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

2022-04-23

根据河北省的有关规划,为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调整,推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4市整合资源、互动发展,建设“一中心、两轴、三基地”,以石家庄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环城水系、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产业新城建设;以京广(京珠)、京九(大广)沿线为主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湖新区、邢台新兴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区域增长新优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 篇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将得到不断壮大。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近几年来,乡村各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了、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2 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草场、养殖场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1.3 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4 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例如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门面房,对外出租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

1.5 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休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村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2008年某地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324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11.6万元,发包上交收入312.4万元。

2.1.2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整体情况来看,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5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有1个,超过10万元的只有7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1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3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1.4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2.2 主要原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2.2.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2.2.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3 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2 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经济规模。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畜潜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禽养殖规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群的数量。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畜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畜,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和饲、草料基地为主。

第三、积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

3.3 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3.4 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牲畜,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3.5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作者:杨 静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 篇2:

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

根据河北省的有关规划,为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调整,推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4市整合资源、互动发展,建设“一中心、两轴、三基地”,以石家庄为中心,强力推进大西柏坡、正定新区、环城水系、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产业新城建设;以京广(京珠)、京九(大广)沿线为主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湖新区、邢台新兴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区域增长新优势。本文全面调查和分析了冀中南经济区当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设想和模式,并对其实现突破发展的路径和对策进行了探索。

一、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冀中南经济区的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四市,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6%、43%、39%,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传统工业加工区和特色商贸物流基地。其现状及分析如下:

1、资源禀赋类型多样但产业发展调整约束不断增强。

冀中南地区西依太行山,沿山为丘陵地区,中东部为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地理特征较为多样,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风能、地热等能源资源总量也比较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为冀中南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然而,冀中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差,人均水资源量和地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且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超载利用和污染,区域整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2、主导产业增长迅速但区域内名优产业发展困难。

冀中南地区产业门类相对完整,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工业等重工业类型与轻纺、食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轻工业均得到一定发展,其中主导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石家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5%;邯郸市主导产业中仅冶金工业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50%;邢台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新能源、煤化工等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也占到全部工业的40%以上;衡水市橡胶、食品、金属制品、化工等主导产业也增长较快,总体而言地区产业基础正在不断巩固。然而,冀中南地区特色区域名优产业和产品发展仍比较困难,如采暖铸造、通讯器材、丝网、皮毛皮革、玻璃钢、汽拖配件、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橱柜、工艺美术等产业类型,虽然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较高,但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提升缓慢、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发挥带动广大农业地区发展的作用。

3、传统农业量大面广但现代化水平仍待提高。

冀中南地区大部分为冲积性黄土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国家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冀中南地区以仅占河北省域面积26%的土地生产了全省58%的粮食,种植了全省75%的棉花、38%的油料作物和蔬菜,在全省前50个农业生产大县中冀中南地区就有27个县名列其中。然而,冀中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生产人均产值、农作物机耕比例以及有效灌溉比例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不仅限制了冀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影响到“三化联动”的整体进程。

二、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分析

多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加快,以及河北省沿海地区,环京津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集聚力不断增强。但是,产业结构急待调整、产业布局急待优化、产业规模急待扩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区域产业战略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与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相比,冀中南经济区是产业竞争发展明显缺后发优势、少战略支撑的地区。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有着毗邻京津环渤海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有利条件,有着国家和省沿海开发的好政策。有着港口、矿产、能源等强大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支撑,有越来越完善的基礎设施。而冀中南经济区既不接京津、也不沿海,既没有经济大进大出的交通区位条件,也缺少大产业、大项目落地发展的战略设施和资源条件支撑,是河北省产业发展相对封闭的区位。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形势最好、增长点最多、竞争力和聚集力最强的地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增长极。而冀中南经济区随着国家支撑政策的弱化和部分地区战略资源开发殆尽,明显的呈现出后续发展优势缺乏的局面,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产业结构粗放,转变发展方式困难重重。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趋齐全,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产业趋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冀中南经济区第一产业和传统工业及服务业在冀中南经济区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冀中南经济区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然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工业以钢铁、煤化工、盐化工、纺织和食品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为主导,主导产品钢铁、原煤、原盐、水泥、化学原材料、棉纱等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服务业仍是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级,提升产业发展总水平,是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今后应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

