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安分局队伍建设论文

2022-04-27

改革动因:改变“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河南新一轮警务体制改革直接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而展开。数据显示,河南实有人口突破1亿大关,有8万多正式民警,警力占0.8‰。全国来看,警力在1.2‰至1.3‰间,从比例看河南算中下等。此外,基层一线警力更显不足,一部分警力闲置在机关和办公室,警力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公安分局队伍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公安分局队伍建设论文 篇1:

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样本解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多元、民众权利意识增强、信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传统警务模式下的基层警力不足、管理层级过多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提高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才能有效提高警务效率,提升公安机关廉洁执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公安机关 警务机制 创新

2010年9月,河南省公安机关全面展开警务机制改革,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次改革的核心是“一减一加”。“一减”,就是减机构设置,把市区原有的公安分局和派出所全部整合为派出所,市局统一进行指挥;在此基础上,把交警、巡特警、治安警、刑警整合下沉,由派出所统一进行管理,形成“四警合一”的工作格局。“一加”,就是增加民警的单警职能,使一名民警同时能够满足数个工作岗位的需要,形成“一警多能,综合执法”的工作局面。通过改革,河南省公安机关改变了传统的大机关、小基层“倒三角”警力配置模式,突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用警模式集约化、警务工作效能最大化和社区民警的专职化等特色,对于探索新时期警务工作重心下沉、警务效能提升和公安机关正规化、专业化建设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本文结合河南省公安机关工作实际,就警务机制改革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进行警务机制改革是公安工作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化警务机制的必由之路

现代警务机制有三个显著特征,即:指挥扁平化、警务专业化和高度信息化。而我国沿用60多年的公安管理体制,由于指挥层级过多、警种职责分工过细、派出所功能单一且执法权限不足,导致机关和基层警力倒挂、对社会面管控能力不强、快速反应能力不足、服务群众水平不高、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诸多弊端。因此,紧扣中国当代国情实际,按照现代化警务机制的特征,建立一套指挥体系扁平化、警务工作专业化、信息应用实战化、工作重心在基层的新型警务机制,势在必行。

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是当代中国国情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社会转轨,经济转型,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复杂,新形势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群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明显提高。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警务管理模式的弊端显露无遗:一方面民警职责分工过细、专业化不强、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以往社会封闭、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高密度设置派出所,有效缩短物理距离,有利群众报警求助和各类案(事)件及时处置的做法也已不再奏效,反而造成了警力分散、民警负担重、警务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要求,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成为了当前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行警务机制改革是实现扁平化政务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扁平化管理原是企业或组织为解决层级结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如今,警务扁平化已成为当前的国际趋势,是世界各国提升警务工作效能的首选路径。而我国原有的警务体制,是集权制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既不利于组织高效运作,也不利于组织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亟需改变。

进行警务机制改革是实现警务工作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必要前提。我国公安机关现行的机构设置在警力整合的趋势下显得非常不适应,如刑侦、经侦、国保、禁毒、治安、交警、巡警等部门既职能交叉、定位不全面,又各自为政。分工过细,警种林立,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警力资源严重浪费,甚至出现遇利相争、遇事相推的情况,这些都充分暴露出公安机关专业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彻底改革这种局面,就必须强力推进警务工作专业化,实行“机构非线性设置”,即:根据警务实战的需要,合并相关警种、部门,克服“上下一般粗”、“机构一条线”的问题,通过严格区分内部勤务和外部勤务,内部勤务规划外部勤务,外部勤务实施内部勤务规划,使我国警察勤务运行与发达国家接轨。

此外,不论是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建立,还是警务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本身都需要信息化的强有力支持。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科技热潮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因此,建立一个“高效、迅速、精准”的信息化主导警务模式,也势在必行。

进行警务机制改革是破解警力不足难题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均将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警力有限,特别是基层警力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重要标准的提升。河南省人口超过一亿,在全国排名第一,但全省的正式民警只有8万多名,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八,距离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警力资源有限,加之现行的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基层力量薄弱问题更加突出,直接从事打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群众的警力更加不足,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如何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寻求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了打破河南警务工作瓶颈的关键着力点。河南省推行的警务机制改革创新也正是在现有条块结合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打破传统的粗放型警务运行机制,实现了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这一变革,实现了警力下沉和工作重心下移,破解了长期困扰公安机关的警力不足难题。

