼节的女人们便纷纷成为了顾客。在二战后,这位设计师再次把女人的裙子剪短了,套装变得轻巧了,局势低靡的环境里,女人们又燃起了对美的追逐。她就是Coco Chanel。

旗袍,作为中国女人的服饰象征,结合了汉服的领口,又有着反抗时代的高开叉,宋美龄在外交时穿过,彭丽媛也不少在外交场合公开与之亮相。

诸如此类的例子应接不暇,数不胜数,东方的中山装,西方的小黑裙。这些服饰的根本从未脱离过人们的本质需要——衣服——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知,任何艺术形式的体现最终都要回馈给人类的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能够遮挡身体和知冷暖的衣物才可以被称之为服装。设计的本质必须具备实用价值。

回归到学生环境,第一课,导师一定会强调设计最重要的因素——创新。在这个精神的领导下,许多学生越走越远,创新这个前提使得许多服装已经偏离了服装的本质,而是更加接近艺术表达的行为。而在就业的关口,问题就发生了,我的设计为何没有人买单?

在大学或者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展前后,学校大多会提供机会给每位学生,幸运的学生这时候会早早签约给某个品牌或者把设计卖给某个公司,这就是机遇,这些极少数的学生也许就此打开了未来的门;与此同时,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却要不停的面试或者强迫去深造这门学科。那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学生的成功可以取代所有学生成功就业,那么这个教学方向一定有漏洞。所以,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把市场需要早早的列入时装设计的课程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们几年的光阴消耗在无穷的想象力里。

服装设计虽然被归为艺术类学科,但它却是一门实用的学科,绘画,制版,剪裁,缝纫都是基础条件,这奠定了设计虽然是一个创新的学问,但它脱离不了服务给需要的人群。许多的学生在入门这个专业的时候就被所谓的创新给洗脑,再加上媒体对于服装的夸张认知。许多学生便认定为,服装是艺术,艺术便是一个孤单的星球。许多学生多认为自己的作品不是为自己而设计,但很少学生会肯定自己的作品是为谁而设计。这就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艺术学科,一定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作为学生,了解这个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门知识,必然是对市场的认识。所以大学作为提供人才给社会的重要环节,实在有必要把市场或者时装营销这样的专业入到时装设计的课程里。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的设计就是天马行空般的自我陶醉。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知,各类时装产业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客群:一线奢侈品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要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中国客户的消费习惯;微商个体户的定位永远都是撒大网捞小鱼;独立设计师,永远把设计放在第一位,虽然客户群不宽泛,但都是忠实客户。

所以,作为一个时装设计者,对市场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研发版式,开发布料,还是设计时装,这里面的学问很大,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在市场里寻求共鸣。

许多调查和报道都提到,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在校的成绩优异,认可度高,而就业后,很少有人为他们人买单。

这就是本文最大的论点——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这是教学的软肋。

三、商品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市场是一个交换的平台,它可以是顾客和商家的交换,可以是开发商和投资方的交换。市场营销便是如何促成双方的成功交换。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市场需求意识呢?

在国外,有一个热门的学科叫做Fashion Marketing/Fashion Communication/Fashion Management.,这些学科就是我们所认知的服装营销,管理和推广交流等等。

这里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在作者的研究生课程中,许多同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就业领域,杂志编辑,时尚买手,时装销售个体户。他们或多或少有有着与时装相关的背景和就业经历,这堂课他们是游刃有余的。另一部分的学生便是本着有时装爱好没有设计基础而退而求其次进入这个半商科半艺术的领域。那么,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导师通常是倾向于有主见的学生,而不是把艺术作为梦想的学生。

正如前面所提到艺术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商品是具象的需要。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宗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凌驾于商品之上的精神需要。所以,这里更加倡导艺术设计类学生在打开创新的思维之前考虑一下,谁有你有同样的情感,谁与你有一样审美,你的作品是给谁穿,你的设计适合哪一类的顾客。谁会读懂它,又有谁会为它买单。脱离了这个本质需要,一个好的作品也许会成为不用货币衡量的艺术品,但是更多的可能性是淹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正如我们知道,英国鬼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时装作品被陈列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而真正为它买单的人群有两种,走红地毯的社会人士会定制礼服,普通经济消费者会购买一条骷髅围巾。这里面的学问便是市场。

许多学生在踏入时装设计这个专业领域时,受了太多成功案例的影响而忽略了这些案例在起点时的本质:解决当下顾客的需要。在衣食住行都十分丰富的今天,再想用一套职业装摆脱女性的地位束缚非常困难。同样,用短裤休闲装来重新解释男性的身份也是多此一举。所以,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应该了解的并不仅仅是什么样设计更大胆更创新,而是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让已有的现实锦上添花。

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却很难找到市场的切入口,就是因为受了太多艺术熏陶,从而无法落脚实处去考虑盈利关系。而教学中的缺陷便是鼓舞了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忽略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在艺术设计类的课程里放入营销的课程是有益无害的决定。

从服装营销的领域来分析,它包含了生产商,营销策略,目标客户和宣传渠道等等。这些领域的涉及其实也加深了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并且会真正把灵魂和精神融入到设计里面,正如,艺术的本质就是从生活和历史演变中降生。时装大师们分为两派,一种是为梦想和艺术在执着的追求者,一种是对这个浮躁的时代的批判情绪而执着己见的设计师,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都抓准了时代的改变,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市场的需求。

简言之,商品其本质是解决需要,附加价值便是设计,如何使顾客买单便是市场营销——这才是完整的艺术设计。

这便是本文的宗旨——学生们应当有一个自我引导——艺术和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想要两者兼具,在踏入这个领域时就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认知。

换言之,许多大学里应该把这一学问列入时装设计的课程里,甚至把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我们坚信它可以催促许多领域的发展:解决学生需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发扬中华服饰、培养中国服装设计师。

四、专业知识与教育创新的平衡

服装设计的本质是为顾客服务,我们只需要把顾客定义为需要解决需求的人群,那么设计的作品便是对症下药。

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价值,也不能否认服饰的功能,而服装与市场的关系便是相互依靠,服装的诞生是为市场而定,市场是解决顾客需要的最重要的中枢,艺术便是把这些基本需要加入了个人的灵魂。

学生必须明白,除了创造和设计,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每一个作品的诞生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它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是否满足顾客的期待。

回归本文的主旨,要想作为一个可以盈利的艺术时装类人员,首先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和擅长;其次要明白自己的作品为谁而定,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梵高,莫内,去世后得来至高荣誉。

作为学生,更应该加强对历史和文明的认知,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祖宗所留下的财富。从第一件LV进入上海开始,我们便全心接受了这种外来文化的熏陶,而真正被世界杯民族所认可服饰就像旗袍,中山装,中国独一无二的布料例如麻,丝绸,锦绣,这才是打开世界的渠道。

同时,在教学的领域,本文倡导大学机构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无论是将市场融入到设计教学中,还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都有必要成为引导学生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教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仅仅要依靠专业知识来优胜劣汰,还要力求有把每一个学生送上理想的岗位。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服装设计类学生在就业和适应市场需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来剖析设计和市场的关系,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扰给出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艺术设计,市场需求,教育创新

上一篇:基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发展的讨论下一篇:探析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