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论文

2022-04-15

陕西北部伫立着一座中外名城——榆林。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的地方,历史浇铸了“天下名州”——绥德。210国道,西包铁路纵穿南北,307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兴修中的太铁路横贯东西,绥德因之成为连接陕、晋、宁,蒙的交通重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枢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论文 篇1:

浅谈基层基础建设中的民警基本素质建设

基层基础建设中人的问题是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和改善广大基层民警的基本素质是如何搞好基层基础建设的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基础建设的成败。正确地认识基层民警基本素质状况,有针对性改善和提高基层民警基本素质,既是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基层基础其他方面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基层民警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突出表现是为社会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充当保护伞、为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公安機关的声誉。虽然发生这种现象的仅仅是少数基层民警,但其影响是广泛的和恶劣的,充分反映出了极少数基层民警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经不住诱惑:二是政治敏感性不够强,对关系到党和政府形象,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大是大非问题反应不及时、不果断,敏感性不够强。除此之外也有工作懈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因。

(二)业务素质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而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不能很快适应形势的转变,仍旧是以传统的观念和方式进行执法,因定性不准、处罚不当、程序违法等原因同人民群众产生争执和纠纷进而引发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公安工作处于被动之中:二是法律素质较低。一方面表现为对法律知识的欠缺,对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未做到应知应会,一知半解,甚至是半知半解。另一方面是业务基本功的欠缺,如笔录的制作、犯罪嫌疑人的审讯、现场勘察、各种执法文书的填写,都存在着不规范、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群众工作能力差,群众工作是基层民警最重要的工作,因而群众工作能力也是基层民警基本素质问题,群众工作能力的欠缺较普遍的表现为不会同群众打交道,不了解群众的心理,不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三)体能素质普遍欠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民警尤其是一线基层民警的体能素质就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民警体能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民警身体亚健康状态,患各种慢性病比例较高,近年来不少地方公安机关将每年体检作为从优待警的重要举措,在例行体检中发现民警身体基本正常或正常的比例不高。二是跑不动、追不上、打不过现象较多见,基本体能素质问题突出,从近年来不时见诸于媒体的英雄事迹看,常常是几倍于犯罪分子的警力,结果抓捕的民警反而牺牲或受伤,甚至大练兵活动中有民警在训练中猝死的个案发生。

(四)文化科技素质欠缺。文化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人的思想、行为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民警的文化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文化功底的欠缺,初次取得的学历不高,以高中文化为主体,后天取得的学历除自学考试外,文化上的进步并不多,导致基层民警文化活动少,文化追求缺乏,文化兴趣不高。基层民警科技素质是制约民警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科技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基层民警科技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在四十五周岁以上的基层民警中尚不能进行计算机操作占很大比例,在四十五周岁以下基层民警中计算机技术尚不能过关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基层民警文化科技素质欠缺表现在基层公安机关领导身上尤为突出,基层公安机关领导文化科技素质欠缺制约着基层民警文化科技素质的有效提高。

(五)心理素质欠缺。主要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集中表现为心理障碍增多,同群众、同事沟通困难。酗酒禁而不止,虽然公安部三令五申“五条禁令”,但触犯“五条禁令”之事时有发生,酗酒是心理问题的集中反映。除了工作压力大任务重造成了基层民警心理问题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里存在的特权思想,特权思想是民警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障碍,长期下去会形成民警同他人交流的障碍,进而形成民警心理问题。造成基层民警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可以预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基本实现前,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基层民警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越显得重要。

一、诱发基层民警基本素质缺陷的原因

(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指导。基层公安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矛盾困难也很多,因而作为基层公安机关领导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主线。实际上正是在抓主要矛盾方面的欠缺,才导致了基层民警素质的欠缺,甚至出现基层民警素质的下降趋势。

