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建筑规模不断壮大,且在壮大规模的过程中继续创新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从而不断地提高国内建筑规模水平,同时,关于建筑学的相关研究也在持续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创新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创新建筑设计与可持续性发展

摘 要: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当我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文明时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笔者根据经验对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创新设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使得全球自然环境受到空前的挑战和恶化,温室效应使得南北极冰川加速融化,酸雨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地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行各业纷纷着手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努力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新技术外,还实施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可持续发展建筑经历了从最初以节能为单一目标发展到既节能又有效使用资源,从接受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可见可持续性设计是对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

从整体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是以地球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目标。所谓的生态良性循环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能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得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而可持续设计就是以人、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进行的设计。

1 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影响——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都是某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创造了建筑,创造了城市,并将此作为我们生活的载体,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我们营造城市和建筑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庞然大物和人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当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也可能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光污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就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祸首之一。

有限资源——地球是具有有限量的封闭资源系统。人们不可能无穷无尽地索取地球资源,例如:材料、矿产资源、生物和非生物的资源等,所有的设计行为必然只能在被规定的有限性之中展开。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关心所设计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消耗——城市的建设和使用过程是一个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物的过程。建筑材料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材料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硫等气体和污水、粉尘等有害物质。在建筑设计中决定采用什么材料,决定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寿命。而材料又与环境问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与交通方式有关,而交通方式又直接影响能源利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还包含了对土地、水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噪音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水、电、煤或煤气和油等,同时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

1.2 解决方法

1.2.1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人类社会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换取最长时间的利益。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如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适用范围。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抽取海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分开,即可节约淡水资源,又能减少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2.2 废物利用和净化:

另一方面,将生态林的做法引入。使居住区内产生的废气在散入其它地域前得到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应与供水设施一样得到重视,保证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处理。垃圾要分类,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还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绿化。

1.2.3 合理利用资源:

现在引起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续性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

2 绿色建筑设计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 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 通俗一点说,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 其实,绿色住宅是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应用、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是以住宅的物质、技术层面为依托的精神层面,绝不是几块绿地、几簇花丛、一池碧水所能全部代表的。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在这方面的建筑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注意。如湖南某学院总用地面积6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59.3万平方米。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区域内有良好的植被并有水渠经过,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存的文化和景观资源,确定以“园”为核心,环保为诉求,体现校园的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原则,塑造一种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特征。

图1 校园景观鸟瞰图

3 生态建筑的应用

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这一概念便是绿色理念,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于建筑中去,就形成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既是将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具体实施。 生态建筑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让人们产生了对建筑的美好憧憬,而绿色建筑则是将这一美好愿望具体化。 因绿色建筑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扩展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青睐。如上海格林风范住宅在概念中就充分保留和利用了自然的水系及原有生态形成自身的特色。

4 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可持续性建筑的绝大多数思想是生态建筑、低能耗技术、传统与地方性等以往各类“环境友好”观念与技术的 合成。可持续性建筑应是可持续性观点在设计领域中的反映。而可持续性建筑的经济效益是明确的:对于某地区则可能是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例如在某些西方城市地域广阔,人口稀疏,认为高层住宅是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而且具有非人的尺度。但是在土地极为紧张的东亚大都市地区,全面推行低层住宅却是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承受的现实。而且也过于“奢侈”了。因此,生态建筑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以及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图2 上海格林风范住宅概念设计总平面图

我们知道,一个封闭的足够小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实现其内部系统自给自足之前是需要从系统外储备、吸纳足够的能量(包含的能量),因此小系统内部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外部经济基础上的。但是许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建筑系统内部的经济性,而忽略了“外部性”问题。恰恰这“外部性”问题就是直接影响整个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夏天常用空调,达到建筑内部生活的舒适性。但大量的空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还有室外空气的升温效应,整个的使气候环境持续恶性循环下去。

5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建筑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宏观层面研究解决建筑产业的系统问题;微观层面研究解决特定时期中建筑的实施问题。“绿色建筑”的研究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也可以是一套规划的方案;而“生态建筑”的研究只有跨越具体建筑的环境空间,以更大的尺度来研究建筑的生态系统才有真正的意义,而这必然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绝不是仅仅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建筑单体,而应该是一个产业系统。

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科学技术范式也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即呈现出生态化发展态势。 在科学领域,它表现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学科愈来愈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系统运动的规律,客观上为人类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了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协同进化。 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需要以及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 这种征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明显。 同时也扩散到建筑以及周围相关的专业中去。有机的结合到自然中去,逐步摆脱建筑行业对非再生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形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良性局面,保证人类社会的各环节协调发展。

作者:钟立波

创新建筑设计论文 篇2:

