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战略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从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视角出发,充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尝试提出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有效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行社战略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行社战略管理论文 篇1:

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当前,在国内外的安全、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来分析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视角、新趋向。旅游业作为当前的世界第一大产业和中国的“朝阳”产业,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游客安全风险问题十分引人关注。近年来,探险旅游活动风靡全国,但由于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导致人员伤亡事故频发。如何保障探险旅游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开始重视探险旅游(旅游线路)安全风险的评估。鉴于此,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从风险管理模式构建、资源风险评级制度化、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关键词] 探险旅游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安全、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来分析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视角、新趋向。风险评估理论有助于决策者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和政策。联合国环境减灾署(ISDR)、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欧洲Trustnet和英国国家消费理事会(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等国际、国家机构都对风险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予以重视,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风险评估的概念、流程和模型。在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已将风险治理列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风靡全国,但由于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导致人员伤亡事故频发。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探讨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一、探险旅游及旅游风险的定义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个人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探险体验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殊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旅游风险的定义

旅游风险是指旅游者在探险旅游行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安全风险,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旅游行程以及旅游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条件。探险旅游风险包括旅游地本身的风险,会因区域、文化、季节、路线、气候变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探险旅游的特征

(1)选择性和主题性

探险旅游要保证探险旅游者的体验真实性,都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原始的、未开发的旅游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只限于有特殊探险爱好、较好体力、较高技能的旅游者;探险旅游花费高,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探险旅游的体验主题性强。探险旅游在具有原始自然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的旅游地环境中进行,旅游目的地保存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这些能带给旅游者特殊的探险体验。

(2)探险性和新奇性

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探险因素,使游客能展示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满足游客的探险、求异、体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乐趣的愿望。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所设计的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个点、每个节目安排都有新颖性,使游客每天都有“惊险惊喜”。

(3)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的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在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得到体现的喜悦。探险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探险体验方式。通过接受挑战,战胜各种困难,体验各种经历,旅游者可以获得特殊的体验惊喜和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达到“高峰体验”。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等)。

(4)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跳伞、太空探险等的专业技能。在探险线路安排上要体现特定旅游生态环境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对和谐的要求,旅游行程松紧相济,既保持旅游者的体力,又要对其身体或心理极限有一定的挑战性。必要时还要帮助旅游者排除存在的危险,保障旅游者的安全。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5)冒险性与安全性

冒险体验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冒险性将会导致对游客体验的刺激性降低。因此,要使游客获得惊喜“高峰体验”,就必须要保证探险旅游的冒险性,保障游客的安全,让游客在“绝对安全”的探险旅游中获得“绝对惊喜”的体验。

二、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近年来,沙漠探险、冰雪探险、山地探险、洞穴探险等探险旅游受到中青年旅游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时尚。但探险旅游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专业性强的活动。对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探险旅游,引导中国探险旅游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设计风险管理模型(见下图),来探讨探险旅游的风险战略管理。

该模型由“风险管理评价、风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风险战略管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低保持组成。

1.风险管理评价

在探险旅游组织以前,探险旅游企业要对探险旅游目的地、探险旅游资源、探险旅游旅游者、探险旅游行程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只有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进行通盘的考虑与评价,探险旅游企业才能决定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才能保证探险旅游的安全,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如通过风险评价,细分市场,设计出不同个性化的探险旅游线路。

2.风险战略管理

风险战略管理由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低风险管理等四个管理决策系统组成。

(1)风险规避管理

风险规避管理,要求探险旅游企业在组织探险旅游前,把风险控制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之内,理性考虑风险因素,考虑到俱乐部的人力、技术装备、线路设计、后部供给、救援能力等资源情况,要考虑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等因素。绝不到一些超出企业人力、资源控制的危险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同时,还要求旅游企业在设置旅游线路时,增加对实际线路的实地踩点考察,增加探险旅游产品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2)风险减轻管理

旅游企业要实施成功的风险减轻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领队人员队伍建设,选择有专业资格、受过专业训练、经验技术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员作领队。在探险旅游中,领队的经验、技术、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险旅游中的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安全性。例如,在高山徒步探险中,领队要根据队员的身体适应情况,来决定登山的高度和宿营地的安全。

