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道路经验学习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文章从产业扶贫视角分析了扶贫地区产业面临的经营主体脆弱、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市场风险大等困境,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主体、稳定和巩固产业基础、做好防控风险和保险工作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国家巩固扶贫成效提供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保险道路经验学习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保险道路经验学习研究论文 篇1:

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文章归纳了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工作经验,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村经济;管理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069

农业是弱质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虫灾、病害、旱涝等自然气象灾难的破坏,从而导致农业收成减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农业保险正是基于农业的弱质性,从而实施对农业生产进行保障的经济性保险活动。根据相关农业保险的规定,在农民遭受经济损失时,农业保险人给予对应的经济补偿。农业保险具有四个基本属性,分别为:经济性、法律性、互助性和科学性。农业保险能够科学地预测农业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过保险规避农业风险,使农业的风险降低乃至减小。

1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1农业保险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长久以来,我国大多数区域的农业生产事业,处于“靠天吃饭”“望天收”的传统生产模式之中。农民在土地上日复一日地辛苦耕耘,度过了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一系列高强度的劳动生产后,倘若天气不够眷顾,收成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于一无所获。“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春的一犁雨,秋收万担粮。”从这些民谚俗语中,能看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不利的自然天气,或者说农业气象灾难难以预测,一旦出现又属于不可抗拒力,破坏性强,始终是威胁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地形、风俗、习惯等大相径庭,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气象灾难也往往不尽相同。沿海一带,如福建、浙江等省份,农业生产会受到台风的袭击;南方地区,如贵州、湖南等省份的农业生产,则会受到雨雪冰雹的破坏;北方地区,如河南、河北等省份,洪涝干旱等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衍变,随之而来的气象灾难发生频率更高,涉及范围更广而持续的时间更长。为此,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许多农民不愿意继续留在土地上耕种。即便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只是将农业当作第二产业,或者是副业。发展农业保险,可极大促进农业生产链条的顺利延伸。简单地说,由于农业保险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而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大量闲置的土地重新得以耕种,降低或解缓了我国各省市普遍存有的“弃耕”社会问题,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农业保险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投资方向

可以想象,一个正值壮年的农民,在农村从事一年的农业生产,除去成本之后,其利润收入为2万~3万元。如果选择进城务工,即便是三、四线的普通城市,除去生活成本后,其收入也有5萬~6万元。两相比较,农民自然愿意进城务工。笔者出于工作的原因,经常深入各地农村考察。在笔者眼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比如说,道路平整、宽阔,村里卫生状况良好。一栋栋崭新的,形式各异的居民楼鳞次栉比地排列。许多农村还建设有广场、小公园等娱乐休闲的公共设施。然而,村里却不够热闹,甚至十分冷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上学、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事实上,过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的负荷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年轻人群体的缺失,又降低了农村的发展速度。我们知道,农业技术革新较慢,生产周期较长,而利润空间较低。物价的上涨,导致农业生产的基本投入,如种子、农具、肥料、灌溉、运输等环节的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气象灾难、虫害病害的附加风险,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效益不高。为此,发展农业保险,给予农民保障,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才能转变农民的投资方向,进而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具备了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可将富余的资金投入农业事业之中,如兴修农村的水利灌溉工程,扩大土地耕种面积,购进大型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等。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在促进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时,重视建设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原始农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出售、产品质量、市场调研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扩大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农业生产的市场信息把握,切实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2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之制度建设

现行我国农业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存有不可小觑的问题与弊端。比如说,农业保险缺乏自我保障功能,浓业保险资金渠道来源过于单一等。农业保险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其内部原因具有多样性,但毋庸置疑,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造成农业保险运营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开展风险管理,则将会极大促进投保数额及保险基金的累积,而这对农民的经济效益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完善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首先,农业保险基金使用的法律法规。在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核算方法两大方面,以法律为约束准绳,以制度为运营标准,促使农业保险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指的是现行农业保险的客观性运转模式。国家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有养殖业、种植业两大模块的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以管理、人才、技术为核心,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公司内部自行核算,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费和业务费用补贴及免征营业税等政策性支持。政府要格外重视“农业保险合作、互助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形成政府、农民、保险人三方互动机制。发挥农业保险公司的主渠道功能,用以克服信息的不对称、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问题等。最后,强化立法保障。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及支持作用,破除陈旧、僵硬的思想意识,明确农业保险中的各类机制、框架、作用及义务关系,以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

