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核桃种植项目基地建设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 篇1:

闻喜县特色林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该文分析了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条件,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提出发展闻喜县特色林业经济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引入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生产基地;科学布局,重点打造中条山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种植等。

关键词:特色林业;发展优势;基地;闻喜县

1 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条件分析

闻喜县隶属山西运城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树木生长,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境内山域面积广阔,3 688个磨盘岭是其重要的生态林、经济林和畜牧业生产区,构成了全县的生态屏障;北垣面积广阔(近1.2万hm2)、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发展高品质干鲜果品潜力巨大;美良川(南垣)、河谷地水肥条件较好,尤其是涑水河盆地,发展苗木具有较大优势,非常适合林业经济区域连片规模化生产。三山环列、气候温和、光热充足,从河谷、丘陵到山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层带,为发展各种高档苗木和干果经济提供了条件。河谷盆地、丘陵山垣和广阔的沟川使适宜发展区域达6.67万hm2,发展空间巨大。

2 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闻喜县地处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类林木种苗的生长和繁衍,是北苗南移、南苗北移的极佳过渡地带。闻喜县现有耕地5.53万hm2,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适宜的出让价格易于流转,有利于苗木的规模化经营。

2.2 劳力充足,交通便利 闻喜农业人口33.4万,广大群众对土地有着天然亲和力,田间劳作技能好,素质高。苗木作为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境内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大运二级路、太风公路纵穿全境,闻垣高速、闻合高速直通中原、西北,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苗木集散。

2.3 龙头带动能力强,政策优势明显 闻喜成功引进了山西省最大的苗木绿化公司—太原康培集团,实施规模化发展,企业化运营,以园林绿化苗木作为主攻发展方向,创建了康培苗木科技示范景区,直接带动了全县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苗木种植规模已达0.21万hm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闻喜县为苗木发展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县苗木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县苗木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

3 加快促进闻喜特色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建立生态经济林大县为目标,坚持“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快全县干果经济林发展总面积达到1.67万hm2,实现宜林荒山、荒坡全覆盖,磨盘岭得到有效治理。其中核桃经济林发展1万hm2、双季槐发展0.33万hm2、杜仲、花椒等发展0.33万hm2。每年以0.13万hm2的速度推进,实现667m2均收入3 5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9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500元以上。创建6大苗木生产基地,优质苗木发展到0.67万hm2,产值达到15亿元,苗木生产经营人员达到1万人,农民人均苗木纯收入达到1 000元;建成特色干果经济林示范县、苗木生产基地重点县、生态经济型林业样板县,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3.1 引入企业,建设“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生产基地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依靠单个农户是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基地。所以应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广郭家庄蛇虎涧村、蒿峪村的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以组织化形成干果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加快种苗培育、栽植、抚育、管护。通过示范园建设,发展林业种植产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促进农业生产向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种苗培育区,成树栽种区,新品种研发选育和技术推广中心,加快育苗仓库、道路、水利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

3.2 科学布局,重点打造中条山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 优先发展稷王山前沿、鸣条岗和中条山前沿区域,以核桃、双季槐经济林为主体,其他品种为辅助,充分发挥其经济林、生态林的双重功效,重点发展中条山前沿的干果经济林。规划自裴社的王赵村起至北坡、小王沟、江子沟、上水沟、祁家庄和后宫乡前偏桥、上院、南沟、焦山村一线东部的中条山前沿至中腰山区,全部栽种以核桃经济林、双季槐、花椒、杜仲等干果经济林树种;中腰至石门一带以发展生态林树种为主。以生态经济林打造闻喜以东的生态屏障。

