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7

在两个五年规划即将交替之际,科学谋划湖南“十三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论述为引领,设计能指导湖南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奋斗目标的多重考量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科学谋划湖南“十三五”规划,首先应设计体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奋斗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区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区生态农业论文 篇1:

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摘要:海峡两岸农业专家聚集福建龙岩,分别对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模式进行了多视角分析,认为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与丰富的内涵,其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其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经营体系与完善城乡等价交换机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专家们围绕如何加快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提出生态农业经济区理论基础、技术构架、业态模式及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对策建议,同时论述并交流了生态农业经济区规划实践。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区;研讨会;综述

Promo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he New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Economical Zone in Fujian

XU Biaowen, ZHENG Bailong, ZENG Yurong, WENG Boqi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3, China)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economical zone; symposium; summary

2016年4月25—26日,由福建省農业科学院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福建省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龙岩市新罗区召开,新罗区、屏南县、古田县、宁化县农业政府部门负责人,农业企业代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与科技人员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新时期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与经营方式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农业与转型升级、规划制定与发展方向、废弃物质与循环农业、高产优质与绿色防控、生态红线与环境保护、休闲观光与新村建设、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生态经济与园区建设、补偿机制与综合开发、农牧结合与立体种养等。人们关注到,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面临着农产品“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面板”抬升,资源环境“硬制约”的矛盾交叉点,必须深入探索农村绿色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均衡协调的耦合发展新模式,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产地洁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发展背景分析

11国家背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为0093 hm2,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0127 hm2,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翁伯琦研究员指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农业生产风险和农村产业结构等矛盾在不断积累和逐步聚集,加上农业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隐患。与欧美发达农业经济体相比,我国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甚小,特别在粮食生产领域,我国农户的人均经营规模远远低于欧盟和美国[1],难以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翁伯琦[2]指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突破复合制约,做到“坚守耕地红线、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注重提质增效、兼顾节本降耗增产,优化产业布局、统筹环境承载能力,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持续创业,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12福建現实:先行建设生态文明,农业要有新的作为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环境,人均耕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走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生产道路是必然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指出,近几年福建化肥平均施用强度是国际公认安全上限(225 kg/hm2)的36倍,化肥利用率仅为40%;农药平均施用为45 kg/hm2,高于全国平均值135 kg/hm2;养猪业污染物治理不规范,排放严重污染了九龙江、闽江水体[3];水产养殖污染也呈上升趋势[4]。

防控面源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谢华安院士也给出了修复方案:实施绿色防控,包括:(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良种,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2)推广生物防治,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通过田埂种豆,双抢期间田埂放置草把,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创造有利于蜘蛛等天敌栖息、繁殖和越冬、越夏场所;(3)推广物理防治,创造有利于灯光诱杀的环境,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进行物理诱杀,因诱杀的害虫多数为雌性,从而可使害虫的为害基数大为降低;(4)实施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5)科学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改进防治系统、施药技术,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等;(6)建立生态安全、高效的绿色生产模式。

2加快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深化生态农业经济区理论研究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曾玉荣研究员深入探讨了生态农业经济区研究的理论基础。他首先从经济(功能)区、生态农业等概念辨析出发,指出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目标偏重于农业产值的增长,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受到挑战;认为生态农业经济区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引导,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产业基础,以高品质农业和科技研发为引擎,利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模式推进城乡资源有效地流通起来,促进三产融合及生产、生态、生活的平衡,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接着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构建高效的生产圈、以包容性理念构建和谐的生活圈、以田园城市理念构建持续的生态圈的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总体思路[5];阐述生态农业经济区的三圈空间战略具有多重意义:明晰生产消费关系,理清空间运行秩序;突出空间的主体功能,形成各空间单元主体功能明确、互补发展;最后,从技术模式、组织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生态农业经济区可行的实施方案。