(二)较长时间公安机关门槛过低造成了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素质先天不足。以1995年2月28日颁布实施的《人民警察法》为界限,此前对进入公安机关要求更低,同时也不够规范。《人民警察法》第26条规定,担任人民警察的起点只需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民警察法》颁布实施前基层人民警察主要来源是部队转业干部和警察学校毕业生(中专为主),初、高中文化程度占了基层人民警察的多数;此后基层人民警察中专、本科的警察学校毕业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基层人民警察在职进修取得专、本科学历也渐趋增多。但总量中高文化(高学历)比例仍然不高。与基层检察院及法院相比,基层人民警察文化程度更低得多。

(三)基层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挫伤了基层民警素质方面的进取心。一是激励机制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二是用人机制问题,非领导职务晋升及领导职务任用,远不如同级政府其他部门,挫伤了基层民警的积极性;三是培训教育效果欠佳,近年来虽各级公安机关都加大了对基层民警的培训教育,但培训教育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实践脱节:四是后勤保障实际上是向机关倾斜,好的车辆设备等留了在机关,基层任务重、条件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基层民警积极性。

二、进一步提高基层民警素质的几点对策

基层民警素质是基层基础的基础,能否有效地提高基层民警素质事关公安工作的百年大计,直接影响到基层基础建设任务的完成。如何提高基层民警素质,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项公安工作,提高对基层民警素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关键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高度重视基层民警素质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到公安工作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工作,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项公安工作基础上,才能够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才能够高度重视基层民警的素质建设。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处理基层公安工作中各种关系,促进基层民警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民警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基层民警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内因,即自身的提高素质的积极性,二是外因,即外部的条件上。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但外因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社会高度发达情况下,人的素質提高中外因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外部压力、动力转化为内部的动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目的是树立正气,增强基层单位向心力、凝聚力,引导基层民警岗位成材。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应以解决用人问题、考核奖励机制等问题为重点,用人及考核奖励问题关系到人的价值体现,公平、公正的用人及考核奖励机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会调动基层民警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素质。长期以来公安机关有传、帮、带的传统,然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与人之间一些好的传统正在被淡忘,造成新民警过渡、适应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基层民警素质的提高。笔者以为有必要恢复、加强这一传统,并将它与民警的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要实行师傅制,要优选师傅,以一定的制度明确师傅的条件、待遇、权利、义务,不能像一些地方存在的什么人都可以当师傅,师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口才,同时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经推选为师傅后,可在非领导职务上享受待遇,优秀者可选聘为领导职务,对师傅业绩要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确定去留。此外有必要对基层民警的培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可采取问卷调查,设计好问卷,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民警进行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基层民警缺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在了解基层民警需求的基础上,在全警范围内优选教官,能者为师,让优选出来的教官通俗易懂地讲解基层民警最缺的最愿听、愿学的内容,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官队伍要轮岗制,应一定时间为教官,而另一定时间到基层为科、所、队或分局负责人,定期轮岗。

(四)减负、增员,为基层民警提高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要切实进行机构改革,尤其是地市以上公安机关,地市以上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越多对基层的考核、检查就越多,基层的负担就越重。越来越繁重的执法任务,再加上人为的考核、检查越多,基层民警充电提高素质的时间与精力就越少。基层民警素质提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有实效。在减负、增员的基础上,推行新的勤务方式,一方面增加基层民警的休息及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解决警务效力不高问题。

作者:胡继兵

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论文 篇2:

夯实三基争一流 创建平安促和谐

陕西北部伫立着一座中外名城——榆林。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的地方,历史浇铸了“天下名州”——绥德。

210国道,西包铁路纵穿南北,307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兴修中的太铁路横贯东西,绥德因之成为连接陕、晋、宁,蒙的交通重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枢纽。

在这片面积1853平方公里,拥有35万人口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公安队伍——绥德县公安局。以任文国为核心的公安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从而实现了当地治安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