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建筑规模不断壮大,且在壮大规模的过程中继续创新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从而不断地提高国内建筑规模水平,同时,关于建筑学的相关研究也在持续中。王科奇研究学者曾指出无论人们与自身相关的事理系统,还是与人无关的物理系统,它们之间均存在着可拓性,而可拓性是潜在可能性的物、事以及关系的统称,其可以指引人们从事物的内向、外向、组合分解等角度或者方向来创新、解决新问题,可以说可拓性一种解决、创新事物的思路或者方法,由此可见,可拓性是可拓学范畴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活动中,可拓性是一种可以对建筑设计环境、资源以及对象等进行创新、变换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可拓性;建筑设计;创新;理论;方法

随着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力度以及关注不断升温,我国建筑界更是投入了大量实践研究精力、时间以及人力,然而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随机性的研究成分居多;其次,创新实效性较低,并且所创新的建筑设计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建筑设计创新的机制大多数依赖于个人灵感,夹杂着较多不确定因素。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将建筑学与可拓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建筑设计创新活动带来更多的灵感,故本文以下结合可拓学与建筑设计活动来探讨需要创新的几大方面,从而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建筑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1简述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定位

1.1关于建筑学、创新学以及可拓性的相关性分析

建筑学设计活动中包括创新建筑设计,而创新建筑设计中包括着可拓建筑设计,三者之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相互交叉的关系。

1.2关于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建筑设计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内在相关性。二者均以可拓学为设计背景,依据理性推理来增加黑箱型思维过程透明性,由此可以看出,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建筑设计都是属于可拓学应用于建筑学领域中的一项活动;其次,内在差异性。①研究的范围大小不同,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创新”是设计活动中的一部分,其是设计者将创新理论以及创新概念生成一种新的建筑设计;而可拓建筑设计囊括可拓建筑设计创新;②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侧重于创新理论与创新概念的生成过程,注重超越性,而可拓建筑设计较注重设计操作方法,注重可行性;③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旨在强调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新颖性。

1.3关于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传统建筑设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侧重于理性创新,这种理性创新思维模式透着较强的系统性,依据创新条件、对象等来实现创新或转换,注重强调理性思维依赖特定的环境、资源以及目标,与此同时,可拓建筑设计创新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且制约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加上创新设计者认知能力、知识与经验有限性,以至于建筑设计创新理性为有限理性。而传统建筑设计创新,可以依据已成功的设计成果,来加工的一种新的设计活动。

2浅谈可拓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2.1关于条件问题的解决分析

针对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条件问题的解决,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整合条件来进行,充分利用创新条件,并且通过利用环境以及资源來将创新条件的实效性进行实现最大化,萃取有效资源以及遴选环境条件来实现上述目标,从而有效解决可拓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的条件问题。

2.2关于矛盾问题的解决分析

通过上文叙述了解得知,可扩学的基础研究为解决矛盾,其具有着完善的解决矛盾问题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利用该理论体系而将矛盾问题进行智能化处理、解决,由于建筑设计创新经过目标建立、实际资料收集、相关问题分析等过程阶段而实现的,而矛盾需要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创新是一种将矛盾问题转换为非矛盾问题的可拓性工具。

2.3关于价值问题的解决分析

价值问题是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提升价值,对目前现有设计成果的纵向、横向以及深度等进行弹性应用,从而以提高现有设计的适应性以及包容程度,由此实现价值的提升。

3探讨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构建

3.1关于创新方法运用以及解决创新问题思路的构建

首先,三类创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哪类创新问题是指条件问题、矛盾问题以及价值问题,当创新问题被确定下来,则需要针对其建立问题的可拓模型,然后根据创新相关问题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发散、解决,从而以形成多种创新方案,即解决方案;其次,关于创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总体思路建构。由于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会涉及到多种创新因素,例如:目标、条件以及对象等,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目的,则需要针对上述三类创新问题进行解决、创新、转换,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路,进而以获得创新方法而实现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目的。

3.2关于可拓建筑设计创新其原型借鉴发散法的构建

原型借鉴的实质目的是将创新的相关因素进行发散处理,对创新环境加以控制、对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创新目标进行理顺,从而以实现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目的。原型借鉴发散法是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活动中最为基础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创新相关因素中条件问题、矛盾问题以及价值问题,最终实现可拓建筑设计的创新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在建筑设计创新中适当运用可拓思维模式有利于增强建筑设计的创新效果,可拓思维模式主要包括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共轭思维模式,设计者在选择这些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尽量做到在不影响建筑整体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建筑施工的难度,建筑设计的创新必须满足施工的实际技术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可拓性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同时,可拓性思维模式的理论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景学,姜立,刘连民,任燕翔.用计算机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

[2]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3]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身份证号码:320902198511162048)

作者:姚燕

创新建筑设计论文 篇3:

试述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建筑设计绿色思维

【摘要】目前的建筑活动如火如荼,建筑设计任务非常繁多,如何能够令人信服的创造优美而富有个性的建筑,是建筑师们的一项无止境的任务,在此目的下就要更好的对建筑的组成元素进行创造性理解并加以綜合,那种不知羞耻的继承和毫无道德的抄袭活动应该停止了,当代的建筑师需要激情和信仰,用自己的行动来完成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意义 设计创造