警务机制改革的实施以实现警务工作效能最大化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衡量标准

在河南省推行警务机制改革之前,已先后有吉林辽源 “撤销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察署”模式、黑龙江大庆“撤销派出所、做精做细公安分局”模式和福建厦门“整合重点业务警种,实行一级接处警”的“四化一机制”模式等诸多警务机制改革路径。究其本质,都是通过压缩指挥层级和管理层次,实现警力下沉和工作重心下移,对有限的警务、警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能,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收益产出最大化。可以说,正是当前公安机关所担负的繁重工作任务和原有警务机制的诸多不适应,在倒逼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变革现有警务机制,寻求实现警务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路径。具体到此次河南的警务机制改革,警务工作效能最大化是通过如下路径实现的:

通过“局所合一”、“做大做强派出所”,减少管理层级,实现组织体系扁平化。把市级公安局派出的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进行整合,实现局所合一,由两级派出机构变为一级派出机构,由三层管理变为两层管理,并简化指挥流程、实行扁平指挥,推动警力下沉,实现重心下移。整合后新的派出机构由省辖市公安局直接指挥、管理、监督、保障,承担原城市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职责任务,行使县级公安机关执法权。以许昌市公安局为例,市区的3个城区公安分局和所属17个派出所,在警务机制改革后被整合为6个新的公安派出所。取消公安分局后,全市600多名机关警力充实一线,基层民警增加到1000余名,而改革之前基层民警不到400名;一线警力在总警力中的比例提高到了66%,而改革之前的比例仅为22%;每个派出所警力均达到120人左右,形成一个综合战斗实体和作战单元,能够第一时间有充分的力量应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类案件事件;而改革之前,派出所人员大都在10到20人之间,警力偏少,处理辖区内突发重大案件事件的力量不足。通过局所合一的办法,一方面建立起扁平化指挥体系,增加了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做大做强派出所,实现了警务工作重心下移,打牢了公安工作根基。

通过实行“大部门制”、“执法执纪监督派驻制”,做优做精局机关,彰显警务工作专业化。以省辖市许昌市公安局为例,在改革中该局围绕指挥协调、管理服务、技术支撑、攻坚处突的要求,合理调整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加强专业化建设,按照大部制要求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成立四个综合管理机构,分别是警令部、监督部(设置纪检监察机构,与监督部合署办公)、政治部、警务保障部。成立七个执法勤务支队,分别是国内安全保卫和反恐怖支队、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犯罪侦查支队、网络安全和技术侦查支队、交通管理支队、监所管理支队、特殊警务支队。通过对内设机构的有效整合,省辖市公安局切实强化了执法勤务警种的专业化建设,确保了各项业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派出所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服务和保障。

同时,在取消公安分局后,通过省辖市公安局向派出所派驻集执法、执纪、督察职能于一体的隶属市局的执法执纪监督室,实现体内体外双重监督,对派出所办理的案件进行审核把关,对违法违纪案件进行受理和初查,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切实提高了派出所规范执法能力和队伍管理水平。

通过推行“四警合一”、“一警多能”,强化派出所综合执法权限,探索集约化勤务模式。河南警务体制改革中的“四警合一”警务模式,将摆在街面上的交警、巡警、刑警、特警等主要力量汇聚起来,攥成一个拳头,都集中到派出所来。改革后的派出所不但同时拥有了派出所和分局的执法权限,还通过“四警合一”拥有了诸如交通管理等市局的部分执法权限,有利于派出所发挥最大限度的工作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对于民警个人来说,“一警多能”带来的是对警务技能和综合化执法水平的锻炼和提升,能够有效杜绝工作中推诿扯皮的现象。

在实践中,许昌市公安局南关派出所等城区派出所还在探索另一种“一专多能、综合执法”的集约化勤务模式。即在保留社区民警专职化的前提下,将派出所四个业务大队的民警按照合适比例进行混编,以此为标准组建四个新的勤务大队,实行四班循环接处警,由当天值班大队承担所有公安外勤业务的集约化用警勤务模式。以此解决“四警合一”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警种之间职能划分过细,相互之间配合不够默契,整体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问题。