22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之管理体系

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管理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补偿优惠措施,以此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现行我国的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农业种植、养殖两大方面。客观来说,农业保险在促进农民发展农业,扩大生产及降低气象灾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保险的“深入”程度不够,还没有渗透农民生活、农村市场等领域之中。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是农民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现代化、科学化。为此,农业保险不应仅仅停留在农业生产事业的初始阶段,而应该辐射到农产品加工、农民财产、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相关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农业保险应调整运行方式及结构安排,以期引导并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比如说,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交通运输等条件也较为良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实行规模化或者集体农业的生产模式,统一生产,并配备有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村里的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享有企业福利、补贴,因而投保的欲望较强。反之,西北、西南等农村地区,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響,农民的投保支付能力较差,投保的欲望也较低。为此,农业保险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区域之间的悬殊距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性、指向性地制定出不同等级的农业保险,促进农民投保意识的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扶贫款、财政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来进行基金积累,进而稳定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3结语

人才是一切工作运转的核心要素。缺乏人才队伍的支持,纵然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的工作理念,以及完善的制度规范,也难以切实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时,应重视、加强农业保险工作的人才建设。从学校、入门到具体工作中的定向学习培训,都需要认真地给予考核、测试,以期使农业保险工作人员发展为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切实促进农业保险事业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国军农业保险:从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J].中国保险,2017(1).

[2]朱俊生指数保险破解农业保险产品难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7(8).

[3]郑娜娜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粮食生产的作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6(18).

[4]熊剑波农业保险,既要叫好更要叫座[J].农村经营管理,2017(2).

作者:曾杰

农业保险道路经验学习研究论文 篇2:

后脱贫时代巩固扶贫成效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产业扶贫视角分析了扶贫地区产业面临的经营主体脆弱、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市场风险大等困境,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主体、稳定和巩固产业基础、做好防控风险和保险工作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国家巩固扶贫成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扶贫;巩固扶贫成效

我国的扶贫开发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转入巩固扶贫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新阶段,帮助已脱贫农户不再返贫是当下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正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进行扶贫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实现已脱贫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方能保证长久效益和稳定增收,保证脱贫成效可持续,保证扶贫地区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一户不落地脱贫。其中,如何化解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巩固扶贫成效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已脱贫地区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主体脆弱

1. 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贫困地区受教育条件有限,当地人口文化程度大多偏低,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产业户往往缺乏新知识和新技能,没有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生产经营能力。部分产业户和村集体组织缺乏市场经营、组织管理的知识,存在管理不规范、生产经营滞后的问题,导致产业效益低、抵抗市场风险和带动持续增收的能力弱。

2. 收入结构不合理

十八大以来政府扶贫支出大幅度拉高了农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但出现了部分农户对这种转移性收入依存度高的现象,未能真正实现立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比高,但是务工的不确定因素多,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户重要的自我发展收入来源,但是农户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使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有效提升。

3. 缺乏内生动力

首先,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的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其次,产业发展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部分农户对发展产业缺乏热情和信心,存在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自我否定心理,“怕”字当头、“难”字挡路,没有摆脱返贫困境的勇气和致富的志气、没有劳动积极性和自我发展意识。

(二)产业基础薄弱

1. 产业项目自身缺陷

首先,部分产业项目未经充分论证或未结合自身实际便盲目引进,导致扶贫地区产业规模小而散、经营方式粗放,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产业发展周期长且见效慢。其次,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重视“短、平、快”,忽略了长期效益和稳定增收,照搬其他地区做法而不考虑自身基础,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产业户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加之政府忽视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得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削弱,支柱性产业难以形成。最后,扶贫产业多集中于农业,有优势的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增值和品牌效應,生产多为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空间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产业效益低,带动能力弱。

2. 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国家财政的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交通、水利、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金投入不占主要部分,用于脱贫后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紧张。其次,虽然国家财政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但资金分散于扶贫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在资金调度与整合上的沟通,使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最后,产业的投资存在成本高、时间长、回报慢等问题,这对于企业和农户来说门槛高且风险大,因此产业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虽然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信贷支持,但由于农户信用度不高、还款风险大,银行提出公务员担保、额外担保费等要求,使得授信门槛高、办理手续繁杂、放款时间长。

3. 劳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凸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尤其在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因病返贫、因残返贫、因灾返贫的现象普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三)产品市场风险大

1. 农业弱质性

扶贫产业多集中于农业,但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首先,自然灾害会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其次,农产品鲜活易腐,难以长期保存,产品滞销也会使产业户亏损严重。最后,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其供给调整往往落后于市场价格变动,这种时滞的存在使农户承担巨大风险。此外,在“小生产、大市场”的国情中,农户很难影响产品价格,缺乏价格谈判的优势,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市场不稳定