3.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种植 利用连片中条山、稷王山前沿核桃、双季槐、生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采取林菌、林药、林牧的联种、联养模式,扩大单位面积的增值效应。在林下种植低秆中药材,柴胡、黄芪、丹参等;发展林下食用菌、牧草和药用蚯蚓等,在山地沟壑区通过围栏发展林下蛋鸡和肉鸡养殖,生产市场价格较高的“笨鸡蛋”、“土鸡”等“野味”。创新经营模式,采取林上生产、林下出租的形式,合理流转土地。鼓励林农公司、加工养殖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具有闻喜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提升产业效益。

3.4 加大支持力度,创立品牌 继续执行核桃产业支持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探讨核桃产业甚至包括双季槐、柿子与粮食作物同等的扶持政策。实际上对该产业的扶持就是对山区经济的扶持,要有长远发展战略。加快干果经济林品牌的创建力度,在“雷师傅”“半山腰”山楂品牌的基础上,打造闻喜山楂、闻喜核桃的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3.5 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一带五片区” 一带:指重点打造涑水河盆地30余km的优势苗木生产带,突出康培苗木的龙头作用。5片区:一是康培苗木产业科技园和侯村薛蔡基地组成的涑水河谷片区;二是礼元湖村基地—东镇官庄基地—东镇裴村基地组成的白水滩基地;三是河底马军庄基地—后宫刘古庄基地—后宫上院基地组成的后宫垣片区。四是河底阳社基地—裴社基地组成的美良川片区;五是郭家庄平川片区。继续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的模式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入新的经营实体,实现苗木生产的规模扩张;鼓励支持康培苗木、大景园林、林欣苗木、仁核山谷、喜善林业等企业继续扩大规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生产基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银杏、白皮松、法桐、国槐、新疆杨、榆叶梅等;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养,提升其苗木栽植、培肥、除草、修剪等管理技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万人以上高素质的苗木从业大军。

参考文献

[1]霍松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2(07):9-11.

[2]董涛.基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J].现代商业,2014(03):49.

[3]李厚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要点——以政治视角的考量[J].现代经济探讨,2012(02):12-16.

(责编:徐焕斗)

作者:郭静佳 王煦晔 牛文波 许倩倩

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关于祁县乡镇核桃种植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摘 要】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核桃种植项目基地建设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镇;核桃种植;效益;可行性

祁县林业工作近年来始终围绕 “生态强县,产业富民”的指导思想,励精图治,奋发作为,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县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着手实施干果林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努力提升林业生态县品位。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阅资料,了解祁县林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林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对本地区林区实施项目——核桃种植的可行性做了深入研究。

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祁县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地形复杂,境域面积854平方公里。项目区位于祁县县城东南方丘陵山区,东经112°13-112°41,北纬37°04-37°29。区内年平均气温10℃,年≧10℃的有效积温3758℃,无霜期186天,年降雨量500mm,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海拔800-1200米范围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好,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宜林适牧。为核桃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非常适宜的土壤条件,具备生产优质核桃果品的条件。

2.经济林建设现状

全县辖6镇2乡(昭余镇、东观镇、古县镇、贾令镇、城赵镇、来远镇、西六支乡、峪口乡),289个自然村。项目区域内,现有干果经济林1.5万亩,年产115万公斤,总产值560万元,总人口49040人,总户数15430户,年人均收入5600元。

经济林建设在祁县具有传统优势:祁县古为“川陕通衢”,曾是明清时期全国有名的商业金融中心,故有“金祁县”之称。近年来,围绕“建设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特色县”的奋斗目标,县酥梨产业更是成为一大亮点。“祁县酥梨”是著名传统农产品品牌,祁县申报酥梨为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审查。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祁县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部份仍然在种粮食,玉米、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业经济,走入了农业经济发展瓶颈,单单依靠此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因此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核桃干果经济林建设是一条出路。

本次项目区位于祁县来远镇(来远村、东鱼沟)、峪口乡(鲁村)、东观镇(西砲)、贾令镇(谷恋)等,是祁县倾力打造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该项目区造林绿化和规模化种植工作力度,凸显农业产业优势,将有效推动全县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发展核桃经济林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