22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技术构架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劳作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技术形态演变过程,创新性地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多功能化的领航者。指出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植物营养施肥机,保障了土壤肥力特性。最后,倡议生态农业经济区推广实施农业生态系统微生物组计划(UMI)[6],该计划来自美国50家机构的48位科学家,倡议开展微生物组[Unified Microbiome Initiative (UMI)]计划研究——栖息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如人类肠道、海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来改善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翁伯琦研究员认为,中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是必要的。农业产品价格与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对称,而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进一步约束,使得生态农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目前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实行三个着力以突破当前问题:着力提高农村集约化生产、增加适度规模经营效率;着力向三大产业有机融合、扩大多功能性农业效益;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优质品牌开发经营。同时,他还指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体,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农业技术体系:高产高效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安全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高效便捷型现代装备技术体系、产品优质化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种田养地结合型地力培养体系、流通快捷型现代产品营销体系。

23生态农业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

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指出生态农业经济区应该能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包括生物产业、生活产业、生态产业、绿能产业、文创产业、休闲农业等多种业态,是一种产业生态化、消费生态化、效益生态经济化、制度生态文明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具有现代农业示范、新农村建设先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三大功能,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统一,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台湾专家陈荣五教授则详细论述了园艺治疗在生态农业经济区的运用。他指出,园艺治疗是一种利用植物、园艺活动和大自然的环境来促进个体身心与精神上的功能,以提升认知与健康的过程。通过对园艺治疗活动分类、园艺治疗活动植物的选择等实践出发,对台湾台中地区的园艺治疗产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园艺治疗在生态农业经济区的运用可以有效满足健康产业的需求。

24生态农业经济区经营机制创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所副所长郑百龙副研究员针对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稳定性与可持续问题提出: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部分青年人愿意务农,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7];二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使农业成为有效率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能致富的职业;三要完善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产业化企业,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

福建省農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刘明香研究员指出,要构建新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政策的导向性,加强对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农业经济区特有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经济区规划要点与实践探索

31新罗生态农业经济区规划要点

311总体建设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为总体要求,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与福建省农科院的“院区合作”,强化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作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态经济结构为主线,加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布局,着力创新农业复合生态产业模式、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着力创新生态农业关键技术配套体系和生态经济发展价值体系,着力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宜居生活环境保护模式,打造以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经济区,以“生态友好、农业转型、科技创新、经营创新”为建设方向,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稳步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

312空间结构生态圈着力“生态友好”,利用生物多样性、低碳技术,实现环境友好的生态圈,主要包括城镇、乡村居民点周边的森林、水体及景观等生态体系,以及镶嵌在城市中的生态斑块与生态廊道,包括生态公益林、水系、城市绿地等。

生产圈强调“科技创新”,应用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生产圈,主要包括能够生产农产品的各类地理经济空间,含生产用地、农副产品加工区及其他空间。

生活圈突出“以人为本”,为区域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优良的环境和健康生活福利,主要范围为生活场所,包括城区、各乡镇及主要乡村居民点。

32生态农业经济区实践探索

新罗区适中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区,它以东森闽台生物科技园为主体,以精致管理为理念,以健康农业、安全农业和品牌农业为导向,推动新罗区休闲农业发展;突出产业升级,转型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等全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突出制度创新,推动一产向二、三产业升级发展,引领提升园区产销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通过精品示范,带动区域内农民技术学习与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该观光园对推进新罗生态农业经济区向高效益、规模化、市场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做了典型示范,引起了福建省其他农业县市农业部门的极大关注。

参考文献:

[1] 倪洪兴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R] 北京: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2013

[2] 翁伯琦,赵雅静,刘朋虎,等 试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41-47

[3] 阮妙鸿,沈荔花,陈婷,等 福建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源的普查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384-390

[4] 涂杰峰,罗钦,伍云卿,等 福建水产饲料重金属污染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76-79

[5] 许标文,郑百龙,周江梅,等 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与对策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8):794-797

[6] ALIVISATOS A P,BLASER M J,BRODIE E L,et al A Unified Initiative to Harness the Earth’s Microbiomes[J] Science,2015(350):507-508

[7] 杜志雄,王新志 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变革的理论思考[J] 理论探讨,2013(4):72-75

作者:许标文 郑百龙 曾玉荣 翁伯琦

经济区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制订湖南“十三五”规划该考虑些什么?