首先,农产品存在蛛网效应,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农产品市场就会发生发散型蛛网波动现象,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蛛网现象存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且对市场发展规律认知不足,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可见,以农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其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其次,产业扶贫会放大市场风险。产业扶贫中大量物资集中采购和同类产品集中上市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价格异常波动,打破了地方市场体系的相对稳定。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产品流通呈现专业化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但是产品最终价格受到了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加剧了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

(四)其他困境

1. 难以摆脱政府帮扶

在产业扶贫期间,有些地区的政府采用购买产品的方式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这就强化了行政推动而弱化了市场驱动,依靠该产业脱贫的农户只能算是暂时性脱贫,缺乏长期机制保障。

2. 利益联结机制不牢靠

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涉及产业扶贫中市场主义逻辑与社会道德逻辑之间的协调平衡。产业发展强调市场为导向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扶贫则强调社会道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协调不好市场主义逻辑和社会道德逻辑之间的关系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牢靠的原因。

二、以产业为支撑巩固扶贫成效的对策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主体

1. 加强教育和培训

首先,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解放思想,帮助当地产业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其次,应加大对产业户的培训力度,通过实施经营主体培训计划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农业和科技人才。最后,新型经营主体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的关键,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形成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的产业助推脱贫致富的格局。

2. 拓宽增收渠道

增收渠道的拓宽主要依托于乡村产业的壮大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多元有机整体发展,发展乡村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立品牌;二是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留在乡村,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四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依托“互联网+”将电子商务引进乡村,将农产品销售进城市;五是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六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产业户将宝贵的资金用于生产投资。

3. 提高人员素质

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农户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产业主体素质。可以通过宣传教化和有效积极的心理介入,帮助农户摆脱旧思想、旧观念,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劳动的热情和奋斗拼搏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

(二)稳定和巩固产业基础

1. 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实现产业特色化发展。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选择产业,从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和市场因素,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传统优势强的产业重点扶植,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其次,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要统筹和整合当地资源,持之以恒地发展产业并依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规模,走适度规模发展的道路,为实现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奠定基础。最后,实现产业工业化发展。要支持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招引技术先进的加工企业入驻,鼓励其与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进行合作,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工业化道路,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升级,提升价值链。

2. 强化资金扶持

首先,要强化资金统筹规划,突出对特色产业、绿色产业、自主创业及其他涉农产业的帮扶;同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对其负责的项目进行统一归集,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其次,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为产业注入金融活力,具体措施如: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由财政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扶贫产业基金,为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高成长性的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发展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引导保险资金用于扶贫产业项目;积极引进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拓宽信托融资渠道、以多种形式进行租赁融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扶贫需求、研发针对产业户的信贷产品、提供简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3. 挖掘劳动力资源

首先,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在外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向扶贫地区流动,带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培养创业带头人和乡村企业家。其次,出台较为宽松和优厚的政策及举措,吸引社会力量和专业人才向扶贫地区转移,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对产业进行对口帮扶。最后,普及扶贫地区的卫生和医疗服务,使当地人口在患病或受傷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助,保障当地产业的劳动力。

(三)做好防控风险和保险工作

1. 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信息存在偏差、农户自身的商业素质和市场能力低,容易引发市场价格波动。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能够减缓价格波动、控制市场风险。具体措施有:首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竞争有序、开放统一的初级产地市场、区际批发市场、全国性批发市场,不断探索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防范市场风险。其次,建立合同约束机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好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期限,明确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合同约束机制与期货期权市场结合,分散和转移合同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化解市场风险。再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各方主体共享市场信息,促进资源整合和风险规避。最后,建立价格保护机制,通过设立最低价格限制,阻断蛛网效应,防止市价异常波动。

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扶贫产业的“保护伞”,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面,将经济作物也纳入保险的覆盖范围;二是要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满足农户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三是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四是优化补贴比例,将补贴向特色产业、绿色产业等项目倾斜;五是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领域,如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作用,完善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再如,发挥农业保险增信作用,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四)其他措施

1. 培养产业户“干中学”的能力

产业扶贫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有着复杂多元的构成,不只是简单的劳动生产技能,更多的是与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是无法完全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需要产业户在经营中的“干中学”,进而提高产业户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使产业户真正成为经营市场主体,摆脱政府的帮扶。与此同时,政府还需做好政策兜底来促成市场驱动,实现产业扶贫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坚持多方联动地探索市场驱动机制的创新。

2. 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紧密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农户成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共同体,引导农户抱团致富。在此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产业大户+集体+农户”等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林鄂平.产业扶贫再认识[J].中国扶贫,2012(17):27-33.