通过“做专做实警务室”,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提升服务群众水平。河南警务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新成立的派出所增设社区警务大队,调配专职社区民警处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业务,随时接受群众的问询和求助,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处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专职化后的社区民警除全天在警务室值守,为群众提供咨询、帮助办理各类证照外,还要全面承担起信息采集、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矛盾调处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从而使每个警务室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保一方平安、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三种功能”。许昌市公安机关还将原隶属于治安、交警等部门的户政、车驾管理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安管理服务工作下放至社区警务室,让群众在家门口或不出家门就可以办理户政、车驾管理等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后,在一线维护社会秩序、开展街面巡逻防控的民警多了,在社区开展走访的民警多了,群众报警后公安机关的出警速度更快了,群众享受到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更加满意了。

改革后,河南公安机关在警务运行模式上实现了工作链条有效缩短、攻坚能力更加强化、基层基础更加夯实,警务工作效能和公安机关正规化、专业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警务改革不仅要提高破案率,还要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还以许昌市为例,从统计数据来看,改革后该市基层一线的警力由过去的22%升至66%,110接出警时间由过去的5分钟减至现在的3分钟,发案率同比下降至9.7%,破案率同比升至12.5%,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5.5%,满意度达94.7%,为全省之首。于此可见,此次河南的警务体制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

警务机制改革的步伐要与中国当代国情相适应

目前我国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省、市、区县、乡镇四级行政机构,各自对应一级权力设置。河南公安机关开展的警务机制改革,在权力设置上取消一级,意味着治安区与行政区分开了。由此也引发了部分学者专家对目前河南公安机关改革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行政执法主体不适格。主要表现在公安派出所行政执法权限设置上。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派出所可以决定警告、500元以下的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其他的治安管理处罚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行使。国家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理。按照以上法律规定,派出所不具备原公安分局所具有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权限。

刑事执法层级衔接问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必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同意,方可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或提出起诉意见。公安派出所只是县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不能履行县级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职能。公安派出所在刑事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不能直接向某一地方的区级检察机关或区级审判机关报送任何案卷。在取消分局一层的情况下,出现刑事执法的衔接问题。

党委政法委在区级党领导政法工作的困境。撤销公安分局之前,在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政府机关内部工作时,政法委直接与公安分局局长、政委沟通,公安分局撤销后,则需要与辖区内所有派出所进行沟通联系,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难度加大。在与其他行政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构联合行文时,使联合行文的署名成了问题,如果把所有的派出所全部署名,由于派出所数量众多,影响公文的严肃性。

基于上述一系列执法问题的存在,目前河南公安派出所的做法都在一个模式下进行,在法律对接上,公安派出所加挂公安分局的牌子,在刑事执法上,兼有原分局和原派出所的职权,启用该分局的公章,从而减少层级问题。这一举措可以看作是河南公安机关在推行改革和与现行法律对接问题上做出的妥协,但也是适应中国当前国情的需要。

在谋划警务机制改革时,要紧扣中国当代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身为执法机构的公安机关更要统筹考虑各类相关法律问题,才能避免出现警务改革中的种种尴尬。在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时,不论采取怎样的形式改、如何改,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不能变,遵循重点突破的策略不能变,公安机关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变。只有准确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才能取得实在效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人民日报社,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王峰 赵梁钰

城市公安分局队伍建设论文 篇2:

河南警务改革的动因与思路

改革动因:改变“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

河南新一轮警务体制改革直接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而展开。数据显示,河南实有人口突破1亿大关,有8万多正式民警,警力占0.8‰。全国来看,警力在1.2‰至1.3‰间,从比例看河南算中下等。此外,基层一线警力更显不足,一部分警力闲置在机关和办公室,警力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状。河南省公安厅一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个公安分局机关科室队所约有30个,这些科室人少的有两三个,多的有十几人。这样,一个公安分局机关有上百名民警坐班,而一线派出所平均也就八九人。一个小分局,一线派出所警力还没有分局的行政人员多,形成了严重的倒挂现象。公安机关曾有过一个“三分之一”的说法,“三分之一带头干,三分之一跟着转,三分之一靠边站”,虽然过于绝对,但反映出了警察忙闲不均的局面。此外,机关行政人员由于缺乏一线实战经验,导致指挥与实战脫节,而一些突发案件在通过指挥中心传达到公安分局这一级再向派出所下达任务,很容易贻误战机。“多层次、多渠道指挥;指挥与实战脱节;机关与基层警力倒挂,这些已严重不适应当前警务发展的需要。”河南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在全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新乡现场会上的这番讲话,道出了全省警务机制亟待改革的现实。

改革推进:省委书记推动,发端于商丘成型于新乡

来自河南警方的消息显示,这场改革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公安内部,而是河南省委。2009年12月14日,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商丘市公安局暗访,离开前,他提出了改进警务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研究方向。两天后,河南省公安厅召开了包括18个省辖市公安局长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主题即是卢展工在商丘提出的警务机制改革。2010年初,河南省公安厅决定在新乡、商丘、济源、郑州四个省辖市进行警务机制改革试点,拉开了全省警务机制改革的序幕。

2010年3月,商丘在两个派出所试点,将交警、巡警、刑警等力量集中到派出所,实行“四警合一”。但遗憾的是,商丘的探索过于谨慎,在撤销公安分局这一步上没有大胆地迈出去。与商丘不同的是,同为试点的新乡并未匆忙施行改革,而是全市党政部门通力投入,成立了由新乡市市委书记吴天君任组长的新乡警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3月开始,经过百余天反复调研、论证,新乡市公安局开始了“撤局并所”的改革。2010年6月19日,新乡市6个城区公安分局和23个派出所整合为12个公安派出所,800余名机关警力下沉一线。新乡改革两个月后,成效即显现出来,不仅增加了新乡市的信心,也增加了河南省委、省公安厅在全省推行警务机制改革的决心。2010年8月17日,河南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至新乡调研,认为新乡“是一次没有阵痛的改革,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2010年8月30日,河南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在新乡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年底前,以新乡模式为主,在全省各省辖市公安局全面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此次会议,新乡市警务机制改革正式被定为“新乡模式”。9月15日,卢展工在新乡公安局调研后称,“新乡的改革比我预想的还要彻底,直接撤掉分局,做大做强派出所,这样的模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改革尝试。”从9月15日卢展工对新乡警务机制改革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要切实注重运作、要改进组织领导、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大支持力度”的“四要”要求开始,河南警务体制改革开始大提速。9月26日,河南省公安厅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并作出决定:10月到11月15日为河南省公安机关改革月,除非存在极特殊情况,否则要按时完成改革。相关部门还特别强调,对于城市公安分局要坚决做到“拆庙走人,不留后路”,不能保留任何意义上的中间层级。

随后,在河南省委的推动下,各省辖市公安局陆续开始了警务机制改革。10月15日,安阳市公安局公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在新乡模式的基础上,安阳公安局将撤销分局、合并派出所与市局机关改革同时进行,除新组建了14个派出所外,安阳市公安局也将市局的14个科室和13个支队合并为4个部和7个支队。10月30日,三门峡市公安局以与安阳相似的模式开始了改革;11月2日,南阳公安局将市区原有的4个公安分局、15个城区派出所和22个农村派出所整合为15个派出所;11月3日,济源市公安局济水、王屋、北海等六个新成立的派出所同时揭牌……11月6日,随着郑州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启动,河南省警务机制改革进入高潮。

2010年9月3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情况报告》上批示:“河南新乡等地警务机制的改革,请‘三项办’予以关注,并适时予以总结。”

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河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2010年8月在新乡召开的河南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会上的讲话精神,河南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落实“四个重在”和“四个体现”的总要求,彻底扭转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以“六做”即“做大做强派出所、做专做实警务室、做优做精市局机关”为抓手,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公安机关实战化方向,提升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最大限度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1、派出所做大做强“权力变大”