争支持 抓协调 全力将“三基”建设上升为党政工程

近年来,绥德县开启城市带动战略。铁路,高速公路陆续开建,油、气、盐等资源陆续探明、开发,越来越多的投资企业落户。日均两万多的流动人口和城区近5万暂住人口,使绥德的社会治安状况日趋复杂。

2006年,公安部为期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拉开帷幕。绥德县委,县政府将“三基”工程作为党委政府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两次召开“三基”工程建设会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县委领导先后3次要求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三基”工程建设。绥德人大,政协屡次到场解决困难。县编办,财政、发改、人事等部门就“三基”专项调研10余次。2006年以来,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经费达到了3000多万元。

绥德县公安局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新一届党委班子“硬件”强攻,“软件”硬上,相继出台多项改革举措,确保“三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严管理 激活力 努力建设正规化一流队伍

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绥德县公安局党委领导班子确立“严管就是厚爱”思路,依法从严治警,以制度管理队伍。

首先,“立规矩,建制度”。2006年上半年,政工科和纪委修编成《绥德县公安局制度汇编》一书发放到全体民警手中。

其次,从优待警,激发队伍活力。开办机关大灶;启动修建7栋304套民警家属住宅楼;落实执法执勤岗位津贴;建立民警健康档案;建成民警荣誉室……2007年11月,首届公安“贤内助”表彰暨慰问民警家属大会举行。春节慰问民警家属和离退休老干部。

再次,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形成以实绩树人,凭实绩用人的机制。

严格科学的管理措施,一举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

抓基层 打基础 强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2006年,绥德县公安局新一届局党委从解决制约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入手,“三基”工程建设高潮迭起。

(一)基层建设

1 加强基础建设和警务装备建设。建成了五层主体框架的办公大楼,装修警务大厅:投资50多万元建成刑事三级技术室。

同时,重资建设公安装备,购置警务用车38辆,警用巡逻摩托8辆。2007年,为基层添置警务防护和警械装备80余套;今年,又配置单警装备216套,基层一线民警的配发率达100%。

2 自2007年始,县财政按每年378万元列入公安经费预算科目,人均公安经费1.5万元。看守所按年14.5万元由财政全额预算。基层派出所人员经费,城镇每人不少于10000元、农村每人不少于8000元标准落实,全部达标。

3 “精简机关,充实基层,贴近实战”,在表彰奖励和提职晋级方面优先考虑基层一线工作的民警。2006年至2007年,先后有200余名警务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品实现岗位调整。目前,基层一线警力305人,占到总警力的89%。

4 规范机构设置。改革后的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总数共24个,减少了6个。

(二)信息化建设

1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2006年以来,投资150多万元建成110指挥中心,实现“三台合一”,基层所队全部接入公安网。目前,全局共有计算机381台,261台接入公安网。225个数字证书,使用率达85%以上。

2 投资350万元建成城市监控系统工程,在城区重要地段安装48个高速运转的“球形”电子监控探头;指挥大厅安装18个40英寸液晶屏监控视频,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

3 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采集的专门队伍,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数据共享。

2008年3月,在市局信息会战中、绥德县公安局充分发挥警务室辅警、协警、乡镇、村,居干部的作用,“白天采集,晚上录入”、县、乡、村三级联动。共登记各类信息366917条。

各部门,警种分别建立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枪支管理、旅店业管理、全国在逃人员等信息系统,提高情报信息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采取领导带头全员培训等形式,全局民警实现信息录入、上网、查询比对。网上办公模式已见雏形。

(三)实施城区和农村警务战略

积极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工作。确保210、307国道沿线,县级公路干线及乡镇政府驻地、重点学校社区等区域重点警务室首批创建。截止2007年8月底,共创建各类警务室692个。

城关派出所任命警务室民警在社区担任副主任;田庄派出所自编《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114问》一书;满堂川、枣林坪等派出所派警车接送行动不便、偏远村庄群众办理“二代证”;千狮桥,田庄等派出所把精心制作的户籍管理服务小卡片发放给群众……