3.生产建设及技术优势

3.1广泛宣传,规划引导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祁县经济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树种、品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特别是晋中市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来,更有力地推动了干果经济林的发展。祁县为此提出实施水果、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干果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建设四个“十百万”工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经济林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示范区建设规划,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目标,整合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成为全县以及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惠民工程和样板工程,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在上新台阶。

3.2政策支持,典型引路

政府制订相关农业产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政策上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从基地建设、优种优育、栽培管理、资金筹措、配套设施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给予政策保障,免去广大果农的后顾之忧。如:实行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检验检疫、培育农果林示范基地、组织农民考察学习等,啟动示范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核桃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项目区乡镇主要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作好市场调查,依据本地优势,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发现并推广典型经验,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3.3信息沟通,市场激励

近年来核桃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扬,农民发展愿望强烈。本次选中的核桃苗木为辽核、中林、薄壳香等品种,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成熟,市场反应良好。

规划项目区建设的同时,还应大力培植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专业合作协会,搞好生产技术、种子种苗供应、产品销售服务,做好市场引导。通过加强政府宣传引导、信息服务,提高了果农思想认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了核桃种植的积极性。

3.4规范管理,技术服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挥核桃种植的优势,还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项目区内现发展20个果业专业合作社,15名中级农技员,300余名农村技术员,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将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可靠的技术人力资源。基层的农技站、林业站、广播站等部门协调联动,强化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同时积极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促进本地农民科技种植技术的提高。

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一直奔赴全县林果区各重点乡村进行蹲点、指导、培训、咨询,传授各种果树新技术和新信息,指导全县果农进行绿色干果标准化生产。

4.效益前景分析

项目区核桃规模化种植将极大改变原来的零星栽培,粗放、分散经营的模式,成为本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期效益看好,具体有:

4.1经济效益

核桃堪称抗氧化之“王”,核桃的营养价值非常的之高。中医自古就把核桃称为“长寿果”,认为核桃能补肾健脑,补中益气,润肌肤、乌须发。同时核桃叶、核桃细枝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优质核桃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以及医疗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价格不断走高。据市场调查及农产品商务平台最新公布的核桃价格为40—50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大,核桃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推行,果品质量将会有保证,贸易量将大大增加。预计核桃市场出现滞销的可能性很小,没有太大的市场风险。

项目建设完成,核桃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核桃可为当地果农带来3000多元的经济收入,增收1650万元,人均收入可增长300元以上,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达小康的步伐。

4.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带动整个项目区干果经济林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祁县干果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经营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标准化栽培、品牌认证、技术攻关、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依靠发展当地特色干果经济林实现经济增长,使干果经济林产业成为促进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同时,通过实施项目配套工程——道路砂石化建设,可大大改善农村干果产品生产运输的交通条件,提高果农农事工作、农资运输、果品运输的效力,并辐射带动整个项目区林业发展,为促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本地区干果产业进一步达到和实现果树种植规模化、果品生产标准化、果品销售品牌化、采后处理商品化、水果经营产业化五化目标,是祁县干果产业步入现代园艺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提升祁县干果产业水平,极具社会效益。

4.3生态效益

干果经济林的建设,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起着积极的作用。资料显示:核桃树根及其树体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核桃树冠枝叶茂盛,具有较强的拦截烟尘,吸收二氧化碳和净化空气的能力,很多城市也把核桃树用于城市绿化的行道树或观赏树种;核桃树根系发达且分布深而广,可以固结土壤,缓解地表径流,将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核桃树规模种植还可有效改善当地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轻干热风、倒春寒、霜冻等灾害性气候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挥生态屏障作用。

作者:卢林虎

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关于助推我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摘要:我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域,被称为“北部七个重点沙化”地区。以这些地区为代表的北部生态脆弱地区,既是我县生态治理相对较落后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经济作物是花生,而由于该地区降水量少、旱灾频发,玉米、花生产量低而不稳,为增加产量,农民往往过度开垦,侵占林草地,加剧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关键词:草原;生态修复;建议

