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章标题管理论文

2022-04-18

语文文章标题管理论文 篇1:

高中语文课堂高效导入的四种办法

摘 要: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还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对文本进行知识迁移与拓展。因此,导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提出以下四种高中课堂高效导入的方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标题导入法,温故导入法。

关键词:高中 语文课堂 有效导入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语文课堂看作一首乐章,那么导入就如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基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给学生脑力带来疲劳。”高中阶段,学生学业繁重,语文课被大部分学生视为放松课,课上可听可不听,或者做其他作业。高中语文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在备课和日常上课中大都略去了语文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一上课便直接进入文本内部,开始分析、解读课文。本意是为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对文本进行知识迁移与拓展。因此,导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刚刚在高中实习了一学期,结合高中语文课堂实际情况,以及自己上课后的一些思考,特总结了以下四种高中语文课堂高效导入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导之以情,营造氛围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心理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情境导入法适用范围极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就有“意境”一说,李吉林老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情境理论”,并把创设情境的途径归纳为以下六种:在生活中展示情境、用实物来演示情境、通过图画来再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语言来描绘情境、通过表演来体会情境。在导入中也可运用“创设情境”一法,情境导入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带领下,促进学生情感层层深入,逐步深化。具体说来情境导入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利用语言、图像、音乐、多媒体等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动人,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雨巷》时,首先可用幻灯片展示一幅图片:刚刚下过雨的江南小巷,湿漉漉的青石板,悠长而空无一人,远处隐约有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并播放关于《雨巷》的配乐朗诵音频。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运用视觉、听觉、知觉等来初步感受雨巷。最后教师语言导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寂寥而悠长的小巷,他的内心会泛起怎样的涟漪?假如你是作者此情此景之下,你会有哪些感受?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近“雨巷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悬念导入法——导之以疑,激发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纯知识与文学性的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巧妙设疑,采用悬念导入法设置悬念。从而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所谓悬念,即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引起了激荡,使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并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想要知晓答案的认真态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新课导入中,教师须匠心独运,有的放矢,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把文章用几个问题勾连起来,在学生不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设计悬念,在枯燥无味的地方设计悬念,在重难点处设计悬念。问题设置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文章主题。例如在准备《小狗包弟》一文的教学设计时,可设计如下几个悬念:1.小狗包弟是一条怎样的狗?它与“我”的家人相处如何?2.小狗包弟最后的结局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悲惨现实?作者究竟在忏悔什么?如此三个大问题,清晰的串联起了全文,并且问题设计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原则,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可乘机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组探究一个问题,最后三个大组进行各自的展示和互相的评比。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状态,课堂也会更加有趣和有活力。

三、标题导入法——导之以知,训练技能

鲁迅说:“要极省儉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里要极为迅速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则要抓住文章的眼睛。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探测课文内容和中心的一扇窗。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大可以从标题入手,采用标题导入法,探讨题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在把握教材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围绕题目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就可运用标题导入法,从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中,让学生思考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什么?标题中题眼即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应该很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深入,“退”的主客体分别是谁?最后再围绕为何退、如何退、和退的结果来设计教学过程。从题目入手提纲挈领,学生也能掌握从题目入手的阅读方法,反复涵咏,仔细体味,迅速进入文章主体的学习,课堂效率高,学生也有得益。在使用悬念导入法与标题导入法时,教师都需要提纲挈领,巧设问题。然而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悬念导入法是在教师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悬念,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标题导入法则是在短短的标题中大做文章,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越俎代庖,提前透露文本。

四、温故导入法——导之以法,融会贯通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文章与之前的语文学习产生了勾连,可采用温故导入法学习新课文。温故导入法就是指通过复习旧知识以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式。在学生原有知识与要学知识之间建构联系,并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这符合高中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创造性。温故导入法的关键在于要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巧妙引导,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就可使用温故导入法。课例:人生在世,浮云苍狗月圆月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告别和离散。在诗词中离别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晏殊曾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还记得哪些诗人写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词?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这篇离别之词,感受柳永笔下的离别愁绪。

这段导入,既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关于离别的诗词,又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在温故的同时与新的知识产生勾连,更利于学生理解和产生求知的兴趣。同时针对不同的课文,导入方法也可以叠加使用。比如《雨霖铃》这篇课文就可同时使用情境导入法和温故导入法。首先课件展示“惜别图”,并播放《送别》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然后教师再语言导入,带领学生温习之前学过的离别诗词。

五、结语

除了以上四种导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还有教学目标导入法、作者介绍导入法、故事典故导入法、衔接导入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高中语文课文的设置、高中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得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导入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不能为导而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导入要切题。导入的形式、风格和内容都要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一致,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切勿只求新颖和有趣,而与所学知识毫无联系,牵强附会。第二,导入要精炼。导入要简短精巧,三五分钟,引起兴趣即可。导入节奏简洁明快,设计内容合适精当,学生便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三,导入要启思。导入要能激发学生思维,切不可平淡无味或机械灌输。最后,导入要激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导入充满趣味学生才能被牢牢吸引住,切不可陈词滥调,乏味刻板。总之,高中语文课文虽然文质皆美,但是其深度与难度也相对提高,在语文教学环节中要熟练运用有效、高效的导入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寶大.导入技能 结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杨艳.初中语文导入六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0):41-41.