两年多来,全县警务室共调解纠纷335起,配合处置群体性事件20余起。群众提供各类案件线索268条,破案86起。

抓服务 树形象 大力开展“三深入”活动

2007年“二代证”会战期间,各警务室坚持每天早八点至晚九点不间断和双休日不休息的工作制度,并为办证群众提供遮阳网、座椅、饮水等服务。

“三深入”活动中,党委成员带领各警务室民警深入田间地头,入户下访。驻室民警一改往日只接触村干部的做法,大范围接触群众。辖区民警定期摸排,力求矛盾纠纷不激化,不出村,不上交。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该局先后妥善处理了吴子高速公路,太中银,神延复线铁路等农民和盲人队伍阻挡工程施工,粮食系统,油脂厂职工闹事等30多起群体性事件。协调解决了绥德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330变电站工程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

严打击 重整治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在这方面,绥德县公安局建立起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2006年,开展了“四打、三查、三整治”行动,2007年以来又进行了“一打击、四整治”夏季和冬季严打整治斗争以及奥运安保社会治安集中整治“百日”行动。

自2006年以来,绥德县公安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156起,其中重大案件592起,打掉犯罪团伙72个,查处治安案件2967件。

涉毒犯罪是造成社会治安状况反复的根本原因。为此,绥德县公安局通过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破获贩毒案件98起,缴获毒品海洛因640余克,并举办了“无毒社区”示范县活动,成立了禁毒志愿者协会。

在2007年陕西省公众安全感调查中,人民群众对绥德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显著提升。

抓防范 强治理 构建治安防控体系

2006年7月,针对城区“两抢一盗”案件高发态势,绥德县公安局将110报警服务台和巡警队整合为指挥中心,下设三个处警大队,分区24小时巡逻。在农村实行“中心户长”制,成立群防群治组织。

着力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在人口信息系统基础上,调动社区,责任区、户籍民警等各方力量,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在打工地和住宿地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流动人口警民联管。同时,成立“三位一体”的帮教小组。

集中整治重点场所和治安乱点。将职责和任务一一落实到具体民警;加强场所行业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档案;适时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顿;严格管理民用爆炸物品。

两年多来,绥德县治安环境得以根本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2006年,全省优秀公安局,榆林市级“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公安系统“创佳评差”夺杯单位,禁毒工作第一名,治安防范先进集体,冬季严打第二名,“三基”工程建设第一名,2007年,“三基”工程建设第二名、年度全市换发二代证第一名;2008年,全市派综信息采集大会战第二名……绥德县公安局也屡获殊荣。

如今的绥德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把荣誉作为动力,将团结和带领广大民警,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冲刺。

作者:周刚伍 冯建明

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论文 篇3:

创建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实践与思考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改革,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是落实公安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意见》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日新街派出所加强社区警务改革和基层基础建设实际,就如何构建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与大家做交流探讨。

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主要做法

日新街派出所管辖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总人口6万人。现有警力55人,其中社区警务室6个,配备社区民警33人。

近年来,日新街派出所按照大连市局党委“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促稳定、强科技促发展、重执法保平安”的总思路,以打造符合大连国际化沿海开放城市特点的“最优警务模式、最优公安队伍、最优平安环境”(即“三个最优”模式)为牵引,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了社区警务室成为社会管理第一平台、服务群众第一窗口、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建立“两队一室”警务模式。通过改革,社区警务与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成为派出所三大业务支柱,其作用和地位得以凸现,“一区一警两辅”落到实处,派出所进入到以勤务管理指挥室为支撑,案件打处中队、社区警务中队为战斗实体的新型工作模式,扭转了以往社区警务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