[2]黄承伟,邹英,刘杰.产业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和深化路径——兼论产业精准扶贫的印江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17(09):125-131.

[3]李刚,穆光远,王琳,刘建宇.浅谈产业扶贫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08):23-25+29.

[4]肖小虹.农业产业链市场风险的形成及防范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08):145-148.

[5]冯文丽,苏晓鹏.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中国保险,2020(01):18-23.

[6]田波,柳长兴.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志智双扶”问题研究: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治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2):66-7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作者:翟欣瑶

农业保险道路经验学习研究论文 篇3:

热带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思考

摘 要 从天然橡胶、香蕉、木薯、荔枝、咖啡等方面介绍了热区生产概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当前热带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热带农业 ;技术推广 ;问题 ;思考

Key words tropical agriculture ; technical extension ; problems ; thinking

在热带农业生产中,科技对农业生产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逐步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迎来了大市场,过去的热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挑战。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必须创新热带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主动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加快创新步伐,从国家战略高度来重新思考定位,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1 热区生产概况

1.1 天然橡胶

据天然胶生产国协会发布的消息,2017年1-7月,世界天然橡胶生产683.8万t,同比增长5 %。据海关统计,2017年6月,我国进口天然橡胶19.9万t,同比增长30.49 %;1-6月,累计进口天然橡胶144.67万t,同比增长24.38 %。2017年6月,进口混合胶18.68万t,同比增长44.47 %;1-6月,累计进口混合胶109.55万t,同比增长38.99 %[2]。

2017年8-9月,国内外主产区处于割胶旺季,而汽车轮胎消费处于淡季,轮胎厂开工率不高,加上青岛保税区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较高,均对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形成较大压制[3-4]。预计价格可能在每吨1 300元左右低位震荡。

1.2 香蕉

据农业部南亚办消息,2017年1-7月,全国香蕉生产区累计总产量545.0万t,同比增长19.3 %。其中,广东省生产225.0万t,同比增长56.3 %;海南省生产89.0万t,同比增长24.6万t;云南省生产158.0万t,同比增长1.3 %;广西自治区生产33.0万t,同比增长208.45;福建省生产40.0万t,同比增长42.9 %。6月份我国香蕉进口量9.26万t,进口金额5 676.69万美元。我国香蕉出口量1 028 t,出口金额106.48万美元。

1.3 木薯

据热带农业信息网报道,2017年6月,国内木薯干片市场库存位低,木薯价格(普货含税)为1 360-1 390元/t,均价为1 375元/t,同比下跌5.8 %。据海关统计,2017年1-5月,鲜木薯累计进口6.2万t,同比下降11.8 %;1-5月,累计进口木薯358.1万t,同比下降4.1 %;1-5月,累计进口木薯淀粉103.7万t,同比增长16.9 %。我国木薯的主要进口国是泰国和越南等国家。

1.4 荔枝

全国销地市场上的荔枝主要来自广西自治区、福建和四川省等地,市场上的主要供应品种有妃子笑、桂味、糯米滋、怀枝、黑叶和鸡嘴荔等。据海关统计,2017年1-5月,我国进口鲜荔枝4 500.6 t,同比增长31.0 %,进口金额431.2万美元;进口荔枝罐头44.5 t,同比增长228.4 %,进口金额7.6万美元。2017年1-5月,我国出口鲜荔枝1 032.4 t,同比增长150.7 %,出口金额351.2万美元;出口荔枝罐头6 340.6 t,同比下降37.2 %,出口金额819.4万美元;出口荔枝干4.2 t,同比增长1.5 %,出口金额1.8万美元。我国进口荔枝主要来自泰国和越南,其鲜荔枝上市时在我国市场有一定竞争力。

1.5 咖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咖啡文化的认知度提升,咖啡市场不断扩大。我国的咖啡主要栽培在云南、海南和福建等地,每年生产咖啡10余万t。我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在云南省,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0 %以上。云南省的主栽品种是小粒种咖啡,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每年产量的一半出口到西欧、日本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年出口创汇4 000万美元以上。我国的咖啡消费人群逐年扩大,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空间,咖啡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现磨咖啡得到青睐,咖啡创业有一定潜力。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界因素影响较大,我国的热区耕地面积有632.4万hm2,坡地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原少,大多数热带作物生长周期长,农技推广任务重,经济效益见效慢。在管理上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品质参差不齐、效益差,不利于产业化发展,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不利于采用规模性技术。这就造成一项科技成果只能适应某一个或某些地区推广,表现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成本,影响了成果的应用进度,降低了科技成果的效益性。