3、科技资源“被吸”现象严重,产业创新能力较低。

冀中南经济区科技人才,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数量和等级,远不能与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京、津地区相比,目前冀中南经济区科技资源向京津地区流失现象依然严峻,冀中南经济区科技创新数量、发明专利数量、成熟成果转化率也与京津地区有巨大差异,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科技资源最薄弱、创新能力最低的区域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除了省会石家庄之外,冀中南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的数量少、档次低,难以满足传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冀中南经济区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比较滞后,技术老化、设备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处于落后状态。企业创新能力弱,故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始终难以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较低。

4、综合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发展吸引力不足。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打造区域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产业发展环境相对前加区域之一,对外发展吸引力严重不足。一是政务环境欠佳。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冀中南经济区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综合服务缺位、空位、不到位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服务效率低下、随意性强,公正性弱。二是城市支撑能力不强,除了省会石家庄市外,冀中南经济区其他三个中小城市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综合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能力跟不上,使得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吸引力较弱。三是资源承载力较差。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区域,面临着诸多河流干枯断流、城市地下水超采等严重局面。

5、产业发展同构现象严重,4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在自然区位、要素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的约束下,冀中南经济区内各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较大的发展差距。但是,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一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省会石家庄市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在四个中心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较好、产业结构较优。2011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邯郸、邢台、衡水的2.2倍、5.4倍和7.1倍。二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冀中南经济区个县域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邯郸武安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邢台新河县的25.7倍、51.8倍和2.1倍。三是中心城镇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冀中南经济区二元经济差距都非常明显。如何缩小及中南经济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未来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三、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设想

“冀中南”是指河北省位于京津之南的地区,2011年才将“冀中南”经济区上升到战略高度。河北省给“冀中南”经济区进行了功能定位: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1、冀中南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立足门户区位、面向沿海开放、对接京津发展、突出三化协同,以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为基础,形成河北省三大经济区战略的有力支撑,建设北方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重点建成:华北平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四省交接地带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以及特色产业富民强县试验区。工业发展建立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20年,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北方重要的产业和城镇发展区。三化发展紧密同步,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发展比重快速增加且规模层次均明显提高,城乡发展从据点培育向全面带动转变,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地区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均具有较大的区域影响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资源利用与建设开发实现基本和谐。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长到2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元,城镇人口达到19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8%。

2、冀中南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依托冀中南经济区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按照国家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本着发挥优势、开挖潜力、创新驱动等发展原则,以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着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以壮大生物、电子信息、精密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为先导,以特色钢铁、精细化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的高端化、信息化、聚集化与规模化发展,加速实现冀中南经济区经济振兴,努力把冀中南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河北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河北省新興产业发展高地、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特色产品富民强县先行区。

3、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具体设想。

首先,先导产业发展设想:第一,发挥国加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依托石家庄国际生物产业基地、石药创新药物出纳也化基地、内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曲周现代新型工业园等重点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为河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引领区。第二,充分发挥冀中南经济区与河北省丰富的钢铁资源优势,以及在数控机床、煤矿设备、专用车辆等方面的生产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和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邯郸冀南新区等载体,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装备、矿山设备、农用装备等制造产业,把冀中南经济区发展为国内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第三,依托宝石集团、同辉电子等龙头企业以及石家庄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石家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芯片、卫星导航等高端制造业,积极推进软件设计和软件外包,将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冀中南经济区最具发展引领力的产业。第四,发挥交通区位和传统特色商贸物流基地优势,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化商贸服务物流业,努力构筑集中南大商圈,打造石家庄和邯郸两大物流中心城市、邢台和衡水两大物流节点城市,实现商贸物流业再次崛起,重拾华北地区商贸物流基地地位,简称河北省连接晋陕鲁豫、、辐射国内外的重要商贸物流基地。