1 草原生态恢复和建设工作

1.1 推进流转补偿资金发放工作

2021年土地流转面积8354.7hm2,补助资金2484.2763万元,共签订流转合同5777份。目前,流转土地合同及汇总已全部完成审核,正在按程序审批。

1.2 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作

为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先后争取国家退化草原种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641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2019年3500万元、2020年1832万元、2021年1692万元;国家退牧还草项目资金1078万元),推动草原生态持续恢复。2021年草原示范区计划完成退化草原种草4086.67hm2,预计7月15日之前完工。重点巩固3片精品草场,打造7片精品花海133.33hm2。同时,与伊利沟通协调拉送粪肥200车改良沙化土壤;实施阿尔乡镇生态造林293.33hm2及鼠病虫害防治400hm2。全面完成高速两侧沙漠化治理问题;草原路入口南侧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争取省林草局资金实施围栏封育。另外,积极与农科院对接,不断提升科技共建水平,助力草原生态恢复建设。

1.3 基础设施管护和维护工作

年初以来,对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所辖的四个乡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四合城镇、大德镇)15个村的0.83万hm2流转土地实施的生态恢复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道路建设项目等开展全面的管护工作,并明确示范区所辖乡镇实施的各类项目经营收益的15%返给各乡镇,用于各乡镇管护工作的费用,反哺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四合城王家村付家屯和章古台哈拉海新村进行美化改造;迁移电话线杆;欧李山建设2000m2生态停车场一处;在欧李山设置“生态草原”标石,万亩示范区设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语;路视野内林木美化;西旧府湖西侧树带移除;西旧府湖东侧绿化水土保持等多项重点工作。正在抓紧推进越野场地建设;10km草原路建设;大黑山整体美化建设。进一步强化草原防火和封山禁牧工作,有效确保实现示范区设施完备、道路安全、草场美观、环境整洁、运转规范的目标,推动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健康、良性、长效、稳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加大对欧李山精品草场、水电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力度,提升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和运行质量。

1.4 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

1.4.1 旅游业发展方面

在德力格尔湖周边新建了蒙古包8個、风车2个、游船3个、小木屋4个、小矮人7个、小品牛5头、小品羊5只、马3匹、仙鹤4只等附属设施,设置了30个精品民宿,打造了旱滑滑道、骑马体验场地、湖心岛、霍比特小屋、儿童沙地体验、鸵鸟养殖园等观光游玩景点,形成了特色蒙餐、精品美食、沙泉鱼宴等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增加了草原示范区旅游元素。据不完全统计,仅端午节当天草原约接待车辆5000余台次、游客近3万人。省内外游客通过抖音短视频、快手、朋友圈等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推介彰武草原达1500余次,游客总体评价较好,期望值、满意度较高,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彰武草原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同时,重点打造了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完善了对外接待服务,构筑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治沙格局。

1.4.2 种养业发展方面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栽植锦绣海棠、鸡心果等果树及芝豇、花卉、蔬菜等高效作物约3650亩。巩固提升已建成6个精品果园整体品质,新建精品果园4个,与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实现有机结合。实施种植沙棘20hm2、金盏花26.67hm2、油菜花46.67hm2、苦参射干86.67hm2等特色产业项目种植,试种蛋白桑240亩,有效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各乡镇筛选草原伴手礼、后备箱工程,大力推进农家乐和民宿经济。

1.4.3 草食畜牧业发展方面

建成6个肉羊养殖场、1个肉牛养殖场,现阶段已全部投入使用,通过村集体经营、外租承包经营,可实现年收益约120万元。计划新建肉羊养殖场3个,已陆续开工建设。加大示范区内后新秋镇鸭蛋养殖及白鹅养殖规模,注重产业链形成,打造彰武特色农产品品牌。