2.2 农业设施差、科技推广难度大

我国热区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推广机制不活,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在农业工程及农业机械等方面科技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大,农技推广有一定难度[5]。如在农业设施方面与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相比,我国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我国热区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低、设施装备差,机械化程度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农田灌溉技术相对落后,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达到56 %左右。大棚温室设备简陋,设施简易,对环境的改观能力小。产业链不健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技术后,农产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少,像工业化产品一样实现周年供应。要求有相应的产业链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消化和处理。目前,我国这种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一体化的市场销售模式尚不健全[6]。

2.3 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严重

耕地和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水资源不容乐观。土壤耕种后,不注重肥力补偿和轮休,造成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化肥不合理使用和过量施用,造成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养分失衡。据有关报道,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1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4成的化肥量[7]。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及大量使用除草剂、防治病虫害农药等,造成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外观差等现象。

2.4 管理机制不活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在乡镇级一线农技推广人员偏少,工作条件艰苦,业务繁忙,经济待遇不高,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我国的“三农”问题重点在基层,基层的问题解决不好,“三农”问题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農”问题解决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管理上缺少激励机制,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素质人才流失。乡镇级农技推广站很难招收到人才,退一步说,就算招到了人才也留不住。基层农技人员理论学习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综合素质不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影响农技推广效果。

3 战略建议

3.1 构建大国热带农业新体系

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其职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战略要求,要科学定位,要符合及超越“十三五”规划。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契机,充分发挥热带农技自身优势,组建专家团队,实施“走出去”发展策略。在海外建立科研机构、科技信息服务站、生产基地等组织,开展农技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管理服务职能,协调资源优势配置,稳定和保障国内资源需求。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在科研、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等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新格局。开拓国际发展空间,承担部分国际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新业务,引领世界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逐步构建我国大国热带农业新体系。

3.2 发展现代热带农业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13亿人口,人多耕地资源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很多农产品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一方面冲击和扰乱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对国外的依赖度偏高,在特殊时期国家的安全性会降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要把控好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集中,这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由西至东,气候复杂多样,土地差异较大,有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辽阔平原,也有地块分散的丘陵山地,农情复杂。切记搞一刀切、一锅烩,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宜合则合,宜分则分。要立足本地农情,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完善农技推广,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引导农民发展热带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当、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热带农业现代化道路[8]。

3.3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要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农技推广的主战场在基层,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发挥作用。改革推广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求持证上岗,加强现有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强化培训和考核,发放资格证书、执法证书等证件,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改善推广手段、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对新进入推广机构的人员,必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9]。推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改进培训方式。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贴、取消评定技术职称名额限制等政策,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发挥更突出的科技支撑作用。

3.4 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设施农业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资金投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比发达国家要少很多,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为0.6 %-1.0 %,我国仅为0.2 %左右[10]。要完善和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大棚、滴灌、冷藏保鲜、测土配方、生物防病除虫、电动胶刀等设施设备的应用。改善产、学、研管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益、效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5 完善农业保险水平、助推农技发展

加强和完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为农技发展保驾护航。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保险保障发展较快,据有关报道,2015年,我国种植业保险承保作物面积占全国作物总面积的56.4 %,农业保险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处于美国、加拿大等国20世纪80-90年代水平。农业保险保障应该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产业发展提高更大、更全面的风险保障,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需求,促进农业保险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使农技推广成果得到更好的保障[11]。农业保险保障深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是农业保险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农业保险要以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为重点,不断发挥农业保险保障的基本功能,大力拓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3,12]。

4 结语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热带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热区资源有限,目前热带农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又缺乏竞争力。进口产品逐年增多,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严峻,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可有效加速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云华,张 雷,郑 霞.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09(6):253-254.

[2] 丁 建,张巴克,周 军,等. 江西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0,41(9):1 018-1 021.

[3] 古 稳. 视觉传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分析[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刘建玲,郑红裕. 11月份天然橡胶价格分析及后市预测[J]. 中国橡胶,2016,32(16):28-28.

[5] 赵保军. 我国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92-293.

[6] 佚 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要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50):6-7.

[7] 崔海涛,陈 熙. 粮食安全框架下的农资产业方向——第九届现代农资发展与营销峰会展望农资产业未来构架[J]. 中国农资,2014(4):6-7.

[8] 佚 名. 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4(3):15-20.

[9] 李维生.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 中国科技论坛,2007(3):109-113.

[10] 陈为京,李维生.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12.

[11] 李维生.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J]. 土壤与作物,2007,23(4):447-451.

[12] 李维生.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 中国科技论坛,2007(3):109-113.

作者:唐建昆

上一篇:35kV线路建设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做好成本控制实现建筑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