(二)固化社区同址办公。通过与街道政府、社区协调,推动解决社区警务室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确保社区警务室有专门用房、专职力量、专项经费、专网电脑和外观统一、标示标牌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基础台账统一、督导考核统一。按照“一区一警一室、一村多警一室”标准,推动社区民警常驻社区办公,推行社区民警“错时上班”和24小时勤务模式,确保社区民警全天候下沉在社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群众,有效建起了治安警情的“观察哨”,筑牢了治安管理的“桥头堡”,织密了安全防范的“防护网”。

(三)把牢党建工作方向。依托派出所所长兼任街道副主任、社区民警兼任副书记制度,将党的建设、服务人民、智慧公安建设等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深度融合,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区安全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社区民警牵头整合社区、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基层党建基础力量,常态化地将社区警务工作力量融入“全要素”网格治理体系,组织发动网格员、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日常治安秩序维护及元旦春节期间巡防守护。社区民警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同和理解,架起了与群众密切沟通的“连心桥”。

(四)坚持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统筹整合警务室、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更好履行服务群众、定纷止争、维护稳定等职责任务。聘请12名律师定期到社区警务室参与社区纠纷调解,给予法律咨询帮助,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依托固化社区同址办公、社区民警兼任社区(驻村)副书记工作制度,组建由社区民警、社区居民骨干、治安积极分子等参与的普法小组开展社区日常普法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解释政策规定,对社区内一些违法行为采取联合上门的方式开展工作。

(五)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提升防控科技含量。积极推动街道将平安智慧小区建设纳入派出所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任务,制发了《日新街道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管理办法》,将小区安防系统建设纳入小区建设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前置条件。针对城区老旧小区多、投入资金大的实际,按照业主、物业、公安“三方互动、三方共建、三方受益”的理念,采取“公安搭台、公司唱戏、物业筹资、业主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小区不同类型、物业管理水平、治安状况,建设了10个智慧安防小区。

(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践行“爱大连、爱公安、爱岗位”的职业主题精神为载体,坚持民意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为民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细化梳理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明确社区民警每个月、每个周走访入户数、采集信息数、摸排情况数、安全检查数等,用简明量化的任务指标,敦促社区民警心往社区想,人往社区跑,力往社区使,真正让社区警务室建起来,让社区民警干起来,让社区警务活起来。

当前影响和制约创建活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民警对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目标和途径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有的认为只要多建几个警务室就是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更有甚者,一些社区民警不知道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更谈不上把握重点、难点,抓出特色、干出成绩。除此之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社区警务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工作任务繁重,造成社区民警无所适从,基础工作薄弱致使警民关系疏离,严重阻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二是防范工作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经常强调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少数派出所勤务运行仍然没有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还较为普遍地存在重打轻防的倾向,许多派出所对社区警务建设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心理,使社区警务防范、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还远未实现社会化,群防群治隊伍不健全。社区警务建设的前提是立足社区,重点是防范管理,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预防犯罪和治安管理。但在实践中,少数派出所未能有效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和群众中,不善于组织公众参与预防犯罪,使得社区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不强,漏管失控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一些地方的可防性案件居高不下,致使老百姓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够。

(二)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效果还不够明显。创建活动作为新时代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街道、社区干部等对创建活动的认识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社会辅助力量投入开展社区防控工作的参与度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致使社区警务效能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全面完整地理解社区警务工作。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居民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怪圈。在社区没有真正形成由社区民警为主、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的治安格局。

(三)社区民警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没有思路,不能统筹规划,不懂得怎样去开展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等本职工作。对创新利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护稳定上,工作不细致不主动;在提高群众满意率方面不愿动脑筋,不愿办实事;在整合社区资源方面束手无策,没有针对性。

推进创建活动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公安派出所警务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打、防、管、控、服、巡、查、建、保、用”等10项职能融入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为基层提供实战支撑。按照“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原则,及时将业务部门涉及派出所辖区人、地、物、事、组织的变动及关联信息推送给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指导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辖区各重要敏感路口增加视频监控镜头,同时依托遍布城区的光纤网络资源,鼓励居民在家中安装监控镜头,并将所有摄像头联网集成到派出所,从而达到区域监控覆盖,提升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效能。