[5]张明冈.语文导入艺术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6,(5):43-44.

(吴潇潇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9)

作者:吴潇潇

语文文章标题管理论文 篇2:

浅探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越来越重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会形成一个思维导图,它使学生们记忆知识更加便捷,它逐步地应用到了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中,特别适用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们理清文章思路,使阅读的内容通俗易懂,这样就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也能锻炼学生们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Primary School

WEI Lianghua  (Zhangzhou Secon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Fujian Province,China)

阅读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息息相关,学生们只有好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好的语文基础,所以说阅读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要加强阅读的管理,强化阅读的意义与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的阅读量也会大大地提高,阅读内容也会变得有难度,很难把握阅读的内容,如果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以后的人生道路才会一帆风顺。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想必大家都对思维导图已有一定的了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通过想象出来所构思的网状结构,以图形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它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信息组织结合起来,都储存融入在一张图中,对文章内容进行优化,以输出工具的形式输送信息,思维导图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发明创造的,当时托尼.巴赞把它用来作为记笔记的一种快捷方法,在思维导图中,图的中心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内容的焦点所在,从中心的主题出发,向外分散出几个小部分作为分要点,一般来说分支与主题联系紧密,一般用关键的图形和周围发散的支条组成,一般以话题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大多数用从上往下的支条来衔接,重要的要点在上层,越往下要点越少,是各个分支之间具有连接性。最后组成的思维导读类似于一个树状结构,跟学生们发散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2.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运用的优势

(1)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框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思维导图正能体现这一好处,思维导图就是把学生们学习的知识联络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们整体把握知识,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构成良好的学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构建思维导图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让学生们对学习有一个好的规范,同时也可以在课后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并做出相应的努力并加以完善,学习成绩自然就提升了,同时也可以方便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也在發生着变化,学生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阅读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学生们就很难理清文章的主旨,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很难做到对脉络有清晰的了解,而思维导图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思维以图形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表达的既生动又逼真,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阅读中通过想象那个思维画面来记忆一些要点,联想到整个文章的思路,使其记忆效果达到最好,使自己理清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对作者对这篇文章的构思也有深刻的了解,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3)有助于学生记住阅读内容

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它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整个板块连接到一起,把所有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使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有层次感和规律感,思维导图与学生们的大脑相融合,使大脑记忆的更方便,记忆的东西更加牢固,而且思维构图会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标记,根据要点是否重要来选择不同的色彩,这样就使学生们的记忆更长久,也会使记忆的东西更加牢固,自然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4)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地分析如何制成思维导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图中,发现有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总而言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锻炼了学生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们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也发散了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好的开发,也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思维导图的制作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掌握思维导图制作的方法

要想制作思维导图,首先是把思维导图想象出来,然后用正确的理论进行讲解,剖析思维导图的制作方针,然后根据相关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使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更有实际效果,让学生们充分认识思维导图,有了对思维导图的感知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们轻松地学会制作思维导图,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们发现思维导图的优势以及对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对思维导图的制作产生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积极地学习和行动起来,在学生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在一旁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到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作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尊重学生们的意见,给予他们一些相对的鼓励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牢记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这一点对学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起初,学生们应该熟读文章,对文章整体构思有一个深刻地了解,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找到文章的主题或者关键词,找出来之后,列出一个框架把文章的主题写在框架的中央,并涂上鲜艳的色彩,第二步是关键词,找出关键词之后,把关键词写在主题的周围,并用分支环绕,用线条把它们衔接起来,线条的粗细程度要统一,目的是让学生们看起来更通俗易懂,第三步是跟上面的方法类似,把线条扩展到第三层,第四层,依次往下写,上下文具有包含的效果,使层次分明,结构感强。最后一步是根据整篇的文章内容,通过想象完成图案,要求图案与文章内容相匹配,图案必须能反映出文章的全部内容。