其次,培训和挑选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者预订探险旅游时,旅游企业一定要通过网站、宣传册等资料,让每位旅游者了解探险旅游的所有要求和情况,掌握必要的探险设备应用、应急和自救等探险技能。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者的探险能力、身体情况,决定其能否参加探险旅游、参与何种探险旅游。

再次,同探险游目的地的旅游接待企业和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社会救援条件,为探险旅游的顺利、平安进行增加保障。

(3)风险转移管理

转移风险或转嫁风险是探险旅游企业在实施风险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探险旅游企业要投保探险旅游责任险。通过投保,旅游企业将经营探险旅游的风险合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事故出现后的赔偿等经济压力。其次,探险旅游者投保人身意外险和其他保险。旅游企业要通过典型案例,让旅游者认识到探险旅游的风险性,强制旅游者购买户外探险类保险。再次,通过合同特殊条款,与当地探险旅游代理商分担风险。

(4)低风险管理

风险没有转移出去,但旅游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也是很低的,例如针对探险旅游的装备设施损坏的风险。对此,探险旅游企业一般采取低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信息反馈

旅游企业通过多途径来获得信息反馈,如领队总结报告、旅游者问卷调查、网站探险论坛、探险经历的读物等,来进行风险信息反馈管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探险旅游中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提高探险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风险管理反馈为风险评价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三、建立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在加强探险旅游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探险旅游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探险旅游资源风险评级制度。第一,派遣探险专家组分赴各地调查探险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类别划分;第二,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由此划分出各自的风险等级,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爱好者有所参考,在选择相关活动时,可以视自身条件而定,减少一定的轻率性和盲目性;第三,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出台探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评定探险旅游资源的标准和开发探险旅游资源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探险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规模,使探险旅游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四、建立健全探险旅游救援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探险旅游者的安全,更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是为在探险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所提供的紧急救援而构建的体系。主要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直接参与到现场救援中的部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居民(事故发生地)、旅游组织单位、医疗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消防部门等等);

2.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间接参与到救援事故中的部门,如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和旅游地在安全救援中的作用。特别是事后理赔、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和及时援助,这四个部门相互作用,能够减轻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五、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制度和相应法制

第一,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完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旅游者保险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等。第二,政府积极加强对探险旅游组织者的监管、建立国家救援机制。将“保险”和“救援”结合,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第四,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建立探险旅游执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探险旅游特殊技能教育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Callander Marie,Stephen J.Page. Managing risk in adventure tourism opertions in New Zealand:a review of the legal case history and potential for litig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3~23

[2]Cavlek Nevenka.Tour operators and destination safe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29(2):478~496

[3]陈 华:在我国环境恶劣地区开展探险旅游的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

[5]张传统:体验经济——探险旅游俱乐部未来发展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2007(6)

[6]张进福 郑向敏:旅游安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传统

旅行社战略管理论文 篇2:

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从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视角出发,充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尝试提出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崔莹(197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郝月(1978- ),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吉林长春130052)

目前,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省政府于2012年5月颁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规划建设100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大型旅游集团,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新增3家5A级景区,15家5星级饭店,长白山等主要景区交通干线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基本完成,长春到长白山等重点景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成,开通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重点航段的水上旅游航线。

根据《通知》中制定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目标可以看出,建设完善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实现目标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应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开发制度,完备的人才引进政策与管理办法,应实现宽渠道人才培養模式,通过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等。

旅游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级旅游人才的素质,依赖于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虽然吉林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教育与研究资源,但是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教学体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还没有完善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企业与高校还未实现真正的联合办学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只有实行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使旅游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的目标。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1.综合素质方面。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其发展有赖于相关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此,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深刻了解旅游产业这样的特性,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观念,不仅对旅游产业负责,也同样对旅游地的整体发展负责,这是作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另外,对于高级旅游人才来说,战略管理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精品名牌战略、集约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应的,具备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市场发展战略管理等战略管理能力则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2.旅游策划人才。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大环境和精细化建设,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游、城市风情游等。如何进行吉林省的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服务策划是将吉林省建设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关键。高级旅游策划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能力,能够在旅游项目策划中提出好的创意;具备深厚的文案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良好沟通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主体。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高级旅游营销人才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科学预测市场前景,根据吉林省的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准确把握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商务会议、展览奖励等旅游产品的信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营销活动,从而为旅游市场营销提供可靠的市场基础。