其次,传统产业改造发展设想:第一,依托邯钢、峰峰钢铁、邢钢等大型钢铁集团,以高端、优质、高效为方向,大力发展特种钢、球墨铸铁、优质特钢、专用钢材及高档建筑钢材,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提升产业发展聚集度和综合竞争力,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为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与国家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第二,发挥能源通道和丰富的煤盐矿产资源优势,依托石家庄循环化工基地、石家庄南部工业区、邢台旭阳煤化工、宁晋盐化工园区、冀衡生态工业园等,加强化工产业科学布局和链式提升,优化发展石化、煤化及盐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河北省化工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及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循环化工基地。第三,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构建具有冀中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区。

四、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调整和发展对策

推进冀中南“1中心2轴3基地18县”建设。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1、加快调整冀中南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力实施农产品安全工程,突出抓好一批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城郊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示范园,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优势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发挥4市农业产业观光园龙头示范作用,推动4市等城郊地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工厂化农业、庄园农业、示范展览农业等多样化、多功能的都市农业;四市平原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设国家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四市丘陵山区,继续推进核桃、大枣、板栗、樱桃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农业圈层布局,构筑集科教示范、休闲观光、生態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和布局体系。

其次,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增加农业比较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推进项目、园区、基地建设。以政策和资金引导为手段,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百家龙头企业扶持工程,重点支持100家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第三,实施农业安全工程。着眼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立足“质量安全、产品放心、出入平安”,全面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例行监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速测、产地动态管理检测,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全程质量控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扑杀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完善财政保障和运行机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加快调整冀中南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新型产业发展和崛起。

冀中南经济区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深化战略合作,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加快新能源产业落地和布局。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太阳能光伏产业,抓好邢台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宁晋晶龙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网技术、微网技术等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智能化电网储能等产品。新能源汽车,重点加强引进与合作,推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其次,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石家庄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中电科河北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半导体照明,重点支持全光半导体照明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推广,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第三,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提升。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农业,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优质高产农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等产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力争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新材料、海洋经济成为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3、加快实施冀中南经济区传统产业复兴工程,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首先,加快提升传统第二产业创新工程。冀中南经济区是传统的纺织、医药、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基地,曾是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糖酒、服装、轴承、羊绒、自行车等特色商品集散交易中心。随着全国各地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地位逐渐被东南沿海、珠三角洲等一些迅速崛起的地方所取代。近年来,河北省沿海地区、环京津地区聚集发展呈较快发展趋势,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地位和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为实现及中南经济的赶超发展,应实施传统工业区发展产业复兴工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基础,大力推进精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等新兴和现代产业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推动钢铁、石化和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快越是提升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再次复兴和崛起。

其次,加快提升第二产业科技引领发展工程。石家庄高新区是冀中南经济区乃至全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相继建成了多个科技研发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成为了全市、全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发展的聚集区。为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应依托石家庄高新区相对雄厚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谋划建设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发展规划,完善创新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建成全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和孵化基地,推动冀中南经济区和全省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强石家庄东部产业新区、冀南新区、邢台城市新区、衡水滨湖新区四大城市新区建设,培育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核心区,打造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增长极。加强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引领冀中南生物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级和地位,实现发展新突破。谋划实施石家庄(鹿泉)信息产业园向正定新区扩能搬迁工程,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空间,提高管理层次和配套服务水平,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平台提档升级。整合桃城北方工业园区和衡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谋划建设衡水市北部工业新城,优化园区建设思路和布局,跨越式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4、加快建设冀中南经济区环境优化工程,打造产业发展后发优势。

