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便应运而生。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第一篇: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

优化教学结构 打造精品技术选修课

摘要 多年来为本科生开设视频、动画、图像制作等3门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课程特点,不断改进原有教学结构,应用新型教学范型,开展任务驱动式、抛锚式、自主学习模式,打造优质课程。

关键词 教育技术;任务驱动;抛锚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开设的课程性质为技、艺结合的多媒体应用课程,现在包括视频编辑、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这3门课程的内容都属于多媒体技术中的重要素材制作软件,分别对视频、图像和动画进行处理,是注重实践的课程。课堂教学常围绕某个课题进行,如果通过简单的讲解后就让学生上机操作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以往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学生更是对其学习兴趣不高,学后往往不会使用。

根据此类课程在教学上的独特之处,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符合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范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组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就要优化教学结构,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打造新型的教育技术选修课。下面从课程的特点、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作分析和设计。

1 课程的特点

3门课程皆具有三结合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载体是基础知识与操作)、技术与艺术结合(载体是案例)、创意与设计结合(产物是学生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复杂的技术表现力和理论知识支撑。

基础知识与操作方面:这些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都很多,以视频编辑课程为例,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非常多,如视频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参数、软件功能、硬件环境配置等。如果陷入到基本操作的技术层面讲解,课程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学生会感觉到乏味。

案例方面:经过基础知识与操作方面的学习后,为提高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会更多地完成综合案例的设计和制作。从案例中,学生会学习到影片选题构思、情节设计、艺术设计和制作方法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作品方面:学生作品是学生最后的作业,他们对此非常重视,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作创意、设计、搜集素材、视频编辑、输出作品。在制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2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4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结构强烈地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换句话说,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

多年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典型代表就是凯洛夫的五段教学。它是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这一新型教学结构,设计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3 任务驱动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式)。根据这种内涵所表述的特性应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范畴。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不同,它不依附于任何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同一种教学模式有时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教学活动中采用。采用任务驱动和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优化原有教学结构,创建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服务的。

3.1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的设计中,让学生独立或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很适合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的教学内容。

3.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真实的”学习。所谓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4 任务驱动和抛锚式教学的应用设计

4.1 任务驱动的应用设计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门课关键知识和技能训练点巧妙地编排在若干个任务里,教师作了相应介绍后,马上通过具体任务即案例吸引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实践。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1)班级教学,教师主导。第一步,教师需要针对全班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一般规则进行必要的介绍和铺垫式的讲授,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方能针对“真实任务”进行分析、协作与达成目标。这一阶段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教学中适当加入交互和讨论效果更佳。

以视频编辑课程为例(后面均以视频编辑课程为例),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首先要学生了解视频、非线性编辑、数字合成、视频编码等一些名词和视频制式、VCD/DVD/HD等参数,在教学中,学生常会问到生活中常见的1080P、1080i、720p、逐行扫描、隔行扫描等问题,结合理论部分的讲解得以解惑。为快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软件功能,本部分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导。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设计自主学习内容。因理论部分拓展很多,作为选修课不能面面俱到,对于想深入学习视频编辑内容的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平台来保证。整理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基础功能操作、实践技巧等的大量文档、动画和视频。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任务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任务的现实意义和生活化情景可使学生感到熟悉,并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任务必须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自主或协作学习可以获得新的发展。在任务驱动模式中,要求学生能够对所提出的任务先自主思考,再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中隐含的知识点,然后再独立完成任务。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要在本组同学的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在课前针对本部分内容选取相关作品,播放一些优秀案例作品,如学生作品、广告、新闻、电影片头,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亲切而生动有趣。因绝大部分是身边人自己完成的优秀作品,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演示完作品后,会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出一系列问题,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案例中的字幕如何设计和制作,配色的原则,一些误区和错误,等等。

3)综合练习,任务分解。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即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来让学生边学习边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汽车广告为例,完成这个练习需要掌握视频导入、素材管理、视频剪辑、运动制作、背景音乐、视频输出等内容。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就可以根据要求制作该广告作品。设置小组竞争、表扬激励等方式促进学习。

4)总结点评,深化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带领学生共同总结点评,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制作的方法等,都需要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深化学习的内容,适时展开。

在总结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为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制作技巧和对问题的认识,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经验,①与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结合。通过Photoshop软件制作字幕,效果丰富,生成psd图像后导入回Premiere软件中继续处理。二者同为Adobe公司产品,结合好。②第三方字幕插件的使用。所谓插件即通过安装可嵌入到编辑软件中直接调用。一些编导人员手中会有几类字幕插件,如制作卡拉OK、带解说字幕的sayatoo(俗称傻丫头)拍唱词软件,动态和静态字幕软件TitleMotion、TitleDeko、heroglyph等。③为丰富字幕样式,可多准备些字体库。