如何做“大”新型警务机制框架下的派出所?秦玉海说,要以“四警合一”为总抓手,在科学整合现有派出所的基础上,把摆在街面上的交警、巡警、刑警等主要力量汇聚起来,攥成一个拳头,集中到派出所去,最大限度推动警力下沉,确保每一个派出所都有能够满足实战要求的充足警力。今后,所有城区派出所警力都不少于60人,农村派出所不少于10人,偏远派出所不少于15人。通过警务机制改革,中小城市城区派出所警力要达到五六十人甚至更多,大城市的城区派出所警力要达到八九十人甚至100人以上。

如何做“强”派出所?秦玉海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强化派出所职能。过去派出所更多侧重于治安防控和治安管理上的职能,现在派出所要全面承担起打、防、管、控、服务等综合职能。二是扩大派出所执法权限,能够下放到派出所的执法权限都要下放到派出所。三是加强派出所的技术力量。四是实行零距离、全过程执法执纪监督。要大力推行新乡执法执纪市局派驻监督的工作模式,将法制、纪检、督察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自我监督变成体外监督。

2、警务室民警干好也能提“副处”

对新型警务机制框架中的警务室职能,秦玉海定位说——要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社会管理的最基础平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窗口。

做专做实警务室,一是真正实现警务室民警专职化。要切实保证警务室做到“一室一警”甚至是“一室多警”,警务室民警要脱离派出所的一般性日常工作,在警务室扎下根来,随时接受群众问询、求助,帮助办理各类证照,做到“开门、亮灯、有人”。

二是健全完善“一警为主,多警联动”工作机制,警务室民警对于辖区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要先期处置,履行应尽职责。

三是要让每个警务室民警都成为“五员”:搜集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强化治安防控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宣传政策法律的宣讲员、提供便民服务的服务员。

四是不断提高警务室民警整体素质。要给予警务室民警相应的职级待遇、经济待遇,对那些长期扎根警务室、工作业绩突出的民警,在具备条件时,可以高配职级,享受副科、正科,甚至副处级待遇。

3、市局今后主攻“办大事、破大案”

在新型警务机制框架下,市局机关要围绕服务基层、保障基层,向实战化转变,履行好“组织、指挥、服务、攻坚”的职能。

今后,市级公安机关要优化机构设置。在市局机关内部采取实行大部门制等措施,对职责相近的业务科室和部门进行科学整合,进一步减少机构重叠、业务交叉,通过优化组合提升整体效能。同时,市级公安机关各个专业警种要从装备、人员等各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专业化程度。比如,刑侦部门要加强技术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在刑事侦查专业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具备高精尖技术手段。今后,市级公安机关各警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大事、破大案上,克难攻坚,为基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支持。

城市公安分局队伍建设论文 篇3:

我国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探索比较

我国警界面临改革压力

兴起于新乡的河南警务机制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全面铺开。这当中既有河南省委的推动,又有全国公安系统机制改革的压力。自2002年,中国警力下沉的呼声便越来越响,中国警务体制改革成为学者研究的方向。而2003年11月20日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的警务机制改革至今仍未达到要求。而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矛盾丛生,群体事件剧增,警务运行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管理模式。2008年,国内连续发生了瓮安“6·28”、玉环“7·10”、惠州“7·17”、孟连“7·19”、陇南“11·17”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被推上前台,尤其是基层派出所,更是直接站到矛盾前沿。2010年3月,全国472名地市公安局长齐聚北京,接受为期10天的培训。有别于一年前的县级公安局长培训,这批承上启下的地市警界一把手,被专门要求“谋划好”本地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特定语境下,也可以解读为凝聚意志,鼓励创新从而破解难题。

公安队伍被寄予稳国安民的厚望,在当前中国,无需直面诸多压力和难题:

社会急剧转型,不和谐的深层诱因增多,带来治安、稳定形势严峻,需要公安以相对有限的警力和技术手段,保持打击犯罪力度,提高社会安全感;

传统社会模式解构,沿用多年的部分管理方式失效,在配套机制缺失的条件下,需要公安迅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持政府对社会的治理能力;

矛盾潜行,社会情绪不稳,警民关系微妙,特别要求公安公正执法、廉洁执法、规范执法,但有时却不得不面临警察权威下降的尴尬;