首先,加快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冀中南经济区应大力发展环境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后发优势。重点加强区域骨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与沿海港口和晋鲁豫连接线建设,完善对外交通运输功能,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加快冀中南引水支线建设,积极推进引黄入冀主体及配套工程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市热电联产设施,推进县城和集聚区热电厂建设,加快天然气骨干输送管线建设,增减天然气输送至西安,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强化能源供应安全。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绿化美化建设,推进矿产资源科学开发,深化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高效电机、智能控制节电装置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其次,推进示范园区创新,消除产业发展壁垒障碍。

邯郸市和邢台市是国家批准实施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两市应充分利用国家把中原经济区定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利用国家有关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加强改革创新,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衡水市设立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编制实施《衡水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立足于解决衡水市中心城市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扶贫开发攻坚等四个方面问题,加快推进衡水市行政、投资、资源和市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把衡水市建设成为欠发达区域以改革促发展的试验区。

(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委党校重点科研项目成果 课题负责人:刘聚梅 课题组成员:吴丽霞 姚清波 吴家强)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 篇3:

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模式创新的对策研究

摘 要: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东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东北具有其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经济发展可以构建起新的模式。辽宁省作为东北工业基地中的核心省份,在新形势下需要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个东北地区的改革创新和产业结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东北地区实现经济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国家经济形势的整体建构。本文以辽宁省辽阳市为例分析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模式创新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北经济;模式创新;对策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

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东北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经贸合作,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中国。2018年和东北亚国家贸易达到了758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中日和中韩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中俄贸易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国对韩国、俄罗斯、蒙古的投资逐渐增长,与朝鲜的友好合作不断加深,跨境基础设施合作稳步推进。东北经济发展实现了“长满欧”、“辽蒙欧”、“哈欧”等重要路径的建设。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在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东北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优势,各国陆海相通,经济联系紧密,是亚欧合作的中心枢纽。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来构建东北地区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商品和规则制度逐渐完善,“一带一路”的建设实现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两种市场资源,建立起东北亚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高地。但是,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经济模式的不断创新。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需要构建起全新的经济创新模式,促进东北地区新兴经济的建设,引用互联网经济发展思维,突出经济发展的融合创新是中国东北经济在新时代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对外开放的对策建立中需要实现开放型的产业体系才能够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实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国际合作,推进产业升级,突出产业园建设,加大重要项目带动小项目的整体设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力,在农业上大力发展新加工业,服务业方面集中进行高端产业的发展,使工业与多种产业相连接,使农业能够实现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使医疗、金融、交通、物流等多种外包产业,可以在深化改革的体系下进行深度的业务开展。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经济发展宏观战略与具体实践脱节

在东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战略和具体实践脱节是最为明显的缺陷,东北经济在对外开放格局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在宏观战略上能够有效对接亚欧经济的总体设计,东北作为重要的开放门户,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比较清晰。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措施不当的状态。例如辽宁省辽阳市作为辽宁重要的开放城市,在经济建设中需要形成总体上的建构才能够适应辽阳市的经济发展,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构建起沈阳、大连的开放龙头,辽阳市作为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物流等,需要形成经济模式推进中的细节性的衔接,但是,从辽阳市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辽阳市与沈阳大连的整体衔接中存在一定的差距,辽阳经济建设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具备着与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优势上的同向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创新模式中就要实现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和具体城市实践中的有效衔接,才能够使辽阳市的经济发展在总体的战略规划中占有一定地位,并且能够尊重辽阳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来不断构建起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对外开放的热情。2019年,辽宁省拥有119家外资研发机构,229家外资金融机构,4.6万家外资投资企业,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200多个在辽宁投资生产,辽宁省进出口贸易繁荣。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辽宁省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例如辽阳市作为辽宁省的重要城市,在对外贸易上的参与度需要逐渐加强,经济发展不应该始终集中在大型城市,而要将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渐引入到辽阳市这样的城市建设中。辽阳市本身在接受对外开放战略发展建构中,就要遵循宏观战略和微观战略的推进,那么,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既要求模式上的建设,又要求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尊重辽阳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开放和国际合作突出了开放的新方向,那么,辽阳市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不断改善,更要创建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投资中与发达地区相连,实施专业化的管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外商融资难的问题,营商环境不良的问题。