4.旅游管理人才。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包括高级职业经理人、会展管理、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以及特级、高级导游人才等。这些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非常了解的人才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从吉林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吉林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各方面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高校旅游教育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提供人才的数量、结构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产业需求。目前旅游学科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金融财政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体系宽泛综合,并不是专门化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深入、不系统,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将过多的关注点停留在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浅层面上。同时,学科设置出现多重复。据调查,吉林省很多旅游院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这样的学科设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无法形成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另外,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统一设定。但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独特之处,即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要求很高,在就业时如果没有行业经历,则很难直接从事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而必须要从最基层员工做起,本科毕业生和中职中专类毕业生的工作几乎没有区别,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从人才提供的总量上难以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整体来看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方面大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长春市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各级各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公关礼仪等。另一所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饭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饭店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熟悉饭店管理的相关法规及行业规定。毕业生能胜任旅游和酒店行业服务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关、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是能独立进行饭店创业、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专业人才。

从这两所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么是培养目标过高,在学科没有得到应有地位的前提下,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无法将目标落到实处,也就造成课程体系无法深入;要么就是比较严重的不对称结构,严重偏向某一方面,如酒店管理方向等。模糊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极易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就业时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3.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目前吉林省旅游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手段比较落后,相对于旅游产业快速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远远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产业跟踪,缺乏按照产业发展速度和形势及时调整的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同时,由于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很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学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难以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更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途径

1.结合产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最急需的是应用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过高过空;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确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以便中高级旅游人才能够在旅游产业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更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方向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和服务。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除了针对旅游市场、旅游策划、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外,也要注重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尝试按以下模式进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旅游产业策划、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行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在旅游产业各部门包括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从事策划、营销、管理工作。针对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旅游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增开“吉林省民俗”“吉林省文化发展史”等凸显吉林省地方旅游特色的专业课,以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

2.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在现有理论课程教学模块的基础上,集中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充分利用各个旅游院校的实训室条件,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

目前各个旅游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建设模拟实训室,但是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仅局限于模拟饭店餐厅摆台、模拟前台接待、模拟客房铺床等岗位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职业意识、人际交往沟通、判断决策等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应该增加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训练模块、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在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模块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加逻辑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在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中设置管理语言能力、综合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围绕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意识的训练。

3.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旅游企业应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酒店行业为例,旅游院校与酒店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质资源,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就酒店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模等确定有明确指向的岗位针对人才培养训练计划,并根据“订单”的约定切实达成双方合作关系。酒店业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各个岗位的轮岗实习机会,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体制改革以保证学生到岗后能夠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这样达成紧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既能提高旅游院校的教育效率,又能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院校与学生三方共同受益,最终促进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完整的工程体系,涉及政府、院校、企业三方的政策倾斜程度、合作机敏程度等,这项改革不是简单地改编,而是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可持续的全新体制,才能使旅游教育完全服务于吉林省旅游产业战略发展,积极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崔莹 郝月

旅行社战略管理论文 篇3:

经济转型期民族地区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研究

摘 要:我国新时期的区域总体战略及经济转型目标正处在机遇期和挑战期,民族地区必须明确其功能定位,实施产业转型、培育内生持续发展能力,而上市公司是实施产业转型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西藏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区,目前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已经拉开帷幕,西藏旅游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产业转型实属必然。本文通过对西藏旅游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粗略分析,简要阐述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的动因,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产业转型;西藏旅游;动因;持续成长