2 草原生态恢复区成效

2.1 生态植被逐渐修复

示范区补播牧草0.2万hm2,打造千亩以上精品草场3块,建设金盏菊、油菜花、格桑花花带133.33hm2,栽植草花、欧李、沙地柏等各类植物10余种20万棵,铺设草方格133.33hm2。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已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植被草层高度已由治理前的5~7cm提高到了30~40cm。

2.2 配套工程全面完善

道路方面,58.8km草原路建成通车,修建康养林穿林路1.7km。浇灌设施方面,围绕工程的实际用水需求,在重点地块打井239眼,并配套了水泵、发电机组及喷灌等设备。消防设施方面,建设欧李山等5个瞭望平台,改造完成林草消防站并配备相关灭火工具等设施。结合示范区实际,建设用水处5处、交通路引22处,修建彩色沥青停车场1500m2。

2.3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经过综合治理,草原恢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自然生态正在加快修复,带动彰武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风沙变小,雨水增多,生态彰武目标成为现实。

2.4 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实施以来,部分农民依托牧草资源发展养殖业,核心区内牛羊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75%和39.9%,拉动了草食畜牧业发展;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利用庭院空间,栽植高效作物,促进了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外地务工等增加收入,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2.5 生态意识全面提高

草原建设过程中,周边群众乃至全县人民亲眼目睹了生态恢复的“难”,也切身感受到了绿草成茵的“美”,生态文明观念深深植入每个彰武人的脑海,“生态文明”这个概念走进每个人的思想,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彰武形成了生态文明人人建、建好生态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3 草原生态恢复区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调整生态结构的具体行动

当前,修复区尚存在生态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特别是农田防护林、固沙林等树种单一(以杨树为主)、乔灌草配置不合理,特点是纯林多,混交林少,易发生病虫害。从林龄结构看,老、幼龄林占三分之二,与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较大差距,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现有人工林草科学经营特别是密度调整上,各部门都是说的多做的少。

3.2 农村面源污染较重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村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牧业以及家庭养殖业、环境卫生等。生活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难以循环利用,造成二次污染。

3.3 缺乏科技支撑

除了产生以上生态问题的原因外,科学管理这个人为原因常常是被重视但却缺少具体行动,它是生态建设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我们的生态建设只是部分关系到生态和自然本身,更多的是当下社会管理和生存压力问题。水利是农业经济的命脉,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主要工程内容的路网、景观比例过大,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工程量过少;没有很好的分析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对不同植物生长需水的承载量现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工程建设未达到“藏水于地”的修复效果。

4 草原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议

(1)草原缺水严重,应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形成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方式,实现靠天修复,向“藏水于地”转变。

①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篈则封,适度发展经济林,彩色林,与农业开发项目结合,发展文旅业。

②开展一村千树行动和森林新村建设,突出身边增绿,综合提升乡村自然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

③坚持查缺补缝原则,把美丽乡村、林网恢复、草原恢复、林分提升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农林牧副渔业有机融合的完整草原生态修复体系。

(2)进一步深化完善北部生态脆弱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调整林草产业结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引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快速发展。全市上下应加快造林播绿的脚步,创出一条生态治理与治沙用沙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居生态环境改善齐行的路子,实现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双赢”。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干鲜果品林及景观经济林种植能够享受一定金额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林补贴,并纳入生态效益补贴和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确保干果林木种植总体经济效益不低于玉米种植。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地区种植山杏、榛子、文冠果等兼具优质高产和抗旱抗寒性能的干果林木,坚持公益性为主,兼顾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帮助农民提高干果产量和品质,并开拓销售渠道,深化加工方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这些地区常年植被覆盖、水源涵养、抗风抗沙,兼顾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2.

作者:洪长春 单尧 李敬岩 蒋畅 刘时静 马云飞 谢红梅 王宇航

上一篇:新时代民生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教学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