在两个五年规划即将交替之际,科学谋划湖南“十三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论述为引领,设计能指导湖南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奋斗目标的多重考量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科学谋划湖南“十三五”规划,首先应设计体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奋斗目标。

遵循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1978-2013年,湖南GDP年均增长10%。但“十三五”时期很难再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一般来说,增长基数小,增长率提高的难度小;相反,增长的基数大,增长率提高的难度大。现在湖南的增长基数已达2.7萬亿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当属情理之中。经济潜在增长率是由经济资源和自然环境共同决定的,不顾客观条件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的也是有水分的GDP。现在中高速增长取代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发展新常态,湖南“十二五”时期的2011年至2014年增速分别为12.8%、11.3%、10.1%、9.5%,不仅年均增速已低于“十一五”,且呈逐年下降态势。把增速调整到合适“挡位”,更有利经济行稳致远。当然,湖南还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保持较快增速,才能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才能抢抓机遇、后发赶超。但是“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按照这个要求,湖南“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可以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为9%为预期目标。以9%为预期目标,允许实际增长高于或低于9%,但合理区间当在8%~10%之内。确定这样一个目标,符合经济增速换挡的现实趋势和湖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有利于鼓足干劲奋发作为,也能保持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同步联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省人民。

体现湖南特色。“十二五”时期湖南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也形成了实现“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将这些具有鲜明湖南特色的新思路融入“十三五”奋斗目标之中,可以反映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也与习近平总书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相契合。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以追赶型驶入快车道,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10位。但与全国相比,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人均均量都没有优势。要在发展新常态下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实现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三量齐升”。湖南加快推进工业化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保护环境的任务相当繁重,充分发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势,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才能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辉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社会富裕和人民幸福相统一。“十三五”时期正值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全省人民凝心聚力着力实现2017年部分地区率先建成小康和2020年全省全面小康,全省人民就会有更多获得感。“十三五”奋斗目标要体现实现“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除了经济总量、经济增量目标外,要更多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

突出幸福湖南。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需要破解当前湖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等突出问题和矛盾。为此,应当将追求GDP和追求幸福结合起来,实现更加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文关怀和幸福追求的增长,实现能让每一个人活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增长。湖南“十三五”奋斗目标体现幸福追求,要形成以富强为基、两型为体、民生为本、幸福为归的目标体系,将“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建设进一步提升至幸福湖南建设的新高度,用“幸福湖南”建设统领“四个湖南”建设,着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幸福之基;实现两同步两提高,化解幸福之忧;实施“民生工程”,落实幸福之重;实现三个“全覆盖”,编织幸福之网。

战略格局的多点支撑

奋斗目标靠战略格局支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关于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确立湖南“十三五”战略重点,要突出形成以增长极为牵引、增长点为支撑、增长带为联结的发展新格局。

突出打造新的增长极。增长极能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产生聚变效应、裂变效应、乘数效应,支配、牵引和带动其他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其形成取决于这个地方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底视察湖南时,要求湖南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从这个战略定位谋划湖南发展格局,要在加快推进长株潭地区转型升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湘西扶贫攻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谋划和积极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联动三角、辐射周边、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带一部”开放优势新的增长极,实现“四大板块”综合联动和整体跃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可以长株潭三市为腹地、岳阳为前沿,整合扩容提升打造“长株潭岳”新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三市以全省13.3%的土地面积和19.6%的人口生产了全省42.7%的经济总量,是湖南当之无愧的经济增长极。如果再与相距不远的岳阳进一步整合联动,积极效应会更加明显。