3.经济发展缺乏平台化建设

在辽宁对外开放中,外贸规模小,商品结构层次低,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的国内水平较低,沿海发达地区相对较差,进出口总额较低,辽宁的商品结构中产品附加值不高。例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产品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组装国外的零部件,加工成品产业链较小,企业的实力没有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加工的位置始终存在。在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餐饮住宿等各方面的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影响力不强,服务专业方面无法推动辽宁的快速建设。例如在辽阳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发现,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文化体系以及外包产业中都相对薄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凭借地理资源优势,商品可以向日本、东欧东盟等国家出口,但是,也会产生相应的贸易摩擦。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想实现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就要在平台建设上不断强化。东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平臺建设,一些企业在发展建设中就没有运营的环境。在当前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种先行试点虽然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创新,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综合保税区建设中保税港的特殊建设,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方面,培育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东北开放的经济模式和整体综合区实验建设中都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中,辽宁省缺乏开放的标志性品牌建设,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更缺乏经济文化的社会上交流活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使用整体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例如辽阳市在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就无法快速参与到平台建设中,在沈阳的达沃斯论坛和大连的软交会中,辽阳市的参与程度不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模式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1.完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继续开放的体制和机制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国际贸易规则创新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加快形成共同市场的对接,使新体制和新机制能够为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创新对外投资体制机制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建设,建立中国和世界贸易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加强信用度的建设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例如在经济建设中要强化法治意识,吸引资金投资兴业,建立新举措,实现大范围和高水平的开放,推动深层次的改革,带动东北亚各国共同合作。例如在辽阳市的经济建设中,就要围绕着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大力推进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联,成立企业升级产品规划有效配置资源升级产品的资源优势,建立临海产业集群工业生态,推进产业城市快速发展。

2.做好东北经济地区开放开发的顶层设计

在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中,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技术雄厚,与其他国家相比东北亚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随着实体经济的新发展,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施推进东北装备的新的改革,以新动能发展为实施特点,实现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在辽阳的建设中,就要提高现代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实现流通业的高度,发展旅游文体休闲等活动,实现生态休闲旅游的建设目标。在辽阳的经济发展中实施第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对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地区,大力推进俄罗斯印度拉美、非洲中东等一系列的生意来往,凭借辽阳市自身的工业发展优势,实现境内和境外的高度操作。辽阳的企业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境外的工程设计中承担大型的项目,实现分包工程的建设,使经济发展能够呈现出协同战略发展的状态。

3.主动参与“一带一路”东北地区的多项合作

在“一带一路”发展的背景下,东北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协议都已经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逐渐加强东北亚和经济发展,实施了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辽宁的自贸区建设中探索了“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辽宁沿海经济地带实现了“16+1”的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了中韩经济的产业合作水平,形成了东北地区开放的标志性品牌。辽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求主动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探索合作发展的第三市场,强调国家的主体功能使企业的合作,能够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合作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东北地区资源全方位整合,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四、结语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遵循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设计,又要从东北地区经济的自身形势出发。辽宁省在东北地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本文对辽阳市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模式的创新,需要发挥东北地区的优势,保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东北地区经济的多方面优势,遵循传统经济发展的要点,更要引入先进的体制和机制。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内驱力是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性发展。经济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坚持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微观上的逐渐推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做好多种资源的整合,突出东北地区的特点构建起立体化的经济模式,实现东北经济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丁阳.“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王曉雁.东北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亚区域发展研究[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9,3(3):72-81.

作者简介:吴依繁(1998.06- ),女,汉族,辽宁省海城市,学历:本科,专业:金融学,学校: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李月(1983.03- ),女,辽宁省大连市,汉族,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吴依繁 李月

上一篇:高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