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对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个案调查,分析了目前取得成效,即文化服务体系已建立、文化氛围浓厚、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等。进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深刻阐明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民众的协调发展。其实早在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极不均衡,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些甚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以湖北山区通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1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吴楚文化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在通城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全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县文体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目标,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程。“十二五”期间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先后对关刀镇、塘湖镇、大坪乡、麦市镇、四庄乡等乡镇文化站进行了改扩建建设,并新建了一批文化站综合楼,已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15个,村级延伸点5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整体联动,全面覆盖的新格局。争取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县农村每年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 000余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可以看一场电影的目标。花鼓戏剧院免费送戏300多场,其中公益免费送戏120场,争取到价值40余万元的流动演出车一辆。在全县11个乡镇建办“农家书屋”120个,县政府配套资金60万元制作书柜600余个,阅览桌椅500余套,电视机150余台,影碟机、供放机、音响150余套。向上级争取到图书180万余册,影碟1万余张,报刊30余种3 000余份。至目前为止,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新建农村体育健身点40余处,“我参与、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到了农村基层。

1.2文化氛围不断浓厚县文艺工作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出了一批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好作品,文学艺术局面繁荣,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就不完全统计,散见全国各地、市级以上报刊的文学作品1 000余篇,刘明恒的长篇报告小说《闯世者》是以通城县玉立砂带集团公司的奋斗史、闯世史为背景的写实式小说,客观地反映了优秀思想型企业家黎珊玉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扬弃、李甫平、黎时珍同志已多部诗集结集出版,文学刊物《明天》、《春草》、《福人》等杂志品味不断提升,培养大量新人新作。农民作家吴亮以自己打工的亲身经历出版中篇小说《乡关何处》在《长江文艺》杂志发表。书画、摄影空前活跃,并涌现大批农民摄影家和书画家,关刀镇还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农户以文化中心户为依托,选择人居集中、场地宽敞、户主热心的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及文体骨干为文体典型,创建了一批乐器、歌舞、棋牌、书画等示范户,通过上下联动,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阵地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潮,使农村文化呈现了繁荣、活跃、积极、健康的景象。

1.3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通城文化兼容湘鄂赣三省文化,自然风景倚丽,人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宝藏丰富。有新石器时代尧家林古文化遗址、瑶族先民文化遗址等古文化遗产;有拍打舞、提琴戏、牮纸制作、茶砖制作、打锣腔、提琴戏、张家十伢故事等多种独特民俗文化;有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罗荣桓纪革命念馆、通城劳农政府旧址等革命文化资源;有灵官桥、南虹桥、云溪洞、黄龙梯田、大溪湿地等自然秀丽景观;有唐代漆器、徐寿辉的统军之帅府印、李自成墓等珍贵历史文物[2]。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上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安排了专项经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各处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立碑保护,并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四至界限,同时对全县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并及时整理,对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着重抢救,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1.4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县文体局找准了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着重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文化产业年经营额过亿元。新兴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发行、印刷企业的发展再创新高,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来势火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网络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艺术情操。截至目前为止,全县从事书店、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文印、影视放映、印刷、艺术培训等文化经营个体户达到550家,吸纳富余劳动力3 500余人,上交国家税费550多万元,随着文化相关法制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手段不断加强和创新,文化市场正朝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2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偏僻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基层政府部门文化意识观念淡薄有些乡镇府部门领导注重抓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工作,他们认为老百姓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足矣。有个别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楼因集镇建设而拆除至今得不到恢复,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长期被抽调去从事政府的中心工作。由于乡镇政府没有文化工作的硬性要求,村委会的工作中没有文化工作的内容和项目,精神文明创建和农民的文化生活目前在大多数行政村是一块空白,个别的村把政府配送的体育器材和农家书屋的图书设施闲置,不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当地农民服务。