(2)运用思维导图的益处

运用思维导图的好处有很多,因为思维导图是在全面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因此,它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掌握文章的脉络层次,为了使学生们对思维导图有更好地了解,老师可以把思维导图的制作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样等到上课老师讲解时,学过了的就有了逻辑思维,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然而学生们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运用,打破了原本的阅读方式,使阅读的难度得到了降低,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也就提高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轻松的把握文章的内容,使学生们对阅读更加有兴趣,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也更新了传统教学的观念,使学生们的阅读技巧显得更加有个性,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束缚学生们的思维,这样学生们就无法放飞自我,轻松快乐的学习,而在思维导图中,学生们就可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使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从而让学生们养成一个独特的阅读方式。

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思维,也可以凝聚学生们的上课注意力,因为思维导图由各种图形、线条、符号组成,当学生们在观察到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们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从一开始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敏捷,在创建思维导图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对学生们养成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促进作用。

4.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使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应用策略,从语文阅读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更好地选择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思维导图一般以中心发散为主要策略,从内向外发散几个分支,就如同从主题出发,慢慢地引入副标题,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中心发散策略应具有发散的特征,老师应该指导和鼓励学生们使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构造和分析,前提是学生要做到对文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主题进行发散,从主标题,然后二级标题、三级标题,以此类推,使思维导图变得更加充实。

归纳总结策略在思维导图中也是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体现思维导图的结合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度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很多篇幅很长,内容较多的文章,学生们对他们的整体把握是非常有难度的,此时学生们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每一段落都会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可以把这个小小的总结作为一个分支延伸下去,领导学生们对每一段落的把握,总结出每一段落的中心内容,把所有的段落整合在一起所表达的内容就是本篇文章的主题,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层层递进的关系,就是归纳总结策略的体现。

我们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需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就需要递进串联策略,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考察学生们是否真正地了解本篇文章,通俗的说,就是是否真正理清文章的因果关系和前后顺序,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到文章的逻辑顺序,最后采用递进并联的策略对文章进行分析,比如说故事发生时间的变化,文章中人物心情的变化,递进并联的策略与学生们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相符合,使文章通俗易懂,学生们理解起来更轻松、更方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快速的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展的时间和人物心情的变化,加快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5.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已经正式步入了教育的领域,它打破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展现了独特的、新颖的阅读方式以及清晰的文章结构框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文章首先要做到思路清晰,脉络连贯,对文章的上下文有好的衔接,所以说思维导图在阅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好思维导图,把握好它的作用与优势,从而使阅读质量提高。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運用思维导图,也是学校当下最大的难题,思维导图的正确利用,可以激发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老师们的工作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效课堂,帮助同学们更好得发散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淑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28-29.

[2]彭益,龚跃莲.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229.

[3]吴琦.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魏良花

语文文章标题管理论文 篇3:

语文阅读课中核心问题设计实践与反思探研

摘 要:好的课堂要有好的问题,好的问题需要有好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好的问题往往就是建立在教师有效的课堂核心问题之上,这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好核心问题,令核心问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从核心问题的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问题;设计;使用;语文核心素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前设计好核心问题,在课上依靠核心问题引领整节课,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研讨能力。在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引领学生走向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需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更好地解读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每篇课文和每节课,设计好一个能够引领整篇课文或整节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在核心问题中能激发学习思维,进行深度思考,走进文本解读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通过设计和使用语文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进行探讨。

一、语文“核心问题”阐述

语文阅读课上的核心问题不同于浅层的、零碎的、随意的提问,应该是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思考和解读课文,对课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引导能力,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阅读教学问题。可以说,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习内容整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它源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阅读,读到最应该读的部分,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品评最应该品评的问题,听取最应该听取的问题,讨论最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和成功感。而且,核心问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出“尊重学生”的教学关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构建一种“读、问、议、讲”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文本,走到阅读的更深处进行感悟和学习。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很多经典课文历经多次教材改版都被保留下来,这样的文章往往是核心问题设计的重要篇目。基于语文有多种类型的阅读课,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以便使核心问题凸显课文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核心问题,才能培养更贴近实际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设计课堂核心问题。

1.从标题入手

好的文章题目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往往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思想主题往往会借助一个巧妙的文题呈现给读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文章标题的作用,核心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题着手。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便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核心问题,如:“文章明明写的是五位战士,可题目为什么是五位壮士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一些语言去印证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会认真品读描写五位战士言行的语句。阅读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前后桌或周边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文本解读内容。学生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阅读、思考、交流”活动中,能够切实领悟到五位战士的“壮”之原因。比如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其胆之“壮”;英勇战斗,打击敌人,其行之“壮”;诱敌入绝境,不仅豪壮,而且有智谋;最后高呼口号舍身跳崖,其气节之“壮”。这个“壮”字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五位战士宁死不屈、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以及决不投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民族气节。可见,教师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核心问题,能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快速领悟文章的思想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抓目标重点