4.2 抛锚式教学的应用设计

抛锚式的教学应用,更专注于通过视频展示使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并给他们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期间教师可给予适当支持。抛锚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期末视频作品的阶段。由于前一阶段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一些专题案例,这阶段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还是分割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现在用一个大作业的形式将所有知识串联起来,使他们将知识、技能和设计融合考虑,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来形成设计、制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流程如图2所示。

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学习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深入学习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如针对字幕,进行案例教学。此时会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同时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在视频编辑教学中,常用激发兴趣的方法,特别是在第一堂课,会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的相关情况,激发学习动机。会播放如胡戈的代表作品,讲其个人传奇、他的视频的套路特点、具体视频制作手段;会播放学校在专业制作教学、影视、元旦晚会等方面的视频,配合视频为学生讲解演播厅、广播级非编设备、广播级编辑软件等环境时,学生会拓展很多;会播放学生优秀作品,当学生了解到自己完成的优秀作品会上网,发布到视听课堂平台中,而且关注度非常高,仅次于国家级精品课程访问量的时候,他会很认真对待课程和作业,第一堂课就形成设计完成优秀作品的动机。

2)适时抛锚,确定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后,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由于学生已经对该情境和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常常能够调动起他们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一旦问题获得解决,他们也将非常有成就感。

在学生将零散的一些知识、技能综合形成一定的能力后,教师布置学期末大作业,要求学生每个人完成一个视频作品,主题开放、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作业涉及的问题包括确定主题、撰写分镜头稿本、拍摄、搜集素材、视频剪辑、字幕、音视频处理等流程。

3)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只能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问题和任务确定后,学生会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完成作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此时教师会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建议。

4)问题解决,记录效果。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大量自主学习与探索,既提高学生视频编辑能力,同时提高其信息检索与加工、与人协同、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宽松的学习氛围、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拿出严谨、出色的作品,即期末大作业视频,它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会根据作业情况作出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件格式、文档说明、影片主题、结构连接、画面、色彩、整体表现力、音乐、字幕等。比如对某学生视频作品“我的Photoshop之旅”的评价:影片选题很有意义,画面优美,连接顺畅,音乐效果佳,字幕和图标修饰漂亮合理,整体感很强,将一幅幅单调的静态画面通过主题有意义地串联起来,表现力强。评价文档是公开的,对下一届学生理解视频编辑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A].1998

[3]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4]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作者:徐世东 周恕义 曹 茜

第二篇: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便应运而生。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但目前在新課程的实施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却发现有些选修课教学迈入了一种“迷途”。这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损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害于学习长效机制的形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认真反思,找准根由,调整思路,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科学创新,探索高效选修课。

一、抓住核心课程,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稳步提升

1. 以基础与均衡为指向选择核心课程

语文能力和素养均衡发展,打下全面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必要张力。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也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靠课内,更要靠课外,从而逐步建立起在语文学习方面个性发展的金字塔。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不仅从小学习莎士比亚、歌德和狄更斯的作品,还努力学习天文、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学会了一手娴熟的金工技术,他努力在自己脑中堆砌知识金字塔,这使他后来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创立量子理论。他因此成为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基于基础和均衡,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落脚点。因此,选修课教学中要抓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这些内容一定要保证开足、开好。如:对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选读》等;对学生的现代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文章写作与修改》。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 “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面对高中语文现行的十五本选修教材,我们就应当改变教材观,要让新教材的理念、内容、篇幅、难易程度去适应教师与学生,而不是强迫教师与学生去适应新教材,要树立“教材是一种服务”的意识。面对教材,我们就必须要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提取澄清而新鲜的活水,给我们的教学增色生辉。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

“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学情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只有36个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

“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合”,就是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比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

“立”,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古代诗歌欣赏》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专题编排,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二、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发展

1. 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主体性”更高,“自主性”更强,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首选的教学方式。从选修课的设计思路看,语文选修课的五个参考系列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深广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阅读文化论著,关注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专题研讨,等等。此外,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授课方式的确定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又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强调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验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把握的重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演讲式等都可作为学习过程与方法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采用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JP2〗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阔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 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课标”用学分来描述学生选修的“业绩”,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学分10分的前提下,鼓励并建议学生从五个系列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而且给予那些爱好语文,希望进一步发展其语文特长的学生以拓展、深造的空间,他们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获得6学分,总共可获24学分。学生不仅因模块设置而获得了更大的选修自由,而且在获得基本学分后还可获得最高学分。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要“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价应注重过程,突出考查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有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大学选修课程所具有的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如果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当成一个人来看,那么她无疑是一个三四岁的儿童,她要走的路还长,她可以自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还刚刚开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目前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也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作者:李中刚