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把握经济发展大势,并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出发,作出了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为湖南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湖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十分迫切。一方面,湖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对第二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第一产业中高科技农业占比、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都偏低的问题。加上前期刺激政策正处在消化期,经济这驾马车还是投资主导,亟待转向主要依靠高新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驱动的轨道。“十三五”时期,湖南着力培育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具有较强回顾效应、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和较大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要从湖南实际出发,既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又要努力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真正成为湖南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量。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尤其要注重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有发展潜质、市场前景、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积极构建新的增长带。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形成的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和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走廊。如果说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增长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增长带则是使增长点连成线、形成片,使增长极功能辐射、放大的纽带。截至2014年12月31日,湖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5493公里,全省市州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公路圈;高铁通车里程已达1296公里,与“北上深广”形成了5、4、3、2小时工作圈、生活圈。抓住“两高时代”新机遇,不断完善提升“两高”沿线城镇、区域的发展定位、战略思路和产业布局,将“两高”沿线地区打造成湖南经济新的增长带,可以打通湖南发展的脉络、强健湖南发展的筋骨、丰满湖南发展的羽翼。

实现路径的多元选择

路径对头事半功倍。确保实现湖南“十三五”发展目标,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支撑作用的重要论述,选择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实现路径。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提升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经济发展成效。实现湖南“十三五”规划的奋斗目标,要形成有利于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新的发展方式,着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投資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为土地使用、资源开发、污染物排放设置“红线”、高压线,并变软约束为硬约束;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资源环境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更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价格在调节资源环境供给和需求中的积极作用,更多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国土环保、投资物价等政策体系和手段,更好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约束激励作用。

以深化结构调整为关键优化发展。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湖南经济结构从供给结构看,还是以“二、三、一”为特征,2014年湖南三次产业比为11.6∶46.2∶42.2,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仍居老二,第一产业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从需求结构看,近年来湖南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幅度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幅度,但投资需求一马当先的状态并没有改变;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的状况虽然在“十二五”时期有所改变,但城乡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仍然不大。“十三五”时期,湖南要下大力气实现供给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需求结构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收入结构由政府财政和企业利润的超常增长向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均衡增长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牢坚实基础。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激活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以绝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积极谋划和加快推进湖南全面深化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有序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教育、医疗卫生等改革积极推进,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主动积极,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时期,将《湖南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细化、硬化和具体化,关键是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降低私营经济准入门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激发湖南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以完善和明确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收支清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湖南经济发展环境;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国土物价等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湖南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投融资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支撑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湖南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全省科技创新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12年湖南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52.1%,全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1年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10位。2014年湖南高技术产业增长27.8%,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成为湖南经济稳中求进的关键支撑。“十三五”时期,湖南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扶持创新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三个重点,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充分释放市场、社会、企业三个创新活力,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成长型企业、高新产业园区、优势产业集聚,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湖南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实质性转变,以创新驱动支撑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基地)

作者:谭跃湘

经济区生态农业论文 篇3:

江西省科协党组书记龚绍林深入进贤县调研高效生态农业

7月14日,江西省科协党组书记龚绍林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一行深入到南昌市进贤县专题调研高效生态农业。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江西军山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青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与进贤县、乡镇、村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一起探讨如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座谈会上,调研组认真听取了进贤县委副书记梅树华的有关进贤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全面了解了进贤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取得的突破和所作的尝试。龚绍林充分肯定了进贤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注重结合休闲、品尝、观光的功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包装业、运输业发展;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扩大规模中求实效,在创新经营方式中谋效益。他还指出,调研组主要是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如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贤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初现端倪,值得调研组今后去研究、去跟踪,这次到进贤调研,收获很大,不虚此行。

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梁纯平在主持座谈会时说,进贤县是鱼米之乡,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产业、也有特色和品牌,其发展模式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贤县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探索,对课题研究很有启发。

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黄国勤,省委政研室经济社会处处长钟义山、调研员张晓勇,省科协宣调部副调研员张全市等随同调研;南昌市科协主席姚晓明、副主席罗春来、副调研員梅幸福,进贤县副县长胡彬,进贤县科协主席宋国武等陪同调研。(张全市 编辑:陈焕标)

(江西省科协)

上一篇:流行语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国内外汽车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