每篇文章都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核心问题设计自然不能抛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师可以以教学目标和重点为基点设计核心问题,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克服“满堂问”的缺点。教师只有抓住教学目标和重点,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才能引领整篇课文。例如,三年级教材中的《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运用大量对话表现小庆龄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旨在赞扬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格,希望学生们都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而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实际情况设计两个教学重难点:一是抓住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体会人物的可贵品质,二是品味课文结尾的句子,即宋庆龄说的话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示。考虑到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而且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品质,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小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语言、动作的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角色体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充分研读,自主感悟,自觉内化,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宋庆龄的话的含义,让学生得到启示。读悟结合,能够使学生丰富对“信”字内涵的理解,初步掌握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抓重点词句

对重点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梳理语言词句,注意文章某些联结之处的语言,如关键词、中心句、过渡段。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关键语言设计核心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梳理文段,体会和推敲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掌握文章写作方法,把握重难点内容,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六年級上册《好的故事》一文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是全文的中心句,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既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特点,又引出了下文将要描写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进而充分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理解全文主题。

4.抓人物形象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叙述性的写人的文章,所以人物形象这个知识点自然是教学离不开的重点内容,而且叙述性文章中的人物往往是课堂探究的核心。为此,教师可以针对人物形象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关于人物形象的核心问题:“如果让你在文中配一幅插图凸显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你会配一幅什么样的插图?请用文字表述插图内容,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在这个关于人物形象的核心问题中,学生要想让插图中的父亲更加形象贴切,势必会更加认真地自主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寻找文中涉及父亲的细节描写,还有的学生会与同学研究、讨论,直至得出满意的答案。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描绘人物形象,是从另一个角度窥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具有思考深度,能够凸显深度学习的要求。

5.抓态度(情感)变化

一些文章往往蕴含着人物的情感或态度变化,或直接,或含蓄,都能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牛和鹅》时,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后,能够立刻感受到“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刚开始,“我”欺负牛惧怕鹅,后来“我”不欺负牛了,也不惧怕鹅了。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变化,提炼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我’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了截然相反的变化呢?”这一问题删繁就简,削去冗枝,留下精干,使教学思路更加精简凝练,明朗有序,会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乐于探究。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使用策略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好核心问题后,应该怎样使用这些核心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1.设计问题链,形成问题梯度

这里的问题链,是指根据核心问题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而设计的,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的的,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一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沿着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例如,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行文的线索——“我”的心情变化,提炼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的心情会产生变化?然后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我”的心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变化的?这个问题链中的三个问题逐层递进,学生在解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围绕核心问题学习”。而解答问题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

2.借助任务单,呈现学习路径

为便于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教师可以将问题链转化为任务单。这里的“任务单”是指根据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而设计的,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呈现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的学习方案。例如,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在呈现问题链后,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1到4自然段,明白“我”刚开始是特别期待上台表演,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作者是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的。然后,教师需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自主批注、自主学习。1)画一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或关键词,在相关语句旁批注“我”的心情。2)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我”的心情产生了什么变化。3)想一想:“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填一填:完成表格。

这样的任务单,融合了问题链的三个问题,展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路径: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能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有了这样的任务单,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而使整个学习活动能够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3.注重启发性,渗透方法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启发学生思维,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面临挑战性问题的时候,教师还要给足时间,舍得在沉默中等待,以“沉默”推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与冲刺,让学生收获惊喜。例如,兄弟单位邓林林老师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引导学生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上,邓老师注意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交流平台让学生懂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用“连”的方法,也就是事件串联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要说清楚并不容易。比如,第一个学生直接把老师呈现的三件事的句子连起来说了一遍。邓老师先是肯定这个学生说得完整,再让其他同学提出建议:怎样才能说得更好?接着让第一个学生再重说。这既能使说的学生感到自信与满足,还能调动其他学生说的兴趣与信心。然后,邓老师让其他学生尝试着说,并及时给予评价引导:你发现了这三件事之间存在关系,那么是什么关系呢?据此让学生明白:要说清楚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理清这几件事的关系。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发现课文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于是邓老师便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的顺序来说,使学生能够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这种有意义的开放性的任务和活动中,学生能够经历不断实践、讨论、质疑、再实践、再讨论交流的过程,实现从学会知识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的设计与使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关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理解与领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并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富菊.深度学习,领跑语文课堂[J].课外语文,2021(01).

[2]封志娟.语文课堂深度学习与挑战性问题的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

[3]葛欣.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模式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41).

[4]张海玉.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探析[J].教师,2020(20).

[5]陈星.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0(14).

Key words: Chinese; core problems; design; use;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作者:陈建丽

上一篇:生态护坡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自然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