一、引言

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藏旅游”,股票代码:600749)成立于1996年,是西藏自治区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受政府委托开发经营了以下五大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AAAA级旅游区、巴松措国家AAAA级旅游区、苯日神山旅游区、鲁朗花海牧场旅游区和阿里神山圣湖旅游区,目前已完成投资近5.45亿元,项目开发以来带动的社会效益约1.8亿元,接待游客量增长了近30倍,增长速度是自治区旅游接待量增速的近2倍。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定位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打造世界旅游高地提供了重要契机,处在这样一个全新时期,民族地区更要明确其功能定位,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内生持续发展能力,而上市公司是实施产业转型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是整个产业集群里相对优秀的一部分。西藏作为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区,目前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已经拉开帷幕,西藏旅游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产业转型实属必然。同时,旅游业的牵引辐射作用较大,是西藏经济转型的重要增长点,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必然使上市公司顺应时代要求,通过产业转型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本文通过对西藏旅游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粗略分析,简要阐述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的动因,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健康发展。

二、产业转型的相关概念

产业转型的概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界定,宏观上的产业转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规模、组织和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过程,但实质上是重新配置了各产业之间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微观上的产业转型是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实质上就是把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的过程。

产业转型需要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具有预见力,从而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使生产结构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以此在竞争中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哥伦比亚大学William H. Newman教授等在《企业战略》中提到战略重点修改,将企业战略的选择、制定和实施等做了侧重研究。我国的康荣平等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提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目标是战略性行业转移,即企业逐渐从现有行业中撤出进入新的行业,并在新行业领域建立自己的生命线。

企业战略转型还包括业务转型,即经营行业和经营市场发生转移,它是企业战略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企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这样的“转型”通常是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或主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是上市公司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西藏旅游的产业发展现状

现今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标志着旅游业迎来历史新机遇,其地位和作用也被更多地定位在扩大内需、新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西藏旅游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景区业务、旅游服务业务和传媒文化业务三大板块,旅游景区业务由林芝分公司、阿里分公司、西藏巴松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藏鲁朗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组成;旅游服务业务由西藏圣地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喜玛拉雅饭店、西藏圣地旅游汽车有限公司组成;传媒文化业务由西藏圣地文化有限公司、西藏国风广告有限公司、西藏雪巴拉姆艺术演出有限公司和西藏圣地天创演艺有限公司组成。表是2010年~2015年西藏旅游营业收入占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

表显示,西藏旅游的主营业务收入在2011年达到顶峰,年报显示2011年是西藏旅游逐步夯实公司在西藏旅游业地位重要的一年,进一步明晰了以景区资源开发经营业务为主导,旅游服务业务为辅助,传媒文化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通过有序的资源布局和既有资源使经营业绩稳步释放,而2011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才97.06亿元,仅西藏旅游一家公司就占了旅游总收入的2.08%。但是2012年~2015年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而西藏旅游的主营业务收入较2011年有所下降,并且四年来增减变化不大,相应的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就越来越低。截止2015年末,年报显示西藏旅游的主营业务包括景区开发与运营、旅游服务业务及广告传媒文化,主要业务地区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和阿里地区,主要产品为观光游及配套的旅游服务产品,这就充分说明,西藏旅游的发展战略基本没有发生较大变动,主营业务仍然跟2010年的保持了一致,但在西藏自治区旅游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西藏旅游也应当根据客观环境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考虑如何将手中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发挥和稳固西藏旅游龙头行业的作用和地位。

四、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的动因

1.西藏旅游的行业特性

西藏旅游属于旅游类上市公司,而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西藏旅游同样存在行业风险。首先,旅游业对客观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如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而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近年来,2008年的“3·14事件”和“非典”对西藏自治区的影响最为严重,当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46.6%,说明旅游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要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性风险,达到协同生产经营的目的。其次,旅游的行业关联性较高,包括饮食、住宿、交通、休闲娱乐、购物等,尤其与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实现旅游总收入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2%,说明关联行业的带动性较强,收益明显。第三点是旅游行业呈现出的季节性特征较明显,西藏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旅游淡旺季之分非常明显,旺季多集中在夏季,2015年西藏旅游全年营业收入1.52亿元,第三季度营业收入0.8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52.63%,说明季节性波动会使营业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最后,各子行业的经营特征也会造成企业营业利润的减少,比如景区企业的变动成本较小、固定成本较大导致收入下降等问题。