2.2“以钱养事”经费有限,农村文化活动内力不足从2005年开始,通城县农村以钱养事经费中,仅仅按农村人口人平五角计算,尽管后来有所提高,但至今仍然没有超过一元。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点钱可谓是杯水车薪,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县、乡财政主要力量放在城镇建设、交通发展、工农项目等方面,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特别是乡镇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活动经费。目前,农村文化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导致文化部门本身内力严重不足,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制约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3文化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存文化站、文化中心及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已经超过其“服役”年龄,老化情况严重。由于资金原因,有两个乡镇文化站综合楼还没有建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迟迟不能启动,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有些地方即使已经建立也只是有名无实。如现有乡镇文化站中,许多地方只有一个位子、一名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有的甚至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偏远的山区,电视覆盖面还很低,使得部分农村群众或因经济原因,或因居住的环境问题,至今听不到广播,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2.4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专业人才缺失多年来,县文化系统一直未能引进专业人才,原有业务骨干流失严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人员严重老化、无经费阵地,村一级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工作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目前全县乡镇文化干部队伍的现状概括起来基本三个字“老、低、差”,即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缺乏群众文化编导、文学艺术创作等人才,加上缺少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这样的文化队伍已经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也很难很好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5文化产品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目前在文化产品供给上,比较单一。如为数不多的送戏和送电影还显得“高大上”,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一是这些送来的文化没有农民的参与,或是农民根本就参与不了;二是这些送来的文化不能反映当地农村文化特色;三是这些送来的文化大多不是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不能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并非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3通城县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些政府部门及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致使文化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上运行。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仅要提高市、县领导干部的认识,也要提高乡、镇领导,包括村支书以及村委会主任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及业余文艺宣传队伍的建设,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3.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一是按照中央要求,省、市、县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建立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要结合通城县的现实情况,改变目前文化发展基本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力量单薄的状况。以投资多元化为重点,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体系。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各级财政的预算,明确比例,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和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公益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3.3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齐备、覆盖城乡、方便群众的文化服务体系。以城区为中心,建设一批如科技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电影院、剧院等大型基础设施,搞好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的维修改造,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以行政村为支点,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可供开展文体演出的文化广场、一个图书阅览室(藏书1 000册以上)、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广播站、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入户工作,坚持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打造具有通城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外,要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专项创作和活动经费,让他们深入基层,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生活、充满乡土风情的文化作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3.5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及唱唱跳跳的做法,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把农村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同时要做好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如山歌、民间故事、锣鼓、锁呐、花鼓戏、提琴戏、尧家文化等,要充分调动有这些方面潜力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开发保护,防止这些优秀民俗文化失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3-12-3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2] 何刘芬.探讨如何推进文化强县建设[EB/OL].[2015-09-01] http://www.xn.stats-hb.gov.cn/ShowInfo.Asp?ID=5,1201,35985.2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A/OL].(2015-12-1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11/content_3906616.htm.

[4] 柴发柏.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9):89-90,92.

[5] 黄小荣.关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172-173.43

作者:李旺珍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 文化 建设

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急需克服和破解。

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当前,文化传播管理组织机构大多采用编制在文广局,造成了人员工作不能到位、精力不能集中,文化工作附属于乡镇中心工作。特别是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应弱化,难以尽到组织引导、艺术辅导的职责,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

2、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

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村一级的文化站、农家书屋不是没有就是面积不足,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

3、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人员缺少,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街道)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大多数文化干部处在“荒自己的田,种别人的地”的境地。村级文化管理队伍更是薄弱。

4、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没有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也没有配套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资金配套、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很多活动因缺少资金得不到全面深入开展等。

5、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特别是全国、省级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各种文化下乡形式不是十分贴近农民的需求。老百姓反映一年到头基本看不到一场有水平的文艺演出,也很难有组织有规律地举办起农民娱乐活动。

二、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明确发展目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它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中。结合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其次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活动主题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引导,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要求,围绕总体目标,结合中心工作,提高活动主题的指导性、亲和力和认同度,确保活动实效性。在活动方式上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2、完善经费投入体系

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具体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影响较大、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大型社会活动的基本经费。(2)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3)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4)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文化经济政策的扶持力度,切实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3、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我国有13 亿人口,9 亿在农村。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主要是以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为主要阵地的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载体。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地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幼、残文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户。加强文化设施管理,努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是管好用好更加重要,要保证文化设施用于公共文化活动,维护其公益性质。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队伍。文化工作者不仅要服务于公众,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要带头学习,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干部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确立学习目标,把提高文化干部素质与提高工作质量结合起来;鼓励工作上的竞争,保持学习的动力;建立学习制度,并且狠抓落实,形成督促、激励机制;营造学习氛围,形成求学上进的风气。要鼓励和动员文化干部参加函授、远程教育等,有条件的乡镇可输送文化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深造,通过各种学习的途径,使文化队伍成为一支学习型、知识化、高素质的队伍。