此外,为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一些地方往往需要公安“顾大局”,前置大量警力,协调解决一些专业范畴边缘的问题,承担警服之外的职责。

在突破困境的路途中,外界对公安产生了权力膨胀的隱忧,公安内部则还以人少案多、权责不等、执法环境恶化的抱怨。有人开出药方:重组政法架构,一手限制警察权,一手保障警察执法能力。立意高远,但也有人对体制改革的复杂考量不足,对改革环境的估计过于乐观。

更具操作性的路径,是公安加强队伍自身建设,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工作体制机制问题,刚柔并济达到“外症内治”。这一思路其实在近年公安工作部署中一以贯之。从公安正规化建设,到力推警力下沉的“三基”工程,再到“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和“三项建设”(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警民关系和谐),高层运筹帷幄,地方试点频出。换言之,警界“新政”早已启动,此间既有镁光灯下的重点突破,更有持之以恒的整体推进。

在这个国家与社会重新建构,权力和权利重新划线的时代,改革的共识应当明确,警察作为国家权力的第一线,不可能置身度外。考察一些地方“新政”样本,恰是印证一句老话:过去的经验是改革,今后的出路仍是改革。

我国警务改革三种模式比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近期完成了一项“现代警务机制构建与创新研究”的课题,并撰写了七万余字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的犯罪率一直呈增长态势。面对这种高发的犯罪现象,公安机关积极探索现代警务机制改革。

早在十多年前,上海曾进行过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的改革。此后,包括吉林、辽宁、福建、太原、江西等地均进行各类警务机制改革。这些改革时间、地点各异,而今部分改革因面临困境而夭折,部分改革至今保留,但争议犹存。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靳高风称,从上海“(设立)警署改革”到最近的河南警务机制改革,目标大体一致,都是围绕减少指挥层级,打破警种分割,推动警力下沉而展开。然而,这些警务改革的模式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

在第一类改革中,2003年,吉林辽源改革曾仿照上海改革模式,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此后,辽源市悄然将警署标牌换回公安分局标牌,外界认为改革失败了。靳高风曾专门去辽源调研,换回标牌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地位问题,“跟同等级别的检察院不好协调”。但辽源改革又获得公安部肯定,其改革理念引得公安部在全国推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类似辽源的改革并不鲜见,2004年,江西省各地也启动了一项“减少层级、警力下沉”的改革,其中新余市采取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模式,但新设立的机构并非警署,而称为警务局;萍乡市的改革则稍为缓和,仅弱化公安分局,做强派出所。这些改革直接触及最根本的行政体制、人事体制,不仅需要公安机关自身变革,还需要相关组织人事部门配合。由于带来公安系统职级的普遍提高,广受外界质疑。但公安系统则认为基层干警压职压级问题突出,本应解决。但是,改革前后总警力并未发生变化,变动的只是管理模式和机构数量,因此,改革可能导致服务民众的基层公安机关(构)减少,不便于民众办事。

相比之下,第二类改革则平和得多,实践地区也更广。因为不涉及行政机关(构)的变化,仅仅涉及公安内部不同警种职能的改变,改革阻力更小。这类改革又有不同的方式,如福建福州,将交警、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合一,实行多警合一。其次,如山东日照等地,实行不同警种的联合工作机制。再如,深圳南山公安分局实行“轮岗轮训,战训合一”机制,组建了南山警察机动训练大队,全天候备勤待命出动,执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处突维稳等各种紧急任务。不可忽视的是,“多警种合一”改革的背景源于基层警力的严重不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增加,警力配备严重不足,不少地区在改革的同时还大量招聘协警。

第三类改革着重于公安系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促进,不涉及机构变动和职级的增加,如太原和重庆均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员重新竞聘改革。

综上几种改革,只涉及公安系统内部的改革变动较少,较易成功;而涉及机构及人事问题,则相对复杂;如果突破法律法规,则最为复杂。目前,河南所进行的警务机制改革是最复杂的一种,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推进速度最快、涉及地区最广的一次改革。

上一篇:学生自主能力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互动教学中的初中物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