2.西藏旅游的资源优势

西藏旅游的内生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就体现在资源优势上,作为西藏自治区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力度必然有所倾向,国家AAAA级旅游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巴松措,旅游区苯日神山、鲁朗花海牧场和阿里神山圣湖五大景区都是受政府委托开发经营的,目前已完成投资近5.45亿元,带动的社会效益约1.8亿元,接待游客量增长了近30倍,增长速度是自治区旅游接待量增速的近2倍。同时,西藏旅游作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快速募集到发展资金,这种相对简便快捷的融资方式为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或改变经营方向供了先决条件,当主业发展瞄准某些机会市场或遭遇困境,公司可以变更募集资金,转而拓展其他行业业务。

3.西藏旅游与自治区旅游市场的竞争现状

截止目前,西藏各类正规旅行社共298家,这也是全区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主营业务相似的问题也必然不利于西藏旅游经营业绩的增长。面对西藏自治区日渐饱和的旅游市场,必然导致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使得西藏旅游2015年的营业收入出现五年来最低水平。而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效率不高是导致经济转型的直接因素,西藏旅游初期的资源配置就存在政府直接分配资源的现象,而企业也同样依赖非市场机制来获取资源,无论哪种形式或类型的资源都能支持企业的运营模式,以降低公司产业转型的成本。

4.目标产业对西藏旅游的吸引力

对于西藏旅游而言,促使公司产业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产业的吸引力。为了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内生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产业转型也并非是公司运营状况出现问题而采取的被动策略,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多元化经营来迎合市场潮流并谋取收益,一些投资期限短、利润高的行业自然成为吸引公司产业转型的对象,比如金融、房地产、生物科技或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等都是可能被投资的主要目标。

五、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的相关建议

1.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目标

目前西藏旅游仍然保持着以景区资源开发经营业务为主导,旅游服务业务为辅助,传媒文化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虽然产业格局并不单一,但近年来经营业绩却无明显提高。而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已经迈入转型升级的全新阶段,那么西藏旅游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在立足于传统旅游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更加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将上下游产业链全面打通,可涉及一些关联产业领域,比如金融证券、房地产、商场百货、电子通讯等以拓宽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缩小淡旺季营业收入的差距,有效地将季节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同时,多元化经营如果盲目深入不擅长领域,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新风险,严重可导致上市公司被停牌等危机。因此,西藏旅游应该在做好主业的情况下,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的多元化经营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将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业转型是重新组合了生产要素,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质上也就是产业创新,只有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产业转型才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和成长的能力,同时,产业创新也是企业管理战略中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克服衰退的策略性措施。我国上市公司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也偏弱,因此,西藏旅游要实施产业转型计划,一定要建立在产业创新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对目标产业的选择或是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既要进行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革新,又不能盲目深入新领域,这就要求企业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度”,以降低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成长风险。

3.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意识

根据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是实施产业转型的重要条件,要基于战略导向的作用,慎重选择产业转型战略与目标,充分挖掘企业本身的潜力,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源,还能抓住原产业的赢利机会和能力。西藏旅游实施产业转型,也必须加强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这是针对企业业绩下滑、市场份额萎缩或者发展停滞等问题的策略性解决办法。综合来说,所有能够支持西藏旅游转型成功的措施或对策,都是为了能够在西藏自治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环境中,不断提高内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经营业绩,使企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也能迈入一个辉煌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赖伟,王建军.经济转型期我国上市公司产业转型动因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

[4]翟华云,郑军.民族地区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5]孟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J].社会科学家,2012(10).

[6]郑小燕.旅游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研究基于沪深股市(A股)旅游板块的数据[D].华侨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熔(1991.10- ),女,汉族,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地区财务问题;王梦遥(1990.03- ),女,汉族,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地区财务问题

作者:王熔 王梦遥

上一篇:学习型社区教育论文下一篇:卢作孚科学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