5、加强农村文化基本活动内容的建设

按照“三贴近”,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户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增加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户的藏书量,增加农民实用科技书刊,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二要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编排,整理成为地方民间艺术精品,农民群众也很爱看有农村特色的文艺节目,这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三要把文化活动内容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根据游客的需求,举办民俗文化图片展和民俗文艺演出等,对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四要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农闲和集市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五要鼓励和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和业余作者,按照“三贴近”要求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六要抓住国家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利时机,建立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七要在搞好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户日常开放的同时,要经常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真正做到文化活动贴进农民需求。八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九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把农民自娱性活动与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举办的文艺调演、汇演、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有效地完善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作者单位: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文广站)

责编:姚少宝

作者:文继领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3: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搞好农村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构建福清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等提出战略构想。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战略构想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福清市文化工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海峡西岸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福清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繁荣农村基层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1 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据统计,全市有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至今已建成水泥篮球场372个,占村(居)总数的2/3;投入1200万元,实现了村村(行政村)都有一条健身路径的目标。建立了172个农家书屋。全市体育人均占地已达1.74m2,列省、福州市前列。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综合文化站、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

2 基层文化阵地不断拓展

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一些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不断培育农村基层文化示范点,评选出17个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村(居)。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口镇岑兜村、龙田三村、高山前王村、港头芦华村、江镜岸兜村等都具备较为完善的文体设施,大大改善了农民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

3 基层文化队伍逐步壮大

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棋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全市农村文化服务正逐步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文化队伍和阵地由单纯公办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入。

4 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的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利用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l生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福清及新厝镇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闽剧艺术之乡”和“车俸鼓艺术之乡”。玉屏幸福社区十番音乐、新厝伡鼓、福清闽剧、海口岑兜舞龙舞狮被命名为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陈旧,总量不足,建设投入较少,活动载体不够多,相对滞后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各镇发展不平衡,目前只有龙田、新厝等7个镇的综合文化站达标(300平方米以上,有独立活动阵地),其余的镇没有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有的甚至没有站址。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城乡差异较大。城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比较活跃,内容比较多样,特别是广场文化已经成为城区群众性活动的亮点。而乡镇的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够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三是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四是基层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我市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自2003年5月,各镇街文化站改制为文教卫生服务中心,虽有编制45个,但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有些乡镇虽设有文化站,但自乡镇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且文化站多与科技、卫生、计生等合并办公,编制相应减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

三、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思路

文化部门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按照文化设施健全配套、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目标,开拓思路,积极运作,努力实现农村基层文化新的提升。

一是抓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文化生活有去处。我市在经济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民真正可选择活动的文化体育场所较少。下—步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文化设施布局,逐步建设、完善综合性、群众性、大众化的文化场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行政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加快健身路径、水泥篮球场农家书屋等的建设。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与服务体系。

二是办活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有内容。农

村基层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才有生命力,要坚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操、健身舞、扇子舞、腰鼓等活动,深入开展以“激情广场大家唱”、“广场大家跳”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培植广场文化文艺骨干,不断提升广场文化水平。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镇街文化站、村居文化室等的作用,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文化村(社区)命名活动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农村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广泛开展送书、送演出、送碟片、送文化等“三下乡”活动,力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全力实施“农村电影213I工程”。力争实现每个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部电影,丰富农村群众业余生活。

三是挖掘发扬民俗特色文化,让群众文化生活有新意。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保护、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特别以我市和新厝镇分获“闽剧艺术之乡”和“伡鼓舞艺术之乡”为契机,积极加以宣传并在群众中推广,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文化含量。继续做好石竹山梦文化、“接春”民俗文化、十番音乐、海岛渔歌、三山板凳龙舞和新厝海族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包装工作。争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建设好艺术队伍,并多渠道培养懂得且乐于欣赏它们的年轻受众,使其传承发扬下去,并逐步发展成农民休闲娱乐的活动方式。继续挖掘春节、拗九、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各类文明健康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节日生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大力弘扬本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纵向上把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各处的文化品种连贯起来。从布局上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亮点汇聚起来。加强对瑞云塔、黄阁重纶坊、叶氏宗祠、海口龙江桥、南少林遗址、东关寨等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积极开发融福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福清文化游、农家乐等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

四是完善文化发展机制,让群众文化生活有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需要人才,尤其需要一批既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又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激情和热隋的文化人才。特别要抓好镇街文化专干和村居文化协管员的培训,完善全市文艺、图书、电影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基层文艺辅导人才队伍。积极发挥市文联各文艺协会、学会的人才优势,调动市内大中专院校的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全市范围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专项基金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专项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宣传文化体育方面的公益性项目。特别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以扶持。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支持,丰富农村群众文体活动。

责任编辑:丰 军

作者:李 义

上一篇:广告标牌户外广告论文下一篇:经济建模分析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