(二)推动社区民警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要根据各社区的规模、地域、人口和治安状况,科学制定社区民警主要职责,即抓好安全管理与防范,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特行特业信息收集与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等工作,切实将服务群众体现在防范工作中,在服务中抓好防范。同时,要在明确其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明确社区警务建设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工作目标,为推进城市社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外,要积极为社区民警“减负”, 避免将社区民警当作“消防队员”,制定完善派出所、社区、辖区群众三方评价的社区警务考核办法,真正将社区民警从接处警及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安排社区民警参与各类安保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在值班备勤期间,社区民警只负责办理社区业务工作,不参与案件办理,推动社区民警进楼入户采集基础信息、搜集社情民意、强化治安防控、排治安全隐患、管控重点人群、化解矛盾纠纷、管理行业场所、开展法治宣传及服务群众等工作,防止社区民警二次机关化。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实行逐级考核,杜绝多头考核和越级考核现象。要把考核结果作为评比表彰、提职晋升、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与社区民警无关的工作不得列入考核内容。要根据社會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

(四)打造群防群治全新格局。主动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专群结合、警民共建等形式,努力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要加大政府对防范工作的投入,本着有偿和自愿的原则,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强基层防范网络的组织化建设,积极做好社区治安组织和专职巡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动员、组织社区内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形成由平安志愿者、“红袖标”、住宅校区物业委员会及保安巡防队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群防群治网络,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社会面、居民、内部单位相结合的社区整体防控体系,提高社区的整体防控能力。

(五)创新实施“微警务”,实现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依托社区警务工作平台,健全完善“脚板+网络”“传统+科技”“专门工作+群众路线”的新思路新方法,开通警务QQ群、微信群等,与群众“键对键”交流、沟通和互动,实现“网上办、自助办、随时办”“异地办、就近办、一次办”。同时,将派出所承担的户籍、养犬、消防、110接处警等七大公安业务办理功能模块整合进“公安微警务”作为对外的唯一公众号,及时将涉及派出所要素管控、侦查办案、服务群众等可对外公开的各类警务资讯公布,并提供案件办理、户口审批等事项的实时查询服务。社区民警要利用熟悉社情的机会,深入社区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发放《警方安防提示》和印有社区民警姓名、照片、联系电话、警务室QQ号码、派出所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的警民联系卡,群众轻轻一扫就能清楚了解辖区警务工作情况、办理咨询相关业务、报警求助;落实“警民恳谈”、“警民相约警务室”、定期向群众通报警情等警民互动制度;充分借助“QQ警务室”、公安微博、微信公众号、“网上公安”等新兴媒体开展治安防范宣传。

(六)强化“三防”。一是加强人防。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对辖区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引导和保护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并以派出所为轴心,整合以安保队员、治保会成员、物业小区保安为主的专业化群防队伍,形成集中规范管理、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统一防范整体。二是注重物防。通过督促平房居民区、单元楼低层极易攀爬入户的住户全部加装防护栏,对商铺及公共场所落地窗和入户门安装卷帘门,协调物业公司对单元楼楼门口门禁进行维修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物防措施,全面提高防范水平。三是提升技防。按照“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积极动员和说服社区商铺、企业、商场自筹资金安装视频探头,日夜保护辖区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平房居民区人员繁杂、路巷交错纵横、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盗窃案件频发的实际情况,通过与社区住户及商铺积极协调,在辖区全面推广出入口人像卡口、车辆卡口,在公共区域设置智能视频监控,居民楼栋安装智能门禁、地磁感应等智能安防设备,并同步研发应用,确保智能设备实时预警提示,主动匹配相关人员上门采取关护、救助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西岗分局日新街派出所所长)

作者:王健

上一篇:少先队心育功能研究论文下一篇:网络问政与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