第三篇:高校天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天文选修课程在贵州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中的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贵州大学从事《星系天文学》课程的教学经历,探讨了作者在本门课程讲授中实行多媒体教学与学生随堂测验双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天文学;教学方式;随堂测验

一、非天文专业开设天文选修课的现状与问题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对象虽为遥远的天体,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天文知识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没有天文专业的高校开设天文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因为国家重视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这些高校学生天文背景知识的缺乏,天文专业课程便成为了高深又冷门的课程。由于选修课通常要求不严格,容易通过,学生为图学分选修,上课积极性不高,导致“混学分”现象。本文将结合作者在贵州大学开设《星系天文学》的教学经验,浅谈教学方式的一些转变,得到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方式探讨

天文专业课通常授课对象为天文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在贵州大学这所没有天文专业的高校,也开设了几门天文专业课,其中大部分为研究生课程,也有部分为物理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包括物理和光电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如《射电天文学》、《星系天文学》等。其教学目的是普及天文知识与培养科学素质相结合。下面以我主讲的《星系天文学》为例,探讨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方式。

1.上课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如今大学课堂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介,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为灵活,也因为缩短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其中,视频教学作为辅助的手段,如果处理得当便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天文学类课程教学手段的这种现代化可以彻底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我在贵州大学主讲的《星系天文学》为例,其中一个章节讲到恒星,我让学生观看了英国BBC科教视频《恒星的一生》。该视频通过恒星的诞生到最后的死亡再重生的轮回,生动有趣的讲解了恒星的一生,再配合我的课堂讲解,学生从此印象深刻。如果我在课堂上直接讲解恒星的演化阶段,学生也能掌握,但却只是死记硬背般记住了各个阶段,脑袋中并没有具体的图像。

2.课程考核采取分次随堂测验的方式。天文课程在我校本科生中一般为选修课,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组成,教师个人定义两部分的比例。我这门《星系天文学》平时成绩由出勤与课堂参与度组成,出勤占总成绩30%,课堂参与度由课堂回答问题及学生主动提问组成,占总成绩10%;考试成绩占60%,传统上选修课有两种方式考核,一种是课程论文,一种是开卷考试。对于课程论文,由老师给一到多个开放型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所学写成一篇不亚于一定字数的论文。该方式存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五花八门,不方便定义评分标准,教师的主观评分总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其二就是相当多学生直接从网上摘抄然后拼凑出自己的论文,这是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的通病,很难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因此我们通常摒弃这种做法。另外一种做法是期末开卷考试,它相对于课程论文可以有更为标准的评分方法,能达到预期的考核目的。但该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学生觉得开卷考试简单,平时并不会认真听课,甚至选择性的不来听课,舍弃一部分出勤成绩,认为最终总评成绩通过了就好。

基于两种考核方式的利弊,我们采取随堂测试的方法,综合评出学生的期末成绩。该方式也是基于开卷考试,只是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期末,而是随机分配于由平时的课堂,并不会提前通知学生,而且测试时间也是灵活多变对,不会固定在课堂的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有时候会在课堂的中间时段。这种做法目的在于防止学生不来听课错过测试。测试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题目也不会太过复杂,只要学生平时来听课了就至少能答出七八成。该测试主要考察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下一次课就测验中暴露出的问题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由我概括和总结。

三、教学方式转变的成效

多媒体教学方式,尤其是科教视频的插放极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的活跃性得到显著的升高,更有效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随堂测验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及鼓励,上课的学生心里暗自高兴终于不再因为不来听课的学生也照样能通过而心里不平衡,而不来听课的学生也得到了教训,以后会请假或者来听课,提高了出勤率。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随堂测验可以很好的帮组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通过测验让他们记忆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对“普通天文学”教学改革对一些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2]袁启荣.高校天文选修课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3]孙艳春.天文专业基础课对教学改革和全校天文公选课对设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4]张立云.高校非天文专业本科生天文学课的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

[5]樊军辉.对我国高校天文选修课开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3).

[6]姚建明.我国高校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7]李化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物理学院)

作者:刘琼

上一篇: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