1.建筑设计意义

(1)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首先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运动的出现。可以这么说,随着城市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艺术的大幕就此揭开了。营造城市所投入的巨大劳动和智慧,让一个个文明灿烂登场又黯然谢幕。今天,即使古代文明早已灰飞烟灭了,但当我们看到些许遗迹的时候,依然会为那时的壮美与精致而震惊。没有城市,没有那纷繁的功能与数量,建筑师也许永远不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与技术职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仅次于总统的职业”。人类在河流的渡口和道路的节点聚居形成了村镇,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有了市场的出现,城市的功能骤然繁多了,之后,随着人口的加剧、交通的频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出现了。其实,早期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不分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才使建筑和规划有了各自的分野。所以说,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树木之于森林。

(2)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所以,城市和建筑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绿地: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同时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能源:新建筑的加入,增加了城市供水、电、气、暖的数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憩。

2.建筑空间对设计的要求

建筑空间的革命性变化是在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后,新材料、新结构以及新技术的出现造就了体量庞大的工业厂房、体育场等等;还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越复杂的建筑越需要设计。以上仅提到建筑复杂的功能对设计的要求,实际生活中一些重要建筑的内在要求远非如此。比如像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国游泳中心,纽约新世界贸易中心,这些国家级的公共建筑物已经超出了建筑本身的范畴,甚至成了一种国家象征和民族认同,除了基本的功能要求之外,还必须要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造型和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表达。这些综合的软因素为设计的立意和创造提供机会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设计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与其他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否则难以达到对其准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表达。建筑学已经逐步演变成了一个交叉学科,设计师也变成了一个各方思想和意见的整合者以及将其形象化的落实者,这就必须进行有创造性地建筑设计。

3.建筑设计的创造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优秀的建筑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创意,笔者理解所谓创意就是设计者能够创造出普通人内心需要而又不能或者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也即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切都源于对问题或事物的深入分析和本质理解。就建筑来说,创意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可以就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建筑的整体造型。建筑的艺术效果或者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建筑的整体外形。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悉尼歌剧院,其白色的贝壳造型(又像张开的帆)在深蓝色海水映衬下让人过目难忘,这种强烈而又美好的印象的形成,源于设计者对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的深刻理解(大海和贝壳浑然天成)。白色和蓝色的配合也是巧夺天工,就像蓝天白云一样水乳交融。当然,这一建筑的成功不仅是建筑师对空间组合规律和色彩组合技巧的运用,更多是源于对建筑本质以及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些建筑的成功源于突出的个性,但是其空间造型并不一定获得多数人的美感认同。比如像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该建筑以其颠覆传统建筑美学规律的空间组合在整个世界建筑学坛引起轰动,这种不合于众的外在造型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再如我们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其独特结构体系支撑下的独特造型和能够产生亲切认同的设计立意,从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事实,进一步证明建筑的整体造型寓意对建筑的成败与否起决定性作用。

(2)建筑的色彩和质感。建筑的艺术效果不仅表现在整体造型,建筑的色彩和质感也至关重要。通常我们需要适当的距离才能从整体上观察一个建筑,这种情况下就会忽略细节,进入我们视觉映像的是建筑的造型和颜色。我们都很清楚,凡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所以,在建筑的颜色上设计师要深入考究,在综合分析比较之后慎重确定。这一点就像人的身份要与其所穿衣服的颜色要吻合一样,否则就会“有失身份”了。比如像江南的古镇,我们的印象都是粉墙黛瓦,加上绿水呈现出一幅江南的典型画卷。假如把黛瓦涂成红色,把墙面都刷成黑色,又是一幅什么样子呢?我深信这个“假如”必然会成为警戒后来者再犯的反面教材。因此,这样一个平和恬静、风景如画的江南小镇就沦为不伦不类、吊儿郎当的“小丑”了。由此可见颜色对建筑效果的影响。当然材质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3)建筑的细部构件。商业中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这一法则同样适用在建筑领域。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要适合远观,更要适合近看。因为人们根据自己工作生活的不同,每天都要接触与之相应的建筑物,当生活在其中的时候,必然会近距离接触,那些细节自然就会映入眼帘。因此,如果设计师想让人工作在一个赏心悦目的建筑中,必须注意那些很容易观察到的细节,比如像窗户的形状、颜色和材质,楼梯的形状、颜色和材质等等。根据调查,这些建筑构件会影响其中的人的工作或生活的心情,因此,设计师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抓住人的内在需求,一直挖掘到人的心灵深处,提倡更多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也是建筑设计永恒的主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建筑设计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应坚持建筑设计绿色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推广数字技术;充分发挥联想式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三版,中国建筑-y-:Ik.出版社,1998

[2](美)莱恩.福塞等,《建筑构思一建筑绘图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竟寰.试论建筑与城市环境[J].山西建筑,2008,34(30):64―65.

[4]李娟,刘业金.建筑色彩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10):49―50.

作者:李星